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溪橋史話

天主教 基督教 長江 同治 音樂聽吧 2017-06-16

白溪橋史話

漁歌依舊

白溪橋西靠牛食坡,南枕大金山,而東、北兩面在歷史上均為低窪的沼澤地。公元1870年夏季,長江發大洪水,位於老城與涴市交界的長江大堤潰口,凶猛的洪水順鬆滋河咆哮而下,沖毀了大片農田以及數座集鎮,致使10萬餘人無家可歸。號稱九街十八巷的磨盤洲舊址永遠沉入水底。白溪橋鄰近的沼澤地,則被衝成了鬆滋兩大湖泊小南海和慶壽湖。

白溪橋史話

白溪橋毗鄰小南海

獨特的地理環境,使白溪橋大溝小溪縱橫交錯。每逢雨季,牛食坡和大金山的山水,就順著這些溪溪溝溝,流入小南海和慶壽湖。當地百姓為方便出行,逢溝砌拱,遇溪搭橋。有參天古樹搭成的木板橋,有巨大青石搭就的石板橋,有青磚砌成的磚拱橋,形態各異的小橋,為水鄉呈現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據史料記載,當地是“百步十橋,百橋百樣”,這就是地名為“百”溪橋的由來。

清光緒年間,比利時籍神甫將天主教引入鬆滋,並在沙道觀、白溪橋新修天主教堂兩所。1933年,鬆滋的天主教堂轉屬美國神甫主持,使白溪橋的天主教堂規模逐漸擴大,並下設新江口、磨盤洲兩所分堂。1905年,英國牧師又將基督教引入鬆滋,並慕名在白溪橋修建了福音堂。這些外國牧師在白溪橋大興西醫和西學。當地百姓只要加入教會,就可享受到西醫的治療服務,包括動手術,其子女也可到教會學校上西學。一時間,當地老百姓加入教會,成為信徒的不少。牧師們還擁有當時鬆滋的第一輛摩托車,在鄉間土路上奔馳,捲起一陣陣塵土,讓老百姓感到非常新奇。當地百姓除了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外,其中大部分還是信仰佛教,因此白溪橋建有佛神廟和關帝廟,關帝廟前還搭有戲臺,逢年過節還在那裡演大戲。

白溪橋史話

見證滄桑的老房子

從清朝同治年起,白溪橋集貿市場就初具規模,一直到民國抗戰時期,白溪橋雲集了湖北湖南八方商賈,成為了一座繁華的商埠,一時間百業繁茂,有從事魚蝦交易的魚行,有加工整米的糧行,有經營棉花的花行,有紡紗織布賣綢緞布匹的疋頭店,有殺豬賣肉的肉案,有加工豆腐的豆腐坊,有經營油條麻花、滷菜的酒館,有經營菸酒及雜貨的雜貨店,還有鞭炮店、理髮店、鴉片館、賭館、旅店、水果行、山貨行、柴行、豬行、齋鋪……

小南海盛產魚蝦,許多漁民駕著魚划子在湖中穿梭捕撈,常將魚划子、鷺鷥船停靠在白溪橋沿岸打尖歇息,並上岸進行鮮魚交易。當時在白溪橋上市的鮮魚數量相當可觀,交易非常活躍,生意格外火爆。幾家老字號漁行應運而生,而且各魚行每日“同行會議”,商定每日魚價。賣魚的漁民、南來北往的顧客和魚販絡繹不絕。

自然風光秀麗,文化底蘊豐厚,未來的白溪橋,可望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人和文人墨客。

白溪橋史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