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應該,也需要為自己的觀影生涯寫一本書。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的微博微信頭像是意大利電影《天堂電影院》裡的小男孩託託,我覺得這個小男孩很像小時候的自己,不光黑黑的皮膚比較像,泡在電影院裡的經歷也比較像。

如果要列最喜愛的電影排名,《天堂電影院》無疑會排進我的前十。當我看著這部電影,彷彿回到了小時候,坐在家鄉三門電影院那個龐大的禮堂式影院裡,上下兩層樓,帶靠背的硬座椅,人們如痴如醉地緊盯著頂天立地的大銀幕,那個場景,多麼像《天堂電影院》啊。那時媽媽帶著我和姐姐觀看電影,成了週末晚上唯一的消遣,電影票只要一兩毛,有的還要開後門,有些“黃色”的電影媽媽還不允許看,其實只是接吻或擁抱。最厲害的,可能就是托爾斯泰名著改編的《復活》,聽說瑪絲洛娃露了上半身,那還是聽已經長大了的被媽媽允許可以看這部電影的姐姐說的。那時我清楚地記得,被媽媽列入像我這樣大的孩子觀看禁片的有《啊,野麥嶺》《復活》。這就像《天堂電影院》裡被剪掉無數接吻鏡頭的場景,只是我不像結尾的託託,還可以看到阿爾弗萊為他保存的一幀幀被剪的片段。

看電影就這樣成為我的一大愛好,在我40多歲的生命中,看電影沒有中斷過。走出三門後,我到天津讀大學,每個週末幾乎都會和室友去丁字沽本溪路電影院看電影,或者看錄像。學校裡有貼出看電影的預告,也不會錯過,90年代的很多電影都是那時候看的,《縱橫四海》《阿郎的故事》《英雄本色》《秋天的童話》等大量港片都是那個時期看的。

畢業分配到杭州以後,那時的三樓住著一大群天南海北分配到娃哈哈的大學畢業生,大家住集體宿舍,經常結伴去平海路的一家放映外國碟片的錄像廳看國外經典影片。那時他們做了一本小小的黃色封皮小冊子,上面寫著每週放映的片子,票價似乎是5元一部。我們那時候下了班沒事幹,便經常來這裡看,在《純真年代》《碧血黃沙》《查泰萊夫人的情人》《走出非洲》《肖申克的救贖》《辛德勒的名單》等大量國外經典電影中度過青春時光。

那時候我在市場部,經常去外地出差。電影院放映什麼電影,我在出差的時候就去看,記得張藝謀90年代的幾部《有話好好說》《菊豆》《秋菊打官司》等,我都是在出差時看的。有時候路邊走著走著,看到電影院,便會眼睛發亮。

1998年,在當時的新華路電影院看了《泰坦尼克》後,我便去北漂。北京那時還沒有形成多廳式影院,在北京展覽館、科苑劇場,看過《獅子王》《永失我愛》《致命誘惑》《桃色交易》等片子。科苑劇場在公主墳附近,也經常放一些外國影片,我經常會在夜晚騎差不多一個小時的自行車去看電影,看完再騎回到永定路16號的單位。有個學長在不遠處的大院裡讀研究生,邀請我過去看《紅櫻桃》,我便興沖沖地和同事騎車過去,再騎車回來,那是在北京寒冷的冬夜,青春的年紀樂此不疲的事。

終於回到杭州了。做起了某影視報的記者,就此影視娛樂報道成了我的職業。電影,電視,歌手,演出,作家,藝術家,十多年裡沒有中斷過。儘管在時代的變化下,報紙一改再改,一變再變,從影視報到都市生活報,從時尚報到藝術報,有些領域我在報紙轉型後就沒有再去涉及,但電影的報道幾乎沒有中斷過。

看電影的時間裡,寫過韓國電影的書籍《韓碟》,寫的影評多次被新浪博客推薦,後來博客衰微,又轉到頭條,也在一些影視微信號上發表過影評。博客“愛如少年”經過十年的積累,閱讀量已達100多萬,頭條號閱讀量達70多萬,其中堅持最久、寫得最多的文章還是電影。

我決定把這些電影隨筆作一次精選,來紀念40多年的觀影生涯。

寫了那麼多文章,怎麼選呢?篩選再三,我決定以豆瓣高分電影為主,有些電影不一定是高分,但網上發表時獲得不少關注和閱讀量,我也收錄進來。這些電影,大多是充滿溫暖和愛的光芒,這既是我的觀影愛好,也是區別於其他電影筆記不同的地方。也有一些電影,是我帶著孩子一起看的,其實是兩代人的視角,也是適合兒童和青少年觀看的電影。在不經意間,我記錄了自己和孩子的對話,也記錄了觀影生涯中各自的成長。

戈達爾有一句話:“現實是一部沒有拍好的電影。”我們熱愛電影,記錄電影,是因為電影和生活並不是割裂的。電影就是人生,人生也是電影。

婁曉陽

2018年11月14日凌晨

《天堂電影院:高分電影裡的情與愛》自序:電影就是人生

2004年出版

《天堂電影院:高分電影裡的情與愛》自序:電影就是人生

2005年出版

《天堂電影院:高分電影裡的情與愛》自序:電影就是人生

2017年出版

《天堂電影院:高分電影裡的情與愛》自序:電影就是人生

2018年出版

《天堂電影院:高分電影裡的情與愛》自序:電影就是人生

2018年出版

《天堂電影院:高分電影裡的情與愛》自序:電影就是人生

2018年出版

後記:

十多年時間,陸陸續續出版了兩本紙質書《戀戀韓情》《韓碟》,四本電子書《美國遊記》《我不是娛記:100位人物訪談錄之影視篇》《我不是娛記:100位人物訪談錄之音樂和戲劇篇》《我不是娛記:100位人物訪談錄之文化藝術篇》。本來有意繼續推出第七本——電影筆記或電影隨筆,文稿都已經整理好了。因為自己的心願還是希望能推出紙質書,如果是電子書的話,並不是很著急,於是從去年底整理好後拖到了現在。最近問了幾家公司,竟然連出版電子書的意向也沒有,看來影評在圖書中的地位實在太低,也太廉價。這更加讓我對看電影寫電影心灰意冷,本來,評論文字並非原創,寫得再多,也是別人的作品。

雖然沒有圖書的儀式感,但是告別也是需要的。於是決定將一些未發表的電影隨筆陸陸續續在自媒體推出,希望讓它們能見天日——自媒體平臺的發佈,也是發表。

謝謝你們的閱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