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

李慶洪

題記:老照片往往承載著歷史與社會進步的印記,翻開老照片,看看當年的穿戴,勾起諸多往事,引發無限感慨。

"

李慶洪

題記:老照片往往承載著歷史與社會進步的印記,翻開老照片,看看當年的穿戴,勾起諸多往事,引發無限感慨。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

李慶洪

題記:老照片往往承載著歷史與社會進步的印記,翻開老照片,看看當年的穿戴,勾起諸多往事,引發無限感慨。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59年初,我六個月留影

我的第一張照片,是1959年初在博山照的,照片上的文字記載是“慶紅六個月留念”。從我記事起,這張照片就與十幾張照片一起鑲在一個鏡框裡,掛在家中牆上的顯著位置;但是這張照片的四周已經被水洇,我的名字已模糊不清,後來在姥爺姥孃家看到同樣一張,保存完好如初,姥爺姥娘相繼過世後,我把照片取了回來。照片中的我,看上去是個大胖娃娃,坐在一個木製圈椅上,雙手抓住前面的橫樑;因為是第一次“上鏡”,瞪大了眼睛,大張著嘴巴,好奇地看著鏡頭。嘿,好奇心挺重的,不像有些孩子看見鏡頭就暈,甚至哭鬧不休。看看我的穿戴吧,一定是父母精心打扮的:戴著虎頭帽,身穿花棉襖棉褲,還戴著一個深底鑲白邊的肚兜。這樣的穿戴在當時一定是蠻時尚的了。

"

李慶洪

題記:老照片往往承載著歷史與社會進步的印記,翻開老照片,看看當年的穿戴,勾起諸多往事,引發無限感慨。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59年初,我六個月留影

我的第一張照片,是1959年初在博山照的,照片上的文字記載是“慶紅六個月留念”。從我記事起,這張照片就與十幾張照片一起鑲在一個鏡框裡,掛在家中牆上的顯著位置;但是這張照片的四周已經被水洇,我的名字已模糊不清,後來在姥爺姥孃家看到同樣一張,保存完好如初,姥爺姥娘相繼過世後,我把照片取了回來。照片中的我,看上去是個大胖娃娃,坐在一個木製圈椅上,雙手抓住前面的橫樑;因為是第一次“上鏡”,瞪大了眼睛,大張著嘴巴,好奇地看著鏡頭。嘿,好奇心挺重的,不像有些孩子看見鏡頭就暈,甚至哭鬧不休。看看我的穿戴吧,一定是父母精心打扮的:戴著虎頭帽,身穿花棉襖棉褲,還戴著一個深底鑲白邊的肚兜。這樣的穿戴在當時一定是蠻時尚的了。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1年春節全家與爺爺合影

第二次照相,是在兩年後的1961年了。這是一張全家福,是因為爺爺從近200公里的鄉下老家來看望我們,特意去照相館拍照的。當時處在生活困難時期,父親消瘦的臉龐上顴骨明顯,而我手中還拿著一塊尚未吃完的鍋餅。父親記得遇到同事一家也去照相,同事的一個與我年齡相仿的孩子在哭鬧,父親想大概是餓了吧,就從我手中掰下一塊鍋餅給了同事的孩子。那是一個飢餓的年代啊!看看一家人的穿戴,恐怕只有不滿兩個月大的弟弟穿的棉衣算是新的。照完全家福,我與哥哥兩人還照了一張合影,我穿著一件從後面繫帶的花外罩,前面有一個同樣花色的口袋,與褪了色的外罩相比,明顯是新補上去的。大概這次照相後不久,哥哥就跟著爺爺回老家了;而爺爺也是最後一次留下影像,3年後他離開了我們。

"

李慶洪

題記:老照片往往承載著歷史與社會進步的印記,翻開老照片,看看當年的穿戴,勾起諸多往事,引發無限感慨。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59年初,我六個月留影

我的第一張照片,是1959年初在博山照的,照片上的文字記載是“慶紅六個月留念”。從我記事起,這張照片就與十幾張照片一起鑲在一個鏡框裡,掛在家中牆上的顯著位置;但是這張照片的四周已經被水洇,我的名字已模糊不清,後來在姥爺姥孃家看到同樣一張,保存完好如初,姥爺姥娘相繼過世後,我把照片取了回來。照片中的我,看上去是個大胖娃娃,坐在一個木製圈椅上,雙手抓住前面的橫樑;因為是第一次“上鏡”,瞪大了眼睛,大張著嘴巴,好奇地看著鏡頭。嘿,好奇心挺重的,不像有些孩子看見鏡頭就暈,甚至哭鬧不休。看看我的穿戴吧,一定是父母精心打扮的:戴著虎頭帽,身穿花棉襖棉褲,還戴著一個深底鑲白邊的肚兜。這樣的穿戴在當時一定是蠻時尚的了。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1年春節全家與爺爺合影

第二次照相,是在兩年後的1961年了。這是一張全家福,是因為爺爺從近200公里的鄉下老家來看望我們,特意去照相館拍照的。當時處在生活困難時期,父親消瘦的臉龐上顴骨明顯,而我手中還拿著一塊尚未吃完的鍋餅。父親記得遇到同事一家也去照相,同事的一個與我年齡相仿的孩子在哭鬧,父親想大概是餓了吧,就從我手中掰下一塊鍋餅給了同事的孩子。那是一個飢餓的年代啊!看看一家人的穿戴,恐怕只有不滿兩個月大的弟弟穿的棉衣算是新的。照完全家福,我與哥哥兩人還照了一張合影,我穿著一件從後面繫帶的花外罩,前面有一個同樣花色的口袋,與褪了色的外罩相比,明顯是新補上去的。大概這次照相後不久,哥哥就跟著爺爺回老家了;而爺爺也是最後一次留下影像,3年後他離開了我們。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1年與哥哥合影

再看看3年後我們兄弟仨的合影,可知生活已大為改善,人看上去更健康,而穿戴也頗時髦。哥哥穿著帶帽子的棉大衣,兩手插進口袋裡,一個很酷的姿勢。弟弟穿著花棉襖,看上去像新做的,只是明顯大了點,大概為了多穿一二年;帶著圍脖,兩腿分開,雙手微握,正視前方,像明星扮酷。我穿的是一件深藍色的外罩,脖子上圍著圍巾,與哥哥弟弟戴的單帽不同,我戴的是帶有雙耳的棉帽,可能是出汗了,帽簷下有一綹頭髮貼在額上;或許照相時的燈光太熱,而我估計是當時太緊張的緣故,因為我已經在鄉下外祖父家兩年了,這是回父母身邊來過年的,對城市已有了陌生感;我的穿戴,應該是父母為我新買的,也許因為農村更冷,才給我買了棉帽吧。

"

李慶洪

題記:老照片往往承載著歷史與社會進步的印記,翻開老照片,看看當年的穿戴,勾起諸多往事,引發無限感慨。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59年初,我六個月留影

我的第一張照片,是1959年初在博山照的,照片上的文字記載是“慶紅六個月留念”。從我記事起,這張照片就與十幾張照片一起鑲在一個鏡框裡,掛在家中牆上的顯著位置;但是這張照片的四周已經被水洇,我的名字已模糊不清,後來在姥爺姥孃家看到同樣一張,保存完好如初,姥爺姥娘相繼過世後,我把照片取了回來。照片中的我,看上去是個大胖娃娃,坐在一個木製圈椅上,雙手抓住前面的橫樑;因為是第一次“上鏡”,瞪大了眼睛,大張著嘴巴,好奇地看著鏡頭。嘿,好奇心挺重的,不像有些孩子看見鏡頭就暈,甚至哭鬧不休。看看我的穿戴吧,一定是父母精心打扮的:戴著虎頭帽,身穿花棉襖棉褲,還戴著一個深底鑲白邊的肚兜。這樣的穿戴在當時一定是蠻時尚的了。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1年春節全家與爺爺合影

第二次照相,是在兩年後的1961年了。這是一張全家福,是因為爺爺從近200公里的鄉下老家來看望我們,特意去照相館拍照的。當時處在生活困難時期,父親消瘦的臉龐上顴骨明顯,而我手中還拿著一塊尚未吃完的鍋餅。父親記得遇到同事一家也去照相,同事的一個與我年齡相仿的孩子在哭鬧,父親想大概是餓了吧,就從我手中掰下一塊鍋餅給了同事的孩子。那是一個飢餓的年代啊!看看一家人的穿戴,恐怕只有不滿兩個月大的弟弟穿的棉衣算是新的。照完全家福,我與哥哥兩人還照了一張合影,我穿著一件從後面繫帶的花外罩,前面有一個同樣花色的口袋,與褪了色的外罩相比,明顯是新補上去的。大概這次照相後不久,哥哥就跟著爺爺回老家了;而爺爺也是最後一次留下影像,3年後他離開了我們。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1年與哥哥合影

再看看3年後我們兄弟仨的合影,可知生活已大為改善,人看上去更健康,而穿戴也頗時髦。哥哥穿著帶帽子的棉大衣,兩手插進口袋裡,一個很酷的姿勢。弟弟穿著花棉襖,看上去像新做的,只是明顯大了點,大概為了多穿一二年;帶著圍脖,兩腿分開,雙手微握,正視前方,像明星扮酷。我穿的是一件深藍色的外罩,脖子上圍著圍巾,與哥哥弟弟戴的單帽不同,我戴的是帶有雙耳的棉帽,可能是出汗了,帽簷下有一綹頭髮貼在額上;或許照相時的燈光太熱,而我估計是當時太緊張的緣故,因為我已經在鄉下外祖父家兩年了,這是回父母身邊來過年的,對城市已有了陌生感;我的穿戴,應該是父母為我新買的,也許因為農村更冷,才給我買了棉帽吧。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4年春節與哥哥、弟弟合影

1965年秋,我回到城裡上學,記得十三四歲前,冬天都是穿著姥娘做的花棉襖和粗布棉褲,外面當然還有罩衣和褲子。再後來就覺得男孩子穿花棉襖難為情了,上高中時連棉襖也很少穿了。記得小時候,家裡生活比多數人家要好些,但並不寬裕,父母發了工資,第一件事就是去郵局,分別給老人、兄長等匯款,除去必要的生活開支,結餘寥寥。但是,每年冬夏基本都有新衣穿。春節前一個多月,母親就會帶我去裁縫齊師傅家量身裁新衣,齊師傅在當地頗有名氣,工作在街道的裁縫店裡,與我家住一條街上。有一次,晚上去他家,已經七八點鐘了,他正在吃晚飯,可見節前很忙。齊師傅當時50 歲上下,個子挺高,寬臉龐,為客人量身時,非常麻利,一條軟尺在手中玩得像蛇在飛舞,暫時不用時就搭在左肩;量完上衣,然後在工作單上記下尺寸,再量褲子,那麼多數字記得清清楚楚。1973年,我和弟弟妹妹與父親的合影,就是穿著齊師傅做的中山裝。

"

李慶洪

題記:老照片往往承載著歷史與社會進步的印記,翻開老照片,看看當年的穿戴,勾起諸多往事,引發無限感慨。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59年初,我六個月留影

我的第一張照片,是1959年初在博山照的,照片上的文字記載是“慶紅六個月留念”。從我記事起,這張照片就與十幾張照片一起鑲在一個鏡框裡,掛在家中牆上的顯著位置;但是這張照片的四周已經被水洇,我的名字已模糊不清,後來在姥爺姥孃家看到同樣一張,保存完好如初,姥爺姥娘相繼過世後,我把照片取了回來。照片中的我,看上去是個大胖娃娃,坐在一個木製圈椅上,雙手抓住前面的橫樑;因為是第一次“上鏡”,瞪大了眼睛,大張著嘴巴,好奇地看著鏡頭。嘿,好奇心挺重的,不像有些孩子看見鏡頭就暈,甚至哭鬧不休。看看我的穿戴吧,一定是父母精心打扮的:戴著虎頭帽,身穿花棉襖棉褲,還戴著一個深底鑲白邊的肚兜。這樣的穿戴在當時一定是蠻時尚的了。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1年春節全家與爺爺合影

第二次照相,是在兩年後的1961年了。這是一張全家福,是因為爺爺從近200公里的鄉下老家來看望我們,特意去照相館拍照的。當時處在生活困難時期,父親消瘦的臉龐上顴骨明顯,而我手中還拿著一塊尚未吃完的鍋餅。父親記得遇到同事一家也去照相,同事的一個與我年齡相仿的孩子在哭鬧,父親想大概是餓了吧,就從我手中掰下一塊鍋餅給了同事的孩子。那是一個飢餓的年代啊!看看一家人的穿戴,恐怕只有不滿兩個月大的弟弟穿的棉衣算是新的。照完全家福,我與哥哥兩人還照了一張合影,我穿著一件從後面繫帶的花外罩,前面有一個同樣花色的口袋,與褪了色的外罩相比,明顯是新補上去的。大概這次照相後不久,哥哥就跟著爺爺回老家了;而爺爺也是最後一次留下影像,3年後他離開了我們。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1年與哥哥合影

再看看3年後我們兄弟仨的合影,可知生活已大為改善,人看上去更健康,而穿戴也頗時髦。哥哥穿著帶帽子的棉大衣,兩手插進口袋裡,一個很酷的姿勢。弟弟穿著花棉襖,看上去像新做的,只是明顯大了點,大概為了多穿一二年;帶著圍脖,兩腿分開,雙手微握,正視前方,像明星扮酷。我穿的是一件深藍色的外罩,脖子上圍著圍巾,與哥哥弟弟戴的單帽不同,我戴的是帶有雙耳的棉帽,可能是出汗了,帽簷下有一綹頭髮貼在額上;或許照相時的燈光太熱,而我估計是當時太緊張的緣故,因為我已經在鄉下外祖父家兩年了,這是回父母身邊來過年的,對城市已有了陌生感;我的穿戴,應該是父母為我新買的,也許因為農村更冷,才給我買了棉帽吧。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4年春節與哥哥、弟弟合影

1965年秋,我回到城裡上學,記得十三四歲前,冬天都是穿著姥娘做的花棉襖和粗布棉褲,外面當然還有罩衣和褲子。再後來就覺得男孩子穿花棉襖難為情了,上高中時連棉襖也很少穿了。記得小時候,家裡生活比多數人家要好些,但並不寬裕,父母發了工資,第一件事就是去郵局,分別給老人、兄長等匯款,除去必要的生活開支,結餘寥寥。但是,每年冬夏基本都有新衣穿。春節前一個多月,母親就會帶我去裁縫齊師傅家量身裁新衣,齊師傅在當地頗有名氣,工作在街道的裁縫店裡,與我家住一條街上。有一次,晚上去他家,已經七八點鐘了,他正在吃晚飯,可見節前很忙。齊師傅當時50 歲上下,個子挺高,寬臉龐,為客人量身時,非常麻利,一條軟尺在手中玩得像蛇在飛舞,暫時不用時就搭在左肩;量完上衣,然後在工作單上記下尺寸,再量褲子,那麼多數字記得清清楚楚。1973年,我和弟弟妹妹與父親的合影,就是穿著齊師傅做的中山裝。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73年春節,我、弟弟、妹妹與父親合影

從“文革”開始,穿軍裝、戴軍帽成為時尚。人們千方百計搞軍裝,那怕舊的也好,街上甚至發生搶路人軍帽的事。1973年的那張合影上,我戴的就是一頂洗得發白、有些破損的軍帽。1974年初,在西安軍工被服廠工作的二伯父來信說郵寄了一些布料,我們兄弟都盼望著;當打開包裹,看到嶄新的親切的“國防綠”時,真是興奮。這年春節,姥爺來過年,照了一張全家福,我與哥哥特意穿上了新做的軍裝,還帶著新軍帽。

"

李慶洪

題記:老照片往往承載著歷史與社會進步的印記,翻開老照片,看看當年的穿戴,勾起諸多往事,引發無限感慨。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59年初,我六個月留影

我的第一張照片,是1959年初在博山照的,照片上的文字記載是“慶紅六個月留念”。從我記事起,這張照片就與十幾張照片一起鑲在一個鏡框裡,掛在家中牆上的顯著位置;但是這張照片的四周已經被水洇,我的名字已模糊不清,後來在姥爺姥孃家看到同樣一張,保存完好如初,姥爺姥娘相繼過世後,我把照片取了回來。照片中的我,看上去是個大胖娃娃,坐在一個木製圈椅上,雙手抓住前面的橫樑;因為是第一次“上鏡”,瞪大了眼睛,大張著嘴巴,好奇地看著鏡頭。嘿,好奇心挺重的,不像有些孩子看見鏡頭就暈,甚至哭鬧不休。看看我的穿戴吧,一定是父母精心打扮的:戴著虎頭帽,身穿花棉襖棉褲,還戴著一個深底鑲白邊的肚兜。這樣的穿戴在當時一定是蠻時尚的了。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1年春節全家與爺爺合影

第二次照相,是在兩年後的1961年了。這是一張全家福,是因為爺爺從近200公里的鄉下老家來看望我們,特意去照相館拍照的。當時處在生活困難時期,父親消瘦的臉龐上顴骨明顯,而我手中還拿著一塊尚未吃完的鍋餅。父親記得遇到同事一家也去照相,同事的一個與我年齡相仿的孩子在哭鬧,父親想大概是餓了吧,就從我手中掰下一塊鍋餅給了同事的孩子。那是一個飢餓的年代啊!看看一家人的穿戴,恐怕只有不滿兩個月大的弟弟穿的棉衣算是新的。照完全家福,我與哥哥兩人還照了一張合影,我穿著一件從後面繫帶的花外罩,前面有一個同樣花色的口袋,與褪了色的外罩相比,明顯是新補上去的。大概這次照相後不久,哥哥就跟著爺爺回老家了;而爺爺也是最後一次留下影像,3年後他離開了我們。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1年與哥哥合影

再看看3年後我們兄弟仨的合影,可知生活已大為改善,人看上去更健康,而穿戴也頗時髦。哥哥穿著帶帽子的棉大衣,兩手插進口袋裡,一個很酷的姿勢。弟弟穿著花棉襖,看上去像新做的,只是明顯大了點,大概為了多穿一二年;帶著圍脖,兩腿分開,雙手微握,正視前方,像明星扮酷。我穿的是一件深藍色的外罩,脖子上圍著圍巾,與哥哥弟弟戴的單帽不同,我戴的是帶有雙耳的棉帽,可能是出汗了,帽簷下有一綹頭髮貼在額上;或許照相時的燈光太熱,而我估計是當時太緊張的緣故,因為我已經在鄉下外祖父家兩年了,這是回父母身邊來過年的,對城市已有了陌生感;我的穿戴,應該是父母為我新買的,也許因為農村更冷,才給我買了棉帽吧。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4年春節與哥哥、弟弟合影

1965年秋,我回到城裡上學,記得十三四歲前,冬天都是穿著姥娘做的花棉襖和粗布棉褲,外面當然還有罩衣和褲子。再後來就覺得男孩子穿花棉襖難為情了,上高中時連棉襖也很少穿了。記得小時候,家裡生活比多數人家要好些,但並不寬裕,父母發了工資,第一件事就是去郵局,分別給老人、兄長等匯款,除去必要的生活開支,結餘寥寥。但是,每年冬夏基本都有新衣穿。春節前一個多月,母親就會帶我去裁縫齊師傅家量身裁新衣,齊師傅在當地頗有名氣,工作在街道的裁縫店裡,與我家住一條街上。有一次,晚上去他家,已經七八點鐘了,他正在吃晚飯,可見節前很忙。齊師傅當時50 歲上下,個子挺高,寬臉龐,為客人量身時,非常麻利,一條軟尺在手中玩得像蛇在飛舞,暫時不用時就搭在左肩;量完上衣,然後在工作單上記下尺寸,再量褲子,那麼多數字記得清清楚楚。1973年,我和弟弟妹妹與父親的合影,就是穿著齊師傅做的中山裝。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73年春節,我、弟弟、妹妹與父親合影

從“文革”開始,穿軍裝、戴軍帽成為時尚。人們千方百計搞軍裝,那怕舊的也好,街上甚至發生搶路人軍帽的事。1973年的那張合影上,我戴的就是一頂洗得發白、有些破損的軍帽。1974年初,在西安軍工被服廠工作的二伯父來信說郵寄了一些布料,我們兄弟都盼望著;當打開包裹,看到嶄新的親切的“國防綠”時,真是興奮。這年春節,姥爺來過年,照了一張全家福,我與哥哥特意穿上了新做的軍裝,還帶著新軍帽。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74年春節全家與姥爺合影

小孩子都愛穿新衣服,但哥哥卻是例外。每次去量身,哥哥都推脫,沒辦法,等齊師傅給我量好後,比我的尺寸再稍微長一點,就成了哥哥的尺寸。新衣服做好了,他還是不穿,等我先替他穿一陣子,洗過一次後才肯穿。像那身新做的軍裝,是被父母“逼”著穿上照相的,照完就脫下來了,等我替他穿了一週後才肯再穿的。1971年,哥哥買了一雙高腰的白色球鞋,在當時是很時髦的,十幾歲的男孩子都渴望有一雙,我也很羨慕。哥哥還是不穿新的,讓我“捷足先登”,睡覺前仔細繫好鞋帶,真是高興得夜裡也會笑醒的。第二天穿到學校去,同學們也是羨慕得不得了,穿著打籃球時,就覺得彈跳特好,非常舒服。只穿了十來天,哥哥就要去了,真是捨不得。沒有“所有權”嘛,無可奈何吶。他把鞋仔細刷乾淨,再擦上一層增白粉。一年多以後,我上高中了,他又把鞋送給了我。

"

李慶洪

題記:老照片往往承載著歷史與社會進步的印記,翻開老照片,看看當年的穿戴,勾起諸多往事,引發無限感慨。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59年初,我六個月留影

我的第一張照片,是1959年初在博山照的,照片上的文字記載是“慶紅六個月留念”。從我記事起,這張照片就與十幾張照片一起鑲在一個鏡框裡,掛在家中牆上的顯著位置;但是這張照片的四周已經被水洇,我的名字已模糊不清,後來在姥爺姥孃家看到同樣一張,保存完好如初,姥爺姥娘相繼過世後,我把照片取了回來。照片中的我,看上去是個大胖娃娃,坐在一個木製圈椅上,雙手抓住前面的橫樑;因為是第一次“上鏡”,瞪大了眼睛,大張著嘴巴,好奇地看著鏡頭。嘿,好奇心挺重的,不像有些孩子看見鏡頭就暈,甚至哭鬧不休。看看我的穿戴吧,一定是父母精心打扮的:戴著虎頭帽,身穿花棉襖棉褲,還戴著一個深底鑲白邊的肚兜。這樣的穿戴在當時一定是蠻時尚的了。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1年春節全家與爺爺合影

第二次照相,是在兩年後的1961年了。這是一張全家福,是因為爺爺從近200公里的鄉下老家來看望我們,特意去照相館拍照的。當時處在生活困難時期,父親消瘦的臉龐上顴骨明顯,而我手中還拿著一塊尚未吃完的鍋餅。父親記得遇到同事一家也去照相,同事的一個與我年齡相仿的孩子在哭鬧,父親想大概是餓了吧,就從我手中掰下一塊鍋餅給了同事的孩子。那是一個飢餓的年代啊!看看一家人的穿戴,恐怕只有不滿兩個月大的弟弟穿的棉衣算是新的。照完全家福,我與哥哥兩人還照了一張合影,我穿著一件從後面繫帶的花外罩,前面有一個同樣花色的口袋,與褪了色的外罩相比,明顯是新補上去的。大概這次照相後不久,哥哥就跟著爺爺回老家了;而爺爺也是最後一次留下影像,3年後他離開了我們。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1年與哥哥合影

再看看3年後我們兄弟仨的合影,可知生活已大為改善,人看上去更健康,而穿戴也頗時髦。哥哥穿著帶帽子的棉大衣,兩手插進口袋裡,一個很酷的姿勢。弟弟穿著花棉襖,看上去像新做的,只是明顯大了點,大概為了多穿一二年;帶著圍脖,兩腿分開,雙手微握,正視前方,像明星扮酷。我穿的是一件深藍色的外罩,脖子上圍著圍巾,與哥哥弟弟戴的單帽不同,我戴的是帶有雙耳的棉帽,可能是出汗了,帽簷下有一綹頭髮貼在額上;或許照相時的燈光太熱,而我估計是當時太緊張的緣故,因為我已經在鄉下外祖父家兩年了,這是回父母身邊來過年的,對城市已有了陌生感;我的穿戴,應該是父母為我新買的,也許因為農村更冷,才給我買了棉帽吧。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4年春節與哥哥、弟弟合影

1965年秋,我回到城裡上學,記得十三四歲前,冬天都是穿著姥娘做的花棉襖和粗布棉褲,外面當然還有罩衣和褲子。再後來就覺得男孩子穿花棉襖難為情了,上高中時連棉襖也很少穿了。記得小時候,家裡生活比多數人家要好些,但並不寬裕,父母發了工資,第一件事就是去郵局,分別給老人、兄長等匯款,除去必要的生活開支,結餘寥寥。但是,每年冬夏基本都有新衣穿。春節前一個多月,母親就會帶我去裁縫齊師傅家量身裁新衣,齊師傅在當地頗有名氣,工作在街道的裁縫店裡,與我家住一條街上。有一次,晚上去他家,已經七八點鐘了,他正在吃晚飯,可見節前很忙。齊師傅當時50 歲上下,個子挺高,寬臉龐,為客人量身時,非常麻利,一條軟尺在手中玩得像蛇在飛舞,暫時不用時就搭在左肩;量完上衣,然後在工作單上記下尺寸,再量褲子,那麼多數字記得清清楚楚。1973年,我和弟弟妹妹與父親的合影,就是穿著齊師傅做的中山裝。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73年春節,我、弟弟、妹妹與父親合影

從“文革”開始,穿軍裝、戴軍帽成為時尚。人們千方百計搞軍裝,那怕舊的也好,街上甚至發生搶路人軍帽的事。1973年的那張合影上,我戴的就是一頂洗得發白、有些破損的軍帽。1974年初,在西安軍工被服廠工作的二伯父來信說郵寄了一些布料,我們兄弟都盼望著;當打開包裹,看到嶄新的親切的“國防綠”時,真是興奮。這年春節,姥爺來過年,照了一張全家福,我與哥哥特意穿上了新做的軍裝,還帶著新軍帽。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74年春節全家與姥爺合影

小孩子都愛穿新衣服,但哥哥卻是例外。每次去量身,哥哥都推脫,沒辦法,等齊師傅給我量好後,比我的尺寸再稍微長一點,就成了哥哥的尺寸。新衣服做好了,他還是不穿,等我先替他穿一陣子,洗過一次後才肯穿。像那身新做的軍裝,是被父母“逼”著穿上照相的,照完就脫下來了,等我替他穿了一週後才肯再穿的。1971年,哥哥買了一雙高腰的白色球鞋,在當時是很時髦的,十幾歲的男孩子都渴望有一雙,我也很羨慕。哥哥還是不穿新的,讓我“捷足先登”,睡覺前仔細繫好鞋帶,真是高興得夜裡也會笑醒的。第二天穿到學校去,同學們也是羨慕得不得了,穿著打籃球時,就覺得彈跳特好,非常舒服。只穿了十來天,哥哥就要去了,真是捨不得。沒有“所有權”嘛,無可奈何吶。他把鞋仔細刷乾淨,再擦上一層增白粉。一年多以後,我上高中了,他又把鞋送給了我。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第一次穿毛衣,特意照張相

70年代中後期,年輕人穿棉衣的少了,開始時興毛衣、毛坎肩,都是手工編織的。其實純羊毛的極少,不少人用工廠發的白手套拆成線,經過染色後再織。當時人們的物質生活還不富裕,織一件毛衣需用一斤半左右的線,要花費二三十元,相當於四五口之家一個月的生活費。第一位的還是要填飽肚子,“民以食為天”嘛!1975年春,哥哥有了一件新毛衣,可能是女朋友親手織的吧,我乘機向哥哥要來他穿過兩年的舊毛衣。這時,我的個頭、身型已經超過了他,儘管穿上有點短,也有點瘦,但畢竟是第一次穿毛衣,還是喜歡的不得了。我叫上同學去公園照相,還特意脫下外套,拍下了第一張穿毛衣的照片。

"

李慶洪

題記:老照片往往承載著歷史與社會進步的印記,翻開老照片,看看當年的穿戴,勾起諸多往事,引發無限感慨。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59年初,我六個月留影

我的第一張照片,是1959年初在博山照的,照片上的文字記載是“慶紅六個月留念”。從我記事起,這張照片就與十幾張照片一起鑲在一個鏡框裡,掛在家中牆上的顯著位置;但是這張照片的四周已經被水洇,我的名字已模糊不清,後來在姥爺姥孃家看到同樣一張,保存完好如初,姥爺姥娘相繼過世後,我把照片取了回來。照片中的我,看上去是個大胖娃娃,坐在一個木製圈椅上,雙手抓住前面的橫樑;因為是第一次“上鏡”,瞪大了眼睛,大張著嘴巴,好奇地看著鏡頭。嘿,好奇心挺重的,不像有些孩子看見鏡頭就暈,甚至哭鬧不休。看看我的穿戴吧,一定是父母精心打扮的:戴著虎頭帽,身穿花棉襖棉褲,還戴著一個深底鑲白邊的肚兜。這樣的穿戴在當時一定是蠻時尚的了。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1年春節全家與爺爺合影

第二次照相,是在兩年後的1961年了。這是一張全家福,是因為爺爺從近200公里的鄉下老家來看望我們,特意去照相館拍照的。當時處在生活困難時期,父親消瘦的臉龐上顴骨明顯,而我手中還拿著一塊尚未吃完的鍋餅。父親記得遇到同事一家也去照相,同事的一個與我年齡相仿的孩子在哭鬧,父親想大概是餓了吧,就從我手中掰下一塊鍋餅給了同事的孩子。那是一個飢餓的年代啊!看看一家人的穿戴,恐怕只有不滿兩個月大的弟弟穿的棉衣算是新的。照完全家福,我與哥哥兩人還照了一張合影,我穿著一件從後面繫帶的花外罩,前面有一個同樣花色的口袋,與褪了色的外罩相比,明顯是新補上去的。大概這次照相後不久,哥哥就跟著爺爺回老家了;而爺爺也是最後一次留下影像,3年後他離開了我們。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1年與哥哥合影

再看看3年後我們兄弟仨的合影,可知生活已大為改善,人看上去更健康,而穿戴也頗時髦。哥哥穿著帶帽子的棉大衣,兩手插進口袋裡,一個很酷的姿勢。弟弟穿著花棉襖,看上去像新做的,只是明顯大了點,大概為了多穿一二年;帶著圍脖,兩腿分開,雙手微握,正視前方,像明星扮酷。我穿的是一件深藍色的外罩,脖子上圍著圍巾,與哥哥弟弟戴的單帽不同,我戴的是帶有雙耳的棉帽,可能是出汗了,帽簷下有一綹頭髮貼在額上;或許照相時的燈光太熱,而我估計是當時太緊張的緣故,因為我已經在鄉下外祖父家兩年了,這是回父母身邊來過年的,對城市已有了陌生感;我的穿戴,應該是父母為我新買的,也許因為農村更冷,才給我買了棉帽吧。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4年春節與哥哥、弟弟合影

1965年秋,我回到城裡上學,記得十三四歲前,冬天都是穿著姥娘做的花棉襖和粗布棉褲,外面當然還有罩衣和褲子。再後來就覺得男孩子穿花棉襖難為情了,上高中時連棉襖也很少穿了。記得小時候,家裡生活比多數人家要好些,但並不寬裕,父母發了工資,第一件事就是去郵局,分別給老人、兄長等匯款,除去必要的生活開支,結餘寥寥。但是,每年冬夏基本都有新衣穿。春節前一個多月,母親就會帶我去裁縫齊師傅家量身裁新衣,齊師傅在當地頗有名氣,工作在街道的裁縫店裡,與我家住一條街上。有一次,晚上去他家,已經七八點鐘了,他正在吃晚飯,可見節前很忙。齊師傅當時50 歲上下,個子挺高,寬臉龐,為客人量身時,非常麻利,一條軟尺在手中玩得像蛇在飛舞,暫時不用時就搭在左肩;量完上衣,然後在工作單上記下尺寸,再量褲子,那麼多數字記得清清楚楚。1973年,我和弟弟妹妹與父親的合影,就是穿著齊師傅做的中山裝。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73年春節,我、弟弟、妹妹與父親合影

從“文革”開始,穿軍裝、戴軍帽成為時尚。人們千方百計搞軍裝,那怕舊的也好,街上甚至發生搶路人軍帽的事。1973年的那張合影上,我戴的就是一頂洗得發白、有些破損的軍帽。1974年初,在西安軍工被服廠工作的二伯父來信說郵寄了一些布料,我們兄弟都盼望著;當打開包裹,看到嶄新的親切的“國防綠”時,真是興奮。這年春節,姥爺來過年,照了一張全家福,我與哥哥特意穿上了新做的軍裝,還帶著新軍帽。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74年春節全家與姥爺合影

小孩子都愛穿新衣服,但哥哥卻是例外。每次去量身,哥哥都推脫,沒辦法,等齊師傅給我量好後,比我的尺寸再稍微長一點,就成了哥哥的尺寸。新衣服做好了,他還是不穿,等我先替他穿一陣子,洗過一次後才肯穿。像那身新做的軍裝,是被父母“逼”著穿上照相的,照完就脫下來了,等我替他穿了一週後才肯再穿的。1971年,哥哥買了一雙高腰的白色球鞋,在當時是很時髦的,十幾歲的男孩子都渴望有一雙,我也很羨慕。哥哥還是不穿新的,讓我“捷足先登”,睡覺前仔細繫好鞋帶,真是高興得夜裡也會笑醒的。第二天穿到學校去,同學們也是羨慕得不得了,穿著打籃球時,就覺得彈跳特好,非常舒服。只穿了十來天,哥哥就要去了,真是捨不得。沒有“所有權”嘛,無可奈何吶。他把鞋仔細刷乾淨,再擦上一層增白粉。一年多以後,我上高中了,他又把鞋送給了我。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第一次穿毛衣,特意照張相

70年代中後期,年輕人穿棉衣的少了,開始時興毛衣、毛坎肩,都是手工編織的。其實純羊毛的極少,不少人用工廠發的白手套拆成線,經過染色後再織。當時人們的物質生活還不富裕,織一件毛衣需用一斤半左右的線,要花費二三十元,相當於四五口之家一個月的生活費。第一位的還是要填飽肚子,“民以食為天”嘛!1975年春,哥哥有了一件新毛衣,可能是女朋友親手織的吧,我乘機向哥哥要來他穿過兩年的舊毛衣。這時,我的個頭、身型已經超過了他,儘管穿上有點短,也有點瘦,但畢竟是第一次穿毛衣,還是喜歡的不得了。我叫上同學去公園照相,還特意脫下外套,拍下了第一張穿毛衣的照片。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第一次穿上羊衣衫

4年以後,我才真正有了屬於自己的毛衣,還是機織的高領毛衣,實際上已經叫“羊毛衫”,那會並不知道,當時非常時尚,是在外貿局工作的父親買的出口轉內銷的產品。“出口轉內銷”這個詞,受到當時一些有條件的人的青睞,很多商品愛用這樣的標誌,似乎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徵。那時候,人們都認為出口到外國的都是好東西,比國營商店裡賣給老百姓的要實惠和時尚的多,特別是花色樣式是國內難以見到的。我穿的這件毛衣是出口到歐洲的,雖是中號的,依然很寬鬆,一直穿了五六年,喜歡得不得了,當然也就留下了不少照片。

"

李慶洪

題記:老照片往往承載著歷史與社會進步的印記,翻開老照片,看看當年的穿戴,勾起諸多往事,引發無限感慨。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59年初,我六個月留影

我的第一張照片,是1959年初在博山照的,照片上的文字記載是“慶紅六個月留念”。從我記事起,這張照片就與十幾張照片一起鑲在一個鏡框裡,掛在家中牆上的顯著位置;但是這張照片的四周已經被水洇,我的名字已模糊不清,後來在姥爺姥孃家看到同樣一張,保存完好如初,姥爺姥娘相繼過世後,我把照片取了回來。照片中的我,看上去是個大胖娃娃,坐在一個木製圈椅上,雙手抓住前面的橫樑;因為是第一次“上鏡”,瞪大了眼睛,大張著嘴巴,好奇地看著鏡頭。嘿,好奇心挺重的,不像有些孩子看見鏡頭就暈,甚至哭鬧不休。看看我的穿戴吧,一定是父母精心打扮的:戴著虎頭帽,身穿花棉襖棉褲,還戴著一個深底鑲白邊的肚兜。這樣的穿戴在當時一定是蠻時尚的了。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1年春節全家與爺爺合影

第二次照相,是在兩年後的1961年了。這是一張全家福,是因為爺爺從近200公里的鄉下老家來看望我們,特意去照相館拍照的。當時處在生活困難時期,父親消瘦的臉龐上顴骨明顯,而我手中還拿著一塊尚未吃完的鍋餅。父親記得遇到同事一家也去照相,同事的一個與我年齡相仿的孩子在哭鬧,父親想大概是餓了吧,就從我手中掰下一塊鍋餅給了同事的孩子。那是一個飢餓的年代啊!看看一家人的穿戴,恐怕只有不滿兩個月大的弟弟穿的棉衣算是新的。照完全家福,我與哥哥兩人還照了一張合影,我穿著一件從後面繫帶的花外罩,前面有一個同樣花色的口袋,與褪了色的外罩相比,明顯是新補上去的。大概這次照相後不久,哥哥就跟著爺爺回老家了;而爺爺也是最後一次留下影像,3年後他離開了我們。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1年與哥哥合影

再看看3年後我們兄弟仨的合影,可知生活已大為改善,人看上去更健康,而穿戴也頗時髦。哥哥穿著帶帽子的棉大衣,兩手插進口袋裡,一個很酷的姿勢。弟弟穿著花棉襖,看上去像新做的,只是明顯大了點,大概為了多穿一二年;帶著圍脖,兩腿分開,雙手微握,正視前方,像明星扮酷。我穿的是一件深藍色的外罩,脖子上圍著圍巾,與哥哥弟弟戴的單帽不同,我戴的是帶有雙耳的棉帽,可能是出汗了,帽簷下有一綹頭髮貼在額上;或許照相時的燈光太熱,而我估計是當時太緊張的緣故,因為我已經在鄉下外祖父家兩年了,這是回父母身邊來過年的,對城市已有了陌生感;我的穿戴,應該是父母為我新買的,也許因為農村更冷,才給我買了棉帽吧。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4年春節與哥哥、弟弟合影

1965年秋,我回到城裡上學,記得十三四歲前,冬天都是穿著姥娘做的花棉襖和粗布棉褲,外面當然還有罩衣和褲子。再後來就覺得男孩子穿花棉襖難為情了,上高中時連棉襖也很少穿了。記得小時候,家裡生活比多數人家要好些,但並不寬裕,父母發了工資,第一件事就是去郵局,分別給老人、兄長等匯款,除去必要的生活開支,結餘寥寥。但是,每年冬夏基本都有新衣穿。春節前一個多月,母親就會帶我去裁縫齊師傅家量身裁新衣,齊師傅在當地頗有名氣,工作在街道的裁縫店裡,與我家住一條街上。有一次,晚上去他家,已經七八點鐘了,他正在吃晚飯,可見節前很忙。齊師傅當時50 歲上下,個子挺高,寬臉龐,為客人量身時,非常麻利,一條軟尺在手中玩得像蛇在飛舞,暫時不用時就搭在左肩;量完上衣,然後在工作單上記下尺寸,再量褲子,那麼多數字記得清清楚楚。1973年,我和弟弟妹妹與父親的合影,就是穿著齊師傅做的中山裝。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73年春節,我、弟弟、妹妹與父親合影

從“文革”開始,穿軍裝、戴軍帽成為時尚。人們千方百計搞軍裝,那怕舊的也好,街上甚至發生搶路人軍帽的事。1973年的那張合影上,我戴的就是一頂洗得發白、有些破損的軍帽。1974年初,在西安軍工被服廠工作的二伯父來信說郵寄了一些布料,我們兄弟都盼望著;當打開包裹,看到嶄新的親切的“國防綠”時,真是興奮。這年春節,姥爺來過年,照了一張全家福,我與哥哥特意穿上了新做的軍裝,還帶著新軍帽。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74年春節全家與姥爺合影

小孩子都愛穿新衣服,但哥哥卻是例外。每次去量身,哥哥都推脫,沒辦法,等齊師傅給我量好後,比我的尺寸再稍微長一點,就成了哥哥的尺寸。新衣服做好了,他還是不穿,等我先替他穿一陣子,洗過一次後才肯穿。像那身新做的軍裝,是被父母“逼”著穿上照相的,照完就脫下來了,等我替他穿了一週後才肯再穿的。1971年,哥哥買了一雙高腰的白色球鞋,在當時是很時髦的,十幾歲的男孩子都渴望有一雙,我也很羨慕。哥哥還是不穿新的,讓我“捷足先登”,睡覺前仔細繫好鞋帶,真是高興得夜裡也會笑醒的。第二天穿到學校去,同學們也是羨慕得不得了,穿著打籃球時,就覺得彈跳特好,非常舒服。只穿了十來天,哥哥就要去了,真是捨不得。沒有“所有權”嘛,無可奈何吶。他把鞋仔細刷乾淨,再擦上一層增白粉。一年多以後,我上高中了,他又把鞋送給了我。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第一次穿毛衣,特意照張相

70年代中後期,年輕人穿棉衣的少了,開始時興毛衣、毛坎肩,都是手工編織的。其實純羊毛的極少,不少人用工廠發的白手套拆成線,經過染色後再織。當時人們的物質生活還不富裕,織一件毛衣需用一斤半左右的線,要花費二三十元,相當於四五口之家一個月的生活費。第一位的還是要填飽肚子,“民以食為天”嘛!1975年春,哥哥有了一件新毛衣,可能是女朋友親手織的吧,我乘機向哥哥要來他穿過兩年的舊毛衣。這時,我的個頭、身型已經超過了他,儘管穿上有點短,也有點瘦,但畢竟是第一次穿毛衣,還是喜歡的不得了。我叫上同學去公園照相,還特意脫下外套,拍下了第一張穿毛衣的照片。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第一次穿上羊衣衫

4年以後,我才真正有了屬於自己的毛衣,還是機織的高領毛衣,實際上已經叫“羊毛衫”,那會並不知道,當時非常時尚,是在外貿局工作的父親買的出口轉內銷的產品。“出口轉內銷”這個詞,受到當時一些有條件的人的青睞,很多商品愛用這樣的標誌,似乎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徵。那時候,人們都認為出口到外國的都是好東西,比國營商店裡賣給老百姓的要實惠和時尚的多,特別是花色樣式是國內難以見到的。我穿的這件毛衣是出口到歐洲的,雖是中號的,依然很寬鬆,一直穿了五六年,喜歡得不得了,當然也就留下了不少照片。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78年初在煙臺

我參加工作不久,哥哥出差到上海,正趕上南京路上的人立商廈熱賣雪花呢大衣,當時剛剛時興,在北方還極少有人穿。他在擁擠的人群裡排隊幾個小時,中午飯都顧不上吃,終於為我買了一件。花費89元,相當於他3個月的工資,當然回來後是母親給他的錢,但他費盡辛苦去買,卻完全是為了我,自己都不捨得買。僅僅相隔不到兩個月,他再去上海,不少人託他買,但同樣的一件大衣,已經漲到108元。我事前毫不知情,當驚喜突然降臨時,我覺得太貴重了,穿在身上,真的有些飄飄然。不久穿著去了青島,朋友為我在棧橋、魯迅公園等處拍了一些照片。次年又去煙臺,還加了一條大拉毛圍巾,也是剛時興的;省科技報社的一位記者朋友帶了相機,為我拍了不少照片,洗印放大後寄給我,還在照片後面題簽,有的寫著“留學歸來”,有的寫著“風華正茂”等等,都是這件大衣惹得“禍”。後來,哥哥還給我買過風衣、襯衣、褲子等,都是時裝,但大多穿過一年半載就送給鄉下老家了,唯有這件大衣一直保留至今;並非捨不得,掛在衣櫥裡不穿也有二十幾年了,但每次看到它,總有一股暖意湧在心頭,因為它承載的是手足之情。

"

李慶洪

題記:老照片往往承載著歷史與社會進步的印記,翻開老照片,看看當年的穿戴,勾起諸多往事,引發無限感慨。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59年初,我六個月留影

我的第一張照片,是1959年初在博山照的,照片上的文字記載是“慶紅六個月留念”。從我記事起,這張照片就與十幾張照片一起鑲在一個鏡框裡,掛在家中牆上的顯著位置;但是這張照片的四周已經被水洇,我的名字已模糊不清,後來在姥爺姥孃家看到同樣一張,保存完好如初,姥爺姥娘相繼過世後,我把照片取了回來。照片中的我,看上去是個大胖娃娃,坐在一個木製圈椅上,雙手抓住前面的橫樑;因為是第一次“上鏡”,瞪大了眼睛,大張著嘴巴,好奇地看著鏡頭。嘿,好奇心挺重的,不像有些孩子看見鏡頭就暈,甚至哭鬧不休。看看我的穿戴吧,一定是父母精心打扮的:戴著虎頭帽,身穿花棉襖棉褲,還戴著一個深底鑲白邊的肚兜。這樣的穿戴在當時一定是蠻時尚的了。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1年春節全家與爺爺合影

第二次照相,是在兩年後的1961年了。這是一張全家福,是因為爺爺從近200公里的鄉下老家來看望我們,特意去照相館拍照的。當時處在生活困難時期,父親消瘦的臉龐上顴骨明顯,而我手中還拿著一塊尚未吃完的鍋餅。父親記得遇到同事一家也去照相,同事的一個與我年齡相仿的孩子在哭鬧,父親想大概是餓了吧,就從我手中掰下一塊鍋餅給了同事的孩子。那是一個飢餓的年代啊!看看一家人的穿戴,恐怕只有不滿兩個月大的弟弟穿的棉衣算是新的。照完全家福,我與哥哥兩人還照了一張合影,我穿著一件從後面繫帶的花外罩,前面有一個同樣花色的口袋,與褪了色的外罩相比,明顯是新補上去的。大概這次照相後不久,哥哥就跟著爺爺回老家了;而爺爺也是最後一次留下影像,3年後他離開了我們。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1年與哥哥合影

再看看3年後我們兄弟仨的合影,可知生活已大為改善,人看上去更健康,而穿戴也頗時髦。哥哥穿著帶帽子的棉大衣,兩手插進口袋裡,一個很酷的姿勢。弟弟穿著花棉襖,看上去像新做的,只是明顯大了點,大概為了多穿一二年;帶著圍脖,兩腿分開,雙手微握,正視前方,像明星扮酷。我穿的是一件深藍色的外罩,脖子上圍著圍巾,與哥哥弟弟戴的單帽不同,我戴的是帶有雙耳的棉帽,可能是出汗了,帽簷下有一綹頭髮貼在額上;或許照相時的燈光太熱,而我估計是當時太緊張的緣故,因為我已經在鄉下外祖父家兩年了,這是回父母身邊來過年的,對城市已有了陌生感;我的穿戴,應該是父母為我新買的,也許因為農村更冷,才給我買了棉帽吧。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4年春節與哥哥、弟弟合影

1965年秋,我回到城裡上學,記得十三四歲前,冬天都是穿著姥娘做的花棉襖和粗布棉褲,外面當然還有罩衣和褲子。再後來就覺得男孩子穿花棉襖難為情了,上高中時連棉襖也很少穿了。記得小時候,家裡生活比多數人家要好些,但並不寬裕,父母發了工資,第一件事就是去郵局,分別給老人、兄長等匯款,除去必要的生活開支,結餘寥寥。但是,每年冬夏基本都有新衣穿。春節前一個多月,母親就會帶我去裁縫齊師傅家量身裁新衣,齊師傅在當地頗有名氣,工作在街道的裁縫店裡,與我家住一條街上。有一次,晚上去他家,已經七八點鐘了,他正在吃晚飯,可見節前很忙。齊師傅當時50 歲上下,個子挺高,寬臉龐,為客人量身時,非常麻利,一條軟尺在手中玩得像蛇在飛舞,暫時不用時就搭在左肩;量完上衣,然後在工作單上記下尺寸,再量褲子,那麼多數字記得清清楚楚。1973年,我和弟弟妹妹與父親的合影,就是穿著齊師傅做的中山裝。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73年春節,我、弟弟、妹妹與父親合影

從“文革”開始,穿軍裝、戴軍帽成為時尚。人們千方百計搞軍裝,那怕舊的也好,街上甚至發生搶路人軍帽的事。1973年的那張合影上,我戴的就是一頂洗得發白、有些破損的軍帽。1974年初,在西安軍工被服廠工作的二伯父來信說郵寄了一些布料,我們兄弟都盼望著;當打開包裹,看到嶄新的親切的“國防綠”時,真是興奮。這年春節,姥爺來過年,照了一張全家福,我與哥哥特意穿上了新做的軍裝,還帶著新軍帽。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74年春節全家與姥爺合影

小孩子都愛穿新衣服,但哥哥卻是例外。每次去量身,哥哥都推脫,沒辦法,等齊師傅給我量好後,比我的尺寸再稍微長一點,就成了哥哥的尺寸。新衣服做好了,他還是不穿,等我先替他穿一陣子,洗過一次後才肯穿。像那身新做的軍裝,是被父母“逼”著穿上照相的,照完就脫下來了,等我替他穿了一週後才肯再穿的。1971年,哥哥買了一雙高腰的白色球鞋,在當時是很時髦的,十幾歲的男孩子都渴望有一雙,我也很羨慕。哥哥還是不穿新的,讓我“捷足先登”,睡覺前仔細繫好鞋帶,真是高興得夜裡也會笑醒的。第二天穿到學校去,同學們也是羨慕得不得了,穿著打籃球時,就覺得彈跳特好,非常舒服。只穿了十來天,哥哥就要去了,真是捨不得。沒有“所有權”嘛,無可奈何吶。他把鞋仔細刷乾淨,再擦上一層增白粉。一年多以後,我上高中了,他又把鞋送給了我。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第一次穿毛衣,特意照張相

70年代中後期,年輕人穿棉衣的少了,開始時興毛衣、毛坎肩,都是手工編織的。其實純羊毛的極少,不少人用工廠發的白手套拆成線,經過染色後再織。當時人們的物質生活還不富裕,織一件毛衣需用一斤半左右的線,要花費二三十元,相當於四五口之家一個月的生活費。第一位的還是要填飽肚子,“民以食為天”嘛!1975年春,哥哥有了一件新毛衣,可能是女朋友親手織的吧,我乘機向哥哥要來他穿過兩年的舊毛衣。這時,我的個頭、身型已經超過了他,儘管穿上有點短,也有點瘦,但畢竟是第一次穿毛衣,還是喜歡的不得了。我叫上同學去公園照相,還特意脫下外套,拍下了第一張穿毛衣的照片。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第一次穿上羊衣衫

4年以後,我才真正有了屬於自己的毛衣,還是機織的高領毛衣,實際上已經叫“羊毛衫”,那會並不知道,當時非常時尚,是在外貿局工作的父親買的出口轉內銷的產品。“出口轉內銷”這個詞,受到當時一些有條件的人的青睞,很多商品愛用這樣的標誌,似乎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徵。那時候,人們都認為出口到外國的都是好東西,比國營商店裡賣給老百姓的要實惠和時尚的多,特別是花色樣式是國內難以見到的。我穿的這件毛衣是出口到歐洲的,雖是中號的,依然很寬鬆,一直穿了五六年,喜歡得不得了,當然也就留下了不少照片。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78年初在煙臺

我參加工作不久,哥哥出差到上海,正趕上南京路上的人立商廈熱賣雪花呢大衣,當時剛剛時興,在北方還極少有人穿。他在擁擠的人群裡排隊幾個小時,中午飯都顧不上吃,終於為我買了一件。花費89元,相當於他3個月的工資,當然回來後是母親給他的錢,但他費盡辛苦去買,卻完全是為了我,自己都不捨得買。僅僅相隔不到兩個月,他再去上海,不少人託他買,但同樣的一件大衣,已經漲到108元。我事前毫不知情,當驚喜突然降臨時,我覺得太貴重了,穿在身上,真的有些飄飄然。不久穿著去了青島,朋友為我在棧橋、魯迅公園等處拍了一些照片。次年又去煙臺,還加了一條大拉毛圍巾,也是剛時興的;省科技報社的一位記者朋友帶了相機,為我拍了不少照片,洗印放大後寄給我,還在照片後面題簽,有的寫著“留學歸來”,有的寫著“風華正茂”等等,都是這件大衣惹得“禍”。後來,哥哥還給我買過風衣、襯衣、褲子等,都是時裝,但大多穿過一年半載就送給鄉下老家了,唯有這件大衣一直保留至今;並非捨不得,掛在衣櫥裡不穿也有二十幾年了,但每次看到它,總有一股暖意湧在心頭,因為它承載的是手足之情。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我於1979年拍的西裝照

改革開放以後,開始時興西裝,看上去很漂亮,也很喜歡,但畢竟太扎眼,還沒有勇氣穿上。當時處於熱戀期,收到女朋友的照片,還特意去照相館拍了一張穿西裝的照片。今天看來,照相館的西裝做得實在是蹩腳,穿著也不合身。後來,單位量身訂做了一套,藍色的,咔嘰布料,男士還配了領帶,要求必須穿。八十年代,流行鴨舌帽,我當時擔任市科普作協祕書長,請來報社記者、攝影家陳文祥為我們拍照,還製作了瓷盤像。

"

李慶洪

題記:老照片往往承載著歷史與社會進步的印記,翻開老照片,看看當年的穿戴,勾起諸多往事,引發無限感慨。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59年初,我六個月留影

我的第一張照片,是1959年初在博山照的,照片上的文字記載是“慶紅六個月留念”。從我記事起,這張照片就與十幾張照片一起鑲在一個鏡框裡,掛在家中牆上的顯著位置;但是這張照片的四周已經被水洇,我的名字已模糊不清,後來在姥爺姥孃家看到同樣一張,保存完好如初,姥爺姥娘相繼過世後,我把照片取了回來。照片中的我,看上去是個大胖娃娃,坐在一個木製圈椅上,雙手抓住前面的橫樑;因為是第一次“上鏡”,瞪大了眼睛,大張著嘴巴,好奇地看著鏡頭。嘿,好奇心挺重的,不像有些孩子看見鏡頭就暈,甚至哭鬧不休。看看我的穿戴吧,一定是父母精心打扮的:戴著虎頭帽,身穿花棉襖棉褲,還戴著一個深底鑲白邊的肚兜。這樣的穿戴在當時一定是蠻時尚的了。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1年春節全家與爺爺合影

第二次照相,是在兩年後的1961年了。這是一張全家福,是因為爺爺從近200公里的鄉下老家來看望我們,特意去照相館拍照的。當時處在生活困難時期,父親消瘦的臉龐上顴骨明顯,而我手中還拿著一塊尚未吃完的鍋餅。父親記得遇到同事一家也去照相,同事的一個與我年齡相仿的孩子在哭鬧,父親想大概是餓了吧,就從我手中掰下一塊鍋餅給了同事的孩子。那是一個飢餓的年代啊!看看一家人的穿戴,恐怕只有不滿兩個月大的弟弟穿的棉衣算是新的。照完全家福,我與哥哥兩人還照了一張合影,我穿著一件從後面繫帶的花外罩,前面有一個同樣花色的口袋,與褪了色的外罩相比,明顯是新補上去的。大概這次照相後不久,哥哥就跟著爺爺回老家了;而爺爺也是最後一次留下影像,3年後他離開了我們。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1年與哥哥合影

再看看3年後我們兄弟仨的合影,可知生活已大為改善,人看上去更健康,而穿戴也頗時髦。哥哥穿著帶帽子的棉大衣,兩手插進口袋裡,一個很酷的姿勢。弟弟穿著花棉襖,看上去像新做的,只是明顯大了點,大概為了多穿一二年;帶著圍脖,兩腿分開,雙手微握,正視前方,像明星扮酷。我穿的是一件深藍色的外罩,脖子上圍著圍巾,與哥哥弟弟戴的單帽不同,我戴的是帶有雙耳的棉帽,可能是出汗了,帽簷下有一綹頭髮貼在額上;或許照相時的燈光太熱,而我估計是當時太緊張的緣故,因為我已經在鄉下外祖父家兩年了,這是回父母身邊來過年的,對城市已有了陌生感;我的穿戴,應該是父母為我新買的,也許因為農村更冷,才給我買了棉帽吧。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4年春節與哥哥、弟弟合影

1965年秋,我回到城裡上學,記得十三四歲前,冬天都是穿著姥娘做的花棉襖和粗布棉褲,外面當然還有罩衣和褲子。再後來就覺得男孩子穿花棉襖難為情了,上高中時連棉襖也很少穿了。記得小時候,家裡生活比多數人家要好些,但並不寬裕,父母發了工資,第一件事就是去郵局,分別給老人、兄長等匯款,除去必要的生活開支,結餘寥寥。但是,每年冬夏基本都有新衣穿。春節前一個多月,母親就會帶我去裁縫齊師傅家量身裁新衣,齊師傅在當地頗有名氣,工作在街道的裁縫店裡,與我家住一條街上。有一次,晚上去他家,已經七八點鐘了,他正在吃晚飯,可見節前很忙。齊師傅當時50 歲上下,個子挺高,寬臉龐,為客人量身時,非常麻利,一條軟尺在手中玩得像蛇在飛舞,暫時不用時就搭在左肩;量完上衣,然後在工作單上記下尺寸,再量褲子,那麼多數字記得清清楚楚。1973年,我和弟弟妹妹與父親的合影,就是穿著齊師傅做的中山裝。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73年春節,我、弟弟、妹妹與父親合影

從“文革”開始,穿軍裝、戴軍帽成為時尚。人們千方百計搞軍裝,那怕舊的也好,街上甚至發生搶路人軍帽的事。1973年的那張合影上,我戴的就是一頂洗得發白、有些破損的軍帽。1974年初,在西安軍工被服廠工作的二伯父來信說郵寄了一些布料,我們兄弟都盼望著;當打開包裹,看到嶄新的親切的“國防綠”時,真是興奮。這年春節,姥爺來過年,照了一張全家福,我與哥哥特意穿上了新做的軍裝,還帶著新軍帽。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74年春節全家與姥爺合影

小孩子都愛穿新衣服,但哥哥卻是例外。每次去量身,哥哥都推脫,沒辦法,等齊師傅給我量好後,比我的尺寸再稍微長一點,就成了哥哥的尺寸。新衣服做好了,他還是不穿,等我先替他穿一陣子,洗過一次後才肯穿。像那身新做的軍裝,是被父母“逼”著穿上照相的,照完就脫下來了,等我替他穿了一週後才肯再穿的。1971年,哥哥買了一雙高腰的白色球鞋,在當時是很時髦的,十幾歲的男孩子都渴望有一雙,我也很羨慕。哥哥還是不穿新的,讓我“捷足先登”,睡覺前仔細繫好鞋帶,真是高興得夜裡也會笑醒的。第二天穿到學校去,同學們也是羨慕得不得了,穿著打籃球時,就覺得彈跳特好,非常舒服。只穿了十來天,哥哥就要去了,真是捨不得。沒有“所有權”嘛,無可奈何吶。他把鞋仔細刷乾淨,再擦上一層增白粉。一年多以後,我上高中了,他又把鞋送給了我。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第一次穿毛衣,特意照張相

70年代中後期,年輕人穿棉衣的少了,開始時興毛衣、毛坎肩,都是手工編織的。其實純羊毛的極少,不少人用工廠發的白手套拆成線,經過染色後再織。當時人們的物質生活還不富裕,織一件毛衣需用一斤半左右的線,要花費二三十元,相當於四五口之家一個月的生活費。第一位的還是要填飽肚子,“民以食為天”嘛!1975年春,哥哥有了一件新毛衣,可能是女朋友親手織的吧,我乘機向哥哥要來他穿過兩年的舊毛衣。這時,我的個頭、身型已經超過了他,儘管穿上有點短,也有點瘦,但畢竟是第一次穿毛衣,還是喜歡的不得了。我叫上同學去公園照相,還特意脫下外套,拍下了第一張穿毛衣的照片。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第一次穿上羊衣衫

4年以後,我才真正有了屬於自己的毛衣,還是機織的高領毛衣,實際上已經叫“羊毛衫”,那會並不知道,當時非常時尚,是在外貿局工作的父親買的出口轉內銷的產品。“出口轉內銷”這個詞,受到當時一些有條件的人的青睞,很多商品愛用這樣的標誌,似乎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徵。那時候,人們都認為出口到外國的都是好東西,比國營商店裡賣給老百姓的要實惠和時尚的多,特別是花色樣式是國內難以見到的。我穿的這件毛衣是出口到歐洲的,雖是中號的,依然很寬鬆,一直穿了五六年,喜歡得不得了,當然也就留下了不少照片。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78年初在煙臺

我參加工作不久,哥哥出差到上海,正趕上南京路上的人立商廈熱賣雪花呢大衣,當時剛剛時興,在北方還極少有人穿。他在擁擠的人群裡排隊幾個小時,中午飯都顧不上吃,終於為我買了一件。花費89元,相當於他3個月的工資,當然回來後是母親給他的錢,但他費盡辛苦去買,卻完全是為了我,自己都不捨得買。僅僅相隔不到兩個月,他再去上海,不少人託他買,但同樣的一件大衣,已經漲到108元。我事前毫不知情,當驚喜突然降臨時,我覺得太貴重了,穿在身上,真的有些飄飄然。不久穿著去了青島,朋友為我在棧橋、魯迅公園等處拍了一些照片。次年又去煙臺,還加了一條大拉毛圍巾,也是剛時興的;省科技報社的一位記者朋友帶了相機,為我拍了不少照片,洗印放大後寄給我,還在照片後面題簽,有的寫著“留學歸來”,有的寫著“風華正茂”等等,都是這件大衣惹得“禍”。後來,哥哥還給我買過風衣、襯衣、褲子等,都是時裝,但大多穿過一年半載就送給鄉下老家了,唯有這件大衣一直保留至今;並非捨不得,掛在衣櫥裡不穿也有二十幾年了,但每次看到它,總有一股暖意湧在心頭,因為它承載的是手足之情。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我於1979年拍的西裝照

改革開放以後,開始時興西裝,看上去很漂亮,也很喜歡,但畢竟太扎眼,還沒有勇氣穿上。當時處於熱戀期,收到女朋友的照片,還特意去照相館拍了一張穿西裝的照片。今天看來,照相館的西裝做得實在是蹩腳,穿著也不合身。後來,單位量身訂做了一套,藍色的,咔嘰布料,男士還配了領帶,要求必須穿。八十年代,流行鴨舌帽,我當時擔任市科普作協祕書長,請來報社記者、攝影家陳文祥為我們拍照,還製作了瓷盤像。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86年秋留影

1992年曾一度流行過雙排扣西裝,我與妻子每人做了一套淺灰色西裝,而且別出心裁,做成大翻領。1983年10月,女兒過百歲兒時,曾穿上它抱著女兒留影。這時,西裝已相當普及,什麼場合都穿它,不再把穿西服當作扎眼之舉了。近年來,西裝、休閒裝、茄克衫等等,都是穿品牌的了。過去覺得領帶頗有裝飾性,好看,提精神,對打領帶很興奮,有七八條領帶可選擇,如今穿西裝再扎領帶也嫌麻煩了;女兒從英國給我買了條名牌領帶,也沒想到要用。去年底赴香港參加培訓,要求正式場合穿西裝,特意紮上女兒送的領帶,也只在開學和結業典禮上按要求做了,其他時間還是穿休閒裝覺得隨意、舒服。

"

李慶洪

題記:老照片往往承載著歷史與社會進步的印記,翻開老照片,看看當年的穿戴,勾起諸多往事,引發無限感慨。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59年初,我六個月留影

我的第一張照片,是1959年初在博山照的,照片上的文字記載是“慶紅六個月留念”。從我記事起,這張照片就與十幾張照片一起鑲在一個鏡框裡,掛在家中牆上的顯著位置;但是這張照片的四周已經被水洇,我的名字已模糊不清,後來在姥爺姥孃家看到同樣一張,保存完好如初,姥爺姥娘相繼過世後,我把照片取了回來。照片中的我,看上去是個大胖娃娃,坐在一個木製圈椅上,雙手抓住前面的橫樑;因為是第一次“上鏡”,瞪大了眼睛,大張著嘴巴,好奇地看著鏡頭。嘿,好奇心挺重的,不像有些孩子看見鏡頭就暈,甚至哭鬧不休。看看我的穿戴吧,一定是父母精心打扮的:戴著虎頭帽,身穿花棉襖棉褲,還戴著一個深底鑲白邊的肚兜。這樣的穿戴在當時一定是蠻時尚的了。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1年春節全家與爺爺合影

第二次照相,是在兩年後的1961年了。這是一張全家福,是因為爺爺從近200公里的鄉下老家來看望我們,特意去照相館拍照的。當時處在生活困難時期,父親消瘦的臉龐上顴骨明顯,而我手中還拿著一塊尚未吃完的鍋餅。父親記得遇到同事一家也去照相,同事的一個與我年齡相仿的孩子在哭鬧,父親想大概是餓了吧,就從我手中掰下一塊鍋餅給了同事的孩子。那是一個飢餓的年代啊!看看一家人的穿戴,恐怕只有不滿兩個月大的弟弟穿的棉衣算是新的。照完全家福,我與哥哥兩人還照了一張合影,我穿著一件從後面繫帶的花外罩,前面有一個同樣花色的口袋,與褪了色的外罩相比,明顯是新補上去的。大概這次照相後不久,哥哥就跟著爺爺回老家了;而爺爺也是最後一次留下影像,3年後他離開了我們。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1年與哥哥合影

再看看3年後我們兄弟仨的合影,可知生活已大為改善,人看上去更健康,而穿戴也頗時髦。哥哥穿著帶帽子的棉大衣,兩手插進口袋裡,一個很酷的姿勢。弟弟穿著花棉襖,看上去像新做的,只是明顯大了點,大概為了多穿一二年;帶著圍脖,兩腿分開,雙手微握,正視前方,像明星扮酷。我穿的是一件深藍色的外罩,脖子上圍著圍巾,與哥哥弟弟戴的單帽不同,我戴的是帶有雙耳的棉帽,可能是出汗了,帽簷下有一綹頭髮貼在額上;或許照相時的燈光太熱,而我估計是當時太緊張的緣故,因為我已經在鄉下外祖父家兩年了,這是回父母身邊來過年的,對城市已有了陌生感;我的穿戴,應該是父母為我新買的,也許因為農村更冷,才給我買了棉帽吧。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64年春節與哥哥、弟弟合影

1965年秋,我回到城裡上學,記得十三四歲前,冬天都是穿著姥娘做的花棉襖和粗布棉褲,外面當然還有罩衣和褲子。再後來就覺得男孩子穿花棉襖難為情了,上高中時連棉襖也很少穿了。記得小時候,家裡生活比多數人家要好些,但並不寬裕,父母發了工資,第一件事就是去郵局,分別給老人、兄長等匯款,除去必要的生活開支,結餘寥寥。但是,每年冬夏基本都有新衣穿。春節前一個多月,母親就會帶我去裁縫齊師傅家量身裁新衣,齊師傅在當地頗有名氣,工作在街道的裁縫店裡,與我家住一條街上。有一次,晚上去他家,已經七八點鐘了,他正在吃晚飯,可見節前很忙。齊師傅當時50 歲上下,個子挺高,寬臉龐,為客人量身時,非常麻利,一條軟尺在手中玩得像蛇在飛舞,暫時不用時就搭在左肩;量完上衣,然後在工作單上記下尺寸,再量褲子,那麼多數字記得清清楚楚。1973年,我和弟弟妹妹與父親的合影,就是穿著齊師傅做的中山裝。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73年春節,我、弟弟、妹妹與父親合影

從“文革”開始,穿軍裝、戴軍帽成為時尚。人們千方百計搞軍裝,那怕舊的也好,街上甚至發生搶路人軍帽的事。1973年的那張合影上,我戴的就是一頂洗得發白、有些破損的軍帽。1974年初,在西安軍工被服廠工作的二伯父來信說郵寄了一些布料,我們兄弟都盼望著;當打開包裹,看到嶄新的親切的“國防綠”時,真是興奮。這年春節,姥爺來過年,照了一張全家福,我與哥哥特意穿上了新做的軍裝,還帶著新軍帽。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74年春節全家與姥爺合影

小孩子都愛穿新衣服,但哥哥卻是例外。每次去量身,哥哥都推脫,沒辦法,等齊師傅給我量好後,比我的尺寸再稍微長一點,就成了哥哥的尺寸。新衣服做好了,他還是不穿,等我先替他穿一陣子,洗過一次後才肯穿。像那身新做的軍裝,是被父母“逼”著穿上照相的,照完就脫下來了,等我替他穿了一週後才肯再穿的。1971年,哥哥買了一雙高腰的白色球鞋,在當時是很時髦的,十幾歲的男孩子都渴望有一雙,我也很羨慕。哥哥還是不穿新的,讓我“捷足先登”,睡覺前仔細繫好鞋帶,真是高興得夜裡也會笑醒的。第二天穿到學校去,同學們也是羨慕得不得了,穿著打籃球時,就覺得彈跳特好,非常舒服。只穿了十來天,哥哥就要去了,真是捨不得。沒有“所有權”嘛,無可奈何吶。他把鞋仔細刷乾淨,再擦上一層增白粉。一年多以後,我上高中了,他又把鞋送給了我。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第一次穿毛衣,特意照張相

70年代中後期,年輕人穿棉衣的少了,開始時興毛衣、毛坎肩,都是手工編織的。其實純羊毛的極少,不少人用工廠發的白手套拆成線,經過染色後再織。當時人們的物質生活還不富裕,織一件毛衣需用一斤半左右的線,要花費二三十元,相當於四五口之家一個月的生活費。第一位的還是要填飽肚子,“民以食為天”嘛!1975年春,哥哥有了一件新毛衣,可能是女朋友親手織的吧,我乘機向哥哥要來他穿過兩年的舊毛衣。這時,我的個頭、身型已經超過了他,儘管穿上有點短,也有點瘦,但畢竟是第一次穿毛衣,還是喜歡的不得了。我叫上同學去公園照相,還特意脫下外套,拍下了第一張穿毛衣的照片。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第一次穿上羊衣衫

4年以後,我才真正有了屬於自己的毛衣,還是機織的高領毛衣,實際上已經叫“羊毛衫”,那會並不知道,當時非常時尚,是在外貿局工作的父親買的出口轉內銷的產品。“出口轉內銷”這個詞,受到當時一些有條件的人的青睞,很多商品愛用這樣的標誌,似乎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徵。那時候,人們都認為出口到外國的都是好東西,比國營商店裡賣給老百姓的要實惠和時尚的多,特別是花色樣式是國內難以見到的。我穿的這件毛衣是出口到歐洲的,雖是中號的,依然很寬鬆,一直穿了五六年,喜歡得不得了,當然也就留下了不少照片。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78年初在煙臺

我參加工作不久,哥哥出差到上海,正趕上南京路上的人立商廈熱賣雪花呢大衣,當時剛剛時興,在北方還極少有人穿。他在擁擠的人群裡排隊幾個小時,中午飯都顧不上吃,終於為我買了一件。花費89元,相當於他3個月的工資,當然回來後是母親給他的錢,但他費盡辛苦去買,卻完全是為了我,自己都不捨得買。僅僅相隔不到兩個月,他再去上海,不少人託他買,但同樣的一件大衣,已經漲到108元。我事前毫不知情,當驚喜突然降臨時,我覺得太貴重了,穿在身上,真的有些飄飄然。不久穿著去了青島,朋友為我在棧橋、魯迅公園等處拍了一些照片。次年又去煙臺,還加了一條大拉毛圍巾,也是剛時興的;省科技報社的一位記者朋友帶了相機,為我拍了不少照片,洗印放大後寄給我,還在照片後面題簽,有的寫著“留學歸來”,有的寫著“風華正茂”等等,都是這件大衣惹得“禍”。後來,哥哥還給我買過風衣、襯衣、褲子等,都是時裝,但大多穿過一年半載就送給鄉下老家了,唯有這件大衣一直保留至今;並非捨不得,掛在衣櫥裡不穿也有二十幾年了,但每次看到它,總有一股暖意湧在心頭,因為它承載的是手足之情。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我於1979年拍的西裝照

改革開放以後,開始時興西裝,看上去很漂亮,也很喜歡,但畢竟太扎眼,還沒有勇氣穿上。當時處於熱戀期,收到女朋友的照片,還特意去照相館拍了一張穿西裝的照片。今天看來,照相館的西裝做得實在是蹩腳,穿著也不合身。後來,單位量身訂做了一套,藍色的,咔嘰布料,男士還配了領帶,要求必須穿。八十年代,流行鴨舌帽,我當時擔任市科普作協祕書長,請來報社記者、攝影家陳文祥為我們拍照,還製作了瓷盤像。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86年秋留影

1992年曾一度流行過雙排扣西裝,我與妻子每人做了一套淺灰色西裝,而且別出心裁,做成大翻領。1983年10月,女兒過百歲兒時,曾穿上它抱著女兒留影。這時,西裝已相當普及,什麼場合都穿它,不再把穿西服當作扎眼之舉了。近年來,西裝、休閒裝、茄克衫等等,都是穿品牌的了。過去覺得領帶頗有裝飾性,好看,提精神,對打領帶很興奮,有七八條領帶可選擇,如今穿西裝再扎領帶也嫌麻煩了;女兒從英國給我買了條名牌領帶,也沒想到要用。去年底赴香港參加培訓,要求正式場合穿西裝,特意紮上女兒送的領帶,也只在開學和結業典禮上按要求做了,其他時間還是穿休閒裝覺得隨意、舒服。

〖紀實〗老照片上的穿戴

▲1983年10月女兒過百歲兒合影

10年前我發現,增長的不僅是年齡,還有體重,不再往高處長,卻向寬裡擴,不斷髮福的身體,使衣服越來越難以有合榫合卯的了。弟弟比我“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搞企業,走南闖北到處跑,遇到肥大的適合自己的體恤、襯衣、褲子等,會同時給我也買上一件。更令我感動的是侄兒,連續幾年春節都要給我買件外套,事先不徵求意見,不問尺寸,也不必試穿,每次買來總是那麼合身,樣式也不錯,真是細心;別忘了,他還是剛滿二十的孩子。一次在酒宴上,有人問他,他給你什麼好處了,你總給他買衣服?侄兒覺得一個大人提出這樣的問題,實在太幼稚可笑,回答道:“因為他是我大爺唄,親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