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發佈推恩令,諸侯王越來越弱,為什麼推恩令這麼厲害?

在歷史上有一個計策叫推恩令,這條命令是漢武帝頒佈的陽謀,目的就在於解決諸侯做大的問題。此命令頒佈以後,諸侯越來越弱,他們只能眼睜睜看著諸侯國走向滅亡,更可怕的是明明知道這是削弱自己的命令他們還要磕頭謝恩。為什麼推恩令這麼有用?為什麼諸侯國不能再掀起一場“七國之亂”?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推恩令的背景、目的、影響,去看看比陰謀更可怕的陽謀。

諸侯王國的誕生

漢朝初期頒佈了一項令人詬病的政策,那就是分封異姓王以及劉姓王。後世的史學家怎麼也想不明白為什麼漢高祖劉邦要重啟分封制?周朝為什麼滅亡?分封制!項羽為什麼兵敗?分封制!在秦朝已經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郡縣制度後,為什麼劉邦要開歷史倒車重啟分封制?劉邦傻嗎?不,一個能開創一個帝國的人,那絕對不是傻子。劉邦之所以重啟分封制,其實就是對豪強貴族的妥協。


漢武帝發佈推恩令,諸侯王越來越弱,為什麼推恩令這麼厲害?



劉邦是和秦始皇是同時期的人,他親眼目睹了秦國統一天下,他很清楚周朝因為分封制導致諸侯做大,最終走向滅亡。秦國統一天下之後就用郡縣制代替分封制,但是因為郡縣制觸動了豪強貴族的利益,以至於秦始皇一死六國餘孽就瘋狂反撲,秦帝國轟然倒塌。秦帝國倒塌之後,項羽分封諸侯,但是因為利益分配不均以至於諸侯離心,最終烏江自刎。劉邦他親眼看著周朝因為實施分封制而亡,但他又親眼看著秦朝因為推行郡縣制而亡,他非常明白兩者利害衝突。

漢朝統一之後,開國功臣勢力、地方盤踞的豪強、七國貴族餘黨這些都是影響統治的因素。為了避免像秦帝國一樣轟然倒塌,劉邦重啟分封制,大封異姓王。但是隨著漢朝統治的穩固,劉邦就找藉口一一剪除異姓王。同時吸取了秦國失敗的教訓,劉邦封同姓子弟為諸侯王,史載: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分封異姓王是對開國功臣的妥協,分封劉姓王就是避免因為同姓人少而導致其他勢力反撲。


漢武帝發佈推恩令,諸侯王越來越弱,為什麼推恩令這麼厲害?



劉邦分封劉姓王是為了避免其他勢力的反撲,但是他沒有考慮到之後中央如何解決劉姓王的問題。劉邦去世之後就是呂后執政,呂后執政時期排斥劉姓王以及功臣勢力,而呂氏子弟開始封王拜相,形成了所謂的外戚勢力。呂后一死,開國功臣和劉姓王開始瘋狂反撲,剷除誅呂后,諸侯王氣焰十分強盛,史載:誇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制同京師劉國石《七國之亂、八王之亂、安史之亂比較》中指出了漢初全國一共才54個郡,漢朝中央直轄不過15個郡,其他郡都是在諸侯王的手裡。而漢初人口一共1300多萬人,諸侯王管轄的人口高達850萬,可想而知諸侯王國的問題有多嚴重。也正是因為諸侯王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所以皇帝就迫切希望能解決這些諸侯王,但是因為勢力太大輕易動手怕是會適得其反。


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於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餘邑:尊王子弟,大啟九國。-《漢書》誇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漢書·諸侯王表序》。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漢文帝繼位前就爆發了誅呂行動,所以繼位之後就開始安撫天下。但是因為漢文帝的懷柔政策滋生了諸侯王的野心,以至於吳王裝病不上朝、淮南王殺審食其、濟北王叛亂,這很明顯就是對中央的挑釁,對此中央和諸侯王的矛盾也開始愈發激烈。當時有文學家賈誼創作了一篇政論文,也就是-《治安策》。治安策裡面詳細的記載了中央和地方諸侯之間的問題、漢朝和北方異族的問題、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而解決的方法就是解決諸侯問題,恢復中央集權。


漢武帝發佈推恩令,諸侯王越來越弱,為什麼推恩令這麼厲害?



賈誼的建議就是: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隨即漢文帝就採納了這一建議,分齊為六國,分淮南為三國。但是這一政策並沒有完全推行,諸侯王雖然開始走下坡路但仍舊還有不小的勢力。漢景帝繼位之後開始著手削藩,但隨即引發的就是七國之亂。七國之亂讓漢朝中央意識到了諸侯王是喂不飽的白眼狼,中央和諸侯王的矛盾也到了極點。憑藉著龐大的行政動員能力以及資源配置能力,中央很快就平定了七國之亂,並且趁勢削藩。


漢武帝發佈推恩令,諸侯王越來越弱,為什麼推恩令這麼厲害?



七國之亂結束後,諸侯王就喪失了行政權、官員任命權、治民權,且所屬封地必須推廣郡縣制。原本諸侯王是擁有官員任命權,官員想要晉升就需要得到諸侯王的同意,但是有的時候上升到國相就已經到極致了,再想上升那就只有勸諸侯王奪位。你可以把諸侯王看成一個縮小版的漢朝,諸侯王就相當於皇帝,而諸侯王下面的官員也就相當於皇帝下面的文武百官。七國之亂其實並不只是諸侯王想要奪權,諸侯王的部下也想著封王拜相。但是七國之亂過後,諸侯王的部下任命權就收回中央,這些人的命運被中央把握,那麼就不會有人跟著諸侯王幹這種誅九族的事情了。


“令諸侯王不得治民補吏,而漢置內史以治其地,則封建之地, 悉為郡縣矣。”-《漢書》


推恩令

七國之亂後諸侯王的問題解決了嗎?雖然是遏制了諸侯王,但是並沒有實質性解決諸侯王的問題。因為儘管收回了諸侯王大部分權利,但是諸侯王手裡仍舊保留了軍權,對中央來說仍舊是影響統治的威脅。主父偃上書: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 阻其強而合縱以逆京師。意思就是諸侯王仍舊佔地千里,輕則驕奢淫亂重則忤逆中央。膠西王和趙王兩個人先後利用各種手段殺死中央派遣的國相,這種行為就反應了諸侯王對中央的蔑視,為此武帝頒佈了-《推恩令》。


春,正月,詔曰:“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號名。”於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


漢武帝發佈推恩令,諸侯王越來越弱,為什麼推恩令這麼厲害?


古代諸侯王都是嫡長子繼承,其他兒子都沒有繼承的資格,漢武帝的推恩令就是允許其他兒子又繼承的資格。原本諸侯王的遺產只需要給嫡長子,但是現在卻要讓好幾個兒子分,這樣下去勢必會越分越小。對此也有人質疑,說諸侯王可以只生一個兒子,這樣就可以一直讓一個兒子繼承。但是古代醫療條件差,如果只生一個兒子很容易就絕嗣,隨後中央就有名正言順的理由接管封地。儘管諸侯王不滿意,但是也無力反抗,七國之亂已經大大削弱了諸侯王的實力,現在造反那就是自尋死路。


“齊國分為七,趙分為六,樑分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為王,王子支庶為侯,百有餘焉”。


漢武帝發佈推恩令,諸侯王越來越弱,為什麼推恩令這麼厲害?


​這就是推恩令的作用,諸侯王越分越小,等到沒有威脅時,漢武帝還借各種藉口來剝奪諸侯王的爵位。酎金奪爵就是漢武帝為了剝奪爵位而找的藉口,酎金奪爵一舉剝奪了106個列侯,佔總列侯數的一半,自此諸侯王再也無力對抗中央,結束了漢初的諸侯王割據局面。根據《漢書·地理志》的記載,成帝元延綏和時期,漢王朝一共有19個王國(所管123個縣),剩下的就是中央直轄的84郡(所轄1587個縣),漢朝的諸侯王國就此退出歷史的舞臺。

結言

漢武帝在頒佈《推恩令》之後陸續頒佈了《左官律》、《阿黨附益之法》、《酎金律》、《六察法》,本質上都是為了打擊諸侯王國勢力而頒佈的命令。在漢武帝之前漢景帝就打擊了一次諸侯王國,七國之亂後也收回了諸侯王國大部分權利,只不過並沒有把諸侯王國徹底打壓下去,直到《推恩令》的到來。客觀的說,如果沒有漢景帝打擊諸侯王國,那麼《推恩令》不會那麼順利。歷史的進程就是這樣一環接著一環,少了哪一環都不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