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裡的瑤族崇拜的竟然是石文化!

土地神 民俗 雕塑 建築 吞天寶寶 2017-05-10

勾藍瑤寨的石文化

◇楊仁裡

勾藍瑤歷經了唐、宋、元、明、清,對石頭的開採和利用,也成為一樁美談。

勾藍瑤人相信萬物有靈。

石頭的神靈,在勾藍瑤傳得神乎其神。大約在明末,一個初春的夜晚,從上、下村接合部的陡山上,掉下一塊頑石,正好砸在工匠們採石較多的地方。村人畏懼不已,急忙請來風水先生,觀察四象,掐了時辰,說:“石頭受了你們的傷害,腿痛腰傷,它發怒了。”有村民問,怎麼辦呢?先生運籌一番,說“初一、十五先搞次小祭,舍些禮物,讓山神平息怒氣。日後安排大祭。”先民聽了,急速分工籌辦。後來,建了一座崩山廟,規模大,於是又稱大廟。落成時請來四方賓客,砍牛、放樹花,氣氛很隆重。以後每五年祭祀一回。掉石頭的事就再也沒有發生了。廟址和掉下的那塊頑石也依舊還在。前年為了搞旅遊,廟址和墜石都被當作聖物圈了起來,寫上解說詞,供遊客們閱覽。

大山裡的瑤族崇拜的竟然是石文化!

勾藍瑤寨馬頭牆

大山裡的瑤族崇拜的竟然是石文化!

勾藍瑤寨水井

下村豬樓下井,不知何年何月,在井旁立了三塊石頭當土地神。60多年前的一天,何叔的鋤頭鬆了,就到土地神石頭上去鬥,結果用力那隻手就扯筋了。洗菜的婦女說,是觸犯了土地神,快回去抓只公雞來謝罪。如今想來似乎可笑,但對大自然的敬畏也是可佳的。

勾藍瑤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民俗博物館,其中石文化是最大的分館。這裡每一塊石頭都有故事。只要你行走時放慢腳步,貓下身子細看,用手觸摸那些模糊的地方,看它的歷史年代,人物故事、圖案、宗教、道具、花草蟲鳥、吉祥載體,你想要知道石頭的建築材料功能、鐫刻銘記功能、藝術雕塑功能,都會一一呈現。勾藍瑤先民伴隨著入住的增多,對於青石的開採利用,也在不斷攀升。

勾藍瑤小山多,石頭一個壓著一個。它們毫無秩序地挨著擠著,爭著地盤。這煮不熟漚不爛的東西,大小、長短、厚薄、方圓、形態,要有盡有。樹木從它身邊的縫隙裡伸出頭來,隨著根莖的發育,硬是生生地把僅有微縫的兩個石頭擠開。小時候聽說孫猴子是從石縫裡蹦出來的,後來又看到石縫中有鳥獸做窩、蜜蜂造糖,又親眼看見石縫裡長樹,石頭被打磨成石條、石板、石錐、石輾、石錘、石缸等許多不同用具,人們吃著細軟甘甜,穿著棉麻紡品,都有石頭的一份功勞,更增加了幾分興趣。

年復一年,勾藍瑤的住戶不再是最初幾戶、幾十戶了。戶數和人口不斷增加,石頭用量隨之加大。每戶建新房必須先備足踏石、條石、門檻、戶對、基石、柱礎、天井石;水缸、魚缸、明溝、暗渠還在其後。隨後,錐、米臼、餈粑臼、水磨、粉磨、濾豆漿盤、豬潲槽等,依次進入新居。在古代,無論窮富,居家必備,道理就是上天的恩賜,既堅久耐用,且廉價。世上難道還有比石頭更牢固的東西?誰不用,誰就對不住蒼天。工匠們都是家庭子弟,更有親幫親,鄰幫鄰,幹起活來既熱鬧又省錢。

住宅以外,用石頭的地方更多。如:勾藍瑤內有三縱四橫五坳,路長加在一起在50公里以上。修路要青石,是因為這裡不產河卵石;勾藍瑤內有風雨橋7座,每塊石料構件規格都按設計定製,千百年來,橋上的石頭沒有鬆動一塊,至今沒有一處返工和傾斜;勾藍瑤曾有66座廟,它們的柱礎、牌坊、殿堂、香案、廟前平臺、記事碑等,需要多少精細的構件!大塊完整的構件,要花很大的精力去找。好在建廟不是集中在同一年,所以廟石是要建廟年份才興師動眾。有4座廟裡還建了戲臺,戲臺三面石頭上都有八仙雕像。左右長廊,全用條石掛邊。柱礎、祭臺、都雕鑿圖案,如來、觀音們的佛“八寶”,鐵柺李、張果老們的道“八寶”,神祗、神獸、花草蟲鳥、石鼓等吉祥符號,一件件按組合對號。每一座廟宇,都有一個主題,不可混淆。工匠依定製要求,採選材料,從打磨平面,到精工細刻,工藝要求比一般都要高。大山裡的瑤族崇拜的竟然是石文化!

千年之石——瀟賀古道 ,經過勾藍瑤寨

進入勾藍瑤,必須經過9座城門。城門都是雙層,樓上睡人守夜,一層全是青石結構,日開夜閉。從城門兩翼延伸至山崖,數公里長的城牆連接起來,把勾藍團團圍住,形成九門一牆,別說能否固若金湯,至少是關隘嚴防,安全無恙。

以上石料、器皿、構件算在一起,有多少萬噸?沒有估算過。它約佔據勾藍寨民俗博物館物質總量的六成以上,也是蓄存勾藍瑤民俗故事最多的地方。這些無價寶,都是經勾藍瑤歷代先民努力創造出來的,是勾藍瑤接力棒的代代相傳和非凡的奮鬥精神的物質體現。

勾藍瑤寨之所以成為古村,根本原因還是石材的大量運用。無論是民居文化,還是民俗文化、道路文化、雕刻文化、風雨橋文化、廟宇文化、戲臺文化、井泉文化、牛莊屋文化、古城牆、城門文化等等,都依賴於石頭。如民居從基礎石、石條、門檻、戶對、排水溝等等的石構件,都精準到位後,再置石礎立八柱、上樑,……基礎的堅固耐用是無可厚非的。年深日久之後,地面以上部分出現缺損,基礎卻依然如固。主人對舊房是不捨遺棄的。只要不定期維修,漏雨添瓦,牆破修牆,就會傳承好幾百年。因此有明清時期民居遺存,就不足為奇了,石材構件的大量使用,是重要原因。大山裡的瑤族崇拜的竟然是石文化!

明代古民居里的小花園

人說七十二行都能出狀元,但狀元付出的代價並不一樣。人與石頭結緣,不象捏泥巴、學竹木匠,可以在室內輕拿輕放,不合意就順手丟棄。石頭活雖然粗糙,卻不能省力!

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全黨上下要“弘揚工匠精神”。勾藍瑤的工匠精神,就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弘揚。自古以來,這裡的石頭與生產生活緊密相連,舉手投足無處不在,這是一支多頑強的工匠隊伍啊!把頑石整理成需要的形狀和圖案,工匠的付出是無法估算的。工匠得了多少回報?瑤寨又付出了什麼?勾藍瑤沒有家財萬貫,靠的是工匠們的膽大心細,埋頭苦幹。我有時就專門沿山腳攀爬,只要見到滿地殘石碎片,就知道是先民工匠勞作過的地方。他們終年勤奮,苦了,累了,換來一點穀物就一家人心滿意足。你想啊,每處山場一兩個人,從早到晚與石為伴,空間被凝固了,時間和著生命的節律在走,手上的鋼鑽與石頭碰擊出聲,除了飛鳥瞄你一眼,其它動物從不敢向這方窺探。沒有音樂、沒有歌聲、沒有浪漫、沒有歡聲笑語。那種孤獨和寂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似乎與外界的一切割斷。而我們又能從中讀出勾藍瑤先民以石頭為樂的精神氣質,讀出了他們栩栩如生的工作場景。大山裡的瑤族崇拜的竟然是石文化!

水中倒影——瑤寨一角

我們若把千百年錘打石頭的片段連接起來,就是勾藍瑤的發展史。在江永縣,除了勾藍以外,還有哪個村寨的石頭用量比勾藍更為闊綽大方?千年古村上甘棠,也有顯著的石文化特徵。可是這裡的步瀛橋自靖康元年落成後,很快就塌了,就平改拱,又塌,又拱改平,其族譜中有4次重啟和維修的紀錄。如今又塌下了半邊,人們在等待“掉一塊石頭出一個官”。勾藍瑤的每一座橋,都穩如泰山,所以沒有出官不出官的故事。桃川峒人說,勾藍瑤的石匠是最棒的!我從內心裡欽佩勾藍瑤的石匠精神,是他們世世代代用心打造,才成就了今天石文化內涵豐富的人文村境!也是勾藍瑤先民在命運之神支配下,創造出萬古不朽的精神文明!今天開展全域旅遊,有機會向社會展示他們用石頭催化出來的奇蹟,是古老瑤寨的幸運!

以上文章來源:瑤學研究專家楊仁裡先生

大山裡的瑤族崇拜的竟然是石文化!

瑤寨農耕園

大山裡的瑤族崇拜的竟然是石文化!

瑤寨風雨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