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於歐洲文明的“中央公園”深處,阿爾卑斯山為什麼能成為無數冒險徒步者的最愛?'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0期,原文標題《最親密的“荒野”:行於阿爾卑斯山深處》

別在這裡刻意尋找孤獨與隔絕。

文/李偉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0期,原文標題《最親密的“荒野”:行於阿爾卑斯山深處》

別在這裡刻意尋找孤獨與隔絕。

文/李偉

行走於歐洲文明的“中央公園”深處,阿爾卑斯山為什麼能成為無數冒險徒步者的最愛?

阿萊奇冰川發源於少女峰,如一條被冰封的巨龍,沿阿萊奇冰川小徑徒步,可以看到32座雪山,景色壯闊

阿爾卑斯的象徵

馬特宏峰無處不在。

它在礫石小徑轉彎的盡頭,在阿爾卑斯小白花盛開的山坡上,在易碎的湖水的倒影裡,在齒軌火車右側的窗外。這一路,它在我的前後左右,在遠方也在身邊。

對很多人而言,馬特宏峰並不算陌生。乘坐瑞航前往蘇黎世前,我特意去超市買了一條三角牌巧克力(Toberone),經典的黃色三角包裝,左側的Logo就是馬特宏峰。

馬特宏峰的形象太鮮明瞭,無論從哪個方向看,它都是一個標準的三稜錐形態,一個更加陡峭的金字塔。只是在頂端,有點微微傾斜,將頭部倔強地昂起。它如同戰神失手遺落在人間的一把兵器,插入阿爾卑斯起伏的天際線,三條稜線被打磨得異常鋒利,黝黑的巖體像鑌鐵一般,常年白雪覆蓋。儘管周邊有30多座4000米以上的高峰,但馬特宏峰的兩側卻異常開闊,彷彿上天專門給它留出了展示的位置,更顯得它冷硬,頑強、孤獨。它從地平線上拔地而起,統領著周圍的高山,讓每個人駐足著迷。

在歐洲人的集體記憶中,馬特宏峰就是阿爾卑斯的象徵。首位完成攀登歐洲六大北壁者里布法特,曾如此形容人們心底那個關於馬特宏的夢想:“我從沒走出過家鄉普羅旺斯,但我知道馬特宏峰。讀書時,校長有次對我們說:‘現在,畫出一座山。’所有學生,不管有意還是無意,統統都畫了馬特宏峰。”

在6月底的一個清晨,我開始了與馬特宏峰為伴的兩天短程徒步,用雙腳體驗阿爾卑斯山的純淨自然。

朝聖馬特宏峰,必須先到達瑞士南部的山區小鎮採爾馬特(Zermatt)。從蘇黎世機場落地後,轉乘火車,大概3個小時,從北到南穿越瑞士。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0期,原文標題《最親密的“荒野”:行於阿爾卑斯山深處》

別在這裡刻意尋找孤獨與隔絕。

文/李偉

行走於歐洲文明的“中央公園”深處,阿爾卑斯山為什麼能成為無數冒險徒步者的最愛?

阿萊奇冰川發源於少女峰,如一條被冰封的巨龍,沿阿萊奇冰川小徑徒步,可以看到32座雪山,景色壯闊

阿爾卑斯的象徵

馬特宏峰無處不在。

它在礫石小徑轉彎的盡頭,在阿爾卑斯小白花盛開的山坡上,在易碎的湖水的倒影裡,在齒軌火車右側的窗外。這一路,它在我的前後左右,在遠方也在身邊。

對很多人而言,馬特宏峰並不算陌生。乘坐瑞航前往蘇黎世前,我特意去超市買了一條三角牌巧克力(Toberone),經典的黃色三角包裝,左側的Logo就是馬特宏峰。

馬特宏峰的形象太鮮明瞭,無論從哪個方向看,它都是一個標準的三稜錐形態,一個更加陡峭的金字塔。只是在頂端,有點微微傾斜,將頭部倔強地昂起。它如同戰神失手遺落在人間的一把兵器,插入阿爾卑斯起伏的天際線,三條稜線被打磨得異常鋒利,黝黑的巖體像鑌鐵一般,常年白雪覆蓋。儘管周邊有30多座4000米以上的高峰,但馬特宏峰的兩側卻異常開闊,彷彿上天專門給它留出了展示的位置,更顯得它冷硬,頑強、孤獨。它從地平線上拔地而起,統領著周圍的高山,讓每個人駐足著迷。

在歐洲人的集體記憶中,馬特宏峰就是阿爾卑斯的象徵。首位完成攀登歐洲六大北壁者里布法特,曾如此形容人們心底那個關於馬特宏的夢想:“我從沒走出過家鄉普羅旺斯,但我知道馬特宏峰。讀書時,校長有次對我們說:‘現在,畫出一座山。’所有學生,不管有意還是無意,統統都畫了馬特宏峰。”

在6月底的一個清晨,我開始了與馬特宏峰為伴的兩天短程徒步,用雙腳體驗阿爾卑斯山的純淨自然。

朝聖馬特宏峰,必須先到達瑞士南部的山區小鎮採爾馬特(Zermatt)。從蘇黎世機場落地後,轉乘火車,大概3個小時,從北到南穿越瑞士。

行走於歐洲文明的“中央公園”深處,阿爾卑斯山為什麼能成為無數冒險徒步者的最愛?

古城庫爾是瑞士最古老的城市,居民乘坐纜車上山,半個小時後就可以開始徒步之旅

阿爾卑斯山劃出了瑞士和意大利的邊界。200年前,被大山環繞的採爾馬特還是個不為人知的世外桃源,與世無爭。因阿爾卑斯旅遊的開發,尤其是滑雪運動的普及,小鎮逐漸熱鬧起來,成為旅遊勝地。1891年,從菲斯普(Visp)到採爾馬特的蒸汽火車首次開通,帶來了越來越多的遊客。7年之後,由小鎮到戈爾內格拉特的電力齒軌火車開通,將遊客直接從1600米的小鎮帶到了3089米的觀景平臺。

遊客們冬天來滑雪,夏天可以徒步、騎行。獨特的位置與氣候,使這裡夏天也有滑雪場開放。360公里的雪道連接著瑞士和意大利,最長的雪道有25公里,雪客們可以直接從瑞士滑到意大利。

為了保護環境,採爾馬特不允許燃油車駛入,只有電瓶車通行。當地人也要把車停到下面5公里的小鎮塔什(Tasch),再坐火車上來。小鎮不大,只有一條熱鬧的主街,兩側開滿了雪具店、戶外用品店和餐廳。鎮中心是高聳的教堂,每隔15分鐘悠揚的鐘聲便會響起。教堂邊是一座下沉式的博物館,收藏了許多小鎮的歷史遺物,展示了馬特宏峰的攀登歷程。除此之外,最多的建築便是各類酒店,大多由家族經營。無一例外,陽臺都對著馬特宏峰。鎮上的小橋是觀看馬特宏峰日出的最佳位置,清晨第一縷陽光投射在峰頂,尖錐鍍上緋紅色,如同鐵匠從炭火中拔出的鋼釺。

6月,由春轉夏,雪客人潮退去,小鎮裡更多的是登山和徒步的揹包客。經過多年開發,在採爾馬特-馬特宏峰地區有400多公里標示清晰的徒步路線,冬季也有100公里能夠照常通行。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0期,原文標題《最親密的“荒野”:行於阿爾卑斯山深處》

別在這裡刻意尋找孤獨與隔絕。

文/李偉

行走於歐洲文明的“中央公園”深處,阿爾卑斯山為什麼能成為無數冒險徒步者的最愛?

阿萊奇冰川發源於少女峰,如一條被冰封的巨龍,沿阿萊奇冰川小徑徒步,可以看到32座雪山,景色壯闊

阿爾卑斯的象徵

馬特宏峰無處不在。

它在礫石小徑轉彎的盡頭,在阿爾卑斯小白花盛開的山坡上,在易碎的湖水的倒影裡,在齒軌火車右側的窗外。這一路,它在我的前後左右,在遠方也在身邊。

對很多人而言,馬特宏峰並不算陌生。乘坐瑞航前往蘇黎世前,我特意去超市買了一條三角牌巧克力(Toberone),經典的黃色三角包裝,左側的Logo就是馬特宏峰。

馬特宏峰的形象太鮮明瞭,無論從哪個方向看,它都是一個標準的三稜錐形態,一個更加陡峭的金字塔。只是在頂端,有點微微傾斜,將頭部倔強地昂起。它如同戰神失手遺落在人間的一把兵器,插入阿爾卑斯起伏的天際線,三條稜線被打磨得異常鋒利,黝黑的巖體像鑌鐵一般,常年白雪覆蓋。儘管周邊有30多座4000米以上的高峰,但馬特宏峰的兩側卻異常開闊,彷彿上天專門給它留出了展示的位置,更顯得它冷硬,頑強、孤獨。它從地平線上拔地而起,統領著周圍的高山,讓每個人駐足著迷。

在歐洲人的集體記憶中,馬特宏峰就是阿爾卑斯的象徵。首位完成攀登歐洲六大北壁者里布法特,曾如此形容人們心底那個關於馬特宏的夢想:“我從沒走出過家鄉普羅旺斯,但我知道馬特宏峰。讀書時,校長有次對我們說:‘現在,畫出一座山。’所有學生,不管有意還是無意,統統都畫了馬特宏峰。”

在6月底的一個清晨,我開始了與馬特宏峰為伴的兩天短程徒步,用雙腳體驗阿爾卑斯山的純淨自然。

朝聖馬特宏峰,必須先到達瑞士南部的山區小鎮採爾馬特(Zermatt)。從蘇黎世機場落地後,轉乘火車,大概3個小時,從北到南穿越瑞士。

行走於歐洲文明的“中央公園”深處,阿爾卑斯山為什麼能成為無數冒險徒步者的最愛?

古城庫爾是瑞士最古老的城市,居民乘坐纜車上山,半個小時後就可以開始徒步之旅

阿爾卑斯山劃出了瑞士和意大利的邊界。200年前,被大山環繞的採爾馬特還是個不為人知的世外桃源,與世無爭。因阿爾卑斯旅遊的開發,尤其是滑雪運動的普及,小鎮逐漸熱鬧起來,成為旅遊勝地。1891年,從菲斯普(Visp)到採爾馬特的蒸汽火車首次開通,帶來了越來越多的遊客。7年之後,由小鎮到戈爾內格拉特的電力齒軌火車開通,將遊客直接從1600米的小鎮帶到了3089米的觀景平臺。

遊客們冬天來滑雪,夏天可以徒步、騎行。獨特的位置與氣候,使這裡夏天也有滑雪場開放。360公里的雪道連接著瑞士和意大利,最長的雪道有25公里,雪客們可以直接從瑞士滑到意大利。

為了保護環境,採爾馬特不允許燃油車駛入,只有電瓶車通行。當地人也要把車停到下面5公里的小鎮塔什(Tasch),再坐火車上來。小鎮不大,只有一條熱鬧的主街,兩側開滿了雪具店、戶外用品店和餐廳。鎮中心是高聳的教堂,每隔15分鐘悠揚的鐘聲便會響起。教堂邊是一座下沉式的博物館,收藏了許多小鎮的歷史遺物,展示了馬特宏峰的攀登歷程。除此之外,最多的建築便是各類酒店,大多由家族經營。無一例外,陽臺都對著馬特宏峰。鎮上的小橋是觀看馬特宏峰日出的最佳位置,清晨第一縷陽光投射在峰頂,尖錐鍍上緋紅色,如同鐵匠從炭火中拔出的鋼釺。

6月,由春轉夏,雪客人潮退去,小鎮裡更多的是登山和徒步的揹包客。經過多年開發,在採爾馬特-馬特宏峰地區有400多公里標示清晰的徒步路線,冬季也有100公里能夠照常通行。

行走於歐洲文明的“中央公園”深處,阿爾卑斯山為什麼能成為無數冒險徒步者的最愛?

馬特宏峰是阿爾卑斯最具特徵的山峰,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都是標準的三稜錐形狀

時間彷彿靜止

一早我們從小鎮出發,按照計劃坐山體內的軌道車到達海拔2288米的家庭度假勝地蘇內加(Sunnegga),在這裡觀賞萊斯湖,然後再坐纜車到達海拔2571米的布勞赫德(Blauherd)。

我們從布勞赫德出發,沿著山體的緩坡前行。緩坡之下,是一條不到兩米寬的土路,留給山地騎行族。大概在中午時分,我們將抵達一家名叫Fluhalp的山間餐廳。這是一條高山湖泊小徑,整段路程2.5公里,海拔上升200多米。一路湖光山色,宏偉而不失清秀。

6月底是瑞士的初夏,天空湛藍,綠草如茵。雄偉的馬特宏峰在我們的側後方,成為前行的背景。雪線已經升到了3000米以上,但在一些溝谷山窪中還積著厚厚的殘雪。本地黑臉山羊在更高的山坡上吃草,悠閒地走動,脖鈴清脆悅耳。四周連綿群山環繞,雪線之下的歐洲雲杉鬱鬱蔥蔥。這種樹木是製造樂器的上等材料,也是最早聖誕樹的原型。對面綠色山坡上,零星散落著小木屋,那是牧人的居所。

我們排成了一個縱隊,行走在雪山與草地之間,大口呼吸,空氣中帶有雪化後的清冽感。一切太安靜,彷彿時間靜止,微風從耳邊吹過,只有鞋底踩踏碎石發出沙沙的聲音。

一個多月前,我收到前往瑞士阿爾卑斯山地區徒步的邀請,心中充滿了想象。然而此刻,我的大腦卻一片空白。我就像一塊曠野中的太陽能電池板,貪婪地吸收著陽光和美景,把它們變成行走的動力。

小徑轉過一個彎後,便是施特利湖(Stellisee),這是馬特宏峰腳下一處較大的湖泊。冰雪融水匯入,在低窪處便形成了高山湖泊,如同群山的淚珠,晶瑩剔透。馬特宏峰的倒影在湛藍的湖水中更顯偉岸。

穿過施特利湖的岸邊,爬上一個三四百米長的冰磧石陡坡,這算是行程略微艱難的一段。坡頂平臺是一座孤零零的二層木石小樓,一面瑞士國旗在風中飄揚,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便是此行最遠點Fluhalp餐廳。

餐廳的視野極好,坐在躺椅上可以遠眺連綿的雪峰,把酸脹的雙腳從厚重的登山鞋中解脫出來,搭在木圍欄上,欣賞綿延下來的Findel冰川,在陽光下閃爍著晶光。飯菜也非常精緻可口,前菜、沙拉、牛排最後還有時令甜品,再開一瓶瑞士本地紅酒,絕不是旅遊區讓人湊合一下的快餐。

像這樣山上的餐廳,馬特宏峰附近有100多家,好吃好看,全年無休。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0期,原文標題《最親密的“荒野”:行於阿爾卑斯山深處》

別在這裡刻意尋找孤獨與隔絕。

文/李偉

行走於歐洲文明的“中央公園”深處,阿爾卑斯山為什麼能成為無數冒險徒步者的最愛?

阿萊奇冰川發源於少女峰,如一條被冰封的巨龍,沿阿萊奇冰川小徑徒步,可以看到32座雪山,景色壯闊

阿爾卑斯的象徵

馬特宏峰無處不在。

它在礫石小徑轉彎的盡頭,在阿爾卑斯小白花盛開的山坡上,在易碎的湖水的倒影裡,在齒軌火車右側的窗外。這一路,它在我的前後左右,在遠方也在身邊。

對很多人而言,馬特宏峰並不算陌生。乘坐瑞航前往蘇黎世前,我特意去超市買了一條三角牌巧克力(Toberone),經典的黃色三角包裝,左側的Logo就是馬特宏峰。

馬特宏峰的形象太鮮明瞭,無論從哪個方向看,它都是一個標準的三稜錐形態,一個更加陡峭的金字塔。只是在頂端,有點微微傾斜,將頭部倔強地昂起。它如同戰神失手遺落在人間的一把兵器,插入阿爾卑斯起伏的天際線,三條稜線被打磨得異常鋒利,黝黑的巖體像鑌鐵一般,常年白雪覆蓋。儘管周邊有30多座4000米以上的高峰,但馬特宏峰的兩側卻異常開闊,彷彿上天專門給它留出了展示的位置,更顯得它冷硬,頑強、孤獨。它從地平線上拔地而起,統領著周圍的高山,讓每個人駐足著迷。

在歐洲人的集體記憶中,馬特宏峰就是阿爾卑斯的象徵。首位完成攀登歐洲六大北壁者里布法特,曾如此形容人們心底那個關於馬特宏的夢想:“我從沒走出過家鄉普羅旺斯,但我知道馬特宏峰。讀書時,校長有次對我們說:‘現在,畫出一座山。’所有學生,不管有意還是無意,統統都畫了馬特宏峰。”

在6月底的一個清晨,我開始了與馬特宏峰為伴的兩天短程徒步,用雙腳體驗阿爾卑斯山的純淨自然。

朝聖馬特宏峰,必須先到達瑞士南部的山區小鎮採爾馬特(Zermatt)。從蘇黎世機場落地後,轉乘火車,大概3個小時,從北到南穿越瑞士。

行走於歐洲文明的“中央公園”深處,阿爾卑斯山為什麼能成為無數冒險徒步者的最愛?

古城庫爾是瑞士最古老的城市,居民乘坐纜車上山,半個小時後就可以開始徒步之旅

阿爾卑斯山劃出了瑞士和意大利的邊界。200年前,被大山環繞的採爾馬特還是個不為人知的世外桃源,與世無爭。因阿爾卑斯旅遊的開發,尤其是滑雪運動的普及,小鎮逐漸熱鬧起來,成為旅遊勝地。1891年,從菲斯普(Visp)到採爾馬特的蒸汽火車首次開通,帶來了越來越多的遊客。7年之後,由小鎮到戈爾內格拉特的電力齒軌火車開通,將遊客直接從1600米的小鎮帶到了3089米的觀景平臺。

遊客們冬天來滑雪,夏天可以徒步、騎行。獨特的位置與氣候,使這裡夏天也有滑雪場開放。360公里的雪道連接著瑞士和意大利,最長的雪道有25公里,雪客們可以直接從瑞士滑到意大利。

為了保護環境,採爾馬特不允許燃油車駛入,只有電瓶車通行。當地人也要把車停到下面5公里的小鎮塔什(Tasch),再坐火車上來。小鎮不大,只有一條熱鬧的主街,兩側開滿了雪具店、戶外用品店和餐廳。鎮中心是高聳的教堂,每隔15分鐘悠揚的鐘聲便會響起。教堂邊是一座下沉式的博物館,收藏了許多小鎮的歷史遺物,展示了馬特宏峰的攀登歷程。除此之外,最多的建築便是各類酒店,大多由家族經營。無一例外,陽臺都對著馬特宏峰。鎮上的小橋是觀看馬特宏峰日出的最佳位置,清晨第一縷陽光投射在峰頂,尖錐鍍上緋紅色,如同鐵匠從炭火中拔出的鋼釺。

6月,由春轉夏,雪客人潮退去,小鎮裡更多的是登山和徒步的揹包客。經過多年開發,在採爾馬特-馬特宏峰地區有400多公里標示清晰的徒步路線,冬季也有100公里能夠照常通行。

行走於歐洲文明的“中央公園”深處,阿爾卑斯山為什麼能成為無數冒險徒步者的最愛?

馬特宏峰是阿爾卑斯最具特徵的山峰,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都是標準的三稜錐形狀

時間彷彿靜止

一早我們從小鎮出發,按照計劃坐山體內的軌道車到達海拔2288米的家庭度假勝地蘇內加(Sunnegga),在這裡觀賞萊斯湖,然後再坐纜車到達海拔2571米的布勞赫德(Blauherd)。

我們從布勞赫德出發,沿著山體的緩坡前行。緩坡之下,是一條不到兩米寬的土路,留給山地騎行族。大概在中午時分,我們將抵達一家名叫Fluhalp的山間餐廳。這是一條高山湖泊小徑,整段路程2.5公里,海拔上升200多米。一路湖光山色,宏偉而不失清秀。

6月底是瑞士的初夏,天空湛藍,綠草如茵。雄偉的馬特宏峰在我們的側後方,成為前行的背景。雪線已經升到了3000米以上,但在一些溝谷山窪中還積著厚厚的殘雪。本地黑臉山羊在更高的山坡上吃草,悠閒地走動,脖鈴清脆悅耳。四周連綿群山環繞,雪線之下的歐洲雲杉鬱鬱蔥蔥。這種樹木是製造樂器的上等材料,也是最早聖誕樹的原型。對面綠色山坡上,零星散落著小木屋,那是牧人的居所。

我們排成了一個縱隊,行走在雪山與草地之間,大口呼吸,空氣中帶有雪化後的清冽感。一切太安靜,彷彿時間靜止,微風從耳邊吹過,只有鞋底踩踏碎石發出沙沙的聲音。

一個多月前,我收到前往瑞士阿爾卑斯山地區徒步的邀請,心中充滿了想象。然而此刻,我的大腦卻一片空白。我就像一塊曠野中的太陽能電池板,貪婪地吸收著陽光和美景,把它們變成行走的動力。

小徑轉過一個彎後,便是施特利湖(Stellisee),這是馬特宏峰腳下一處較大的湖泊。冰雪融水匯入,在低窪處便形成了高山湖泊,如同群山的淚珠,晶瑩剔透。馬特宏峰的倒影在湛藍的湖水中更顯偉岸。

穿過施特利湖的岸邊,爬上一個三四百米長的冰磧石陡坡,這算是行程略微艱難的一段。坡頂平臺是一座孤零零的二層木石小樓,一面瑞士國旗在風中飄揚,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便是此行最遠點Fluhalp餐廳。

餐廳的視野極好,坐在躺椅上可以遠眺連綿的雪峰,把酸脹的雙腳從厚重的登山鞋中解脫出來,搭在木圍欄上,欣賞綿延下來的Findel冰川,在陽光下閃爍著晶光。飯菜也非常精緻可口,前菜、沙拉、牛排最後還有時令甜品,再開一瓶瑞士本地紅酒,絕不是旅遊區讓人湊合一下的快餐。

像這樣山上的餐廳,馬特宏峰附近有100多家,好吃好看,全年無休。

行走於歐洲文明的“中央公園”深處,阿爾卑斯山為什麼能成為無數冒險徒步者的最愛?

纜車、索道無處不達,形成了瑞士特有的山地立體交通,也使得徒步運動極為便捷

徒步馬特宏峰的線路非常多,第二天我們走得更高。依舊從採爾馬特出發,乘坐歐洲海拔最高的齒軌火車,到達海拔3089米的戈爾內格拉特(Gornergrat)觀景臺,短短半小時提升了1500米。戈爾內格拉特是瑞士最負盛名的旅遊景點之一,29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峰環繞,各有姿態。海拔這麼高的峰頂,還有一座規模不小的豪華酒店,戶外餐桌上鋪著紅格子檯布,擺好了亮閃閃的刀叉,不得不佩服瑞士人享受生活的追求與儀式感。

馬特宏峰最佳的觀賞地點在利菲爾湖(Rifflesee)邊,需要先從觀景臺往回坐一站到羅滕博登站(Rotenboden),走出車站,遠遠的就能看到利菲爾湖。它比施特利湖更小,更寧靜,藍到極致。馬特宏峰就在湖的一側,近在咫尺,天空清澈得似乎連空氣都消失了,積雪潔白閃亮。山的身影倒映水中,綠草、藍湖、雪峰,組合到一起,便是最純粹的風景,讓人不忍離去。

沿著湖邊往下,有一條風景極佳的徒步線路。由於海拔較高,夏天又來得太快,一路還有積雪,但溫度始終是20攝氏度上下。有些陡坡被厚厚的積雪蓋住,雪又被晒鬆軟,會陷住雙腳,只能坐在雪坡上滑下來。

一路上,被雪水滋養的草甸上鮮花爛漫,一片五顏六色的海洋。最常見的是阿爾卑斯玫瑰,其實是一種高山杜鵑,紅色的花朵嬌豔欲滴。傳說有位擅長攀巖的年輕人,為心上人摘花而不幸墜落身死,所摘的花就是這種“鏽色杜鵑”。

另一種名聲在外的植物叫做“山野火絨草”,便是大名鼎鼎的“雪絨花”,是瑞士和奧地利的國花。許多小花聚集成球狀,花與莖都由白色的絨毛覆蓋,因其生於高山,象徵著純潔和堅韌,瑞士人非常喜歡“雪絨花”,把它採回種在自家窗外的花盆中。

雪峰、草原、牧場、森林、飛瀑、湖泊、村莊,不斷變幻的景色譜寫了一首景觀的協奏曲。這樣的路走多久都嫌太短。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0期,原文標題《最親密的“荒野”:行於阿爾卑斯山深處》

別在這裡刻意尋找孤獨與隔絕。

文/李偉

行走於歐洲文明的“中央公園”深處,阿爾卑斯山為什麼能成為無數冒險徒步者的最愛?

阿萊奇冰川發源於少女峰,如一條被冰封的巨龍,沿阿萊奇冰川小徑徒步,可以看到32座雪山,景色壯闊

阿爾卑斯的象徵

馬特宏峰無處不在。

它在礫石小徑轉彎的盡頭,在阿爾卑斯小白花盛開的山坡上,在易碎的湖水的倒影裡,在齒軌火車右側的窗外。這一路,它在我的前後左右,在遠方也在身邊。

對很多人而言,馬特宏峰並不算陌生。乘坐瑞航前往蘇黎世前,我特意去超市買了一條三角牌巧克力(Toberone),經典的黃色三角包裝,左側的Logo就是馬特宏峰。

馬特宏峰的形象太鮮明瞭,無論從哪個方向看,它都是一個標準的三稜錐形態,一個更加陡峭的金字塔。只是在頂端,有點微微傾斜,將頭部倔強地昂起。它如同戰神失手遺落在人間的一把兵器,插入阿爾卑斯起伏的天際線,三條稜線被打磨得異常鋒利,黝黑的巖體像鑌鐵一般,常年白雪覆蓋。儘管周邊有30多座4000米以上的高峰,但馬特宏峰的兩側卻異常開闊,彷彿上天專門給它留出了展示的位置,更顯得它冷硬,頑強、孤獨。它從地平線上拔地而起,統領著周圍的高山,讓每個人駐足著迷。

在歐洲人的集體記憶中,馬特宏峰就是阿爾卑斯的象徵。首位完成攀登歐洲六大北壁者里布法特,曾如此形容人們心底那個關於馬特宏的夢想:“我從沒走出過家鄉普羅旺斯,但我知道馬特宏峰。讀書時,校長有次對我們說:‘現在,畫出一座山。’所有學生,不管有意還是無意,統統都畫了馬特宏峰。”

在6月底的一個清晨,我開始了與馬特宏峰為伴的兩天短程徒步,用雙腳體驗阿爾卑斯山的純淨自然。

朝聖馬特宏峰,必須先到達瑞士南部的山區小鎮採爾馬特(Zermatt)。從蘇黎世機場落地後,轉乘火車,大概3個小時,從北到南穿越瑞士。

行走於歐洲文明的“中央公園”深處,阿爾卑斯山為什麼能成為無數冒險徒步者的最愛?

古城庫爾是瑞士最古老的城市,居民乘坐纜車上山,半個小時後就可以開始徒步之旅

阿爾卑斯山劃出了瑞士和意大利的邊界。200年前,被大山環繞的採爾馬特還是個不為人知的世外桃源,與世無爭。因阿爾卑斯旅遊的開發,尤其是滑雪運動的普及,小鎮逐漸熱鬧起來,成為旅遊勝地。1891年,從菲斯普(Visp)到採爾馬特的蒸汽火車首次開通,帶來了越來越多的遊客。7年之後,由小鎮到戈爾內格拉特的電力齒軌火車開通,將遊客直接從1600米的小鎮帶到了3089米的觀景平臺。

遊客們冬天來滑雪,夏天可以徒步、騎行。獨特的位置與氣候,使這裡夏天也有滑雪場開放。360公里的雪道連接著瑞士和意大利,最長的雪道有25公里,雪客們可以直接從瑞士滑到意大利。

為了保護環境,採爾馬特不允許燃油車駛入,只有電瓶車通行。當地人也要把車停到下面5公里的小鎮塔什(Tasch),再坐火車上來。小鎮不大,只有一條熱鬧的主街,兩側開滿了雪具店、戶外用品店和餐廳。鎮中心是高聳的教堂,每隔15分鐘悠揚的鐘聲便會響起。教堂邊是一座下沉式的博物館,收藏了許多小鎮的歷史遺物,展示了馬特宏峰的攀登歷程。除此之外,最多的建築便是各類酒店,大多由家族經營。無一例外,陽臺都對著馬特宏峰。鎮上的小橋是觀看馬特宏峰日出的最佳位置,清晨第一縷陽光投射在峰頂,尖錐鍍上緋紅色,如同鐵匠從炭火中拔出的鋼釺。

6月,由春轉夏,雪客人潮退去,小鎮裡更多的是登山和徒步的揹包客。經過多年開發,在採爾馬特-馬特宏峰地區有400多公里標示清晰的徒步路線,冬季也有100公里能夠照常通行。

行走於歐洲文明的“中央公園”深處,阿爾卑斯山為什麼能成為無數冒險徒步者的最愛?

馬特宏峰是阿爾卑斯最具特徵的山峰,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都是標準的三稜錐形狀

時間彷彿靜止

一早我們從小鎮出發,按照計劃坐山體內的軌道車到達海拔2288米的家庭度假勝地蘇內加(Sunnegga),在這裡觀賞萊斯湖,然後再坐纜車到達海拔2571米的布勞赫德(Blauherd)。

我們從布勞赫德出發,沿著山體的緩坡前行。緩坡之下,是一條不到兩米寬的土路,留給山地騎行族。大概在中午時分,我們將抵達一家名叫Fluhalp的山間餐廳。這是一條高山湖泊小徑,整段路程2.5公里,海拔上升200多米。一路湖光山色,宏偉而不失清秀。

6月底是瑞士的初夏,天空湛藍,綠草如茵。雄偉的馬特宏峰在我們的側後方,成為前行的背景。雪線已經升到了3000米以上,但在一些溝谷山窪中還積著厚厚的殘雪。本地黑臉山羊在更高的山坡上吃草,悠閒地走動,脖鈴清脆悅耳。四周連綿群山環繞,雪線之下的歐洲雲杉鬱鬱蔥蔥。這種樹木是製造樂器的上等材料,也是最早聖誕樹的原型。對面綠色山坡上,零星散落著小木屋,那是牧人的居所。

我們排成了一個縱隊,行走在雪山與草地之間,大口呼吸,空氣中帶有雪化後的清冽感。一切太安靜,彷彿時間靜止,微風從耳邊吹過,只有鞋底踩踏碎石發出沙沙的聲音。

一個多月前,我收到前往瑞士阿爾卑斯山地區徒步的邀請,心中充滿了想象。然而此刻,我的大腦卻一片空白。我就像一塊曠野中的太陽能電池板,貪婪地吸收著陽光和美景,把它們變成行走的動力。

小徑轉過一個彎後,便是施特利湖(Stellisee),這是馬特宏峰腳下一處較大的湖泊。冰雪融水匯入,在低窪處便形成了高山湖泊,如同群山的淚珠,晶瑩剔透。馬特宏峰的倒影在湛藍的湖水中更顯偉岸。

穿過施特利湖的岸邊,爬上一個三四百米長的冰磧石陡坡,這算是行程略微艱難的一段。坡頂平臺是一座孤零零的二層木石小樓,一面瑞士國旗在風中飄揚,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便是此行最遠點Fluhalp餐廳。

餐廳的視野極好,坐在躺椅上可以遠眺連綿的雪峰,把酸脹的雙腳從厚重的登山鞋中解脫出來,搭在木圍欄上,欣賞綿延下來的Findel冰川,在陽光下閃爍著晶光。飯菜也非常精緻可口,前菜、沙拉、牛排最後還有時令甜品,再開一瓶瑞士本地紅酒,絕不是旅遊區讓人湊合一下的快餐。

像這樣山上的餐廳,馬特宏峰附近有100多家,好吃好看,全年無休。

行走於歐洲文明的“中央公園”深處,阿爾卑斯山為什麼能成為無數冒險徒步者的最愛?

纜車、索道無處不達,形成了瑞士特有的山地立體交通,也使得徒步運動極為便捷

徒步馬特宏峰的線路非常多,第二天我們走得更高。依舊從採爾馬特出發,乘坐歐洲海拔最高的齒軌火車,到達海拔3089米的戈爾內格拉特(Gornergrat)觀景臺,短短半小時提升了1500米。戈爾內格拉特是瑞士最負盛名的旅遊景點之一,29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峰環繞,各有姿態。海拔這麼高的峰頂,還有一座規模不小的豪華酒店,戶外餐桌上鋪著紅格子檯布,擺好了亮閃閃的刀叉,不得不佩服瑞士人享受生活的追求與儀式感。

馬特宏峰最佳的觀賞地點在利菲爾湖(Rifflesee)邊,需要先從觀景臺往回坐一站到羅滕博登站(Rotenboden),走出車站,遠遠的就能看到利菲爾湖。它比施特利湖更小,更寧靜,藍到極致。馬特宏峰就在湖的一側,近在咫尺,天空清澈得似乎連空氣都消失了,積雪潔白閃亮。山的身影倒映水中,綠草、藍湖、雪峰,組合到一起,便是最純粹的風景,讓人不忍離去。

沿著湖邊往下,有一條風景極佳的徒步線路。由於海拔較高,夏天又來得太快,一路還有積雪,但溫度始終是20攝氏度上下。有些陡坡被厚厚的積雪蓋住,雪又被晒鬆軟,會陷住雙腳,只能坐在雪坡上滑下來。

一路上,被雪水滋養的草甸上鮮花爛漫,一片五顏六色的海洋。最常見的是阿爾卑斯玫瑰,其實是一種高山杜鵑,紅色的花朵嬌豔欲滴。傳說有位擅長攀巖的年輕人,為心上人摘花而不幸墜落身死,所摘的花就是這種“鏽色杜鵑”。

另一種名聲在外的植物叫做“山野火絨草”,便是大名鼎鼎的“雪絨花”,是瑞士和奧地利的國花。許多小花聚集成球狀,花與莖都由白色的絨毛覆蓋,因其生於高山,象徵著純潔和堅韌,瑞士人非常喜歡“雪絨花”,把它採回種在自家窗外的花盆中。

雪峰、草原、牧場、森林、飛瀑、湖泊、村莊,不斷變幻的景色譜寫了一首景觀的協奏曲。這樣的路走多久都嫌太短。

行走於歐洲文明的“中央公園”深處,阿爾卑斯山為什麼能成為無數冒險徒步者的最愛?

冰川快車本身就是一道風景

被歐洲文明滋養的荒野

打開地圖,在歐洲腹地尋找阿爾卑斯山。它西起意大利熱那亞海灣,向東畫出了一道1200多公里長的美妙弧線,穿越法國、瑞士、意大利、德國、列支敦士登,最後消止於奧地利的維也納。

如果再圍繞阿爾卑斯畫一個圈,又將米蘭、都靈、大巴黎地區、日內瓦、伯爾尼、蘇黎世、慕尼黑、維也納全畫了進去。其中任一座都是人文薈萃的千年古城。由阿爾卑斯發源的萊茵河、多瑙河、羅納河、波河,浩浩蕩蕩,滋養了豐饒的歐洲大陸。從巴伐利亞到波河平原,從黑森林到羅納河谷,從漢尼拔到愷撒,從查理曼大帝到拿破崙,大半歐洲文明就繞著阿爾卑斯山轉來轉去。

阿爾卑斯就是鑲嵌在歐洲文明中的“中央公園”,沒有哪一座著名的山系與人類文明如此親密無間。

而這種親密感,恰恰造就了阿爾卑斯山的獨特之美。星羅棋佈的童話小鎮,細如蛛網的軌道交通,無處不到的纜車,讓人們可以以最快、最舒適的方式置身於高山大川之間。荒野與田園,現代文明與自然風光無縫連接。

你無需在荒野中自駕幾百公里,不必遠離抽水馬桶和便利店,不用忍受寒冷與頭痛欲裂的高山反應,不必在蹩腳的小店裡較緊牙關鑽睡袋。坐個纜車就可以上到山頂,進山徒步每天都能洗上熱水澡,走累了可以坐在山中的長椅上隨時發送Ins或者Twitter,更不用說那些規模龐大設備精良的滑雪場,設計典雅裝潢優美的豪華酒店。經由現代文明的細密耕耘,它是世界上最易於親近的“荒野”。

很多時候,你只需要在揹包裡塞上一瓶水和幾塊巧克力,換上舒適的戶外鞋,就可以放心出發了。於吃飯的時間趕到風景優美的餐廳,在陽傘下喝一杯香檳,慢慢享受三道菜的法式大餐,蹺起疲憊的雙腳,感受自然界的光影變幻,還有什麼更讓人感到愜意?

人類文明的種種必需或奢侈享受都能在瑞士的阿爾卑斯地區獲得,靈魂、身體也可以同時在線。它不是讓你刻意去感受自虐、孤獨,也不是隔絕現代文明的疏離的地帶,它給予的是人們融入自然、接納彼此的親密感和安全感。

這也許不是那種自我放逐式的“荒野徒步”。但是當你想要舒服地走進自然,既想要極致的美景,又不想做個苦行僧時,那麼阿爾卑斯是最合適的選擇。

19世紀晚期,登山家與散文家萊斯利·斯蒂芬(Lesile Stephen)爵士形容阿爾卑斯山是歐洲人的“運動場”。工業革命後,圍繞阿爾卑斯山的旅遊與戶外運動快速發展起來,滑雪和徒步是其中的代表。

在瑞士,1934年就成立了全國性的徒步協會。目前,瑞士境內有超過6.5萬公里的徒步路線,接近於瑞士公路的長度,每平方公里就有1.9公里的徒步線路,其密度為全球之最。徒步網絡的維護受到了國家憲法的保障。每個瑞士人每年平均徒步20次,他們總共花在這個項目上的時間高達1.6億小時。這是一個非常愛走路的國家。

在這些四通八達的徒步網絡上,都有統一規格的標牌指示。黃色代表簡單;白色加上中間的紅槓代表有一定難度;藍色則代表難度較高,需要配置專業的攀冰裝備。除此之外,目的地、時間也標示得一清二楚。

每年5~10月是徒步的最佳時期,遊客們可以選擇多種難度的路線。一些徒步路標上畫有嬰兒車和輪椅,說明即使是老人和嬰兒都能夠通行。

最經典的線路是阿爾卑斯1號線,由瓦杜茲出發前往蒙特勒,穿越整個瑞士北部阿爾卑斯山區,途經6個州,翻越最美麗的14個阿爾卑斯山口,總長度390公里。而汝拉山巔5號線則是著名的“平緩之路”,小徑沿途的汝拉美景、文化和美食獨具特色,遠處阿爾卑斯蔚為壯觀,320公里分為15個路段,很多路段都適合家庭參與。而從古城庫爾前往聖金格爾夫的阿爾卑斯山口6號線,則是不折不扣的荒野之路。小徑將庫爾和日內瓦湖連接在一起,沿途可以欣賞眾多湖泊和4000米以上的雪山。這條路長達610公路,是冒險徒步者的最愛。

冰凍的巨龍

在這些引人入勝的徒步線路中,還有一條十分特殊,甚至可以說獨具瑞士和阿爾卑斯特色,那就是阿萊奇地區的冰川小徑。

阿萊奇冰川是阿爾卑斯山脈中最大、最寬的冰川,發源於少女峰,長23公里,面積為800多平方公里。32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環繞,一路與冰川相伴,景觀壯闊。

前往阿萊奇冰川,先坐火車到莫瑞爾,過一條馬路就是纜車站,再坐十幾分鐘的纜車,到達半山的小村利德阿爾卑。村子實在太小,只有原住民250人。抬頭可以看到連綿的雪山,山坡綠草在陽光下閃著光芒,兩三層的小房子依山而建,門口堆疊著引火用的鬆塔,草坪空地上還開出了一座9洞高爾夫球場。村裡沒有任何機動車,出入只能靠索道纜車。冬日大雪封山,村民穿著雪橇出門,直接上了雪道。

阿萊奇冰川有3個觀景點,都要再搭乘纜車上去。我們選擇了中間的觀景臺貝特莫爾峰,海拔2647米。站在其上,可以看到阿萊奇冰川從遠方群山的峽谷中蜿蜒而下,如同一條冰凍的巨龍,擺動著大S形的身軀,在中午炙烈的陽光下反射出幽藍的光芒。

若用高倍變焦鏡頭看過去,冰川表面佈滿細碎的波紋,就像巨龍的鱗片。億萬年的冰雪沉積將巨龍封凍於此,亦如同一條大河,被凝固於高山大川之間。而大河的末端慢慢消融,涓滴成溪,萬里入海。四周白雪皚皚,最厚地方雪牆有兩米多高,上面覆著淡紅色的塵,那是遠方撒哈拉飄來的細沙。

與任何河流一樣,冰川在緩緩向前流動時裹挾了山上大量的亂石。地球變暖,冰川一點點融化消失,冰舌不斷後退,這些亂石便遺留在空谷兩側,形成了幾十到幾百米高的冰磧層亂石崗。它們就像兩條灰白色的長臂伸開在山谷兩旁,大部分為碎石和風化的石土堆積,貧瘠不毛。一條人踩出的小徑,順著陡直的山坡而下。我們走在小徑上,右側就是巨龍般的阿萊奇冰川,時時感到攝人心魄般的震撼。當走到冰川上空的巨石上,站在上面發陣呆,山風呼嘯而過,寂寥無人,愈發感到個體之渺小,時空之廣大。

3.8公里的路程竟也走了3個小時,一段絕美風景總是讓人多消磨些時光。

(本文圖片由瑞士旅遊局提供)

最慢的“快車”

瑞士徒步與滑雪運動的發達,離不開一種交通工具——火車。

在瑞士,火車不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一種獨特的旅行方式。遊客可以買一張瑞士旅行通票卡,就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任意搭乘火車旅行。如果購買一張通票,就可以不受限制地乘坐火車、巴士、輪船和室內交通。火車上不僅有常規車廂,還有專門為自行車愛好者準備的專用車廂,自行車可以直接掛起來。另外還有兒童的遊樂車廂,有各種玩具供孩子們玩耍。

19世紀末,歐洲上流社會興起了一股到阿爾卑斯山度假的熱潮。隨著1871年第一條登山鐵路在瑞士中部的瑞吉山通車,除瑞士國鐵外,聯邦下轄各州也開始在阿爾卑斯山區成立公司,修建鐵路。

從某種意義上說,瑞士就是一個火車上的國家。在這裡,平均每人每年乘坐火車2277公里,為世界第一;有世界上最長的火車隧道,全長57公里;海拔3454米的少女峰是歐洲最高的火車站;最陡的齒軌鐵路坡度達到48度。更重要的是,瑞士火車網絡四通八達,將各個風景區串聯起來,旅途就是旅行。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連接東部聖莫里茨到西部採爾馬特的“冰川快車”。這條線路於1930年7月開通,起始為蒸汽火車,1940年改為電力運營。名為“快車”,但以交通的眼光看卻是出奇的慢,290公里的路程要走8個小時,80年來都沒有提過速。在這8個小時中,冰川快車將跨越291座橋樑,穿過91座隧道,翻過海拔2033米的歐伯拉普山口。

作為世界上最慢的“快車”,8個小時的旅程並不無聊。整條線路都橫亙在阿爾卑斯山的正中,翻越歐洲大陸的分水嶺。窗外的景色也變幻無窮:從寧靜的雪峰到奔騰而下的瀑布,從峽谷中湍急的山澗到高高懸空的大橋和驚險飛昇的隘口。

與普通的雙軌火車相比,另一種特色交通工具是齒軌火車。齒軌火車在中間多了一條鋸齒狀的軌道,而機車的底盤上也有專門的齒輪與其咬合。這樣便可以大大提升火車的爬坡性能。普通火車一般爬坡度為4~6度,短期可以達到9度,而齒軌火車最高可以達到48度爬坡,這就是瑞士的皮拉特斯山鐵路。

基於齒軌火車和纜車,瑞士搭建起了立體的山地交通網絡。徒步與滑雪客們省去了上山的枯燥旅程,直接抵達那些風景絕佳之處,不必長途跋涉,不必揮汗如雨。這在某種意義上,也塑造著我們對自然的感知:現代文明與荒野之間不是隔絕,而是融合;不是刻意的審視,而是徹底放下後的享受。無處不是風景,無時不在旅行,坦然地與這個消費主義的世界好好相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