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秀大會》變了,笑果文化正在“拋棄”脫口秀'

"
"
《脫口秀大會》變了,笑果文化正在“拋棄”脫口秀

文 | 林不二子

時隔一年上線,《脫口秀大會》第二季變了不少。

無論是賽制上更殘酷了,還是脫口秀演員的表演分佈更集中了,都代表這檔節目在前行的路上積極調整步幅中。只不過,這些調整能否讓《脫口秀大會》更靠近他的目標,讓脫口秀行業有良好的人才孵化及上升渠道,從而促使整個行業走向產業化,這一切還不得而知。

賽制模式大調整,第二季直指推新人

《脫口秀大會》的誕生是緊跟在《吐槽大會》熱度之後的,相比於“前輩”用明星藝人的影響力在市場試水脫口秀文化,《脫口秀大會》則更側重於為大眾呈現stand up comedy更原本的樣貌,這可能也是《脫口秀大會》第一季每期都有多位脫口秀演員表演的原因,不同風格的表演讓大眾更完整地大致瞭解是脫口秀。

"
《脫口秀大會》變了,笑果文化正在“拋棄”脫口秀

文 | 林不二子

時隔一年上線,《脫口秀大會》第二季變了不少。

無論是賽制上更殘酷了,還是脫口秀演員的表演分佈更集中了,都代表這檔節目在前行的路上積極調整步幅中。只不過,這些調整能否讓《脫口秀大會》更靠近他的目標,讓脫口秀行業有良好的人才孵化及上升渠道,從而促使整個行業走向產業化,這一切還不得而知。

賽制模式大調整,第二季直指推新人

《脫口秀大會》的誕生是緊跟在《吐槽大會》熱度之後的,相比於“前輩”用明星藝人的影響力在市場試水脫口秀文化,《脫口秀大會》則更側重於為大眾呈現stand up comedy更原本的樣貌,這可能也是《脫口秀大會》第一季每期都有多位脫口秀演員表演的原因,不同風格的表演讓大眾更完整地大致瞭解是脫口秀。

《脫口秀大會》變了,笑果文化正在“拋棄”脫口秀

到了第二季,《脫口秀大會》的目標更加明確了,就是挖新人。確實,脫口秀起勢兩三年,一直沒能推出更多新人,雖然王建國和龐博的微博粉絲數都有上漲,但提到脫口秀演員時難免還是隻有李誕、池子兩個人的名字,對於脫口秀領域來說發掘新人之事算是迫在眉睫了。

那麼怎麼才能讓新人有足夠地展示機會?《脫口秀大會》第二季在模式上進行了思考。

首先是賽制上變得更嚴格,不再像第一季那樣兩隊互拼打完又握手言和,而是把競爭元素落在個人身上,通過樹立個人排行榜來激發脫口秀演員們的勝負欲。而且有意思的是,《脫口秀大會》第二季的賽制模式與偶像綜藝有一些相通點,都是通過前期練習、比賽來爭取上場名額,然後在更大的舞臺上進行表演,如果《脫口秀大會》中的前期練習與比賽過程也進行記錄與播出,那就可以算是脫口秀領域裡沒有場外投票的偶像綜藝了。

除了在比賽模式上進行調整,每一期節目中脫口秀演員的表演分佈也更集中了,7位脫口秀演員輪番表演,不再像第一季那樣專業演員和明星嘉賓穿插表演,這會讓觀眾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這些熱愛脫口秀的人身上。

這個調整可能還是來自於笑果文化想要推新人的核心訴求,明星藝人的表演雖然能夠帶來流量和話題度,但同時他們也更容易搶走專業演員的關注度,因而這一季只有一位飛行嘉賓會固定上臺表演,于謙和吳昕兩位固定嘉賓更多時間只是坐在舞臺下發表看法。

可以說,《脫口秀大會》第二季的種種變化,包括李誕和池子的讓位,都是服務於節目挖新人這件事上,但從效果來說,可能只完成了一半。

我們在節目中確實看到了不少有才華的新面孔,比如講述奶奶“小愛好”的23歲豆豆,又或者工廠女工人趙曉卉,他們不像王建國、思文那樣已經從事脫口秀演員這份工作許久,但也有著獨屬於年輕人的特點,舞臺表演或成熟或欠缺,但作品中也都透露出了才華,能讓我們看到這些人是《脫口秀大會》第二季的成功之處。

"
《脫口秀大會》變了,笑果文化正在“拋棄”脫口秀

文 | 林不二子

時隔一年上線,《脫口秀大會》第二季變了不少。

無論是賽制上更殘酷了,還是脫口秀演員的表演分佈更集中了,都代表這檔節目在前行的路上積極調整步幅中。只不過,這些調整能否讓《脫口秀大會》更靠近他的目標,讓脫口秀行業有良好的人才孵化及上升渠道,從而促使整個行業走向產業化,這一切還不得而知。

賽制模式大調整,第二季直指推新人

《脫口秀大會》的誕生是緊跟在《吐槽大會》熱度之後的,相比於“前輩”用明星藝人的影響力在市場試水脫口秀文化,《脫口秀大會》則更側重於為大眾呈現stand up comedy更原本的樣貌,這可能也是《脫口秀大會》第一季每期都有多位脫口秀演員表演的原因,不同風格的表演讓大眾更完整地大致瞭解是脫口秀。

《脫口秀大會》變了,笑果文化正在“拋棄”脫口秀

到了第二季,《脫口秀大會》的目標更加明確了,就是挖新人。確實,脫口秀起勢兩三年,一直沒能推出更多新人,雖然王建國和龐博的微博粉絲數都有上漲,但提到脫口秀演員時難免還是隻有李誕、池子兩個人的名字,對於脫口秀領域來說發掘新人之事算是迫在眉睫了。

那麼怎麼才能讓新人有足夠地展示機會?《脫口秀大會》第二季在模式上進行了思考。

首先是賽制上變得更嚴格,不再像第一季那樣兩隊互拼打完又握手言和,而是把競爭元素落在個人身上,通過樹立個人排行榜來激發脫口秀演員們的勝負欲。而且有意思的是,《脫口秀大會》第二季的賽制模式與偶像綜藝有一些相通點,都是通過前期練習、比賽來爭取上場名額,然後在更大的舞臺上進行表演,如果《脫口秀大會》中的前期練習與比賽過程也進行記錄與播出,那就可以算是脫口秀領域裡沒有場外投票的偶像綜藝了。

除了在比賽模式上進行調整,每一期節目中脫口秀演員的表演分佈也更集中了,7位脫口秀演員輪番表演,不再像第一季那樣專業演員和明星嘉賓穿插表演,這會讓觀眾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這些熱愛脫口秀的人身上。

這個調整可能還是來自於笑果文化想要推新人的核心訴求,明星藝人的表演雖然能夠帶來流量和話題度,但同時他們也更容易搶走專業演員的關注度,因而這一季只有一位飛行嘉賓會固定上臺表演,于謙和吳昕兩位固定嘉賓更多時間只是坐在舞臺下發表看法。

可以說,《脫口秀大會》第二季的種種變化,包括李誕和池子的讓位,都是服務於節目挖新人這件事上,但從效果來說,可能只完成了一半。

我們在節目中確實看到了不少有才華的新面孔,比如講述奶奶“小愛好”的23歲豆豆,又或者工廠女工人趙曉卉,他們不像王建國、思文那樣已經從事脫口秀演員這份工作許久,但也有著獨屬於年輕人的特點,舞臺表演或成熟或欠缺,但作品中也都透露出了才華,能讓我們看到這些人是《脫口秀大會》第二季的成功之處。

《脫口秀大會》變了,笑果文化正在“拋棄”脫口秀

但挖新人這件事的另一半,即讓新人擁有足夠的關注度上,節目仍然不算是一個特別好的渠道。

目前節目播出六期,第三期開始逐漸有了一點大眾圈層的熱度,不過第三期的話題性還是來自於于謙在節目中對偶像人設的調侃,在微博上引發了偶像粉絲的不滿,然後就是第五期馮提莫的登臺,滿足了大眾對這個從主播到網紅藝人的好奇,至於節目中的專業脫口秀演員,在大眾層面仍然“沒有姓名”,那麼從大眾視角來看,《脫口秀大會》第二季可能只是穿插了專業脫口秀演員表演的《吐槽大會》罷了。

脫口秀行業需要造星,但笑果正在拋棄脫口秀

李誕在新一季《脫口秀大會》中提到了想要推出更多新人的目標,是出於為整個脫口秀行業有更好發展的願景。而在讀娛君看來,這個行業需要的不僅僅是挖新人,更應該是造星。

在《脫口秀大會》背後的笑果文化,近兩年一直在脫口秀產業鏈條上的多個上下游環節佈局。在上游有培訓項目噗嗤學院,面向初級表演者和愛好者開放的專業訓練營,同時笑果文化也與喜馬拉雅FM、掌閱等合作方推出過音頻培訓課程;在下游有噗嗤脫口秀這個線下脫口秀表演品牌,在全國多個城市做演出,在今年其還宣佈與摩登天空合作打造集美食、喜劇、音樂為一體的娛樂新場景。

"
《脫口秀大會》變了,笑果文化正在“拋棄”脫口秀

文 | 林不二子

時隔一年上線,《脫口秀大會》第二季變了不少。

無論是賽制上更殘酷了,還是脫口秀演員的表演分佈更集中了,都代表這檔節目在前行的路上積極調整步幅中。只不過,這些調整能否讓《脫口秀大會》更靠近他的目標,讓脫口秀行業有良好的人才孵化及上升渠道,從而促使整個行業走向產業化,這一切還不得而知。

賽制模式大調整,第二季直指推新人

《脫口秀大會》的誕生是緊跟在《吐槽大會》熱度之後的,相比於“前輩”用明星藝人的影響力在市場試水脫口秀文化,《脫口秀大會》則更側重於為大眾呈現stand up comedy更原本的樣貌,這可能也是《脫口秀大會》第一季每期都有多位脫口秀演員表演的原因,不同風格的表演讓大眾更完整地大致瞭解是脫口秀。

《脫口秀大會》變了,笑果文化正在“拋棄”脫口秀

到了第二季,《脫口秀大會》的目標更加明確了,就是挖新人。確實,脫口秀起勢兩三年,一直沒能推出更多新人,雖然王建國和龐博的微博粉絲數都有上漲,但提到脫口秀演員時難免還是隻有李誕、池子兩個人的名字,對於脫口秀領域來說發掘新人之事算是迫在眉睫了。

那麼怎麼才能讓新人有足夠地展示機會?《脫口秀大會》第二季在模式上進行了思考。

首先是賽制上變得更嚴格,不再像第一季那樣兩隊互拼打完又握手言和,而是把競爭元素落在個人身上,通過樹立個人排行榜來激發脫口秀演員們的勝負欲。而且有意思的是,《脫口秀大會》第二季的賽制模式與偶像綜藝有一些相通點,都是通過前期練習、比賽來爭取上場名額,然後在更大的舞臺上進行表演,如果《脫口秀大會》中的前期練習與比賽過程也進行記錄與播出,那就可以算是脫口秀領域裡沒有場外投票的偶像綜藝了。

除了在比賽模式上進行調整,每一期節目中脫口秀演員的表演分佈也更集中了,7位脫口秀演員輪番表演,不再像第一季那樣專業演員和明星嘉賓穿插表演,這會讓觀眾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這些熱愛脫口秀的人身上。

這個調整可能還是來自於笑果文化想要推新人的核心訴求,明星藝人的表演雖然能夠帶來流量和話題度,但同時他們也更容易搶走專業演員的關注度,因而這一季只有一位飛行嘉賓會固定上臺表演,于謙和吳昕兩位固定嘉賓更多時間只是坐在舞臺下發表看法。

可以說,《脫口秀大會》第二季的種種變化,包括李誕和池子的讓位,都是服務於節目挖新人這件事上,但從效果來說,可能只完成了一半。

我們在節目中確實看到了不少有才華的新面孔,比如講述奶奶“小愛好”的23歲豆豆,又或者工廠女工人趙曉卉,他們不像王建國、思文那樣已經從事脫口秀演員這份工作許久,但也有著獨屬於年輕人的特點,舞臺表演或成熟或欠缺,但作品中也都透露出了才華,能讓我們看到這些人是《脫口秀大會》第二季的成功之處。

《脫口秀大會》變了,笑果文化正在“拋棄”脫口秀

但挖新人這件事的另一半,即讓新人擁有足夠的關注度上,節目仍然不算是一個特別好的渠道。

目前節目播出六期,第三期開始逐漸有了一點大眾圈層的熱度,不過第三期的話題性還是來自於于謙在節目中對偶像人設的調侃,在微博上引發了偶像粉絲的不滿,然後就是第五期馮提莫的登臺,滿足了大眾對這個從主播到網紅藝人的好奇,至於節目中的專業脫口秀演員,在大眾層面仍然“沒有姓名”,那麼從大眾視角來看,《脫口秀大會》第二季可能只是穿插了專業脫口秀演員表演的《吐槽大會》罷了。

脫口秀行業需要造星,但笑果正在拋棄脫口秀

李誕在新一季《脫口秀大會》中提到了想要推出更多新人的目標,是出於為整個脫口秀行業有更好發展的願景。而在讀娛君看來,這個行業需要的不僅僅是挖新人,更應該是造星。

在《脫口秀大會》背後的笑果文化,近兩年一直在脫口秀產業鏈條上的多個上下游環節佈局。在上游有培訓項目噗嗤學院,面向初級表演者和愛好者開放的專業訓練營,同時笑果文化也與喜馬拉雅FM、掌閱等合作方推出過音頻培訓課程;在下游有噗嗤脫口秀這個線下脫口秀表演品牌,在全國多個城市做演出,在今年其還宣佈與摩登天空合作打造集美食、喜劇、音樂為一體的娛樂新場景。

《脫口秀大會》變了,笑果文化正在“拋棄”脫口秀

這些佈局無疑是在為脫口秀行業的發展打基礎,但這些基礎要想真的有發展,必然不能跳過擴大文化影響力這一環節。

縱觀文娛市場,無論是說唱還是街舞,又或者是遊戲、動畫,這些領域在近些年的快速發展都依託於文化影響力的爆發,而其中又都有“明星”的誕生,通過綜藝走出來的說唱與街舞明星我們就不再一一例舉,明星主播帶紅的遊戲與直播行業,動畫裡走出的人氣角色,都反哺了各自的行業發展,那麼就脫口秀行業來說,造星無疑是需要非常重視的一環。

因而再與前文所述的《脫口秀大會》第二季對比來看,節目的變革就有些保守了。

笑果文化不妨就做一個目標為全部年輕人的脫口秀真人秀節目,設置更多機會去放大脫口秀演員的魅力,比如呈現這些演員創作的過程,他們對一些議題的看法,設置困境激發他們的才華等等,甚至就是做一檔脫口秀領域的偶像綜藝,才更有可能吸引到當下的年輕觀眾群體。

不要說《吐槽大會》帶來的發展機遇,那只是大眾在節目裡看別人吐槽的一種短暫新鮮感,看看純粹呈現脫口秀表演的《脫口秀大會》與《吐槽大會》熱度之差就可知,從好奇到喜愛脫口秀的用戶轉化率有多低。

要知道,大眾雖然喜歡喜劇類的內容,但其實在綜藝領域的用戶更容易被人格魅力所打動,李誕受歡迎也並非單純只因他的脫口秀創作表演才華,不能因為脫口秀本身的文化屬性而限制住拓展的思維。試著把作品為導向的脫口秀文化,轉化為以人為導向的脫口秀綜藝,或許會給這個行業以及笑果文化帶來新的轉機。

"
《脫口秀大會》變了,笑果文化正在“拋棄”脫口秀

文 | 林不二子

時隔一年上線,《脫口秀大會》第二季變了不少。

無論是賽制上更殘酷了,還是脫口秀演員的表演分佈更集中了,都代表這檔節目在前行的路上積極調整步幅中。只不過,這些調整能否讓《脫口秀大會》更靠近他的目標,讓脫口秀行業有良好的人才孵化及上升渠道,從而促使整個行業走向產業化,這一切還不得而知。

賽制模式大調整,第二季直指推新人

《脫口秀大會》的誕生是緊跟在《吐槽大會》熱度之後的,相比於“前輩”用明星藝人的影響力在市場試水脫口秀文化,《脫口秀大會》則更側重於為大眾呈現stand up comedy更原本的樣貌,這可能也是《脫口秀大會》第一季每期都有多位脫口秀演員表演的原因,不同風格的表演讓大眾更完整地大致瞭解是脫口秀。

《脫口秀大會》變了,笑果文化正在“拋棄”脫口秀

到了第二季,《脫口秀大會》的目標更加明確了,就是挖新人。確實,脫口秀起勢兩三年,一直沒能推出更多新人,雖然王建國和龐博的微博粉絲數都有上漲,但提到脫口秀演員時難免還是隻有李誕、池子兩個人的名字,對於脫口秀領域來說發掘新人之事算是迫在眉睫了。

那麼怎麼才能讓新人有足夠地展示機會?《脫口秀大會》第二季在模式上進行了思考。

首先是賽制上變得更嚴格,不再像第一季那樣兩隊互拼打完又握手言和,而是把競爭元素落在個人身上,通過樹立個人排行榜來激發脫口秀演員們的勝負欲。而且有意思的是,《脫口秀大會》第二季的賽制模式與偶像綜藝有一些相通點,都是通過前期練習、比賽來爭取上場名額,然後在更大的舞臺上進行表演,如果《脫口秀大會》中的前期練習與比賽過程也進行記錄與播出,那就可以算是脫口秀領域裡沒有場外投票的偶像綜藝了。

除了在比賽模式上進行調整,每一期節目中脫口秀演員的表演分佈也更集中了,7位脫口秀演員輪番表演,不再像第一季那樣專業演員和明星嘉賓穿插表演,這會讓觀眾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這些熱愛脫口秀的人身上。

這個調整可能還是來自於笑果文化想要推新人的核心訴求,明星藝人的表演雖然能夠帶來流量和話題度,但同時他們也更容易搶走專業演員的關注度,因而這一季只有一位飛行嘉賓會固定上臺表演,于謙和吳昕兩位固定嘉賓更多時間只是坐在舞臺下發表看法。

可以說,《脫口秀大會》第二季的種種變化,包括李誕和池子的讓位,都是服務於節目挖新人這件事上,但從效果來說,可能只完成了一半。

我們在節目中確實看到了不少有才華的新面孔,比如講述奶奶“小愛好”的23歲豆豆,又或者工廠女工人趙曉卉,他們不像王建國、思文那樣已經從事脫口秀演員這份工作許久,但也有著獨屬於年輕人的特點,舞臺表演或成熟或欠缺,但作品中也都透露出了才華,能讓我們看到這些人是《脫口秀大會》第二季的成功之處。

《脫口秀大會》變了,笑果文化正在“拋棄”脫口秀

但挖新人這件事的另一半,即讓新人擁有足夠的關注度上,節目仍然不算是一個特別好的渠道。

目前節目播出六期,第三期開始逐漸有了一點大眾圈層的熱度,不過第三期的話題性還是來自於于謙在節目中對偶像人設的調侃,在微博上引發了偶像粉絲的不滿,然後就是第五期馮提莫的登臺,滿足了大眾對這個從主播到網紅藝人的好奇,至於節目中的專業脫口秀演員,在大眾層面仍然“沒有姓名”,那麼從大眾視角來看,《脫口秀大會》第二季可能只是穿插了專業脫口秀演員表演的《吐槽大會》罷了。

脫口秀行業需要造星,但笑果正在拋棄脫口秀

李誕在新一季《脫口秀大會》中提到了想要推出更多新人的目標,是出於為整個脫口秀行業有更好發展的願景。而在讀娛君看來,這個行業需要的不僅僅是挖新人,更應該是造星。

在《脫口秀大會》背後的笑果文化,近兩年一直在脫口秀產業鏈條上的多個上下游環節佈局。在上游有培訓項目噗嗤學院,面向初級表演者和愛好者開放的專業訓練營,同時笑果文化也與喜馬拉雅FM、掌閱等合作方推出過音頻培訓課程;在下游有噗嗤脫口秀這個線下脫口秀表演品牌,在全國多個城市做演出,在今年其還宣佈與摩登天空合作打造集美食、喜劇、音樂為一體的娛樂新場景。

《脫口秀大會》變了,笑果文化正在“拋棄”脫口秀

這些佈局無疑是在為脫口秀行業的發展打基礎,但這些基礎要想真的有發展,必然不能跳過擴大文化影響力這一環節。

縱觀文娛市場,無論是說唱還是街舞,又或者是遊戲、動畫,這些領域在近些年的快速發展都依託於文化影響力的爆發,而其中又都有“明星”的誕生,通過綜藝走出來的說唱與街舞明星我們就不再一一例舉,明星主播帶紅的遊戲與直播行業,動畫裡走出的人氣角色,都反哺了各自的行業發展,那麼就脫口秀行業來說,造星無疑是需要非常重視的一環。

因而再與前文所述的《脫口秀大會》第二季對比來看,節目的變革就有些保守了。

笑果文化不妨就做一個目標為全部年輕人的脫口秀真人秀節目,設置更多機會去放大脫口秀演員的魅力,比如呈現這些演員創作的過程,他們對一些議題的看法,設置困境激發他們的才華等等,甚至就是做一檔脫口秀領域的偶像綜藝,才更有可能吸引到當下的年輕觀眾群體。

不要說《吐槽大會》帶來的發展機遇,那只是大眾在節目裡看別人吐槽的一種短暫新鮮感,看看純粹呈現脫口秀表演的《脫口秀大會》與《吐槽大會》熱度之差就可知,從好奇到喜愛脫口秀的用戶轉化率有多低。

要知道,大眾雖然喜歡喜劇類的內容,但其實在綜藝領域的用戶更容易被人格魅力所打動,李誕受歡迎也並非單純只因他的脫口秀創作表演才華,不能因為脫口秀本身的文化屬性而限制住拓展的思維。試著把作品為導向的脫口秀文化,轉化為以人為導向的脫口秀綜藝,或許會給這個行業以及笑果文化帶來新的轉機。

《脫口秀大會》變了,笑果文化正在“拋棄”脫口秀

不過從目前笑果文化的發展態勢來看,這家以脫口秀文化為起點的公司可能正在“拋棄”脫口秀。

2018年底,笑果文化CEO賀曉曦表示發展的終極方向是成為一家“年輕人+喜劇+生活方式”的公司,今年3月笑果文化宣佈要在網劇和短視頻綜藝發力,製作兩部劇集《歡迎下榻好萊塢》《約會規則》以及一部短視頻綜藝《你今天崩潰了嗎》,這些都讓笑果文化看起來不再那麼脫口秀了。

而這種拓展公司邊界的行為,也讓我們想到了已經不再只有二次元的B站,只不過兩者的區別是B站通過多年在二次元上的積累擁有了能夠培育年輕文化的土壤,但笑果文化在構建生態的時候連根基都還不穩固,這可能會成為笑果在實現目標前的巨大阻礙。

所以再說回來,就算是要做年輕文化、生活方式,笑果文化終歸還是需要一個自身能夠立得住的基本盤,至於是脫口秀明星,還是線下活動知名品牌,又或者是影視化內容IP,就看他們能做到哪一步了。

*原創文章,轉載需註明出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