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3年,一部成本73萬的中國電影《雜嘴子》,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羅伯特·奧特曼的《銀色·性·男女》一道,入圍第50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最終它獲得「國會議長」金獎,時任評委會主席的彼得·威爾(《死亡詩社》《楚門的世界》)對它盛讚不已。

"

1993年,一部成本73萬的中國電影《雜嘴子》,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羅伯特·奧特曼的《銀色·性·男女》一道,入圍第50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最終它獲得「國會議長」金獎,時任評委會主席的彼得·威爾(《死亡詩社》《楚門的世界》)對它盛讚不已。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這部片的導演叫劉苗苗,那年她31歲,卻已和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等並列同儕。

劉苗苗早慧,16歲就考上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與陳凱歌、田壯壯、張軍釗、彭小蓮、吳子牛、李少紅、胡玫等都是同班同學。

當時她不但是班裡最小的,也是全校最小的學生(年紀最大的那個學生叫張藝謀,28歲,攝影系)。後來這批人陸續成名,形成中國電影史上著名的「北電78屆」。

"

1993年,一部成本73萬的中國電影《雜嘴子》,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羅伯特·奧特曼的《銀色·性·男女》一道,入圍第50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最終它獲得「國會議長」金獎,時任評委會主席的彼得·威爾(《死亡詩社》《楚門的世界》)對它盛讚不已。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這部片的導演叫劉苗苗,那年她31歲,卻已和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等並列同儕。

劉苗苗早慧,16歲就考上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與陳凱歌、田壯壯、張軍釗、彭小蓮、吳子牛、李少紅、胡玫等都是同班同學。

當時她不但是班裡最小的,也是全校最小的學生(年紀最大的那個學生叫張藝謀,28歲,攝影系)。後來這批人陸續成名,形成中國電影史上著名的「北電78屆」。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北電78級導演系,星光璀璨。第二排左一就是劉苗苗

「78屆」的陳凱歌在1984年拍出「第五代」的開山之作《黃土地》。一年後,劉苗苗也執導了處女作《遠洋軼事》,那是一部講述船舶行業的影片。

"

1993年,一部成本73萬的中國電影《雜嘴子》,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羅伯特·奧特曼的《銀色·性·男女》一道,入圍第50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最終它獲得「國會議長」金獎,時任評委會主席的彼得·威爾(《死亡詩社》《楚門的世界》)對它盛讚不已。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這部片的導演叫劉苗苗,那年她31歲,卻已和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等並列同儕。

劉苗苗早慧,16歲就考上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與陳凱歌、田壯壯、張軍釗、彭小蓮、吳子牛、李少紅、胡玫等都是同班同學。

當時她不但是班裡最小的,也是全校最小的學生(年紀最大的那個學生叫張藝謀,28歲,攝影系)。後來這批人陸續成名,形成中國電影史上著名的「北電78屆」。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北電78級導演系,星光璀璨。第二排左一就是劉苗苗

「78屆」的陳凱歌在1984年拍出「第五代」的開山之作《黃土地》。一年後,劉苗苗也執導了處女作《遠洋軼事》,那是一部講述船舶行業的影片。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遠洋軼事》,1985

1987年,劉苗苗又率領劇組在川藏高原拍攝了故事片《馬蹄聲碎》,採用獨特的視角,細膩地展現了幾個女兵在紅軍長征過程中追趕大部隊的故事。

時代為她鋪開堆滿鮮花的路。

1993年在威尼斯獲獎後,她更是成為了中國最年輕的電影廠——寧夏電影製片廠的廠長,拍攝了故事片《家醜》,使當時負債40多萬、規章設備都不齊全的寧夏廠,開始了故事片的生產,投入了運營當中。

"

1993年,一部成本73萬的中國電影《雜嘴子》,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羅伯特·奧特曼的《銀色·性·男女》一道,入圍第50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最終它獲得「國會議長」金獎,時任評委會主席的彼得·威爾(《死亡詩社》《楚門的世界》)對它盛讚不已。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這部片的導演叫劉苗苗,那年她31歲,卻已和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等並列同儕。

劉苗苗早慧,16歲就考上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與陳凱歌、田壯壯、張軍釗、彭小蓮、吳子牛、李少紅、胡玫等都是同班同學。

當時她不但是班裡最小的,也是全校最小的學生(年紀最大的那個學生叫張藝謀,28歲,攝影系)。後來這批人陸續成名,形成中國電影史上著名的「北電78屆」。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北電78級導演系,星光璀璨。第二排左一就是劉苗苗

「78屆」的陳凱歌在1984年拍出「第五代」的開山之作《黃土地》。一年後,劉苗苗也執導了處女作《遠洋軼事》,那是一部講述船舶行業的影片。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遠洋軼事》,1985

1987年,劉苗苗又率領劇組在川藏高原拍攝了故事片《馬蹄聲碎》,採用獨特的視角,細膩地展現了幾個女兵在紅軍長征過程中追趕大部隊的故事。

時代為她鋪開堆滿鮮花的路。

1993年在威尼斯獲獎後,她更是成為了中國最年輕的電影廠——寧夏電影製片廠的廠長,拍攝了故事片《家醜》,使當時負債40多萬、規章設備都不齊全的寧夏廠,開始了故事片的生產,投入了運營當中。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家醜》,1994,王志文、何冰等主演

這一切對於劉苗苗來說,順風順水。然而但或許是命運的捉弄,讓本來前途一片大好的劉苗苗開始遭到了一系列的挫折。

1994年,她的身體先是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病症;之後親人的相繼去世又給她帶來沉重打擊,她患上了雙向情感障礙,住進了醫院。

疾病所帶來的痛苦反覆折磨著她,藥物反應讓她的雙手顫抖不止,精神狀態的不穩定也讓她的創作變得斷斷續續。

2018年,劉苗苗攜新作《紅花綠葉》重新出現在觀眾面前。

對於她來說,這是一次真正的「復出」,對藝術的野心,她不曾放棄過。


"

1993年,一部成本73萬的中國電影《雜嘴子》,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羅伯特·奧特曼的《銀色·性·男女》一道,入圍第50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最終它獲得「國會議長」金獎,時任評委會主席的彼得·威爾(《死亡詩社》《楚門的世界》)對它盛讚不已。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這部片的導演叫劉苗苗,那年她31歲,卻已和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等並列同儕。

劉苗苗早慧,16歲就考上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與陳凱歌、田壯壯、張軍釗、彭小蓮、吳子牛、李少紅、胡玫等都是同班同學。

當時她不但是班裡最小的,也是全校最小的學生(年紀最大的那個學生叫張藝謀,28歲,攝影系)。後來這批人陸續成名,形成中國電影史上著名的「北電78屆」。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北電78級導演系,星光璀璨。第二排左一就是劉苗苗

「78屆」的陳凱歌在1984年拍出「第五代」的開山之作《黃土地》。一年後,劉苗苗也執導了處女作《遠洋軼事》,那是一部講述船舶行業的影片。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遠洋軼事》,1985

1987年,劉苗苗又率領劇組在川藏高原拍攝了故事片《馬蹄聲碎》,採用獨特的視角,細膩地展現了幾個女兵在紅軍長征過程中追趕大部隊的故事。

時代為她鋪開堆滿鮮花的路。

1993年在威尼斯獲獎後,她更是成為了中國最年輕的電影廠——寧夏電影製片廠的廠長,拍攝了故事片《家醜》,使當時負債40多萬、規章設備都不齊全的寧夏廠,開始了故事片的生產,投入了運營當中。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家醜》,1994,王志文、何冰等主演

這一切對於劉苗苗來說,順風順水。然而但或許是命運的捉弄,讓本來前途一片大好的劉苗苗開始遭到了一系列的挫折。

1994年,她的身體先是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病症;之後親人的相繼去世又給她帶來沉重打擊,她患上了雙向情感障礙,住進了醫院。

疾病所帶來的痛苦反覆折磨著她,藥物反應讓她的雙手顫抖不止,精神狀態的不穩定也讓她的創作變得斷斷續續。

2018年,劉苗苗攜新作《紅花綠葉》重新出現在觀眾面前。

對於她來說,這是一次真正的「復出」,對藝術的野心,她不曾放棄過。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2003年,劉苗苗萌生了「重回西海固」的想法。

寧夏作為她的第二故鄉,西海固這個地方讓她產生了一種和自己的父親兄長以及少年時代緊密關聯的感覺,因此成為了她情感的寄託;

又因為她在西海固拍了《雜嘴子》,這代表她在事業高峰時期的一個象徵符號。

"

1993年,一部成本73萬的中國電影《雜嘴子》,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羅伯特·奧特曼的《銀色·性·男女》一道,入圍第50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最終它獲得「國會議長」金獎,時任評委會主席的彼得·威爾(《死亡詩社》《楚門的世界》)對它盛讚不已。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這部片的導演叫劉苗苗,那年她31歲,卻已和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等並列同儕。

劉苗苗早慧,16歲就考上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與陳凱歌、田壯壯、張軍釗、彭小蓮、吳子牛、李少紅、胡玫等都是同班同學。

當時她不但是班裡最小的,也是全校最小的學生(年紀最大的那個學生叫張藝謀,28歲,攝影系)。後來這批人陸續成名,形成中國電影史上著名的「北電78屆」。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北電78級導演系,星光璀璨。第二排左一就是劉苗苗

「78屆」的陳凱歌在1984年拍出「第五代」的開山之作《黃土地》。一年後,劉苗苗也執導了處女作《遠洋軼事》,那是一部講述船舶行業的影片。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遠洋軼事》,1985

1987年,劉苗苗又率領劇組在川藏高原拍攝了故事片《馬蹄聲碎》,採用獨特的視角,細膩地展現了幾個女兵在紅軍長征過程中追趕大部隊的故事。

時代為她鋪開堆滿鮮花的路。

1993年在威尼斯獲獎後,她更是成為了中國最年輕的電影廠——寧夏電影製片廠的廠長,拍攝了故事片《家醜》,使當時負債40多萬、規章設備都不齊全的寧夏廠,開始了故事片的生產,投入了運營當中。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家醜》,1994,王志文、何冰等主演

這一切對於劉苗苗來說,順風順水。然而但或許是命運的捉弄,讓本來前途一片大好的劉苗苗開始遭到了一系列的挫折。

1994年,她的身體先是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病症;之後親人的相繼去世又給她帶來沉重打擊,她患上了雙向情感障礙,住進了醫院。

疾病所帶來的痛苦反覆折磨著她,藥物反應讓她的雙手顫抖不止,精神狀態的不穩定也讓她的創作變得斷斷續續。

2018年,劉苗苗攜新作《紅花綠葉》重新出現在觀眾面前。

對於她來說,這是一次真正的「復出」,對藝術的野心,她不曾放棄過。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2003年,劉苗苗萌生了「重回西海固」的想法。

寧夏作為她的第二故鄉,西海固這個地方讓她產生了一種和自己的父親兄長以及少年時代緊密關聯的感覺,因此成為了她情感的寄託;

又因為她在西海固拍了《雜嘴子》,這代表她在事業高峰時期的一個象徵符號。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雜嘴子》,1985

在這些想法的基礎上,她想要回到西海固,重拾信心,療愈內心。

通過導演朋友介紹,劉苗苗結識了寧夏著名作家石舒清,而當時的石舒清已經憑藉短篇小說《清水裡的刀子》成為了魯迅文學獎的得主。

此後,劉苗苗便與石舒清開始了合作。他們曾經合作過石舒清的兩部小說,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沒能拍成,直到這一部最新的《紅花綠葉》。

"

1993年,一部成本73萬的中國電影《雜嘴子》,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羅伯特·奧特曼的《銀色·性·男女》一道,入圍第50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最終它獲得「國會議長」金獎,時任評委會主席的彼得·威爾(《死亡詩社》《楚門的世界》)對它盛讚不已。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這部片的導演叫劉苗苗,那年她31歲,卻已和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等並列同儕。

劉苗苗早慧,16歲就考上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與陳凱歌、田壯壯、張軍釗、彭小蓮、吳子牛、李少紅、胡玫等都是同班同學。

當時她不但是班裡最小的,也是全校最小的學生(年紀最大的那個學生叫張藝謀,28歲,攝影系)。後來這批人陸續成名,形成中國電影史上著名的「北電78屆」。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北電78級導演系,星光璀璨。第二排左一就是劉苗苗

「78屆」的陳凱歌在1984年拍出「第五代」的開山之作《黃土地》。一年後,劉苗苗也執導了處女作《遠洋軼事》,那是一部講述船舶行業的影片。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遠洋軼事》,1985

1987年,劉苗苗又率領劇組在川藏高原拍攝了故事片《馬蹄聲碎》,採用獨特的視角,細膩地展現了幾個女兵在紅軍長征過程中追趕大部隊的故事。

時代為她鋪開堆滿鮮花的路。

1993年在威尼斯獲獎後,她更是成為了中國最年輕的電影廠——寧夏電影製片廠的廠長,拍攝了故事片《家醜》,使當時負債40多萬、規章設備都不齊全的寧夏廠,開始了故事片的生產,投入了運營當中。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家醜》,1994,王志文、何冰等主演

這一切對於劉苗苗來說,順風順水。然而但或許是命運的捉弄,讓本來前途一片大好的劉苗苗開始遭到了一系列的挫折。

1994年,她的身體先是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病症;之後親人的相繼去世又給她帶來沉重打擊,她患上了雙向情感障礙,住進了醫院。

疾病所帶來的痛苦反覆折磨著她,藥物反應讓她的雙手顫抖不止,精神狀態的不穩定也讓她的創作變得斷斷續續。

2018年,劉苗苗攜新作《紅花綠葉》重新出現在觀眾面前。

對於她來說,這是一次真正的「復出」,對藝術的野心,她不曾放棄過。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2003年,劉苗苗萌生了「重回西海固」的想法。

寧夏作為她的第二故鄉,西海固這個地方讓她產生了一種和自己的父親兄長以及少年時代緊密關聯的感覺,因此成為了她情感的寄託;

又因為她在西海固拍了《雜嘴子》,這代表她在事業高峰時期的一個象徵符號。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雜嘴子》,1985

在這些想法的基礎上,她想要回到西海固,重拾信心,療愈內心。

通過導演朋友介紹,劉苗苗結識了寧夏著名作家石舒清,而當時的石舒清已經憑藉短篇小說《清水裡的刀子》成為了魯迅文學獎的得主。

此後,劉苗苗便與石舒清開始了合作。他們曾經合作過石舒清的兩部小說,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沒能拍成,直到這一部最新的《紅花綠葉》。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紅花綠葉》改編自石舒清的短篇小說《表弟》。

小說講的是,有一個對愛情婚姻失去信心的一個青年人,意外地娶到了一個能幹美麗的媳婦,他們能走下去嗎?這打動了導演。

尤其是在有了之前兩次合作的失敗經歷後,這次從一開始導演和編劇就確立了繼續走塑造人物的路線——而這恰好也是導演所見長的部分。

好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的創作,塑造人物是最重要的。

人們所關注的現實議題也好,所呈現的情感困境也罷,還是矛盾事件的張力核心,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礎上。

只有把人物形象塑造得形象豐滿起來,事件才能夠立起來,才能夠更為直接地引發觀眾的共鳴。


因此這部影片從一開始就決定了是一部展現人物生存狀態,刻畫人物情感關係的生活流影片。

"

1993年,一部成本73萬的中國電影《雜嘴子》,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羅伯特·奧特曼的《銀色·性·男女》一道,入圍第50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最終它獲得「國會議長」金獎,時任評委會主席的彼得·威爾(《死亡詩社》《楚門的世界》)對它盛讚不已。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這部片的導演叫劉苗苗,那年她31歲,卻已和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等並列同儕。

劉苗苗早慧,16歲就考上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與陳凱歌、田壯壯、張軍釗、彭小蓮、吳子牛、李少紅、胡玫等都是同班同學。

當時她不但是班裡最小的,也是全校最小的學生(年紀最大的那個學生叫張藝謀,28歲,攝影系)。後來這批人陸續成名,形成中國電影史上著名的「北電78屆」。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北電78級導演系,星光璀璨。第二排左一就是劉苗苗

「78屆」的陳凱歌在1984年拍出「第五代」的開山之作《黃土地》。一年後,劉苗苗也執導了處女作《遠洋軼事》,那是一部講述船舶行業的影片。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遠洋軼事》,1985

1987年,劉苗苗又率領劇組在川藏高原拍攝了故事片《馬蹄聲碎》,採用獨特的視角,細膩地展現了幾個女兵在紅軍長征過程中追趕大部隊的故事。

時代為她鋪開堆滿鮮花的路。

1993年在威尼斯獲獎後,她更是成為了中國最年輕的電影廠——寧夏電影製片廠的廠長,拍攝了故事片《家醜》,使當時負債40多萬、規章設備都不齊全的寧夏廠,開始了故事片的生產,投入了運營當中。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家醜》,1994,王志文、何冰等主演

這一切對於劉苗苗來說,順風順水。然而但或許是命運的捉弄,讓本來前途一片大好的劉苗苗開始遭到了一系列的挫折。

1994年,她的身體先是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病症;之後親人的相繼去世又給她帶來沉重打擊,她患上了雙向情感障礙,住進了醫院。

疾病所帶來的痛苦反覆折磨著她,藥物反應讓她的雙手顫抖不止,精神狀態的不穩定也讓她的創作變得斷斷續續。

2018年,劉苗苗攜新作《紅花綠葉》重新出現在觀眾面前。

對於她來說,這是一次真正的「復出」,對藝術的野心,她不曾放棄過。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2003年,劉苗苗萌生了「重回西海固」的想法。

寧夏作為她的第二故鄉,西海固這個地方讓她產生了一種和自己的父親兄長以及少年時代緊密關聯的感覺,因此成為了她情感的寄託;

又因為她在西海固拍了《雜嘴子》,這代表她在事業高峰時期的一個象徵符號。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雜嘴子》,1985

在這些想法的基礎上,她想要回到西海固,重拾信心,療愈內心。

通過導演朋友介紹,劉苗苗結識了寧夏著名作家石舒清,而當時的石舒清已經憑藉短篇小說《清水裡的刀子》成為了魯迅文學獎的得主。

此後,劉苗苗便與石舒清開始了合作。他們曾經合作過石舒清的兩部小說,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沒能拍成,直到這一部最新的《紅花綠葉》。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紅花綠葉》改編自石舒清的短篇小說《表弟》。

小說講的是,有一個對愛情婚姻失去信心的一個青年人,意外地娶到了一個能幹美麗的媳婦,他們能走下去嗎?這打動了導演。

尤其是在有了之前兩次合作的失敗經歷後,這次從一開始導演和編劇就確立了繼續走塑造人物的路線——而這恰好也是導演所見長的部分。

好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的創作,塑造人物是最重要的。

人們所關注的現實議題也好,所呈現的情感困境也罷,還是矛盾事件的張力核心,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礎上。

只有把人物形象塑造得形象豐滿起來,事件才能夠立起來,才能夠更為直接地引發觀眾的共鳴。


因此這部影片從一開始就決定了是一部展現人物生存狀態,刻畫人物情感關係的生活流影片。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從小說到電影有不小的改動,首先整個影片的調性

原小說《表弟》的故事可以說是比較苦情的,影片讓它趨於溫暖,甚至多了一些幽默,既沒有甜的膩人,但是也並非悽悽苦苦。

劉苗苗當時決定把它發生的背景放在當下時代,就決定了它的調性,不是那麼悲苦的。

原本對愛情失去信心的青年古柏,相親時遇到了溫柔美麗的阿西燕,他們各自有「隱祕」的往事,卻猝不及防地走進了「包辦」婚姻。

原本陌生與疏離的兩顆心,因朝夕相處而被慢慢拉近。此時,他們各自隱藏的祕密卻被揭開……

整部影片都沒有出現太多強烈的戲劇衝突,而是將更多的筆墨著色於人物關係的刻畫,以及人物情感的展現上,給人一種恬淡質樸的感覺。

"

1993年,一部成本73萬的中國電影《雜嘴子》,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羅伯特·奧特曼的《銀色·性·男女》一道,入圍第50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最終它獲得「國會議長」金獎,時任評委會主席的彼得·威爾(《死亡詩社》《楚門的世界》)對它盛讚不已。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這部片的導演叫劉苗苗,那年她31歲,卻已和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等並列同儕。

劉苗苗早慧,16歲就考上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與陳凱歌、田壯壯、張軍釗、彭小蓮、吳子牛、李少紅、胡玫等都是同班同學。

當時她不但是班裡最小的,也是全校最小的學生(年紀最大的那個學生叫張藝謀,28歲,攝影系)。後來這批人陸續成名,形成中國電影史上著名的「北電78屆」。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北電78級導演系,星光璀璨。第二排左一就是劉苗苗

「78屆」的陳凱歌在1984年拍出「第五代」的開山之作《黃土地》。一年後,劉苗苗也執導了處女作《遠洋軼事》,那是一部講述船舶行業的影片。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遠洋軼事》,1985

1987年,劉苗苗又率領劇組在川藏高原拍攝了故事片《馬蹄聲碎》,採用獨特的視角,細膩地展現了幾個女兵在紅軍長征過程中追趕大部隊的故事。

時代為她鋪開堆滿鮮花的路。

1993年在威尼斯獲獎後,她更是成為了中國最年輕的電影廠——寧夏電影製片廠的廠長,拍攝了故事片《家醜》,使當時負債40多萬、規章設備都不齊全的寧夏廠,開始了故事片的生產,投入了運營當中。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家醜》,1994,王志文、何冰等主演

這一切對於劉苗苗來說,順風順水。然而但或許是命運的捉弄,讓本來前途一片大好的劉苗苗開始遭到了一系列的挫折。

1994年,她的身體先是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病症;之後親人的相繼去世又給她帶來沉重打擊,她患上了雙向情感障礙,住進了醫院。

疾病所帶來的痛苦反覆折磨著她,藥物反應讓她的雙手顫抖不止,精神狀態的不穩定也讓她的創作變得斷斷續續。

2018年,劉苗苗攜新作《紅花綠葉》重新出現在觀眾面前。

對於她來說,這是一次真正的「復出」,對藝術的野心,她不曾放棄過。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2003年,劉苗苗萌生了「重回西海固」的想法。

寧夏作為她的第二故鄉,西海固這個地方讓她產生了一種和自己的父親兄長以及少年時代緊密關聯的感覺,因此成為了她情感的寄託;

又因為她在西海固拍了《雜嘴子》,這代表她在事業高峰時期的一個象徵符號。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雜嘴子》,1985

在這些想法的基礎上,她想要回到西海固,重拾信心,療愈內心。

通過導演朋友介紹,劉苗苗結識了寧夏著名作家石舒清,而當時的石舒清已經憑藉短篇小說《清水裡的刀子》成為了魯迅文學獎的得主。

此後,劉苗苗便與石舒清開始了合作。他們曾經合作過石舒清的兩部小說,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沒能拍成,直到這一部最新的《紅花綠葉》。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紅花綠葉》改編自石舒清的短篇小說《表弟》。

小說講的是,有一個對愛情婚姻失去信心的一個青年人,意外地娶到了一個能幹美麗的媳婦,他們能走下去嗎?這打動了導演。

尤其是在有了之前兩次合作的失敗經歷後,這次從一開始導演和編劇就確立了繼續走塑造人物的路線——而這恰好也是導演所見長的部分。

好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的創作,塑造人物是最重要的。

人們所關注的現實議題也好,所呈現的情感困境也罷,還是矛盾事件的張力核心,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礎上。

只有把人物形象塑造得形象豐滿起來,事件才能夠立起來,才能夠更為直接地引發觀眾的共鳴。


因此這部影片從一開始就決定了是一部展現人物生存狀態,刻畫人物情感關係的生活流影片。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從小說到電影有不小的改動,首先整個影片的調性

原小說《表弟》的故事可以說是比較苦情的,影片讓它趨於溫暖,甚至多了一些幽默,既沒有甜的膩人,但是也並非悽悽苦苦。

劉苗苗當時決定把它發生的背景放在當下時代,就決定了它的調性,不是那麼悲苦的。

原本對愛情失去信心的青年古柏,相親時遇到了溫柔美麗的阿西燕,他們各自有「隱祕」的往事,卻猝不及防地走進了「包辦」婚姻。

原本陌生與疏離的兩顆心,因朝夕相處而被慢慢拉近。此時,他們各自隱藏的祕密卻被揭開……

整部影片都沒有出現太多強烈的戲劇衝突,而是將更多的筆墨著色於人物關係的刻畫,以及人物情感的展現上,給人一種恬淡質樸的感覺。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劉苗苗導演從劇本階段就和編劇石舒清確定了這樣一種調性,希望這部電影儘可能地像生活本身,而並非是一波三折起承轉合和這種戲劇性特別明顯的影片。

這麼做當然也是出於成本和演員的考量。

影片在有限的成本下,在短短27天內完成了拍攝。所有的演員都是此前從未接觸過電影的非職業演員,需要避免情感表達充沛和需要展現張力的這類非職業演員無法完成的戲,而這麼做剛好也貼合了影片所要呈現的氣質。

更重要的是,這麼做就不會讓事件在電影裡搶掉了人物的「風頭」。

"

1993年,一部成本73萬的中國電影《雜嘴子》,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羅伯特·奧特曼的《銀色·性·男女》一道,入圍第50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最終它獲得「國會議長」金獎,時任評委會主席的彼得·威爾(《死亡詩社》《楚門的世界》)對它盛讚不已。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這部片的導演叫劉苗苗,那年她31歲,卻已和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等並列同儕。

劉苗苗早慧,16歲就考上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與陳凱歌、田壯壯、張軍釗、彭小蓮、吳子牛、李少紅、胡玫等都是同班同學。

當時她不但是班裡最小的,也是全校最小的學生(年紀最大的那個學生叫張藝謀,28歲,攝影系)。後來這批人陸續成名,形成中國電影史上著名的「北電78屆」。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北電78級導演系,星光璀璨。第二排左一就是劉苗苗

「78屆」的陳凱歌在1984年拍出「第五代」的開山之作《黃土地》。一年後,劉苗苗也執導了處女作《遠洋軼事》,那是一部講述船舶行業的影片。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遠洋軼事》,1985

1987年,劉苗苗又率領劇組在川藏高原拍攝了故事片《馬蹄聲碎》,採用獨特的視角,細膩地展現了幾個女兵在紅軍長征過程中追趕大部隊的故事。

時代為她鋪開堆滿鮮花的路。

1993年在威尼斯獲獎後,她更是成為了中國最年輕的電影廠——寧夏電影製片廠的廠長,拍攝了故事片《家醜》,使當時負債40多萬、規章設備都不齊全的寧夏廠,開始了故事片的生產,投入了運營當中。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家醜》,1994,王志文、何冰等主演

這一切對於劉苗苗來說,順風順水。然而但或許是命運的捉弄,讓本來前途一片大好的劉苗苗開始遭到了一系列的挫折。

1994年,她的身體先是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病症;之後親人的相繼去世又給她帶來沉重打擊,她患上了雙向情感障礙,住進了醫院。

疾病所帶來的痛苦反覆折磨著她,藥物反應讓她的雙手顫抖不止,精神狀態的不穩定也讓她的創作變得斷斷續續。

2018年,劉苗苗攜新作《紅花綠葉》重新出現在觀眾面前。

對於她來說,這是一次真正的「復出」,對藝術的野心,她不曾放棄過。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2003年,劉苗苗萌生了「重回西海固」的想法。

寧夏作為她的第二故鄉,西海固這個地方讓她產生了一種和自己的父親兄長以及少年時代緊密關聯的感覺,因此成為了她情感的寄託;

又因為她在西海固拍了《雜嘴子》,這代表她在事業高峰時期的一個象徵符號。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雜嘴子》,1985

在這些想法的基礎上,她想要回到西海固,重拾信心,療愈內心。

通過導演朋友介紹,劉苗苗結識了寧夏著名作家石舒清,而當時的石舒清已經憑藉短篇小說《清水裡的刀子》成為了魯迅文學獎的得主。

此後,劉苗苗便與石舒清開始了合作。他們曾經合作過石舒清的兩部小說,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沒能拍成,直到這一部最新的《紅花綠葉》。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紅花綠葉》改編自石舒清的短篇小說《表弟》。

小說講的是,有一個對愛情婚姻失去信心的一個青年人,意外地娶到了一個能幹美麗的媳婦,他們能走下去嗎?這打動了導演。

尤其是在有了之前兩次合作的失敗經歷後,這次從一開始導演和編劇就確立了繼續走塑造人物的路線——而這恰好也是導演所見長的部分。

好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的創作,塑造人物是最重要的。

人們所關注的現實議題也好,所呈現的情感困境也罷,還是矛盾事件的張力核心,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礎上。

只有把人物形象塑造得形象豐滿起來,事件才能夠立起來,才能夠更為直接地引發觀眾的共鳴。


因此這部影片從一開始就決定了是一部展現人物生存狀態,刻畫人物情感關係的生活流影片。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從小說到電影有不小的改動,首先整個影片的調性

原小說《表弟》的故事可以說是比較苦情的,影片讓它趨於溫暖,甚至多了一些幽默,既沒有甜的膩人,但是也並非悽悽苦苦。

劉苗苗當時決定把它發生的背景放在當下時代,就決定了它的調性,不是那麼悲苦的。

原本對愛情失去信心的青年古柏,相親時遇到了溫柔美麗的阿西燕,他們各自有「隱祕」的往事,卻猝不及防地走進了「包辦」婚姻。

原本陌生與疏離的兩顆心,因朝夕相處而被慢慢拉近。此時,他們各自隱藏的祕密卻被揭開……

整部影片都沒有出現太多強烈的戲劇衝突,而是將更多的筆墨著色於人物關係的刻畫,以及人物情感的展現上,給人一種恬淡質樸的感覺。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劉苗苗導演從劇本階段就和編劇石舒清確定了這樣一種調性,希望這部電影儘可能地像生活本身,而並非是一波三折起承轉合和這種戲劇性特別明顯的影片。

這麼做當然也是出於成本和演員的考量。

影片在有限的成本下,在短短27天內完成了拍攝。所有的演員都是此前從未接觸過電影的非職業演員,需要避免情感表達充沛和需要展現張力的這類非職業演員無法完成的戲,而這麼做剛好也貼合了影片所要呈現的氣質。

更重要的是,這麼做就不會讓事件在電影裡搶掉了人物的「風頭」。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從一開始的受到故事懸念的牽引,慢慢轉化成將注意力聚焦於這對情侶之間的情感關係和內心塑造上。

正是因為意外的相遇,反而促成了一段彼此吸引的動人戀情,這才是影片所重點希望表達的,也就是:面對生活的苦難時,我們仍滿懷希望心向美好。

片中有一句非常動人的臺詞:

「哪怕是一個殘缺的麻雀,它的指望也是全美的。」

這句話或許是導演渴望透過影片所表達的她對於人生、對於情感、對於現實的領悟。

尤其是在經歷了自己人生的磨難之後,對於這些問題已經變得更加通達與滿足。

如何面對生活裡的不完美,這是一種處世的哲學。

人生中的苦難與磨礪雖然不是我們可以決定和控制的,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儘可能改變,朝著美好踏實邁進。

整部影片正是以男主角古柏的視角,融入了他的大量旁白和獨白,將他對於一個女子從吸引到賭氣,從體貼到依戀的狀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

1993年,一部成本73萬的中國電影《雜嘴子》,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羅伯特·奧特曼的《銀色·性·男女》一道,入圍第50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最終它獲得「國會議長」金獎,時任評委會主席的彼得·威爾(《死亡詩社》《楚門的世界》)對它盛讚不已。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這部片的導演叫劉苗苗,那年她31歲,卻已和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等並列同儕。

劉苗苗早慧,16歲就考上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與陳凱歌、田壯壯、張軍釗、彭小蓮、吳子牛、李少紅、胡玫等都是同班同學。

當時她不但是班裡最小的,也是全校最小的學生(年紀最大的那個學生叫張藝謀,28歲,攝影系)。後來這批人陸續成名,形成中國電影史上著名的「北電78屆」。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北電78級導演系,星光璀璨。第二排左一就是劉苗苗

「78屆」的陳凱歌在1984年拍出「第五代」的開山之作《黃土地》。一年後,劉苗苗也執導了處女作《遠洋軼事》,那是一部講述船舶行業的影片。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遠洋軼事》,1985

1987年,劉苗苗又率領劇組在川藏高原拍攝了故事片《馬蹄聲碎》,採用獨特的視角,細膩地展現了幾個女兵在紅軍長征過程中追趕大部隊的故事。

時代為她鋪開堆滿鮮花的路。

1993年在威尼斯獲獎後,她更是成為了中國最年輕的電影廠——寧夏電影製片廠的廠長,拍攝了故事片《家醜》,使當時負債40多萬、規章設備都不齊全的寧夏廠,開始了故事片的生產,投入了運營當中。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家醜》,1994,王志文、何冰等主演

這一切對於劉苗苗來說,順風順水。然而但或許是命運的捉弄,讓本來前途一片大好的劉苗苗開始遭到了一系列的挫折。

1994年,她的身體先是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病症;之後親人的相繼去世又給她帶來沉重打擊,她患上了雙向情感障礙,住進了醫院。

疾病所帶來的痛苦反覆折磨著她,藥物反應讓她的雙手顫抖不止,精神狀態的不穩定也讓她的創作變得斷斷續續。

2018年,劉苗苗攜新作《紅花綠葉》重新出現在觀眾面前。

對於她來說,這是一次真正的「復出」,對藝術的野心,她不曾放棄過。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2003年,劉苗苗萌生了「重回西海固」的想法。

寧夏作為她的第二故鄉,西海固這個地方讓她產生了一種和自己的父親兄長以及少年時代緊密關聯的感覺,因此成為了她情感的寄託;

又因為她在西海固拍了《雜嘴子》,這代表她在事業高峰時期的一個象徵符號。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雜嘴子》,1985

在這些想法的基礎上,她想要回到西海固,重拾信心,療愈內心。

通過導演朋友介紹,劉苗苗結識了寧夏著名作家石舒清,而當時的石舒清已經憑藉短篇小說《清水裡的刀子》成為了魯迅文學獎的得主。

此後,劉苗苗便與石舒清開始了合作。他們曾經合作過石舒清的兩部小說,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沒能拍成,直到這一部最新的《紅花綠葉》。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紅花綠葉》改編自石舒清的短篇小說《表弟》。

小說講的是,有一個對愛情婚姻失去信心的一個青年人,意外地娶到了一個能幹美麗的媳婦,他們能走下去嗎?這打動了導演。

尤其是在有了之前兩次合作的失敗經歷後,這次從一開始導演和編劇就確立了繼續走塑造人物的路線——而這恰好也是導演所見長的部分。

好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的創作,塑造人物是最重要的。

人們所關注的現實議題也好,所呈現的情感困境也罷,還是矛盾事件的張力核心,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礎上。

只有把人物形象塑造得形象豐滿起來,事件才能夠立起來,才能夠更為直接地引發觀眾的共鳴。


因此這部影片從一開始就決定了是一部展現人物生存狀態,刻畫人物情感關係的生活流影片。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從小說到電影有不小的改動,首先整個影片的調性

原小說《表弟》的故事可以說是比較苦情的,影片讓它趨於溫暖,甚至多了一些幽默,既沒有甜的膩人,但是也並非悽悽苦苦。

劉苗苗當時決定把它發生的背景放在當下時代,就決定了它的調性,不是那麼悲苦的。

原本對愛情失去信心的青年古柏,相親時遇到了溫柔美麗的阿西燕,他們各自有「隱祕」的往事,卻猝不及防地走進了「包辦」婚姻。

原本陌生與疏離的兩顆心,因朝夕相處而被慢慢拉近。此時,他們各自隱藏的祕密卻被揭開……

整部影片都沒有出現太多強烈的戲劇衝突,而是將更多的筆墨著色於人物關係的刻畫,以及人物情感的展現上,給人一種恬淡質樸的感覺。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劉苗苗導演從劇本階段就和編劇石舒清確定了這樣一種調性,希望這部電影儘可能地像生活本身,而並非是一波三折起承轉合和這種戲劇性特別明顯的影片。

這麼做當然也是出於成本和演員的考量。

影片在有限的成本下,在短短27天內完成了拍攝。所有的演員都是此前從未接觸過電影的非職業演員,需要避免情感表達充沛和需要展現張力的這類非職業演員無法完成的戲,而這麼做剛好也貼合了影片所要呈現的氣質。

更重要的是,這麼做就不會讓事件在電影裡搶掉了人物的「風頭」。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從一開始的受到故事懸念的牽引,慢慢轉化成將注意力聚焦於這對情侶之間的情感關係和內心塑造上。

正是因為意外的相遇,反而促成了一段彼此吸引的動人戀情,這才是影片所重點希望表達的,也就是:面對生活的苦難時,我們仍滿懷希望心向美好。

片中有一句非常動人的臺詞:

「哪怕是一個殘缺的麻雀,它的指望也是全美的。」

這句話或許是導演渴望透過影片所表達的她對於人生、對於情感、對於現實的領悟。

尤其是在經歷了自己人生的磨難之後,對於這些問題已經變得更加通達與滿足。

如何面對生活裡的不完美,這是一種處世的哲學。

人生中的苦難與磨礪雖然不是我們可以決定和控制的,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儘可能改變,朝著美好踏實邁進。

整部影片正是以男主角古柏的視角,融入了他的大量旁白和獨白,將他對於一個女子從吸引到賭氣,從體貼到依戀的狀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厚重蒼涼的西海固土地上孕育出這樣一段細膩動人的普通感情,在宏大的地域背景下又展現出一絲情感上的層次力度。

古柏和阿西燕的愛情,也就如同這西北黃土地上綻放著的紅花與綠葉,互相扶持,屬於彼此。

呈現美好而非批判苦難,正如文章中前面提到的那樣,導演選擇感嘆來抒發自己內心對於真善美的追求,這也是一種力量。

茫茫人海,或許只有找到彼此才能夠有勇氣一直走下去。至於那些生活中不完美的瑣碎片段,又有誰能說得清呢?

"

1993年,一部成本73萬的中國電影《雜嘴子》,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羅伯特·奧特曼的《銀色·性·男女》一道,入圍第50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最終它獲得「國會議長」金獎,時任評委會主席的彼得·威爾(《死亡詩社》《楚門的世界》)對它盛讚不已。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這部片的導演叫劉苗苗,那年她31歲,卻已和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等並列同儕。

劉苗苗早慧,16歲就考上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與陳凱歌、田壯壯、張軍釗、彭小蓮、吳子牛、李少紅、胡玫等都是同班同學。

當時她不但是班裡最小的,也是全校最小的學生(年紀最大的那個學生叫張藝謀,28歲,攝影系)。後來這批人陸續成名,形成中國電影史上著名的「北電78屆」。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北電78級導演系,星光璀璨。第二排左一就是劉苗苗

「78屆」的陳凱歌在1984年拍出「第五代」的開山之作《黃土地》。一年後,劉苗苗也執導了處女作《遠洋軼事》,那是一部講述船舶行業的影片。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遠洋軼事》,1985

1987年,劉苗苗又率領劇組在川藏高原拍攝了故事片《馬蹄聲碎》,採用獨特的視角,細膩地展現了幾個女兵在紅軍長征過程中追趕大部隊的故事。

時代為她鋪開堆滿鮮花的路。

1993年在威尼斯獲獎後,她更是成為了中國最年輕的電影廠——寧夏電影製片廠的廠長,拍攝了故事片《家醜》,使當時負債40多萬、規章設備都不齊全的寧夏廠,開始了故事片的生產,投入了運營當中。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家醜》,1994,王志文、何冰等主演

這一切對於劉苗苗來說,順風順水。然而但或許是命運的捉弄,讓本來前途一片大好的劉苗苗開始遭到了一系列的挫折。

1994年,她的身體先是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病症;之後親人的相繼去世又給她帶來沉重打擊,她患上了雙向情感障礙,住進了醫院。

疾病所帶來的痛苦反覆折磨著她,藥物反應讓她的雙手顫抖不止,精神狀態的不穩定也讓她的創作變得斷斷續續。

2018年,劉苗苗攜新作《紅花綠葉》重新出現在觀眾面前。

對於她來說,這是一次真正的「復出」,對藝術的野心,她不曾放棄過。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2003年,劉苗苗萌生了「重回西海固」的想法。

寧夏作為她的第二故鄉,西海固這個地方讓她產生了一種和自己的父親兄長以及少年時代緊密關聯的感覺,因此成為了她情感的寄託;

又因為她在西海固拍了《雜嘴子》,這代表她在事業高峰時期的一個象徵符號。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雜嘴子》,1985

在這些想法的基礎上,她想要回到西海固,重拾信心,療愈內心。

通過導演朋友介紹,劉苗苗結識了寧夏著名作家石舒清,而當時的石舒清已經憑藉短篇小說《清水裡的刀子》成為了魯迅文學獎的得主。

此後,劉苗苗便與石舒清開始了合作。他們曾經合作過石舒清的兩部小說,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沒能拍成,直到這一部最新的《紅花綠葉》。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紅花綠葉》改編自石舒清的短篇小說《表弟》。

小說講的是,有一個對愛情婚姻失去信心的一個青年人,意外地娶到了一個能幹美麗的媳婦,他們能走下去嗎?這打動了導演。

尤其是在有了之前兩次合作的失敗經歷後,這次從一開始導演和編劇就確立了繼續走塑造人物的路線——而這恰好也是導演所見長的部分。

好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的創作,塑造人物是最重要的。

人們所關注的現實議題也好,所呈現的情感困境也罷,還是矛盾事件的張力核心,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礎上。

只有把人物形象塑造得形象豐滿起來,事件才能夠立起來,才能夠更為直接地引發觀眾的共鳴。


因此這部影片從一開始就決定了是一部展現人物生存狀態,刻畫人物情感關係的生活流影片。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從小說到電影有不小的改動,首先整個影片的調性

原小說《表弟》的故事可以說是比較苦情的,影片讓它趨於溫暖,甚至多了一些幽默,既沒有甜的膩人,但是也並非悽悽苦苦。

劉苗苗當時決定把它發生的背景放在當下時代,就決定了它的調性,不是那麼悲苦的。

原本對愛情失去信心的青年古柏,相親時遇到了溫柔美麗的阿西燕,他們各自有「隱祕」的往事,卻猝不及防地走進了「包辦」婚姻。

原本陌生與疏離的兩顆心,因朝夕相處而被慢慢拉近。此時,他們各自隱藏的祕密卻被揭開……

整部影片都沒有出現太多強烈的戲劇衝突,而是將更多的筆墨著色於人物關係的刻畫,以及人物情感的展現上,給人一種恬淡質樸的感覺。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劉苗苗導演從劇本階段就和編劇石舒清確定了這樣一種調性,希望這部電影儘可能地像生活本身,而並非是一波三折起承轉合和這種戲劇性特別明顯的影片。

這麼做當然也是出於成本和演員的考量。

影片在有限的成本下,在短短27天內完成了拍攝。所有的演員都是此前從未接觸過電影的非職業演員,需要避免情感表達充沛和需要展現張力的這類非職業演員無法完成的戲,而這麼做剛好也貼合了影片所要呈現的氣質。

更重要的是,這麼做就不會讓事件在電影裡搶掉了人物的「風頭」。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從一開始的受到故事懸念的牽引,慢慢轉化成將注意力聚焦於這對情侶之間的情感關係和內心塑造上。

正是因為意外的相遇,反而促成了一段彼此吸引的動人戀情,這才是影片所重點希望表達的,也就是:面對生活的苦難時,我們仍滿懷希望心向美好。

片中有一句非常動人的臺詞:

「哪怕是一個殘缺的麻雀,它的指望也是全美的。」

這句話或許是導演渴望透過影片所表達的她對於人生、對於情感、對於現實的領悟。

尤其是在經歷了自己人生的磨難之後,對於這些問題已經變得更加通達與滿足。

如何面對生活裡的不完美,這是一種處世的哲學。

人生中的苦難與磨礪雖然不是我們可以決定和控制的,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儘可能改變,朝著美好踏實邁進。

整部影片正是以男主角古柏的視角,融入了他的大量旁白和獨白,將他對於一個女子從吸引到賭氣,從體貼到依戀的狀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厚重蒼涼的西海固土地上孕育出這樣一段細膩動人的普通感情,在宏大的地域背景下又展現出一絲情感上的層次力度。

古柏和阿西燕的愛情,也就如同這西北黃土地上綻放著的紅花與綠葉,互相扶持,屬於彼此。

呈現美好而非批判苦難,正如文章中前面提到的那樣,導演選擇感嘆來抒發自己內心對於真善美的追求,這也是一種力量。

茫茫人海,或許只有找到彼此才能夠有勇氣一直走下去。至於那些生活中不完美的瑣碎片段,又有誰能說得清呢?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有一個很有趣的點在於,作為曾經「第五代」群體中女導演的中堅力量,李少紅、胡玫、劉苗苗三位在今年都迎來了自己新作的公映,巧合的是,三位女導演也都是闊別大銀幕多年。

劉苗苗的《紅花綠葉》依然堅守在自己所擅長的情感關係議題上,用普世的傳統價值來溫柔包裝自己對於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無論是商業片還是藝術片,三位導演都不約而同地透過新片向觀眾們傳達了對於這個時代的迴應。

"

1993年,一部成本73萬的中國電影《雜嘴子》,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羅伯特·奧特曼的《銀色·性·男女》一道,入圍第50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最終它獲得「國會議長」金獎,時任評委會主席的彼得·威爾(《死亡詩社》《楚門的世界》)對它盛讚不已。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這部片的導演叫劉苗苗,那年她31歲,卻已和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等並列同儕。

劉苗苗早慧,16歲就考上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與陳凱歌、田壯壯、張軍釗、彭小蓮、吳子牛、李少紅、胡玫等都是同班同學。

當時她不但是班裡最小的,也是全校最小的學生(年紀最大的那個學生叫張藝謀,28歲,攝影系)。後來這批人陸續成名,形成中國電影史上著名的「北電78屆」。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北電78級導演系,星光璀璨。第二排左一就是劉苗苗

「78屆」的陳凱歌在1984年拍出「第五代」的開山之作《黃土地》。一年後,劉苗苗也執導了處女作《遠洋軼事》,那是一部講述船舶行業的影片。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遠洋軼事》,1985

1987年,劉苗苗又率領劇組在川藏高原拍攝了故事片《馬蹄聲碎》,採用獨特的視角,細膩地展現了幾個女兵在紅軍長征過程中追趕大部隊的故事。

時代為她鋪開堆滿鮮花的路。

1993年在威尼斯獲獎後,她更是成為了中國最年輕的電影廠——寧夏電影製片廠的廠長,拍攝了故事片《家醜》,使當時負債40多萬、規章設備都不齊全的寧夏廠,開始了故事片的生產,投入了運營當中。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家醜》,1994,王志文、何冰等主演

這一切對於劉苗苗來說,順風順水。然而但或許是命運的捉弄,讓本來前途一片大好的劉苗苗開始遭到了一系列的挫折。

1994年,她的身體先是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病症;之後親人的相繼去世又給她帶來沉重打擊,她患上了雙向情感障礙,住進了醫院。

疾病所帶來的痛苦反覆折磨著她,藥物反應讓她的雙手顫抖不止,精神狀態的不穩定也讓她的創作變得斷斷續續。

2018年,劉苗苗攜新作《紅花綠葉》重新出現在觀眾面前。

對於她來說,這是一次真正的「復出」,對藝術的野心,她不曾放棄過。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2003年,劉苗苗萌生了「重回西海固」的想法。

寧夏作為她的第二故鄉,西海固這個地方讓她產生了一種和自己的父親兄長以及少年時代緊密關聯的感覺,因此成為了她情感的寄託;

又因為她在西海固拍了《雜嘴子》,這代表她在事業高峰時期的一個象徵符號。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雜嘴子》,1985

在這些想法的基礎上,她想要回到西海固,重拾信心,療愈內心。

通過導演朋友介紹,劉苗苗結識了寧夏著名作家石舒清,而當時的石舒清已經憑藉短篇小說《清水裡的刀子》成為了魯迅文學獎的得主。

此後,劉苗苗便與石舒清開始了合作。他們曾經合作過石舒清的兩部小說,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沒能拍成,直到這一部最新的《紅花綠葉》。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紅花綠葉》改編自石舒清的短篇小說《表弟》。

小說講的是,有一個對愛情婚姻失去信心的一個青年人,意外地娶到了一個能幹美麗的媳婦,他們能走下去嗎?這打動了導演。

尤其是在有了之前兩次合作的失敗經歷後,這次從一開始導演和編劇就確立了繼續走塑造人物的路線——而這恰好也是導演所見長的部分。

好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的創作,塑造人物是最重要的。

人們所關注的現實議題也好,所呈現的情感困境也罷,還是矛盾事件的張力核心,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礎上。

只有把人物形象塑造得形象豐滿起來,事件才能夠立起來,才能夠更為直接地引發觀眾的共鳴。


因此這部影片從一開始就決定了是一部展現人物生存狀態,刻畫人物情感關係的生活流影片。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從小說到電影有不小的改動,首先整個影片的調性

原小說《表弟》的故事可以說是比較苦情的,影片讓它趨於溫暖,甚至多了一些幽默,既沒有甜的膩人,但是也並非悽悽苦苦。

劉苗苗當時決定把它發生的背景放在當下時代,就決定了它的調性,不是那麼悲苦的。

原本對愛情失去信心的青年古柏,相親時遇到了溫柔美麗的阿西燕,他們各自有「隱祕」的往事,卻猝不及防地走進了「包辦」婚姻。

原本陌生與疏離的兩顆心,因朝夕相處而被慢慢拉近。此時,他們各自隱藏的祕密卻被揭開……

整部影片都沒有出現太多強烈的戲劇衝突,而是將更多的筆墨著色於人物關係的刻畫,以及人物情感的展現上,給人一種恬淡質樸的感覺。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劉苗苗導演從劇本階段就和編劇石舒清確定了這樣一種調性,希望這部電影儘可能地像生活本身,而並非是一波三折起承轉合和這種戲劇性特別明顯的影片。

這麼做當然也是出於成本和演員的考量。

影片在有限的成本下,在短短27天內完成了拍攝。所有的演員都是此前從未接觸過電影的非職業演員,需要避免情感表達充沛和需要展現張力的這類非職業演員無法完成的戲,而這麼做剛好也貼合了影片所要呈現的氣質。

更重要的是,這麼做就不會讓事件在電影裡搶掉了人物的「風頭」。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從一開始的受到故事懸念的牽引,慢慢轉化成將注意力聚焦於這對情侶之間的情感關係和內心塑造上。

正是因為意外的相遇,反而促成了一段彼此吸引的動人戀情,這才是影片所重點希望表達的,也就是:面對生活的苦難時,我們仍滿懷希望心向美好。

片中有一句非常動人的臺詞:

「哪怕是一個殘缺的麻雀,它的指望也是全美的。」

這句話或許是導演渴望透過影片所表達的她對於人生、對於情感、對於現實的領悟。

尤其是在經歷了自己人生的磨難之後,對於這些問題已經變得更加通達與滿足。

如何面對生活裡的不完美,這是一種處世的哲學。

人生中的苦難與磨礪雖然不是我們可以決定和控制的,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儘可能改變,朝著美好踏實邁進。

整部影片正是以男主角古柏的視角,融入了他的大量旁白和獨白,將他對於一個女子從吸引到賭氣,從體貼到依戀的狀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厚重蒼涼的西海固土地上孕育出這樣一段細膩動人的普通感情,在宏大的地域背景下又展現出一絲情感上的層次力度。

古柏和阿西燕的愛情,也就如同這西北黃土地上綻放著的紅花與綠葉,互相扶持,屬於彼此。

呈現美好而非批判苦難,正如文章中前面提到的那樣,導演選擇感嘆來抒發自己內心對於真善美的追求,這也是一種力量。

茫茫人海,或許只有找到彼此才能夠有勇氣一直走下去。至於那些生活中不完美的瑣碎片段,又有誰能說得清呢?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有一個很有趣的點在於,作為曾經「第五代」群體中女導演的中堅力量,李少紅、胡玫、劉苗苗三位在今年都迎來了自己新作的公映,巧合的是,三位女導演也都是闊別大銀幕多年。

劉苗苗的《紅花綠葉》依然堅守在自己所擅長的情感關係議題上,用普世的傳統價值來溫柔包裝自己對於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無論是商業片還是藝術片,三位導演都不約而同地透過新片向觀眾們傳達了對於這個時代的迴應。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片子去年在平遙影展首映,也在今年北影節上露面。對於這位蟄伏已久的前輩級導演,業內還是給了頗高的評價。田壯壯說:「大師之作。拍的真好,只怕能愛的人不多,大家對電影已經不認識了,只記得電影院。」

憑長片處女作就獲得金馬最佳影片的《八月》導演張大磊在平遙露天看的,「好久沒有看過這樣質樸單純、古典深情,沒有任何算計和耍聰明的學院派電影了,尤其在這個亂七八糟的年代裡。」

古典、質樸,是多數人對它的評價。劉苗苗正是帶著這些久違的氣息,歸來了。


"

1993年,一部成本73萬的中國電影《雜嘴子》,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羅伯特·奧特曼的《銀色·性·男女》一道,入圍第50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最終它獲得「國會議長」金獎,時任評委會主席的彼得·威爾(《死亡詩社》《楚門的世界》)對它盛讚不已。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這部片的導演叫劉苗苗,那年她31歲,卻已和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等並列同儕。

劉苗苗早慧,16歲就考上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與陳凱歌、田壯壯、張軍釗、彭小蓮、吳子牛、李少紅、胡玫等都是同班同學。

當時她不但是班裡最小的,也是全校最小的學生(年紀最大的那個學生叫張藝謀,28歲,攝影系)。後來這批人陸續成名,形成中國電影史上著名的「北電78屆」。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北電78級導演系,星光璀璨。第二排左一就是劉苗苗

「78屆」的陳凱歌在1984年拍出「第五代」的開山之作《黃土地》。一年後,劉苗苗也執導了處女作《遠洋軼事》,那是一部講述船舶行業的影片。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遠洋軼事》,1985

1987年,劉苗苗又率領劇組在川藏高原拍攝了故事片《馬蹄聲碎》,採用獨特的視角,細膩地展現了幾個女兵在紅軍長征過程中追趕大部隊的故事。

時代為她鋪開堆滿鮮花的路。

1993年在威尼斯獲獎後,她更是成為了中國最年輕的電影廠——寧夏電影製片廠的廠長,拍攝了故事片《家醜》,使當時負債40多萬、規章設備都不齊全的寧夏廠,開始了故事片的生產,投入了運營當中。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家醜》,1994,王志文、何冰等主演

這一切對於劉苗苗來說,順風順水。然而但或許是命運的捉弄,讓本來前途一片大好的劉苗苗開始遭到了一系列的挫折。

1994年,她的身體先是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病症;之後親人的相繼去世又給她帶來沉重打擊,她患上了雙向情感障礙,住進了醫院。

疾病所帶來的痛苦反覆折磨著她,藥物反應讓她的雙手顫抖不止,精神狀態的不穩定也讓她的創作變得斷斷續續。

2018年,劉苗苗攜新作《紅花綠葉》重新出現在觀眾面前。

對於她來說,這是一次真正的「復出」,對藝術的野心,她不曾放棄過。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2003年,劉苗苗萌生了「重回西海固」的想法。

寧夏作為她的第二故鄉,西海固這個地方讓她產生了一種和自己的父親兄長以及少年時代緊密關聯的感覺,因此成為了她情感的寄託;

又因為她在西海固拍了《雜嘴子》,這代表她在事業高峰時期的一個象徵符號。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雜嘴子》,1985

在這些想法的基礎上,她想要回到西海固,重拾信心,療愈內心。

通過導演朋友介紹,劉苗苗結識了寧夏著名作家石舒清,而當時的石舒清已經憑藉短篇小說《清水裡的刀子》成為了魯迅文學獎的得主。

此後,劉苗苗便與石舒清開始了合作。他們曾經合作過石舒清的兩部小說,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沒能拍成,直到這一部最新的《紅花綠葉》。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紅花綠葉》改編自石舒清的短篇小說《表弟》。

小說講的是,有一個對愛情婚姻失去信心的一個青年人,意外地娶到了一個能幹美麗的媳婦,他們能走下去嗎?這打動了導演。

尤其是在有了之前兩次合作的失敗經歷後,這次從一開始導演和編劇就確立了繼續走塑造人物的路線——而這恰好也是導演所見長的部分。

好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的創作,塑造人物是最重要的。

人們所關注的現實議題也好,所呈現的情感困境也罷,還是矛盾事件的張力核心,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礎上。

只有把人物形象塑造得形象豐滿起來,事件才能夠立起來,才能夠更為直接地引發觀眾的共鳴。


因此這部影片從一開始就決定了是一部展現人物生存狀態,刻畫人物情感關係的生活流影片。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從小說到電影有不小的改動,首先整個影片的調性

原小說《表弟》的故事可以說是比較苦情的,影片讓它趨於溫暖,甚至多了一些幽默,既沒有甜的膩人,但是也並非悽悽苦苦。

劉苗苗當時決定把它發生的背景放在當下時代,就決定了它的調性,不是那麼悲苦的。

原本對愛情失去信心的青年古柏,相親時遇到了溫柔美麗的阿西燕,他們各自有「隱祕」的往事,卻猝不及防地走進了「包辦」婚姻。

原本陌生與疏離的兩顆心,因朝夕相處而被慢慢拉近。此時,他們各自隱藏的祕密卻被揭開……

整部影片都沒有出現太多強烈的戲劇衝突,而是將更多的筆墨著色於人物關係的刻畫,以及人物情感的展現上,給人一種恬淡質樸的感覺。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劉苗苗導演從劇本階段就和編劇石舒清確定了這樣一種調性,希望這部電影儘可能地像生活本身,而並非是一波三折起承轉合和這種戲劇性特別明顯的影片。

這麼做當然也是出於成本和演員的考量。

影片在有限的成本下,在短短27天內完成了拍攝。所有的演員都是此前從未接觸過電影的非職業演員,需要避免情感表達充沛和需要展現張力的這類非職業演員無法完成的戲,而這麼做剛好也貼合了影片所要呈現的氣質。

更重要的是,這麼做就不會讓事件在電影裡搶掉了人物的「風頭」。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從一開始的受到故事懸念的牽引,慢慢轉化成將注意力聚焦於這對情侶之間的情感關係和內心塑造上。

正是因為意外的相遇,反而促成了一段彼此吸引的動人戀情,這才是影片所重點希望表達的,也就是:面對生活的苦難時,我們仍滿懷希望心向美好。

片中有一句非常動人的臺詞:

「哪怕是一個殘缺的麻雀,它的指望也是全美的。」

這句話或許是導演渴望透過影片所表達的她對於人生、對於情感、對於現實的領悟。

尤其是在經歷了自己人生的磨難之後,對於這些問題已經變得更加通達與滿足。

如何面對生活裡的不完美,這是一種處世的哲學。

人生中的苦難與磨礪雖然不是我們可以決定和控制的,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儘可能改變,朝著美好踏實邁進。

整部影片正是以男主角古柏的視角,融入了他的大量旁白和獨白,將他對於一個女子從吸引到賭氣,從體貼到依戀的狀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厚重蒼涼的西海固土地上孕育出這樣一段細膩動人的普通感情,在宏大的地域背景下又展現出一絲情感上的層次力度。

古柏和阿西燕的愛情,也就如同這西北黃土地上綻放著的紅花與綠葉,互相扶持,屬於彼此。

呈現美好而非批判苦難,正如文章中前面提到的那樣,導演選擇感嘆來抒發自己內心對於真善美的追求,這也是一種力量。

茫茫人海,或許只有找到彼此才能夠有勇氣一直走下去。至於那些生活中不完美的瑣碎片段,又有誰能說得清呢?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有一個很有趣的點在於,作為曾經「第五代」群體中女導演的中堅力量,李少紅、胡玫、劉苗苗三位在今年都迎來了自己新作的公映,巧合的是,三位女導演也都是闊別大銀幕多年。

劉苗苗的《紅花綠葉》依然堅守在自己所擅長的情感關係議題上,用普世的傳統價值來溫柔包裝自己對於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無論是商業片還是藝術片,三位導演都不約而同地透過新片向觀眾們傳達了對於這個時代的迴應。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片子去年在平遙影展首映,也在今年北影節上露面。對於這位蟄伏已久的前輩級導演,業內還是給了頗高的評價。田壯壯說:「大師之作。拍的真好,只怕能愛的人不多,大家對電影已經不認識了,只記得電影院。」

憑長片處女作就獲得金馬最佳影片的《八月》導演張大磊在平遙露天看的,「好久沒有看過這樣質樸單純、古典深情,沒有任何算計和耍聰明的學院派電影了,尤其在這個亂七八糟的年代裡。」

古典、質樸,是多數人對它的評價。劉苗苗正是帶著這些久違的氣息,歸來了。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我們談到「第五代」時,我們總是會想到那些家國的、民族的、傷痛的宏大敘事和情感體驗,但劉苗苗的作品裡似乎並沒有這些標籤,更多地充滿了獨立的個體的情感表達。

對於這點,劉苗苗導演表示,一方面因為自己比其他導演年紀都要小。

"

1993年,一部成本73萬的中國電影《雜嘴子》,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羅伯特·奧特曼的《銀色·性·男女》一道,入圍第50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最終它獲得「國會議長」金獎,時任評委會主席的彼得·威爾(《死亡詩社》《楚門的世界》)對它盛讚不已。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這部片的導演叫劉苗苗,那年她31歲,卻已和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等並列同儕。

劉苗苗早慧,16歲就考上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與陳凱歌、田壯壯、張軍釗、彭小蓮、吳子牛、李少紅、胡玫等都是同班同學。

當時她不但是班裡最小的,也是全校最小的學生(年紀最大的那個學生叫張藝謀,28歲,攝影系)。後來這批人陸續成名,形成中國電影史上著名的「北電78屆」。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北電78級導演系,星光璀璨。第二排左一就是劉苗苗

「78屆」的陳凱歌在1984年拍出「第五代」的開山之作《黃土地》。一年後,劉苗苗也執導了處女作《遠洋軼事》,那是一部講述船舶行業的影片。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遠洋軼事》,1985

1987年,劉苗苗又率領劇組在川藏高原拍攝了故事片《馬蹄聲碎》,採用獨特的視角,細膩地展現了幾個女兵在紅軍長征過程中追趕大部隊的故事。

時代為她鋪開堆滿鮮花的路。

1993年在威尼斯獲獎後,她更是成為了中國最年輕的電影廠——寧夏電影製片廠的廠長,拍攝了故事片《家醜》,使當時負債40多萬、規章設備都不齊全的寧夏廠,開始了故事片的生產,投入了運營當中。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家醜》,1994,王志文、何冰等主演

這一切對於劉苗苗來說,順風順水。然而但或許是命運的捉弄,讓本來前途一片大好的劉苗苗開始遭到了一系列的挫折。

1994年,她的身體先是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病症;之後親人的相繼去世又給她帶來沉重打擊,她患上了雙向情感障礙,住進了醫院。

疾病所帶來的痛苦反覆折磨著她,藥物反應讓她的雙手顫抖不止,精神狀態的不穩定也讓她的創作變得斷斷續續。

2018年,劉苗苗攜新作《紅花綠葉》重新出現在觀眾面前。

對於她來說,這是一次真正的「復出」,對藝術的野心,她不曾放棄過。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2003年,劉苗苗萌生了「重回西海固」的想法。

寧夏作為她的第二故鄉,西海固這個地方讓她產生了一種和自己的父親兄長以及少年時代緊密關聯的感覺,因此成為了她情感的寄託;

又因為她在西海固拍了《雜嘴子》,這代表她在事業高峰時期的一個象徵符號。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雜嘴子》,1985

在這些想法的基礎上,她想要回到西海固,重拾信心,療愈內心。

通過導演朋友介紹,劉苗苗結識了寧夏著名作家石舒清,而當時的石舒清已經憑藉短篇小說《清水裡的刀子》成為了魯迅文學獎的得主。

此後,劉苗苗便與石舒清開始了合作。他們曾經合作過石舒清的兩部小說,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沒能拍成,直到這一部最新的《紅花綠葉》。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紅花綠葉》改編自石舒清的短篇小說《表弟》。

小說講的是,有一個對愛情婚姻失去信心的一個青年人,意外地娶到了一個能幹美麗的媳婦,他們能走下去嗎?這打動了導演。

尤其是在有了之前兩次合作的失敗經歷後,這次從一開始導演和編劇就確立了繼續走塑造人物的路線——而這恰好也是導演所見長的部分。

好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的創作,塑造人物是最重要的。

人們所關注的現實議題也好,所呈現的情感困境也罷,還是矛盾事件的張力核心,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礎上。

只有把人物形象塑造得形象豐滿起來,事件才能夠立起來,才能夠更為直接地引發觀眾的共鳴。


因此這部影片從一開始就決定了是一部展現人物生存狀態,刻畫人物情感關係的生活流影片。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從小說到電影有不小的改動,首先整個影片的調性

原小說《表弟》的故事可以說是比較苦情的,影片讓它趨於溫暖,甚至多了一些幽默,既沒有甜的膩人,但是也並非悽悽苦苦。

劉苗苗當時決定把它發生的背景放在當下時代,就決定了它的調性,不是那麼悲苦的。

原本對愛情失去信心的青年古柏,相親時遇到了溫柔美麗的阿西燕,他們各自有「隱祕」的往事,卻猝不及防地走進了「包辦」婚姻。

原本陌生與疏離的兩顆心,因朝夕相處而被慢慢拉近。此時,他們各自隱藏的祕密卻被揭開……

整部影片都沒有出現太多強烈的戲劇衝突,而是將更多的筆墨著色於人物關係的刻畫,以及人物情感的展現上,給人一種恬淡質樸的感覺。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劉苗苗導演從劇本階段就和編劇石舒清確定了這樣一種調性,希望這部電影儘可能地像生活本身,而並非是一波三折起承轉合和這種戲劇性特別明顯的影片。

這麼做當然也是出於成本和演員的考量。

影片在有限的成本下,在短短27天內完成了拍攝。所有的演員都是此前從未接觸過電影的非職業演員,需要避免情感表達充沛和需要展現張力的這類非職業演員無法完成的戲,而這麼做剛好也貼合了影片所要呈現的氣質。

更重要的是,這麼做就不會讓事件在電影裡搶掉了人物的「風頭」。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從一開始的受到故事懸念的牽引,慢慢轉化成將注意力聚焦於這對情侶之間的情感關係和內心塑造上。

正是因為意外的相遇,反而促成了一段彼此吸引的動人戀情,這才是影片所重點希望表達的,也就是:面對生活的苦難時,我們仍滿懷希望心向美好。

片中有一句非常動人的臺詞:

「哪怕是一個殘缺的麻雀,它的指望也是全美的。」

這句話或許是導演渴望透過影片所表達的她對於人生、對於情感、對於現實的領悟。

尤其是在經歷了自己人生的磨難之後,對於這些問題已經變得更加通達與滿足。

如何面對生活裡的不完美,這是一種處世的哲學。

人生中的苦難與磨礪雖然不是我們可以決定和控制的,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儘可能改變,朝著美好踏實邁進。

整部影片正是以男主角古柏的視角,融入了他的大量旁白和獨白,將他對於一個女子從吸引到賭氣,從體貼到依戀的狀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厚重蒼涼的西海固土地上孕育出這樣一段細膩動人的普通感情,在宏大的地域背景下又展現出一絲情感上的層次力度。

古柏和阿西燕的愛情,也就如同這西北黃土地上綻放著的紅花與綠葉,互相扶持,屬於彼此。

呈現美好而非批判苦難,正如文章中前面提到的那樣,導演選擇感嘆來抒發自己內心對於真善美的追求,這也是一種力量。

茫茫人海,或許只有找到彼此才能夠有勇氣一直走下去。至於那些生活中不完美的瑣碎片段,又有誰能說得清呢?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有一個很有趣的點在於,作為曾經「第五代」群體中女導演的中堅力量,李少紅、胡玫、劉苗苗三位在今年都迎來了自己新作的公映,巧合的是,三位女導演也都是闊別大銀幕多年。

劉苗苗的《紅花綠葉》依然堅守在自己所擅長的情感關係議題上,用普世的傳統價值來溫柔包裝自己對於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無論是商業片還是藝術片,三位導演都不約而同地透過新片向觀眾們傳達了對於這個時代的迴應。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片子去年在平遙影展首映,也在今年北影節上露面。對於這位蟄伏已久的前輩級導演,業內還是給了頗高的評價。田壯壯說:「大師之作。拍的真好,只怕能愛的人不多,大家對電影已經不認識了,只記得電影院。」

憑長片處女作就獲得金馬最佳影片的《八月》導演張大磊在平遙露天看的,「好久沒有看過這樣質樸單純、古典深情,沒有任何算計和耍聰明的學院派電影了,尤其在這個亂七八糟的年代裡。」

古典、質樸,是多數人對它的評價。劉苗苗正是帶著這些久違的氣息,歸來了。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我們談到「第五代」時,我們總是會想到那些家國的、民族的、傷痛的宏大敘事和情感體驗,但劉苗苗的作品裡似乎並沒有這些標籤,更多地充滿了獨立的個體的情感表達。

對於這點,劉苗苗導演表示,一方面因為自己比其他導演年紀都要小。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大學時代的彭小蓮與劉苗苗。彭小蓮導演生前也看了這部成片,評價是:安靜又不拖沓,很見功力

文革發生的年代正是那些班上的那些男同學們心智開始成熟,開始對整個社會產生認識的階段,因而走出創傷後的他們所關注更多的自然就落在了對於現實的批判和反思上。然而自己當年由於年紀較小,歷史的進程還不足以完全影響到她對於世界的認識和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理解上。

另一方面,可能也是自身作為女導演的原因,她所關心的更多的是一些和人的個體生命有關的維度。

我記得侯孝賢說過一句話,他說不要批評,批評是沒用的,沒有意義的。我很同意這句話。

去批評,就好像是我們要通過批評改變一個人一樣,我覺得那個意義不大。

這個社會要變好,依賴於這個社會每個個體的自我修為。我覺得我們作為藝術家,有藝術家的身份。過多的批評是沒有意義的。

因此,她選擇了用感嘆代替批判,表達情緒。

正如劉苗苗導演的性格一樣,她對於如今世俗的許多評價標準,始終保持著很強的獨立思考和警惕觀念。

你如果說我新潮,那我也很不喜歡『與時俱進』這個詞眼,如果是按照當代人的理解的話,它是短視的,急吼吼的一種狀態。

但中文就是這樣曖昧,或許在某些固定的語境下,這些詞彙才會擁有精準的含義吧。


這種矛盾,或者說對於問題的深入思考能力,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劉苗苗對於很多事物的態度和看法。不輕易被標籤化,同時又不懼怕被定義。尤其是在經歷過人生的起落浮沉後,劉苗苗面對生活面對創作也變得更加從容淡然。

"

1993年,一部成本73萬的中國電影《雜嘴子》,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羅伯特·奧特曼的《銀色·性·男女》一道,入圍第50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最終它獲得「國會議長」金獎,時任評委會主席的彼得·威爾(《死亡詩社》《楚門的世界》)對它盛讚不已。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這部片的導演叫劉苗苗,那年她31歲,卻已和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等並列同儕。

劉苗苗早慧,16歲就考上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與陳凱歌、田壯壯、張軍釗、彭小蓮、吳子牛、李少紅、胡玫等都是同班同學。

當時她不但是班裡最小的,也是全校最小的學生(年紀最大的那個學生叫張藝謀,28歲,攝影系)。後來這批人陸續成名,形成中國電影史上著名的「北電78屆」。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北電78級導演系,星光璀璨。第二排左一就是劉苗苗

「78屆」的陳凱歌在1984年拍出「第五代」的開山之作《黃土地》。一年後,劉苗苗也執導了處女作《遠洋軼事》,那是一部講述船舶行業的影片。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遠洋軼事》,1985

1987年,劉苗苗又率領劇組在川藏高原拍攝了故事片《馬蹄聲碎》,採用獨特的視角,細膩地展現了幾個女兵在紅軍長征過程中追趕大部隊的故事。

時代為她鋪開堆滿鮮花的路。

1993年在威尼斯獲獎後,她更是成為了中國最年輕的電影廠——寧夏電影製片廠的廠長,拍攝了故事片《家醜》,使當時負債40多萬、規章設備都不齊全的寧夏廠,開始了故事片的生產,投入了運營當中。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家醜》,1994,王志文、何冰等主演

這一切對於劉苗苗來說,順風順水。然而但或許是命運的捉弄,讓本來前途一片大好的劉苗苗開始遭到了一系列的挫折。

1994年,她的身體先是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病症;之後親人的相繼去世又給她帶來沉重打擊,她患上了雙向情感障礙,住進了醫院。

疾病所帶來的痛苦反覆折磨著她,藥物反應讓她的雙手顫抖不止,精神狀態的不穩定也讓她的創作變得斷斷續續。

2018年,劉苗苗攜新作《紅花綠葉》重新出現在觀眾面前。

對於她來說,這是一次真正的「復出」,對藝術的野心,她不曾放棄過。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2003年,劉苗苗萌生了「重回西海固」的想法。

寧夏作為她的第二故鄉,西海固這個地方讓她產生了一種和自己的父親兄長以及少年時代緊密關聯的感覺,因此成為了她情感的寄託;

又因為她在西海固拍了《雜嘴子》,這代表她在事業高峰時期的一個象徵符號。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雜嘴子》,1985

在這些想法的基礎上,她想要回到西海固,重拾信心,療愈內心。

通過導演朋友介紹,劉苗苗結識了寧夏著名作家石舒清,而當時的石舒清已經憑藉短篇小說《清水裡的刀子》成為了魯迅文學獎的得主。

此後,劉苗苗便與石舒清開始了合作。他們曾經合作過石舒清的兩部小說,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沒能拍成,直到這一部最新的《紅花綠葉》。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紅花綠葉》改編自石舒清的短篇小說《表弟》。

小說講的是,有一個對愛情婚姻失去信心的一個青年人,意外地娶到了一個能幹美麗的媳婦,他們能走下去嗎?這打動了導演。

尤其是在有了之前兩次合作的失敗經歷後,這次從一開始導演和編劇就確立了繼續走塑造人物的路線——而這恰好也是導演所見長的部分。

好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的創作,塑造人物是最重要的。

人們所關注的現實議題也好,所呈現的情感困境也罷,還是矛盾事件的張力核心,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礎上。

只有把人物形象塑造得形象豐滿起來,事件才能夠立起來,才能夠更為直接地引發觀眾的共鳴。


因此這部影片從一開始就決定了是一部展現人物生存狀態,刻畫人物情感關係的生活流影片。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從小說到電影有不小的改動,首先整個影片的調性

原小說《表弟》的故事可以說是比較苦情的,影片讓它趨於溫暖,甚至多了一些幽默,既沒有甜的膩人,但是也並非悽悽苦苦。

劉苗苗當時決定把它發生的背景放在當下時代,就決定了它的調性,不是那麼悲苦的。

原本對愛情失去信心的青年古柏,相親時遇到了溫柔美麗的阿西燕,他們各自有「隱祕」的往事,卻猝不及防地走進了「包辦」婚姻。

原本陌生與疏離的兩顆心,因朝夕相處而被慢慢拉近。此時,他們各自隱藏的祕密卻被揭開……

整部影片都沒有出現太多強烈的戲劇衝突,而是將更多的筆墨著色於人物關係的刻畫,以及人物情感的展現上,給人一種恬淡質樸的感覺。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劉苗苗導演從劇本階段就和編劇石舒清確定了這樣一種調性,希望這部電影儘可能地像生活本身,而並非是一波三折起承轉合和這種戲劇性特別明顯的影片。

這麼做當然也是出於成本和演員的考量。

影片在有限的成本下,在短短27天內完成了拍攝。所有的演員都是此前從未接觸過電影的非職業演員,需要避免情感表達充沛和需要展現張力的這類非職業演員無法完成的戲,而這麼做剛好也貼合了影片所要呈現的氣質。

更重要的是,這麼做就不會讓事件在電影裡搶掉了人物的「風頭」。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從一開始的受到故事懸念的牽引,慢慢轉化成將注意力聚焦於這對情侶之間的情感關係和內心塑造上。

正是因為意外的相遇,反而促成了一段彼此吸引的動人戀情,這才是影片所重點希望表達的,也就是:面對生活的苦難時,我們仍滿懷希望心向美好。

片中有一句非常動人的臺詞:

「哪怕是一個殘缺的麻雀,它的指望也是全美的。」

這句話或許是導演渴望透過影片所表達的她對於人生、對於情感、對於現實的領悟。

尤其是在經歷了自己人生的磨難之後,對於這些問題已經變得更加通達與滿足。

如何面對生活裡的不完美,這是一種處世的哲學。

人生中的苦難與磨礪雖然不是我們可以決定和控制的,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儘可能改變,朝著美好踏實邁進。

整部影片正是以男主角古柏的視角,融入了他的大量旁白和獨白,將他對於一個女子從吸引到賭氣,從體貼到依戀的狀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厚重蒼涼的西海固土地上孕育出這樣一段細膩動人的普通感情,在宏大的地域背景下又展現出一絲情感上的層次力度。

古柏和阿西燕的愛情,也就如同這西北黃土地上綻放著的紅花與綠葉,互相扶持,屬於彼此。

呈現美好而非批判苦難,正如文章中前面提到的那樣,導演選擇感嘆來抒發自己內心對於真善美的追求,這也是一種力量。

茫茫人海,或許只有找到彼此才能夠有勇氣一直走下去。至於那些生活中不完美的瑣碎片段,又有誰能說得清呢?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有一個很有趣的點在於,作為曾經「第五代」群體中女導演的中堅力量,李少紅、胡玫、劉苗苗三位在今年都迎來了自己新作的公映,巧合的是,三位女導演也都是闊別大銀幕多年。

劉苗苗的《紅花綠葉》依然堅守在自己所擅長的情感關係議題上,用普世的傳統價值來溫柔包裝自己對於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無論是商業片還是藝術片,三位導演都不約而同地透過新片向觀眾們傳達了對於這個時代的迴應。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片子去年在平遙影展首映,也在今年北影節上露面。對於這位蟄伏已久的前輩級導演,業內還是給了頗高的評價。田壯壯說:「大師之作。拍的真好,只怕能愛的人不多,大家對電影已經不認識了,只記得電影院。」

憑長片處女作就獲得金馬最佳影片的《八月》導演張大磊在平遙露天看的,「好久沒有看過這樣質樸單純、古典深情,沒有任何算計和耍聰明的學院派電影了,尤其在這個亂七八糟的年代裡。」

古典、質樸,是多數人對它的評價。劉苗苗正是帶著這些久違的氣息,歸來了。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我們談到「第五代」時,我們總是會想到那些家國的、民族的、傷痛的宏大敘事和情感體驗,但劉苗苗的作品裡似乎並沒有這些標籤,更多地充滿了獨立的個體的情感表達。

對於這點,劉苗苗導演表示,一方面因為自己比其他導演年紀都要小。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大學時代的彭小蓮與劉苗苗。彭小蓮導演生前也看了這部成片,評價是:安靜又不拖沓,很見功力

文革發生的年代正是那些班上的那些男同學們心智開始成熟,開始對整個社會產生認識的階段,因而走出創傷後的他們所關注更多的自然就落在了對於現實的批判和反思上。然而自己當年由於年紀較小,歷史的進程還不足以完全影響到她對於世界的認識和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理解上。

另一方面,可能也是自身作為女導演的原因,她所關心的更多的是一些和人的個體生命有關的維度。

我記得侯孝賢說過一句話,他說不要批評,批評是沒用的,沒有意義的。我很同意這句話。

去批評,就好像是我們要通過批評改變一個人一樣,我覺得那個意義不大。

這個社會要變好,依賴於這個社會每個個體的自我修為。我覺得我們作為藝術家,有藝術家的身份。過多的批評是沒有意義的。

因此,她選擇了用感嘆代替批判,表達情緒。

正如劉苗苗導演的性格一樣,她對於如今世俗的許多評價標準,始終保持著很強的獨立思考和警惕觀念。

你如果說我新潮,那我也很不喜歡『與時俱進』這個詞眼,如果是按照當代人的理解的話,它是短視的,急吼吼的一種狀態。

但中文就是這樣曖昧,或許在某些固定的語境下,這些詞彙才會擁有精準的含義吧。


這種矛盾,或者說對於問題的深入思考能力,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劉苗苗對於很多事物的態度和看法。不輕易被標籤化,同時又不懼怕被定義。尤其是在經歷過人生的起落浮沉後,劉苗苗面對生活面對創作也變得更加從容淡然。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去年10月,劉苗苗(左四)和《紅花綠葉》劇組在平遙

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引領了中國電影市場「大片」的熱潮。之後,一部接一部高投資大場面的商業大片開始走向市場走向觀眾,而她所堅守的小成本文藝片創作道路,似乎也與同學們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方向。

之所以會這樣,在一定程度上當然是受到了身體狀況的影響,但更多的可能還是與導演的性格有關係。在她看來,這是個人的選擇。

文學藝術史上很多的文學藝術家,恐怕有多半都選擇了一種,很自然、自在、樸素的生活方式,這個和他們的創作也息息相關,這種生活方式也決定了他們作品的風格,和他的作品中傳遞出的生命態度和思想情感。我覺得都很正常。


但對於自己日後是否也會嘗試走上商業道路這個問題,她直言已經不敢往太商業的方向嘗試了。

「現在拍電影成本越來越高,市場壓力越來越大,我還是老老實實的做點中低成本的片子,這樣我在市場上壓力不大,我還可以把風格做得獨特一些,仍然保持作者電影的這種道路,挺好的。」

甚至在創作時面對「女性導演」、「少數民族導演」的這些身份時,她也沒有太多的壓力,也沒太過多地考慮身份給她帶來的「創作侷限」。

我到今天這樣是因為比較早地在電影學院受教育,而且是趕上了改革開放,中國電影人才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然後就趁著那個機會闖出來了,其實和我是不是回族沒有關係。至於是否因為自己的這些性別、民族等身份就需要為相應的群體發聲,我信奉九個字:

『有感而發,詞達意足矣。』


活得通透。


"

1993年,一部成本73萬的中國電影《雜嘴子》,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羅伯特·奧特曼的《銀色·性·男女》一道,入圍第50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最終它獲得「國會議長」金獎,時任評委會主席的彼得·威爾(《死亡詩社》《楚門的世界》)對它盛讚不已。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這部片的導演叫劉苗苗,那年她31歲,卻已和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等並列同儕。

劉苗苗早慧,16歲就考上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與陳凱歌、田壯壯、張軍釗、彭小蓮、吳子牛、李少紅、胡玫等都是同班同學。

當時她不但是班裡最小的,也是全校最小的學生(年紀最大的那個學生叫張藝謀,28歲,攝影系)。後來這批人陸續成名,形成中國電影史上著名的「北電78屆」。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北電78級導演系,星光璀璨。第二排左一就是劉苗苗

「78屆」的陳凱歌在1984年拍出「第五代」的開山之作《黃土地》。一年後,劉苗苗也執導了處女作《遠洋軼事》,那是一部講述船舶行業的影片。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遠洋軼事》,1985

1987年,劉苗苗又率領劇組在川藏高原拍攝了故事片《馬蹄聲碎》,採用獨特的視角,細膩地展現了幾個女兵在紅軍長征過程中追趕大部隊的故事。

時代為她鋪開堆滿鮮花的路。

1993年在威尼斯獲獎後,她更是成為了中國最年輕的電影廠——寧夏電影製片廠的廠長,拍攝了故事片《家醜》,使當時負債40多萬、規章設備都不齊全的寧夏廠,開始了故事片的生產,投入了運營當中。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家醜》,1994,王志文、何冰等主演

這一切對於劉苗苗來說,順風順水。然而但或許是命運的捉弄,讓本來前途一片大好的劉苗苗開始遭到了一系列的挫折。

1994年,她的身體先是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病症;之後親人的相繼去世又給她帶來沉重打擊,她患上了雙向情感障礙,住進了醫院。

疾病所帶來的痛苦反覆折磨著她,藥物反應讓她的雙手顫抖不止,精神狀態的不穩定也讓她的創作變得斷斷續續。

2018年,劉苗苗攜新作《紅花綠葉》重新出現在觀眾面前。

對於她來說,這是一次真正的「復出」,對藝術的野心,她不曾放棄過。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2003年,劉苗苗萌生了「重回西海固」的想法。

寧夏作為她的第二故鄉,西海固這個地方讓她產生了一種和自己的父親兄長以及少年時代緊密關聯的感覺,因此成為了她情感的寄託;

又因為她在西海固拍了《雜嘴子》,這代表她在事業高峰時期的一個象徵符號。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雜嘴子》,1985

在這些想法的基礎上,她想要回到西海固,重拾信心,療愈內心。

通過導演朋友介紹,劉苗苗結識了寧夏著名作家石舒清,而當時的石舒清已經憑藉短篇小說《清水裡的刀子》成為了魯迅文學獎的得主。

此後,劉苗苗便與石舒清開始了合作。他們曾經合作過石舒清的兩部小說,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沒能拍成,直到這一部最新的《紅花綠葉》。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紅花綠葉》改編自石舒清的短篇小說《表弟》。

小說講的是,有一個對愛情婚姻失去信心的一個青年人,意外地娶到了一個能幹美麗的媳婦,他們能走下去嗎?這打動了導演。

尤其是在有了之前兩次合作的失敗經歷後,這次從一開始導演和編劇就確立了繼續走塑造人物的路線——而這恰好也是導演所見長的部分。

好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的創作,塑造人物是最重要的。

人們所關注的現實議題也好,所呈現的情感困境也罷,還是矛盾事件的張力核心,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礎上。

只有把人物形象塑造得形象豐滿起來,事件才能夠立起來,才能夠更為直接地引發觀眾的共鳴。


因此這部影片從一開始就決定了是一部展現人物生存狀態,刻畫人物情感關係的生活流影片。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從小說到電影有不小的改動,首先整個影片的調性

原小說《表弟》的故事可以說是比較苦情的,影片讓它趨於溫暖,甚至多了一些幽默,既沒有甜的膩人,但是也並非悽悽苦苦。

劉苗苗當時決定把它發生的背景放在當下時代,就決定了它的調性,不是那麼悲苦的。

原本對愛情失去信心的青年古柏,相親時遇到了溫柔美麗的阿西燕,他們各自有「隱祕」的往事,卻猝不及防地走進了「包辦」婚姻。

原本陌生與疏離的兩顆心,因朝夕相處而被慢慢拉近。此時,他們各自隱藏的祕密卻被揭開……

整部影片都沒有出現太多強烈的戲劇衝突,而是將更多的筆墨著色於人物關係的刻畫,以及人物情感的展現上,給人一種恬淡質樸的感覺。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劉苗苗導演從劇本階段就和編劇石舒清確定了這樣一種調性,希望這部電影儘可能地像生活本身,而並非是一波三折起承轉合和這種戲劇性特別明顯的影片。

這麼做當然也是出於成本和演員的考量。

影片在有限的成本下,在短短27天內完成了拍攝。所有的演員都是此前從未接觸過電影的非職業演員,需要避免情感表達充沛和需要展現張力的這類非職業演員無法完成的戲,而這麼做剛好也貼合了影片所要呈現的氣質。

更重要的是,這麼做就不會讓事件在電影裡搶掉了人物的「風頭」。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從一開始的受到故事懸念的牽引,慢慢轉化成將注意力聚焦於這對情侶之間的情感關係和內心塑造上。

正是因為意外的相遇,反而促成了一段彼此吸引的動人戀情,這才是影片所重點希望表達的,也就是:面對生活的苦難時,我們仍滿懷希望心向美好。

片中有一句非常動人的臺詞:

「哪怕是一個殘缺的麻雀,它的指望也是全美的。」

這句話或許是導演渴望透過影片所表達的她對於人生、對於情感、對於現實的領悟。

尤其是在經歷了自己人生的磨難之後,對於這些問題已經變得更加通達與滿足。

如何面對生活裡的不完美,這是一種處世的哲學。

人生中的苦難與磨礪雖然不是我們可以決定和控制的,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儘可能改變,朝著美好踏實邁進。

整部影片正是以男主角古柏的視角,融入了他的大量旁白和獨白,將他對於一個女子從吸引到賭氣,從體貼到依戀的狀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厚重蒼涼的西海固土地上孕育出這樣一段細膩動人的普通感情,在宏大的地域背景下又展現出一絲情感上的層次力度。

古柏和阿西燕的愛情,也就如同這西北黃土地上綻放著的紅花與綠葉,互相扶持,屬於彼此。

呈現美好而非批判苦難,正如文章中前面提到的那樣,導演選擇感嘆來抒發自己內心對於真善美的追求,這也是一種力量。

茫茫人海,或許只有找到彼此才能夠有勇氣一直走下去。至於那些生活中不完美的瑣碎片段,又有誰能說得清呢?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有一個很有趣的點在於,作為曾經「第五代」群體中女導演的中堅力量,李少紅、胡玫、劉苗苗三位在今年都迎來了自己新作的公映,巧合的是,三位女導演也都是闊別大銀幕多年。

劉苗苗的《紅花綠葉》依然堅守在自己所擅長的情感關係議題上,用普世的傳統價值來溫柔包裝自己對於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無論是商業片還是藝術片,三位導演都不約而同地透過新片向觀眾們傳達了對於這個時代的迴應。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片子去年在平遙影展首映,也在今年北影節上露面。對於這位蟄伏已久的前輩級導演,業內還是給了頗高的評價。田壯壯說:「大師之作。拍的真好,只怕能愛的人不多,大家對電影已經不認識了,只記得電影院。」

憑長片處女作就獲得金馬最佳影片的《八月》導演張大磊在平遙露天看的,「好久沒有看過這樣質樸單純、古典深情,沒有任何算計和耍聰明的學院派電影了,尤其在這個亂七八糟的年代裡。」

古典、質樸,是多數人對它的評價。劉苗苗正是帶著這些久違的氣息,歸來了。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我們談到「第五代」時,我們總是會想到那些家國的、民族的、傷痛的宏大敘事和情感體驗,但劉苗苗的作品裡似乎並沒有這些標籤,更多地充滿了獨立的個體的情感表達。

對於這點,劉苗苗導演表示,一方面因為自己比其他導演年紀都要小。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大學時代的彭小蓮與劉苗苗。彭小蓮導演生前也看了這部成片,評價是:安靜又不拖沓,很見功力

文革發生的年代正是那些班上的那些男同學們心智開始成熟,開始對整個社會產生認識的階段,因而走出創傷後的他們所關注更多的自然就落在了對於現實的批判和反思上。然而自己當年由於年紀較小,歷史的進程還不足以完全影響到她對於世界的認識和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理解上。

另一方面,可能也是自身作為女導演的原因,她所關心的更多的是一些和人的個體生命有關的維度。

我記得侯孝賢說過一句話,他說不要批評,批評是沒用的,沒有意義的。我很同意這句話。

去批評,就好像是我們要通過批評改變一個人一樣,我覺得那個意義不大。

這個社會要變好,依賴於這個社會每個個體的自我修為。我覺得我們作為藝術家,有藝術家的身份。過多的批評是沒有意義的。

因此,她選擇了用感嘆代替批判,表達情緒。

正如劉苗苗導演的性格一樣,她對於如今世俗的許多評價標準,始終保持著很強的獨立思考和警惕觀念。

你如果說我新潮,那我也很不喜歡『與時俱進』這個詞眼,如果是按照當代人的理解的話,它是短視的,急吼吼的一種狀態。

但中文就是這樣曖昧,或許在某些固定的語境下,這些詞彙才會擁有精準的含義吧。


這種矛盾,或者說對於問題的深入思考能力,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劉苗苗對於很多事物的態度和看法。不輕易被標籤化,同時又不懼怕被定義。尤其是在經歷過人生的起落浮沉後,劉苗苗面對生活面對創作也變得更加從容淡然。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去年10月,劉苗苗(左四)和《紅花綠葉》劇組在平遙

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引領了中國電影市場「大片」的熱潮。之後,一部接一部高投資大場面的商業大片開始走向市場走向觀眾,而她所堅守的小成本文藝片創作道路,似乎也與同學們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方向。

之所以會這樣,在一定程度上當然是受到了身體狀況的影響,但更多的可能還是與導演的性格有關係。在她看來,這是個人的選擇。

文學藝術史上很多的文學藝術家,恐怕有多半都選擇了一種,很自然、自在、樸素的生活方式,這個和他們的創作也息息相關,這種生活方式也決定了他們作品的風格,和他的作品中傳遞出的生命態度和思想情感。我覺得都很正常。


但對於自己日後是否也會嘗試走上商業道路這個問題,她直言已經不敢往太商業的方向嘗試了。

「現在拍電影成本越來越高,市場壓力越來越大,我還是老老實實的做點中低成本的片子,這樣我在市場上壓力不大,我還可以把風格做得獨特一些,仍然保持作者電影的這種道路,挺好的。」

甚至在創作時面對「女性導演」、「少數民族導演」的這些身份時,她也沒有太多的壓力,也沒太過多地考慮身份給她帶來的「創作侷限」。

我到今天這樣是因為比較早地在電影學院受教育,而且是趕上了改革開放,中國電影人才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然後就趁著那個機會闖出來了,其實和我是不是回族沒有關係。至於是否因為自己的這些性別、民族等身份就需要為相應的群體發聲,我信奉九個字:

『有感而發,詞達意足矣。』


活得通透。


她與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30歲就拿威尼斯獎,沉寂多年終於歸來

作者 ✎無念

本文首發於奇遇電影:cinematik

歡迎關注奇遇電影,解鎖更多影視乾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