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別人成為你的轎伕

天鵝 鴻雁 玉米 詩道不孤 2019-07-14

《安徽詩人》發表了於邦老師的一組詩,有詩友轉發到“詩道不孤”微信群裡,想讓大家點評一下,我注意到了這樣的一首:

憂傷

作者:於邦

一連幾天

瓦盆裡的菜葉和玉米,幾乎沒動。

十月最後的幾天,正是候鳥南遷的季節。

天上飛過的鳥群中

當然也有大雁和天鵝。

每當聽到叫聲,我家的鵝就會歪著頭

骨碌碌轉動眼睛。

然後用長脖子把頭塞進翅膀底下

重新把自己蓋好。


讓別人成為你的轎伕

讓別人成為你的轎伕

這首詩講述了一個家鵝面對物候變化的故事,可以說描述得相當出彩。每到物候變化,群鳥南遷的季節,家鵝受本性的驅動,就會食慾不振(瓦盆裡的菜葉和玉米,幾乎沒動)。可是有什麼辦法呢,當和它同屬同種的大雁和天鵝從頭頂上飛過的時候,它只能歪著頭嚮往片刻,然後沉浸在同物不同命的憂傷裡。

短短的八行詩,作者先是埋下伏筆,進而揭謎,而在結尾,當家鵝把長脖子埋在翅膀下,由對命運的無可奈何,到最後只能視而不見,又進一步加深了這種悲傷。

這首詩顯示了作者較強的表達能力與行文技巧。我覺得是他這組詩中最好的一首。詩友白雲天說這首詩的題目起的稍顯明朗了,讓詩意暴露太早。不如直接起名《家鵝》,這樣顯得更含蓄一些。他還說, 這首詩隱藏在一組詩的中間,因而沒有認真看,幾乎遺漏了。

口語詩的優勢與弊端也就在此暴露無遺。基於一種自由、直接、明快的表達,口語詩能做到最大程度的呈現,讓讀者不用太費力地就進入到了作者的氣息之中,跟隨作者的脈博進行跳動。口語詩作者普遍有提煉日常生活細節的能力,能從不被人注意的地方挖掘出詩意。有時它只需要一個點,一星火花,作者覺得可以點石成金,就進行鋪陳,進而抵達事物的內核。而這樣的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好像無處不在,通過這種所謂事實的詩意,寫作者有將創作無限進行下去的可能。很多人由此沉浸於這種言說的快感中不能自拔。畢竟只有進行,才有希望。只有寫,才有未來。而對一個寫作者來說,沒有比無法把寫作堅持下去更痛苦的事了。

可問題在於如果這種進行或抵達一直是平面化的,作者的人生經驗和哲學思辨不能給人以撞擊感,也就成了只有呈現和關注,沒有隱喻而直白得類似於沒有營養品的口水了。這種重複的直白的呈現也容易給讀者帶來審美的慣性與閱讀上疲憊,讓人讀一遍雖然不至於心生厭倦,但確實沒有讀第二遍的願望了。這也是詩友白雲天認為《憂傷》是首好詩但同時又被他遺漏的原因。

我們再看作者的另外一首詩:

變鹹的石頭

作者:於邦​

我媽的菜好吃

一塊壓菜石

在菜缸裡,一泡就是多年

起先

發現它慢慢變得赭黃,黧黑

有了廚房與鍋灶的顏色

摸一摸

感覺它不再那麼冷,硬

手指放在舌尖

能嚐到一絲鹹味

讓別人成為你的轎伕

讓別人成為你的轎伕


這首詩隱藏了時間的況味,可以說石頭的味道就是時間的味道,母愛的味道。但綜合作者另外幾首詩,整體感覺是作者在表達上不是完全的平面化,他是有提煉,有總結,有深化的。但感覺他提煉與深化的力度尚不夠。詩意隱而不發,點而不出,剛剛露出了一點苗頭,遺憾的是至此作者已經覺得大功告成了。

我確信,在當下口語詩的汪洋中,這樣的寫作算是比較好的。我們摒棄一些口語詩作者,覺得他們寫作太隨意太沒有節制的同時,有時也會為自己發現不了詩意而苦惱。一些口語詩人一直自得其樂地日產數首,但鮮有主動去反思的意識,如果我們能對他們的作品進行蒸餾、除雜,有時也是可以找到他們作品中骨質化的硬物的,如果你再充分的融入自己的經歷和對人生的感悟,其實他們的靈感,也就成了你的糧倉。這時候,那些不愛對自己文字深化的寫作者,也就成了你的轎伕。

讓別人成為你的轎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