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雲南十八怪”是描述雲南獨特的地理位置民風民俗所產生的一些特有甚至有些奇怪的現象或生活方式。隨著遠來的遊人、匆匆的過客們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短暫的足跡並離開之後,他們所耳聞目睹的那些奇聞異趣也逐漸流傳開來,並每每被冠以‘怪’字,也因而流傳下“雲南十八怪”、“雲南二十八怪”、“雲南八十一怪”等說。
"雲南十八怪"有很多版本,小編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山東人,在雲南多年,多方參考,現整理如下:
雞蛋用草串著賣
當地老鄉為了便於買主攜帶所購買的雞蛋,又不被碰壞,便以竹篾或麥草貼著蛋殼編,每個都隔開,十個(後有縮減)為一串,可以掛在墻上,想吃的時候便吃幾個拿幾個。
竹筒當作水菸袋
當地人抽菸所用的菸袋很像內地竹製的吹火筒,只不過吹火筒是往外吹,而它是往裡吸,煙氣經過水過濾,可以減低焦油的濃度,味道更加清涼香醇。
摘下斗笠當鍋蓋
雲南竹林較多,因此許多用具都以竹子為原料,而鍋蓋就形似於內地的斗笠,只是頂略小一點,便於抓拿,而且用此做鍋蓋,透氣保溫,做出來的飯更加清香。
三隻蚊子一盤菜
雲南許多地區的天氣較為炎熱,終年蚊蠅不絕,特別是野地與牲畜圈裡的蚊子個頭都比較大,故誇張說三隻蚊子一盤菜。
揹著娃娃談戀愛
當地少數民族期盼人丁興旺,盛婚後數日媳婦便回門了,等有了娃娃再回婆家與丈夫相聚,開始真正的談戀愛。
四季服裝同穿戴
雲南地區氣候多變,夏天不熱、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溫差較大,可以說是冷熱瞬變,在街上四季服飾隨處可見,長的、短的、厚的、薄的,顏色豔麗,絢麗多彩。
糌粑被叫做餌塊
雲南產大稻米,十分香糯,把大米蒸熟舂打後,揉製成長條形的半成品,可炒吃、煮吃、蒸著吃,顏色白如雪,像內地做的白米粑,當地稱餌塊。
螞蚱能做下酒菜
雲南許多地區的人都有吃蟲的愛好,變害蟲為佳餚,化昆蟲為美味,所以螞蚱、蝗蟲等,都因為油煎之後,焦脆鮮香,而成為了美味的下酒菜。
姑娘被叫做老太
雲南方言裡傣族發音是泰族,而且一般會叫老泰。外地方鬧不清怎麼回事見到對著傣族小鋪少(傣語:姑娘)老泰 老泰,以為是內地人老太太的那個意思。
和尚可以談戀愛
雲南與幾個信奉佛教的東南亞國家接壤,而這些佛教國家的男子上寺廟當和尚就像內地上學讀書或服兵役一樣,到時還可以還俗結婚生子,受其影響,邊民也穿和尚服談戀愛。
娃娃全由男人帶
這裡的漢子愛妻愛兒成為風尚,“模範丈夫優秀爹”在街頭比比皆是。
老太爬山比猴快
雲南多高山深谷,當地的婦女們自幼勤勞無比,爬山越嶺、種地砍柴都習以為常,因此練就了一身矯健的身板與腳勁,七八十歲的老人登山往往如履平地。
新鞋後面補一塊
少數民族婦女在繡花鞋後面,用布巧做鞋曳,上面繡花精心點綴。既美觀又有擋灰擋泥的實用價值。
腳趾常年都在外
雲南到處崇山峻嶺,行路較不方便,爬山跑路多了會有較多的腳汗,於是就做成淺品淺幫鞋,露出腳趾,能夠感到更加涼爽。
火車沒有汽車快
由於有眾多的高山峽谷,所以雲南境內的鐵路坡度很大、彎道較多,使得火車的速度特慢,形成了火車沒有汽車快的獨特景觀。
花生蠶豆數堆賣
舊時滇省民風多純善,喜歡以物易物,恥言商品交易,故花生蠶豆等物品都數堆賣,人心便如稱一般。
這邊下雨那邊晒
這句話是用來形容雲南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十里不同天的多變氣候的。相差十里便會有不同的天氣景象,而同一座山的兩面也是一面豔陽天,一面雨傾蓬。來自東邊冷空氣被阻擋在雲南和貴州間的烏蒙山,鋒面難以進入雲南,使得雲南“四季如春”。
、四個竹鼠一麻袋
山區竹林很多,有繁茂的竹筍。食竹筍的鼠多肥碩,形狀與家鼠有很大差異。用這樣的山珍待客真是賽過雞鵝。
“雲南十八怪”還有其他版本與補充,“過橋米線人人愛”、“四季鮮花開不敗”等等,小編整理以上較為流傳與認可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特別是外地朋友對了解雲南風土有一定幫助。如果喜歡這批文章,請關注小編,並轉發收藏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