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最早那批“萬元戶”現在怎樣了?廣州這位老人家有話說

跳槽那些事兒 廣州 創業 銀行 慈善 廣州參考 2019-06-30

他是改革開放後我國最早一批“萬元戶”,是電焊機行業的“老行專”,是客戶員工的“好老闆”,更是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芳鄰”。他就是73歲的廣州市金象工業生產有限公司董事長謝仲餘,年逾古稀,他有了一個更響亮的頭銜——“廣東好人”。

1980年,謝仲餘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秉承“三本”理念39載誠信經營成為遠近聞名的“焊機大王”,視產品質量為生命提供終身服務,從不打廣告卻遠銷海外,不賒賬不貸款更不拖欠工資。謝仲餘將成功歸功於黨的好政策,堅持回報社會,1995年至今從未間斷助養老人、孤兒。兩個女兒傳承家風熱心社會公益,父女兩代人至今捐款捐物總計3000多萬元,受惠困難群眾達12500人次。

每天‘從雞叫忙到鬼叫’

他把焊機做到三十年不壞

全國最早那批“萬元戶”現在怎樣了?廣州這位老人家有話說

在廣州西關寶源路的金象電焊機門市部前,一頭銅鑄大象腳下刻著“肆佰伍拾”字樣,這背後是謝仲餘艱苦創業的故事:改革開放初期,高等機電專業畢業的謝仲餘在一家國企當電工技師,有著令人羨慕的“鐵飯碗”。但他卻敏銳抓住到黨的好政策,在事業上升期毅然選擇自謀出路當“個體戶”,拿著自己全部的積蓄——450元,買了一些破舊機器開始做機器維修。

不到一年,他就成為了萬元戶,也是改革開放後全國第一批個體戶。這背後是辛苦的付出。“每天‘從雞叫忙到鬼叫’,雖然很累,但收入大增,從此不用擔心沒錢買米買肉了。”謝仲餘回憶說。

認真細緻、技術過硬、服務保障,讓謝仲餘贏得越來越多人的認可。隨後謝仲餘請來幾名學徒,添置了一些廢舊機械,在家裡辦起了金象機械工場。

謝仲餘很快發現新的商機:電焊機市場是一個亟待開發並有廣闊前景的行業。

凡是喜歡琢磨的謝仲餘瞄準了目標——開發一種體積小、功率大且壽命長的手提式小型電焊機。經過無數個日夜的鑽研,他研發出一種體積只有老式機器功率三分之一、效能卻一樣的手提式電焊機。小金象電焊機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甚至遠銷東南亞。

“金象”的旺銷在很大程度上源於產品的質量以及優質帶來的信譽。業界都知道,謝仲餘對電焊機的質量有嚴格要求,他堅信“先有質才有量”,盡最大的努力,使每個設備都能讓客戶滿意。“前幾年一個做自行車維修的老顧客路過門市部,跟夥計感概地說,他是30多年前買的金象焊機,當年他是一個小夥子,現在他都當上爺爺了,電焊機還一直沒有壞,質量真是好。我正巧在旁邊聽到了,這樣的例子有很多”。

不打廣告不貸款

卻為山區免費培養電焊工

全國最早那批“萬元戶”現在怎樣了?廣州這位老人家有話說

謝仲餘將自己近40年的心得總結為“三本”理念:本心、本事和本錢。“三本”之中,本心最重要,是擺在首位的。“所謂本心,其實就是本德、誠信,收了人家一元錢,就要幫別人做足一元錢的活,如果做了九毛錢,那就是欺騙,後患無窮,路就會越走越窄。沒有本心,再大的本事、再多的本錢都沒有用,隨時都會有可能虧光。”他認為,本心在人們做事或企業經營中永遠都是第一的。

堅守本心,謝仲餘從不賒賬,信譽好,在進貨原材料時,賣家都很放心地與其長期合作。在公司剛起步最困難的時期,資金比較緊張,即使到了過年,謝仲餘也不捨得給家裡添置東西,而是首先保證在規定的時間裡把客戶的賬先結清,給員工的薪水發足,最後才想到自己的小家。“我認為賒賬是不文明的行為,破壞了信用。我也從來不貸款,有很多銀行主動要貸款給我,我說我不需要,有人出主意讓我拿了貸款再貸給其他人,我堅決拒絕。”

近40年來,謝仲餘從未拖欠客戶一分錢,更不逾期發薪水。員工都願意追著他打拼,有的老員工榮休了,下一代人繼續來求職。謝仲餘笑著說,“我是看本事的,有本事的才要,絕不徇私”。黃英華經理的爸爸從80年代就在金象工作直至退休,十年前他也進入金象工作,“謝生是好老闆,大家公認的頂呱呱”。

一路走來,謝仲餘始終堅持誠信經營,帶領企業不斷創新,工廠由當初的作坊經營、個體字號發展成為擁有2萬多平方米廠房及年產值幾千萬元的大型電焊機生產企業。“我從來沒打過廣告,也沒給過一分錢回扣,我們做的是回頭客生意,自己說一萬句好不如顧客說一句”。謝仲餘說,電焊機從外觀上上看沒有什麼差別,我們全部產品都是用純度最高的電解銅做原料,成本高價格也貴,用了就知道質量,很多電焊機要用於造船、地鐵、橋樑等領域,與安全息息相關,他對質量的堅守,也是對安全的負責。

“做生意不能做一錘子買賣,從創業到現在,我們都堅持做好服務。”做好產品的後期服務也是謝仲餘對誠信經營的延伸。金象對產品提供終身免費服務,還提供“以舊換新”服務,設備用了很多年,只要補齊現行市場差價,就可以換新的。這樣明明是虧本的,但謝仲餘說承諾了,就要做到。即便不購買產品,都可以前來諮詢,會有專人解答關於設備使用方面的問題,定期還會舉行燒焊培訓,已經為山區免費培養了一批批專業焊工。

做慈善也“老土”

女兒已經傳承好家風

全國最早那批“萬元戶”現在怎樣了?廣州這位老人家有話說

“滴水之恩也當湧泉相報,何況我深受黨恩,我的事業和榮譽都源自黨的好政策,所以我總想著回報社會。”早在事業起步不久的1987年,謝仲餘就開始了捐助慈善,一直堅持至今30多年。

每年的新春慰問成為謝仲餘與老人的一個重要約定。從1995年起,謝仲餘開始助養荔灣區的孤老孤兒,每年春節向全區孤寡老人贈送慰問金且金額逐年增加。1999年起,慰問金提至每人300元,受助對象基本穩定在500人。2005年,捐助擴大到重點優撫對象,2010年起慰問標準提升至每人500元。“增加慰問金,是想讓孤老們吃得好一點,每年都能過一個開心的春節。”謝仲餘說。

在許多街坊看來,有謝仲餘這樣的“芳鄰”,是一件溫暖而自豪的事。有一位年過百歲的李婆婆,曾連續15年拿到謝仲餘的新春慰問紅包。他們曾經是同住在西關的鄰居。很多老人家也和謝仲餘成為老朋友。

謝仲餘做慈善的方式也很老土,備好現鈔,依靠職能部門,直接面對救助對象,而不是走過場作秀。荔灣區民政部門相關負責人多次表示,謝仲餘做慈善,最難得的是堅守承諾和初心,持之以恆,“比他有錢的人很多,但像他一樣多年如一日做慈善的卻很少”。

謝仲餘慷慨做慈善,對自己卻很“孤寒”(吝嗇)。至今不懂象棋、麻將、撲克、交誼舞、煙、酒等,人稱“六不懂先生”的他,工作之外就是看書,讀詩詞和古典文學,練就了好文筆,寫了幾部小說,數十年如一日遵從自己簡樸的生活習慣。他經常在公司裡端著自帶的自家盒飯用餐,他跟身邊人說,除了必要的花費,他不願意浪費錢。

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謝仲餘的女兒謝小夏、謝小云延續著好家風。她們既是成功的女企業家,同時也是遠近聞名的慈善家,“快樂可以傳遞,幫助到有需要的人,我們感到很快樂”。謝家父女參與了多個慈善資助項目,包括孤寡老人助養,老人大學、頤老院、慈善醫院、兒童基金的捐贈和對特困學生的支助教育等。

“父親對我們的影響很大,他的言傳身教讓我們從進入社會開始就延續併發揚他誠信經營、慈善為懷的做法。”這是謝家父女的共同堅持,並且一直堅持下去。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廖靖文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邱偉榮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邱偉榮、廖靖文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編輯 羅知鋒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王曉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