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曾經是開窪墳地,解放後成為工人新村之一

天津以“樓”為名的地方很多,像什麼西樓、南樓、佟家樓,東樓、佟樓、小白樓……而這其中的西南樓,不僅是解放後興建的工人新村所在地、天津最大的居民區之一,同時它的成長軌跡也是天津城市發展的縮影。

東樓、西樓、吳家窯、尖山……這些河西人乃至天津人都耳熟能詳的地方,它們的歷史都不算短,在道光年間的《津門保甲圖說》,甚至明天啟《天津衛屯墾條款》中就已經開始有記載,距今已有200-400年左右的時間。

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曾經是開窪墳地,解放後成為工人新村之一

道光《津門保甲圖說》中的西樓

西南樓的年紀與它們相比並不算長,大致形成於解放後期,因在西樓以南而得名,是西樓的衍生地名。

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曾經是開窪墳地,解放後成為工人新村之一

西南樓二號路丨@天津檔案管

在明清時期,西南樓以及周邊大部分地區,幾乎都是稻田、荒地、水塘,到了清末民國,比利時人在此建窯廠,專燒“馬賽克”瓷磚,(據傳以前的老南樓商場(現蘇寧)身後有一座單體小洋樓,同為比利時人建造),浙江、山東地區的同鄉會以及基督教會也在此處開闢義地。

直到解放前,除了小王莊、蘭橋衚衕、趙家臺、學堂路等地方外,其他地區仍是稻田、窪地,基本上沒有人煙。

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曾經是開窪墳地,解放後成為工人新村之一

84年西南樓地圖(這時還沒有廣東路等地名)

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曾經是開窪墳地,解放後成為工人新村之一

88年天津西南樓街地圖(此時路名已改)

1952年,天津市政府為改善人民居住條件,建設了中山門、唐家口、丁字沽、西南樓、王串場五處工人新村。西南樓工人新村初建時共分為十六段(90年代越秀路街地圖中還有西南樓十八段,但沒有十七段,本人未查到原因),自西向東分別為西南樓一號樓至五號路(五號路為後期修建),對應的就是今天的隆昌路、廣東路、白雲路、越秀路、黃浦南/北路,它們的名字多取自廣州市的行政區名。

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曾經是開窪墳地,解放後成為工人新村之一

工人在開挖西南樓工人新村的下水道

1953年,西南樓村成立了街公所,1954年改稱西南樓街道辦事處,1960年建立人民公社。1963年,白雲路以西劃為越秀路街,1980年又將隆昌路以東的一至三段劃歸至東樓。

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曾經是開窪墳地,解放後成為工人新村之一

1988年越秀路街道內的西南樓新村

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曾經是開窪墳地,解放後成為工人新村之一

1988年東樓街內西南樓工人新村

工人新村當時都是“段兒房”,“幾段幾排幾號”是西南樓人自我介紹時的常用語。西南樓地勢不高,其中9段、12段、13段更是嚴重,每逢下雨,幾乎每家每戶都在門口砌磚、放木檔板,即使如此,家中還是經常被淹。“三級跳坑”這個帶有年代感的詞彙,即是當年西南樓以及眾多有著相同境遇的居民們自我調侃時的發明。

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曾經是開窪墳地,解放後成為工人新村之一

90年代的西南樓工人新村

除了居住條件差之外,居民入住之初時購物也很不方便。有時候在合作社糧店外買糧食的人能排到一百多口,等兩個小時都不一定能買到。

雖然那時的房子十分簡陋,面積狹小,配套設施差,但對於剛剛從戰亂當中解脫出來的人來說,那就是他們心中最完美的家。

畢竟日子在慢慢變好。

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曾經是開窪墳地,解放後成為工人新村之一

西南樓合作社流動售貨車丨1955年3月13日天津日報刊發

後來的合作社為了方便離菜市場較遠的住戶,每天都有流動售貨車供應住戶生活用品。

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曾經是開窪墳地,解放後成為工人新村之一

西南樓街群眾業餘初級文化學校校徽

政府為了豐富群眾的業餘生活,開辦了群眾業餘初級文化學校

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曾經是開窪墳地,解放後成為工人新村之一

業餘初級文化學校畢業證書

隨著時間的推移,西南樓工人新村的生活設施不斷完善,教育、商業、交通穩步發展建設,居民區日趨成熟。

老4路是當年為數不多能穿越市區的公交線路,起點和終點站分別在小王莊和西南樓,桔紅色的車身在當時特別顯眼。

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曾經是開窪墳地,解放後成為工人新村之一

老4路

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曾經是開窪墳地,解放後成為工人新村之一

一品香、新華書店、同樂食品廠、無線電元件十五廠、西南樓公園(以前俗稱小花園,坐落在四號路上)、排水管理處倉庫、前進道菜市場……這些名字對於西南樓的老居民來說大概也都是一段段故事

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曾經是開窪墳地,解放後成為工人新村之一

1969年利民道煤店收據

而本來不算熱鬧的隆昌路,也隨著商販的加入,逐漸形成了繁華的市場。西南樓中學、利民道中學、河西中心小學更是培養了幾代西南樓人

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曾經是開窪墳地,解放後成為工人新村之一

西南樓小學畢業證書

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曾經是開窪墳地,解放後成為工人新村之一

西南樓中學69年上山下鄉

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曾經是開窪墳地,解放後成為工人新村之一

尖山中學一九七一年獎狀

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曾經是開窪墳地,解放後成為工人新村之一

利民道中學畢業生舊照

除此之外,當年的西南樓地區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尖山公園的落成(即後來的天津樂園,今天的文化中心)。

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曾經是開窪墳地,解放後成為工人新村之一

五十年代,政府將四號樓南段的浙江義地遷走。之後在1954年,全市工人、幹部響應政府號召義務勞動,歷時4年建成了尖山公園。公園入口的那對石獅子曾是孩子們爭搶的坐騎;王八坑、四方坑也是很多人學習游泳的“啟蒙教師”,劉家小房子的“狗村”,可能現在想起還是會害怕……

這一切美好回憶全部終結於1976年大地震,之後的尖山公園成為周邊居民的臨時安身地,園內的人工湖也被建築垃圾填埋,雖經幾次整修,尖山公園仍破敗不堪。

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曾經是開窪墳地,解放後成為工人新村之一

1985年,政府將尖山公園改建為天津樂園(天津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從此成為了無數天津孩子的童年回憶。與此同時,西南樓工人新村的危改工作隨即開展,西南樓無人不知的“風味食廊”也在同時期建設起來。

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曾經是開窪墳地,解放後成為工人新村之一

西南樓平房舊貌丨@天津檔案館

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曾經是開窪墳地,解放後成為工人新村之一

西南樓二號路平房舊貌丨@天津檔案館

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曾經是開窪墳地,解放後成為工人新村之一

拆遷中的西南樓二號路

幾十年來,西南樓的模樣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曾經的開窪野地到工人新村,再到今天的燈火輝煌。

更難想像到的是,如今文化中心變化著不同水流造型的音樂噴泉,曾是長滿青苔、飄著垃圾的“王八坑”。

西南樓一直在變,但“西南樓”三個字後無數人的回憶,就像時間凝結成的化石,一直未變。

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曾經是開窪墳地,解放後成為工人新村之一

西南樓一號路

有位家住恩德里的老西南樓人對我說:

有時做夢迴去,還是以前的樣子,一點沒變。一排排平房整整齊齊,我學著爬樹、爬牆頭……還有一群老熟人,一夢到他們我就不想醒,就為了在夢裡跟他們說會兒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