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設計最強校?當然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中國教育部的歷次評估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設計學”都是第一。雖然從全球 TOP 藝術院校排名從第 19 名下降至第 23 名,但這所培養大學老師的大學,可以說依然是設計學科的泰山北斗。


中國很多設計類專業大部分都是從這所大學濫觴,再通過學子去各個大學任教普及到各個城市。其教學方法、教育理念、教學思路,甚至學生作業應該怎樣佈置,都影響著中國藝術設計的樣態與面貌。

然而,在 2018 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開始遇到了挑戰者:同濟大學。在這一年度的 QS 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在實力上名列全球第 18 名,比同期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足足高出了 5 個身位,同濟大學也是亞洲唯一入選前 20 的設計學院。


2019 年,同濟大學在 QS 全球設計學院的排名繼續提升,成為全球第 14,亞洲第1的設計學院。


同濟大學,彎道超車

2019-2020年 QS世界大學排名學科排名(藝術設計專業)


其實,這一切早有徵兆。

在2017年的中國教育部對各藝術院校的評估中,雖然清華大學仍然是頭把交椅,但同濟大學已經上升到了第 3 名。考慮到 QS 更青睞具備國際化視野的設計院校,在 2018 年將中國最佳設計學院給予同濟大學就並不令人意外了。

同濟大學的設計學科基礎並不算特別好,其建築設計專業屬於“老八院”,這是 2001 年之前,同濟大學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設計專業,還得和其他幾家平分榮譽。雖然 1986 年就開始招收設計類專業的本科生,但 2001 年才能招收碩士研究生,這份資歷可以說比各省級的師範大學中的設計專業都淺。

2009 年的 5 月,同濟大學的藝術設計系才變為設計創意學院,而且專業方向還只有三個:工業產品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和媒體傳達設計,這都是藝術高校招生規模、學位等級、師資膨脹之後的事情了,換句話說,上一波高校大躍進,同濟大學在設計學科上,居然來摻和一下的資格都沒有。


同濟大學,彎道超車

同濟大學創意設計學院


2005年時,清華美院的設計專業碩士畢業生,被分配到同濟大學任教,離京前的告別宴上,往往是滿臉失意,蹦出的詞彙往往和“發配”、“沒辦法”、“等我回來”之類的短語相連,勾勒出一幅心不甘情不願的複雜心態。

然而,就是在 2009—2019 這十年間,同濟大學的設計專業和南方的互聯網企業發展速度一致,彎道超車,具備了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坐而論道的資格和實力。

同濟大學怎麼做到的?

陳丹青老師在《驕傲與劫難—記 1978-1980 年的中央美術學院》時,曾講到這樣一個道理:“人問清華領導,清華教學有什麼好法子?回答是:因為考生好,好衝著好牌子,一年一年自會來。這道理移到中央美院說,也是一回事。”

同樣,這個道理移到同濟大學來說,也是一回事。同濟大學作為知名 1907 年就建立了,比清華創校還早。是中國最早的 7 所國立大學之一,民國時的名聲不必清華小,是國家重點建設的“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高校之一。

同濟大學的設計類專業遴選學生標準之高,可謂令人瞠目結舌。由於同濟大學的設計學科不需要極強的繪畫能力基礎,所以只要求省聯考成績即可,但同濟大學的文化課成績至少需要考到 600分比較有把握報考,這還是在上海市的錄取標準。


同濟大學,彎道超車

2018年 同濟大學 工業設計專業在上海本地的錄取分數線


同濟大學在浙江省的錄取分數,居然達到誇張的 670 分左右才能報考,僅僅文化課的成績就足以報考北大、清華的大部分專業了。換句話說,同濟大學選拔設計類學生的標準,根本就是按照普通文理科學生考入清華和北大的分數線進行擇優的。文化課要求成績之高,可謂全國最高。


同濟大學,彎道超車

2018年 同濟大學 工業設計專業在浙江的錄取分數線


當一名學生參加普通高考也能進入清華和北大時,還需要專門拿出時間學習美術基礎,參加省聯考,再報考同濟大學的設計專業,文化課成績如果低於 580 分,根本連試一下的機會都沒有,自律性稍微差一點兒,根本就不會具備競爭資格。這類尖子生的文化背景基礎和自律性,自不待言。什麼是好學生,這就是好學生!

除了生源好,同濟大學做的大學發展規劃也很特別。清華美院設計學科體系全面、成熟和完備,那麼同濟大學就選擇了“偏科”,將自身的建設精力投入到有限的幾個專業中去,不追去均衡的大而全的強度,而致力於少數前沿性專業,不求數量,求質量,不求廣度,求高度,可以說,設計創意學院的定位非常具有前瞻性。

而且鑑於同濟大學的理工科極為強大的學術與教育資源,提出專注於“面向產業轉型和未來生活的智能可持續設計”,在 AI 與算法日益波靡和改變世界的當下,抓住了移動信息時代最熱的浪潮。

同時,又僅僅抓住近十年來,學術發展國際化這個大趨勢,同世界排名前 10 的芬蘭阿爾託大學進行深度的合作辦學和聯合招生,是中國第一所走出去了的設計學院。在“國際化”這層面,同濟大學可謂開國內藝術院校風氣之先。


且不說,率先推出以“整合設計”為教育思維的“同濟-阿爾託設計工廠”和“同濟大學中芬中心”,就是每年接受佔研究生總數 40%的國際生,以及超過 60%的研究生擁有海外實習和交換經歷,這種國際化程度在中國藝術院校中是地地道道的少數派。


同濟大學,彎道超車

同濟大學中芬中心


同時,同濟還主動加入聲譽顯赫的“CUMULUS全球設計、藝術與媒體院校聯盟,ICSID 國際工業設計協會,和DESIS 社會創新和可持續設計聯盟”,打個比方,中國經濟的迅猛提速,就是加入了 WTO 獲得了極為便利的條件,搭上了全球知識共享的快班車。

要想有高度,還要有理論層面的影響力。其主編的設計雜誌《大設計》,雖然不是中文核心期刊,但依舊在設計界持續發揮著理論探討與研究的影響力。2013 年起,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與荷蘭 ELSEVIER 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全英文設計研究學報《Design, Economics And Innovation》,也是中國藝術院校第一份“走出去”的理論期刊,這也讓國際設計界瞭解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有了最佳途徑。


同濟大學,彎道超車

《大設計》雜誌


同樣可以打個比方,雖然我們知道中國和莫言一樣優秀的當代作家非常多,但只有莫言從 1989 年就開始授權外國翻譯家,將自己的作品傳播到世界主流文學界一樣,與知名翻譯家 Howard Goldblatt 的合作,使莫言被其推崇為“當代狄更斯和拉伯雷”。


這就使莫言從中國當代文學家中脫穎而出,在全球文學話語體系中擁有了足夠的影響力。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的努力亦是同樣的道理。

話說回來,這樣冉冉升起的設計教育新星,對於多數學生來說,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那麼,是否有一條硬磕高考成績之外的選項呢,有,的確有,但我們今天的故事,先講到這裡。


與我們聯繫,可微信關注康石石公眾號:kang-shishi,後臺留言諮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