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號集團憑什麼年入過億,還不是因為互聯網公司用錢“圈養流量”

做號集團憑什麼年入過億,還不是因為互聯網公司用錢“圈養流量”

看了“三表龍門陣”的《河南女孩露露給我上了一堂七萬的課》,小編才驚覺原來我們的自媒體行業竟然存在這樣一群“優秀的同行”,他們能靠《吳京一夜之間成為全國被罵得最慘的演員,到底是因為什麼?》這樣的文章,一個人、一個企鵝號,兩個月產出7萬。

做號集團憑什麼年入過億,還不是因為互聯網公司用錢“圈養流量”

於是“露露事件”理所當然的遭到了靠文字生活的同行們的批判,因為這個行業的大多數比露露文章寫得好的人,獲得不了這麼高的產出。

所以質疑就隨之而來,三表龍門鎮在文章中質疑騰訊內部有人勾結“露露”背後的做號集團共同養號,讓平臺鉅額的流量補貼進入私人賬戶。但做號集團做的並非企鵝號,而且幾乎所有的互聯網資訊平臺都有補貼。其實就算沒有“內外勾結”,露露這樣的文章也是各大平臺吸引流量的中流砥柱。

誰在關注“露露”

做號集團憑什麼年入過億,還不是因為互聯網公司用錢“圈養流量”

曾有投資者一句話剖析互聯網公司的本質,即“用更低的成本獲取更高的流量”。那麼把這個道理簡化一些,如果你“買”流量花的錢小於流量給你帶來的收益,那麼這個生意就可以一直持續下去。

結合如今流量越來越貴的趨勢,互聯網公司用來“買”流量的錢也就越來越多。具體到自媒體平臺這個行業來說,不知大家還是否記得在2016到2017年間曾出現過一次“補貼大戰”。包括騰訊、百度、今日頭條在內的大多數頭部平臺投入鉅額補貼。

這種補貼可以看做是“流量懸賞”行為,最本質的原理是自媒體的文章點擊量越高,就能拿到越多的現金收入。“露露事件”的主角,騰訊企鵝號在2017年推出了一個100億元的扶持計劃,主要拿來補貼內容創作者。

但流量高絕不等於文章質量好。甚至什麼是高質量的文章,對於不同的人來說也有不同的標準。比如一些業內大號比較偏好的內容,通常需要有詳實的數據、縝密的邏輯、大膽假設的腦洞和小心分析的結論……。讀者是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讀的。

而“露露們”所提供的內容總是力求在最短時間內,用最簡單的方式抓住用戶的眼球。就比如說《熱巴在機場摔壞了粉絲手機,脫口而出八個字,網友:活該你那麼火》這篇文章標題,短短几個字描繪出了一個以熱巴為主角的小故事,畫面感十足。正文中就著幾張現場照片,宛如麥當勞肯德基裡流水線作業出來的“資訊快餐”。內容千篇一律卻符合用戶預期。

平心而論,【話娛】認為閱讀後者的用戶更多,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就像虎嗅的流量肯定幹不過今日頭條。

資訊平臺追求的流量是可量化的硬通貨,它可以變成廣告來露出,來獲取收益。這樣的商業邏輯讓“露露”可以月入3.5萬,讓“露露”背後的做號集團可以年入上億。雖然魔幻,卻也合乎常理。

“露露體”可能永遠不會消失

騰訊集團市場公關部總經理李航在對“露露事件”的迴應中提到,做號集團和洗稿是業內面臨的難題。但後面給出的解決辦法都是關於保護原創,這恐怕根本傷不到做號集團的根基。因為市場對“露露體”這種資訊的需求依然存在,而且非常旺盛。

先說個故事。小編是個影迷,幾年前一直不太能理解為什麼一些爛到不忍直視的網大偏偏特別火。後來有機會和一個大佬聊到了這件事,大佬給的答案既官方又模稜兩可,但越想越覺得有道理“移動互聯網時代必將造成內容的極度飢渴,特別是長尾用戶的需求很難得到滿足”。

現在來看做號集團的打法和早期的網大還有些共同點,比如都能量產、都要熟練運用平臺補貼規則、都服務“長尾用戶群”。這部分用戶的特點是通常沒有什麼其他的娛樂方式,同時又擁有大量空閒時間。

於是“露露體”就這樣被發現商機的做號集團用來填補這些特定人群們的閒暇時間。不僅如此,經過做號集團精心設計的“露露體”,非常容易讓一些用戶上癮。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嗑瓜子效應”,它指的是每付出一個很小的努力(嗑的動作),就可以獲得一點正向反饋(瓜子仁)。那麼人就會不自覺的把這個動作持續很長時間。

做號集團可以通過培訓,精準控制“露露體”的標題、插圖、內容、字數等要素。把這種“嗑瓜子效應”達到最大化。因為說的都是那幾位明星,八卦文和八卦文之間還能產生聯繫,並在不自覺中構建起了一個“明星八卦宇宙”,增加用戶的粘性和忠誠度。

想要了解做號集團培訓流程的朋友,只需要百度某個資訊平臺的名字,第一個搜索結果就是。

做號集團憑什麼年入過億,還不是因為互聯網公司用錢“圈養流量”做號集團憑什麼年入過億,還不是因為互聯網公司用錢“圈養流量”

點進去之後,這個網站給你推薦的課程大概都是這樣的

做號集團憑什麼年入過億,還不是因為互聯網公司用錢“圈養流量”

包括微視、抖音等短視頻、今日頭條、百度百家、企鵝號、大魚號等各種自媒體平臺都有專門培訓課程。點擊任何課程連接,這個網站都會自動開啟QQ的加群功能(這是怎麼做到的?!)

想在做號集團中成為“露露”的一員很容易,但攢起這麼一套培訓流程,技術門檻還是非常高的。不是說做號集團的行為值得提倡,但這份商業眼光和總結能力確實讓一眾自媒體的同行們“望塵莫及”了。

文 / K

責編 / 如謙

副主編 / 金宇

做號集團憑什麼年入過億,還不是因為互聯網公司用錢“圈養流量”

播報當日票房、排片數據、檔期資訊、深度票房數據挖掘、電影產業觀點速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