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飛路上的外國商店

甜品 約瑟夫·霞飛 羅宋湯 西餐 法國 看懂上海 2018-12-02

霞飛路(今淮海中路)法語原名Avenue Joffre,以法國元帥霞飛的名字命名。當時是橫貫原上海法租界的一條主幹道。霞飛路東起敏體尼蔭路(今西藏南路),西至海格路(今華山路),全長5500米。1900年有法租界公董局興建,最初的名稱是西江路,1906年改名寶昌路915年6月更名霞飛路,1922年3月,由法國將軍霞飛舉行揭牌儀式。

◆ ◆ ◆ ◆ ◆

霞飛路上的外國商店

20世紀30年代的霞飛路

“這條從歐洲大陸移過來的巴黎風的街道上,到處浮動著舊俄羅斯帝國的良民……第一道年紅燈火在咖啡座的門外亮起來,接著一陣隆隆的電車響,街燈全著了火。”

這是黑嬰發表在1934年《良友》畫報上的小說節選,文字雖然不常,但字裡行間都透露著當年最值得誇耀的時尚元素。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霞飛路堪稱上海城市的時尚之源。這條商業大街上,名店林立、名品薈萃,其中不少是俄僑老店,或是法租界同業之最,他們以歐洲樣式的商業佈局,展示著幾乎與歐美髮達城市同步的高檔生活消費品,尤以西餐、西點、西服和日用百貨最具特色。

漫漫的俄商展銷長廊

20世紀二、三十年代,霞飛路是外僑和華人心中最繁華、最有情趣的一條商業街。清晨,當晨曦透過法國梧桐濃密的枝葉灑向地面,“噹、噹”的有軌電車駛上筆直寬闊的馬路,臨街而設的各色洋店鋪漸次開門,提著鮮花籃子的俄羅斯老人熱情地向路人兜售,空氣中瀰漫著香甜的麵包味;入夜,霞飛路霓虹閃爍、樂聲悠揚,燈光如熾的櫥窗裡擺滿琳琅滿目的商品,那些時髦的服飾、精巧的禮品或許一週前還是巴黎市場的新寵呢。

霞飛路,匯聚著法租界、甚至上海灘上眾多聞名遐邇的名特商店,在衣、食兩大類極力引進西式高檔消費,並當仁不讓地扮演著引導都市居民消費更新的前鋒角色。而引導者則是俄羅斯人。

霞飛路上的外國商店

由東向西,霞飛路307號,是喬治照相館,法租界最大、最好的照相館;往西的468號,是著名的馬爾濟尼亞女帽店,她的店主人是俄籍猶太人阿依達·拉賓諾維奇夫人。她更為人知的成就,是在霞飛路拉都路口(今襄陽南路)開設的一家專營兒童用品的商店,並以兒童劇中不肯長大的孩子“彼得·潘”命名,深受孩子們的喜歡,是當時上海有名的兒童用品商店。

霞飛路643號,是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餐廳,法租界最大的歐式餐廳,也是上海第一家花園大餐廳;而再往前走一段,霞飛路813~815號,是蒂蒂斯咖啡館,這是一家擁有咖啡、餐廳、夜總會和備有樂隊的伴舞場。

霞飛路上的外國商店

霞飛路上的咖啡館

霞飛路829-831號,是歐羅巴皮鞋公司,業主也是一名俄籍猶太人,名叫圖欽斯基,該店是當時上海灘最摩登的豪華型皮鞋店之一;再往前,850號就是百靈洋行,也稱巴拉諾夫百貨商店,經銷棉紡織品、服飾雜貨、男女成衣及床上用品,是法租界最大的俄僑百貨商店;離此不遠,895號則是俄國人格利高裡·克列巴諾夫開設的著名中高檔皮貨商店——第一西比利亞皮貨店的分店。

此外,還有信誼大藥房(霞飛路746號,該店兼賣兒童用品和聖誕禮物)、歐羅巴綢緞店、特卡琴科糖果點心店、克來孟冰淇淋公司、科涅夫男子用品店等也都是老上海耳熟能詳的名店號。

獨具風味的俄式餐飲

霞飛路上的外國商店

1949年的霞飛路中段,

這裡的商店幾乎都是白俄人經營的,

充斥著俄文或英文的店名。

俄商自有他們精明的經商之道。霞飛路頗具規模的各類經營中,餐飲是極具特色的,俄式餐館不下十家,除俄僑之外,上海本地人去吃“羅宋大菜”的為數也不少。

霞飛路690號,即東華電影院(今淮海電影院)隔壁,是著名的東俄菜館,原名茹科夫餐廳。該菜館店堂不大,名氣卻不小。當時,一菜一湯、麵包、黃油,再加一杯紅茶,收費一元,可謂價廉物美。真正使之遠近聞名、享譽滬上的,是該店的“羅宋湯”(上海俄式西菜館供應的一種湯菜,因滬語把Russian讀作“羅宋”而得名),其味道之美,令人百吃不厭。

東俄菜館的“羅宋湯”,單就用料而言,就有牛肉、牛骨、香根、辣根、紫菜頭、芹菜、胡羅卜、土豆、洋蔥、鮮蕃茄、香葉、胡椒顆粒、炒蕃茄醬、酸奶油、鮮茴香、豬油炒麵粉、辣醬油等17種之多,堪稱湯之一絕了。這種由多種原料烹成,甜酸鹹辣俱全,價廉物美、營養豐富的菜餚,不僅滿足了那些俄國僑民思鄉的胃,也博得了普通上海市民的喜愛。除羅宋湯之外,該店還有鄉下濃湯(又叫“索浦”,是很稠的乳白色雞仔湯)、魚頭湯(又叫“華哈”,是用鱘魚煮熬的)、牛肉餅(又叫“細尼子”)等特色菜。

霞飛路上的外國商店

羅宋湯

今淮海中路975號上海食品廠,以生產質量精美的俄式奶油蛋糕、奶油裱花蛋糕著名,原廠址在陝西南路,是由白俄勞馬契在1930年創辦的,當時叫“克來夫特”西式食品商店。勞馬契資金不多,設備也較簡陋,但他經營得法,生意越做越大。後來又增設了兩個門市部和一家麵包廠,成為當時上海規模最大的西式食品店。上海解放前夕,勞馬契離開上海,由中國人繼續經營,仍保持正宗的俄式風味。

霞飛路上的俄式食品店也不盡是全由俄僑經營。霞飛路997號的“費雅客”(Fiaker),就是由奧地利猶太人漢斯·雅布隆納開設的。餐廳由外籍廚師親自掌勺,烹製維也納和匈牙利菜餚。宋美齡最喜歡“費雅客”的赤甘藍燒鴨子和加奶咖啡,宋慶齡、宋子文、梅蘭芳等人經常來該餐館吃飯,美國麥克阿瑟將軍也曾光臨“費雅客”。

此外,還有華商開設的俄式風味食品店,如今淮海中路919號的哈爾濱食品廠,就是一位叫楊冠林的山東人創辦的。但他最初卻是在俄國人開的食品店裡學手藝,在學得一手製作俄式西點的技藝後,於1937年開設了福利餅乾麵包廠,生產的糕點、糖果,既保持了俄式傳統的工藝特點,又吸收了上海消費者的習慣,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尤其是該廠生產的各種花色麵包,雖然是俄國風味,但配料與俄式不同,用豬油或生油,產品肥而不膩,適合上海人的口味。

老大昌和紅房子

提及霞飛路的名品商店,是不能不談老大昌和紅房子的。

如今在淮海中路成都南路轉角的那家老大昌法國麵包房,是上海保存不多的主營西式麵包點心的著名店家,也是當年霞飛路上經營法式麵包的翹楚。這間法式麵包房1913年前由母公司設在法國巴黎的遠東商業公司(Compagnie Commerciale d’Extreme Orient)派員來上海創辦,西文名為Magasin Francais d’Alimentation,大意是“法蘭西面包房”,而中文卻取了極富中國韻味、含生意興隆之意的“老大昌”。

霞飛路上的外國商店

老大昌原址在法租界公館馬路(今金陵東路)77號,是一家洋行,經營洋酒食品,並承辦海軍伙食供應。1920年後該行由法國人鵲格利(F.Tchakalian)接盤,更名為“鵲格利麵包糖果公司”(Tchakalian Bros French Bakery),但該中文名不為滬人接受,遂又改稱“老大昌法國麵包房”。鵲格利接盤後即將行址遷入法租界霞飛路亞爾培路口(今淮海中路陝西南路口),並在愚園路、環龍路(今南昌路)、聖母院路(今瑞金二路)等處增設分號。老大昌的法式麵包清香、鬆軟,那奶香四溢、有著層層起酥的“羊角”、外脆內韌的“長棍”,不僅是當年外僑餐桌上的最愛,也是偶爾嚐鮮的上海市民至高的生活享受。

說起紅房子西菜館,上海人都知道。坐落在今陝西南路37號的這家法式西菜館,以經營正宗西餐而在滬上享有盛名。上世紀八十年代,哪個小夥子若選擇“紅房子”作為第一次約會的地點,是很能滿足一位姑娘對浪漫的遐想的。

霞飛路上的外國商店霞飛路上的外國商店

意大利人路易·路邁在1935年10月開設的這家西餐館,起初在霞飛路(今淮海中路975號)上,店名也不叫“紅房子”,而是叫“喜樂邁”。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該店曾一度關閉。1945年抗戰勝利後,路邁又在陝西南路37號(今址)買下店面,重新開業。因該店的外磚牆統統被漆成了紅色,上海人便稱之為“紅房子”,時間一長,“紅房子”便成了“喜樂邁”的代名詞,“喜樂邁”的原名反而漸漸被人遺忘。1956年在菜館重新註冊登記時,店主幹脆取“紅房子”為該店店名。該店曾有一批深諳西菜烹飪之道的廚師,在保留西菜原有風味同時,還吸收了不少中國傳統烹飪技藝,所制菜餚別具一格。

烙蛤蜊這道菜,在法式菜譜上是找不到的。1946年,由於國際國內戰火不斷,交通受阻,一直從法國進口的蝸牛斷檔,餐館因此而生意大減。這下可急煞了餐館老闆,他絞盡腦汁,“挖”來了西餐烹飪的特級廚師俞永利,希望他搞出新品種,以補“烙蝸牛”之缺。年僅24歲的中國青年俞永利,經過悉心研究,用蛤蜊肉加色拉油、酒、蒜泥、芹菜攪拌後再加烤焙,經多次試驗,終於推出了新品——烙蛤蜊。這道菜揉和了中國的廚藝特色,又不失法國風味,色香俱全,論味道,簡直比烙蝸牛還要鮮美。一時間,慕名而來的新老顧客應接不暇,“紅房子”的烙蛤蜊因此也在上海灘上出了名。

◆ ◆ ◆ ◆ ◆

霞飛路上的外國商店

昔日的霞飛路,今日的繁華商業街,改變的是名稱,不變的是風情。那從容的氣度、閃亮的名字,留給上海人的是揮之不去的記憶和遐想。

部分圖片文字摘自:上海檔案信息網《霞飛路上的外國名品店》一文,作者曹勝梅。

點擊回顧上海各區縣老照片:

霞飛路上的外國商店霞飛路上的外國商店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喫一杯老上海的茶!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看看新聞APP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