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 | 川媽&月嬌

上個星期,寫了一篇文章——>大S怒懟汪小菲“閉嘴”,這次真的要為她鼓掌

裡面探討了一個話題:如何跟娃講對道理。發出後,引起媽媽們強烈反響,紛紛表示自己要學習一下,儘量避免成為嘮叨、討人煩的老媽子。

但也有姐妹們表示,有時的確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 | 川媽&月嬌

上個星期,寫了一篇文章——>大S怒懟汪小菲“閉嘴”,這次真的要為她鼓掌

裡面探討了一個話題:如何跟娃講對道理。發出後,引起媽媽們強烈反響,紛紛表示自己要學習一下,儘量避免成為嘮叨、討人煩的老媽子。

但也有姐妹們表示,有時的確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因為,生活中,娃讓我們“看不慣”的壞毛病,實在太多了!磨蹭、拖拉就是最要命的一種。

尤其是上學後,更明顯。

6點叫他起床,非要磨蹭到6點半起;吃早餐的時候,不是愣神兒就是拿著勺子敲敲敲;好不容易吃完早餐要去學校,不是鞋子穿不上就是要去尿尿;放學後寫作業,那更是一個煎熬,7點開始,摳摳橡皮、玩玩小熊......結果到了9點,作業還沒寫一半......

每當看到娃這樣子,嘮叨都嫌不夠,甚至能動手就不想動口,心裡還潛藏著一絲隱憂:這麼磨蹭,將來可咋整?

1

誰還沒點“小毛病”?

雖然,娃磨蹭讓我們很不爽,但實話實話,拖拉跟年齡真沒多大關係。

這是席捲現代人的一種流行病。

"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 | 川媽&月嬌

上個星期,寫了一篇文章——>大S怒懟汪小菲“閉嘴”,這次真的要為她鼓掌

裡面探討了一個話題:如何跟娃講對道理。發出後,引起媽媽們強烈反響,紛紛表示自己要學習一下,儘量避免成為嘮叨、討人煩的老媽子。

但也有姐妹們表示,有時的確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因為,生活中,娃讓我們“看不慣”的壞毛病,實在太多了!磨蹭、拖拉就是最要命的一種。

尤其是上學後,更明顯。

6點叫他起床,非要磨蹭到6點半起;吃早餐的時候,不是愣神兒就是拿著勺子敲敲敲;好不容易吃完早餐要去學校,不是鞋子穿不上就是要去尿尿;放學後寫作業,那更是一個煎熬,7點開始,摳摳橡皮、玩玩小熊......結果到了9點,作業還沒寫一半......

每當看到娃這樣子,嘮叨都嫌不夠,甚至能動手就不想動口,心裡還潛藏著一絲隱憂:這麼磨蹭,將來可咋整?

1

誰還沒點“小毛病”?

雖然,娃磨蹭讓我們很不爽,但實話實話,拖拉跟年齡真沒多大關係。

這是席捲現代人的一種流行病。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心理學家皮爾斯·斯蒂爾曾調查遍及全球的2.4萬多人,結果顯示其中95%的受訪者承認至少偶爾會犯拖延症的毛病

但是,雖然拖延症人人都會犯,看起來行為也很相似,但實際上背後的原因並不相同。

我們要想“治療”孩子的拖延症,弄清“病因”很重要。總體來說,主要分為兩大類。

一、心理原因

1.“犯懶”·享樂型

典型代表:胡適

病症:明明有任務,卻遲遲不肯動手,經常被其他更輕鬆的事物誘惑。

大文學家胡適,可謂犯懶“拖延症”的翹楚,那本《胡適打牌日記》形象記錄了其犯懶行為。

7月4日新開這本日記,也為了督促自己下個學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讀完手邊的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7月13日打牌。7月14日打牌。7月15日打牌。7月16日胡適之啊胡適之!你怎麼能如此墮落!先前訂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7月17日打牌。7月18日打牌。......

2.“完美主義”·苦難型

典型代表:王家衛

病症:對每一個細節要求盡善盡美,無形中延長作戰戰線,加重作戰任務。

鬼才導演王家衛,每一個作品都特別難產。

劉鎮偉的《東成西就》一個月拍完,王家衛的《東邪西毒》卻拍了兩年;“一代宗師”拍了4年,被人調侃為“一代失蹤”;《2046》籌備更是耗時長達5年......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王家衛太苛求完美,一個鏡頭讓梁朝偉拍了30個通宵;為了使人物更富張力,讓張震學京劇、太極等十八般武藝......

3.“自我懷疑”·逃避型

典型代表:寫論文的學生

病症:感嘆工程浩大,懷疑自己完不成,產生畏難心理,乾脆拖著不做,想逃避,但又逃不過去。

4.“內在動力不足”·尋找意義型

病症:缺少內在動力,缺乏意義感,內心不願意做所拖延的事情。

二、生理原因

1.ADHD(多動症)

典型代表:達芬奇

病症:持續拖延、無法完成任務、精神不集中以及身體和心理上的焦躁不安。

“達芬奇的馬”是其拖延症典型表現種的典型。

他30歲時,曾答應米蘭公爵為其父親雕刻一座英勇的青銅像。

結果創作開始沒多久,興趣就轉移,想要先雕刻公爵父親的坐騎——馬。

他心想,既然要雕刻馬,就要研究馬,於是翻閱大量資料研究馬這個物種。

研究過程中,又迷上了馬的身體結構,想要寫一本書討論這個問題。

後來又沉迷於養馬,還特別設計了自動餵食器和自動清理馬糞的機器......

結果10年過去了,只留下了一幅草圖,公爵父親青銅雕塑的毛都沒見著......

"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 | 川媽&月嬌

上個星期,寫了一篇文章——>大S怒懟汪小菲“閉嘴”,這次真的要為她鼓掌

裡面探討了一個話題:如何跟娃講對道理。發出後,引起媽媽們強烈反響,紛紛表示自己要學習一下,儘量避免成為嘮叨、討人煩的老媽子。

但也有姐妹們表示,有時的確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因為,生活中,娃讓我們“看不慣”的壞毛病,實在太多了!磨蹭、拖拉就是最要命的一種。

尤其是上學後,更明顯。

6點叫他起床,非要磨蹭到6點半起;吃早餐的時候,不是愣神兒就是拿著勺子敲敲敲;好不容易吃完早餐要去學校,不是鞋子穿不上就是要去尿尿;放學後寫作業,那更是一個煎熬,7點開始,摳摳橡皮、玩玩小熊......結果到了9點,作業還沒寫一半......

每當看到娃這樣子,嘮叨都嫌不夠,甚至能動手就不想動口,心裡還潛藏著一絲隱憂:這麼磨蹭,將來可咋整?

1

誰還沒點“小毛病”?

雖然,娃磨蹭讓我們很不爽,但實話實話,拖拉跟年齡真沒多大關係。

這是席捲現代人的一種流行病。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心理學家皮爾斯·斯蒂爾曾調查遍及全球的2.4萬多人,結果顯示其中95%的受訪者承認至少偶爾會犯拖延症的毛病

但是,雖然拖延症人人都會犯,看起來行為也很相似,但實際上背後的原因並不相同。

我們要想“治療”孩子的拖延症,弄清“病因”很重要。總體來說,主要分為兩大類。

一、心理原因

1.“犯懶”·享樂型

典型代表:胡適

病症:明明有任務,卻遲遲不肯動手,經常被其他更輕鬆的事物誘惑。

大文學家胡適,可謂犯懶“拖延症”的翹楚,那本《胡適打牌日記》形象記錄了其犯懶行為。

7月4日新開這本日記,也為了督促自己下個學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讀完手邊的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7月13日打牌。7月14日打牌。7月15日打牌。7月16日胡適之啊胡適之!你怎麼能如此墮落!先前訂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7月17日打牌。7月18日打牌。......

2.“完美主義”·苦難型

典型代表:王家衛

病症:對每一個細節要求盡善盡美,無形中延長作戰戰線,加重作戰任務。

鬼才導演王家衛,每一個作品都特別難產。

劉鎮偉的《東成西就》一個月拍完,王家衛的《東邪西毒》卻拍了兩年;“一代宗師”拍了4年,被人調侃為“一代失蹤”;《2046》籌備更是耗時長達5年......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王家衛太苛求完美,一個鏡頭讓梁朝偉拍了30個通宵;為了使人物更富張力,讓張震學京劇、太極等十八般武藝......

3.“自我懷疑”·逃避型

典型代表:寫論文的學生

病症:感嘆工程浩大,懷疑自己完不成,產生畏難心理,乾脆拖著不做,想逃避,但又逃不過去。

4.“內在動力不足”·尋找意義型

病症:缺少內在動力,缺乏意義感,內心不願意做所拖延的事情。

二、生理原因

1.ADHD(多動症)

典型代表:達芬奇

病症:持續拖延、無法完成任務、精神不集中以及身體和心理上的焦躁不安。

“達芬奇的馬”是其拖延症典型表現種的典型。

他30歲時,曾答應米蘭公爵為其父親雕刻一座英勇的青銅像。

結果創作開始沒多久,興趣就轉移,想要先雕刻公爵父親的坐騎——馬。

他心想,既然要雕刻馬,就要研究馬,於是翻閱大量資料研究馬這個物種。

研究過程中,又迷上了馬的身體結構,想要寫一本書討論這個問題。

後來又沉迷於養馬,還特別設計了自動餵食器和自動清理馬糞的機器......

結果10年過去了,只留下了一幅草圖,公爵父親青銅雕塑的毛都沒見著......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對照以上5種原因,我們是不是更清楚地看懂孩子的“拖延症”?

有可能不是我們簡單想象的怕吃苦,貪圖享樂,而是過於追求完美,感覺事情沒意思不想做,或者目標過於遙遠、沒希望,甚至就是像達芬奇那樣難以克服的生理原因。

更瞭解”病因“,於是也能更瞭解孩子心裡的感受和想法。

2

“病人”自己,其實也很難受

不光我們看著難受,孩子自己也因為拖延症飽受煎熬。

首先,效率低。

天才達芬奇的一生,留世的作品不到20幅,而同期的拉斐爾僅活了37歲,卻創造了300幅作品。

其次,招人煩。

等王家衛的劇本等不及的黃百鳴,厲聲呵斥他:

“你要知道,《搭錯車》用了48小時,《靈氣逼人》寫了72小時,甚至破全香港票房紀錄的《最佳拍檔》也不過寫了7天。你浪費了幾個月居然一個字也寫不出來。限你兩個星期,趕快把劇本交出來。”

曾經僱傭達芬奇的神父,被氣得捶胸頓足:“這個人一生完不成任何事......”

更重要的是,即使不被別人diss,拖延症患者內心也很痛苦,尤其是在Deadline來臨之前。

研究者Ferrari Johnson認為,拖延症存在於整個人類社會中,但在工業革命之後才具有了許多負面含義,在不發達的農業社會卻很少有人受到拖延症的困擾。

為什麼?

學者N Milgram 認為,人們在現在之所以經常會為拖延症感到焦慮,是因為認為現代社會節奏加速,需要大量的承諾和時間截點。

這些承諾和時間截點是如何引發人恐慌的呢?

TED演講者蒂姆·爾班給出了其中一種形象生動的解釋。

他把拖延者的大腦系統分為三個部分:即時滿足的猴子,理性的決策制定者,恐慌怪獸。

"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 | 川媽&月嬌

上個星期,寫了一篇文章——>大S怒懟汪小菲“閉嘴”,這次真的要為她鼓掌

裡面探討了一個話題:如何跟娃講對道理。發出後,引起媽媽們強烈反響,紛紛表示自己要學習一下,儘量避免成為嘮叨、討人煩的老媽子。

但也有姐妹們表示,有時的確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因為,生活中,娃讓我們“看不慣”的壞毛病,實在太多了!磨蹭、拖拉就是最要命的一種。

尤其是上學後,更明顯。

6點叫他起床,非要磨蹭到6點半起;吃早餐的時候,不是愣神兒就是拿著勺子敲敲敲;好不容易吃完早餐要去學校,不是鞋子穿不上就是要去尿尿;放學後寫作業,那更是一個煎熬,7點開始,摳摳橡皮、玩玩小熊......結果到了9點,作業還沒寫一半......

每當看到娃這樣子,嘮叨都嫌不夠,甚至能動手就不想動口,心裡還潛藏著一絲隱憂:這麼磨蹭,將來可咋整?

1

誰還沒點“小毛病”?

雖然,娃磨蹭讓我們很不爽,但實話實話,拖拉跟年齡真沒多大關係。

這是席捲現代人的一種流行病。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心理學家皮爾斯·斯蒂爾曾調查遍及全球的2.4萬多人,結果顯示其中95%的受訪者承認至少偶爾會犯拖延症的毛病

但是,雖然拖延症人人都會犯,看起來行為也很相似,但實際上背後的原因並不相同。

我們要想“治療”孩子的拖延症,弄清“病因”很重要。總體來說,主要分為兩大類。

一、心理原因

1.“犯懶”·享樂型

典型代表:胡適

病症:明明有任務,卻遲遲不肯動手,經常被其他更輕鬆的事物誘惑。

大文學家胡適,可謂犯懶“拖延症”的翹楚,那本《胡適打牌日記》形象記錄了其犯懶行為。

7月4日新開這本日記,也為了督促自己下個學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讀完手邊的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7月13日打牌。7月14日打牌。7月15日打牌。7月16日胡適之啊胡適之!你怎麼能如此墮落!先前訂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7月17日打牌。7月18日打牌。......

2.“完美主義”·苦難型

典型代表:王家衛

病症:對每一個細節要求盡善盡美,無形中延長作戰戰線,加重作戰任務。

鬼才導演王家衛,每一個作品都特別難產。

劉鎮偉的《東成西就》一個月拍完,王家衛的《東邪西毒》卻拍了兩年;“一代宗師”拍了4年,被人調侃為“一代失蹤”;《2046》籌備更是耗時長達5年......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王家衛太苛求完美,一個鏡頭讓梁朝偉拍了30個通宵;為了使人物更富張力,讓張震學京劇、太極等十八般武藝......

3.“自我懷疑”·逃避型

典型代表:寫論文的學生

病症:感嘆工程浩大,懷疑自己完不成,產生畏難心理,乾脆拖著不做,想逃避,但又逃不過去。

4.“內在動力不足”·尋找意義型

病症:缺少內在動力,缺乏意義感,內心不願意做所拖延的事情。

二、生理原因

1.ADHD(多動症)

典型代表:達芬奇

病症:持續拖延、無法完成任務、精神不集中以及身體和心理上的焦躁不安。

“達芬奇的馬”是其拖延症典型表現種的典型。

他30歲時,曾答應米蘭公爵為其父親雕刻一座英勇的青銅像。

結果創作開始沒多久,興趣就轉移,想要先雕刻公爵父親的坐騎——馬。

他心想,既然要雕刻馬,就要研究馬,於是翻閱大量資料研究馬這個物種。

研究過程中,又迷上了馬的身體結構,想要寫一本書討論這個問題。

後來又沉迷於養馬,還特別設計了自動餵食器和自動清理馬糞的機器......

結果10年過去了,只留下了一幅草圖,公爵父親青銅雕塑的毛都沒見著......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對照以上5種原因,我們是不是更清楚地看懂孩子的“拖延症”?

有可能不是我們簡單想象的怕吃苦,貪圖享樂,而是過於追求完美,感覺事情沒意思不想做,或者目標過於遙遠、沒希望,甚至就是像達芬奇那樣難以克服的生理原因。

更瞭解”病因“,於是也能更瞭解孩子心裡的感受和想法。

2

“病人”自己,其實也很難受

不光我們看著難受,孩子自己也因為拖延症飽受煎熬。

首先,效率低。

天才達芬奇的一生,留世的作品不到20幅,而同期的拉斐爾僅活了37歲,卻創造了300幅作品。

其次,招人煩。

等王家衛的劇本等不及的黃百鳴,厲聲呵斥他:

“你要知道,《搭錯車》用了48小時,《靈氣逼人》寫了72小時,甚至破全香港票房紀錄的《最佳拍檔》也不過寫了7天。你浪費了幾個月居然一個字也寫不出來。限你兩個星期,趕快把劇本交出來。”

曾經僱傭達芬奇的神父,被氣得捶胸頓足:“這個人一生完不成任何事......”

更重要的是,即使不被別人diss,拖延症患者內心也很痛苦,尤其是在Deadline來臨之前。

研究者Ferrari Johnson認為,拖延症存在於整個人類社會中,但在工業革命之後才具有了許多負面含義,在不發達的農業社會卻很少有人受到拖延症的困擾。

為什麼?

學者N Milgram 認為,人們在現在之所以經常會為拖延症感到焦慮,是因為認為現代社會節奏加速,需要大量的承諾和時間截點。

這些承諾和時間截點是如何引發人恐慌的呢?

TED演講者蒂姆·爾班給出了其中一種形象生動的解釋。

他把拖延者的大腦系統分為三個部分:即時滿足的猴子,理性的決策制定者,恐慌怪獸。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當我們著手一項工作或任務時,理性的決策制定者會思考全局的重要性,制定按部就班的計劃。

但“及時行樂的猴子”就會來搗亂,誘使我們去獲得一些不勞而獲的快樂,比如胡適的“打牌”,娃寫作業時的愣神。

"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 | 川媽&月嬌

上個星期,寫了一篇文章——>大S怒懟汪小菲“閉嘴”,這次真的要為她鼓掌

裡面探討了一個話題:如何跟娃講對道理。發出後,引起媽媽們強烈反響,紛紛表示自己要學習一下,儘量避免成為嘮叨、討人煩的老媽子。

但也有姐妹們表示,有時的確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因為,生活中,娃讓我們“看不慣”的壞毛病,實在太多了!磨蹭、拖拉就是最要命的一種。

尤其是上學後,更明顯。

6點叫他起床,非要磨蹭到6點半起;吃早餐的時候,不是愣神兒就是拿著勺子敲敲敲;好不容易吃完早餐要去學校,不是鞋子穿不上就是要去尿尿;放學後寫作業,那更是一個煎熬,7點開始,摳摳橡皮、玩玩小熊......結果到了9點,作業還沒寫一半......

每當看到娃這樣子,嘮叨都嫌不夠,甚至能動手就不想動口,心裡還潛藏著一絲隱憂:這麼磨蹭,將來可咋整?

1

誰還沒點“小毛病”?

雖然,娃磨蹭讓我們很不爽,但實話實話,拖拉跟年齡真沒多大關係。

這是席捲現代人的一種流行病。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心理學家皮爾斯·斯蒂爾曾調查遍及全球的2.4萬多人,結果顯示其中95%的受訪者承認至少偶爾會犯拖延症的毛病

但是,雖然拖延症人人都會犯,看起來行為也很相似,但實際上背後的原因並不相同。

我們要想“治療”孩子的拖延症,弄清“病因”很重要。總體來說,主要分為兩大類。

一、心理原因

1.“犯懶”·享樂型

典型代表:胡適

病症:明明有任務,卻遲遲不肯動手,經常被其他更輕鬆的事物誘惑。

大文學家胡適,可謂犯懶“拖延症”的翹楚,那本《胡適打牌日記》形象記錄了其犯懶行為。

7月4日新開這本日記,也為了督促自己下個學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讀完手邊的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7月13日打牌。7月14日打牌。7月15日打牌。7月16日胡適之啊胡適之!你怎麼能如此墮落!先前訂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7月17日打牌。7月18日打牌。......

2.“完美主義”·苦難型

典型代表:王家衛

病症:對每一個細節要求盡善盡美,無形中延長作戰戰線,加重作戰任務。

鬼才導演王家衛,每一個作品都特別難產。

劉鎮偉的《東成西就》一個月拍完,王家衛的《東邪西毒》卻拍了兩年;“一代宗師”拍了4年,被人調侃為“一代失蹤”;《2046》籌備更是耗時長達5年......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王家衛太苛求完美,一個鏡頭讓梁朝偉拍了30個通宵;為了使人物更富張力,讓張震學京劇、太極等十八般武藝......

3.“自我懷疑”·逃避型

典型代表:寫論文的學生

病症:感嘆工程浩大,懷疑自己完不成,產生畏難心理,乾脆拖著不做,想逃避,但又逃不過去。

4.“內在動力不足”·尋找意義型

病症:缺少內在動力,缺乏意義感,內心不願意做所拖延的事情。

二、生理原因

1.ADHD(多動症)

典型代表:達芬奇

病症:持續拖延、無法完成任務、精神不集中以及身體和心理上的焦躁不安。

“達芬奇的馬”是其拖延症典型表現種的典型。

他30歲時,曾答應米蘭公爵為其父親雕刻一座英勇的青銅像。

結果創作開始沒多久,興趣就轉移,想要先雕刻公爵父親的坐騎——馬。

他心想,既然要雕刻馬,就要研究馬,於是翻閱大量資料研究馬這個物種。

研究過程中,又迷上了馬的身體結構,想要寫一本書討論這個問題。

後來又沉迷於養馬,還特別設計了自動餵食器和自動清理馬糞的機器......

結果10年過去了,只留下了一幅草圖,公爵父親青銅雕塑的毛都沒見著......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對照以上5種原因,我們是不是更清楚地看懂孩子的“拖延症”?

有可能不是我們簡單想象的怕吃苦,貪圖享樂,而是過於追求完美,感覺事情沒意思不想做,或者目標過於遙遠、沒希望,甚至就是像達芬奇那樣難以克服的生理原因。

更瞭解”病因“,於是也能更瞭解孩子心裡的感受和想法。

2

“病人”自己,其實也很難受

不光我們看著難受,孩子自己也因為拖延症飽受煎熬。

首先,效率低。

天才達芬奇的一生,留世的作品不到20幅,而同期的拉斐爾僅活了37歲,卻創造了300幅作品。

其次,招人煩。

等王家衛的劇本等不及的黃百鳴,厲聲呵斥他:

“你要知道,《搭錯車》用了48小時,《靈氣逼人》寫了72小時,甚至破全香港票房紀錄的《最佳拍檔》也不過寫了7天。你浪費了幾個月居然一個字也寫不出來。限你兩個星期,趕快把劇本交出來。”

曾經僱傭達芬奇的神父,被氣得捶胸頓足:“這個人一生完不成任何事......”

更重要的是,即使不被別人diss,拖延症患者內心也很痛苦,尤其是在Deadline來臨之前。

研究者Ferrari Johnson認為,拖延症存在於整個人類社會中,但在工業革命之後才具有了許多負面含義,在不發達的農業社會卻很少有人受到拖延症的困擾。

為什麼?

學者N Milgram 認為,人們在現在之所以經常會為拖延症感到焦慮,是因為認為現代社會節奏加速,需要大量的承諾和時間截點。

這些承諾和時間截點是如何引發人恐慌的呢?

TED演講者蒂姆·爾班給出了其中一種形象生動的解釋。

他把拖延者的大腦系統分為三個部分:即時滿足的猴子,理性的決策制定者,恐慌怪獸。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當我們著手一項工作或任務時,理性的決策制定者會思考全局的重要性,制定按部就班的計劃。

但“及時行樂的猴子”就會來搗亂,誘使我們去獲得一些不勞而獲的快樂,比如胡適的“打牌”,娃寫作業時的愣神。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大腦中的理性決策者會任憑這隻“猴子”嗎?短期內會,因為理性決策者也會照顧身體休閒娛樂的需求。

"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 | 川媽&月嬌

上個星期,寫了一篇文章——>大S怒懟汪小菲“閉嘴”,這次真的要為她鼓掌

裡面探討了一個話題:如何跟娃講對道理。發出後,引起媽媽們強烈反響,紛紛表示自己要學習一下,儘量避免成為嘮叨、討人煩的老媽子。

但也有姐妹們表示,有時的確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因為,生活中,娃讓我們“看不慣”的壞毛病,實在太多了!磨蹭、拖拉就是最要命的一種。

尤其是上學後,更明顯。

6點叫他起床,非要磨蹭到6點半起;吃早餐的時候,不是愣神兒就是拿著勺子敲敲敲;好不容易吃完早餐要去學校,不是鞋子穿不上就是要去尿尿;放學後寫作業,那更是一個煎熬,7點開始,摳摳橡皮、玩玩小熊......結果到了9點,作業還沒寫一半......

每當看到娃這樣子,嘮叨都嫌不夠,甚至能動手就不想動口,心裡還潛藏著一絲隱憂:這麼磨蹭,將來可咋整?

1

誰還沒點“小毛病”?

雖然,娃磨蹭讓我們很不爽,但實話實話,拖拉跟年齡真沒多大關係。

這是席捲現代人的一種流行病。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心理學家皮爾斯·斯蒂爾曾調查遍及全球的2.4萬多人,結果顯示其中95%的受訪者承認至少偶爾會犯拖延症的毛病

但是,雖然拖延症人人都會犯,看起來行為也很相似,但實際上背後的原因並不相同。

我們要想“治療”孩子的拖延症,弄清“病因”很重要。總體來說,主要分為兩大類。

一、心理原因

1.“犯懶”·享樂型

典型代表:胡適

病症:明明有任務,卻遲遲不肯動手,經常被其他更輕鬆的事物誘惑。

大文學家胡適,可謂犯懶“拖延症”的翹楚,那本《胡適打牌日記》形象記錄了其犯懶行為。

7月4日新開這本日記,也為了督促自己下個學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讀完手邊的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7月13日打牌。7月14日打牌。7月15日打牌。7月16日胡適之啊胡適之!你怎麼能如此墮落!先前訂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7月17日打牌。7月18日打牌。......

2.“完美主義”·苦難型

典型代表:王家衛

病症:對每一個細節要求盡善盡美,無形中延長作戰戰線,加重作戰任務。

鬼才導演王家衛,每一個作品都特別難產。

劉鎮偉的《東成西就》一個月拍完,王家衛的《東邪西毒》卻拍了兩年;“一代宗師”拍了4年,被人調侃為“一代失蹤”;《2046》籌備更是耗時長達5年......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王家衛太苛求完美,一個鏡頭讓梁朝偉拍了30個通宵;為了使人物更富張力,讓張震學京劇、太極等十八般武藝......

3.“自我懷疑”·逃避型

典型代表:寫論文的學生

病症:感嘆工程浩大,懷疑自己完不成,產生畏難心理,乾脆拖著不做,想逃避,但又逃不過去。

4.“內在動力不足”·尋找意義型

病症:缺少內在動力,缺乏意義感,內心不願意做所拖延的事情。

二、生理原因

1.ADHD(多動症)

典型代表:達芬奇

病症:持續拖延、無法完成任務、精神不集中以及身體和心理上的焦躁不安。

“達芬奇的馬”是其拖延症典型表現種的典型。

他30歲時,曾答應米蘭公爵為其父親雕刻一座英勇的青銅像。

結果創作開始沒多久,興趣就轉移,想要先雕刻公爵父親的坐騎——馬。

他心想,既然要雕刻馬,就要研究馬,於是翻閱大量資料研究馬這個物種。

研究過程中,又迷上了馬的身體結構,想要寫一本書討論這個問題。

後來又沉迷於養馬,還特別設計了自動餵食器和自動清理馬糞的機器......

結果10年過去了,只留下了一幅草圖,公爵父親青銅雕塑的毛都沒見著......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對照以上5種原因,我們是不是更清楚地看懂孩子的“拖延症”?

有可能不是我們簡單想象的怕吃苦,貪圖享樂,而是過於追求完美,感覺事情沒意思不想做,或者目標過於遙遠、沒希望,甚至就是像達芬奇那樣難以克服的生理原因。

更瞭解”病因“,於是也能更瞭解孩子心裡的感受和想法。

2

“病人”自己,其實也很難受

不光我們看著難受,孩子自己也因為拖延症飽受煎熬。

首先,效率低。

天才達芬奇的一生,留世的作品不到20幅,而同期的拉斐爾僅活了37歲,卻創造了300幅作品。

其次,招人煩。

等王家衛的劇本等不及的黃百鳴,厲聲呵斥他:

“你要知道,《搭錯車》用了48小時,《靈氣逼人》寫了72小時,甚至破全香港票房紀錄的《最佳拍檔》也不過寫了7天。你浪費了幾個月居然一個字也寫不出來。限你兩個星期,趕快把劇本交出來。”

曾經僱傭達芬奇的神父,被氣得捶胸頓足:“這個人一生完不成任何事......”

更重要的是,即使不被別人diss,拖延症患者內心也很痛苦,尤其是在Deadline來臨之前。

研究者Ferrari Johnson認為,拖延症存在於整個人類社會中,但在工業革命之後才具有了許多負面含義,在不發達的農業社會卻很少有人受到拖延症的困擾。

為什麼?

學者N Milgram 認為,人們在現在之所以經常會為拖延症感到焦慮,是因為認為現代社會節奏加速,需要大量的承諾和時間截點。

這些承諾和時間截點是如何引發人恐慌的呢?

TED演講者蒂姆·爾班給出了其中一種形象生動的解釋。

他把拖延者的大腦系統分為三個部分:即時滿足的猴子,理性的決策制定者,恐慌怪獸。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當我們著手一項工作或任務時,理性的決策制定者會思考全局的重要性,制定按部就班的計劃。

但“及時行樂的猴子”就會來搗亂,誘使我們去獲得一些不勞而獲的快樂,比如胡適的“打牌”,娃寫作業時的愣神。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大腦中的理性決策者會任憑這隻“猴子”嗎?短期內會,因為理性決策者也會照顧身體休閒娛樂的需求。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但這種不勞而獲的快樂長時間持續後,在Deadline時間截點越來越逼近時,理性決策者就會召喚出大腦的恐懼怪獸。

"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 | 川媽&月嬌

上個星期,寫了一篇文章——>大S怒懟汪小菲“閉嘴”,這次真的要為她鼓掌

裡面探討了一個話題:如何跟娃講對道理。發出後,引起媽媽們強烈反響,紛紛表示自己要學習一下,儘量避免成為嘮叨、討人煩的老媽子。

但也有姐妹們表示,有時的確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因為,生活中,娃讓我們“看不慣”的壞毛病,實在太多了!磨蹭、拖拉就是最要命的一種。

尤其是上學後,更明顯。

6點叫他起床,非要磨蹭到6點半起;吃早餐的時候,不是愣神兒就是拿著勺子敲敲敲;好不容易吃完早餐要去學校,不是鞋子穿不上就是要去尿尿;放學後寫作業,那更是一個煎熬,7點開始,摳摳橡皮、玩玩小熊......結果到了9點,作業還沒寫一半......

每當看到娃這樣子,嘮叨都嫌不夠,甚至能動手就不想動口,心裡還潛藏著一絲隱憂:這麼磨蹭,將來可咋整?

1

誰還沒點“小毛病”?

雖然,娃磨蹭讓我們很不爽,但實話實話,拖拉跟年齡真沒多大關係。

這是席捲現代人的一種流行病。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心理學家皮爾斯·斯蒂爾曾調查遍及全球的2.4萬多人,結果顯示其中95%的受訪者承認至少偶爾會犯拖延症的毛病

但是,雖然拖延症人人都會犯,看起來行為也很相似,但實際上背後的原因並不相同。

我們要想“治療”孩子的拖延症,弄清“病因”很重要。總體來說,主要分為兩大類。

一、心理原因

1.“犯懶”·享樂型

典型代表:胡適

病症:明明有任務,卻遲遲不肯動手,經常被其他更輕鬆的事物誘惑。

大文學家胡適,可謂犯懶“拖延症”的翹楚,那本《胡適打牌日記》形象記錄了其犯懶行為。

7月4日新開這本日記,也為了督促自己下個學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讀完手邊的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7月13日打牌。7月14日打牌。7月15日打牌。7月16日胡適之啊胡適之!你怎麼能如此墮落!先前訂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7月17日打牌。7月18日打牌。......

2.“完美主義”·苦難型

典型代表:王家衛

病症:對每一個細節要求盡善盡美,無形中延長作戰戰線,加重作戰任務。

鬼才導演王家衛,每一個作品都特別難產。

劉鎮偉的《東成西就》一個月拍完,王家衛的《東邪西毒》卻拍了兩年;“一代宗師”拍了4年,被人調侃為“一代失蹤”;《2046》籌備更是耗時長達5年......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王家衛太苛求完美,一個鏡頭讓梁朝偉拍了30個通宵;為了使人物更富張力,讓張震學京劇、太極等十八般武藝......

3.“自我懷疑”·逃避型

典型代表:寫論文的學生

病症:感嘆工程浩大,懷疑自己完不成,產生畏難心理,乾脆拖著不做,想逃避,但又逃不過去。

4.“內在動力不足”·尋找意義型

病症:缺少內在動力,缺乏意義感,內心不願意做所拖延的事情。

二、生理原因

1.ADHD(多動症)

典型代表:達芬奇

病症:持續拖延、無法完成任務、精神不集中以及身體和心理上的焦躁不安。

“達芬奇的馬”是其拖延症典型表現種的典型。

他30歲時,曾答應米蘭公爵為其父親雕刻一座英勇的青銅像。

結果創作開始沒多久,興趣就轉移,想要先雕刻公爵父親的坐騎——馬。

他心想,既然要雕刻馬,就要研究馬,於是翻閱大量資料研究馬這個物種。

研究過程中,又迷上了馬的身體結構,想要寫一本書討論這個問題。

後來又沉迷於養馬,還特別設計了自動餵食器和自動清理馬糞的機器......

結果10年過去了,只留下了一幅草圖,公爵父親青銅雕塑的毛都沒見著......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對照以上5種原因,我們是不是更清楚地看懂孩子的“拖延症”?

有可能不是我們簡單想象的怕吃苦,貪圖享樂,而是過於追求完美,感覺事情沒意思不想做,或者目標過於遙遠、沒希望,甚至就是像達芬奇那樣難以克服的生理原因。

更瞭解”病因“,於是也能更瞭解孩子心裡的感受和想法。

2

“病人”自己,其實也很難受

不光我們看著難受,孩子自己也因為拖延症飽受煎熬。

首先,效率低。

天才達芬奇的一生,留世的作品不到20幅,而同期的拉斐爾僅活了37歲,卻創造了300幅作品。

其次,招人煩。

等王家衛的劇本等不及的黃百鳴,厲聲呵斥他:

“你要知道,《搭錯車》用了48小時,《靈氣逼人》寫了72小時,甚至破全香港票房紀錄的《最佳拍檔》也不過寫了7天。你浪費了幾個月居然一個字也寫不出來。限你兩個星期,趕快把劇本交出來。”

曾經僱傭達芬奇的神父,被氣得捶胸頓足:“這個人一生完不成任何事......”

更重要的是,即使不被別人diss,拖延症患者內心也很痛苦,尤其是在Deadline來臨之前。

研究者Ferrari Johnson認為,拖延症存在於整個人類社會中,但在工業革命之後才具有了許多負面含義,在不發達的農業社會卻很少有人受到拖延症的困擾。

為什麼?

學者N Milgram 認為,人們在現在之所以經常會為拖延症感到焦慮,是因為認為現代社會節奏加速,需要大量的承諾和時間截點。

這些承諾和時間截點是如何引發人恐慌的呢?

TED演講者蒂姆·爾班給出了其中一種形象生動的解釋。

他把拖延者的大腦系統分為三個部分:即時滿足的猴子,理性的決策制定者,恐慌怪獸。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當我們著手一項工作或任務時,理性的決策制定者會思考全局的重要性,制定按部就班的計劃。

但“及時行樂的猴子”就會來搗亂,誘使我們去獲得一些不勞而獲的快樂,比如胡適的“打牌”,娃寫作業時的愣神。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大腦中的理性決策者會任憑這隻“猴子”嗎?短期內會,因為理性決策者也會照顧身體休閒娛樂的需求。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但這種不勞而獲的快樂長時間持續後,在Deadline時間截點越來越逼近時,理性決策者就會召喚出大腦的恐懼怪獸。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引發身體產生內疚,恐懼,焦慮,自我憎恨等情緒,從而迫使自己回到正軌,完成任務。

"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 | 川媽&月嬌

上個星期,寫了一篇文章——>大S怒懟汪小菲“閉嘴”,這次真的要為她鼓掌

裡面探討了一個話題:如何跟娃講對道理。發出後,引起媽媽們強烈反響,紛紛表示自己要學習一下,儘量避免成為嘮叨、討人煩的老媽子。

但也有姐妹們表示,有時的確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因為,生活中,娃讓我們“看不慣”的壞毛病,實在太多了!磨蹭、拖拉就是最要命的一種。

尤其是上學後,更明顯。

6點叫他起床,非要磨蹭到6點半起;吃早餐的時候,不是愣神兒就是拿著勺子敲敲敲;好不容易吃完早餐要去學校,不是鞋子穿不上就是要去尿尿;放學後寫作業,那更是一個煎熬,7點開始,摳摳橡皮、玩玩小熊......結果到了9點,作業還沒寫一半......

每當看到娃這樣子,嘮叨都嫌不夠,甚至能動手就不想動口,心裡還潛藏著一絲隱憂:這麼磨蹭,將來可咋整?

1

誰還沒點“小毛病”?

雖然,娃磨蹭讓我們很不爽,但實話實話,拖拉跟年齡真沒多大關係。

這是席捲現代人的一種流行病。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心理學家皮爾斯·斯蒂爾曾調查遍及全球的2.4萬多人,結果顯示其中95%的受訪者承認至少偶爾會犯拖延症的毛病

但是,雖然拖延症人人都會犯,看起來行為也很相似,但實際上背後的原因並不相同。

我們要想“治療”孩子的拖延症,弄清“病因”很重要。總體來說,主要分為兩大類。

一、心理原因

1.“犯懶”·享樂型

典型代表:胡適

病症:明明有任務,卻遲遲不肯動手,經常被其他更輕鬆的事物誘惑。

大文學家胡適,可謂犯懶“拖延症”的翹楚,那本《胡適打牌日記》形象記錄了其犯懶行為。

7月4日新開這本日記,也為了督促自己下個學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讀完手邊的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7月13日打牌。7月14日打牌。7月15日打牌。7月16日胡適之啊胡適之!你怎麼能如此墮落!先前訂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7月17日打牌。7月18日打牌。......

2.“完美主義”·苦難型

典型代表:王家衛

病症:對每一個細節要求盡善盡美,無形中延長作戰戰線,加重作戰任務。

鬼才導演王家衛,每一個作品都特別難產。

劉鎮偉的《東成西就》一個月拍完,王家衛的《東邪西毒》卻拍了兩年;“一代宗師”拍了4年,被人調侃為“一代失蹤”;《2046》籌備更是耗時長達5年......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王家衛太苛求完美,一個鏡頭讓梁朝偉拍了30個通宵;為了使人物更富張力,讓張震學京劇、太極等十八般武藝......

3.“自我懷疑”·逃避型

典型代表:寫論文的學生

病症:感嘆工程浩大,懷疑自己完不成,產生畏難心理,乾脆拖著不做,想逃避,但又逃不過去。

4.“內在動力不足”·尋找意義型

病症:缺少內在動力,缺乏意義感,內心不願意做所拖延的事情。

二、生理原因

1.ADHD(多動症)

典型代表:達芬奇

病症:持續拖延、無法完成任務、精神不集中以及身體和心理上的焦躁不安。

“達芬奇的馬”是其拖延症典型表現種的典型。

他30歲時,曾答應米蘭公爵為其父親雕刻一座英勇的青銅像。

結果創作開始沒多久,興趣就轉移,想要先雕刻公爵父親的坐騎——馬。

他心想,既然要雕刻馬,就要研究馬,於是翻閱大量資料研究馬這個物種。

研究過程中,又迷上了馬的身體結構,想要寫一本書討論這個問題。

後來又沉迷於養馬,還特別設計了自動餵食器和自動清理馬糞的機器......

結果10年過去了,只留下了一幅草圖,公爵父親青銅雕塑的毛都沒見著......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對照以上5種原因,我們是不是更清楚地看懂孩子的“拖延症”?

有可能不是我們簡單想象的怕吃苦,貪圖享樂,而是過於追求完美,感覺事情沒意思不想做,或者目標過於遙遠、沒希望,甚至就是像達芬奇那樣難以克服的生理原因。

更瞭解”病因“,於是也能更瞭解孩子心裡的感受和想法。

2

“病人”自己,其實也很難受

不光我們看著難受,孩子自己也因為拖延症飽受煎熬。

首先,效率低。

天才達芬奇的一生,留世的作品不到20幅,而同期的拉斐爾僅活了37歲,卻創造了300幅作品。

其次,招人煩。

等王家衛的劇本等不及的黃百鳴,厲聲呵斥他:

“你要知道,《搭錯車》用了48小時,《靈氣逼人》寫了72小時,甚至破全香港票房紀錄的《最佳拍檔》也不過寫了7天。你浪費了幾個月居然一個字也寫不出來。限你兩個星期,趕快把劇本交出來。”

曾經僱傭達芬奇的神父,被氣得捶胸頓足:“這個人一生完不成任何事......”

更重要的是,即使不被別人diss,拖延症患者內心也很痛苦,尤其是在Deadline來臨之前。

研究者Ferrari Johnson認為,拖延症存在於整個人類社會中,但在工業革命之後才具有了許多負面含義,在不發達的農業社會卻很少有人受到拖延症的困擾。

為什麼?

學者N Milgram 認為,人們在現在之所以經常會為拖延症感到焦慮,是因為認為現代社會節奏加速,需要大量的承諾和時間截點。

這些承諾和時間截點是如何引發人恐慌的呢?

TED演講者蒂姆·爾班給出了其中一種形象生動的解釋。

他把拖延者的大腦系統分為三個部分:即時滿足的猴子,理性的決策制定者,恐慌怪獸。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當我們著手一項工作或任務時,理性的決策制定者會思考全局的重要性,制定按部就班的計劃。

但“及時行樂的猴子”就會來搗亂,誘使我們去獲得一些不勞而獲的快樂,比如胡適的“打牌”,娃寫作業時的愣神。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大腦中的理性決策者會任憑這隻“猴子”嗎?短期內會,因為理性決策者也會照顧身體休閒娛樂的需求。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但這種不勞而獲的快樂長時間持續後,在Deadline時間截點越來越逼近時,理性決策者就會召喚出大腦的恐懼怪獸。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引發身體產生內疚,恐懼,焦慮,自我憎恨等情緒,從而迫使自己回到正軌,完成任務。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焦慮情緒與Deadline 的關係呈現圖

這種不良情緒的長期積累,不僅會導致對新任務的厭惡感,致使形成愈來愈拖延的惡性循環,而且還會引發抑鬱症、焦慮症等問題,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3

對症下藥,才有效

由此可見,其實,孩子自己也在痛苦地與“拖延”作鬥爭。

  • 明天就要交假期作業,晚上10點還沒完成,也慌的不行;
  • 老師佈置超級困難的手工作業,心裡著急卻無從下手;
  • 返工了3遍依然不滿意的小報,撕了之後開始跟自己生氣;
  • ......

這種情況下,我們一味地呵斥孩子是沒用的,反而會讓他們一拖再拖,情緒崩潰,這時需要對症下藥、積極引導,才能有效”治療“。

1. 針對“犯懶”·享樂型拖延症的引導

  • 將那些充滿誘惑的事物從孩子的視線中移開。

比如,儘量保證孩子學習桌面的整潔乾淨,將能夠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玩具、桌遊等等都收起來。

胡適先生自從戒除打牌後,日記中再也沒出現打牌干擾學習的記錄。

"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 | 川媽&月嬌

上個星期,寫了一篇文章——>大S怒懟汪小菲“閉嘴”,這次真的要為她鼓掌

裡面探討了一個話題:如何跟娃講對道理。發出後,引起媽媽們強烈反響,紛紛表示自己要學習一下,儘量避免成為嘮叨、討人煩的老媽子。

但也有姐妹們表示,有時的確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因為,生活中,娃讓我們“看不慣”的壞毛病,實在太多了!磨蹭、拖拉就是最要命的一種。

尤其是上學後,更明顯。

6點叫他起床,非要磨蹭到6點半起;吃早餐的時候,不是愣神兒就是拿著勺子敲敲敲;好不容易吃完早餐要去學校,不是鞋子穿不上就是要去尿尿;放學後寫作業,那更是一個煎熬,7點開始,摳摳橡皮、玩玩小熊......結果到了9點,作業還沒寫一半......

每當看到娃這樣子,嘮叨都嫌不夠,甚至能動手就不想動口,心裡還潛藏著一絲隱憂:這麼磨蹭,將來可咋整?

1

誰還沒點“小毛病”?

雖然,娃磨蹭讓我們很不爽,但實話實話,拖拉跟年齡真沒多大關係。

這是席捲現代人的一種流行病。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心理學家皮爾斯·斯蒂爾曾調查遍及全球的2.4萬多人,結果顯示其中95%的受訪者承認至少偶爾會犯拖延症的毛病

但是,雖然拖延症人人都會犯,看起來行為也很相似,但實際上背後的原因並不相同。

我們要想“治療”孩子的拖延症,弄清“病因”很重要。總體來說,主要分為兩大類。

一、心理原因

1.“犯懶”·享樂型

典型代表:胡適

病症:明明有任務,卻遲遲不肯動手,經常被其他更輕鬆的事物誘惑。

大文學家胡適,可謂犯懶“拖延症”的翹楚,那本《胡適打牌日記》形象記錄了其犯懶行為。

7月4日新開這本日記,也為了督促自己下個學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讀完手邊的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7月13日打牌。7月14日打牌。7月15日打牌。7月16日胡適之啊胡適之!你怎麼能如此墮落!先前訂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7月17日打牌。7月18日打牌。......

2.“完美主義”·苦難型

典型代表:王家衛

病症:對每一個細節要求盡善盡美,無形中延長作戰戰線,加重作戰任務。

鬼才導演王家衛,每一個作品都特別難產。

劉鎮偉的《東成西就》一個月拍完,王家衛的《東邪西毒》卻拍了兩年;“一代宗師”拍了4年,被人調侃為“一代失蹤”;《2046》籌備更是耗時長達5年......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王家衛太苛求完美,一個鏡頭讓梁朝偉拍了30個通宵;為了使人物更富張力,讓張震學京劇、太極等十八般武藝......

3.“自我懷疑”·逃避型

典型代表:寫論文的學生

病症:感嘆工程浩大,懷疑自己完不成,產生畏難心理,乾脆拖著不做,想逃避,但又逃不過去。

4.“內在動力不足”·尋找意義型

病症:缺少內在動力,缺乏意義感,內心不願意做所拖延的事情。

二、生理原因

1.ADHD(多動症)

典型代表:達芬奇

病症:持續拖延、無法完成任務、精神不集中以及身體和心理上的焦躁不安。

“達芬奇的馬”是其拖延症典型表現種的典型。

他30歲時,曾答應米蘭公爵為其父親雕刻一座英勇的青銅像。

結果創作開始沒多久,興趣就轉移,想要先雕刻公爵父親的坐騎——馬。

他心想,既然要雕刻馬,就要研究馬,於是翻閱大量資料研究馬這個物種。

研究過程中,又迷上了馬的身體結構,想要寫一本書討論這個問題。

後來又沉迷於養馬,還特別設計了自動餵食器和自動清理馬糞的機器......

結果10年過去了,只留下了一幅草圖,公爵父親青銅雕塑的毛都沒見著......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對照以上5種原因,我們是不是更清楚地看懂孩子的“拖延症”?

有可能不是我們簡單想象的怕吃苦,貪圖享樂,而是過於追求完美,感覺事情沒意思不想做,或者目標過於遙遠、沒希望,甚至就是像達芬奇那樣難以克服的生理原因。

更瞭解”病因“,於是也能更瞭解孩子心裡的感受和想法。

2

“病人”自己,其實也很難受

不光我們看著難受,孩子自己也因為拖延症飽受煎熬。

首先,效率低。

天才達芬奇的一生,留世的作品不到20幅,而同期的拉斐爾僅活了37歲,卻創造了300幅作品。

其次,招人煩。

等王家衛的劇本等不及的黃百鳴,厲聲呵斥他:

“你要知道,《搭錯車》用了48小時,《靈氣逼人》寫了72小時,甚至破全香港票房紀錄的《最佳拍檔》也不過寫了7天。你浪費了幾個月居然一個字也寫不出來。限你兩個星期,趕快把劇本交出來。”

曾經僱傭達芬奇的神父,被氣得捶胸頓足:“這個人一生完不成任何事......”

更重要的是,即使不被別人diss,拖延症患者內心也很痛苦,尤其是在Deadline來臨之前。

研究者Ferrari Johnson認為,拖延症存在於整個人類社會中,但在工業革命之後才具有了許多負面含義,在不發達的農業社會卻很少有人受到拖延症的困擾。

為什麼?

學者N Milgram 認為,人們在現在之所以經常會為拖延症感到焦慮,是因為認為現代社會節奏加速,需要大量的承諾和時間截點。

這些承諾和時間截點是如何引發人恐慌的呢?

TED演講者蒂姆·爾班給出了其中一種形象生動的解釋。

他把拖延者的大腦系統分為三個部分:即時滿足的猴子,理性的決策制定者,恐慌怪獸。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當我們著手一項工作或任務時,理性的決策制定者會思考全局的重要性,制定按部就班的計劃。

但“及時行樂的猴子”就會來搗亂,誘使我們去獲得一些不勞而獲的快樂,比如胡適的“打牌”,娃寫作業時的愣神。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大腦中的理性決策者會任憑這隻“猴子”嗎?短期內會,因為理性決策者也會照顧身體休閒娛樂的需求。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但這種不勞而獲的快樂長時間持續後,在Deadline時間截點越來越逼近時,理性決策者就會召喚出大腦的恐懼怪獸。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引發身體產生內疚,恐懼,焦慮,自我憎恨等情緒,從而迫使自己回到正軌,完成任務。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焦慮情緒與Deadline 的關係呈現圖

這種不良情緒的長期積累,不僅會導致對新任務的厭惡感,致使形成愈來愈拖延的惡性循環,而且還會引發抑鬱症、焦慮症等問題,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3

對症下藥,才有效

由此可見,其實,孩子自己也在痛苦地與“拖延”作鬥爭。

  • 明天就要交假期作業,晚上10點還沒完成,也慌的不行;
  • 老師佈置超級困難的手工作業,心裡著急卻無從下手;
  • 返工了3遍依然不滿意的小報,撕了之後開始跟自己生氣;
  • ......

這種情況下,我們一味地呵斥孩子是沒用的,反而會讓他們一拖再拖,情緒崩潰,這時需要對症下藥、積極引導,才能有效”治療“。

1. 針對“犯懶”·享樂型拖延症的引導

  • 將那些充滿誘惑的事物從孩子的視線中移開。

比如,儘量保證孩子學習桌面的整潔乾淨,將能夠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玩具、桌遊等等都收起來。

胡適先生自從戒除打牌後,日記中再也沒出現打牌干擾學習的記錄。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同時,在學習環境中換上與任務相關的東西,通過這種高連接的事物,促使孩子保持足夠的專注力。

比如,孩子被要求編寫一張關於昆蟲的小報,在清除其他干擾物品之後,擺上和昆蟲相關的書籍、資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的專注度。

2. 針對“自我懷疑”·逃避型拖延症的引導

  • 將長期目標劃分為若干短期目標
"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 | 川媽&月嬌

上個星期,寫了一篇文章——>大S怒懟汪小菲“閉嘴”,這次真的要為她鼓掌

裡面探討了一個話題:如何跟娃講對道理。發出後,引起媽媽們強烈反響,紛紛表示自己要學習一下,儘量避免成為嘮叨、討人煩的老媽子。

但也有姐妹們表示,有時的確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因為,生活中,娃讓我們“看不慣”的壞毛病,實在太多了!磨蹭、拖拉就是最要命的一種。

尤其是上學後,更明顯。

6點叫他起床,非要磨蹭到6點半起;吃早餐的時候,不是愣神兒就是拿著勺子敲敲敲;好不容易吃完早餐要去學校,不是鞋子穿不上就是要去尿尿;放學後寫作業,那更是一個煎熬,7點開始,摳摳橡皮、玩玩小熊......結果到了9點,作業還沒寫一半......

每當看到娃這樣子,嘮叨都嫌不夠,甚至能動手就不想動口,心裡還潛藏著一絲隱憂:這麼磨蹭,將來可咋整?

1

誰還沒點“小毛病”?

雖然,娃磨蹭讓我們很不爽,但實話實話,拖拉跟年齡真沒多大關係。

這是席捲現代人的一種流行病。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心理學家皮爾斯·斯蒂爾曾調查遍及全球的2.4萬多人,結果顯示其中95%的受訪者承認至少偶爾會犯拖延症的毛病

但是,雖然拖延症人人都會犯,看起來行為也很相似,但實際上背後的原因並不相同。

我們要想“治療”孩子的拖延症,弄清“病因”很重要。總體來說,主要分為兩大類。

一、心理原因

1.“犯懶”·享樂型

典型代表:胡適

病症:明明有任務,卻遲遲不肯動手,經常被其他更輕鬆的事物誘惑。

大文學家胡適,可謂犯懶“拖延症”的翹楚,那本《胡適打牌日記》形象記錄了其犯懶行為。

7月4日新開這本日記,也為了督促自己下個學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讀完手邊的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7月13日打牌。7月14日打牌。7月15日打牌。7月16日胡適之啊胡適之!你怎麼能如此墮落!先前訂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7月17日打牌。7月18日打牌。......

2.“完美主義”·苦難型

典型代表:王家衛

病症:對每一個細節要求盡善盡美,無形中延長作戰戰線,加重作戰任務。

鬼才導演王家衛,每一個作品都特別難產。

劉鎮偉的《東成西就》一個月拍完,王家衛的《東邪西毒》卻拍了兩年;“一代宗師”拍了4年,被人調侃為“一代失蹤”;《2046》籌備更是耗時長達5年......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王家衛太苛求完美,一個鏡頭讓梁朝偉拍了30個通宵;為了使人物更富張力,讓張震學京劇、太極等十八般武藝......

3.“自我懷疑”·逃避型

典型代表:寫論文的學生

病症:感嘆工程浩大,懷疑自己完不成,產生畏難心理,乾脆拖著不做,想逃避,但又逃不過去。

4.“內在動力不足”·尋找意義型

病症:缺少內在動力,缺乏意義感,內心不願意做所拖延的事情。

二、生理原因

1.ADHD(多動症)

典型代表:達芬奇

病症:持續拖延、無法完成任務、精神不集中以及身體和心理上的焦躁不安。

“達芬奇的馬”是其拖延症典型表現種的典型。

他30歲時,曾答應米蘭公爵為其父親雕刻一座英勇的青銅像。

結果創作開始沒多久,興趣就轉移,想要先雕刻公爵父親的坐騎——馬。

他心想,既然要雕刻馬,就要研究馬,於是翻閱大量資料研究馬這個物種。

研究過程中,又迷上了馬的身體結構,想要寫一本書討論這個問題。

後來又沉迷於養馬,還特別設計了自動餵食器和自動清理馬糞的機器......

結果10年過去了,只留下了一幅草圖,公爵父親青銅雕塑的毛都沒見著......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對照以上5種原因,我們是不是更清楚地看懂孩子的“拖延症”?

有可能不是我們簡單想象的怕吃苦,貪圖享樂,而是過於追求完美,感覺事情沒意思不想做,或者目標過於遙遠、沒希望,甚至就是像達芬奇那樣難以克服的生理原因。

更瞭解”病因“,於是也能更瞭解孩子心裡的感受和想法。

2

“病人”自己,其實也很難受

不光我們看著難受,孩子自己也因為拖延症飽受煎熬。

首先,效率低。

天才達芬奇的一生,留世的作品不到20幅,而同期的拉斐爾僅活了37歲,卻創造了300幅作品。

其次,招人煩。

等王家衛的劇本等不及的黃百鳴,厲聲呵斥他:

“你要知道,《搭錯車》用了48小時,《靈氣逼人》寫了72小時,甚至破全香港票房紀錄的《最佳拍檔》也不過寫了7天。你浪費了幾個月居然一個字也寫不出來。限你兩個星期,趕快把劇本交出來。”

曾經僱傭達芬奇的神父,被氣得捶胸頓足:“這個人一生完不成任何事......”

更重要的是,即使不被別人diss,拖延症患者內心也很痛苦,尤其是在Deadline來臨之前。

研究者Ferrari Johnson認為,拖延症存在於整個人類社會中,但在工業革命之後才具有了許多負面含義,在不發達的農業社會卻很少有人受到拖延症的困擾。

為什麼?

學者N Milgram 認為,人們在現在之所以經常會為拖延症感到焦慮,是因為認為現代社會節奏加速,需要大量的承諾和時間截點。

這些承諾和時間截點是如何引發人恐慌的呢?

TED演講者蒂姆·爾班給出了其中一種形象生動的解釋。

他把拖延者的大腦系統分為三個部分:即時滿足的猴子,理性的決策制定者,恐慌怪獸。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當我們著手一項工作或任務時,理性的決策制定者會思考全局的重要性,制定按部就班的計劃。

但“及時行樂的猴子”就會來搗亂,誘使我們去獲得一些不勞而獲的快樂,比如胡適的“打牌”,娃寫作業時的愣神。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大腦中的理性決策者會任憑這隻“猴子”嗎?短期內會,因為理性決策者也會照顧身體休閒娛樂的需求。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但這種不勞而獲的快樂長時間持續後,在Deadline時間截點越來越逼近時,理性決策者就會召喚出大腦的恐懼怪獸。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引發身體產生內疚,恐懼,焦慮,自我憎恨等情緒,從而迫使自己回到正軌,完成任務。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焦慮情緒與Deadline 的關係呈現圖

這種不良情緒的長期積累,不僅會導致對新任務的厭惡感,致使形成愈來愈拖延的惡性循環,而且還會引發抑鬱症、焦慮症等問題,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3

對症下藥,才有效

由此可見,其實,孩子自己也在痛苦地與“拖延”作鬥爭。

  • 明天就要交假期作業,晚上10點還沒完成,也慌的不行;
  • 老師佈置超級困難的手工作業,心裡著急卻無從下手;
  • 返工了3遍依然不滿意的小報,撕了之後開始跟自己生氣;
  • ......

這種情況下,我們一味地呵斥孩子是沒用的,反而會讓他們一拖再拖,情緒崩潰,這時需要對症下藥、積極引導,才能有效”治療“。

1. 針對“犯懶”·享樂型拖延症的引導

  • 將那些充滿誘惑的事物從孩子的視線中移開。

比如,儘量保證孩子學習桌面的整潔乾淨,將能夠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玩具、桌遊等等都收起來。

胡適先生自從戒除打牌後,日記中再也沒出現打牌干擾學習的記錄。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同時,在學習環境中換上與任務相關的東西,通過這種高連接的事物,促使孩子保持足夠的專注力。

比如,孩子被要求編寫一張關於昆蟲的小報,在清除其他干擾物品之後,擺上和昆蟲相關的書籍、資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的專注度。

2. 針對“自我懷疑”·逃避型拖延症的引導

  • 將長期目標劃分為若干短期目標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自我懷疑”型拖延症孩子,遲遲拖延任務不可開始的原因往往是自我信心不足。任務難度越大,行為動機水平越低。不妨將任務分階段,降至適中難度。

比如,要完成一項較複雜研究項目的孩子,可以將任務分成若干階段,每一階段又分成若干環節。將一個終極時間截點劃分為若干時間截點,降低任務難度,減輕畏難心理。

同時,每一個小階段任務的完成,要給予及時的獎勵。比如,可以適當休息放鬆一下,看會書或動畫片,吃點好吃的等等。

3. 針對“內在動力不足”·低價值感拖延症的引導

  • 將任務與內在動機掛鉤

將任務與孩子的長期目標掛鉤,特別是孩子的內在動機掛鉤,讓孩子感到真正的價值感。

比如,孩子遲遲不看我們給他買的書(或者老師佈置的閱讀書單),這時,我們就可以把看書和他的長期目標——成為一位記者勾連起來。

和他深入討論,現在大量閱讀書籍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實現他遠大理想的意義。逐漸給他建立一個心理暗示:閱讀是你成為記者不可缺少的關鍵一步。

然後,把閱讀任務當成通關遊戲一樣,每一次都儘可能更快、更好、更高效地完成。在一次次的過關中,他們會逐漸找到成就感和價值感。

4. 針對“完美主義”·猶豫型拖延症的引導

  • 幫助孩子適當降低自我期許,告訴他先完成更重要。

過於追求“完美”的孩子,經常會因為對現實狀況的不滿意,而反覆推倒重做,或者遲遲不願動手。

這時,我們如果不明就裡地催促甚至逼迫他們趕快動手,很可能會引發他的情緒問題、親子衝突(別問我,為什麼會知道)。

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認清現實的條件,比如,現在家裡缺少特殊的繪畫顏料;你剛開始學習,畫不好很正常。

幫助他適當降低自我期許,告訴他只是現在暫時做不好,以後慢慢會好起來的。

但如果想以後越來越好,現在就要開始動手做。不動手做,先完成一個,永遠看不到更好的可能。

"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 | 川媽&月嬌

上個星期,寫了一篇文章——>大S怒懟汪小菲“閉嘴”,這次真的要為她鼓掌

裡面探討了一個話題:如何跟娃講對道理。發出後,引起媽媽們強烈反響,紛紛表示自己要學習一下,儘量避免成為嘮叨、討人煩的老媽子。

但也有姐妹們表示,有時的確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因為,生活中,娃讓我們“看不慣”的壞毛病,實在太多了!磨蹭、拖拉就是最要命的一種。

尤其是上學後,更明顯。

6點叫他起床,非要磨蹭到6點半起;吃早餐的時候,不是愣神兒就是拿著勺子敲敲敲;好不容易吃完早餐要去學校,不是鞋子穿不上就是要去尿尿;放學後寫作業,那更是一個煎熬,7點開始,摳摳橡皮、玩玩小熊......結果到了9點,作業還沒寫一半......

每當看到娃這樣子,嘮叨都嫌不夠,甚至能動手就不想動口,心裡還潛藏著一絲隱憂:這麼磨蹭,將來可咋整?

1

誰還沒點“小毛病”?

雖然,娃磨蹭讓我們很不爽,但實話實話,拖拉跟年齡真沒多大關係。

這是席捲現代人的一種流行病。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心理學家皮爾斯·斯蒂爾曾調查遍及全球的2.4萬多人,結果顯示其中95%的受訪者承認至少偶爾會犯拖延症的毛病

但是,雖然拖延症人人都會犯,看起來行為也很相似,但實際上背後的原因並不相同。

我們要想“治療”孩子的拖延症,弄清“病因”很重要。總體來說,主要分為兩大類。

一、心理原因

1.“犯懶”·享樂型

典型代表:胡適

病症:明明有任務,卻遲遲不肯動手,經常被其他更輕鬆的事物誘惑。

大文學家胡適,可謂犯懶“拖延症”的翹楚,那本《胡適打牌日記》形象記錄了其犯懶行為。

7月4日新開這本日記,也為了督促自己下個學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讀完手邊的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7月13日打牌。7月14日打牌。7月15日打牌。7月16日胡適之啊胡適之!你怎麼能如此墮落!先前訂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7月17日打牌。7月18日打牌。......

2.“完美主義”·苦難型

典型代表:王家衛

病症:對每一個細節要求盡善盡美,無形中延長作戰戰線,加重作戰任務。

鬼才導演王家衛,每一個作品都特別難產。

劉鎮偉的《東成西就》一個月拍完,王家衛的《東邪西毒》卻拍了兩年;“一代宗師”拍了4年,被人調侃為“一代失蹤”;《2046》籌備更是耗時長達5年......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王家衛太苛求完美,一個鏡頭讓梁朝偉拍了30個通宵;為了使人物更富張力,讓張震學京劇、太極等十八般武藝......

3.“自我懷疑”·逃避型

典型代表:寫論文的學生

病症:感嘆工程浩大,懷疑自己完不成,產生畏難心理,乾脆拖著不做,想逃避,但又逃不過去。

4.“內在動力不足”·尋找意義型

病症:缺少內在動力,缺乏意義感,內心不願意做所拖延的事情。

二、生理原因

1.ADHD(多動症)

典型代表:達芬奇

病症:持續拖延、無法完成任務、精神不集中以及身體和心理上的焦躁不安。

“達芬奇的馬”是其拖延症典型表現種的典型。

他30歲時,曾答應米蘭公爵為其父親雕刻一座英勇的青銅像。

結果創作開始沒多久,興趣就轉移,想要先雕刻公爵父親的坐騎——馬。

他心想,既然要雕刻馬,就要研究馬,於是翻閱大量資料研究馬這個物種。

研究過程中,又迷上了馬的身體結構,想要寫一本書討論這個問題。

後來又沉迷於養馬,還特別設計了自動餵食器和自動清理馬糞的機器......

結果10年過去了,只留下了一幅草圖,公爵父親青銅雕塑的毛都沒見著......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對照以上5種原因,我們是不是更清楚地看懂孩子的“拖延症”?

有可能不是我們簡單想象的怕吃苦,貪圖享樂,而是過於追求完美,感覺事情沒意思不想做,或者目標過於遙遠、沒希望,甚至就是像達芬奇那樣難以克服的生理原因。

更瞭解”病因“,於是也能更瞭解孩子心裡的感受和想法。

2

“病人”自己,其實也很難受

不光我們看著難受,孩子自己也因為拖延症飽受煎熬。

首先,效率低。

天才達芬奇的一生,留世的作品不到20幅,而同期的拉斐爾僅活了37歲,卻創造了300幅作品。

其次,招人煩。

等王家衛的劇本等不及的黃百鳴,厲聲呵斥他:

“你要知道,《搭錯車》用了48小時,《靈氣逼人》寫了72小時,甚至破全香港票房紀錄的《最佳拍檔》也不過寫了7天。你浪費了幾個月居然一個字也寫不出來。限你兩個星期,趕快把劇本交出來。”

曾經僱傭達芬奇的神父,被氣得捶胸頓足:“這個人一生完不成任何事......”

更重要的是,即使不被別人diss,拖延症患者內心也很痛苦,尤其是在Deadline來臨之前。

研究者Ferrari Johnson認為,拖延症存在於整個人類社會中,但在工業革命之後才具有了許多負面含義,在不發達的農業社會卻很少有人受到拖延症的困擾。

為什麼?

學者N Milgram 認為,人們在現在之所以經常會為拖延症感到焦慮,是因為認為現代社會節奏加速,需要大量的承諾和時間截點。

這些承諾和時間截點是如何引發人恐慌的呢?

TED演講者蒂姆·爾班給出了其中一種形象生動的解釋。

他把拖延者的大腦系統分為三個部分:即時滿足的猴子,理性的決策制定者,恐慌怪獸。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當我們著手一項工作或任務時,理性的決策制定者會思考全局的重要性,制定按部就班的計劃。

但“及時行樂的猴子”就會來搗亂,誘使我們去獲得一些不勞而獲的快樂,比如胡適的“打牌”,娃寫作業時的愣神。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大腦中的理性決策者會任憑這隻“猴子”嗎?短期內會,因為理性決策者也會照顧身體休閒娛樂的需求。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但這種不勞而獲的快樂長時間持續後,在Deadline時間截點越來越逼近時,理性決策者就會召喚出大腦的恐懼怪獸。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引發身體產生內疚,恐懼,焦慮,自我憎恨等情緒,從而迫使自己回到正軌,完成任務。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焦慮情緒與Deadline 的關係呈現圖

這種不良情緒的長期積累,不僅會導致對新任務的厭惡感,致使形成愈來愈拖延的惡性循環,而且還會引發抑鬱症、焦慮症等問題,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3

對症下藥,才有效

由此可見,其實,孩子自己也在痛苦地與“拖延”作鬥爭。

  • 明天就要交假期作業,晚上10點還沒完成,也慌的不行;
  • 老師佈置超級困難的手工作業,心裡著急卻無從下手;
  • 返工了3遍依然不滿意的小報,撕了之後開始跟自己生氣;
  • ......

這種情況下,我們一味地呵斥孩子是沒用的,反而會讓他們一拖再拖,情緒崩潰,這時需要對症下藥、積極引導,才能有效”治療“。

1. 針對“犯懶”·享樂型拖延症的引導

  • 將那些充滿誘惑的事物從孩子的視線中移開。

比如,儘量保證孩子學習桌面的整潔乾淨,將能夠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玩具、桌遊等等都收起來。

胡適先生自從戒除打牌後,日記中再也沒出現打牌干擾學習的記錄。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同時,在學習環境中換上與任務相關的東西,通過這種高連接的事物,促使孩子保持足夠的專注力。

比如,孩子被要求編寫一張關於昆蟲的小報,在清除其他干擾物品之後,擺上和昆蟲相關的書籍、資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的專注度。

2. 針對“自我懷疑”·逃避型拖延症的引導

  • 將長期目標劃分為若干短期目標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自我懷疑”型拖延症孩子,遲遲拖延任務不可開始的原因往往是自我信心不足。任務難度越大,行為動機水平越低。不妨將任務分階段,降至適中難度。

比如,要完成一項較複雜研究項目的孩子,可以將任務分成若干階段,每一階段又分成若干環節。將一個終極時間截點劃分為若干時間截點,降低任務難度,減輕畏難心理。

同時,每一個小階段任務的完成,要給予及時的獎勵。比如,可以適當休息放鬆一下,看會書或動畫片,吃點好吃的等等。

3. 針對“內在動力不足”·低價值感拖延症的引導

  • 將任務與內在動機掛鉤

將任務與孩子的長期目標掛鉤,特別是孩子的內在動機掛鉤,讓孩子感到真正的價值感。

比如,孩子遲遲不看我們給他買的書(或者老師佈置的閱讀書單),這時,我們就可以把看書和他的長期目標——成為一位記者勾連起來。

和他深入討論,現在大量閱讀書籍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實現他遠大理想的意義。逐漸給他建立一個心理暗示:閱讀是你成為記者不可缺少的關鍵一步。

然後,把閱讀任務當成通關遊戲一樣,每一次都儘可能更快、更好、更高效地完成。在一次次的過關中,他們會逐漸找到成就感和價值感。

4. 針對“完美主義”·猶豫型拖延症的引導

  • 幫助孩子適當降低自我期許,告訴他先完成更重要。

過於追求“完美”的孩子,經常會因為對現實狀況的不滿意,而反覆推倒重做,或者遲遲不願動手。

這時,我們如果不明就裡地催促甚至逼迫他們趕快動手,很可能會引發他的情緒問題、親子衝突(別問我,為什麼會知道)。

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認清現實的條件,比如,現在家裡缺少特殊的繪畫顏料;你剛開始學習,畫不好很正常。

幫助他適當降低自我期許,告訴他只是現在暫時做不好,以後慢慢會好起來的。

但如果想以後越來越好,現在就要開始動手做。不動手做,先完成一個,永遠看不到更好的可能。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至於,因為ADHD而拖延的孩子,相比其他複雜也更難引導,需要我們有更多的專業知識和耐心,以後有機會單獨再來聊。

但有一點,也許會讓家裡有ADHD孩子的父母心裡輕鬆一下。

倫敦國王學院的Marco Catani教授指出:臨床顯示,許多幼年時期患有ADHD的人,長大後往往會表現出聰明的特質,同時擁有更敏銳的直覺。

ADHD人群跳躍性的思維往往更能激發想象力、創造力。

達芬奇,就是ADHD人群擁有較強藝術天賦的典型代表。

川媽說說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

家有“拖延症”娃,仔細審視的話,往往在家裡至少還能找到一個同樣會拖拉的家長。

除了自身的原因,孩子也有可能耳濡目染其他人的觀念,模仿其他人的拖拉行為。所以,想要孩子不磨嘰,我們也得以身作則、麻利起來。

比如,給孩子展示專注該有的樣子,別一邊工作、一邊陪他,還一邊刷手機;分享我們如何攻克複雜、困難項目的成功經歷;我們如何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好放棄追求完美,但儘量完成做好的過程等等......

如此這般,一家人共同進步,多好。

推薦閱讀

腦筋急轉彎這樣玩,讓孩子學閱讀、練數學

57歲董事長猥褻9歲女童!兒童防性侵教育刻不容緩

mom看世界:踐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養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與我攜手同行。對啦,目前我在“頭條號、公眾號”兩個平臺發佈文章,名字均為【mom看世界】,歡迎關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