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八景簡介

天水古稱秦州,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地處長江和黃河


"

秦州八景簡介

天水古稱秦州,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地處長江和黃河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兩大流域交匯處,是絲綢之路重鎮,也是中華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天水境內人文景觀薈萃,名勝古蹟眾多。自古以來,有聞名遐邇的麥積煙雨、 淨土松濤、仙人送燈、 石門夜月、伏羲卦臺、 南山古柏、玉泉仙洞、諸葛軍壘等秦州八景之稱。這些經典,反映了古秦州深厚的人文歷史和豐富的自然景觀,也展示了天水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

美如詩畫的奇秀風景,繁若星辰的歷史人物,珍貴久遠的文化遺存,天水的許多“中國之最”使它在國內外馳名遐邇。天水境內文物古蹟眾多,被國家和省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名勝區有一百六十九處,形成了古石窟、古遺址、古建築、古墓群、古戰場交織、奇景竟秀的旅遊勝地,以 伏羲文化、 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 三國文化和石窟文化為代表的旅遊資源品味高,觀賞性強,吸引著國內外向往東方古老文明的萬千遊人。

天水還是甘川旅遊的中轉站。沿天水東北行,可到達“ 當隴山之口,扼六盤之險”的隴東重鎮平涼。距平涼市區西部15公里的崆峒山,奇峰疊嶂,鬱鬱蔥蔥,素稱道教第一山,史載黃帝、秦皇、漢武都曾登臨此山。如從天水南下,穿隴南,入四川,可直抵舉世稱奇的“人間仙境”的 九寨溝和富饒的 成都平原。

麥積煙雨滋山秀,淨土松濤伴鳥鳴。

伏羲卦臺雕像美,玉泉仙洞碧流清。

猶憐古柏南山臥,更喜石門夜月明。

誰解諸葛軍壘祕,仙人有獎送宮燈。

1

麥積煙雨/秦州八景

介紹

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


"

秦州八景簡介

天水古稱秦州,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地處長江和黃河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兩大流域交匯處,是絲綢之路重鎮,也是中華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天水境內人文景觀薈萃,名勝古蹟眾多。自古以來,有聞名遐邇的麥積煙雨、 淨土松濤、仙人送燈、 石門夜月、伏羲卦臺、 南山古柏、玉泉仙洞、諸葛軍壘等秦州八景之稱。這些經典,反映了古秦州深厚的人文歷史和豐富的自然景觀,也展示了天水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

美如詩畫的奇秀風景,繁若星辰的歷史人物,珍貴久遠的文化遺存,天水的許多“中國之最”使它在國內外馳名遐邇。天水境內文物古蹟眾多,被國家和省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名勝區有一百六十九處,形成了古石窟、古遺址、古建築、古墓群、古戰場交織、奇景竟秀的旅遊勝地,以 伏羲文化、 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 三國文化和石窟文化為代表的旅遊資源品味高,觀賞性強,吸引著國內外向往東方古老文明的萬千遊人。

天水還是甘川旅遊的中轉站。沿天水東北行,可到達“ 當隴山之口,扼六盤之險”的隴東重鎮平涼。距平涼市區西部15公里的崆峒山,奇峰疊嶂,鬱鬱蔥蔥,素稱道教第一山,史載黃帝、秦皇、漢武都曾登臨此山。如從天水南下,穿隴南,入四川,可直抵舉世稱奇的“人間仙境”的 九寨溝和富饒的 成都平原。

麥積煙雨滋山秀,淨土松濤伴鳥鳴。

伏羲卦臺雕像美,玉泉仙洞碧流清。

猶憐古柏南山臥,更喜石門夜月明。

誰解諸葛軍壘祕,仙人有獎送宮燈。

1

麥積煙雨/秦州八景

介紹

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一七年)時期,今為國家級5A級旅遊景區。區內松竹叢生,山巒迭翠,周圍群峰環抱,麥積一秀崛起,古稱“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距天水火車站三十公里。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著名的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讚頌

挺秀危峰不可躋,岧嶤上與白雲齊。

西瞻似覺崑崙小,東顧猶嫌華嶽低。

萬壑堆嵐煙漠漠,千巒疊嶂雨霏霏。

能工雕塑八千像,巧匠勾描畫更奇。

注: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時期。區內松竹叢生,山巒迭翠,周圍群峰環抱,麥積一秀崛起,古稱“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山高只有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著名的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據史書記載,著名禪僧玄高、曇弘在此講學,“聚集僧人三百”。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興崖閣,造像萬千。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斷開鑿或重修。歷史上雖遭多次地震、火災的破壞,仍保存窟龕194個,泥塑、石刻7800多件,壁畫1000多平方米,北朝崖閣8座。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佈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鬱鬱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雲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

2

淨土松濤/秦州八景

介紹

淨土寺: 位於 仙人崖後川。該寺群山環繞,蒼松滿谷,


"

秦州八景簡介

天水古稱秦州,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地處長江和黃河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兩大流域交匯處,是絲綢之路重鎮,也是中華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天水境內人文景觀薈萃,名勝古蹟眾多。自古以來,有聞名遐邇的麥積煙雨、 淨土松濤、仙人送燈、 石門夜月、伏羲卦臺、 南山古柏、玉泉仙洞、諸葛軍壘等秦州八景之稱。這些經典,反映了古秦州深厚的人文歷史和豐富的自然景觀,也展示了天水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

美如詩畫的奇秀風景,繁若星辰的歷史人物,珍貴久遠的文化遺存,天水的許多“中國之最”使它在國內外馳名遐邇。天水境內文物古蹟眾多,被國家和省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名勝區有一百六十九處,形成了古石窟、古遺址、古建築、古墓群、古戰場交織、奇景竟秀的旅遊勝地,以 伏羲文化、 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 三國文化和石窟文化為代表的旅遊資源品味高,觀賞性強,吸引著國內外向往東方古老文明的萬千遊人。

天水還是甘川旅遊的中轉站。沿天水東北行,可到達“ 當隴山之口,扼六盤之險”的隴東重鎮平涼。距平涼市區西部15公里的崆峒山,奇峰疊嶂,鬱鬱蔥蔥,素稱道教第一山,史載黃帝、秦皇、漢武都曾登臨此山。如從天水南下,穿隴南,入四川,可直抵舉世稱奇的“人間仙境”的 九寨溝和富饒的 成都平原。

麥積煙雨滋山秀,淨土松濤伴鳥鳴。

伏羲卦臺雕像美,玉泉仙洞碧流清。

猶憐古柏南山臥,更喜石門夜月明。

誰解諸葛軍壘祕,仙人有獎送宮燈。

1

麥積煙雨/秦州八景

介紹

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一七年)時期,今為國家級5A級旅遊景區。區內松竹叢生,山巒迭翠,周圍群峰環抱,麥積一秀崛起,古稱“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距天水火車站三十公里。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著名的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讚頌

挺秀危峰不可躋,岧嶤上與白雲齊。

西瞻似覺崑崙小,東顧猶嫌華嶽低。

萬壑堆嵐煙漠漠,千巒疊嶂雨霏霏。

能工雕塑八千像,巧匠勾描畫更奇。

注: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時期。區內松竹叢生,山巒迭翠,周圍群峰環抱,麥積一秀崛起,古稱“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山高只有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著名的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據史書記載,著名禪僧玄高、曇弘在此講學,“聚集僧人三百”。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興崖閣,造像萬千。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斷開鑿或重修。歷史上雖遭多次地震、火災的破壞,仍保存窟龕194個,泥塑、石刻7800多件,壁畫1000多平方米,北朝崖閣8座。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佈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鬱鬱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雲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

2

淨土松濤/秦州八景

介紹

淨土寺: 位於 仙人崖後川。該寺群山環繞,蒼松滿谷,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山風吹來,松濤陣鳴,人稱“淨土松濤”,為秦州十景之一。淨土寺1971年被全部拆除,一切碑跡額聯等,也不知失於何地。八十年代以來,淨土寺僧眾多方籌資,投入近4000萬元進行恢復擴建,現已形成一進三禪院的宏大建築群。近幾年,又新開發增建了羅漢堂、藏經閣、景門牌坊等建築,更增其規模。氣勢宏偉之景象,遠非昔日可比。近年該景點常有“佛光”出現,聲名遠播海內外。

曼殊寺,亦稱淨土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與全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相鄰,同附近的仙人崖、石門、曲溪等自然景點共同組成聞名全國的風景名勝區。

曼殊寺歷史悠久,自唐末宋初以來,先後以“寄骨寺”、“京都寺”、“淨土寺”而演更。歲月滄桑,數經變遷,至九十年代,五臺山大德高僧——海正法師於此地矢志建寺,歷經艱辛,緣乞八年建起宏偉莊嚴的曼殊寺。

曼殊淨土寺四周群峰相擁、松濤陣陣,形成秦州八景之一——淨土松濤。清代進士吳西川有詩讚道:“淨土何年寺,松濤瀉半空。直從天上落,不與世間同。勝概聞雲久,幽尋恨未通。登高望何極,惆悵夕陽紅。”

曼殊淨土寺四周的十八座山峰,形成了聞名於當地的“十八羅漢拜文殊”的獨特景緻。每座羅漢峰形似蓮花瓣;十八座綠峰皆向文殊主峰朝擁,顯示出“綠海寶蓮”的天造奇觀。 環峰峭巖疊垛,各具奇姿,有的像麥積山,有的像仙人崖,被稱譽“方圓奇峰之美,盡收環抱之內.百里景區靈氣,皆蘊淨土之中。”

峭壁綠樹間隱現的日月洞、修行洞,噴虹吐雲、氣象萬千的懸崖凸石形成的天然佛首像,生動逼真,瑞象擁繞,更顯奇絕;

藥王泉、寬心泉、智慧泉和般若泉,“四大聖泉”清冽甘美;

高大的牌坊樓、清純碧綠的甘露池;

雄偉的羅漢堂、長壽殿、地藏殿、天王殿、伽藍殿、吉佛殿、文殊殿、大雄寶殿、金剛殿沿山勢而建,廊腰縵回、簷牙高啄、錯落有序,一派清肅靜穆之境,成為四方遊人流連忘返之勝地。

讚頌

旖旎風景勝蓬萊,錦繡山川誰剪裁?

亭榭棲鷹穿夕霧,雕樓飛燕破朝霾。

松濤疊翠詩情現,幽谷銜嵐畫意來。

惹得天神頻下界,遊人如織上仙台。

注:淨土寺,位於仙人崖後川。該寺群山環繞,蒼松滿谷,山風吹來,松濤陣鳴,人稱“淨土松濤”。淨土寺1971年被全部拆除,一切碑跡額聯等,也不知失於何地。八十年代以來,淨土寺僧眾多方籌資,投入近4000萬元進行恢復擴建,現已形成一進三禪院的宏大建築群。近幾年,又新開發增建了羅漢堂、藏經閣、景門牌坊等建築,更增其規模。氣勢宏偉之景象,遠非昔日可比。近年該景點常有“佛光”出現,聲名遠播海內外。

3

仙人送燈/秦州八景

介紹

仙人崖景區山巍、水秀、崖俊、林密,自然風景秀麗;人


"

秦州八景簡介

天水古稱秦州,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地處長江和黃河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兩大流域交匯處,是絲綢之路重鎮,也是中華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天水境內人文景觀薈萃,名勝古蹟眾多。自古以來,有聞名遐邇的麥積煙雨、 淨土松濤、仙人送燈、 石門夜月、伏羲卦臺、 南山古柏、玉泉仙洞、諸葛軍壘等秦州八景之稱。這些經典,反映了古秦州深厚的人文歷史和豐富的自然景觀,也展示了天水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

美如詩畫的奇秀風景,繁若星辰的歷史人物,珍貴久遠的文化遺存,天水的許多“中國之最”使它在國內外馳名遐邇。天水境內文物古蹟眾多,被國家和省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名勝區有一百六十九處,形成了古石窟、古遺址、古建築、古墓群、古戰場交織、奇景竟秀的旅遊勝地,以 伏羲文化、 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 三國文化和石窟文化為代表的旅遊資源品味高,觀賞性強,吸引著國內外向往東方古老文明的萬千遊人。

天水還是甘川旅遊的中轉站。沿天水東北行,可到達“ 當隴山之口,扼六盤之險”的隴東重鎮平涼。距平涼市區西部15公里的崆峒山,奇峰疊嶂,鬱鬱蔥蔥,素稱道教第一山,史載黃帝、秦皇、漢武都曾登臨此山。如從天水南下,穿隴南,入四川,可直抵舉世稱奇的“人間仙境”的 九寨溝和富饒的 成都平原。

麥積煙雨滋山秀,淨土松濤伴鳥鳴。

伏羲卦臺雕像美,玉泉仙洞碧流清。

猶憐古柏南山臥,更喜石門夜月明。

誰解諸葛軍壘祕,仙人有獎送宮燈。

1

麥積煙雨/秦州八景

介紹

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一七年)時期,今為國家級5A級旅遊景區。區內松竹叢生,山巒迭翠,周圍群峰環抱,麥積一秀崛起,古稱“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距天水火車站三十公里。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著名的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讚頌

挺秀危峰不可躋,岧嶤上與白雲齊。

西瞻似覺崑崙小,東顧猶嫌華嶽低。

萬壑堆嵐煙漠漠,千巒疊嶂雨霏霏。

能工雕塑八千像,巧匠勾描畫更奇。

注: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時期。區內松竹叢生,山巒迭翠,周圍群峰環抱,麥積一秀崛起,古稱“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山高只有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著名的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據史書記載,著名禪僧玄高、曇弘在此講學,“聚集僧人三百”。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興崖閣,造像萬千。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斷開鑿或重修。歷史上雖遭多次地震、火災的破壞,仍保存窟龕194個,泥塑、石刻7800多件,壁畫1000多平方米,北朝崖閣8座。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佈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鬱鬱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雲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

2

淨土松濤/秦州八景

介紹

淨土寺: 位於 仙人崖後川。該寺群山環繞,蒼松滿谷,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山風吹來,松濤陣鳴,人稱“淨土松濤”,為秦州十景之一。淨土寺1971年被全部拆除,一切碑跡額聯等,也不知失於何地。八十年代以來,淨土寺僧眾多方籌資,投入近4000萬元進行恢復擴建,現已形成一進三禪院的宏大建築群。近幾年,又新開發增建了羅漢堂、藏經閣、景門牌坊等建築,更增其規模。氣勢宏偉之景象,遠非昔日可比。近年該景點常有“佛光”出現,聲名遠播海內外。

曼殊寺,亦稱淨土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與全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相鄰,同附近的仙人崖、石門、曲溪等自然景點共同組成聞名全國的風景名勝區。

曼殊寺歷史悠久,自唐末宋初以來,先後以“寄骨寺”、“京都寺”、“淨土寺”而演更。歲月滄桑,數經變遷,至九十年代,五臺山大德高僧——海正法師於此地矢志建寺,歷經艱辛,緣乞八年建起宏偉莊嚴的曼殊寺。

曼殊淨土寺四周群峰相擁、松濤陣陣,形成秦州八景之一——淨土松濤。清代進士吳西川有詩讚道:“淨土何年寺,松濤瀉半空。直從天上落,不與世間同。勝概聞雲久,幽尋恨未通。登高望何極,惆悵夕陽紅。”

曼殊淨土寺四周的十八座山峰,形成了聞名於當地的“十八羅漢拜文殊”的獨特景緻。每座羅漢峰形似蓮花瓣;十八座綠峰皆向文殊主峰朝擁,顯示出“綠海寶蓮”的天造奇觀。 環峰峭巖疊垛,各具奇姿,有的像麥積山,有的像仙人崖,被稱譽“方圓奇峰之美,盡收環抱之內.百里景區靈氣,皆蘊淨土之中。”

峭壁綠樹間隱現的日月洞、修行洞,噴虹吐雲、氣象萬千的懸崖凸石形成的天然佛首像,生動逼真,瑞象擁繞,更顯奇絕;

藥王泉、寬心泉、智慧泉和般若泉,“四大聖泉”清冽甘美;

高大的牌坊樓、清純碧綠的甘露池;

雄偉的羅漢堂、長壽殿、地藏殿、天王殿、伽藍殿、吉佛殿、文殊殿、大雄寶殿、金剛殿沿山勢而建,廊腰縵回、簷牙高啄、錯落有序,一派清肅靜穆之境,成為四方遊人流連忘返之勝地。

讚頌

旖旎風景勝蓬萊,錦繡山川誰剪裁?

亭榭棲鷹穿夕霧,雕樓飛燕破朝霾。

松濤疊翠詩情現,幽谷銜嵐畫意來。

惹得天神頻下界,遊人如織上仙台。

注:淨土寺,位於仙人崖後川。該寺群山環繞,蒼松滿谷,山風吹來,松濤陣鳴,人稱“淨土松濤”。淨土寺1971年被全部拆除,一切碑跡額聯等,也不知失於何地。八十年代以來,淨土寺僧眾多方籌資,投入近4000萬元進行恢復擴建,現已形成一進三禪院的宏大建築群。近幾年,又新開發增建了羅漢堂、藏經閣、景門牌坊等建築,更增其規模。氣勢宏偉之景象,遠非昔日可比。近年該景點常有“佛光”出現,聲名遠播海內外。

3

仙人送燈/秦州八景

介紹

仙人崖景區山巍、水秀、崖俊、林密,自然風景秀麗;人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文景觀僅次於麥積山景區,寺觀、廟宇、窟龕多建於高聳的峰頂或凸凹的飛崖間。自南北朝以來,歷代在這裡均有建築和雕塑造像,遺憾的是多被損毀,遺存甚少。據1953年中央文化部勘察團鑑定,這裡現存的寺宇是經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築和重新修繕的,部分泥塑為北魏晚期作品。長期以來,這裡是釋、道、儒三家共存的風景勝地。

仙人崖 。距麥積山石窟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所組成。翠峰高聳於崖頂,寺觀修建於峰頂或飛崖之間,頗有雅趣。三崖,依其方位,名曰東崖、西崖、南崖。五峰即玉皇峰、寶蓋峰、獻珠峰、東崖峰和西崖峰。六寺為木蓮寺、石蓮寺、鐵蓮寺、花蓮寺、水蓮寺和靈應寺。“五峰”和羅漢溝群峰眾相參差羅列,姿態萬千,若揖拜“玉皇峰”,人稱“十八羅漢朝玉帝”。

仙人崖的寺宇總名叫華嚴寺,到明永樂十四年,明成祖朱棣把華


"

秦州八景簡介

天水古稱秦州,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地處長江和黃河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兩大流域交匯處,是絲綢之路重鎮,也是中華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天水境內人文景觀薈萃,名勝古蹟眾多。自古以來,有聞名遐邇的麥積煙雨、 淨土松濤、仙人送燈、 石門夜月、伏羲卦臺、 南山古柏、玉泉仙洞、諸葛軍壘等秦州八景之稱。這些經典,反映了古秦州深厚的人文歷史和豐富的自然景觀,也展示了天水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

美如詩畫的奇秀風景,繁若星辰的歷史人物,珍貴久遠的文化遺存,天水的許多“中國之最”使它在國內外馳名遐邇。天水境內文物古蹟眾多,被國家和省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名勝區有一百六十九處,形成了古石窟、古遺址、古建築、古墓群、古戰場交織、奇景竟秀的旅遊勝地,以 伏羲文化、 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 三國文化和石窟文化為代表的旅遊資源品味高,觀賞性強,吸引著國內外向往東方古老文明的萬千遊人。

天水還是甘川旅遊的中轉站。沿天水東北行,可到達“ 當隴山之口,扼六盤之險”的隴東重鎮平涼。距平涼市區西部15公里的崆峒山,奇峰疊嶂,鬱鬱蔥蔥,素稱道教第一山,史載黃帝、秦皇、漢武都曾登臨此山。如從天水南下,穿隴南,入四川,可直抵舉世稱奇的“人間仙境”的 九寨溝和富饒的 成都平原。

麥積煙雨滋山秀,淨土松濤伴鳥鳴。

伏羲卦臺雕像美,玉泉仙洞碧流清。

猶憐古柏南山臥,更喜石門夜月明。

誰解諸葛軍壘祕,仙人有獎送宮燈。

1

麥積煙雨/秦州八景

介紹

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一七年)時期,今為國家級5A級旅遊景區。區內松竹叢生,山巒迭翠,周圍群峰環抱,麥積一秀崛起,古稱“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距天水火車站三十公里。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著名的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讚頌

挺秀危峰不可躋,岧嶤上與白雲齊。

西瞻似覺崑崙小,東顧猶嫌華嶽低。

萬壑堆嵐煙漠漠,千巒疊嶂雨霏霏。

能工雕塑八千像,巧匠勾描畫更奇。

注: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時期。區內松竹叢生,山巒迭翠,周圍群峰環抱,麥積一秀崛起,古稱“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山高只有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著名的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據史書記載,著名禪僧玄高、曇弘在此講學,“聚集僧人三百”。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興崖閣,造像萬千。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斷開鑿或重修。歷史上雖遭多次地震、火災的破壞,仍保存窟龕194個,泥塑、石刻7800多件,壁畫1000多平方米,北朝崖閣8座。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佈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鬱鬱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雲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

2

淨土松濤/秦州八景

介紹

淨土寺: 位於 仙人崖後川。該寺群山環繞,蒼松滿谷,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山風吹來,松濤陣鳴,人稱“淨土松濤”,為秦州十景之一。淨土寺1971年被全部拆除,一切碑跡額聯等,也不知失於何地。八十年代以來,淨土寺僧眾多方籌資,投入近4000萬元進行恢復擴建,現已形成一進三禪院的宏大建築群。近幾年,又新開發增建了羅漢堂、藏經閣、景門牌坊等建築,更增其規模。氣勢宏偉之景象,遠非昔日可比。近年該景點常有“佛光”出現,聲名遠播海內外。

曼殊寺,亦稱淨土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與全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相鄰,同附近的仙人崖、石門、曲溪等自然景點共同組成聞名全國的風景名勝區。

曼殊寺歷史悠久,自唐末宋初以來,先後以“寄骨寺”、“京都寺”、“淨土寺”而演更。歲月滄桑,數經變遷,至九十年代,五臺山大德高僧——海正法師於此地矢志建寺,歷經艱辛,緣乞八年建起宏偉莊嚴的曼殊寺。

曼殊淨土寺四周群峰相擁、松濤陣陣,形成秦州八景之一——淨土松濤。清代進士吳西川有詩讚道:“淨土何年寺,松濤瀉半空。直從天上落,不與世間同。勝概聞雲久,幽尋恨未通。登高望何極,惆悵夕陽紅。”

曼殊淨土寺四周的十八座山峰,形成了聞名於當地的“十八羅漢拜文殊”的獨特景緻。每座羅漢峰形似蓮花瓣;十八座綠峰皆向文殊主峰朝擁,顯示出“綠海寶蓮”的天造奇觀。 環峰峭巖疊垛,各具奇姿,有的像麥積山,有的像仙人崖,被稱譽“方圓奇峰之美,盡收環抱之內.百里景區靈氣,皆蘊淨土之中。”

峭壁綠樹間隱現的日月洞、修行洞,噴虹吐雲、氣象萬千的懸崖凸石形成的天然佛首像,生動逼真,瑞象擁繞,更顯奇絕;

藥王泉、寬心泉、智慧泉和般若泉,“四大聖泉”清冽甘美;

高大的牌坊樓、清純碧綠的甘露池;

雄偉的羅漢堂、長壽殿、地藏殿、天王殿、伽藍殿、吉佛殿、文殊殿、大雄寶殿、金剛殿沿山勢而建,廊腰縵回、簷牙高啄、錯落有序,一派清肅靜穆之境,成為四方遊人流連忘返之勝地。

讚頌

旖旎風景勝蓬萊,錦繡山川誰剪裁?

亭榭棲鷹穿夕霧,雕樓飛燕破朝霾。

松濤疊翠詩情現,幽谷銜嵐畫意來。

惹得天神頻下界,遊人如織上仙台。

注:淨土寺,位於仙人崖後川。該寺群山環繞,蒼松滿谷,山風吹來,松濤陣鳴,人稱“淨土松濤”。淨土寺1971年被全部拆除,一切碑跡額聯等,也不知失於何地。八十年代以來,淨土寺僧眾多方籌資,投入近4000萬元進行恢復擴建,現已形成一進三禪院的宏大建築群。近幾年,又新開發增建了羅漢堂、藏經閣、景門牌坊等建築,更增其規模。氣勢宏偉之景象,遠非昔日可比。近年該景點常有“佛光”出現,聲名遠播海內外。

3

仙人送燈/秦州八景

介紹

仙人崖景區山巍、水秀、崖俊、林密,自然風景秀麗;人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文景觀僅次於麥積山景區,寺觀、廟宇、窟龕多建於高聳的峰頂或凸凹的飛崖間。自南北朝以來,歷代在這裡均有建築和雕塑造像,遺憾的是多被損毀,遺存甚少。據1953年中央文化部勘察團鑑定,這裡現存的寺宇是經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築和重新修繕的,部分泥塑為北魏晚期作品。長期以來,這裡是釋、道、儒三家共存的風景勝地。

仙人崖 。距麥積山石窟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所組成。翠峰高聳於崖頂,寺觀修建於峰頂或飛崖之間,頗有雅趣。三崖,依其方位,名曰東崖、西崖、南崖。五峰即玉皇峰、寶蓋峰、獻珠峰、東崖峰和西崖峰。六寺為木蓮寺、石蓮寺、鐵蓮寺、花蓮寺、水蓮寺和靈應寺。“五峰”和羅漢溝群峰眾相參差羅列,姿態萬千,若揖拜“玉皇峰”,人稱“十八羅漢朝玉帝”。

仙人崖的寺宇總名叫華嚴寺,到明永樂十四年,明成祖朱棣把華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嚴寺改名靈應寺,主要是把仙人崖的廟宇,劃撥給韓開府(明韓王朱鬆的府第),變成了韓開府朱家私人家廟了。故一般人把仙人崖和靈應寺往往互稱。

“仙人送燈”為秦州十景之一。古時,南崖腳下,依崖修建了燃燈閣,是仙人崖的主建築之一。每當夏秋深夜,天然磷光與閣中的油燈和燭光浮動輝映,人傳是神仙攜燈往來,故有“仙人送燈”之說。

仙人崖的人文旅遊資源比較豐富。如西崖寺宇是經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築和修繕的,大佛殿內西北角一個小斜樑架,據專家鑑定,是唐代屋架遺品。東崖有羅漢堂一幢,供大佛及十八羅漢,系明代建築和塑像。南崖燃燈閣雖於清道光年間毀於火災,但仍殘存北魏晚期塑像。石巖洞為明末肅王朱熾宏(韓王朱鬆第十五代世孫,世襲與肅王)、大劍俠汪士墉、大書法家王瞭望隱居論道之處。玉皇閣東南側下的壁巖間,有石窟佛龕,內存唐代壁畫。

讚頌

神工峻嶺遠名揚,鬼斧山丘雅趣彰。

一水分流穿兩省,三崖懸壁勒華章。

五峰鬥豔千巖秀,六寺爭奇四季香。

更喜黃昏明月夜,繁星璀璨耀山鄉。

仙人送燈 :與麥積山石窟同屬一個風景區,相距大約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組成。翠峰高聳於崖頂,寺觀修建於峰頂或飛崖之間,頗有雅趣。古時候南崖腳下依崖修建了燃燈閣,夏秋之夜,天然磷光與閣中的油燈和燭光浮動輝映,傳說是神仙攜燈往來。所以才有“仙人送燈”之說。這裡的廟宇是經過唐、宋、明、清多個朝代建築和修繕的,在玉皇閣東南側下的壁巖間,有石窟佛龕,還有保存完好的唐代壁畫。經過一千多年風雨的洗禮,顏色依然鮮豔。

4

石門夜月/秦州八景

石門位於天水市 麥積區東南方向50公里的隴南山區。其山壁立千仞,四周峭崖,只


"

秦州八景簡介

天水古稱秦州,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地處長江和黃河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兩大流域交匯處,是絲綢之路重鎮,也是中華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天水境內人文景觀薈萃,名勝古蹟眾多。自古以來,有聞名遐邇的麥積煙雨、 淨土松濤、仙人送燈、 石門夜月、伏羲卦臺、 南山古柏、玉泉仙洞、諸葛軍壘等秦州八景之稱。這些經典,反映了古秦州深厚的人文歷史和豐富的自然景觀,也展示了天水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

美如詩畫的奇秀風景,繁若星辰的歷史人物,珍貴久遠的文化遺存,天水的許多“中國之最”使它在國內外馳名遐邇。天水境內文物古蹟眾多,被國家和省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名勝區有一百六十九處,形成了古石窟、古遺址、古建築、古墓群、古戰場交織、奇景竟秀的旅遊勝地,以 伏羲文化、 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 三國文化和石窟文化為代表的旅遊資源品味高,觀賞性強,吸引著國內外向往東方古老文明的萬千遊人。

天水還是甘川旅遊的中轉站。沿天水東北行,可到達“ 當隴山之口,扼六盤之險”的隴東重鎮平涼。距平涼市區西部15公里的崆峒山,奇峰疊嶂,鬱鬱蔥蔥,素稱道教第一山,史載黃帝、秦皇、漢武都曾登臨此山。如從天水南下,穿隴南,入四川,可直抵舉世稱奇的“人間仙境”的 九寨溝和富饒的 成都平原。

麥積煙雨滋山秀,淨土松濤伴鳥鳴。

伏羲卦臺雕像美,玉泉仙洞碧流清。

猶憐古柏南山臥,更喜石門夜月明。

誰解諸葛軍壘祕,仙人有獎送宮燈。

1

麥積煙雨/秦州八景

介紹

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一七年)時期,今為國家級5A級旅遊景區。區內松竹叢生,山巒迭翠,周圍群峰環抱,麥積一秀崛起,古稱“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距天水火車站三十公里。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著名的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讚頌

挺秀危峰不可躋,岧嶤上與白雲齊。

西瞻似覺崑崙小,東顧猶嫌華嶽低。

萬壑堆嵐煙漠漠,千巒疊嶂雨霏霏。

能工雕塑八千像,巧匠勾描畫更奇。

注: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時期。區內松竹叢生,山巒迭翠,周圍群峰環抱,麥積一秀崛起,古稱“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山高只有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著名的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據史書記載,著名禪僧玄高、曇弘在此講學,“聚集僧人三百”。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興崖閣,造像萬千。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斷開鑿或重修。歷史上雖遭多次地震、火災的破壞,仍保存窟龕194個,泥塑、石刻7800多件,壁畫1000多平方米,北朝崖閣8座。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佈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鬱鬱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雲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

2

淨土松濤/秦州八景

介紹

淨土寺: 位於 仙人崖後川。該寺群山環繞,蒼松滿谷,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山風吹來,松濤陣鳴,人稱“淨土松濤”,為秦州十景之一。淨土寺1971年被全部拆除,一切碑跡額聯等,也不知失於何地。八十年代以來,淨土寺僧眾多方籌資,投入近4000萬元進行恢復擴建,現已形成一進三禪院的宏大建築群。近幾年,又新開發增建了羅漢堂、藏經閣、景門牌坊等建築,更增其規模。氣勢宏偉之景象,遠非昔日可比。近年該景點常有“佛光”出現,聲名遠播海內外。

曼殊寺,亦稱淨土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與全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相鄰,同附近的仙人崖、石門、曲溪等自然景點共同組成聞名全國的風景名勝區。

曼殊寺歷史悠久,自唐末宋初以來,先後以“寄骨寺”、“京都寺”、“淨土寺”而演更。歲月滄桑,數經變遷,至九十年代,五臺山大德高僧——海正法師於此地矢志建寺,歷經艱辛,緣乞八年建起宏偉莊嚴的曼殊寺。

曼殊淨土寺四周群峰相擁、松濤陣陣,形成秦州八景之一——淨土松濤。清代進士吳西川有詩讚道:“淨土何年寺,松濤瀉半空。直從天上落,不與世間同。勝概聞雲久,幽尋恨未通。登高望何極,惆悵夕陽紅。”

曼殊淨土寺四周的十八座山峰,形成了聞名於當地的“十八羅漢拜文殊”的獨特景緻。每座羅漢峰形似蓮花瓣;十八座綠峰皆向文殊主峰朝擁,顯示出“綠海寶蓮”的天造奇觀。 環峰峭巖疊垛,各具奇姿,有的像麥積山,有的像仙人崖,被稱譽“方圓奇峰之美,盡收環抱之內.百里景區靈氣,皆蘊淨土之中。”

峭壁綠樹間隱現的日月洞、修行洞,噴虹吐雲、氣象萬千的懸崖凸石形成的天然佛首像,生動逼真,瑞象擁繞,更顯奇絕;

藥王泉、寬心泉、智慧泉和般若泉,“四大聖泉”清冽甘美;

高大的牌坊樓、清純碧綠的甘露池;

雄偉的羅漢堂、長壽殿、地藏殿、天王殿、伽藍殿、吉佛殿、文殊殿、大雄寶殿、金剛殿沿山勢而建,廊腰縵回、簷牙高啄、錯落有序,一派清肅靜穆之境,成為四方遊人流連忘返之勝地。

讚頌

旖旎風景勝蓬萊,錦繡山川誰剪裁?

亭榭棲鷹穿夕霧,雕樓飛燕破朝霾。

松濤疊翠詩情現,幽谷銜嵐畫意來。

惹得天神頻下界,遊人如織上仙台。

注:淨土寺,位於仙人崖後川。該寺群山環繞,蒼松滿谷,山風吹來,松濤陣鳴,人稱“淨土松濤”。淨土寺1971年被全部拆除,一切碑跡額聯等,也不知失於何地。八十年代以來,淨土寺僧眾多方籌資,投入近4000萬元進行恢復擴建,現已形成一進三禪院的宏大建築群。近幾年,又新開發增建了羅漢堂、藏經閣、景門牌坊等建築,更增其規模。氣勢宏偉之景象,遠非昔日可比。近年該景點常有“佛光”出現,聲名遠播海內外。

3

仙人送燈/秦州八景

介紹

仙人崖景區山巍、水秀、崖俊、林密,自然風景秀麗;人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文景觀僅次於麥積山景區,寺觀、廟宇、窟龕多建於高聳的峰頂或凸凹的飛崖間。自南北朝以來,歷代在這裡均有建築和雕塑造像,遺憾的是多被損毀,遺存甚少。據1953年中央文化部勘察團鑑定,這裡現存的寺宇是經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築和重新修繕的,部分泥塑為北魏晚期作品。長期以來,這裡是釋、道、儒三家共存的風景勝地。

仙人崖 。距麥積山石窟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所組成。翠峰高聳於崖頂,寺觀修建於峰頂或飛崖之間,頗有雅趣。三崖,依其方位,名曰東崖、西崖、南崖。五峰即玉皇峰、寶蓋峰、獻珠峰、東崖峰和西崖峰。六寺為木蓮寺、石蓮寺、鐵蓮寺、花蓮寺、水蓮寺和靈應寺。“五峰”和羅漢溝群峰眾相參差羅列,姿態萬千,若揖拜“玉皇峰”,人稱“十八羅漢朝玉帝”。

仙人崖的寺宇總名叫華嚴寺,到明永樂十四年,明成祖朱棣把華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嚴寺改名靈應寺,主要是把仙人崖的廟宇,劃撥給韓開府(明韓王朱鬆的府第),變成了韓開府朱家私人家廟了。故一般人把仙人崖和靈應寺往往互稱。

“仙人送燈”為秦州十景之一。古時,南崖腳下,依崖修建了燃燈閣,是仙人崖的主建築之一。每當夏秋深夜,天然磷光與閣中的油燈和燭光浮動輝映,人傳是神仙攜燈往來,故有“仙人送燈”之說。

仙人崖的人文旅遊資源比較豐富。如西崖寺宇是經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築和修繕的,大佛殿內西北角一個小斜樑架,據專家鑑定,是唐代屋架遺品。東崖有羅漢堂一幢,供大佛及十八羅漢,系明代建築和塑像。南崖燃燈閣雖於清道光年間毀於火災,但仍殘存北魏晚期塑像。石巖洞為明末肅王朱熾宏(韓王朱鬆第十五代世孫,世襲與肅王)、大劍俠汪士墉、大書法家王瞭望隱居論道之處。玉皇閣東南側下的壁巖間,有石窟佛龕,內存唐代壁畫。

讚頌

神工峻嶺遠名揚,鬼斧山丘雅趣彰。

一水分流穿兩省,三崖懸壁勒華章。

五峰鬥豔千巖秀,六寺爭奇四季香。

更喜黃昏明月夜,繁星璀璨耀山鄉。

仙人送燈 :與麥積山石窟同屬一個風景區,相距大約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組成。翠峰高聳於崖頂,寺觀修建於峰頂或飛崖之間,頗有雅趣。古時候南崖腳下依崖修建了燃燈閣,夏秋之夜,天然磷光與閣中的油燈和燭光浮動輝映,傳說是神仙攜燈往來。所以才有“仙人送燈”之說。這裡的廟宇是經過唐、宋、明、清多個朝代建築和修繕的,在玉皇閣東南側下的壁巖間,有石窟佛龕,還有保存完好的唐代壁畫。經過一千多年風雨的洗禮,顏色依然鮮豔。

4

石門夜月/秦州八景

石門位於天水市 麥積區東南方向50公里的隴南山區。其山壁立千仞,四周峭崖,只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有一條小路聯接南北兩峰,且南北峰之間的聚仙橋下石壁上,有一大方形黑渾圈 ,狀若門楣 ,故名石門山。相傳有虎豹出沒,俗稱臥虎臺。石門山景色壯美,有小黃山之稱。主峰上有明、清重修的真武祠、王母祠、三清殿、無量殿、玉皇殿和鐘樓,峰間架通仙橋亭,從石門山腳下五陽觀登山,上十八盤,山勢蜿蜒,環繞攀登,古雅崢嶸的殿閣臺榭掩映於白雲翠微之中,景色迷人。中秋夜,皓月彷彿從石門縫中徐徐升起,變幻無窮。石門月夜,意趣盎然,為天水十景之一。

5

南山古柏/秦州八景

介紹

南郭寺,位於天水市城南約2公里的慧音山坳。佔地約81


"

秦州八景簡介

天水古稱秦州,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地處長江和黃河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兩大流域交匯處,是絲綢之路重鎮,也是中華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天水境內人文景觀薈萃,名勝古蹟眾多。自古以來,有聞名遐邇的麥積煙雨、 淨土松濤、仙人送燈、 石門夜月、伏羲卦臺、 南山古柏、玉泉仙洞、諸葛軍壘等秦州八景之稱。這些經典,反映了古秦州深厚的人文歷史和豐富的自然景觀,也展示了天水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

美如詩畫的奇秀風景,繁若星辰的歷史人物,珍貴久遠的文化遺存,天水的許多“中國之最”使它在國內外馳名遐邇。天水境內文物古蹟眾多,被國家和省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名勝區有一百六十九處,形成了古石窟、古遺址、古建築、古墓群、古戰場交織、奇景竟秀的旅遊勝地,以 伏羲文化、 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 三國文化和石窟文化為代表的旅遊資源品味高,觀賞性強,吸引著國內外向往東方古老文明的萬千遊人。

天水還是甘川旅遊的中轉站。沿天水東北行,可到達“ 當隴山之口,扼六盤之險”的隴東重鎮平涼。距平涼市區西部15公里的崆峒山,奇峰疊嶂,鬱鬱蔥蔥,素稱道教第一山,史載黃帝、秦皇、漢武都曾登臨此山。如從天水南下,穿隴南,入四川,可直抵舉世稱奇的“人間仙境”的 九寨溝和富饒的 成都平原。

麥積煙雨滋山秀,淨土松濤伴鳥鳴。

伏羲卦臺雕像美,玉泉仙洞碧流清。

猶憐古柏南山臥,更喜石門夜月明。

誰解諸葛軍壘祕,仙人有獎送宮燈。

1

麥積煙雨/秦州八景

介紹

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一七年)時期,今為國家級5A級旅遊景區。區內松竹叢生,山巒迭翠,周圍群峰環抱,麥積一秀崛起,古稱“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距天水火車站三十公里。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著名的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讚頌

挺秀危峰不可躋,岧嶤上與白雲齊。

西瞻似覺崑崙小,東顧猶嫌華嶽低。

萬壑堆嵐煙漠漠,千巒疊嶂雨霏霏。

能工雕塑八千像,巧匠勾描畫更奇。

注: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時期。區內松竹叢生,山巒迭翠,周圍群峰環抱,麥積一秀崛起,古稱“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山高只有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著名的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據史書記載,著名禪僧玄高、曇弘在此講學,“聚集僧人三百”。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興崖閣,造像萬千。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斷開鑿或重修。歷史上雖遭多次地震、火災的破壞,仍保存窟龕194個,泥塑、石刻7800多件,壁畫1000多平方米,北朝崖閣8座。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佈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鬱鬱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雲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

2

淨土松濤/秦州八景

介紹

淨土寺: 位於 仙人崖後川。該寺群山環繞,蒼松滿谷,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山風吹來,松濤陣鳴,人稱“淨土松濤”,為秦州十景之一。淨土寺1971年被全部拆除,一切碑跡額聯等,也不知失於何地。八十年代以來,淨土寺僧眾多方籌資,投入近4000萬元進行恢復擴建,現已形成一進三禪院的宏大建築群。近幾年,又新開發增建了羅漢堂、藏經閣、景門牌坊等建築,更增其規模。氣勢宏偉之景象,遠非昔日可比。近年該景點常有“佛光”出現,聲名遠播海內外。

曼殊寺,亦稱淨土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與全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相鄰,同附近的仙人崖、石門、曲溪等自然景點共同組成聞名全國的風景名勝區。

曼殊寺歷史悠久,自唐末宋初以來,先後以“寄骨寺”、“京都寺”、“淨土寺”而演更。歲月滄桑,數經變遷,至九十年代,五臺山大德高僧——海正法師於此地矢志建寺,歷經艱辛,緣乞八年建起宏偉莊嚴的曼殊寺。

曼殊淨土寺四周群峰相擁、松濤陣陣,形成秦州八景之一——淨土松濤。清代進士吳西川有詩讚道:“淨土何年寺,松濤瀉半空。直從天上落,不與世間同。勝概聞雲久,幽尋恨未通。登高望何極,惆悵夕陽紅。”

曼殊淨土寺四周的十八座山峰,形成了聞名於當地的“十八羅漢拜文殊”的獨特景緻。每座羅漢峰形似蓮花瓣;十八座綠峰皆向文殊主峰朝擁,顯示出“綠海寶蓮”的天造奇觀。 環峰峭巖疊垛,各具奇姿,有的像麥積山,有的像仙人崖,被稱譽“方圓奇峰之美,盡收環抱之內.百里景區靈氣,皆蘊淨土之中。”

峭壁綠樹間隱現的日月洞、修行洞,噴虹吐雲、氣象萬千的懸崖凸石形成的天然佛首像,生動逼真,瑞象擁繞,更顯奇絕;

藥王泉、寬心泉、智慧泉和般若泉,“四大聖泉”清冽甘美;

高大的牌坊樓、清純碧綠的甘露池;

雄偉的羅漢堂、長壽殿、地藏殿、天王殿、伽藍殿、吉佛殿、文殊殿、大雄寶殿、金剛殿沿山勢而建,廊腰縵回、簷牙高啄、錯落有序,一派清肅靜穆之境,成為四方遊人流連忘返之勝地。

讚頌

旖旎風景勝蓬萊,錦繡山川誰剪裁?

亭榭棲鷹穿夕霧,雕樓飛燕破朝霾。

松濤疊翠詩情現,幽谷銜嵐畫意來。

惹得天神頻下界,遊人如織上仙台。

注:淨土寺,位於仙人崖後川。該寺群山環繞,蒼松滿谷,山風吹來,松濤陣鳴,人稱“淨土松濤”。淨土寺1971年被全部拆除,一切碑跡額聯等,也不知失於何地。八十年代以來,淨土寺僧眾多方籌資,投入近4000萬元進行恢復擴建,現已形成一進三禪院的宏大建築群。近幾年,又新開發增建了羅漢堂、藏經閣、景門牌坊等建築,更增其規模。氣勢宏偉之景象,遠非昔日可比。近年該景點常有“佛光”出現,聲名遠播海內外。

3

仙人送燈/秦州八景

介紹

仙人崖景區山巍、水秀、崖俊、林密,自然風景秀麗;人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文景觀僅次於麥積山景區,寺觀、廟宇、窟龕多建於高聳的峰頂或凸凹的飛崖間。自南北朝以來,歷代在這裡均有建築和雕塑造像,遺憾的是多被損毀,遺存甚少。據1953年中央文化部勘察團鑑定,這裡現存的寺宇是經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築和重新修繕的,部分泥塑為北魏晚期作品。長期以來,這裡是釋、道、儒三家共存的風景勝地。

仙人崖 。距麥積山石窟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所組成。翠峰高聳於崖頂,寺觀修建於峰頂或飛崖之間,頗有雅趣。三崖,依其方位,名曰東崖、西崖、南崖。五峰即玉皇峰、寶蓋峰、獻珠峰、東崖峰和西崖峰。六寺為木蓮寺、石蓮寺、鐵蓮寺、花蓮寺、水蓮寺和靈應寺。“五峰”和羅漢溝群峰眾相參差羅列,姿態萬千,若揖拜“玉皇峰”,人稱“十八羅漢朝玉帝”。

仙人崖的寺宇總名叫華嚴寺,到明永樂十四年,明成祖朱棣把華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嚴寺改名靈應寺,主要是把仙人崖的廟宇,劃撥給韓開府(明韓王朱鬆的府第),變成了韓開府朱家私人家廟了。故一般人把仙人崖和靈應寺往往互稱。

“仙人送燈”為秦州十景之一。古時,南崖腳下,依崖修建了燃燈閣,是仙人崖的主建築之一。每當夏秋深夜,天然磷光與閣中的油燈和燭光浮動輝映,人傳是神仙攜燈往來,故有“仙人送燈”之說。

仙人崖的人文旅遊資源比較豐富。如西崖寺宇是經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築和修繕的,大佛殿內西北角一個小斜樑架,據專家鑑定,是唐代屋架遺品。東崖有羅漢堂一幢,供大佛及十八羅漢,系明代建築和塑像。南崖燃燈閣雖於清道光年間毀於火災,但仍殘存北魏晚期塑像。石巖洞為明末肅王朱熾宏(韓王朱鬆第十五代世孫,世襲與肅王)、大劍俠汪士墉、大書法家王瞭望隱居論道之處。玉皇閣東南側下的壁巖間,有石窟佛龕,內存唐代壁畫。

讚頌

神工峻嶺遠名揚,鬼斧山丘雅趣彰。

一水分流穿兩省,三崖懸壁勒華章。

五峰鬥豔千巖秀,六寺爭奇四季香。

更喜黃昏明月夜,繁星璀璨耀山鄉。

仙人送燈 :與麥積山石窟同屬一個風景區,相距大約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組成。翠峰高聳於崖頂,寺觀修建於峰頂或飛崖之間,頗有雅趣。古時候南崖腳下依崖修建了燃燈閣,夏秋之夜,天然磷光與閣中的油燈和燭光浮動輝映,傳說是神仙攜燈往來。所以才有“仙人送燈”之說。這裡的廟宇是經過唐、宋、明、清多個朝代建築和修繕的,在玉皇閣東南側下的壁巖間,有石窟佛龕,還有保存完好的唐代壁畫。經過一千多年風雨的洗禮,顏色依然鮮豔。

4

石門夜月/秦州八景

石門位於天水市 麥積區東南方向50公里的隴南山區。其山壁立千仞,四周峭崖,只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有一條小路聯接南北兩峰,且南北峰之間的聚仙橋下石壁上,有一大方形黑渾圈 ,狀若門楣 ,故名石門山。相傳有虎豹出沒,俗稱臥虎臺。石門山景色壯美,有小黃山之稱。主峰上有明、清重修的真武祠、王母祠、三清殿、無量殿、玉皇殿和鐘樓,峰間架通仙橋亭,從石門山腳下五陽觀登山,上十八盤,山勢蜿蜒,環繞攀登,古雅崢嶸的殿閣臺榭掩映於白雲翠微之中,景色迷人。中秋夜,皓月彷彿從石門縫中徐徐升起,變幻無窮。石門月夜,意趣盎然,為天水十景之一。

5

南山古柏/秦州八景

介紹

南郭寺,位於天水市城南約2公里的慧音山坳。佔地約81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64平方米。建寺歷史悠久,風景優美,古樹參天,又有漢柏唐槐的傳說,更有詩人杜甫的遊覽題詠,因而,自古被列為秦州八景之一,譽名“南山古柏。”

南郭寺因地處城郭之南而得名,始建於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時期,呈中、東、西三院排列,構成古典園林建築格局,蒼松翠柏蔥蘢成蔭,殿宇禪院錯落有致,隋唐以來,始終是天水勝蹟所在。該寺宋代稱“ 妙勝院”,清乾隆十五年敕賜為“護國禪林院”。

南郭寺主體建築依左中右三院橫列于山坳臺地之上,一字排開。門前有兩株千餘年以上樹幹直徑在兩米左右的古國槐,恰似兩位將軍拱衛在寺門前,成為本寺風景線上最大標誌。正中有三間垂花牌坊式山門,門楣上高懸著趙樸初榜書“南郭寺”三字,兩邊橫列照壁,其外左右各有3間看樓。進入前院有3間懸山頂天王殿,額簷下榜書清代摹米芾“第一山”匾額。院內左右各有一間小型牌坊門,為東西禪院。東禪院清代被改作杜少陵祠,西禪院至今如故。殿內正面有大肚佛彌勒,左右列四大天王,後有護法韋馱,穿堂而過,副階橫列四簷柱,橫額園枋粗壯碩大,有元代遺風。

其上斗拱密佈雕樑畫棟,莊典不俗。後院正南是一間單簷懸山頂大雄殿,殿內為當代雕塑家孫紀元的仿北魏風格的三世佛。東西配殿東供銅鑄地藏,西殿原為鎏金三銅佛,今為玉體觀音。大殿院內有一株2600餘年以上古柏分作三杈,向南北兩面伸去,枝幹橫斜直壓屋頂,十分壯觀。樹杈中寄生出一小樸葉樹,清人為保護古樹用青磚築有一圍欄花牆,並以石刻碑支撐樹杈,其頂部今已嵌入石木之中。院內西北另有一株衛茅樹,能生長在大西北且其樹齡有300年之久,實為奇觀。再加上東北部那株形似盤龍的龍爪槐,此院之中廣集了與近3000年的“南山古柏”相聚為伴的奇木異樹,故使它揚名中外。

東院在中門東廂看樓以東,有3間二重簷小牌坊門,原門上榜書“湫池宮”,今改懸當代書法家沙孟海“南郭寺”,原前院為觀音殿,中有攢尖頂六角靈湫亭,它就是詩聖杜甫抒寫過的“北流泉”。今其亭已拆,僅存其泉供人觀賞,並在南端新闢有清初詩人宋琬集二王書法與杜詩合璧之“二妙軒”碑廓,杜甫在南郭寺的石雕坐像及過庭一座,招徠海內外墨客騷人前來憑弔膜拜、作詩吟詠的最佳去處而聞名於世。

在此院西側沿有一座關帝廟,並附有配殿,亦曾設小山門直通寺外,再西就與清代創建杜少陵祠相連,少陵祠門內榜書忠武將軍周務學所寫的“滿腔孤憤”的榜書。正東殿簷額書霍松林的“史詩堂”柱上有晚清謝威鳳的“隴頭圓月吟懷朗,蜀道秋風老淚多”(毛選選書)楹聯。祠內有晚清杜甫的塑像以供來客瞻仰。

西院在西看樓西亦開一懸山頂垂花柱式小山門,兩側有八字形照壁,院內舊有五間臥佛殿,有釋迦牟尼涅盤像與群弟子的宋代塑像,喜笑驚恐各盡其態,生動異常,令人歎為觀止,惜毀於五十年代。東西有兩廡配殿,殿前為磚造隋代密簷式七級浮圖。

讚頌

鱷幹蒼蒼結硬痂,虯枝漫舞鳥喧譁。

新春水暖滋芳木,老樹花開顯靚華。

仰臥由君隨意定,枯榮視雨按時加。

靈湫清澈能照影,陶醉遊人眾口誇。

注:南郭寺因地處城郭之南而得名,始建於南北朝時期。中院有三株“南山古柏”,已存活3000年;東院有一汪清泉,千秋不竭,享有“靈湫”美譽;西院隋塔民國時傾倒,塔基尚存。詩聖杜甫有詩留於此: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

6

伏羲卦臺/秦州八景

介紹

在天水市區西北15公里的地方,渭河由西而來,在 卦台山和東西


"

秦州八景簡介

天水古稱秦州,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地處長江和黃河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兩大流域交匯處,是絲綢之路重鎮,也是中華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天水境內人文景觀薈萃,名勝古蹟眾多。自古以來,有聞名遐邇的麥積煙雨、 淨土松濤、仙人送燈、 石門夜月、伏羲卦臺、 南山古柏、玉泉仙洞、諸葛軍壘等秦州八景之稱。這些經典,反映了古秦州深厚的人文歷史和豐富的自然景觀,也展示了天水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

美如詩畫的奇秀風景,繁若星辰的歷史人物,珍貴久遠的文化遺存,天水的許多“中國之最”使它在國內外馳名遐邇。天水境內文物古蹟眾多,被國家和省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名勝區有一百六十九處,形成了古石窟、古遺址、古建築、古墓群、古戰場交織、奇景竟秀的旅遊勝地,以 伏羲文化、 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 三國文化和石窟文化為代表的旅遊資源品味高,觀賞性強,吸引著國內外向往東方古老文明的萬千遊人。

天水還是甘川旅遊的中轉站。沿天水東北行,可到達“ 當隴山之口,扼六盤之險”的隴東重鎮平涼。距平涼市區西部15公里的崆峒山,奇峰疊嶂,鬱鬱蔥蔥,素稱道教第一山,史載黃帝、秦皇、漢武都曾登臨此山。如從天水南下,穿隴南,入四川,可直抵舉世稱奇的“人間仙境”的 九寨溝和富饒的 成都平原。

麥積煙雨滋山秀,淨土松濤伴鳥鳴。

伏羲卦臺雕像美,玉泉仙洞碧流清。

猶憐古柏南山臥,更喜石門夜月明。

誰解諸葛軍壘祕,仙人有獎送宮燈。

1

麥積煙雨/秦州八景

介紹

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一七年)時期,今為國家級5A級旅遊景區。區內松竹叢生,山巒迭翠,周圍群峰環抱,麥積一秀崛起,古稱“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距天水火車站三十公里。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著名的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讚頌

挺秀危峰不可躋,岧嶤上與白雲齊。

西瞻似覺崑崙小,東顧猶嫌華嶽低。

萬壑堆嵐煙漠漠,千巒疊嶂雨霏霏。

能工雕塑八千像,巧匠勾描畫更奇。

注: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時期。區內松竹叢生,山巒迭翠,周圍群峰環抱,麥積一秀崛起,古稱“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山高只有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著名的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據史書記載,著名禪僧玄高、曇弘在此講學,“聚集僧人三百”。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興崖閣,造像萬千。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斷開鑿或重修。歷史上雖遭多次地震、火災的破壞,仍保存窟龕194個,泥塑、石刻7800多件,壁畫1000多平方米,北朝崖閣8座。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佈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鬱鬱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雲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

2

淨土松濤/秦州八景

介紹

淨土寺: 位於 仙人崖後川。該寺群山環繞,蒼松滿谷,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山風吹來,松濤陣鳴,人稱“淨土松濤”,為秦州十景之一。淨土寺1971年被全部拆除,一切碑跡額聯等,也不知失於何地。八十年代以來,淨土寺僧眾多方籌資,投入近4000萬元進行恢復擴建,現已形成一進三禪院的宏大建築群。近幾年,又新開發增建了羅漢堂、藏經閣、景門牌坊等建築,更增其規模。氣勢宏偉之景象,遠非昔日可比。近年該景點常有“佛光”出現,聲名遠播海內外。

曼殊寺,亦稱淨土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與全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相鄰,同附近的仙人崖、石門、曲溪等自然景點共同組成聞名全國的風景名勝區。

曼殊寺歷史悠久,自唐末宋初以來,先後以“寄骨寺”、“京都寺”、“淨土寺”而演更。歲月滄桑,數經變遷,至九十年代,五臺山大德高僧——海正法師於此地矢志建寺,歷經艱辛,緣乞八年建起宏偉莊嚴的曼殊寺。

曼殊淨土寺四周群峰相擁、松濤陣陣,形成秦州八景之一——淨土松濤。清代進士吳西川有詩讚道:“淨土何年寺,松濤瀉半空。直從天上落,不與世間同。勝概聞雲久,幽尋恨未通。登高望何極,惆悵夕陽紅。”

曼殊淨土寺四周的十八座山峰,形成了聞名於當地的“十八羅漢拜文殊”的獨特景緻。每座羅漢峰形似蓮花瓣;十八座綠峰皆向文殊主峰朝擁,顯示出“綠海寶蓮”的天造奇觀。 環峰峭巖疊垛,各具奇姿,有的像麥積山,有的像仙人崖,被稱譽“方圓奇峰之美,盡收環抱之內.百里景區靈氣,皆蘊淨土之中。”

峭壁綠樹間隱現的日月洞、修行洞,噴虹吐雲、氣象萬千的懸崖凸石形成的天然佛首像,生動逼真,瑞象擁繞,更顯奇絕;

藥王泉、寬心泉、智慧泉和般若泉,“四大聖泉”清冽甘美;

高大的牌坊樓、清純碧綠的甘露池;

雄偉的羅漢堂、長壽殿、地藏殿、天王殿、伽藍殿、吉佛殿、文殊殿、大雄寶殿、金剛殿沿山勢而建,廊腰縵回、簷牙高啄、錯落有序,一派清肅靜穆之境,成為四方遊人流連忘返之勝地。

讚頌

旖旎風景勝蓬萊,錦繡山川誰剪裁?

亭榭棲鷹穿夕霧,雕樓飛燕破朝霾。

松濤疊翠詩情現,幽谷銜嵐畫意來。

惹得天神頻下界,遊人如織上仙台。

注:淨土寺,位於仙人崖後川。該寺群山環繞,蒼松滿谷,山風吹來,松濤陣鳴,人稱“淨土松濤”。淨土寺1971年被全部拆除,一切碑跡額聯等,也不知失於何地。八十年代以來,淨土寺僧眾多方籌資,投入近4000萬元進行恢復擴建,現已形成一進三禪院的宏大建築群。近幾年,又新開發增建了羅漢堂、藏經閣、景門牌坊等建築,更增其規模。氣勢宏偉之景象,遠非昔日可比。近年該景點常有“佛光”出現,聲名遠播海內外。

3

仙人送燈/秦州八景

介紹

仙人崖景區山巍、水秀、崖俊、林密,自然風景秀麗;人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文景觀僅次於麥積山景區,寺觀、廟宇、窟龕多建於高聳的峰頂或凸凹的飛崖間。自南北朝以來,歷代在這裡均有建築和雕塑造像,遺憾的是多被損毀,遺存甚少。據1953年中央文化部勘察團鑑定,這裡現存的寺宇是經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築和重新修繕的,部分泥塑為北魏晚期作品。長期以來,這裡是釋、道、儒三家共存的風景勝地。

仙人崖 。距麥積山石窟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所組成。翠峰高聳於崖頂,寺觀修建於峰頂或飛崖之間,頗有雅趣。三崖,依其方位,名曰東崖、西崖、南崖。五峰即玉皇峰、寶蓋峰、獻珠峰、東崖峰和西崖峰。六寺為木蓮寺、石蓮寺、鐵蓮寺、花蓮寺、水蓮寺和靈應寺。“五峰”和羅漢溝群峰眾相參差羅列,姿態萬千,若揖拜“玉皇峰”,人稱“十八羅漢朝玉帝”。

仙人崖的寺宇總名叫華嚴寺,到明永樂十四年,明成祖朱棣把華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嚴寺改名靈應寺,主要是把仙人崖的廟宇,劃撥給韓開府(明韓王朱鬆的府第),變成了韓開府朱家私人家廟了。故一般人把仙人崖和靈應寺往往互稱。

“仙人送燈”為秦州十景之一。古時,南崖腳下,依崖修建了燃燈閣,是仙人崖的主建築之一。每當夏秋深夜,天然磷光與閣中的油燈和燭光浮動輝映,人傳是神仙攜燈往來,故有“仙人送燈”之說。

仙人崖的人文旅遊資源比較豐富。如西崖寺宇是經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築和修繕的,大佛殿內西北角一個小斜樑架,據專家鑑定,是唐代屋架遺品。東崖有羅漢堂一幢,供大佛及十八羅漢,系明代建築和塑像。南崖燃燈閣雖於清道光年間毀於火災,但仍殘存北魏晚期塑像。石巖洞為明末肅王朱熾宏(韓王朱鬆第十五代世孫,世襲與肅王)、大劍俠汪士墉、大書法家王瞭望隱居論道之處。玉皇閣東南側下的壁巖間,有石窟佛龕,內存唐代壁畫。

讚頌

神工峻嶺遠名揚,鬼斧山丘雅趣彰。

一水分流穿兩省,三崖懸壁勒華章。

五峰鬥豔千巖秀,六寺爭奇四季香。

更喜黃昏明月夜,繁星璀璨耀山鄉。

仙人送燈 :與麥積山石窟同屬一個風景區,相距大約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組成。翠峰高聳於崖頂,寺觀修建於峰頂或飛崖之間,頗有雅趣。古時候南崖腳下依崖修建了燃燈閣,夏秋之夜,天然磷光與閣中的油燈和燭光浮動輝映,傳說是神仙攜燈往來。所以才有“仙人送燈”之說。這裡的廟宇是經過唐、宋、明、清多個朝代建築和修繕的,在玉皇閣東南側下的壁巖間,有石窟佛龕,還有保存完好的唐代壁畫。經過一千多年風雨的洗禮,顏色依然鮮豔。

4

石門夜月/秦州八景

石門位於天水市 麥積區東南方向50公里的隴南山區。其山壁立千仞,四周峭崖,只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有一條小路聯接南北兩峰,且南北峰之間的聚仙橋下石壁上,有一大方形黑渾圈 ,狀若門楣 ,故名石門山。相傳有虎豹出沒,俗稱臥虎臺。石門山景色壯美,有小黃山之稱。主峰上有明、清重修的真武祠、王母祠、三清殿、無量殿、玉皇殿和鐘樓,峰間架通仙橋亭,從石門山腳下五陽觀登山,上十八盤,山勢蜿蜒,環繞攀登,古雅崢嶸的殿閣臺榭掩映於白雲翠微之中,景色迷人。中秋夜,皓月彷彿從石門縫中徐徐升起,變幻無窮。石門月夜,意趣盎然,為天水十景之一。

5

南山古柏/秦州八景

介紹

南郭寺,位於天水市城南約2公里的慧音山坳。佔地約81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64平方米。建寺歷史悠久,風景優美,古樹參天,又有漢柏唐槐的傳說,更有詩人杜甫的遊覽題詠,因而,自古被列為秦州八景之一,譽名“南山古柏。”

南郭寺因地處城郭之南而得名,始建於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時期,呈中、東、西三院排列,構成古典園林建築格局,蒼松翠柏蔥蘢成蔭,殿宇禪院錯落有致,隋唐以來,始終是天水勝蹟所在。該寺宋代稱“ 妙勝院”,清乾隆十五年敕賜為“護國禪林院”。

南郭寺主體建築依左中右三院橫列于山坳臺地之上,一字排開。門前有兩株千餘年以上樹幹直徑在兩米左右的古國槐,恰似兩位將軍拱衛在寺門前,成為本寺風景線上最大標誌。正中有三間垂花牌坊式山門,門楣上高懸著趙樸初榜書“南郭寺”三字,兩邊橫列照壁,其外左右各有3間看樓。進入前院有3間懸山頂天王殿,額簷下榜書清代摹米芾“第一山”匾額。院內左右各有一間小型牌坊門,為東西禪院。東禪院清代被改作杜少陵祠,西禪院至今如故。殿內正面有大肚佛彌勒,左右列四大天王,後有護法韋馱,穿堂而過,副階橫列四簷柱,橫額園枋粗壯碩大,有元代遺風。

其上斗拱密佈雕樑畫棟,莊典不俗。後院正南是一間單簷懸山頂大雄殿,殿內為當代雕塑家孫紀元的仿北魏風格的三世佛。東西配殿東供銅鑄地藏,西殿原為鎏金三銅佛,今為玉體觀音。大殿院內有一株2600餘年以上古柏分作三杈,向南北兩面伸去,枝幹橫斜直壓屋頂,十分壯觀。樹杈中寄生出一小樸葉樹,清人為保護古樹用青磚築有一圍欄花牆,並以石刻碑支撐樹杈,其頂部今已嵌入石木之中。院內西北另有一株衛茅樹,能生長在大西北且其樹齡有300年之久,實為奇觀。再加上東北部那株形似盤龍的龍爪槐,此院之中廣集了與近3000年的“南山古柏”相聚為伴的奇木異樹,故使它揚名中外。

東院在中門東廂看樓以東,有3間二重簷小牌坊門,原門上榜書“湫池宮”,今改懸當代書法家沙孟海“南郭寺”,原前院為觀音殿,中有攢尖頂六角靈湫亭,它就是詩聖杜甫抒寫過的“北流泉”。今其亭已拆,僅存其泉供人觀賞,並在南端新闢有清初詩人宋琬集二王書法與杜詩合璧之“二妙軒”碑廓,杜甫在南郭寺的石雕坐像及過庭一座,招徠海內外墨客騷人前來憑弔膜拜、作詩吟詠的最佳去處而聞名於世。

在此院西側沿有一座關帝廟,並附有配殿,亦曾設小山門直通寺外,再西就與清代創建杜少陵祠相連,少陵祠門內榜書忠武將軍周務學所寫的“滿腔孤憤”的榜書。正東殿簷額書霍松林的“史詩堂”柱上有晚清謝威鳳的“隴頭圓月吟懷朗,蜀道秋風老淚多”(毛選選書)楹聯。祠內有晚清杜甫的塑像以供來客瞻仰。

西院在西看樓西亦開一懸山頂垂花柱式小山門,兩側有八字形照壁,院內舊有五間臥佛殿,有釋迦牟尼涅盤像與群弟子的宋代塑像,喜笑驚恐各盡其態,生動異常,令人歎為觀止,惜毀於五十年代。東西有兩廡配殿,殿前為磚造隋代密簷式七級浮圖。

讚頌

鱷幹蒼蒼結硬痂,虯枝漫舞鳥喧譁。

新春水暖滋芳木,老樹花開顯靚華。

仰臥由君隨意定,枯榮視雨按時加。

靈湫清澈能照影,陶醉遊人眾口誇。

注:南郭寺因地處城郭之南而得名,始建於南北朝時期。中院有三株“南山古柏”,已存活3000年;東院有一汪清泉,千秋不竭,享有“靈湫”美譽;西院隋塔民國時傾倒,塔基尚存。詩聖杜甫有詩留於此: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

6

伏羲卦臺/秦州八景

介紹

在天水市區西北15公里的地方,渭河由西而來,在 卦台山和東西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峽口的馬嘴山之間形成一個巨大的“S”形,南北山脈,呈外弓形,若抱若合,整個川地猶如一幅巨型太極圖,陰陽的分界就是渭河。這塊川地就叫三陽川。渭河南岸有臺突出,名曰卦台山。

胡纘宗說:“ 朝陽啟明,其臺光熒;太陽中天,其臺宣朗;夕陽返照,其臺騰射”。也有人認為渭水曲折,兩岸山坡有三面向陽。清順治十年重修伏羲廟的《碑記》中說:“ 卦臺遇冬雪奇偶,宛釘八卦”。卦台山特殊的地形地貌和伏羲氏畫八卦的聯繫,決非偶然。

讚頌

登高俯瞰美無窮,遠古滄桑入眼中。

太極圖形詩意美,三陽黔首友情濃。

羲皇遺韻傳吾輩,龍馬精神貫昊空。

人羨秦州山水秀,歡聲笑語遍山衝!

注:遠古時代,伏羲在卦台山仰觀瞰察,演繹八卦,被華夏民族尊為人文始祖。卦台山又名畫卦臺,相傳為伏羲氏始畫八卦的地方,處於三陽川西北端,現轄於北道區渭南鄉,卦台山如一巨龍從群巒中探出頭來,翠擁廟閣,渭水環流,鍾靈毓秀,氣象不凡。登臨卦台山頂,俯瞰三陽川,人們不難發現,古老的渭河從東向西彎曲成一個“S”形,把橢圓形的三陽川盆地一分為二,畫成了一個天然的太極圖。明胡纘宗《卦臺記》雲“朝陽啟明,其臺光熒;太陽中天,其臺宣朗;夕陽返照,其臺騰射”。

一日之內,三陽殊不同景,頗為靈異。與卦台山隔河相望處,有一龍馬洞,洞深泉淙,幽幽泠泠,每逢大霧,雲霧封洞,給人以龍馬出沒之感。卦台山東麓渭河中心,有灘地數處,形似太極圖樣。灘河交界處,有一大石,寬約丈有五尺,高約丈有八尺,傍實中虛,非圓非方,似柱似筍,宛如龍馬真圖,又如太極本圖。每遇水漲,急流衝石,石隱跡匿,水花漩濺,嘩嘩作響;水降之際,渭水緩緩,石浮河面,夕陽斜照,五彩光現。這就是著名的分心石奇觀。相傳龍馬負圖水中出,與渺渺渭河中分心石太極圖交相映襯,伏羲不禁靈機觸動,遂於此畫八卦。 此後,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二月十五和五月十三日,被確定為伏羲公祭、廟祭和誕辰慶典之日,並舉行聲勢浩大的祭祀活動。

7

玉泉仙洞/秦州八景

介紹

玉泉觀坐落在天水城北,依中梁山而建,距火車站有2


"

秦州八景簡介

天水古稱秦州,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地處長江和黃河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兩大流域交匯處,是絲綢之路重鎮,也是中華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天水境內人文景觀薈萃,名勝古蹟眾多。自古以來,有聞名遐邇的麥積煙雨、 淨土松濤、仙人送燈、 石門夜月、伏羲卦臺、 南山古柏、玉泉仙洞、諸葛軍壘等秦州八景之稱。這些經典,反映了古秦州深厚的人文歷史和豐富的自然景觀,也展示了天水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

美如詩畫的奇秀風景,繁若星辰的歷史人物,珍貴久遠的文化遺存,天水的許多“中國之最”使它在國內外馳名遐邇。天水境內文物古蹟眾多,被國家和省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名勝區有一百六十九處,形成了古石窟、古遺址、古建築、古墓群、古戰場交織、奇景竟秀的旅遊勝地,以 伏羲文化、 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 三國文化和石窟文化為代表的旅遊資源品味高,觀賞性強,吸引著國內外向往東方古老文明的萬千遊人。

天水還是甘川旅遊的中轉站。沿天水東北行,可到達“ 當隴山之口,扼六盤之險”的隴東重鎮平涼。距平涼市區西部15公里的崆峒山,奇峰疊嶂,鬱鬱蔥蔥,素稱道教第一山,史載黃帝、秦皇、漢武都曾登臨此山。如從天水南下,穿隴南,入四川,可直抵舉世稱奇的“人間仙境”的 九寨溝和富饒的 成都平原。

麥積煙雨滋山秀,淨土松濤伴鳥鳴。

伏羲卦臺雕像美,玉泉仙洞碧流清。

猶憐古柏南山臥,更喜石門夜月明。

誰解諸葛軍壘祕,仙人有獎送宮燈。

1

麥積煙雨/秦州八景

介紹

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一七年)時期,今為國家級5A級旅遊景區。區內松竹叢生,山巒迭翠,周圍群峰環抱,麥積一秀崛起,古稱“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距天水火車站三十公里。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著名的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讚頌

挺秀危峰不可躋,岧嶤上與白雲齊。

西瞻似覺崑崙小,東顧猶嫌華嶽低。

萬壑堆嵐煙漠漠,千巒疊嶂雨霏霏。

能工雕塑八千像,巧匠勾描畫更奇。

注: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時期。區內松竹叢生,山巒迭翠,周圍群峰環抱,麥積一秀崛起,古稱“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山高只有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著名的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據史書記載,著名禪僧玄高、曇弘在此講學,“聚集僧人三百”。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興崖閣,造像萬千。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斷開鑿或重修。歷史上雖遭多次地震、火災的破壞,仍保存窟龕194個,泥塑、石刻7800多件,壁畫1000多平方米,北朝崖閣8座。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佈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鬱鬱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雲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

2

淨土松濤/秦州八景

介紹

淨土寺: 位於 仙人崖後川。該寺群山環繞,蒼松滿谷,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山風吹來,松濤陣鳴,人稱“淨土松濤”,為秦州十景之一。淨土寺1971年被全部拆除,一切碑跡額聯等,也不知失於何地。八十年代以來,淨土寺僧眾多方籌資,投入近4000萬元進行恢復擴建,現已形成一進三禪院的宏大建築群。近幾年,又新開發增建了羅漢堂、藏經閣、景門牌坊等建築,更增其規模。氣勢宏偉之景象,遠非昔日可比。近年該景點常有“佛光”出現,聲名遠播海內外。

曼殊寺,亦稱淨土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與全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相鄰,同附近的仙人崖、石門、曲溪等自然景點共同組成聞名全國的風景名勝區。

曼殊寺歷史悠久,自唐末宋初以來,先後以“寄骨寺”、“京都寺”、“淨土寺”而演更。歲月滄桑,數經變遷,至九十年代,五臺山大德高僧——海正法師於此地矢志建寺,歷經艱辛,緣乞八年建起宏偉莊嚴的曼殊寺。

曼殊淨土寺四周群峰相擁、松濤陣陣,形成秦州八景之一——淨土松濤。清代進士吳西川有詩讚道:“淨土何年寺,松濤瀉半空。直從天上落,不與世間同。勝概聞雲久,幽尋恨未通。登高望何極,惆悵夕陽紅。”

曼殊淨土寺四周的十八座山峰,形成了聞名於當地的“十八羅漢拜文殊”的獨特景緻。每座羅漢峰形似蓮花瓣;十八座綠峰皆向文殊主峰朝擁,顯示出“綠海寶蓮”的天造奇觀。 環峰峭巖疊垛,各具奇姿,有的像麥積山,有的像仙人崖,被稱譽“方圓奇峰之美,盡收環抱之內.百里景區靈氣,皆蘊淨土之中。”

峭壁綠樹間隱現的日月洞、修行洞,噴虹吐雲、氣象萬千的懸崖凸石形成的天然佛首像,生動逼真,瑞象擁繞,更顯奇絕;

藥王泉、寬心泉、智慧泉和般若泉,“四大聖泉”清冽甘美;

高大的牌坊樓、清純碧綠的甘露池;

雄偉的羅漢堂、長壽殿、地藏殿、天王殿、伽藍殿、吉佛殿、文殊殿、大雄寶殿、金剛殿沿山勢而建,廊腰縵回、簷牙高啄、錯落有序,一派清肅靜穆之境,成為四方遊人流連忘返之勝地。

讚頌

旖旎風景勝蓬萊,錦繡山川誰剪裁?

亭榭棲鷹穿夕霧,雕樓飛燕破朝霾。

松濤疊翠詩情現,幽谷銜嵐畫意來。

惹得天神頻下界,遊人如織上仙台。

注:淨土寺,位於仙人崖後川。該寺群山環繞,蒼松滿谷,山風吹來,松濤陣鳴,人稱“淨土松濤”。淨土寺1971年被全部拆除,一切碑跡額聯等,也不知失於何地。八十年代以來,淨土寺僧眾多方籌資,投入近4000萬元進行恢復擴建,現已形成一進三禪院的宏大建築群。近幾年,又新開發增建了羅漢堂、藏經閣、景門牌坊等建築,更增其規模。氣勢宏偉之景象,遠非昔日可比。近年該景點常有“佛光”出現,聲名遠播海內外。

3

仙人送燈/秦州八景

介紹

仙人崖景區山巍、水秀、崖俊、林密,自然風景秀麗;人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文景觀僅次於麥積山景區,寺觀、廟宇、窟龕多建於高聳的峰頂或凸凹的飛崖間。自南北朝以來,歷代在這裡均有建築和雕塑造像,遺憾的是多被損毀,遺存甚少。據1953年中央文化部勘察團鑑定,這裡現存的寺宇是經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築和重新修繕的,部分泥塑為北魏晚期作品。長期以來,這裡是釋、道、儒三家共存的風景勝地。

仙人崖 。距麥積山石窟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所組成。翠峰高聳於崖頂,寺觀修建於峰頂或飛崖之間,頗有雅趣。三崖,依其方位,名曰東崖、西崖、南崖。五峰即玉皇峰、寶蓋峰、獻珠峰、東崖峰和西崖峰。六寺為木蓮寺、石蓮寺、鐵蓮寺、花蓮寺、水蓮寺和靈應寺。“五峰”和羅漢溝群峰眾相參差羅列,姿態萬千,若揖拜“玉皇峰”,人稱“十八羅漢朝玉帝”。

仙人崖的寺宇總名叫華嚴寺,到明永樂十四年,明成祖朱棣把華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嚴寺改名靈應寺,主要是把仙人崖的廟宇,劃撥給韓開府(明韓王朱鬆的府第),變成了韓開府朱家私人家廟了。故一般人把仙人崖和靈應寺往往互稱。

“仙人送燈”為秦州十景之一。古時,南崖腳下,依崖修建了燃燈閣,是仙人崖的主建築之一。每當夏秋深夜,天然磷光與閣中的油燈和燭光浮動輝映,人傳是神仙攜燈往來,故有“仙人送燈”之說。

仙人崖的人文旅遊資源比較豐富。如西崖寺宇是經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築和修繕的,大佛殿內西北角一個小斜樑架,據專家鑑定,是唐代屋架遺品。東崖有羅漢堂一幢,供大佛及十八羅漢,系明代建築和塑像。南崖燃燈閣雖於清道光年間毀於火災,但仍殘存北魏晚期塑像。石巖洞為明末肅王朱熾宏(韓王朱鬆第十五代世孫,世襲與肅王)、大劍俠汪士墉、大書法家王瞭望隱居論道之處。玉皇閣東南側下的壁巖間,有石窟佛龕,內存唐代壁畫。

讚頌

神工峻嶺遠名揚,鬼斧山丘雅趣彰。

一水分流穿兩省,三崖懸壁勒華章。

五峰鬥豔千巖秀,六寺爭奇四季香。

更喜黃昏明月夜,繁星璀璨耀山鄉。

仙人送燈 :與麥積山石窟同屬一個風景區,相距大約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組成。翠峰高聳於崖頂,寺觀修建於峰頂或飛崖之間,頗有雅趣。古時候南崖腳下依崖修建了燃燈閣,夏秋之夜,天然磷光與閣中的油燈和燭光浮動輝映,傳說是神仙攜燈往來。所以才有“仙人送燈”之說。這裡的廟宇是經過唐、宋、明、清多個朝代建築和修繕的,在玉皇閣東南側下的壁巖間,有石窟佛龕,還有保存完好的唐代壁畫。經過一千多年風雨的洗禮,顏色依然鮮豔。

4

石門夜月/秦州八景

石門位於天水市 麥積區東南方向50公里的隴南山區。其山壁立千仞,四周峭崖,只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有一條小路聯接南北兩峰,且南北峰之間的聚仙橋下石壁上,有一大方形黑渾圈 ,狀若門楣 ,故名石門山。相傳有虎豹出沒,俗稱臥虎臺。石門山景色壯美,有小黃山之稱。主峰上有明、清重修的真武祠、王母祠、三清殿、無量殿、玉皇殿和鐘樓,峰間架通仙橋亭,從石門山腳下五陽觀登山,上十八盤,山勢蜿蜒,環繞攀登,古雅崢嶸的殿閣臺榭掩映於白雲翠微之中,景色迷人。中秋夜,皓月彷彿從石門縫中徐徐升起,變幻無窮。石門月夜,意趣盎然,為天水十景之一。

5

南山古柏/秦州八景

介紹

南郭寺,位於天水市城南約2公里的慧音山坳。佔地約81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64平方米。建寺歷史悠久,風景優美,古樹參天,又有漢柏唐槐的傳說,更有詩人杜甫的遊覽題詠,因而,自古被列為秦州八景之一,譽名“南山古柏。”

南郭寺因地處城郭之南而得名,始建於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時期,呈中、東、西三院排列,構成古典園林建築格局,蒼松翠柏蔥蘢成蔭,殿宇禪院錯落有致,隋唐以來,始終是天水勝蹟所在。該寺宋代稱“ 妙勝院”,清乾隆十五年敕賜為“護國禪林院”。

南郭寺主體建築依左中右三院橫列于山坳臺地之上,一字排開。門前有兩株千餘年以上樹幹直徑在兩米左右的古國槐,恰似兩位將軍拱衛在寺門前,成為本寺風景線上最大標誌。正中有三間垂花牌坊式山門,門楣上高懸著趙樸初榜書“南郭寺”三字,兩邊橫列照壁,其外左右各有3間看樓。進入前院有3間懸山頂天王殿,額簷下榜書清代摹米芾“第一山”匾額。院內左右各有一間小型牌坊門,為東西禪院。東禪院清代被改作杜少陵祠,西禪院至今如故。殿內正面有大肚佛彌勒,左右列四大天王,後有護法韋馱,穿堂而過,副階橫列四簷柱,橫額園枋粗壯碩大,有元代遺風。

其上斗拱密佈雕樑畫棟,莊典不俗。後院正南是一間單簷懸山頂大雄殿,殿內為當代雕塑家孫紀元的仿北魏風格的三世佛。東西配殿東供銅鑄地藏,西殿原為鎏金三銅佛,今為玉體觀音。大殿院內有一株2600餘年以上古柏分作三杈,向南北兩面伸去,枝幹橫斜直壓屋頂,十分壯觀。樹杈中寄生出一小樸葉樹,清人為保護古樹用青磚築有一圍欄花牆,並以石刻碑支撐樹杈,其頂部今已嵌入石木之中。院內西北另有一株衛茅樹,能生長在大西北且其樹齡有300年之久,實為奇觀。再加上東北部那株形似盤龍的龍爪槐,此院之中廣集了與近3000年的“南山古柏”相聚為伴的奇木異樹,故使它揚名中外。

東院在中門東廂看樓以東,有3間二重簷小牌坊門,原門上榜書“湫池宮”,今改懸當代書法家沙孟海“南郭寺”,原前院為觀音殿,中有攢尖頂六角靈湫亭,它就是詩聖杜甫抒寫過的“北流泉”。今其亭已拆,僅存其泉供人觀賞,並在南端新闢有清初詩人宋琬集二王書法與杜詩合璧之“二妙軒”碑廓,杜甫在南郭寺的石雕坐像及過庭一座,招徠海內外墨客騷人前來憑弔膜拜、作詩吟詠的最佳去處而聞名於世。

在此院西側沿有一座關帝廟,並附有配殿,亦曾設小山門直通寺外,再西就與清代創建杜少陵祠相連,少陵祠門內榜書忠武將軍周務學所寫的“滿腔孤憤”的榜書。正東殿簷額書霍松林的“史詩堂”柱上有晚清謝威鳳的“隴頭圓月吟懷朗,蜀道秋風老淚多”(毛選選書)楹聯。祠內有晚清杜甫的塑像以供來客瞻仰。

西院在西看樓西亦開一懸山頂垂花柱式小山門,兩側有八字形照壁,院內舊有五間臥佛殿,有釋迦牟尼涅盤像與群弟子的宋代塑像,喜笑驚恐各盡其態,生動異常,令人歎為觀止,惜毀於五十年代。東西有兩廡配殿,殿前為磚造隋代密簷式七級浮圖。

讚頌

鱷幹蒼蒼結硬痂,虯枝漫舞鳥喧譁。

新春水暖滋芳木,老樹花開顯靚華。

仰臥由君隨意定,枯榮視雨按時加。

靈湫清澈能照影,陶醉遊人眾口誇。

注:南郭寺因地處城郭之南而得名,始建於南北朝時期。中院有三株“南山古柏”,已存活3000年;東院有一汪清泉,千秋不竭,享有“靈湫”美譽;西院隋塔民國時傾倒,塔基尚存。詩聖杜甫有詩留於此: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

6

伏羲卦臺/秦州八景

介紹

在天水市區西北15公里的地方,渭河由西而來,在 卦台山和東西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峽口的馬嘴山之間形成一個巨大的“S”形,南北山脈,呈外弓形,若抱若合,整個川地猶如一幅巨型太極圖,陰陽的分界就是渭河。這塊川地就叫三陽川。渭河南岸有臺突出,名曰卦台山。

胡纘宗說:“ 朝陽啟明,其臺光熒;太陽中天,其臺宣朗;夕陽返照,其臺騰射”。也有人認為渭水曲折,兩岸山坡有三面向陽。清順治十年重修伏羲廟的《碑記》中說:“ 卦臺遇冬雪奇偶,宛釘八卦”。卦台山特殊的地形地貌和伏羲氏畫八卦的聯繫,決非偶然。

讚頌

登高俯瞰美無窮,遠古滄桑入眼中。

太極圖形詩意美,三陽黔首友情濃。

羲皇遺韻傳吾輩,龍馬精神貫昊空。

人羨秦州山水秀,歡聲笑語遍山衝!

注:遠古時代,伏羲在卦台山仰觀瞰察,演繹八卦,被華夏民族尊為人文始祖。卦台山又名畫卦臺,相傳為伏羲氏始畫八卦的地方,處於三陽川西北端,現轄於北道區渭南鄉,卦台山如一巨龍從群巒中探出頭來,翠擁廟閣,渭水環流,鍾靈毓秀,氣象不凡。登臨卦台山頂,俯瞰三陽川,人們不難發現,古老的渭河從東向西彎曲成一個“S”形,把橢圓形的三陽川盆地一分為二,畫成了一個天然的太極圖。明胡纘宗《卦臺記》雲“朝陽啟明,其臺光熒;太陽中天,其臺宣朗;夕陽返照,其臺騰射”。

一日之內,三陽殊不同景,頗為靈異。與卦台山隔河相望處,有一龍馬洞,洞深泉淙,幽幽泠泠,每逢大霧,雲霧封洞,給人以龍馬出沒之感。卦台山東麓渭河中心,有灘地數處,形似太極圖樣。灘河交界處,有一大石,寬約丈有五尺,高約丈有八尺,傍實中虛,非圓非方,似柱似筍,宛如龍馬真圖,又如太極本圖。每遇水漲,急流衝石,石隱跡匿,水花漩濺,嘩嘩作響;水降之際,渭水緩緩,石浮河面,夕陽斜照,五彩光現。這就是著名的分心石奇觀。相傳龍馬負圖水中出,與渺渺渭河中分心石太極圖交相映襯,伏羲不禁靈機觸動,遂於此畫八卦。 此後,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二月十五和五月十三日,被確定為伏羲公祭、廟祭和誕辰慶典之日,並舉行聲勢浩大的祭祀活動。

7

玉泉仙洞/秦州八景

介紹

玉泉觀坐落在天水城北,依中梁山而建,距火車站有2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0公里。初稱城北寺、崇寧寺、北山寺,後因山上有一碧水盈盈、清甜甘洌的玉泉而得名。始建於元代至元十三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是一處曲徑幽道縈迴、亭臺殿閣迤邐的勝地。

玉泉觀內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傳為蘆、樑、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洞西南有一碑亭,內藏元代書法家趙孟草書四帖,上書五言絕句四首,筆法蒼勁圓渾,質樸豪放,觀者無不為之而讚歎。每年舊曆正月初九,是玉泉觀廟會,當地人稱為“朝觀”,時值春早人閒,熱鬧非凡,組成一幅喜氣洋洋的風情民圖。玉泉觀現存建築大多為明清時重建。

玉泉觀始建年代不詳,從現存“創建玉泉觀碑石”得知,最高層建築老君殿為元大德六年所建。《秦州志》還載,元長春真人邱處機的弟子樑志通西行至此,愛其美景,遂築庵修洞,死葬庵中。現在玉泉觀還留有樑志通寫於元世祖至元丙子年的詩碑:“大道邃廬東自遊,風光彷彿象瀛洲。庵前草木春常在,檻外雲山不夜秋。鬼泣馗罡三尺劍,神藏天地一蘆舟。由來拋卻紅塵事,勘破浮生只點頭。”

玉泉觀在存建築大多為明清時重修。它坐北向南,從中軸線起,自下而上的有通仙橋、太陽廟、青龍殿、白虎殿、人間天上坊、玉皇閣、第一山牌坊、上清宮。兩側有雷祖廟、三官殿、李杜祠、倉頡宮、文殊殿、文昌宮、北斗宮、玉泉亭、靜觀亭、神仙洞、二公祠、天靖樓、趙孟頫詩碑等。

老君殿是玉泉觀上最早最高的建築,始於元代,修於明代。建在64級臺階之上,取老君64卦之意。老君殿東為文殊殿,西為文昌宮,西南有北斗宮。北斗宮前原有山門牌坊,和天水市飛將巷牌坊、南郭寺牌坊成一條直線,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驚人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藝。現在老君殿已毀,只有殿前高大的單簷懸山頂牌坊尚存。

老君殿下方為玉皇閣,是玉泉觀現存建築中最為宏偉的古建築。它坐


"

秦州八景簡介

天水古稱秦州,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地處長江和黃河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兩大流域交匯處,是絲綢之路重鎮,也是中華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天水境內人文景觀薈萃,名勝古蹟眾多。自古以來,有聞名遐邇的麥積煙雨、 淨土松濤、仙人送燈、 石門夜月、伏羲卦臺、 南山古柏、玉泉仙洞、諸葛軍壘等秦州八景之稱。這些經典,反映了古秦州深厚的人文歷史和豐富的自然景觀,也展示了天水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

美如詩畫的奇秀風景,繁若星辰的歷史人物,珍貴久遠的文化遺存,天水的許多“中國之最”使它在國內外馳名遐邇。天水境內文物古蹟眾多,被國家和省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名勝區有一百六十九處,形成了古石窟、古遺址、古建築、古墓群、古戰場交織、奇景竟秀的旅遊勝地,以 伏羲文化、 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 三國文化和石窟文化為代表的旅遊資源品味高,觀賞性強,吸引著國內外向往東方古老文明的萬千遊人。

天水還是甘川旅遊的中轉站。沿天水東北行,可到達“ 當隴山之口,扼六盤之險”的隴東重鎮平涼。距平涼市區西部15公里的崆峒山,奇峰疊嶂,鬱鬱蔥蔥,素稱道教第一山,史載黃帝、秦皇、漢武都曾登臨此山。如從天水南下,穿隴南,入四川,可直抵舉世稱奇的“人間仙境”的 九寨溝和富饒的 成都平原。

麥積煙雨滋山秀,淨土松濤伴鳥鳴。

伏羲卦臺雕像美,玉泉仙洞碧流清。

猶憐古柏南山臥,更喜石門夜月明。

誰解諸葛軍壘祕,仙人有獎送宮燈。

1

麥積煙雨/秦州八景

介紹

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一七年)時期,今為國家級5A級旅遊景區。區內松竹叢生,山巒迭翠,周圍群峰環抱,麥積一秀崛起,古稱“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距天水火車站三十公里。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著名的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讚頌

挺秀危峰不可躋,岧嶤上與白雲齊。

西瞻似覺崑崙小,東顧猶嫌華嶽低。

萬壑堆嵐煙漠漠,千巒疊嶂雨霏霏。

能工雕塑八千像,巧匠勾描畫更奇。

注: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時期。區內松竹叢生,山巒迭翠,周圍群峰環抱,麥積一秀崛起,古稱“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山高只有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著名的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據史書記載,著名禪僧玄高、曇弘在此講學,“聚集僧人三百”。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興崖閣,造像萬千。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斷開鑿或重修。歷史上雖遭多次地震、火災的破壞,仍保存窟龕194個,泥塑、石刻7800多件,壁畫1000多平方米,北朝崖閣8座。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佈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鬱鬱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雲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

2

淨土松濤/秦州八景

介紹

淨土寺: 位於 仙人崖後川。該寺群山環繞,蒼松滿谷,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山風吹來,松濤陣鳴,人稱“淨土松濤”,為秦州十景之一。淨土寺1971年被全部拆除,一切碑跡額聯等,也不知失於何地。八十年代以來,淨土寺僧眾多方籌資,投入近4000萬元進行恢復擴建,現已形成一進三禪院的宏大建築群。近幾年,又新開發增建了羅漢堂、藏經閣、景門牌坊等建築,更增其規模。氣勢宏偉之景象,遠非昔日可比。近年該景點常有“佛光”出現,聲名遠播海內外。

曼殊寺,亦稱淨土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與全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相鄰,同附近的仙人崖、石門、曲溪等自然景點共同組成聞名全國的風景名勝區。

曼殊寺歷史悠久,自唐末宋初以來,先後以“寄骨寺”、“京都寺”、“淨土寺”而演更。歲月滄桑,數經變遷,至九十年代,五臺山大德高僧——海正法師於此地矢志建寺,歷經艱辛,緣乞八年建起宏偉莊嚴的曼殊寺。

曼殊淨土寺四周群峰相擁、松濤陣陣,形成秦州八景之一——淨土松濤。清代進士吳西川有詩讚道:“淨土何年寺,松濤瀉半空。直從天上落,不與世間同。勝概聞雲久,幽尋恨未通。登高望何極,惆悵夕陽紅。”

曼殊淨土寺四周的十八座山峰,形成了聞名於當地的“十八羅漢拜文殊”的獨特景緻。每座羅漢峰形似蓮花瓣;十八座綠峰皆向文殊主峰朝擁,顯示出“綠海寶蓮”的天造奇觀。 環峰峭巖疊垛,各具奇姿,有的像麥積山,有的像仙人崖,被稱譽“方圓奇峰之美,盡收環抱之內.百里景區靈氣,皆蘊淨土之中。”

峭壁綠樹間隱現的日月洞、修行洞,噴虹吐雲、氣象萬千的懸崖凸石形成的天然佛首像,生動逼真,瑞象擁繞,更顯奇絕;

藥王泉、寬心泉、智慧泉和般若泉,“四大聖泉”清冽甘美;

高大的牌坊樓、清純碧綠的甘露池;

雄偉的羅漢堂、長壽殿、地藏殿、天王殿、伽藍殿、吉佛殿、文殊殿、大雄寶殿、金剛殿沿山勢而建,廊腰縵回、簷牙高啄、錯落有序,一派清肅靜穆之境,成為四方遊人流連忘返之勝地。

讚頌

旖旎風景勝蓬萊,錦繡山川誰剪裁?

亭榭棲鷹穿夕霧,雕樓飛燕破朝霾。

松濤疊翠詩情現,幽谷銜嵐畫意來。

惹得天神頻下界,遊人如織上仙台。

注:淨土寺,位於仙人崖後川。該寺群山環繞,蒼松滿谷,山風吹來,松濤陣鳴,人稱“淨土松濤”。淨土寺1971年被全部拆除,一切碑跡額聯等,也不知失於何地。八十年代以來,淨土寺僧眾多方籌資,投入近4000萬元進行恢復擴建,現已形成一進三禪院的宏大建築群。近幾年,又新開發增建了羅漢堂、藏經閣、景門牌坊等建築,更增其規模。氣勢宏偉之景象,遠非昔日可比。近年該景點常有“佛光”出現,聲名遠播海內外。

3

仙人送燈/秦州八景

介紹

仙人崖景區山巍、水秀、崖俊、林密,自然風景秀麗;人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文景觀僅次於麥積山景區,寺觀、廟宇、窟龕多建於高聳的峰頂或凸凹的飛崖間。自南北朝以來,歷代在這裡均有建築和雕塑造像,遺憾的是多被損毀,遺存甚少。據1953年中央文化部勘察團鑑定,這裡現存的寺宇是經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築和重新修繕的,部分泥塑為北魏晚期作品。長期以來,這裡是釋、道、儒三家共存的風景勝地。

仙人崖 。距麥積山石窟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所組成。翠峰高聳於崖頂,寺觀修建於峰頂或飛崖之間,頗有雅趣。三崖,依其方位,名曰東崖、西崖、南崖。五峰即玉皇峰、寶蓋峰、獻珠峰、東崖峰和西崖峰。六寺為木蓮寺、石蓮寺、鐵蓮寺、花蓮寺、水蓮寺和靈應寺。“五峰”和羅漢溝群峰眾相參差羅列,姿態萬千,若揖拜“玉皇峰”,人稱“十八羅漢朝玉帝”。

仙人崖的寺宇總名叫華嚴寺,到明永樂十四年,明成祖朱棣把華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嚴寺改名靈應寺,主要是把仙人崖的廟宇,劃撥給韓開府(明韓王朱鬆的府第),變成了韓開府朱家私人家廟了。故一般人把仙人崖和靈應寺往往互稱。

“仙人送燈”為秦州十景之一。古時,南崖腳下,依崖修建了燃燈閣,是仙人崖的主建築之一。每當夏秋深夜,天然磷光與閣中的油燈和燭光浮動輝映,人傳是神仙攜燈往來,故有“仙人送燈”之說。

仙人崖的人文旅遊資源比較豐富。如西崖寺宇是經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築和修繕的,大佛殿內西北角一個小斜樑架,據專家鑑定,是唐代屋架遺品。東崖有羅漢堂一幢,供大佛及十八羅漢,系明代建築和塑像。南崖燃燈閣雖於清道光年間毀於火災,但仍殘存北魏晚期塑像。石巖洞為明末肅王朱熾宏(韓王朱鬆第十五代世孫,世襲與肅王)、大劍俠汪士墉、大書法家王瞭望隱居論道之處。玉皇閣東南側下的壁巖間,有石窟佛龕,內存唐代壁畫。

讚頌

神工峻嶺遠名揚,鬼斧山丘雅趣彰。

一水分流穿兩省,三崖懸壁勒華章。

五峰鬥豔千巖秀,六寺爭奇四季香。

更喜黃昏明月夜,繁星璀璨耀山鄉。

仙人送燈 :與麥積山石窟同屬一個風景區,相距大約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組成。翠峰高聳於崖頂,寺觀修建於峰頂或飛崖之間,頗有雅趣。古時候南崖腳下依崖修建了燃燈閣,夏秋之夜,天然磷光與閣中的油燈和燭光浮動輝映,傳說是神仙攜燈往來。所以才有“仙人送燈”之說。這裡的廟宇是經過唐、宋、明、清多個朝代建築和修繕的,在玉皇閣東南側下的壁巖間,有石窟佛龕,還有保存完好的唐代壁畫。經過一千多年風雨的洗禮,顏色依然鮮豔。

4

石門夜月/秦州八景

石門位於天水市 麥積區東南方向50公里的隴南山區。其山壁立千仞,四周峭崖,只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有一條小路聯接南北兩峰,且南北峰之間的聚仙橋下石壁上,有一大方形黑渾圈 ,狀若門楣 ,故名石門山。相傳有虎豹出沒,俗稱臥虎臺。石門山景色壯美,有小黃山之稱。主峰上有明、清重修的真武祠、王母祠、三清殿、無量殿、玉皇殿和鐘樓,峰間架通仙橋亭,從石門山腳下五陽觀登山,上十八盤,山勢蜿蜒,環繞攀登,古雅崢嶸的殿閣臺榭掩映於白雲翠微之中,景色迷人。中秋夜,皓月彷彿從石門縫中徐徐升起,變幻無窮。石門月夜,意趣盎然,為天水十景之一。

5

南山古柏/秦州八景

介紹

南郭寺,位於天水市城南約2公里的慧音山坳。佔地約81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64平方米。建寺歷史悠久,風景優美,古樹參天,又有漢柏唐槐的傳說,更有詩人杜甫的遊覽題詠,因而,自古被列為秦州八景之一,譽名“南山古柏。”

南郭寺因地處城郭之南而得名,始建於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時期,呈中、東、西三院排列,構成古典園林建築格局,蒼松翠柏蔥蘢成蔭,殿宇禪院錯落有致,隋唐以來,始終是天水勝蹟所在。該寺宋代稱“ 妙勝院”,清乾隆十五年敕賜為“護國禪林院”。

南郭寺主體建築依左中右三院橫列于山坳臺地之上,一字排開。門前有兩株千餘年以上樹幹直徑在兩米左右的古國槐,恰似兩位將軍拱衛在寺門前,成為本寺風景線上最大標誌。正中有三間垂花牌坊式山門,門楣上高懸著趙樸初榜書“南郭寺”三字,兩邊橫列照壁,其外左右各有3間看樓。進入前院有3間懸山頂天王殿,額簷下榜書清代摹米芾“第一山”匾額。院內左右各有一間小型牌坊門,為東西禪院。東禪院清代被改作杜少陵祠,西禪院至今如故。殿內正面有大肚佛彌勒,左右列四大天王,後有護法韋馱,穿堂而過,副階橫列四簷柱,橫額園枋粗壯碩大,有元代遺風。

其上斗拱密佈雕樑畫棟,莊典不俗。後院正南是一間單簷懸山頂大雄殿,殿內為當代雕塑家孫紀元的仿北魏風格的三世佛。東西配殿東供銅鑄地藏,西殿原為鎏金三銅佛,今為玉體觀音。大殿院內有一株2600餘年以上古柏分作三杈,向南北兩面伸去,枝幹橫斜直壓屋頂,十分壯觀。樹杈中寄生出一小樸葉樹,清人為保護古樹用青磚築有一圍欄花牆,並以石刻碑支撐樹杈,其頂部今已嵌入石木之中。院內西北另有一株衛茅樹,能生長在大西北且其樹齡有300年之久,實為奇觀。再加上東北部那株形似盤龍的龍爪槐,此院之中廣集了與近3000年的“南山古柏”相聚為伴的奇木異樹,故使它揚名中外。

東院在中門東廂看樓以東,有3間二重簷小牌坊門,原門上榜書“湫池宮”,今改懸當代書法家沙孟海“南郭寺”,原前院為觀音殿,中有攢尖頂六角靈湫亭,它就是詩聖杜甫抒寫過的“北流泉”。今其亭已拆,僅存其泉供人觀賞,並在南端新闢有清初詩人宋琬集二王書法與杜詩合璧之“二妙軒”碑廓,杜甫在南郭寺的石雕坐像及過庭一座,招徠海內外墨客騷人前來憑弔膜拜、作詩吟詠的最佳去處而聞名於世。

在此院西側沿有一座關帝廟,並附有配殿,亦曾設小山門直通寺外,再西就與清代創建杜少陵祠相連,少陵祠門內榜書忠武將軍周務學所寫的“滿腔孤憤”的榜書。正東殿簷額書霍松林的“史詩堂”柱上有晚清謝威鳳的“隴頭圓月吟懷朗,蜀道秋風老淚多”(毛選選書)楹聯。祠內有晚清杜甫的塑像以供來客瞻仰。

西院在西看樓西亦開一懸山頂垂花柱式小山門,兩側有八字形照壁,院內舊有五間臥佛殿,有釋迦牟尼涅盤像與群弟子的宋代塑像,喜笑驚恐各盡其態,生動異常,令人歎為觀止,惜毀於五十年代。東西有兩廡配殿,殿前為磚造隋代密簷式七級浮圖。

讚頌

鱷幹蒼蒼結硬痂,虯枝漫舞鳥喧譁。

新春水暖滋芳木,老樹花開顯靚華。

仰臥由君隨意定,枯榮視雨按時加。

靈湫清澈能照影,陶醉遊人眾口誇。

注:南郭寺因地處城郭之南而得名,始建於南北朝時期。中院有三株“南山古柏”,已存活3000年;東院有一汪清泉,千秋不竭,享有“靈湫”美譽;西院隋塔民國時傾倒,塔基尚存。詩聖杜甫有詩留於此: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

6

伏羲卦臺/秦州八景

介紹

在天水市區西北15公里的地方,渭河由西而來,在 卦台山和東西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峽口的馬嘴山之間形成一個巨大的“S”形,南北山脈,呈外弓形,若抱若合,整個川地猶如一幅巨型太極圖,陰陽的分界就是渭河。這塊川地就叫三陽川。渭河南岸有臺突出,名曰卦台山。

胡纘宗說:“ 朝陽啟明,其臺光熒;太陽中天,其臺宣朗;夕陽返照,其臺騰射”。也有人認為渭水曲折,兩岸山坡有三面向陽。清順治十年重修伏羲廟的《碑記》中說:“ 卦臺遇冬雪奇偶,宛釘八卦”。卦台山特殊的地形地貌和伏羲氏畫八卦的聯繫,決非偶然。

讚頌

登高俯瞰美無窮,遠古滄桑入眼中。

太極圖形詩意美,三陽黔首友情濃。

羲皇遺韻傳吾輩,龍馬精神貫昊空。

人羨秦州山水秀,歡聲笑語遍山衝!

注:遠古時代,伏羲在卦台山仰觀瞰察,演繹八卦,被華夏民族尊為人文始祖。卦台山又名畫卦臺,相傳為伏羲氏始畫八卦的地方,處於三陽川西北端,現轄於北道區渭南鄉,卦台山如一巨龍從群巒中探出頭來,翠擁廟閣,渭水環流,鍾靈毓秀,氣象不凡。登臨卦台山頂,俯瞰三陽川,人們不難發現,古老的渭河從東向西彎曲成一個“S”形,把橢圓形的三陽川盆地一分為二,畫成了一個天然的太極圖。明胡纘宗《卦臺記》雲“朝陽啟明,其臺光熒;太陽中天,其臺宣朗;夕陽返照,其臺騰射”。

一日之內,三陽殊不同景,頗為靈異。與卦台山隔河相望處,有一龍馬洞,洞深泉淙,幽幽泠泠,每逢大霧,雲霧封洞,給人以龍馬出沒之感。卦台山東麓渭河中心,有灘地數處,形似太極圖樣。灘河交界處,有一大石,寬約丈有五尺,高約丈有八尺,傍實中虛,非圓非方,似柱似筍,宛如龍馬真圖,又如太極本圖。每遇水漲,急流衝石,石隱跡匿,水花漩濺,嘩嘩作響;水降之際,渭水緩緩,石浮河面,夕陽斜照,五彩光現。這就是著名的分心石奇觀。相傳龍馬負圖水中出,與渺渺渭河中分心石太極圖交相映襯,伏羲不禁靈機觸動,遂於此畫八卦。 此後,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二月十五和五月十三日,被確定為伏羲公祭、廟祭和誕辰慶典之日,並舉行聲勢浩大的祭祀活動。

7

玉泉仙洞/秦州八景

介紹

玉泉觀坐落在天水城北,依中梁山而建,距火車站有2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0公里。初稱城北寺、崇寧寺、北山寺,後因山上有一碧水盈盈、清甜甘洌的玉泉而得名。始建於元代至元十三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是一處曲徑幽道縈迴、亭臺殿閣迤邐的勝地。

玉泉觀內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傳為蘆、樑、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洞西南有一碑亭,內藏元代書法家趙孟草書四帖,上書五言絕句四首,筆法蒼勁圓渾,質樸豪放,觀者無不為之而讚歎。每年舊曆正月初九,是玉泉觀廟會,當地人稱為“朝觀”,時值春早人閒,熱鬧非凡,組成一幅喜氣洋洋的風情民圖。玉泉觀現存建築大多為明清時重建。

玉泉觀始建年代不詳,從現存“創建玉泉觀碑石”得知,最高層建築老君殿為元大德六年所建。《秦州志》還載,元長春真人邱處機的弟子樑志通西行至此,愛其美景,遂築庵修洞,死葬庵中。現在玉泉觀還留有樑志通寫於元世祖至元丙子年的詩碑:“大道邃廬東自遊,風光彷彿象瀛洲。庵前草木春常在,檻外雲山不夜秋。鬼泣馗罡三尺劍,神藏天地一蘆舟。由來拋卻紅塵事,勘破浮生只點頭。”

玉泉觀在存建築大多為明清時重修。它坐北向南,從中軸線起,自下而上的有通仙橋、太陽廟、青龍殿、白虎殿、人間天上坊、玉皇閣、第一山牌坊、上清宮。兩側有雷祖廟、三官殿、李杜祠、倉頡宮、文殊殿、文昌宮、北斗宮、玉泉亭、靜觀亭、神仙洞、二公祠、天靖樓、趙孟頫詩碑等。

老君殿是玉泉觀上最早最高的建築,始於元代,修於明代。建在64級臺階之上,取老君64卦之意。老君殿東為文殊殿,西為文昌宮,西南有北斗宮。北斗宮前原有山門牌坊,和天水市飛將巷牌坊、南郭寺牌坊成一條直線,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驚人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藝。現在老君殿已毀,只有殿前高大的單簷懸山頂牌坊尚存。

老君殿下方為玉皇閣,是玉泉觀現存建築中最為宏偉的古建築。它坐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落在53級臺階之上,意為紀念明代嘉靖五十三年重建。玉皇閣宮門為三間單簷懸山頂牌坊,當心間簷下八鋪作五抄重拱造並計心,二次間為七鋪作四抄重拱造並計心,外轉柱為繞廊,內柱嵌置門櫺,飛簷斗拱,紅牆碧瓦,盼顧流光。殿內有軒轅黃帝及金、木二星像,神態肅穆雅靜,氣質渾脫瀟灑,華衣鮮貌,五彩灼灼,大有引人入勝之處。這些雕塑精品,均屬現代佳作。

玉皇閣兩側有倉頡宮,宮殿階前有一六角攢光頂小亭覆蓋著的玉泉水井,相傳為漢代鐵馬大仙蘆真人所挖,元代樑真人洗目療疾之處。這口井,水質純美,清澈見底,長期飲用使人身體健壯,烏髮美容;用來洗眼,能明目除疾,消炎止痛,故有“明眼泉”之稱。這口井,曾在十年動亂時被填,現已從新挖開,重建小亭,恢復了這口千年古井的原貌。

玉泉井南有神仙洞,相傳為蘆、樑、馬三位真人坐化埋葬之處。據《直隸秦州志》載:“蘆真人,為漢代鐵馬大仙,曾與成紀令觀燈廣陵,飛騰俄頃,今玉泉觀有仙室遺蹟。樑志通,山西介休人,號達元子,至元丙子慕道來秦,功成終玉泉觀。未移時,在長安灞橋與合客傳鑰寄徒,旬日,使至,乃知其脫化留跡也,詔封煙霞無為真人。馬真人,清代平涼人,號一元道人,自幼出家,順治十年至玉泉觀募化施湯,一日與道友蒲進士辭遂化去。”現神仙洞崖上,翠柏蔽日,盛暑也覺清涼爽人。尤其崖頂露根古柏,根露交織如髮辮,俗稱辮柏,實為玉泉觀一奇觀。

神仙洞西南有一碑亭,內藏元代書法家趙孟頌草書碑四幢,書五言絕句四首,筆法蒼勁圓渾,流暢明麗,質樸豪放,墨色溫潤,觀者無不為此珍品而讚歎。碑旁還有明嘉靖庚戌按劉侖所鐫:“趙鬆雪書早歲法王右軍,後感管夫人言,乃自成一家,而風格不群膾炙人人者,亦不在右軍下,其傳盛於大江南北。……”的題跋。

神仙洞南側崖邊生長著一株側柏,高約12米,樹圍2.60米,樹齡約八百年。主幹挺拔,懸根露爪,根莖交織,形若女子髮辮,歷來稱為“辮柏”。清代舉人、隴上古文大家王權曾賦詩讚雲:“就中柏最奇,懸空若鳳翥。崖根屈曲盤,千載神呵護。”相傳此柏為樑真人親手交辮根莖後栽植的。故俗稱“手植柏”。

1987年全國古樹研究人員就辮柏獨特的形態被譽為“全國之最”。

靜觀亭隔澗相望的南崗上,有清代建造的周、託二公祠、天靖樓等建築。這裡樓臺祠閣巧妙佈置,綠樹芳草疏密點綴,整個建築酷似江南風格的獨立院落。院中嫋柳怪石寓意春景;萱草月季點綴夏景;秋菊丹楓渲染秋景;臘梅冬花襯托冬景。四時景色,俱具美色。早年的天水文社就設在這裡,為學者名流聚會之地。明人胡纘宗有詩讚道:“驂鸞猶記少年遊,谷轉雲回水竹稠。飛華張綱初弭耳,騎龍李白復經邱。橋連瑤漢雲邊起,殿湧玉泉天上流。即席月華圓更潔,掃霞滴露醉中秋。”晚清天水學者任承允也有詩云:“老杜詩名惟李配,玉泉南畔古祠存。悽然天寶兩翁淚,獨接國風千載魂。正好題詩盈素壁,何坊尋斧到班門。年年九日登高處,黃菊初開酒正溫。”

每年古歷正月初九,是玉泉觀廟會。這時春節熱鬧氣氛未衰,人們三五成群,相約朝觀。觀前小吃雲集,炮仗喧天,路上萬頭簇動,似潮如流;觀上紅亭金殿,迤邐半山,組成了一幅罕見的人間樂園畫面。

讚頌

曲徑縈迴石道幽,登高放眼景悠悠。

橋通銀漢雲邊臥,井湧甘泉天際流。

仙帝巡山心愈樂,遊人朝觀意尤稠。

真人坐化英魂在,燭火飄香繞畫樓。

注:玉泉觀坐落在天水城北,依天靖山而建,初稱城北寺、崇寧寺、山寺,後因山上有一碧水盈盈、清甜甘洌的玉泉而得名。始建於元代至元十三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是一處曲徑幽道縈迴、亭臺殿閣迤邐的勝地。玉泉觀內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傳為蘆、樑、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洞西南有一碑亭,內藏元代書法家趙孟草書四帖,上書五言絕句四首,筆法蒼勁圓渾,質樸豪放,觀者無不為之而讚歎。每年舊曆正月初九,是玉泉觀廟會,人稱為“朝觀”,時值春早人閒,熱鬧非凡,組成一幅喜氣洋洋的風情民圖。玉泉觀現存建築大多為明清時重建。

8

諸葛軍壘/秦州八景

介紹

三國時期,諸葛亮為了實現光復漢室、統一全國的大


"

秦州八景簡介

天水古稱秦州,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地處長江和黃河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兩大流域交匯處,是絲綢之路重鎮,也是中華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天水境內人文景觀薈萃,名勝古蹟眾多。自古以來,有聞名遐邇的麥積煙雨、 淨土松濤、仙人送燈、 石門夜月、伏羲卦臺、 南山古柏、玉泉仙洞、諸葛軍壘等秦州八景之稱。這些經典,反映了古秦州深厚的人文歷史和豐富的自然景觀,也展示了天水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

美如詩畫的奇秀風景,繁若星辰的歷史人物,珍貴久遠的文化遺存,天水的許多“中國之最”使它在國內外馳名遐邇。天水境內文物古蹟眾多,被國家和省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名勝區有一百六十九處,形成了古石窟、古遺址、古建築、古墓群、古戰場交織、奇景竟秀的旅遊勝地,以 伏羲文化、 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 三國文化和石窟文化為代表的旅遊資源品味高,觀賞性強,吸引著國內外向往東方古老文明的萬千遊人。

天水還是甘川旅遊的中轉站。沿天水東北行,可到達“ 當隴山之口,扼六盤之險”的隴東重鎮平涼。距平涼市區西部15公里的崆峒山,奇峰疊嶂,鬱鬱蔥蔥,素稱道教第一山,史載黃帝、秦皇、漢武都曾登臨此山。如從天水南下,穿隴南,入四川,可直抵舉世稱奇的“人間仙境”的 九寨溝和富饒的 成都平原。

麥積煙雨滋山秀,淨土松濤伴鳥鳴。

伏羲卦臺雕像美,玉泉仙洞碧流清。

猶憐古柏南山臥,更喜石門夜月明。

誰解諸葛軍壘祕,仙人有獎送宮燈。

1

麥積煙雨/秦州八景

介紹

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一七年)時期,今為國家級5A級旅遊景區。區內松竹叢生,山巒迭翠,周圍群峰環抱,麥積一秀崛起,古稱“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距天水火車站三十公里。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著名的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讚頌

挺秀危峰不可躋,岧嶤上與白雲齊。

西瞻似覺崑崙小,東顧猶嫌華嶽低。

萬壑堆嵐煙漠漠,千巒疊嶂雨霏霏。

能工雕塑八千像,巧匠勾描畫更奇。

注: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時期。區內松竹叢生,山巒迭翠,周圍群峰環抱,麥積一秀崛起,古稱“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山高只有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著名的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據史書記載,著名禪僧玄高、曇弘在此講學,“聚集僧人三百”。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興崖閣,造像萬千。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斷開鑿或重修。歷史上雖遭多次地震、火災的破壞,仍保存窟龕194個,泥塑、石刻7800多件,壁畫1000多平方米,北朝崖閣8座。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佈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鬱鬱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雲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

2

淨土松濤/秦州八景

介紹

淨土寺: 位於 仙人崖後川。該寺群山環繞,蒼松滿谷,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山風吹來,松濤陣鳴,人稱“淨土松濤”,為秦州十景之一。淨土寺1971年被全部拆除,一切碑跡額聯等,也不知失於何地。八十年代以來,淨土寺僧眾多方籌資,投入近4000萬元進行恢復擴建,現已形成一進三禪院的宏大建築群。近幾年,又新開發增建了羅漢堂、藏經閣、景門牌坊等建築,更增其規模。氣勢宏偉之景象,遠非昔日可比。近年該景點常有“佛光”出現,聲名遠播海內外。

曼殊寺,亦稱淨土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與全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相鄰,同附近的仙人崖、石門、曲溪等自然景點共同組成聞名全國的風景名勝區。

曼殊寺歷史悠久,自唐末宋初以來,先後以“寄骨寺”、“京都寺”、“淨土寺”而演更。歲月滄桑,數經變遷,至九十年代,五臺山大德高僧——海正法師於此地矢志建寺,歷經艱辛,緣乞八年建起宏偉莊嚴的曼殊寺。

曼殊淨土寺四周群峰相擁、松濤陣陣,形成秦州八景之一——淨土松濤。清代進士吳西川有詩讚道:“淨土何年寺,松濤瀉半空。直從天上落,不與世間同。勝概聞雲久,幽尋恨未通。登高望何極,惆悵夕陽紅。”

曼殊淨土寺四周的十八座山峰,形成了聞名於當地的“十八羅漢拜文殊”的獨特景緻。每座羅漢峰形似蓮花瓣;十八座綠峰皆向文殊主峰朝擁,顯示出“綠海寶蓮”的天造奇觀。 環峰峭巖疊垛,各具奇姿,有的像麥積山,有的像仙人崖,被稱譽“方圓奇峰之美,盡收環抱之內.百里景區靈氣,皆蘊淨土之中。”

峭壁綠樹間隱現的日月洞、修行洞,噴虹吐雲、氣象萬千的懸崖凸石形成的天然佛首像,生動逼真,瑞象擁繞,更顯奇絕;

藥王泉、寬心泉、智慧泉和般若泉,“四大聖泉”清冽甘美;

高大的牌坊樓、清純碧綠的甘露池;

雄偉的羅漢堂、長壽殿、地藏殿、天王殿、伽藍殿、吉佛殿、文殊殿、大雄寶殿、金剛殿沿山勢而建,廊腰縵回、簷牙高啄、錯落有序,一派清肅靜穆之境,成為四方遊人流連忘返之勝地。

讚頌

旖旎風景勝蓬萊,錦繡山川誰剪裁?

亭榭棲鷹穿夕霧,雕樓飛燕破朝霾。

松濤疊翠詩情現,幽谷銜嵐畫意來。

惹得天神頻下界,遊人如織上仙台。

注:淨土寺,位於仙人崖後川。該寺群山環繞,蒼松滿谷,山風吹來,松濤陣鳴,人稱“淨土松濤”。淨土寺1971年被全部拆除,一切碑跡額聯等,也不知失於何地。八十年代以來,淨土寺僧眾多方籌資,投入近4000萬元進行恢復擴建,現已形成一進三禪院的宏大建築群。近幾年,又新開發增建了羅漢堂、藏經閣、景門牌坊等建築,更增其規模。氣勢宏偉之景象,遠非昔日可比。近年該景點常有“佛光”出現,聲名遠播海內外。

3

仙人送燈/秦州八景

介紹

仙人崖景區山巍、水秀、崖俊、林密,自然風景秀麗;人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文景觀僅次於麥積山景區,寺觀、廟宇、窟龕多建於高聳的峰頂或凸凹的飛崖間。自南北朝以來,歷代在這裡均有建築和雕塑造像,遺憾的是多被損毀,遺存甚少。據1953年中央文化部勘察團鑑定,這裡現存的寺宇是經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築和重新修繕的,部分泥塑為北魏晚期作品。長期以來,這裡是釋、道、儒三家共存的風景勝地。

仙人崖 。距麥積山石窟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所組成。翠峰高聳於崖頂,寺觀修建於峰頂或飛崖之間,頗有雅趣。三崖,依其方位,名曰東崖、西崖、南崖。五峰即玉皇峰、寶蓋峰、獻珠峰、東崖峰和西崖峰。六寺為木蓮寺、石蓮寺、鐵蓮寺、花蓮寺、水蓮寺和靈應寺。“五峰”和羅漢溝群峰眾相參差羅列,姿態萬千,若揖拜“玉皇峰”,人稱“十八羅漢朝玉帝”。

仙人崖的寺宇總名叫華嚴寺,到明永樂十四年,明成祖朱棣把華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嚴寺改名靈應寺,主要是把仙人崖的廟宇,劃撥給韓開府(明韓王朱鬆的府第),變成了韓開府朱家私人家廟了。故一般人把仙人崖和靈應寺往往互稱。

“仙人送燈”為秦州十景之一。古時,南崖腳下,依崖修建了燃燈閣,是仙人崖的主建築之一。每當夏秋深夜,天然磷光與閣中的油燈和燭光浮動輝映,人傳是神仙攜燈往來,故有“仙人送燈”之說。

仙人崖的人文旅遊資源比較豐富。如西崖寺宇是經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築和修繕的,大佛殿內西北角一個小斜樑架,據專家鑑定,是唐代屋架遺品。東崖有羅漢堂一幢,供大佛及十八羅漢,系明代建築和塑像。南崖燃燈閣雖於清道光年間毀於火災,但仍殘存北魏晚期塑像。石巖洞為明末肅王朱熾宏(韓王朱鬆第十五代世孫,世襲與肅王)、大劍俠汪士墉、大書法家王瞭望隱居論道之處。玉皇閣東南側下的壁巖間,有石窟佛龕,內存唐代壁畫。

讚頌

神工峻嶺遠名揚,鬼斧山丘雅趣彰。

一水分流穿兩省,三崖懸壁勒華章。

五峰鬥豔千巖秀,六寺爭奇四季香。

更喜黃昏明月夜,繁星璀璨耀山鄉。

仙人送燈 :與麥積山石窟同屬一個風景區,相距大約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組成。翠峰高聳於崖頂,寺觀修建於峰頂或飛崖之間,頗有雅趣。古時候南崖腳下依崖修建了燃燈閣,夏秋之夜,天然磷光與閣中的油燈和燭光浮動輝映,傳說是神仙攜燈往來。所以才有“仙人送燈”之說。這裡的廟宇是經過唐、宋、明、清多個朝代建築和修繕的,在玉皇閣東南側下的壁巖間,有石窟佛龕,還有保存完好的唐代壁畫。經過一千多年風雨的洗禮,顏色依然鮮豔。

4

石門夜月/秦州八景

石門位於天水市 麥積區東南方向50公里的隴南山區。其山壁立千仞,四周峭崖,只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有一條小路聯接南北兩峰,且南北峰之間的聚仙橋下石壁上,有一大方形黑渾圈 ,狀若門楣 ,故名石門山。相傳有虎豹出沒,俗稱臥虎臺。石門山景色壯美,有小黃山之稱。主峰上有明、清重修的真武祠、王母祠、三清殿、無量殿、玉皇殿和鐘樓,峰間架通仙橋亭,從石門山腳下五陽觀登山,上十八盤,山勢蜿蜒,環繞攀登,古雅崢嶸的殿閣臺榭掩映於白雲翠微之中,景色迷人。中秋夜,皓月彷彿從石門縫中徐徐升起,變幻無窮。石門月夜,意趣盎然,為天水十景之一。

5

南山古柏/秦州八景

介紹

南郭寺,位於天水市城南約2公里的慧音山坳。佔地約81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64平方米。建寺歷史悠久,風景優美,古樹參天,又有漢柏唐槐的傳說,更有詩人杜甫的遊覽題詠,因而,自古被列為秦州八景之一,譽名“南山古柏。”

南郭寺因地處城郭之南而得名,始建於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時期,呈中、東、西三院排列,構成古典園林建築格局,蒼松翠柏蔥蘢成蔭,殿宇禪院錯落有致,隋唐以來,始終是天水勝蹟所在。該寺宋代稱“ 妙勝院”,清乾隆十五年敕賜為“護國禪林院”。

南郭寺主體建築依左中右三院橫列于山坳臺地之上,一字排開。門前有兩株千餘年以上樹幹直徑在兩米左右的古國槐,恰似兩位將軍拱衛在寺門前,成為本寺風景線上最大標誌。正中有三間垂花牌坊式山門,門楣上高懸著趙樸初榜書“南郭寺”三字,兩邊橫列照壁,其外左右各有3間看樓。進入前院有3間懸山頂天王殿,額簷下榜書清代摹米芾“第一山”匾額。院內左右各有一間小型牌坊門,為東西禪院。東禪院清代被改作杜少陵祠,西禪院至今如故。殿內正面有大肚佛彌勒,左右列四大天王,後有護法韋馱,穿堂而過,副階橫列四簷柱,橫額園枋粗壯碩大,有元代遺風。

其上斗拱密佈雕樑畫棟,莊典不俗。後院正南是一間單簷懸山頂大雄殿,殿內為當代雕塑家孫紀元的仿北魏風格的三世佛。東西配殿東供銅鑄地藏,西殿原為鎏金三銅佛,今為玉體觀音。大殿院內有一株2600餘年以上古柏分作三杈,向南北兩面伸去,枝幹橫斜直壓屋頂,十分壯觀。樹杈中寄生出一小樸葉樹,清人為保護古樹用青磚築有一圍欄花牆,並以石刻碑支撐樹杈,其頂部今已嵌入石木之中。院內西北另有一株衛茅樹,能生長在大西北且其樹齡有300年之久,實為奇觀。再加上東北部那株形似盤龍的龍爪槐,此院之中廣集了與近3000年的“南山古柏”相聚為伴的奇木異樹,故使它揚名中外。

東院在中門東廂看樓以東,有3間二重簷小牌坊門,原門上榜書“湫池宮”,今改懸當代書法家沙孟海“南郭寺”,原前院為觀音殿,中有攢尖頂六角靈湫亭,它就是詩聖杜甫抒寫過的“北流泉”。今其亭已拆,僅存其泉供人觀賞,並在南端新闢有清初詩人宋琬集二王書法與杜詩合璧之“二妙軒”碑廓,杜甫在南郭寺的石雕坐像及過庭一座,招徠海內外墨客騷人前來憑弔膜拜、作詩吟詠的最佳去處而聞名於世。

在此院西側沿有一座關帝廟,並附有配殿,亦曾設小山門直通寺外,再西就與清代創建杜少陵祠相連,少陵祠門內榜書忠武將軍周務學所寫的“滿腔孤憤”的榜書。正東殿簷額書霍松林的“史詩堂”柱上有晚清謝威鳳的“隴頭圓月吟懷朗,蜀道秋風老淚多”(毛選選書)楹聯。祠內有晚清杜甫的塑像以供來客瞻仰。

西院在西看樓西亦開一懸山頂垂花柱式小山門,兩側有八字形照壁,院內舊有五間臥佛殿,有釋迦牟尼涅盤像與群弟子的宋代塑像,喜笑驚恐各盡其態,生動異常,令人歎為觀止,惜毀於五十年代。東西有兩廡配殿,殿前為磚造隋代密簷式七級浮圖。

讚頌

鱷幹蒼蒼結硬痂,虯枝漫舞鳥喧譁。

新春水暖滋芳木,老樹花開顯靚華。

仰臥由君隨意定,枯榮視雨按時加。

靈湫清澈能照影,陶醉遊人眾口誇。

注:南郭寺因地處城郭之南而得名,始建於南北朝時期。中院有三株“南山古柏”,已存活3000年;東院有一汪清泉,千秋不竭,享有“靈湫”美譽;西院隋塔民國時傾倒,塔基尚存。詩聖杜甫有詩留於此: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

6

伏羲卦臺/秦州八景

介紹

在天水市區西北15公里的地方,渭河由西而來,在 卦台山和東西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峽口的馬嘴山之間形成一個巨大的“S”形,南北山脈,呈外弓形,若抱若合,整個川地猶如一幅巨型太極圖,陰陽的分界就是渭河。這塊川地就叫三陽川。渭河南岸有臺突出,名曰卦台山。

胡纘宗說:“ 朝陽啟明,其臺光熒;太陽中天,其臺宣朗;夕陽返照,其臺騰射”。也有人認為渭水曲折,兩岸山坡有三面向陽。清順治十年重修伏羲廟的《碑記》中說:“ 卦臺遇冬雪奇偶,宛釘八卦”。卦台山特殊的地形地貌和伏羲氏畫八卦的聯繫,決非偶然。

讚頌

登高俯瞰美無窮,遠古滄桑入眼中。

太極圖形詩意美,三陽黔首友情濃。

羲皇遺韻傳吾輩,龍馬精神貫昊空。

人羨秦州山水秀,歡聲笑語遍山衝!

注:遠古時代,伏羲在卦台山仰觀瞰察,演繹八卦,被華夏民族尊為人文始祖。卦台山又名畫卦臺,相傳為伏羲氏始畫八卦的地方,處於三陽川西北端,現轄於北道區渭南鄉,卦台山如一巨龍從群巒中探出頭來,翠擁廟閣,渭水環流,鍾靈毓秀,氣象不凡。登臨卦台山頂,俯瞰三陽川,人們不難發現,古老的渭河從東向西彎曲成一個“S”形,把橢圓形的三陽川盆地一分為二,畫成了一個天然的太極圖。明胡纘宗《卦臺記》雲“朝陽啟明,其臺光熒;太陽中天,其臺宣朗;夕陽返照,其臺騰射”。

一日之內,三陽殊不同景,頗為靈異。與卦台山隔河相望處,有一龍馬洞,洞深泉淙,幽幽泠泠,每逢大霧,雲霧封洞,給人以龍馬出沒之感。卦台山東麓渭河中心,有灘地數處,形似太極圖樣。灘河交界處,有一大石,寬約丈有五尺,高約丈有八尺,傍實中虛,非圓非方,似柱似筍,宛如龍馬真圖,又如太極本圖。每遇水漲,急流衝石,石隱跡匿,水花漩濺,嘩嘩作響;水降之際,渭水緩緩,石浮河面,夕陽斜照,五彩光現。這就是著名的分心石奇觀。相傳龍馬負圖水中出,與渺渺渭河中分心石太極圖交相映襯,伏羲不禁靈機觸動,遂於此畫八卦。 此後,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二月十五和五月十三日,被確定為伏羲公祭、廟祭和誕辰慶典之日,並舉行聲勢浩大的祭祀活動。

7

玉泉仙洞/秦州八景

介紹

玉泉觀坐落在天水城北,依中梁山而建,距火車站有2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0公里。初稱城北寺、崇寧寺、北山寺,後因山上有一碧水盈盈、清甜甘洌的玉泉而得名。始建於元代至元十三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是一處曲徑幽道縈迴、亭臺殿閣迤邐的勝地。

玉泉觀內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傳為蘆、樑、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洞西南有一碑亭,內藏元代書法家趙孟草書四帖,上書五言絕句四首,筆法蒼勁圓渾,質樸豪放,觀者無不為之而讚歎。每年舊曆正月初九,是玉泉觀廟會,當地人稱為“朝觀”,時值春早人閒,熱鬧非凡,組成一幅喜氣洋洋的風情民圖。玉泉觀現存建築大多為明清時重建。

玉泉觀始建年代不詳,從現存“創建玉泉觀碑石”得知,最高層建築老君殿為元大德六年所建。《秦州志》還載,元長春真人邱處機的弟子樑志通西行至此,愛其美景,遂築庵修洞,死葬庵中。現在玉泉觀還留有樑志通寫於元世祖至元丙子年的詩碑:“大道邃廬東自遊,風光彷彿象瀛洲。庵前草木春常在,檻外雲山不夜秋。鬼泣馗罡三尺劍,神藏天地一蘆舟。由來拋卻紅塵事,勘破浮生只點頭。”

玉泉觀在存建築大多為明清時重修。它坐北向南,從中軸線起,自下而上的有通仙橋、太陽廟、青龍殿、白虎殿、人間天上坊、玉皇閣、第一山牌坊、上清宮。兩側有雷祖廟、三官殿、李杜祠、倉頡宮、文殊殿、文昌宮、北斗宮、玉泉亭、靜觀亭、神仙洞、二公祠、天靖樓、趙孟頫詩碑等。

老君殿是玉泉觀上最早最高的建築,始於元代,修於明代。建在64級臺階之上,取老君64卦之意。老君殿東為文殊殿,西為文昌宮,西南有北斗宮。北斗宮前原有山門牌坊,和天水市飛將巷牌坊、南郭寺牌坊成一條直線,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驚人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藝。現在老君殿已毀,只有殿前高大的單簷懸山頂牌坊尚存。

老君殿下方為玉皇閣,是玉泉觀現存建築中最為宏偉的古建築。它坐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落在53級臺階之上,意為紀念明代嘉靖五十三年重建。玉皇閣宮門為三間單簷懸山頂牌坊,當心間簷下八鋪作五抄重拱造並計心,二次間為七鋪作四抄重拱造並計心,外轉柱為繞廊,內柱嵌置門櫺,飛簷斗拱,紅牆碧瓦,盼顧流光。殿內有軒轅黃帝及金、木二星像,神態肅穆雅靜,氣質渾脫瀟灑,華衣鮮貌,五彩灼灼,大有引人入勝之處。這些雕塑精品,均屬現代佳作。

玉皇閣兩側有倉頡宮,宮殿階前有一六角攢光頂小亭覆蓋著的玉泉水井,相傳為漢代鐵馬大仙蘆真人所挖,元代樑真人洗目療疾之處。這口井,水質純美,清澈見底,長期飲用使人身體健壯,烏髮美容;用來洗眼,能明目除疾,消炎止痛,故有“明眼泉”之稱。這口井,曾在十年動亂時被填,現已從新挖開,重建小亭,恢復了這口千年古井的原貌。

玉泉井南有神仙洞,相傳為蘆、樑、馬三位真人坐化埋葬之處。據《直隸秦州志》載:“蘆真人,為漢代鐵馬大仙,曾與成紀令觀燈廣陵,飛騰俄頃,今玉泉觀有仙室遺蹟。樑志通,山西介休人,號達元子,至元丙子慕道來秦,功成終玉泉觀。未移時,在長安灞橋與合客傳鑰寄徒,旬日,使至,乃知其脫化留跡也,詔封煙霞無為真人。馬真人,清代平涼人,號一元道人,自幼出家,順治十年至玉泉觀募化施湯,一日與道友蒲進士辭遂化去。”現神仙洞崖上,翠柏蔽日,盛暑也覺清涼爽人。尤其崖頂露根古柏,根露交織如髮辮,俗稱辮柏,實為玉泉觀一奇觀。

神仙洞西南有一碑亭,內藏元代書法家趙孟頌草書碑四幢,書五言絕句四首,筆法蒼勁圓渾,流暢明麗,質樸豪放,墨色溫潤,觀者無不為此珍品而讚歎。碑旁還有明嘉靖庚戌按劉侖所鐫:“趙鬆雪書早歲法王右軍,後感管夫人言,乃自成一家,而風格不群膾炙人人者,亦不在右軍下,其傳盛於大江南北。……”的題跋。

神仙洞南側崖邊生長著一株側柏,高約12米,樹圍2.60米,樹齡約八百年。主幹挺拔,懸根露爪,根莖交織,形若女子髮辮,歷來稱為“辮柏”。清代舉人、隴上古文大家王權曾賦詩讚雲:“就中柏最奇,懸空若鳳翥。崖根屈曲盤,千載神呵護。”相傳此柏為樑真人親手交辮根莖後栽植的。故俗稱“手植柏”。

1987年全國古樹研究人員就辮柏獨特的形態被譽為“全國之最”。

靜觀亭隔澗相望的南崗上,有清代建造的周、託二公祠、天靖樓等建築。這裡樓臺祠閣巧妙佈置,綠樹芳草疏密點綴,整個建築酷似江南風格的獨立院落。院中嫋柳怪石寓意春景;萱草月季點綴夏景;秋菊丹楓渲染秋景;臘梅冬花襯托冬景。四時景色,俱具美色。早年的天水文社就設在這裡,為學者名流聚會之地。明人胡纘宗有詩讚道:“驂鸞猶記少年遊,谷轉雲回水竹稠。飛華張綱初弭耳,騎龍李白復經邱。橋連瑤漢雲邊起,殿湧玉泉天上流。即席月華圓更潔,掃霞滴露醉中秋。”晚清天水學者任承允也有詩云:“老杜詩名惟李配,玉泉南畔古祠存。悽然天寶兩翁淚,獨接國風千載魂。正好題詩盈素壁,何坊尋斧到班門。年年九日登高處,黃菊初開酒正溫。”

每年古歷正月初九,是玉泉觀廟會。這時春節熱鬧氣氛未衰,人們三五成群,相約朝觀。觀前小吃雲集,炮仗喧天,路上萬頭簇動,似潮如流;觀上紅亭金殿,迤邐半山,組成了一幅罕見的人間樂園畫面。

讚頌

曲徑縈迴石道幽,登高放眼景悠悠。

橋通銀漢雲邊臥,井湧甘泉天際流。

仙帝巡山心愈樂,遊人朝觀意尤稠。

真人坐化英魂在,燭火飄香繞畫樓。

注:玉泉觀坐落在天水城北,依天靖山而建,初稱城北寺、崇寧寺、山寺,後因山上有一碧水盈盈、清甜甘洌的玉泉而得名。始建於元代至元十三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是一處曲徑幽道縈迴、亭臺殿閣迤邐的勝地。玉泉觀內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傳為蘆、樑、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洞西南有一碑亭,內藏元代書法家趙孟草書四帖,上書五言絕句四首,筆法蒼勁圓渾,質樸豪放,觀者無不為之而讚歎。每年舊曆正月初九,是玉泉觀廟會,人稱為“朝觀”,時值春早人閒,熱鬧非凡,組成一幅喜氣洋洋的風情民圖。玉泉觀現存建築大多為明清時重建。

8

諸葛軍壘/秦州八景

介紹

三國時期,諸葛亮為了實現光復漢室、統一全國的大


天水秦州八景簡介,向全國發出邀請


業,曾統率蜀國大軍,六出祁山,與司馬懿統率的曹魏大軍在天水展開軍事對壘,發生多次大規模的戰爭。在天水境內,至今遺留有大量蜀魏戰爭的遺蹟,諸葛軍壘就是其中值得一提的古蹟。

相傳蜀軍行軍打仗時每人身上揹著一個“鄉土袋”,袋中裝著家鄉的泥土,到了異鄉飲水或吃飯時,在飲食中撤入一小撮家鄉的泥土,可防止水土不服。在諸葛大軍攻下天水城後,發現這裡的水質很好,不用鄉土袋中的泥土也沒有一個士兵不服水土的。再者,在天水境內將是一場惡戰,鄉土袋變成累贅。於是,士兵們在天水城東門外,解下身上的“鄉土袋”,把袋中的泥土倒在一起,形成了一個丈八高的大土墩。

天水城東門外地勢開闊平坦,是練兵演陣的理想之地,諸葛亮正好利用了這個土墩。他經常站在高高的土墩上指揮訓練軍隊,整頓軍紀,布兵點將。後來,這裡成為人們憑弔諸葛亮的勝地,取名為“諸葛軍壘”。

“諸葛軍壘”為古秦州八景之一,在秦州區城東岷山路南。原為底大頂平的圓錐形土墩,高丈餘,墩前有碑亭,碑若房門,廣植蒼松翠柏,鬱鬱蔥蔥,肅穆幽雅。每當正午,豔陽高照,諸葛軍壘上沒有投影,當地鄉民又稱“無影墩”。《天水縣誌》對此也有明確記載。

歷代詩人遊客為諸葛軍壘寫下不少讚美詩章。羅家倫賦詩讚曰:“一樹橫擋天水關,相傳故壘仰攻難。渭河浪卷英雄去,剩有寒雲自往還。”

不幸的是,諸葛軍壘在本世紀五十年代末期遭到破壞。但年長者清晰記得原貌,成都武侯祠保存著四十年前拍攝的“諸葛軍壘”的照片。現在,諸葛軍壘僅存遺蹟,在遺蹟處新立石碑。

諸葛軍壘在本世紀50年代末遭到破壞,由於原場址太小,2002年天水市政府決定,將諸葛軍壘遷至藉河南路園林處花圃進行重建。新建的諸葛軍壘公園規劃面積為19.5畝,計劃修建無影墩、八陣圖、諸葛亮雕塑等標誌性建築。

讚頌

無影墩前夕照斜,蒼松翠柏隱歸鴉。

孔明點將擂金鼓,司馬弭兵訪縣衙。

沙土情隨圓缺月,渭河浪湧濃淡霞。

而今誰道征程苦,哪有炊煙哪有家。

注:傳說軍壘是諸葛亮點兵時蜀軍每人手握一把土堆積起來的。又有一種說法是蜀軍行軍時鑽入靴子的沙土積成的。還有一種說法是蜀軍隨身攜帶的預防水土病的鹽土堆積而成的。但到底是怎麼來的,現在已無人知曉。既然有這樣的傳說,就必定有一種事實成為故事產生的基礎。據《秦州志》記載,諸葛軍壘位於城東二里路南,謂下募城。原為高約丈餘的圓錐形土墩。墩前存有清乾隆年間碑亭,古柏森森,蔭翳蔽日,相傳每年農曆“六月六”,正午的太陽照在軍壘上而四周沒有影子,故也被人稱為“無影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