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拖延症操控的現代人'

"
"
被拖延症操控的現代人

現代人被拖延症折磨得苦不堪言。

Deadline就在明天?今晚再看一集劇,再刷一會兒微博,再打一盤遊戲,再睡一小會兒……在夢中,“只要手機刷得夠快,deadline就追不上自己。”

但現實是另一副嘴臉。“逃避可恥,且沒有用”。大部分人拖延得並不坦蕩,而是懷著自我譴責,歉疚且焦躁地拖延著。

其實“拖延”是人類的老毛病了,但“拖延症”則是當代人的發明,它並不是心理學中的專業病症,但它的日漸流行,表示拖延已經成為現代人的群體症候。哪怕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已被嚴重干擾,卻也難以擺脫。

"
被拖延症操控的現代人

現代人被拖延症折磨得苦不堪言。

Deadline就在明天?今晚再看一集劇,再刷一會兒微博,再打一盤遊戲,再睡一小會兒……在夢中,“只要手機刷得夠快,deadline就追不上自己。”

但現實是另一副嘴臉。“逃避可恥,且沒有用”。大部分人拖延得並不坦蕩,而是懷著自我譴責,歉疚且焦躁地拖延著。

其實“拖延”是人類的老毛病了,但“拖延症”則是當代人的發明,它並不是心理學中的專業病症,但它的日漸流行,表示拖延已經成為現代人的群體症候。哪怕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已被嚴重干擾,卻也難以擺脫。

被拖延症操控的現代人

拖延如泥沼,陷進去就是煎熬地“等死”。

“等死”的狀態有多難熬,對抗拖延的希望就有多迫切。但事情要一步步來,或許,我們可以從理解拖延開始。

我們都有“拖延症”

我們都有相似的經驗:信心勃勃地走進自習室,幹勁十足地打算學習,清理好桌面,把書本從大到小一一重擺,安置自己的文具……全部收拾妥當之後,累了,趴在桌子上進入夢鄉。

一部《拖延症》短片裡,這樣描述拖延症:拖延症是試著逃避那些不可逃避的事,是無法開始;是不做該做的事,而去讀一本書,泡一杯茶,給水壺除垢,按書的顏色去排列書架,是花30分鐘去找一支合適的筆。

拖延症是找最難的方式去做一件事,將事情複雜化;是白日夢,是寫計劃,卻不知道如何開始一件事,是避免完成一件事。

動畫短片《拖延症》

為拖延感到後悔,卻又不斷拖延,我們大多數人都共享著同一個困難。

在或輕或重的慨嘆中,一些“拖延症”患者開始抱團自救。在豆瓣網站上,一個名為“ 我們都是拖延症”的小組,成員接近18萬,他們通過發帖記錄自己的拖延生活,激發羞恥感,來“戰勝拖延”。

近些年來,研究者們也關注到了拖延人群,並在理論層面作出了迴應。

國內外出現了不少與拖延心理相關的論文與書籍。2009年出版的簡·博克和萊諾拉·袁《拖延心理學》在豆瓣讀書評分8.2,此後皮爾斯·斯蒂爾的《拖延心理學2》、約翰·佩裡《拖拉一點也無妨》等國外著作相繼出版,國內湧出的各種版本的拖延心理研究的書記也五花八門,這些都從側面反映著人們對於拖延的關注。

"
被拖延症操控的現代人

現代人被拖延症折磨得苦不堪言。

Deadline就在明天?今晚再看一集劇,再刷一會兒微博,再打一盤遊戲,再睡一小會兒……在夢中,“只要手機刷得夠快,deadline就追不上自己。”

但現實是另一副嘴臉。“逃避可恥,且沒有用”。大部分人拖延得並不坦蕩,而是懷著自我譴責,歉疚且焦躁地拖延著。

其實“拖延”是人類的老毛病了,但“拖延症”則是當代人的發明,它並不是心理學中的專業病症,但它的日漸流行,表示拖延已經成為現代人的群體症候。哪怕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已被嚴重干擾,卻也難以擺脫。

被拖延症操控的現代人

拖延如泥沼,陷進去就是煎熬地“等死”。

“等死”的狀態有多難熬,對抗拖延的希望就有多迫切。但事情要一步步來,或許,我們可以從理解拖延開始。

我們都有“拖延症”

我們都有相似的經驗:信心勃勃地走進自習室,幹勁十足地打算學習,清理好桌面,把書本從大到小一一重擺,安置自己的文具……全部收拾妥當之後,累了,趴在桌子上進入夢鄉。

一部《拖延症》短片裡,這樣描述拖延症:拖延症是試著逃避那些不可逃避的事,是無法開始;是不做該做的事,而去讀一本書,泡一杯茶,給水壺除垢,按書的顏色去排列書架,是花30分鐘去找一支合適的筆。

拖延症是找最難的方式去做一件事,將事情複雜化;是白日夢,是寫計劃,卻不知道如何開始一件事,是避免完成一件事。

動畫短片《拖延症》

為拖延感到後悔,卻又不斷拖延,我們大多數人都共享著同一個困難。

在或輕或重的慨嘆中,一些“拖延症”患者開始抱團自救。在豆瓣網站上,一個名為“ 我們都是拖延症”的小組,成員接近18萬,他們通過發帖記錄自己的拖延生活,激發羞恥感,來“戰勝拖延”。

近些年來,研究者們也關注到了拖延人群,並在理論層面作出了迴應。

國內外出現了不少與拖延心理相關的論文與書籍。2009年出版的簡·博克和萊諾拉·袁《拖延心理學》在豆瓣讀書評分8.2,此後皮爾斯·斯蒂爾的《拖延心理學2》、約翰·佩裡《拖拉一點也無妨》等國外著作相繼出版,國內湧出的各種版本的拖延心理研究的書記也五花八門,這些都從側面反映著人們對於拖延的關注。

被拖延症操控的現代人

蒂莫西·皮切爾在《戰勝拖延症》中給出拖延症的條件:明知結果有害,但仍採取不必要的自願推遲。

奇怪的是,如果人是有理性的,為什麼明知道結果有害,仍要選擇拖延?

“拖延症”不是病

目前心理學上並沒有 “拖延症”的病理診斷。

心理諮詢師嚴藝家在受訪時說,拖延一般是作為症狀出現的,就像咳嗽,它是一種症狀,但並不就等同於感冒;拖延是否成為一個問題,就看它是否對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等產生影響。

很多時候即便看起來沒產生明顯的影響,但如果自己內心感到內疚、自我懷疑、焦慮、抑鬱等,拖延就成為心裡的一塊“痂”。

我們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人,被拖延困擾。他可能是一名學生,也可能是一個“社會人”。無論手邊的任務一開始是否感興趣,到臨近期限的時候,他們都開始陷入困擾,要麼做得太少、做得太糟,要麼根本還沒開始。

"
被拖延症操控的現代人

現代人被拖延症折磨得苦不堪言。

Deadline就在明天?今晚再看一集劇,再刷一會兒微博,再打一盤遊戲,再睡一小會兒……在夢中,“只要手機刷得夠快,deadline就追不上自己。”

但現實是另一副嘴臉。“逃避可恥,且沒有用”。大部分人拖延得並不坦蕩,而是懷著自我譴責,歉疚且焦躁地拖延著。

其實“拖延”是人類的老毛病了,但“拖延症”則是當代人的發明,它並不是心理學中的專業病症,但它的日漸流行,表示拖延已經成為現代人的群體症候。哪怕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已被嚴重干擾,卻也難以擺脫。

被拖延症操控的現代人

拖延如泥沼,陷進去就是煎熬地“等死”。

“等死”的狀態有多難熬,對抗拖延的希望就有多迫切。但事情要一步步來,或許,我們可以從理解拖延開始。

我們都有“拖延症”

我們都有相似的經驗:信心勃勃地走進自習室,幹勁十足地打算學習,清理好桌面,把書本從大到小一一重擺,安置自己的文具……全部收拾妥當之後,累了,趴在桌子上進入夢鄉。

一部《拖延症》短片裡,這樣描述拖延症:拖延症是試著逃避那些不可逃避的事,是無法開始;是不做該做的事,而去讀一本書,泡一杯茶,給水壺除垢,按書的顏色去排列書架,是花30分鐘去找一支合適的筆。

拖延症是找最難的方式去做一件事,將事情複雜化;是白日夢,是寫計劃,卻不知道如何開始一件事,是避免完成一件事。

動畫短片《拖延症》

為拖延感到後悔,卻又不斷拖延,我們大多數人都共享著同一個困難。

在或輕或重的慨嘆中,一些“拖延症”患者開始抱團自救。在豆瓣網站上,一個名為“ 我們都是拖延症”的小組,成員接近18萬,他們通過發帖記錄自己的拖延生活,激發羞恥感,來“戰勝拖延”。

近些年來,研究者們也關注到了拖延人群,並在理論層面作出了迴應。

國內外出現了不少與拖延心理相關的論文與書籍。2009年出版的簡·博克和萊諾拉·袁《拖延心理學》在豆瓣讀書評分8.2,此後皮爾斯·斯蒂爾的《拖延心理學2》、約翰·佩裡《拖拉一點也無妨》等國外著作相繼出版,國內湧出的各種版本的拖延心理研究的書記也五花八門,這些都從側面反映著人們對於拖延的關注。

被拖延症操控的現代人

蒂莫西·皮切爾在《戰勝拖延症》中給出拖延症的條件:明知結果有害,但仍採取不必要的自願推遲。

奇怪的是,如果人是有理性的,為什麼明知道結果有害,仍要選擇拖延?

“拖延症”不是病

目前心理學上並沒有 “拖延症”的病理診斷。

心理諮詢師嚴藝家在受訪時說,拖延一般是作為症狀出現的,就像咳嗽,它是一種症狀,但並不就等同於感冒;拖延是否成為一個問題,就看它是否對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等產生影響。

很多時候即便看起來沒產生明顯的影響,但如果自己內心感到內疚、自我懷疑、焦慮、抑鬱等,拖延就成為心裡的一塊“痂”。

我們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人,被拖延困擾。他可能是一名學生,也可能是一個“社會人”。無論手邊的任務一開始是否感興趣,到臨近期限的時候,他們都開始陷入困擾,要麼做得太少、做得太糟,要麼根本還沒開始。

被拖延症操控的現代人

這樣的狀況容易形成惡性循環,讓人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質疑,甚至發展為自我攻擊。拖延症,讓我們在所拖延的事情之外,還付出了嚴重的心理代價。

“你抑制了自己在工作和學業上的上進心;你不敢冒險,害怕進入一個新的環境;你無法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你按照自己對自己的侷限認識而行動;你讓自己愛的人失望,辜負甚至惹怒了別人;在以上種種情形中,你還付出了負面情感的代價——焦慮、怨恨、欺騙感和失望,其中最為昂貴的代價是:你削弱了你的自信。”《拖延心理學》中這樣描寫道。

這是你嗎?一個深受拖延折磨的人。

關於拖延的原因,人們常常把拖延與懶惰、意志力薄弱劃等號,但這是不準確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指出,是心理動機而不是理性,來決定一個人的行為。

"
被拖延症操控的現代人

現代人被拖延症折磨得苦不堪言。

Deadline就在明天?今晚再看一集劇,再刷一會兒微博,再打一盤遊戲,再睡一小會兒……在夢中,“只要手機刷得夠快,deadline就追不上自己。”

但現實是另一副嘴臉。“逃避可恥,且沒有用”。大部分人拖延得並不坦蕩,而是懷著自我譴責,歉疚且焦躁地拖延著。

其實“拖延”是人類的老毛病了,但“拖延症”則是當代人的發明,它並不是心理學中的專業病症,但它的日漸流行,表示拖延已經成為現代人的群體症候。哪怕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已被嚴重干擾,卻也難以擺脫。

被拖延症操控的現代人

拖延如泥沼,陷進去就是煎熬地“等死”。

“等死”的狀態有多難熬,對抗拖延的希望就有多迫切。但事情要一步步來,或許,我們可以從理解拖延開始。

我們都有“拖延症”

我們都有相似的經驗:信心勃勃地走進自習室,幹勁十足地打算學習,清理好桌面,把書本從大到小一一重擺,安置自己的文具……全部收拾妥當之後,累了,趴在桌子上進入夢鄉。

一部《拖延症》短片裡,這樣描述拖延症:拖延症是試著逃避那些不可逃避的事,是無法開始;是不做該做的事,而去讀一本書,泡一杯茶,給水壺除垢,按書的顏色去排列書架,是花30分鐘去找一支合適的筆。

拖延症是找最難的方式去做一件事,將事情複雜化;是白日夢,是寫計劃,卻不知道如何開始一件事,是避免完成一件事。

動畫短片《拖延症》

為拖延感到後悔,卻又不斷拖延,我們大多數人都共享著同一個困難。

在或輕或重的慨嘆中,一些“拖延症”患者開始抱團自救。在豆瓣網站上,一個名為“ 我們都是拖延症”的小組,成員接近18萬,他們通過發帖記錄自己的拖延生活,激發羞恥感,來“戰勝拖延”。

近些年來,研究者們也關注到了拖延人群,並在理論層面作出了迴應。

國內外出現了不少與拖延心理相關的論文與書籍。2009年出版的簡·博克和萊諾拉·袁《拖延心理學》在豆瓣讀書評分8.2,此後皮爾斯·斯蒂爾的《拖延心理學2》、約翰·佩裡《拖拉一點也無妨》等國外著作相繼出版,國內湧出的各種版本的拖延心理研究的書記也五花八門,這些都從側面反映著人們對於拖延的關注。

被拖延症操控的現代人

蒂莫西·皮切爾在《戰勝拖延症》中給出拖延症的條件:明知結果有害,但仍採取不必要的自願推遲。

奇怪的是,如果人是有理性的,為什麼明知道結果有害,仍要選擇拖延?

“拖延症”不是病

目前心理學上並沒有 “拖延症”的病理診斷。

心理諮詢師嚴藝家在受訪時說,拖延一般是作為症狀出現的,就像咳嗽,它是一種症狀,但並不就等同於感冒;拖延是否成為一個問題,就看它是否對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等產生影響。

很多時候即便看起來沒產生明顯的影響,但如果自己內心感到內疚、自我懷疑、焦慮、抑鬱等,拖延就成為心裡的一塊“痂”。

我們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人,被拖延困擾。他可能是一名學生,也可能是一個“社會人”。無論手邊的任務一開始是否感興趣,到臨近期限的時候,他們都開始陷入困擾,要麼做得太少、做得太糟,要麼根本還沒開始。

被拖延症操控的現代人

這樣的狀況容易形成惡性循環,讓人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質疑,甚至發展為自我攻擊。拖延症,讓我們在所拖延的事情之外,還付出了嚴重的心理代價。

“你抑制了自己在工作和學業上的上進心;你不敢冒險,害怕進入一個新的環境;你無法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你按照自己對自己的侷限認識而行動;你讓自己愛的人失望,辜負甚至惹怒了別人;在以上種種情形中,你還付出了負面情感的代價——焦慮、怨恨、欺騙感和失望,其中最為昂貴的代價是:你削弱了你的自信。”《拖延心理學》中這樣描寫道。

這是你嗎?一個深受拖延折磨的人。

關於拖延的原因,人們常常把拖延與懶惰、意志力薄弱劃等號,但這是不準確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指出,是心理動機而不是理性,來決定一個人的行為。

被拖延症操控的現代人

也就是說,一個人看似“情不自禁”的拖延,實則是基於自身狀況的自主選擇。我們應當體諒拖延的人,因為他們當下的拖延,都來自於每個人過去的經歷,和對於事件的認知。

復旦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陳斌斌從進化生命史的角度闡述“拖延症”,也表現出了類似的寬容。

他認為,每個人早期經歷不同,有的人缺乏安全感,更容易覺得未來很難或不可預測,從而傾向於先享受當下。儘管看起來是非理性的,但是這也許是進化機制推動下,個體做出的無意識策略。

人生有拖延的權利嗎?

拖延是個“現代病”,亟待被解決,無法被寬容。

因為人類發明了鐘錶,把時間精細到一分一秒之後,就開始接受時間的催促。如今,我們在每一個競爭激烈的空間裡都能看到對時間的絕對分割,衡水中學高考教室裡的計時器,深圳高鐵站外巨大的時鐘,上海街頭行人密集高頻的小碎步,滴答滴答,帶來時間的反覆提醒。在無限追求效率的狀態裡,拖延是病,得治。

"
被拖延症操控的現代人

現代人被拖延症折磨得苦不堪言。

Deadline就在明天?今晚再看一集劇,再刷一會兒微博,再打一盤遊戲,再睡一小會兒……在夢中,“只要手機刷得夠快,deadline就追不上自己。”

但現實是另一副嘴臉。“逃避可恥,且沒有用”。大部分人拖延得並不坦蕩,而是懷著自我譴責,歉疚且焦躁地拖延著。

其實“拖延”是人類的老毛病了,但“拖延症”則是當代人的發明,它並不是心理學中的專業病症,但它的日漸流行,表示拖延已經成為現代人的群體症候。哪怕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已被嚴重干擾,卻也難以擺脫。

被拖延症操控的現代人

拖延如泥沼,陷進去就是煎熬地“等死”。

“等死”的狀態有多難熬,對抗拖延的希望就有多迫切。但事情要一步步來,或許,我們可以從理解拖延開始。

我們都有“拖延症”

我們都有相似的經驗:信心勃勃地走進自習室,幹勁十足地打算學習,清理好桌面,把書本從大到小一一重擺,安置自己的文具……全部收拾妥當之後,累了,趴在桌子上進入夢鄉。

一部《拖延症》短片裡,這樣描述拖延症:拖延症是試著逃避那些不可逃避的事,是無法開始;是不做該做的事,而去讀一本書,泡一杯茶,給水壺除垢,按書的顏色去排列書架,是花30分鐘去找一支合適的筆。

拖延症是找最難的方式去做一件事,將事情複雜化;是白日夢,是寫計劃,卻不知道如何開始一件事,是避免完成一件事。

動畫短片《拖延症》

為拖延感到後悔,卻又不斷拖延,我們大多數人都共享著同一個困難。

在或輕或重的慨嘆中,一些“拖延症”患者開始抱團自救。在豆瓣網站上,一個名為“ 我們都是拖延症”的小組,成員接近18萬,他們通過發帖記錄自己的拖延生活,激發羞恥感,來“戰勝拖延”。

近些年來,研究者們也關注到了拖延人群,並在理論層面作出了迴應。

國內外出現了不少與拖延心理相關的論文與書籍。2009年出版的簡·博克和萊諾拉·袁《拖延心理學》在豆瓣讀書評分8.2,此後皮爾斯·斯蒂爾的《拖延心理學2》、約翰·佩裡《拖拉一點也無妨》等國外著作相繼出版,國內湧出的各種版本的拖延心理研究的書記也五花八門,這些都從側面反映著人們對於拖延的關注。

被拖延症操控的現代人

蒂莫西·皮切爾在《戰勝拖延症》中給出拖延症的條件:明知結果有害,但仍採取不必要的自願推遲。

奇怪的是,如果人是有理性的,為什麼明知道結果有害,仍要選擇拖延?

“拖延症”不是病

目前心理學上並沒有 “拖延症”的病理診斷。

心理諮詢師嚴藝家在受訪時說,拖延一般是作為症狀出現的,就像咳嗽,它是一種症狀,但並不就等同於感冒;拖延是否成為一個問題,就看它是否對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等產生影響。

很多時候即便看起來沒產生明顯的影響,但如果自己內心感到內疚、自我懷疑、焦慮、抑鬱等,拖延就成為心裡的一塊“痂”。

我們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人,被拖延困擾。他可能是一名學生,也可能是一個“社會人”。無論手邊的任務一開始是否感興趣,到臨近期限的時候,他們都開始陷入困擾,要麼做得太少、做得太糟,要麼根本還沒開始。

被拖延症操控的現代人

這樣的狀況容易形成惡性循環,讓人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質疑,甚至發展為自我攻擊。拖延症,讓我們在所拖延的事情之外,還付出了嚴重的心理代價。

“你抑制了自己在工作和學業上的上進心;你不敢冒險,害怕進入一個新的環境;你無法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你按照自己對自己的侷限認識而行動;你讓自己愛的人失望,辜負甚至惹怒了別人;在以上種種情形中,你還付出了負面情感的代價——焦慮、怨恨、欺騙感和失望,其中最為昂貴的代價是:你削弱了你的自信。”《拖延心理學》中這樣描寫道。

這是你嗎?一個深受拖延折磨的人。

關於拖延的原因,人們常常把拖延與懶惰、意志力薄弱劃等號,但這是不準確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指出,是心理動機而不是理性,來決定一個人的行為。

被拖延症操控的現代人

也就是說,一個人看似“情不自禁”的拖延,實則是基於自身狀況的自主選擇。我們應當體諒拖延的人,因為他們當下的拖延,都來自於每個人過去的經歷,和對於事件的認知。

復旦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陳斌斌從進化生命史的角度闡述“拖延症”,也表現出了類似的寬容。

他認為,每個人早期經歷不同,有的人缺乏安全感,更容易覺得未來很難或不可預測,從而傾向於先享受當下。儘管看起來是非理性的,但是這也許是進化機制推動下,個體做出的無意識策略。

人生有拖延的權利嗎?

拖延是個“現代病”,亟待被解決,無法被寬容。

因為人類發明了鐘錶,把時間精細到一分一秒之後,就開始接受時間的催促。如今,我們在每一個競爭激烈的空間裡都能看到對時間的絕對分割,衡水中學高考教室裡的計時器,深圳高鐵站外巨大的時鐘,上海街頭行人密集高頻的小碎步,滴答滴答,帶來時間的反覆提醒。在無限追求效率的狀態裡,拖延是病,得治。

被拖延症操控的現代人

現代化的“分工”,又在我們的心理上加劇了“連坐”的恐懼。如果你的工作沒有完成,會給他人帶來困擾,所以拖延並不只是個人業績的低迷,甚至會帶來不可度量的人情負擔。“為什麼別人可以,我不可以?”即使獨立作業,同儕壓力也會放大這一份拖延的壓迫感。

我們總希望做到“完美”,如果不能達成,就認為是“自我實現的失敗”,負罪感、匱乏感應然而生,把自己淹沒。這種極端的壓迫情緒下,人無法正常進行思考,“要麼做到完美,而拖延就是垃圾。”

現代人的人生是被加速的,等待是難容的,要做什麼事情,就要立馬完成,停頓就是自絕於社會。所以,我們的人生,已經沒有了緩慢的權利,沒有了拖延的選項。

但不管我們覺得自己多麼墮落,都可以嘗試給自己放鬆的權利,給拖延一個容身之地。想想看,你雖然很拖延,但也做完了很多事呀。

"
被拖延症操控的現代人

現代人被拖延症折磨得苦不堪言。

Deadline就在明天?今晚再看一集劇,再刷一會兒微博,再打一盤遊戲,再睡一小會兒……在夢中,“只要手機刷得夠快,deadline就追不上自己。”

但現實是另一副嘴臉。“逃避可恥,且沒有用”。大部分人拖延得並不坦蕩,而是懷著自我譴責,歉疚且焦躁地拖延著。

其實“拖延”是人類的老毛病了,但“拖延症”則是當代人的發明,它並不是心理學中的專業病症,但它的日漸流行,表示拖延已經成為現代人的群體症候。哪怕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已被嚴重干擾,卻也難以擺脫。

被拖延症操控的現代人

拖延如泥沼,陷進去就是煎熬地“等死”。

“等死”的狀態有多難熬,對抗拖延的希望就有多迫切。但事情要一步步來,或許,我們可以從理解拖延開始。

我們都有“拖延症”

我們都有相似的經驗:信心勃勃地走進自習室,幹勁十足地打算學習,清理好桌面,把書本從大到小一一重擺,安置自己的文具……全部收拾妥當之後,累了,趴在桌子上進入夢鄉。

一部《拖延症》短片裡,這樣描述拖延症:拖延症是試著逃避那些不可逃避的事,是無法開始;是不做該做的事,而去讀一本書,泡一杯茶,給水壺除垢,按書的顏色去排列書架,是花30分鐘去找一支合適的筆。

拖延症是找最難的方式去做一件事,將事情複雜化;是白日夢,是寫計劃,卻不知道如何開始一件事,是避免完成一件事。

動畫短片《拖延症》

為拖延感到後悔,卻又不斷拖延,我們大多數人都共享著同一個困難。

在或輕或重的慨嘆中,一些“拖延症”患者開始抱團自救。在豆瓣網站上,一個名為“ 我們都是拖延症”的小組,成員接近18萬,他們通過發帖記錄自己的拖延生活,激發羞恥感,來“戰勝拖延”。

近些年來,研究者們也關注到了拖延人群,並在理論層面作出了迴應。

國內外出現了不少與拖延心理相關的論文與書籍。2009年出版的簡·博克和萊諾拉·袁《拖延心理學》在豆瓣讀書評分8.2,此後皮爾斯·斯蒂爾的《拖延心理學2》、約翰·佩裡《拖拉一點也無妨》等國外著作相繼出版,國內湧出的各種版本的拖延心理研究的書記也五花八門,這些都從側面反映著人們對於拖延的關注。

被拖延症操控的現代人

蒂莫西·皮切爾在《戰勝拖延症》中給出拖延症的條件:明知結果有害,但仍採取不必要的自願推遲。

奇怪的是,如果人是有理性的,為什麼明知道結果有害,仍要選擇拖延?

“拖延症”不是病

目前心理學上並沒有 “拖延症”的病理診斷。

心理諮詢師嚴藝家在受訪時說,拖延一般是作為症狀出現的,就像咳嗽,它是一種症狀,但並不就等同於感冒;拖延是否成為一個問題,就看它是否對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等產生影響。

很多時候即便看起來沒產生明顯的影響,但如果自己內心感到內疚、自我懷疑、焦慮、抑鬱等,拖延就成為心裡的一塊“痂”。

我們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人,被拖延困擾。他可能是一名學生,也可能是一個“社會人”。無論手邊的任務一開始是否感興趣,到臨近期限的時候,他們都開始陷入困擾,要麼做得太少、做得太糟,要麼根本還沒開始。

被拖延症操控的現代人

這樣的狀況容易形成惡性循環,讓人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質疑,甚至發展為自我攻擊。拖延症,讓我們在所拖延的事情之外,還付出了嚴重的心理代價。

“你抑制了自己在工作和學業上的上進心;你不敢冒險,害怕進入一個新的環境;你無法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你按照自己對自己的侷限認識而行動;你讓自己愛的人失望,辜負甚至惹怒了別人;在以上種種情形中,你還付出了負面情感的代價——焦慮、怨恨、欺騙感和失望,其中最為昂貴的代價是:你削弱了你的自信。”《拖延心理學》中這樣描寫道。

這是你嗎?一個深受拖延折磨的人。

關於拖延的原因,人們常常把拖延與懶惰、意志力薄弱劃等號,但這是不準確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指出,是心理動機而不是理性,來決定一個人的行為。

被拖延症操控的現代人

也就是說,一個人看似“情不自禁”的拖延,實則是基於自身狀況的自主選擇。我們應當體諒拖延的人,因為他們當下的拖延,都來自於每個人過去的經歷,和對於事件的認知。

復旦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陳斌斌從進化生命史的角度闡述“拖延症”,也表現出了類似的寬容。

他認為,每個人早期經歷不同,有的人缺乏安全感,更容易覺得未來很難或不可預測,從而傾向於先享受當下。儘管看起來是非理性的,但是這也許是進化機制推動下,個體做出的無意識策略。

人生有拖延的權利嗎?

拖延是個“現代病”,亟待被解決,無法被寬容。

因為人類發明了鐘錶,把時間精細到一分一秒之後,就開始接受時間的催促。如今,我們在每一個競爭激烈的空間裡都能看到對時間的絕對分割,衡水中學高考教室裡的計時器,深圳高鐵站外巨大的時鐘,上海街頭行人密集高頻的小碎步,滴答滴答,帶來時間的反覆提醒。在無限追求效率的狀態裡,拖延是病,得治。

被拖延症操控的現代人

現代化的“分工”,又在我們的心理上加劇了“連坐”的恐懼。如果你的工作沒有完成,會給他人帶來困擾,所以拖延並不只是個人業績的低迷,甚至會帶來不可度量的人情負擔。“為什麼別人可以,我不可以?”即使獨立作業,同儕壓力也會放大這一份拖延的壓迫感。

我們總希望做到“完美”,如果不能達成,就認為是“自我實現的失敗”,負罪感、匱乏感應然而生,把自己淹沒。這種極端的壓迫情緒下,人無法正常進行思考,“要麼做到完美,而拖延就是垃圾。”

現代人的人生是被加速的,等待是難容的,要做什麼事情,就要立馬完成,停頓就是自絕於社會。所以,我們的人生,已經沒有了緩慢的權利,沒有了拖延的選項。

但不管我們覺得自己多麼墮落,都可以嘗試給自己放鬆的權利,給拖延一個容身之地。想想看,你雖然很拖延,但也做完了很多事呀。

被拖延症操控的現代人

拖延來臨時,也是停下來、觀察自我、與自我對話的時候。它給我們一個提醒,去審視自身,理解自己的侷限,也理解時代的速度。

當我們開始按照自己的本來面目,而不是按照自己希望或者認為的樣子來接受自己時,我們才能更坦然地接受拖延。而這,是從焦慮與拖延的無邊循環中脫身的第一步。

作者 | 覃絲

排版 | STAN

圖片 | 部分來源於網絡

南風窗新媒體出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