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星辰大海!——北京理工大學“拓天”小記

天文 北理工 火箭 大學 北理工教育基金會 2017-04-27

你好,星辰大海!——北京理工大學“拓天”小記

(北京工業學院研製中國首枚二級固體高空探測火箭“東方-1號”發射瞬間)

1958年9月8日下午兩點,河北宣化,“點火”令下,伴隨轟鳴巨響,代號為“東方-1號”、載荷25千克的二級固體高空探測火箭噴射著長長尾焰,直達天際,在那100公里高空的起點,北京理工大學吹響了飛向宇宙深空的號角:你好,星辰大海!

你好,星辰大海!——北京理工大學“拓天”小記

(北京工業學院研製大型天象儀,並登上1959年首期《人民畫報》封面)

同年,望眼蒼茫宇宙,北理工師生豪情滿懷地打出“踏破千重山、闖過萬道關、立下青雲志、造出人造天”的標語,研製出中國首臺大型天象儀,將璀璨星空帶回地面,併發出了“我們要在宇宙空間佔一個位置”的雄音偉志。

服務國家,優勢學科為國家戰略提供堅強支持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中國叩響航天事業大門。幾經風雨,在改革開放時期,終於將載人航天工程起點鐫刻在錄,航天事業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國家戰略之一。

北京理工大學自1940年創校至今,始終將服務國家、復興民族是作為不變的追求和使命。在中國向深空奮進的偉大征程中,又怎能缺少北理工的身影。

發揮優勢學科作用,服務中國航天事業,北理工做出了重要貢獻。

2011年11月3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在217公里高空精準“一吻”,北理工信息與電子學院雷達技術研究所研製的微波雷達信號處理機與微波應答機信號處理機為其提供了有力保障。在這其中發揮核心作用的多普勒頻率——相位差測量技術,是北理工將無線電矢量脫靶量測量領域的研究成果,成功應用於空間合作目標的高精度相對定位測量新領域,為中國航天事業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支持。從“神八”開始的“天神”對接,直至“天舟”三吻“天宮”,北理工空間交會對接微波雷達技術已經成為中國航天器交會對接的“標配”。

你好,星辰大海!——北京理工大學“拓天”小記

(海南文昌發射場發射塔及底部導流槽)

當一枚枚火箭騰空而起,北理工編織的“火焰尾翼”是那麼的絢麗奪目。2016年 11月3日,我國研製的起飛規模最大、技術跨度最大、運載能力最大的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標誌著我國航天總體技術躋身世界一流行列。在此次火箭發射任務中,北理工宇航學院發射氣體動力學課題組用“火中澆水”的大膽創新,圓滿完成導流槽研製保障任務,為我國新一代航天發射場建設做出重要貢獻,為新一代運載火箭導流槽理論研究和試驗驗證項目關鍵技術攻關書寫了漂亮的答卷,成為我國火箭發射場導流槽研製最權威的技術團隊。

你好,星辰大海!——北京理工大學“拓天”小記

(可見光圖片壓縮處理器和紅外圖像採編壓縮處理器-助推火箭分離後圖像)

當火箭衝出地球,離開我們的視線,那雙北理工“天眼”便發揮了它重要的作用。由北理工機電學院航天測控實驗室研發的箭上可見光圖像壓縮處理器和箭上紅外圖像採編壓縮處理器,實現了對助推器分離、整流罩分離、發動機溫度監測等運載火箭飛行狀態視頻圖像的實時採編、壓縮和處理,將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太空畫面記錄在案,傳回地面,為航天工程提供了最為“直觀”的信息支持。

除此之外,學校力學學科在2012年就獲得了我國航天器力學領域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及相關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並形成了研究優勢,所開展的大型空間結構展開動力學建模與分析、高溫環境下熱防護結構設計、航天器空間碎片防護技術、火箭儲液箱液麵晃動分析與測試技術等研究迅速提升了我國新型航天器和未來航天器的結構設計水平,解決了航天工程中若干重要技術難題,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固體推進領域,學校研製的含能材料CL-20,作為我國在研的能量最高的固體推進劑的主氧化劑,直接實現了我國固體火箭推進能力大幅提升,成為對航天動力研究領域的耀眼貢獻。

創新發展,搭乘航天之翼發展新興交叉學科

發揮優勢,保障國家戰略,北理工使命必達。而參與中國航天工程,也為學校新興學科的發展、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插上了“飛天”的翅膀。

2011年,北京理工大學宇航學院深空探測技術研究所經過多年的研究,成功為探月工程的第二顆衛星“嫦娥二號”探測器規劃軌跡,使之成功飛躍了名為“戰神”的圖塔蒂斯小行星,從而完成中國對小天體的首次近距離探測,實現我國深空探測領域多個“零”的突破。由此,“北理工軌跡”成為中國深空探測中的重要品牌,並在浩瀚宇宙中繼續書寫更為精彩的“中國軌跡”。

然而,壯闊星辰中那一道閃亮的“北理工軌跡”,並非一簇而就,這期中飽含學校瞄準國家航天發展戰略,結合傳統優勢,將“拓天”作為學科特色發展戰略之一的深遠思路,從而憑藉國家“飛天之翼”,培養出一批極具活力和良好前景的新興學科,近年來取得顯著成績,為學校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你好,星辰大海!——北京理工大學“拓天”小記

(“神舟八號”搭載北理工“微流控芯片基因擴增裝置”)

具有代表性的生命學院空間生命科學研究,充分利用重大項目對學科交叉融合的牽引帶動作用,不斷髮揮傳統學科優勢,創新融合,在全新的學科領域中形成特色優勢,在國內外獲得廣泛影響。2011年11月,由北京理工大學作為總體牽頭單位設計製造的“微流控芯片基因擴增裝置”,伴隨“神八”飛船遨遊太空,同時實現了北理工實驗裝置載荷登入太空、中國微流控芯片太空應用技術、中國在空間環境下開展基因實驗等三項“零的突破”,並實現在軌檢測。自此,北理工發揮理工融合優勢,在空間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大踏步堅定前行。

2016年6月,伴隨“長征七號”大推力運載火箭首飛,北京理工大學一項聚焦空間環境對微生物生長代謝的科學載荷再次飛天。此項載荷源自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相比於四年半前的自主探索,此時北理工空間生命科學研究已經得到了國家和業界的普遍肯定。2017年4月20日發射成功的中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上,北理工載荷再次“飛躍太空”,這項完全由北理工團隊自主研發,高度集成化、自動化的創新載荷裝置將在地面飛控干預下自主完成多細胞多腔室細胞共培養和在軌在線分析檢測任務。該裝置形成多項原始創新成果,有關專家對於這個代表空間生命科學載荷最新水平的儀器裝置的創新性以及研製工作給予了高度認可和評價。科研路上,北理工的空間生命科學研究,真正實現了生命、信息、機械和控制等學科的高度融合。

你好,星辰大海!——北京理工大學“拓天”小記

(北理工研製中國首套登入太空的VR眼睛)

2016年11月,中國航天員完成了歷時33天的“太空之旅”,實現了首次中期在軌駐留,在這項載人航天工程中,一副“北理工眼鏡”把地球上已經火熱的VR(虛擬現實)帶入太空,開拓中國“空間VR時代”,這也正是北理工一場理工融合的結晶。這套學名為“心理舒緩組件”的空間載荷,由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與北京理工大學攜手研發,生命學院和光電學院組建的科研團隊,根據航天員在軌心理舒緩方案,按照航天載荷標準打造出中國首套登陸太空的VR設備,為航天員在軌駐留舒緩心理壓力,保障航天科研探索任務的順利完成。

你好,星辰大海!——北京理工大學“拓天”小記

(北理工研製在軌維修機械臂操作終端系統)

2016年10月,北理工智能機器人與系統高精尖創新中心歷經三年研製的機器人雙目視覺精確引導系統,在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對接任務中,為人機協同在軌維修機器人系統提供了精準運動引導,順利和準確地完成了各項科學試驗。

值得一提是,當我們聚焦理工學科在航天事業中高歌猛進之際,北理工空間法所聚焦空間法研究,經過多年的勤奮耕耘,在國際舞臺頻頻亮相,逐漸嶄露頭角,成為中國乃至國際空間法研究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北理工逐夢飛天的歷程中,成果不斷,影響漸成。

在學校整體戰略設計和積極推動下,北京理工大學在積極參與中國航天偉大發展戰略過程中,理工深度融合,工理管文協調發展,新興交叉學科在傳統學科優勢的土壤上,孕育累累碩果。

不忘使命,在浩瀚宇宙拱衛國家安全

發展中國的航天事業,探索未知的宇宙空間,不僅是人類科學發展極其重要的領域,也同樣關乎到國防安全的重大使命。在未來發展中,佔據宇宙空間的有利位置,就能夠佔據未來幾個世紀的戰略制高點,而人類航天事業發展的每個關鍵突破背後,都蘊含著極強的國防力量。航天科技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國防實力和軍工水平的重要指標,在強大國家、復興民族的偉大征程上中,在這一戰略支柱中決不能落後。

自誕生之日起,北理工便抱有救亡民族、挽救國家的初心;新中國成立以來,北理工始終以強大國家、復興民族為使命;“延安根、軍工魂”始終是北理工的精神文化內核。在浩瀚星海中,又怎能缺少北理工矢志軍工的高遠志向!

北理工的“拓天”小記,就如同面對璀璨星空,壯美鋪面而來,卻又無法一一道來。在中國走向深空的歷程中,北理工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保衛國家的誓言寫在宇宙蒼穹,研製瞭如第一部星載空間目標測量雷達、我國第一個光學星上實時處理器等一大批“中國第一”,在北斗衛星導航領域,有效開展一系列關鍵技術攻關。當然,還有許多無法言說的科技成果,正在宇宙深空為捍衛國家利益,在拓天之路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我們要在宇宙空間佔一個位置”,這既是北理工人在中國航天事業中建功立業的偉大志向,更是要把強大國家、復興民族的偉大使命書寫在宇宙星空的實際行動。

加油,北理航天;你好,星辰大海!

(審核:包麗穎)

轉自北京理工大學新聞網

你好,星辰大海!——北京理工大學“拓天”小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