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牆外花香

“天心”是一個道家的術語。

而修煉的方法,在《太乙金華宗旨》(以下簡稱《宗旨》)中已經明確提出,提到《宗旨》,有一位學者是繞不開的,那就是榮格。


"

一、牆外花香

“天心”是一個道家的術語。

而修煉的方法,在《太乙金華宗旨》(以下簡稱《宗旨》)中已經明確提出,提到《宗旨》,有一位學者是繞不開的,那就是榮格。


醫論——神祕的“天心”


(卡爾·榮格)

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學家。1907年開始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合作,發展及推廣精神分析學說長達6年之久,之後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揚鑣,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出“情結“的概念,把人格分為內傾和外傾兩種,主張把人格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層。曾任國際心理分析學會會長、國際心理治療協會主席等,創立了榮格心理學學院。1961年6月6日逝於瑞士。他的理論和思想至今仍對心理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資料來源:百度)

榮格受東方文化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道教的文化,在榮格接觸了《宗旨》之後,在他的病人中運用相應的方法,都看到了“曼陀羅”,就是我們所謂的“天心”。他將這個修行的過程稱作“神祕參與的泯滅”。他認為“意識中只要沒有主客觀的對立,人的心靈就會由潛意識統治。在這種情況下潛意識就會投射到外部事物上,然後這些外部的事物被吸收消化為內心的體驗,也就是說被心理化了。這時,動植物與人的界限打破了,人既是人也是動植物,一切都是活的,神鬼無處不在。”(筆者看到這一段描述想起了活死人墓裡的王重陽,笑)

上面這一段榮格的論述,與我們明朝一位大思想家的學說異常的接近,也就是不知道影響了後世不知幾百年的王陽明。陽明心學主張“心外無物”、“致良知”。借用酈波老師在樑冬《覺者》節目上的語言:“心外無物”是起點,“致良知”是歸宿,而這中間,我們只需要坦坦蕩蕩地去做,知行合一。(其實這也是王陽明開始用朱熹“格物致知”,一天格一物並不可行,終於在龍場悟道後等到心學的整體框架)

有了榮格的解釋,我們也可以清晰地瞭解到先賢們悟道的真諦,“心外無物”,也是佛家講的“如如不動”,也是道家講的“真靈”、“天心”。

二、天心之要

接著繼續講我們的“天心”與《宗旨》。

這裡需要大略說一下道教的派系,我們常看到的符籙、齋蘸屬於正一派的主要工作(與其說是派,更妥切的應該是聯盟,由天心、上清、靈寶等多個派別形成的聯盟);另一個就是我們熟悉的小說射鵰三部曲中提到的全真教,據考,全真由王重陽祖師所創,主張“性命雙修”,所以也有學者認為《宗旨》為重陽祖師所撰。

“天心”也是《宗旨》裡非常強調需要修煉的。其主要理論依據為:人生成後有元神、識神,元神隨著人慢慢長大,接觸社會後會逐漸被識神所矇蔽,因此,需要特定的修行方式,強大自己的元神,形成“天心”,也就是榮格說的“曼陀羅”的出現。

經過榮格的解讀,我們也會發現,“天心”、“曼陀羅”也只是這樣修行過程中的一種表象,真正的應該是本心不為外界所動。有些修行者常常追求“定”的境界,而“天心”的修煉就是讓你時時在定中。

三、修煉方法

其實修煉的方法異常的簡單:

看鼻端,於最初入靜處舉眼一視,定個準則變放下。如泥水匠人用線一般,彼自起手一掛,便依了做上去,不只管把線看也。止觀是佛法,原不祕的,以兩眼諦觀鼻端正身安坐,繫心緣中,不必言頭中,但於兩〇中間起平處,繫念便了。光是活潑潑的東西,繫念兩〇中間,光自然透入,不必著意於中宮也,此數語已括盡要旨。其餘入靜出靜前後,以下止觀書印證可也。摘自《太乙金華宗旨·第三章 回光守中》故回光兼之以調息,此法全用耳光,一是目光,一是耳光。目光者,外日月交光也,耳光者,內日月交精也。然精即光凝定處,同出而異名也.故聰明總一靈光而已.坐時用目垂簾後,定個準則便放下。然竟放下,又恐不能,即存心於聽息。息之出入,不可使耳聞,聽惟聽其無聲也。一有聲,便初浮不能入細,即耐心輕輕微微些,愈放愈微,愈微愈靜,久之,忽然微者遽斷,此則真息現前,而心體可識矣。蓋心細則息細,心一動則炁動。定心必先之以養炁者,亦以心無處入手,故緣氣為之端倪,所謂純炁之守也。摘自《太乙金華宗旨·第四章 回光調息》

簡單來說:

1、眼觀鼻,實際上是定眼瞼的標準;

2、雙目回光,凝神於眉心之間,天心所在;(調目光)

3、凝神聽息,直至聽不見為止;(調耳光)

4、百日築基。

《宗旨》說這個練習必須百日之功,就像屎殼郎滾糞球,中間是白色,神注也。以百日回光之功擦亮我們的“天心”。(當中還有攝神與昏沉,就是心神散了之要感知即可聚,若是練著功打瞌睡了,先放下)。

那麼這個練習的方法有什麼好處?

1、只要有心人都可以練習;

2、不會走火入魔;

3、這是丹道的入門。

實際上,我們只要練習了,總會對自己有益,尤其在尋常事物的處理上,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王陽明在靜坐的過程中,總會去想,聖賢們遇到這樣的情況會怎麼做,實際上這就是“天心”的修煉方法,殊途同歸而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