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中國製表師

腕錶 珠寶 萬表世界 萬表世界 2017-11-01

今早在境外的某個鐘錶媒體上,看到了這麼一篇文章——《Rising Chinese Watchmaker》,崛起的中國製表師。看到外媒寫著這樣的標題,心裡面多少有一點驕傲,而文中的主角,也是我在今年深圳鐘錶展上簡單接觸過的一位老人,叫譚澤華。

崛起的中國製表師

現年64歲的譚澤華在今年3月份剛成為AHCI(瑞士獨立製表人協會)的候選人,這也是包括林永華在內的三個中國候選人之一。

譚澤華出生在中國的一個鐘錶世家,父親是當地很有名的鐘表修理匠。他十幾歲就跟隨父親學習修理鐘錶,三年學徒期滿後在鐘錶修理廠工作了14年。他大部分的職業生涯都在修理鐘錶中度過,然後在中年時期才開始獨立製表。

崛起的中國製表師

譚澤華研究的主要是擒縱器和長動力,所以他的手錶外觀看上去可能很普通,但動力儲備卻很驚人。他作為一個獨立製表師,製表經歷不長,但在製表上的成就卻令人驚歎。包括研發製造了四款數據和結構完全不同的機芯,還發明瞭一種新型分軸擒縱器。

和很多獨立製表師一樣,譚澤華不僅僅會製表,還是一個工具匠。他把自己的機器組裝在一起製作手錶,其中包括一個雕刻日內瓦紋的機器,還有一個用於倒角打磨的銑床。

崛起的中國製表師

1號作品

譚澤華的作品以其完成的時間順序來命名。1號作品搭載著他製作的第一款機芯,吸取19世紀懷錶的經驗,採用了一個16mm大擺輪。 雖然它顯示常規小時和秒,但在1點鐘位置增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十二地支時辰顯示子錶盤。

崛起的中國製表師

1號作品

傳統的構造需要重新佈置齒輪傳動裝置來適應大擺輪。然而,1號作品的機芯是通過提升擺輪和降低夾板的方式來保持其懷錶靈感的造型。因此,擺輪的邊緣就位於夾板的上方,用於齒輪傳動。

崛起的中國製表師

1號作品

鵝頸微調裝置的位置也是獨一無二的,它不是擺夾板的頂部,而是安裝在另一端,懸掛在擺輪上。他還使用了傳統的加工技術,包括圓形的日內瓦紋、魚鱗紋和為螺絲和珠寶而做的反槽。

譚澤華的2號作品表明他對10天的動力儲存的自主掌握,也要歸功於雙發條盒並聯這項專利技術。儘管安裝了雙發條盒,但還是使得機芯保持在6mm的厚度。

崛起的中國製表師

2號作品

在加工方面中,2號作品也更加精細,在棘輪和繞線輪上增加了太陽紋飾,夾板的邊緣上還有銳利拋光的斜角,這一點可以看出手錶是手工完成的。

在2號作品成功征服了長動力後,譚澤華繼續嘗試在延長運行時間內加強計時。

崛起的中國製表師

3號作品

3號作品的機芯是建立在2號作品基礎上的,新加入了具有30小時動力儲備的第3個發條盒,作為恆力機構。但與兩個發條盒不同的是,中間這個發條盒不會增加動力儲備,而是作為一種媒介,將扭矩從主發條盒輸送到齒輪傳動裝置。

這意味著,在10天的運行時間裡,中間的發條盒被雙主發條盒反覆纏繞。這種擒縱裝置具有穩定的扭矩,從而提高了機芯的精度。

不過,譚澤華的第四款腕錶與他的前三款產品不同,沒有那麼複雜,而是轉向傳統的機芯精加工。

崛起的中國製表師

4號作品

在手工完成的情況下,沒有采用任何電腦輔助,4號作品的特點是傳統材料和精加工技術,這是受瑞士藝術大師Philippe Dufour所啟發的。

崛起的中國製表師

4號作品

機芯的裝飾稍微讓人聯想起格拉蘇蒂的風格,德國銀夾板採用更薄的羅紋和溫暖的銅皮。有趣的是,機芯的夾板採用了Philippe Dufour在簡單化中發現的著名的“角”。

崛起的中國製表師

譚澤華的最新作品不是手錶,而是全新的“雙軸”擒縱機構。細節資料仍然很少,因為它正在申請專利,但是擒縱機構是由George Daniels開發的同軸擒縱機構的改進版本。

與同軸擒縱機構不同,雙軸擒縱機構的鎖定寶石和脈衝寶石在不同的部件上,便於保養和維修。加上其他設計改進,擒縱機構的摩擦力較小,限制了潤滑的需要,而且運行功率要低達30%。擒縱機構仍處於發展階段,根據譚澤華的說法,將在明年公佈。

崛起的中國製表師

譚澤華的手錶都是限量版的,但目前還沒有接受訂單,因為他正在準備明年的AHCI入門報告。

萬表世界

致力於鐘錶文化傳

秉著中立、客觀的精神

做專業的鐘表媒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