'昔花今拾(下)'

"

​作為航海精密鐘錶的發源地,英國人歷來對天文臺衝擊擒縱情有獨鍾。與阿伯拉罕-路易•寶璣同時代的英國製表大師,例如John Arnold(1736-1799)和Thomas Earnshaw (1749-1829)等對天文臺衝擊擒縱的發展與完善均作出了巨大貢獻。邁入21世紀後,就在George Daniels與Derek Pratt的故鄉,另一些志在秉承和弘揚不列顛製表傳統的人們,不謀而合地進行著將天文臺衝擊擒縱運用於腕錶的嘗試,這其中就包括鐘錶學家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以及他們所擁有的獨立製表品牌Charles Frodsham。

"

​作為航海精密鐘錶的發源地,英國人歷來對天文臺衝擊擒縱情有獨鍾。與阿伯拉罕-路易•寶璣同時代的英國製表大師,例如John Arnold(1736-1799)和Thomas Earnshaw (1749-1829)等對天文臺衝擊擒縱的發展與完善均作出了巨大貢獻。邁入21世紀後,就在George Daniels與Derek Pratt的故鄉,另一些志在秉承和弘揚不列顛製表傳統的人們,不謀而合地進行著將天文臺衝擊擒縱運用於腕錶的嘗試,這其中就包括鐘錶學家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以及他們所擁有的獨立製表品牌Charles Frodsham。

昔花今拾(下)

Charles Frodsham(1810-1871)

Charles Frodsham由同名創始人於1834年創辦於倫敦,是目前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並持續經營至今的天文臺時計製造商與經銷商。早期的Charles Frodsham以製造優質懷錶、航海天文臺鍾以及大型座鐘而聞名,它的忠實客戶不僅包括英國皇室成員,更有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富豪,其中就包括大銀行家J. Pierpont Morgan,後者曾先後訂製了超過50枚Charles Frodsham懷錶,或自行收藏、或贈予摩根銀行的董事會成員們。

"

​作為航海精密鐘錶的發源地,英國人歷來對天文臺衝擊擒縱情有獨鍾。與阿伯拉罕-路易•寶璣同時代的英國製表大師,例如John Arnold(1736-1799)和Thomas Earnshaw (1749-1829)等對天文臺衝擊擒縱的發展與完善均作出了巨大貢獻。邁入21世紀後,就在George Daniels與Derek Pratt的故鄉,另一些志在秉承和弘揚不列顛製表傳統的人們,不謀而合地進行著將天文臺衝擊擒縱運用於腕錶的嘗試,這其中就包括鐘錶學家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以及他們所擁有的獨立製表品牌Charles Frodsham。

昔花今拾(下)

Charles Frodsham(1810-1871)

Charles Frodsham由同名創始人於1834年創辦於倫敦,是目前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並持續經營至今的天文臺時計製造商與經銷商。早期的Charles Frodsham以製造優質懷錶、航海天文臺鍾以及大型座鐘而聞名,它的忠實客戶不僅包括英國皇室成員,更有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富豪,其中就包括大銀行家J. Pierpont Morgan,後者曾先後訂製了超過50枚Charles Frodsham懷錶,或自行收藏、或贈予摩根銀行的董事會成員們。

昔花今拾(下)

Charles Frodsham 18K黃金制陀飛輪懷錶(編號8964,1900年代)

就在世紀之交、亦是生命的最後階段,Derek Pratt為完成職業生涯的另一項宏願——複製John Harrison最著名的H4航海鍾——曾多次返回故鄉尋求幫助,他的造訪名單中自然少不了位於倫敦柏利大街32號的Charles Frodsham總店。當得知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同樣在嘗試製作一枚前所未有的天文臺衝擊擒縱腕錶時,Derek Pratt毫不猶豫地建議採用George Daniels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這或許也是出於兩人未曾實現的夙願。

"

​作為航海精密鐘錶的發源地,英國人歷來對天文臺衝擊擒縱情有獨鍾。與阿伯拉罕-路易•寶璣同時代的英國製表大師,例如John Arnold(1736-1799)和Thomas Earnshaw (1749-1829)等對天文臺衝擊擒縱的發展與完善均作出了巨大貢獻。邁入21世紀後,就在George Daniels與Derek Pratt的故鄉,另一些志在秉承和弘揚不列顛製表傳統的人們,不謀而合地進行著將天文臺衝擊擒縱運用於腕錶的嘗試,這其中就包括鐘錶學家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以及他們所擁有的獨立製表品牌Charles Frodsham。

昔花今拾(下)

Charles Frodsham(1810-1871)

Charles Frodsham由同名創始人於1834年創辦於倫敦,是目前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並持續經營至今的天文臺時計製造商與經銷商。早期的Charles Frodsham以製造優質懷錶、航海天文臺鍾以及大型座鐘而聞名,它的忠實客戶不僅包括英國皇室成員,更有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富豪,其中就包括大銀行家J. Pierpont Morgan,後者曾先後訂製了超過50枚Charles Frodsham懷錶,或自行收藏、或贈予摩根銀行的董事會成員們。

昔花今拾(下)

Charles Frodsham 18K黃金制陀飛輪懷錶(編號8964,1900年代)

就在世紀之交、亦是生命的最後階段,Derek Pratt為完成職業生涯的另一項宏願——複製John Harrison最著名的H4航海鍾——曾多次返回故鄉尋求幫助,他的造訪名單中自然少不了位於倫敦柏利大街32號的Charles Frodsham總店。當得知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同樣在嘗試製作一枚前所未有的天文臺衝擊擒縱腕錶時,Derek Pratt毫不猶豫地建議採用George Daniels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這或許也是出於兩人未曾實現的夙願。

昔花今拾(下)

由Derek Pratt和Charles Frodsham接力完成的John Harrison H4

彼時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正品嚐著創制過程的艱辛與曲折:儘管成功做出了幾枚採用單一天文臺衝擊擒縱的原型腕錶,但它們的運行表現差強人意,極易受外力影響的天文臺衝擊擒縱似乎無法在時刻處於運動狀態的手腕上穩定運行。Derek Pratt的建議不啻為迷航的不列顛戰艦點亮了燈塔,而他本人也親力親為地參與了原型機芯的設計與試製。此後於2005年,Charles Frodsham正式對外公佈了這一項目;2008年,機芯設計初步完成(翌年Derek Pratt與世長辭);2015年,三枚供長期測試的原型機芯組裝完畢——這塊承載了當代最傑出製表大師心血與夢想的腕錶,歷經廿載光陰後終呈現在全世界鐘錶愛好者眼前。

"

​作為航海精密鐘錶的發源地,英國人歷來對天文臺衝擊擒縱情有獨鍾。與阿伯拉罕-路易•寶璣同時代的英國製表大師,例如John Arnold(1736-1799)和Thomas Earnshaw (1749-1829)等對天文臺衝擊擒縱的發展與完善均作出了巨大貢獻。邁入21世紀後,就在George Daniels與Derek Pratt的故鄉,另一些志在秉承和弘揚不列顛製表傳統的人們,不謀而合地進行著將天文臺衝擊擒縱運用於腕錶的嘗試,這其中就包括鐘錶學家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以及他們所擁有的獨立製表品牌Charles Frodsham。

昔花今拾(下)

Charles Frodsham(1810-1871)

Charles Frodsham由同名創始人於1834年創辦於倫敦,是目前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並持續經營至今的天文臺時計製造商與經銷商。早期的Charles Frodsham以製造優質懷錶、航海天文臺鍾以及大型座鐘而聞名,它的忠實客戶不僅包括英國皇室成員,更有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富豪,其中就包括大銀行家J. Pierpont Morgan,後者曾先後訂製了超過50枚Charles Frodsham懷錶,或自行收藏、或贈予摩根銀行的董事會成員們。

昔花今拾(下)

Charles Frodsham 18K黃金制陀飛輪懷錶(編號8964,1900年代)

就在世紀之交、亦是生命的最後階段,Derek Pratt為完成職業生涯的另一項宏願——複製John Harrison最著名的H4航海鍾——曾多次返回故鄉尋求幫助,他的造訪名單中自然少不了位於倫敦柏利大街32號的Charles Frodsham總店。當得知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同樣在嘗試製作一枚前所未有的天文臺衝擊擒縱腕錶時,Derek Pratt毫不猶豫地建議採用George Daniels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這或許也是出於兩人未曾實現的夙願。

昔花今拾(下)

由Derek Pratt和Charles Frodsham接力完成的John Harrison H4

彼時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正品嚐著創制過程的艱辛與曲折:儘管成功做出了幾枚採用單一天文臺衝擊擒縱的原型腕錶,但它們的運行表現差強人意,極易受外力影響的天文臺衝擊擒縱似乎無法在時刻處於運動狀態的手腕上穩定運行。Derek Pratt的建議不啻為迷航的不列顛戰艦點亮了燈塔,而他本人也親力親為地參與了原型機芯的設計與試製。此後於2005年,Charles Frodsham正式對外公佈了這一項目;2008年,機芯設計初步完成(翌年Derek Pratt與世長辭);2015年,三枚供長期測試的原型機芯組裝完畢——這塊承載了當代最傑出製表大師心血與夢想的腕錶,歷經廿載光陰後終呈現在全世界鐘錶愛好者眼前。

昔花今拾(下)

2015年組裝完畢的三枚原型機芯之一

直徑42.2毫米、厚10.5毫米的錶殼內,George Daniels引以為傲的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被再度完美呈現:兩組彼此獨立的發條盒和傳動輪系分別驅動兩個交替步進的擒縱輪,一靜一動、一鎖一啟地輪番觸發擺輪轉動。製作該擒縱系統的難點除了結構設計外,還在於各零部件之間極小的運行間隙(相較單一衝擊擒縱而言,雙重衝擊擒縱各組件的固定位置幾乎無法作技術微調)對零部件的標準公差要求極高,這也是為何當年George Daniels斷言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無法被安置在腕錶內、並轉而研發適用於後者的同軸擒縱系統。

"

​作為航海精密鐘錶的發源地,英國人歷來對天文臺衝擊擒縱情有獨鍾。與阿伯拉罕-路易•寶璣同時代的英國製表大師,例如John Arnold(1736-1799)和Thomas Earnshaw (1749-1829)等對天文臺衝擊擒縱的發展與完善均作出了巨大貢獻。邁入21世紀後,就在George Daniels與Derek Pratt的故鄉,另一些志在秉承和弘揚不列顛製表傳統的人們,不謀而合地進行著將天文臺衝擊擒縱運用於腕錶的嘗試,這其中就包括鐘錶學家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以及他們所擁有的獨立製表品牌Charles Frodsham。

昔花今拾(下)

Charles Frodsham(1810-1871)

Charles Frodsham由同名創始人於1834年創辦於倫敦,是目前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並持續經營至今的天文臺時計製造商與經銷商。早期的Charles Frodsham以製造優質懷錶、航海天文臺鍾以及大型座鐘而聞名,它的忠實客戶不僅包括英國皇室成員,更有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富豪,其中就包括大銀行家J. Pierpont Morgan,後者曾先後訂製了超過50枚Charles Frodsham懷錶,或自行收藏、或贈予摩根銀行的董事會成員們。

昔花今拾(下)

Charles Frodsham 18K黃金制陀飛輪懷錶(編號8964,1900年代)

就在世紀之交、亦是生命的最後階段,Derek Pratt為完成職業生涯的另一項宏願——複製John Harrison最著名的H4航海鍾——曾多次返回故鄉尋求幫助,他的造訪名單中自然少不了位於倫敦柏利大街32號的Charles Frodsham總店。當得知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同樣在嘗試製作一枚前所未有的天文臺衝擊擒縱腕錶時,Derek Pratt毫不猶豫地建議採用George Daniels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這或許也是出於兩人未曾實現的夙願。

昔花今拾(下)

由Derek Pratt和Charles Frodsham接力完成的John Harrison H4

彼時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正品嚐著創制過程的艱辛與曲折:儘管成功做出了幾枚採用單一天文臺衝擊擒縱的原型腕錶,但它們的運行表現差強人意,極易受外力影響的天文臺衝擊擒縱似乎無法在時刻處於運動狀態的手腕上穩定運行。Derek Pratt的建議不啻為迷航的不列顛戰艦點亮了燈塔,而他本人也親力親為地參與了原型機芯的設計與試製。此後於2005年,Charles Frodsham正式對外公佈了這一項目;2008年,機芯設計初步完成(翌年Derek Pratt與世長辭);2015年,三枚供長期測試的原型機芯組裝完畢——這塊承載了當代最傑出製表大師心血與夢想的腕錶,歷經廿載光陰後終呈現在全世界鐘錶愛好者眼前。

昔花今拾(下)

2015年組裝完畢的三枚原型機芯之一

直徑42.2毫米、厚10.5毫米的錶殼內,George Daniels引以為傲的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被再度完美呈現:兩組彼此獨立的發條盒和傳動輪系分別驅動兩個交替步進的擒縱輪,一靜一動、一鎖一啟地輪番觸發擺輪轉動。製作該擒縱系統的難點除了結構設計外,還在於各零部件之間極小的運行間隙(相較單一衝擊擒縱而言,雙重衝擊擒縱各組件的固定位置幾乎無法作技術微調)對零部件的標準公差要求極高,這也是為何當年George Daniels斷言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無法被安置在腕錶內、並轉而研發適用於後者的同軸擒縱系統。

昔花今拾(下)

鐘錶製造史上首枚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腕錶(Charles Frodsham,22K黃金,2018)

雖說時過境遷,如今的精密製造技術遠甚往昔,而關乎腕錶之品味也變得以大為美——這無疑在某種程度上紓解了安置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所亟需解決的空間問題——但值得一提的是,Charles Frodsham僅憑一己之力、幾乎百分百地自行研製這款前所未有之腕錶機芯的所有零件:從18K金質傳動齒輪到加設鎢制微調砝碼的銅合金擺輪,從鑲嵌三顆紅寶石鎖瓦的鈦金屬製動棘爪(其重量不足5毫克)到專利避震裝置,從三臂式碳鋼擺輪支架到對稱造型、精緻倒角的雙擒縱輪橋板,甚至連全部43顆軸眼託石都不假外手。整體視覺上,這枚機芯呈現近乎完美的對稱造型,唯一顯著的例外便是加設於發條盒與上鍊齒輪上方的蝸形輪及其驅動小齒輪,它們實際上構成了一個隱蔽式的動儲指示裝置,由一組多達12枚行星齒輪組成的差速機構驅動。

"

​作為航海精密鐘錶的發源地,英國人歷來對天文臺衝擊擒縱情有獨鍾。與阿伯拉罕-路易•寶璣同時代的英國製表大師,例如John Arnold(1736-1799)和Thomas Earnshaw (1749-1829)等對天文臺衝擊擒縱的發展與完善均作出了巨大貢獻。邁入21世紀後,就在George Daniels與Derek Pratt的故鄉,另一些志在秉承和弘揚不列顛製表傳統的人們,不謀而合地進行著將天文臺衝擊擒縱運用於腕錶的嘗試,這其中就包括鐘錶學家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以及他們所擁有的獨立製表品牌Charles Frodsham。

昔花今拾(下)

Charles Frodsham(1810-1871)

Charles Frodsham由同名創始人於1834年創辦於倫敦,是目前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並持續經營至今的天文臺時計製造商與經銷商。早期的Charles Frodsham以製造優質懷錶、航海天文臺鍾以及大型座鐘而聞名,它的忠實客戶不僅包括英國皇室成員,更有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富豪,其中就包括大銀行家J. Pierpont Morgan,後者曾先後訂製了超過50枚Charles Frodsham懷錶,或自行收藏、或贈予摩根銀行的董事會成員們。

昔花今拾(下)

Charles Frodsham 18K黃金制陀飛輪懷錶(編號8964,1900年代)

就在世紀之交、亦是生命的最後階段,Derek Pratt為完成職業生涯的另一項宏願——複製John Harrison最著名的H4航海鍾——曾多次返回故鄉尋求幫助,他的造訪名單中自然少不了位於倫敦柏利大街32號的Charles Frodsham總店。當得知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同樣在嘗試製作一枚前所未有的天文臺衝擊擒縱腕錶時,Derek Pratt毫不猶豫地建議採用George Daniels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這或許也是出於兩人未曾實現的夙願。

昔花今拾(下)

由Derek Pratt和Charles Frodsham接力完成的John Harrison H4

彼時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正品嚐著創制過程的艱辛與曲折:儘管成功做出了幾枚採用單一天文臺衝擊擒縱的原型腕錶,但它們的運行表現差強人意,極易受外力影響的天文臺衝擊擒縱似乎無法在時刻處於運動狀態的手腕上穩定運行。Derek Pratt的建議不啻為迷航的不列顛戰艦點亮了燈塔,而他本人也親力親為地參與了原型機芯的設計與試製。此後於2005年,Charles Frodsham正式對外公佈了這一項目;2008年,機芯設計初步完成(翌年Derek Pratt與世長辭);2015年,三枚供長期測試的原型機芯組裝完畢——這塊承載了當代最傑出製表大師心血與夢想的腕錶,歷經廿載光陰後終呈現在全世界鐘錶愛好者眼前。

昔花今拾(下)

2015年組裝完畢的三枚原型機芯之一

直徑42.2毫米、厚10.5毫米的錶殼內,George Daniels引以為傲的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被再度完美呈現:兩組彼此獨立的發條盒和傳動輪系分別驅動兩個交替步進的擒縱輪,一靜一動、一鎖一啟地輪番觸發擺輪轉動。製作該擒縱系統的難點除了結構設計外,還在於各零部件之間極小的運行間隙(相較單一衝擊擒縱而言,雙重衝擊擒縱各組件的固定位置幾乎無法作技術微調)對零部件的標準公差要求極高,這也是為何當年George Daniels斷言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無法被安置在腕錶內、並轉而研發適用於後者的同軸擒縱系統。

昔花今拾(下)

鐘錶製造史上首枚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腕錶(Charles Frodsham,22K黃金,2018)

雖說時過境遷,如今的精密製造技術遠甚往昔,而關乎腕錶之品味也變得以大為美——這無疑在某種程度上紓解了安置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所亟需解決的空間問題——但值得一提的是,Charles Frodsham僅憑一己之力、幾乎百分百地自行研製這款前所未有之腕錶機芯的所有零件:從18K金質傳動齒輪到加設鎢制微調砝碼的銅合金擺輪,從鑲嵌三顆紅寶石鎖瓦的鈦金屬製動棘爪(其重量不足5毫克)到專利避震裝置,從三臂式碳鋼擺輪支架到對稱造型、精緻倒角的雙擒縱輪橋板,甚至連全部43顆軸眼託石都不假外手。整體視覺上,這枚機芯呈現近乎完美的對稱造型,唯一顯著的例外便是加設於發條盒與上鍊齒輪上方的蝸形輪及其驅動小齒輪,它們實際上構成了一個隱蔽式的動儲指示裝置,由一組多達12枚行星齒輪組成的差速機構驅動。

昔花今拾(下)

18K金鑄造的傳動齒輪,中央嵌置碳鋼小齒軸

"

​作為航海精密鐘錶的發源地,英國人歷來對天文臺衝擊擒縱情有獨鍾。與阿伯拉罕-路易•寶璣同時代的英國製表大師,例如John Arnold(1736-1799)和Thomas Earnshaw (1749-1829)等對天文臺衝擊擒縱的發展與完善均作出了巨大貢獻。邁入21世紀後,就在George Daniels與Derek Pratt的故鄉,另一些志在秉承和弘揚不列顛製表傳統的人們,不謀而合地進行著將天文臺衝擊擒縱運用於腕錶的嘗試,這其中就包括鐘錶學家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以及他們所擁有的獨立製表品牌Charles Frodsham。

昔花今拾(下)

Charles Frodsham(1810-1871)

Charles Frodsham由同名創始人於1834年創辦於倫敦,是目前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並持續經營至今的天文臺時計製造商與經銷商。早期的Charles Frodsham以製造優質懷錶、航海天文臺鍾以及大型座鐘而聞名,它的忠實客戶不僅包括英國皇室成員,更有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富豪,其中就包括大銀行家J. Pierpont Morgan,後者曾先後訂製了超過50枚Charles Frodsham懷錶,或自行收藏、或贈予摩根銀行的董事會成員們。

昔花今拾(下)

Charles Frodsham 18K黃金制陀飛輪懷錶(編號8964,1900年代)

就在世紀之交、亦是生命的最後階段,Derek Pratt為完成職業生涯的另一項宏願——複製John Harrison最著名的H4航海鍾——曾多次返回故鄉尋求幫助,他的造訪名單中自然少不了位於倫敦柏利大街32號的Charles Frodsham總店。當得知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同樣在嘗試製作一枚前所未有的天文臺衝擊擒縱腕錶時,Derek Pratt毫不猶豫地建議採用George Daniels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這或許也是出於兩人未曾實現的夙願。

昔花今拾(下)

由Derek Pratt和Charles Frodsham接力完成的John Harrison H4

彼時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正品嚐著創制過程的艱辛與曲折:儘管成功做出了幾枚採用單一天文臺衝擊擒縱的原型腕錶,但它們的運行表現差強人意,極易受外力影響的天文臺衝擊擒縱似乎無法在時刻處於運動狀態的手腕上穩定運行。Derek Pratt的建議不啻為迷航的不列顛戰艦點亮了燈塔,而他本人也親力親為地參與了原型機芯的設計與試製。此後於2005年,Charles Frodsham正式對外公佈了這一項目;2008年,機芯設計初步完成(翌年Derek Pratt與世長辭);2015年,三枚供長期測試的原型機芯組裝完畢——這塊承載了當代最傑出製表大師心血與夢想的腕錶,歷經廿載光陰後終呈現在全世界鐘錶愛好者眼前。

昔花今拾(下)

2015年組裝完畢的三枚原型機芯之一

直徑42.2毫米、厚10.5毫米的錶殼內,George Daniels引以為傲的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被再度完美呈現:兩組彼此獨立的發條盒和傳動輪系分別驅動兩個交替步進的擒縱輪,一靜一動、一鎖一啟地輪番觸發擺輪轉動。製作該擒縱系統的難點除了結構設計外,還在於各零部件之間極小的運行間隙(相較單一衝擊擒縱而言,雙重衝擊擒縱各組件的固定位置幾乎無法作技術微調)對零部件的標準公差要求極高,這也是為何當年George Daniels斷言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無法被安置在腕錶內、並轉而研發適用於後者的同軸擒縱系統。

昔花今拾(下)

鐘錶製造史上首枚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腕錶(Charles Frodsham,22K黃金,2018)

雖說時過境遷,如今的精密製造技術遠甚往昔,而關乎腕錶之品味也變得以大為美——這無疑在某種程度上紓解了安置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所亟需解決的空間問題——但值得一提的是,Charles Frodsham僅憑一己之力、幾乎百分百地自行研製這款前所未有之腕錶機芯的所有零件:從18K金質傳動齒輪到加設鎢制微調砝碼的銅合金擺輪,從鑲嵌三顆紅寶石鎖瓦的鈦金屬製動棘爪(其重量不足5毫克)到專利避震裝置,從三臂式碳鋼擺輪支架到對稱造型、精緻倒角的雙擒縱輪橋板,甚至連全部43顆軸眼託石都不假外手。整體視覺上,這枚機芯呈現近乎完美的對稱造型,唯一顯著的例外便是加設於發條盒與上鍊齒輪上方的蝸形輪及其驅動小齒輪,它們實際上構成了一個隱蔽式的動儲指示裝置,由一組多達12枚行星齒輪組成的差速機構驅動。

昔花今拾(下)

18K金鑄造的傳動齒輪,中央嵌置碳鋼小齒軸

昔花今拾(下)

加設鎢制微調砝碼的超大直徑銅合金擺輪

"

​作為航海精密鐘錶的發源地,英國人歷來對天文臺衝擊擒縱情有獨鍾。與阿伯拉罕-路易•寶璣同時代的英國製表大師,例如John Arnold(1736-1799)和Thomas Earnshaw (1749-1829)等對天文臺衝擊擒縱的發展與完善均作出了巨大貢獻。邁入21世紀後,就在George Daniels與Derek Pratt的故鄉,另一些志在秉承和弘揚不列顛製表傳統的人們,不謀而合地進行著將天文臺衝擊擒縱運用於腕錶的嘗試,這其中就包括鐘錶學家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以及他們所擁有的獨立製表品牌Charles Frodsham。

昔花今拾(下)

Charles Frodsham(1810-1871)

Charles Frodsham由同名創始人於1834年創辦於倫敦,是目前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並持續經營至今的天文臺時計製造商與經銷商。早期的Charles Frodsham以製造優質懷錶、航海天文臺鍾以及大型座鐘而聞名,它的忠實客戶不僅包括英國皇室成員,更有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富豪,其中就包括大銀行家J. Pierpont Morgan,後者曾先後訂製了超過50枚Charles Frodsham懷錶,或自行收藏、或贈予摩根銀行的董事會成員們。

昔花今拾(下)

Charles Frodsham 18K黃金制陀飛輪懷錶(編號8964,1900年代)

就在世紀之交、亦是生命的最後階段,Derek Pratt為完成職業生涯的另一項宏願——複製John Harrison最著名的H4航海鍾——曾多次返回故鄉尋求幫助,他的造訪名單中自然少不了位於倫敦柏利大街32號的Charles Frodsham總店。當得知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同樣在嘗試製作一枚前所未有的天文臺衝擊擒縱腕錶時,Derek Pratt毫不猶豫地建議採用George Daniels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這或許也是出於兩人未曾實現的夙願。

昔花今拾(下)

由Derek Pratt和Charles Frodsham接力完成的John Harrison H4

彼時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正品嚐著創制過程的艱辛與曲折:儘管成功做出了幾枚採用單一天文臺衝擊擒縱的原型腕錶,但它們的運行表現差強人意,極易受外力影響的天文臺衝擊擒縱似乎無法在時刻處於運動狀態的手腕上穩定運行。Derek Pratt的建議不啻為迷航的不列顛戰艦點亮了燈塔,而他本人也親力親為地參與了原型機芯的設計與試製。此後於2005年,Charles Frodsham正式對外公佈了這一項目;2008年,機芯設計初步完成(翌年Derek Pratt與世長辭);2015年,三枚供長期測試的原型機芯組裝完畢——這塊承載了當代最傑出製表大師心血與夢想的腕錶,歷經廿載光陰後終呈現在全世界鐘錶愛好者眼前。

昔花今拾(下)

2015年組裝完畢的三枚原型機芯之一

直徑42.2毫米、厚10.5毫米的錶殼內,George Daniels引以為傲的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被再度完美呈現:兩組彼此獨立的發條盒和傳動輪系分別驅動兩個交替步進的擒縱輪,一靜一動、一鎖一啟地輪番觸發擺輪轉動。製作該擒縱系統的難點除了結構設計外,還在於各零部件之間極小的運行間隙(相較單一衝擊擒縱而言,雙重衝擊擒縱各組件的固定位置幾乎無法作技術微調)對零部件的標準公差要求極高,這也是為何當年George Daniels斷言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無法被安置在腕錶內、並轉而研發適用於後者的同軸擒縱系統。

昔花今拾(下)

鐘錶製造史上首枚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腕錶(Charles Frodsham,22K黃金,2018)

雖說時過境遷,如今的精密製造技術遠甚往昔,而關乎腕錶之品味也變得以大為美——這無疑在某種程度上紓解了安置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所亟需解決的空間問題——但值得一提的是,Charles Frodsham僅憑一己之力、幾乎百分百地自行研製這款前所未有之腕錶機芯的所有零件:從18K金質傳動齒輪到加設鎢制微調砝碼的銅合金擺輪,從鑲嵌三顆紅寶石鎖瓦的鈦金屬製動棘爪(其重量不足5毫克)到專利避震裝置,從三臂式碳鋼擺輪支架到對稱造型、精緻倒角的雙擒縱輪橋板,甚至連全部43顆軸眼託石都不假外手。整體視覺上,這枚機芯呈現近乎完美的對稱造型,唯一顯著的例外便是加設於發條盒與上鍊齒輪上方的蝸形輪及其驅動小齒輪,它們實際上構成了一個隱蔽式的動儲指示裝置,由一組多達12枚行星齒輪組成的差速機構驅動。

昔花今拾(下)

18K金鑄造的傳動齒輪,中央嵌置碳鋼小齒軸

昔花今拾(下)

加設鎢制微調砝碼的超大直徑銅合金擺輪

昔花今拾(下)

重量不及一粒芝麻的鈦金屬製動棘爪


"

​作為航海精密鐘錶的發源地,英國人歷來對天文臺衝擊擒縱情有獨鍾。與阿伯拉罕-路易•寶璣同時代的英國製表大師,例如John Arnold(1736-1799)和Thomas Earnshaw (1749-1829)等對天文臺衝擊擒縱的發展與完善均作出了巨大貢獻。邁入21世紀後,就在George Daniels與Derek Pratt的故鄉,另一些志在秉承和弘揚不列顛製表傳統的人們,不謀而合地進行著將天文臺衝擊擒縱運用於腕錶的嘗試,這其中就包括鐘錶學家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以及他們所擁有的獨立製表品牌Charles Frodsham。

昔花今拾(下)

Charles Frodsham(1810-1871)

Charles Frodsham由同名創始人於1834年創辦於倫敦,是目前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並持續經營至今的天文臺時計製造商與經銷商。早期的Charles Frodsham以製造優質懷錶、航海天文臺鍾以及大型座鐘而聞名,它的忠實客戶不僅包括英國皇室成員,更有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富豪,其中就包括大銀行家J. Pierpont Morgan,後者曾先後訂製了超過50枚Charles Frodsham懷錶,或自行收藏、或贈予摩根銀行的董事會成員們。

昔花今拾(下)

Charles Frodsham 18K黃金制陀飛輪懷錶(編號8964,1900年代)

就在世紀之交、亦是生命的最後階段,Derek Pratt為完成職業生涯的另一項宏願——複製John Harrison最著名的H4航海鍾——曾多次返回故鄉尋求幫助,他的造訪名單中自然少不了位於倫敦柏利大街32號的Charles Frodsham總店。當得知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同樣在嘗試製作一枚前所未有的天文臺衝擊擒縱腕錶時,Derek Pratt毫不猶豫地建議採用George Daniels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這或許也是出於兩人未曾實現的夙願。

昔花今拾(下)

由Derek Pratt和Charles Frodsham接力完成的John Harrison H4

彼時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正品嚐著創制過程的艱辛與曲折:儘管成功做出了幾枚採用單一天文臺衝擊擒縱的原型腕錶,但它們的運行表現差強人意,極易受外力影響的天文臺衝擊擒縱似乎無法在時刻處於運動狀態的手腕上穩定運行。Derek Pratt的建議不啻為迷航的不列顛戰艦點亮了燈塔,而他本人也親力親為地參與了原型機芯的設計與試製。此後於2005年,Charles Frodsham正式對外公佈了這一項目;2008年,機芯設計初步完成(翌年Derek Pratt與世長辭);2015年,三枚供長期測試的原型機芯組裝完畢——這塊承載了當代最傑出製表大師心血與夢想的腕錶,歷經廿載光陰後終呈現在全世界鐘錶愛好者眼前。

昔花今拾(下)

2015年組裝完畢的三枚原型機芯之一

直徑42.2毫米、厚10.5毫米的錶殼內,George Daniels引以為傲的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被再度完美呈現:兩組彼此獨立的發條盒和傳動輪系分別驅動兩個交替步進的擒縱輪,一靜一動、一鎖一啟地輪番觸發擺輪轉動。製作該擒縱系統的難點除了結構設計外,還在於各零部件之間極小的運行間隙(相較單一衝擊擒縱而言,雙重衝擊擒縱各組件的固定位置幾乎無法作技術微調)對零部件的標準公差要求極高,這也是為何當年George Daniels斷言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無法被安置在腕錶內、並轉而研發適用於後者的同軸擒縱系統。

昔花今拾(下)

鐘錶製造史上首枚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腕錶(Charles Frodsham,22K黃金,2018)

雖說時過境遷,如今的精密製造技術遠甚往昔,而關乎腕錶之品味也變得以大為美——這無疑在某種程度上紓解了安置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所亟需解決的空間問題——但值得一提的是,Charles Frodsham僅憑一己之力、幾乎百分百地自行研製這款前所未有之腕錶機芯的所有零件:從18K金質傳動齒輪到加設鎢制微調砝碼的銅合金擺輪,從鑲嵌三顆紅寶石鎖瓦的鈦金屬製動棘爪(其重量不足5毫克)到專利避震裝置,從三臂式碳鋼擺輪支架到對稱造型、精緻倒角的雙擒縱輪橋板,甚至連全部43顆軸眼託石都不假外手。整體視覺上,這枚機芯呈現近乎完美的對稱造型,唯一顯著的例外便是加設於發條盒與上鍊齒輪上方的蝸形輪及其驅動小齒輪,它們實際上構成了一個隱蔽式的動儲指示裝置,由一組多達12枚行星齒輪組成的差速機構驅動。

昔花今拾(下)

18K金鑄造的傳動齒輪,中央嵌置碳鋼小齒軸

昔花今拾(下)

加設鎢制微調砝碼的超大直徑銅合金擺輪

昔花今拾(下)

重量不及一粒芝麻的鈦金屬製動棘爪


昔花今拾(下)

專利避震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儘管持續經營至今已近兩個世紀,但這是Charles Frodsham自1940年代以來推出的第一款腕錶作品,其設計風格、製作工藝和原材料的選用均可謂不落俗套。富有光澤、半透明的兩件式白色錶盤看似琺琅材質,實為整片的氧化鋯陶瓷削切打磨而成,比起傳統的“瓷面”錶盤,勝在平整如鏡且不易碎裂;大、小兩塊錶盤上的軌道式刻度環以及商標文字採用了物理氣相沉積(PVD)工藝將氧化鉻鍍印而成,不僅呈現優雅的靛藍色澤,亦且永不脫落或褪色;指針和阿拉伯/羅馬數字時標則沿用了傳統的高溫淬藍工藝,由於每個時標或指針均為單個逐一淬火,因此其藍中泛紫的色澤細看各有趣致、整體和諧如一;另須一提的是錶殼材質,除了不鏽鋼和18K紅金外,Charles Frodsham還提供極為罕見的22K黃金錶殼,後者不僅呈現濃郁深邃的金黃色澤,更憑藉特殊的翻滾壓鑄工藝將整體硬度提升至與普通18K黃金無異。

"

​作為航海精密鐘錶的發源地,英國人歷來對天文臺衝擊擒縱情有獨鍾。與阿伯拉罕-路易•寶璣同時代的英國製表大師,例如John Arnold(1736-1799)和Thomas Earnshaw (1749-1829)等對天文臺衝擊擒縱的發展與完善均作出了巨大貢獻。邁入21世紀後,就在George Daniels與Derek Pratt的故鄉,另一些志在秉承和弘揚不列顛製表傳統的人們,不謀而合地進行著將天文臺衝擊擒縱運用於腕錶的嘗試,這其中就包括鐘錶學家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以及他們所擁有的獨立製表品牌Charles Frodsham。

昔花今拾(下)

Charles Frodsham(1810-1871)

Charles Frodsham由同名創始人於1834年創辦於倫敦,是目前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並持續經營至今的天文臺時計製造商與經銷商。早期的Charles Frodsham以製造優質懷錶、航海天文臺鍾以及大型座鐘而聞名,它的忠實客戶不僅包括英國皇室成員,更有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富豪,其中就包括大銀行家J. Pierpont Morgan,後者曾先後訂製了超過50枚Charles Frodsham懷錶,或自行收藏、或贈予摩根銀行的董事會成員們。

昔花今拾(下)

Charles Frodsham 18K黃金制陀飛輪懷錶(編號8964,1900年代)

就在世紀之交、亦是生命的最後階段,Derek Pratt為完成職業生涯的另一項宏願——複製John Harrison最著名的H4航海鍾——曾多次返回故鄉尋求幫助,他的造訪名單中自然少不了位於倫敦柏利大街32號的Charles Frodsham總店。當得知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同樣在嘗試製作一枚前所未有的天文臺衝擊擒縱腕錶時,Derek Pratt毫不猶豫地建議採用George Daniels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這或許也是出於兩人未曾實現的夙願。

昔花今拾(下)

由Derek Pratt和Charles Frodsham接力完成的John Harrison H4

彼時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正品嚐著創制過程的艱辛與曲折:儘管成功做出了幾枚採用單一天文臺衝擊擒縱的原型腕錶,但它們的運行表現差強人意,極易受外力影響的天文臺衝擊擒縱似乎無法在時刻處於運動狀態的手腕上穩定運行。Derek Pratt的建議不啻為迷航的不列顛戰艦點亮了燈塔,而他本人也親力親為地參與了原型機芯的設計與試製。此後於2005年,Charles Frodsham正式對外公佈了這一項目;2008年,機芯設計初步完成(翌年Derek Pratt與世長辭);2015年,三枚供長期測試的原型機芯組裝完畢——這塊承載了當代最傑出製表大師心血與夢想的腕錶,歷經廿載光陰後終呈現在全世界鐘錶愛好者眼前。

昔花今拾(下)

2015年組裝完畢的三枚原型機芯之一

直徑42.2毫米、厚10.5毫米的錶殼內,George Daniels引以為傲的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被再度完美呈現:兩組彼此獨立的發條盒和傳動輪系分別驅動兩個交替步進的擒縱輪,一靜一動、一鎖一啟地輪番觸發擺輪轉動。製作該擒縱系統的難點除了結構設計外,還在於各零部件之間極小的運行間隙(相較單一衝擊擒縱而言,雙重衝擊擒縱各組件的固定位置幾乎無法作技術微調)對零部件的標準公差要求極高,這也是為何當年George Daniels斷言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無法被安置在腕錶內、並轉而研發適用於後者的同軸擒縱系統。

昔花今拾(下)

鐘錶製造史上首枚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腕錶(Charles Frodsham,22K黃金,2018)

雖說時過境遷,如今的精密製造技術遠甚往昔,而關乎腕錶之品味也變得以大為美——這無疑在某種程度上紓解了安置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所亟需解決的空間問題——但值得一提的是,Charles Frodsham僅憑一己之力、幾乎百分百地自行研製這款前所未有之腕錶機芯的所有零件:從18K金質傳動齒輪到加設鎢制微調砝碼的銅合金擺輪,從鑲嵌三顆紅寶石鎖瓦的鈦金屬製動棘爪(其重量不足5毫克)到專利避震裝置,從三臂式碳鋼擺輪支架到對稱造型、精緻倒角的雙擒縱輪橋板,甚至連全部43顆軸眼託石都不假外手。整體視覺上,這枚機芯呈現近乎完美的對稱造型,唯一顯著的例外便是加設於發條盒與上鍊齒輪上方的蝸形輪及其驅動小齒輪,它們實際上構成了一個隱蔽式的動儲指示裝置,由一組多達12枚行星齒輪組成的差速機構驅動。

昔花今拾(下)

18K金鑄造的傳動齒輪,中央嵌置碳鋼小齒軸

昔花今拾(下)

加設鎢制微調砝碼的超大直徑銅合金擺輪

昔花今拾(下)

重量不及一粒芝麻的鈦金屬製動棘爪


昔花今拾(下)

專利避震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儘管持續經營至今已近兩個世紀,但這是Charles Frodsham自1940年代以來推出的第一款腕錶作品,其設計風格、製作工藝和原材料的選用均可謂不落俗套。富有光澤、半透明的兩件式白色錶盤看似琺琅材質,實為整片的氧化鋯陶瓷削切打磨而成,比起傳統的“瓷面”錶盤,勝在平整如鏡且不易碎裂;大、小兩塊錶盤上的軌道式刻度環以及商標文字採用了物理氣相沉積(PVD)工藝將氧化鉻鍍印而成,不僅呈現優雅的靛藍色澤,亦且永不脫落或褪色;指針和阿拉伯/羅馬數字時標則沿用了傳統的高溫淬藍工藝,由於每個時標或指針均為單個逐一淬火,因此其藍中泛紫的色澤細看各有趣致、整體和諧如一;另須一提的是錶殼材質,除了不鏽鋼和18K紅金外,Charles Frodsham還提供極為罕見的22K黃金錶殼,後者不僅呈現濃郁深邃的金黃色澤,更憑藉特殊的翻滾壓鑄工藝將整體硬度提升至與普通18K黃金無異。

昔花今拾(下)

大、小兩片相拼而成的氧化鋯陶瓷錶盤上以PVD工藝鍍印文字和刻度,造型別致的淬藍指針沿襲自20世紀初的

"

​作為航海精密鐘錶的發源地,英國人歷來對天文臺衝擊擒縱情有獨鍾。與阿伯拉罕-路易•寶璣同時代的英國製表大師,例如John Arnold(1736-1799)和Thomas Earnshaw (1749-1829)等對天文臺衝擊擒縱的發展與完善均作出了巨大貢獻。邁入21世紀後,就在George Daniels與Derek Pratt的故鄉,另一些志在秉承和弘揚不列顛製表傳統的人們,不謀而合地進行著將天文臺衝擊擒縱運用於腕錶的嘗試,這其中就包括鐘錶學家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以及他們所擁有的獨立製表品牌Charles Frodsham。

昔花今拾(下)

Charles Frodsham(1810-1871)

Charles Frodsham由同名創始人於1834年創辦於倫敦,是目前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並持續經營至今的天文臺時計製造商與經銷商。早期的Charles Frodsham以製造優質懷錶、航海天文臺鍾以及大型座鐘而聞名,它的忠實客戶不僅包括英國皇室成員,更有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富豪,其中就包括大銀行家J. Pierpont Morgan,後者曾先後訂製了超過50枚Charles Frodsham懷錶,或自行收藏、或贈予摩根銀行的董事會成員們。

昔花今拾(下)

Charles Frodsham 18K黃金制陀飛輪懷錶(編號8964,1900年代)

就在世紀之交、亦是生命的最後階段,Derek Pratt為完成職業生涯的另一項宏願——複製John Harrison最著名的H4航海鍾——曾多次返回故鄉尋求幫助,他的造訪名單中自然少不了位於倫敦柏利大街32號的Charles Frodsham總店。當得知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同樣在嘗試製作一枚前所未有的天文臺衝擊擒縱腕錶時,Derek Pratt毫不猶豫地建議採用George Daniels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這或許也是出於兩人未曾實現的夙願。

昔花今拾(下)

由Derek Pratt和Charles Frodsham接力完成的John Harrison H4

彼時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正品嚐著創制過程的艱辛與曲折:儘管成功做出了幾枚採用單一天文臺衝擊擒縱的原型腕錶,但它們的運行表現差強人意,極易受外力影響的天文臺衝擊擒縱似乎無法在時刻處於運動狀態的手腕上穩定運行。Derek Pratt的建議不啻為迷航的不列顛戰艦點亮了燈塔,而他本人也親力親為地參與了原型機芯的設計與試製。此後於2005年,Charles Frodsham正式對外公佈了這一項目;2008年,機芯設計初步完成(翌年Derek Pratt與世長辭);2015年,三枚供長期測試的原型機芯組裝完畢——這塊承載了當代最傑出製表大師心血與夢想的腕錶,歷經廿載光陰後終呈現在全世界鐘錶愛好者眼前。

昔花今拾(下)

2015年組裝完畢的三枚原型機芯之一

直徑42.2毫米、厚10.5毫米的錶殼內,George Daniels引以為傲的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被再度完美呈現:兩組彼此獨立的發條盒和傳動輪系分別驅動兩個交替步進的擒縱輪,一靜一動、一鎖一啟地輪番觸發擺輪轉動。製作該擒縱系統的難點除了結構設計外,還在於各零部件之間極小的運行間隙(相較單一衝擊擒縱而言,雙重衝擊擒縱各組件的固定位置幾乎無法作技術微調)對零部件的標準公差要求極高,這也是為何當年George Daniels斷言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無法被安置在腕錶內、並轉而研發適用於後者的同軸擒縱系統。

昔花今拾(下)

鐘錶製造史上首枚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腕錶(Charles Frodsham,22K黃金,2018)

雖說時過境遷,如今的精密製造技術遠甚往昔,而關乎腕錶之品味也變得以大為美——這無疑在某種程度上紓解了安置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所亟需解決的空間問題——但值得一提的是,Charles Frodsham僅憑一己之力、幾乎百分百地自行研製這款前所未有之腕錶機芯的所有零件:從18K金質傳動齒輪到加設鎢制微調砝碼的銅合金擺輪,從鑲嵌三顆紅寶石鎖瓦的鈦金屬製動棘爪(其重量不足5毫克)到專利避震裝置,從三臂式碳鋼擺輪支架到對稱造型、精緻倒角的雙擒縱輪橋板,甚至連全部43顆軸眼託石都不假外手。整體視覺上,這枚機芯呈現近乎完美的對稱造型,唯一顯著的例外便是加設於發條盒與上鍊齒輪上方的蝸形輪及其驅動小齒輪,它們實際上構成了一個隱蔽式的動儲指示裝置,由一組多達12枚行星齒輪組成的差速機構驅動。

昔花今拾(下)

18K金鑄造的傳動齒輪,中央嵌置碳鋼小齒軸

昔花今拾(下)

加設鎢制微調砝碼的超大直徑銅合金擺輪

昔花今拾(下)

重量不及一粒芝麻的鈦金屬製動棘爪


昔花今拾(下)

專利避震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儘管持續經營至今已近兩個世紀,但這是Charles Frodsham自1940年代以來推出的第一款腕錶作品,其設計風格、製作工藝和原材料的選用均可謂不落俗套。富有光澤、半透明的兩件式白色錶盤看似琺琅材質,實為整片的氧化鋯陶瓷削切打磨而成,比起傳統的“瓷面”錶盤,勝在平整如鏡且不易碎裂;大、小兩塊錶盤上的軌道式刻度環以及商標文字採用了物理氣相沉積(PVD)工藝將氧化鉻鍍印而成,不僅呈現優雅的靛藍色澤,亦且永不脫落或褪色;指針和阿拉伯/羅馬數字時標則沿用了傳統的高溫淬藍工藝,由於每個時標或指針均為單個逐一淬火,因此其藍中泛紫的色澤細看各有趣致、整體和諧如一;另須一提的是錶殼材質,除了不鏽鋼和18K紅金外,Charles Frodsham還提供極為罕見的22K黃金錶殼,後者不僅呈現濃郁深邃的金黃色澤,更憑藉特殊的翻滾壓鑄工藝將整體硬度提升至與普通18K黃金無異。

昔花今拾(下)

大、小兩片相拼而成的氧化鋯陶瓷錶盤上以PVD工藝鍍印文字和刻度,造型別致的淬藍指針沿襲自20世紀初的

昔花今拾(下)

表耳上的“916”印戳代表22K黃金材質(金含量高達91.6%)

身出當今屈指可數、且歷史最為悠久的頂級英國鐘錶製造商,Charles Frodsham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腕錶所秉承的英式製表傳統可謂由內致外、行知合一。相比現代瑞士高級腕錶極為注重觀賞性的機芯打磨,Charles Frodsham的處理方式內斂而剋制:機芯的主基板和上夾板均為簡潔的霧化打磨,沒有無處不在的內外倒角,也沒有引人矚目的藍鋼螺絲,鐫刻文字僅是一行製造商名稱(每一枚Frodsham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機芯均在三種溫度條件下經六方位精密調校,並歷經長達一個月的模擬佩戴測試),刻於主基板上的機芯序列號則延續了始自1850年、從未間斷的編號(目前排至0107XX);一旦拿至手上仔細端詳,無論是呈現完美鏡面打磨的三臂式擺輪支架,或是隱藏於前者下方、通體細緻倒角的擒縱輪橋板,還是中央飾有顆粒細紋、外緣施以“黑色拋光”(black polish)的上鍊齒輪,無不展現最高級的不列顛製表傳統。

"

​作為航海精密鐘錶的發源地,英國人歷來對天文臺衝擊擒縱情有獨鍾。與阿伯拉罕-路易•寶璣同時代的英國製表大師,例如John Arnold(1736-1799)和Thomas Earnshaw (1749-1829)等對天文臺衝擊擒縱的發展與完善均作出了巨大貢獻。邁入21世紀後,就在George Daniels與Derek Pratt的故鄉,另一些志在秉承和弘揚不列顛製表傳統的人們,不謀而合地進行著將天文臺衝擊擒縱運用於腕錶的嘗試,這其中就包括鐘錶學家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以及他們所擁有的獨立製表品牌Charles Frodsham。

昔花今拾(下)

Charles Frodsham(1810-1871)

Charles Frodsham由同名創始人於1834年創辦於倫敦,是目前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並持續經營至今的天文臺時計製造商與經銷商。早期的Charles Frodsham以製造優質懷錶、航海天文臺鍾以及大型座鐘而聞名,它的忠實客戶不僅包括英國皇室成員,更有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富豪,其中就包括大銀行家J. Pierpont Morgan,後者曾先後訂製了超過50枚Charles Frodsham懷錶,或自行收藏、或贈予摩根銀行的董事會成員們。

昔花今拾(下)

Charles Frodsham 18K黃金制陀飛輪懷錶(編號8964,1900年代)

就在世紀之交、亦是生命的最後階段,Derek Pratt為完成職業生涯的另一項宏願——複製John Harrison最著名的H4航海鍾——曾多次返回故鄉尋求幫助,他的造訪名單中自然少不了位於倫敦柏利大街32號的Charles Frodsham總店。當得知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同樣在嘗試製作一枚前所未有的天文臺衝擊擒縱腕錶時,Derek Pratt毫不猶豫地建議採用George Daniels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這或許也是出於兩人未曾實現的夙願。

昔花今拾(下)

由Derek Pratt和Charles Frodsham接力完成的John Harrison H4

彼時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正品嚐著創制過程的艱辛與曲折:儘管成功做出了幾枚採用單一天文臺衝擊擒縱的原型腕錶,但它們的運行表現差強人意,極易受外力影響的天文臺衝擊擒縱似乎無法在時刻處於運動狀態的手腕上穩定運行。Derek Pratt的建議不啻為迷航的不列顛戰艦點亮了燈塔,而他本人也親力親為地參與了原型機芯的設計與試製。此後於2005年,Charles Frodsham正式對外公佈了這一項目;2008年,機芯設計初步完成(翌年Derek Pratt與世長辭);2015年,三枚供長期測試的原型機芯組裝完畢——這塊承載了當代最傑出製表大師心血與夢想的腕錶,歷經廿載光陰後終呈現在全世界鐘錶愛好者眼前。

昔花今拾(下)

2015年組裝完畢的三枚原型機芯之一

直徑42.2毫米、厚10.5毫米的錶殼內,George Daniels引以為傲的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被再度完美呈現:兩組彼此獨立的發條盒和傳動輪系分別驅動兩個交替步進的擒縱輪,一靜一動、一鎖一啟地輪番觸發擺輪轉動。製作該擒縱系統的難點除了結構設計外,還在於各零部件之間極小的運行間隙(相較單一衝擊擒縱而言,雙重衝擊擒縱各組件的固定位置幾乎無法作技術微調)對零部件的標準公差要求極高,這也是為何當年George Daniels斷言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無法被安置在腕錶內、並轉而研發適用於後者的同軸擒縱系統。

昔花今拾(下)

鐘錶製造史上首枚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腕錶(Charles Frodsham,22K黃金,2018)

雖說時過境遷,如今的精密製造技術遠甚往昔,而關乎腕錶之品味也變得以大為美——這無疑在某種程度上紓解了安置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所亟需解決的空間問題——但值得一提的是,Charles Frodsham僅憑一己之力、幾乎百分百地自行研製這款前所未有之腕錶機芯的所有零件:從18K金質傳動齒輪到加設鎢制微調砝碼的銅合金擺輪,從鑲嵌三顆紅寶石鎖瓦的鈦金屬製動棘爪(其重量不足5毫克)到專利避震裝置,從三臂式碳鋼擺輪支架到對稱造型、精緻倒角的雙擒縱輪橋板,甚至連全部43顆軸眼託石都不假外手。整體視覺上,這枚機芯呈現近乎完美的對稱造型,唯一顯著的例外便是加設於發條盒與上鍊齒輪上方的蝸形輪及其驅動小齒輪,它們實際上構成了一個隱蔽式的動儲指示裝置,由一組多達12枚行星齒輪組成的差速機構驅動。

昔花今拾(下)

18K金鑄造的傳動齒輪,中央嵌置碳鋼小齒軸

昔花今拾(下)

加設鎢制微調砝碼的超大直徑銅合金擺輪

昔花今拾(下)

重量不及一粒芝麻的鈦金屬製動棘爪


昔花今拾(下)

專利避震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儘管持續經營至今已近兩個世紀,但這是Charles Frodsham自1940年代以來推出的第一款腕錶作品,其設計風格、製作工藝和原材料的選用均可謂不落俗套。富有光澤、半透明的兩件式白色錶盤看似琺琅材質,實為整片的氧化鋯陶瓷削切打磨而成,比起傳統的“瓷面”錶盤,勝在平整如鏡且不易碎裂;大、小兩塊錶盤上的軌道式刻度環以及商標文字採用了物理氣相沉積(PVD)工藝將氧化鉻鍍印而成,不僅呈現優雅的靛藍色澤,亦且永不脫落或褪色;指針和阿拉伯/羅馬數字時標則沿用了傳統的高溫淬藍工藝,由於每個時標或指針均為單個逐一淬火,因此其藍中泛紫的色澤細看各有趣致、整體和諧如一;另須一提的是錶殼材質,除了不鏽鋼和18K紅金外,Charles Frodsham還提供極為罕見的22K黃金錶殼,後者不僅呈現濃郁深邃的金黃色澤,更憑藉特殊的翻滾壓鑄工藝將整體硬度提升至與普通18K黃金無異。

昔花今拾(下)

大、小兩片相拼而成的氧化鋯陶瓷錶盤上以PVD工藝鍍印文字和刻度,造型別致的淬藍指針沿襲自20世紀初的

昔花今拾(下)

表耳上的“916”印戳代表22K黃金材質(金含量高達91.6%)

身出當今屈指可數、且歷史最為悠久的頂級英國鐘錶製造商,Charles Frodsham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腕錶所秉承的英式製表傳統可謂由內致外、行知合一。相比現代瑞士高級腕錶極為注重觀賞性的機芯打磨,Charles Frodsham的處理方式內斂而剋制:機芯的主基板和上夾板均為簡潔的霧化打磨,沒有無處不在的內外倒角,也沒有引人矚目的藍鋼螺絲,鐫刻文字僅是一行製造商名稱(每一枚Frodsham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機芯均在三種溫度條件下經六方位精密調校,並歷經長達一個月的模擬佩戴測試),刻於主基板上的機芯序列號則延續了始自1850年、從未間斷的編號(目前排至0107XX);一旦拿至手上仔細端詳,無論是呈現完美鏡面打磨的三臂式擺輪支架,或是隱藏於前者下方、通體細緻倒角的擒縱輪橋板,還是中央飾有顆粒細紋、外緣施以“黑色拋光”(black polish)的上鍊齒輪,無不展現最高級的不列顛製表傳統。

昔花今拾(下)

滿溢英式古典韻味的機芯打磨細節

除了製表風格一如往昔,Charles Frodsham的銷售方式也依足舊時做派。對這款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腕錶有興趣的買家,須得親身前往倫敦柏利街的店鋪下訂——不鏽鋼款盛惠68,500英鎊;18K紅金款只需補足物料差價(4,500英磅)即可;即便是最高級的22K黃金款,也僅再溢價1,500英鎊。由於年產僅10-12枚,目前的交付日期據稱已排至三年之後,不過屆時表主還須再往柏利大街一趟,因為那裡的店員會在仔細測量手腕尺寸之後,於嶄新的錶帶上打下僅有的兩個孔位。

"

​作為航海精密鐘錶的發源地,英國人歷來對天文臺衝擊擒縱情有獨鍾。與阿伯拉罕-路易•寶璣同時代的英國製表大師,例如John Arnold(1736-1799)和Thomas Earnshaw (1749-1829)等對天文臺衝擊擒縱的發展與完善均作出了巨大貢獻。邁入21世紀後,就在George Daniels與Derek Pratt的故鄉,另一些志在秉承和弘揚不列顛製表傳統的人們,不謀而合地進行著將天文臺衝擊擒縱運用於腕錶的嘗試,這其中就包括鐘錶學家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以及他們所擁有的獨立製表品牌Charles Frodsham。

昔花今拾(下)

Charles Frodsham(1810-1871)

Charles Frodsham由同名創始人於1834年創辦於倫敦,是目前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並持續經營至今的天文臺時計製造商與經銷商。早期的Charles Frodsham以製造優質懷錶、航海天文臺鍾以及大型座鐘而聞名,它的忠實客戶不僅包括英國皇室成員,更有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富豪,其中就包括大銀行家J. Pierpont Morgan,後者曾先後訂製了超過50枚Charles Frodsham懷錶,或自行收藏、或贈予摩根銀行的董事會成員們。

昔花今拾(下)

Charles Frodsham 18K黃金制陀飛輪懷錶(編號8964,1900年代)

就在世紀之交、亦是生命的最後階段,Derek Pratt為完成職業生涯的另一項宏願——複製John Harrison最著名的H4航海鍾——曾多次返回故鄉尋求幫助,他的造訪名單中自然少不了位於倫敦柏利大街32號的Charles Frodsham總店。當得知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同樣在嘗試製作一枚前所未有的天文臺衝擊擒縱腕錶時,Derek Pratt毫不猶豫地建議採用George Daniels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這或許也是出於兩人未曾實現的夙願。

昔花今拾(下)

由Derek Pratt和Charles Frodsham接力完成的John Harrison H4

彼時Philip Whyte和Richard Stenning正品嚐著創制過程的艱辛與曲折:儘管成功做出了幾枚採用單一天文臺衝擊擒縱的原型腕錶,但它們的運行表現差強人意,極易受外力影響的天文臺衝擊擒縱似乎無法在時刻處於運動狀態的手腕上穩定運行。Derek Pratt的建議不啻為迷航的不列顛戰艦點亮了燈塔,而他本人也親力親為地參與了原型機芯的設計與試製。此後於2005年,Charles Frodsham正式對外公佈了這一項目;2008年,機芯設計初步完成(翌年Derek Pratt與世長辭);2015年,三枚供長期測試的原型機芯組裝完畢——這塊承載了當代最傑出製表大師心血與夢想的腕錶,歷經廿載光陰後終呈現在全世界鐘錶愛好者眼前。

昔花今拾(下)

2015年組裝完畢的三枚原型機芯之一

直徑42.2毫米、厚10.5毫米的錶殼內,George Daniels引以為傲的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被再度完美呈現:兩組彼此獨立的發條盒和傳動輪系分別驅動兩個交替步進的擒縱輪,一靜一動、一鎖一啟地輪番觸發擺輪轉動。製作該擒縱系統的難點除了結構設計外,還在於各零部件之間極小的運行間隙(相較單一衝擊擒縱而言,雙重衝擊擒縱各組件的固定位置幾乎無法作技術微調)對零部件的標準公差要求極高,這也是為何當年George Daniels斷言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無法被安置在腕錶內、並轉而研發適用於後者的同軸擒縱系統。

昔花今拾(下)

鐘錶製造史上首枚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腕錶(Charles Frodsham,22K黃金,2018)

雖說時過境遷,如今的精密製造技術遠甚往昔,而關乎腕錶之品味也變得以大為美——這無疑在某種程度上紓解了安置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所亟需解決的空間問題——但值得一提的是,Charles Frodsham僅憑一己之力、幾乎百分百地自行研製這款前所未有之腕錶機芯的所有零件:從18K金質傳動齒輪到加設鎢制微調砝碼的銅合金擺輪,從鑲嵌三顆紅寶石鎖瓦的鈦金屬製動棘爪(其重量不足5毫克)到專利避震裝置,從三臂式碳鋼擺輪支架到對稱造型、精緻倒角的雙擒縱輪橋板,甚至連全部43顆軸眼託石都不假外手。整體視覺上,這枚機芯呈現近乎完美的對稱造型,唯一顯著的例外便是加設於發條盒與上鍊齒輪上方的蝸形輪及其驅動小齒輪,它們實際上構成了一個隱蔽式的動儲指示裝置,由一組多達12枚行星齒輪組成的差速機構驅動。

昔花今拾(下)

18K金鑄造的傳動齒輪,中央嵌置碳鋼小齒軸

昔花今拾(下)

加設鎢制微調砝碼的超大直徑銅合金擺輪

昔花今拾(下)

重量不及一粒芝麻的鈦金屬製動棘爪


昔花今拾(下)

專利避震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儘管持續經營至今已近兩個世紀,但這是Charles Frodsham自1940年代以來推出的第一款腕錶作品,其設計風格、製作工藝和原材料的選用均可謂不落俗套。富有光澤、半透明的兩件式白色錶盤看似琺琅材質,實為整片的氧化鋯陶瓷削切打磨而成,比起傳統的“瓷面”錶盤,勝在平整如鏡且不易碎裂;大、小兩塊錶盤上的軌道式刻度環以及商標文字採用了物理氣相沉積(PVD)工藝將氧化鉻鍍印而成,不僅呈現優雅的靛藍色澤,亦且永不脫落或褪色;指針和阿拉伯/羅馬數字時標則沿用了傳統的高溫淬藍工藝,由於每個時標或指針均為單個逐一淬火,因此其藍中泛紫的色澤細看各有趣致、整體和諧如一;另須一提的是錶殼材質,除了不鏽鋼和18K紅金外,Charles Frodsham還提供極為罕見的22K黃金錶殼,後者不僅呈現濃郁深邃的金黃色澤,更憑藉特殊的翻滾壓鑄工藝將整體硬度提升至與普通18K黃金無異。

昔花今拾(下)

大、小兩片相拼而成的氧化鋯陶瓷錶盤上以PVD工藝鍍印文字和刻度,造型別致的淬藍指針沿襲自20世紀初的

昔花今拾(下)

表耳上的“916”印戳代表22K黃金材質(金含量高達91.6%)

身出當今屈指可數、且歷史最為悠久的頂級英國鐘錶製造商,Charles Frodsham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腕錶所秉承的英式製表傳統可謂由內致外、行知合一。相比現代瑞士高級腕錶極為注重觀賞性的機芯打磨,Charles Frodsham的處理方式內斂而剋制:機芯的主基板和上夾板均為簡潔的霧化打磨,沒有無處不在的內外倒角,也沒有引人矚目的藍鋼螺絲,鐫刻文字僅是一行製造商名稱(每一枚Frodsham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機芯均在三種溫度條件下經六方位精密調校,並歷經長達一個月的模擬佩戴測試),刻於主基板上的機芯序列號則延續了始自1850年、從未間斷的編號(目前排至0107XX);一旦拿至手上仔細端詳,無論是呈現完美鏡面打磨的三臂式擺輪支架,或是隱藏於前者下方、通體細緻倒角的擒縱輪橋板,還是中央飾有顆粒細紋、外緣施以“黑色拋光”(black polish)的上鍊齒輪,無不展現最高級的不列顛製表傳統。

昔花今拾(下)

滿溢英式古典韻味的機芯打磨細節

除了製表風格一如往昔,Charles Frodsham的銷售方式也依足舊時做派。對這款雙重天文臺衝擊擒縱腕錶有興趣的買家,須得親身前往倫敦柏利街的店鋪下訂——不鏽鋼款盛惠68,500英鎊;18K紅金款只需補足物料差價(4,500英磅)即可;即便是最高級的22K黃金款,也僅再溢價1,500英鎊。由於年產僅10-12枚,目前的交付日期據稱已排至三年之後,不過屆時表主還須再往柏利大街一趟,因為那裡的店員會在仔細測量手腕尺寸之後,於嶄新的錶帶上打下僅有的兩個孔位。

昔花今拾(下)

搭配不鏽鋼殼身與羅馬數字時標的款式

撰文:Joffre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表情mytime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