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遊戲風雲:國外巨頭混戰,國內騰訊獨大

摘要:從國際市場來看,微軟和Google的野心都很大,雙方都明確表示想打造各自在遊戲界的Netflix,但在國內,由於小公司眾多,騰訊的入局可能會直接改變競爭的態勢。

本文來自全天候科技,閱讀更多請登陸www.awtmt.com或華爾街見聞APP。

作者 | 張吉龍 編輯 | 羅麗娟

如今,從瀏覽器進入雲遊戲界面,登陸賬號之後,選擇Web模式或者窗口模式就可以輕鬆地玩一款眼下最新的單機或者網絡遊戲。

以熱門吃雞遊戲“絕地求生”為例,以往你想在1080P畫質下以60幀的效果玩遊戲,至少需要一套配置不錯的遊戲本或者PS4/XBOX,但現在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機或者一臺超極本就可以做到——雲格致力CEO馬展稱,這正是他們現在做的事情。

2016年,先後在三星美國研究院、華為美國研發中心工作多年的技術專家馬展回到國內創建了雲遊戲公司雲格致力。

在此之前,馬展一直研究視頻的壓縮和傳輸,在美國的幾個職業經歷讓他接觸了下一代視頻壓縮的標準化,並以此打造視頻傳輸和多媒體融合工具。他逐漸意識到,如果把自己所學的視頻傳輸方案和當下現金充足的遊戲行業相結合,或許是個不錯的機會。

“雲遊戲”按照長城證券的定義是:把遊戲放在雲端服務器運行,並將渲染完畢後的遊戲畫面壓縮後通過網絡傳送給用戶,同時傳輸用戶操作。藉助雲遊戲,用戶可以擺脫遊戲設備的侷限,比如利用手機或者MACBOOK玩原本在PC或者主機上的3A(高質量、高銷量、高成本)級遊戲大作。

實際上,雲遊戲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物,起碼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早在2009年,OnLive、Gaikai等商用化雲遊戲平臺既已出現,當時也震動了整個遊戲行業。但是多年來由於網絡延遲這一難題遲遲無法攻克,雲遊戲行業的發展一直不溫不火。

馬展認為,之所以最近一兩年雲遊戲又開始備受關注,主要得益於兩方面的進步,一個是網絡速度的提升,一個是雲計算價格的下降。

“現在我們用普通的家用寬帶或者4G網絡就可以很順暢的玩3A大作”,他說“更關鍵的是雲計算的價格大幅的下降,在成本上已經可以滿足雲遊戲的條件了。”

中國雲遊戲勢力

2月26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辦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上,騰訊發佈了自己的雲遊戲平臺“騰訊即玩”。該平臺由騰訊和Intel共同合作,適用於PC和智能手機,用戶無需下載安裝遊戲,無需高配置電腦,在線即可開玩。以《怪物獵人》為例,可以提供在1080p 下50~60 FPS畫面品質時,操作延時低於40ms,接近於本地遊戲的體驗。

在騰訊加入雲遊戲領域之前,國內鮮有大遊戲公司對雲遊戲有佈局,多為具備技術優勢的小公司在該領域進行探索。

達龍雲電腦的創始人倪海生則是原展訊通信的CIO。“達龍公司最初的5年,一直在2B的雲桌面領域進行探索”,達龍雲電腦人士稱。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發現雲桌面產品在2C領域或許有市場,於是達龍雲桌面變身雲電腦,開啟2C市場的嘗試,後來逐漸聚焦到了雲遊戲的業務上。

越來越多的技術類公司開始切入雲遊戲領域。這些公司雖然規模較小,“但從核心技術上講,我們的技術並不遜色”,上海雲遊戲平臺小麥互動的商務部門負責人何偉表示,比如說在支持的併發數上,國內不比國外差。馬展則認為,雲格致力的技術遙遙領先於微軟和Google,並且在國外已經申請了很多專利,“微軟和Google要用的話也必須和我們來談。”

但在技術之外,他們都承認,國內雲遊戲行業和國外存在整體性的差距。

差距之一表現在資金實力和用戶規模上,國內沒有大量的付費用戶,缺乏大規模用戶運營體系。“微軟和Google財大氣粗,可以讓合作的娛樂軟件公司育碧定製遊戲,國內雲遊戲廠商還沒有實力做到這一點。”馬展稱。

隨著騰訊的加入,會給中國雲遊戲行業帶來面目一新的改變嗎?

短期來看,答案不是很樂觀。對比國外廠商,騰訊的入局已屬於後知後覺。

“騰訊內部在做雲遊戲方面也有很大的壓力” ,一位不願具名的雲遊戲平臺高管對全天候科技表示,騰訊內部做雲遊戲的團隊是WeTest,自己也和該團隊有過交流,得知該產品初期呈現結果並不理想。“騰訊遊戲、騰訊雲、微信、QQ團隊之間壁壘很高,還不如從外面找資源做。”他說。

同時,上述高管提到,騰訊在雲遊戲方面的意志也沒有那麼強烈,“如果不是版號的問題,躺著賺錢的騰訊是不願意做任何改變的”。

而且騰訊之外,國內其它遊戲廠家在雲遊戲方面目前尚沒有動作。馬展表示,自己早些年已經和國內大型遊戲公司交流過,但這些公司都比較猶豫。

不過有意思的是,相比還在猶豫的遊戲廠商,手機廠商們在推動雲遊戲的落地方面卻非常積極。OPPO、一加等手機廠商開始涉足該領域,在2019年MWC上,OPPO和一加分別展示了其雲遊戲服務。

一加CEO劉作虎表示:“5G網絡下,速度、延遲和網絡容量方面的顯著改善,可以真正實現雲遊戲服務。你只需要隨身攜帶一加手機,就可以在任何地方玩大型遊戲。”在一加的展示畫面中,遊戲玩家使用一加的5G手機同時配置一個遊戲手柄就可以體驗以往只能在PC端運行的大型遊戲。

雲遊戲風雲:國外巨頭混戰,國內騰訊獨大

而OPPO研究院標準研究中心總監唐海也透露,“OPPO已開始與業界領先的軟件開發商合作,進行5G雲遊戲的探索與開發。我們將利用5G技術的高吞吐量、低延遲等特點,把3A級別的遊戲體驗帶到手機端。”

雲遊戲的尷尬現實

除了資本端,雲遊戲行業在實際發展面臨的一個更為尷尬的問題是得不到硬核玩家的青睞。

何偉承認,雲遊戲目前還不能取代PC和遊戲主機,最主要的原因是性能上的差距,尤其是對於遊戲發燒友來說,自己單機的效果還是要強一些,“幾毫秒的延遲差別都會有影響很大。”

“如同電影剛上映的時候有人選擇到電影院看,也有人選擇等待幾個月之後在視頻網站上免費觀看”,何偉認為,雲遊戲也是一樣,它擴展了細分的人群,而不是分流了原有的遊戲玩家。

“初期的用戶都不是遊戲硬核玩家,更像是這兩年火起來的拼多多用戶,以小鎮青年為主”,達龍雲電腦相關人士也對全天候科技表示,他們目前所做的不是服務高端電腦玩家,而是硬件配置不夠的玩家,“2017年吃雞遊戲火了之後,大量用戶面臨電腦配置不夠,無法玩吃雞遊戲的問題,雲遊戲幫助這樣的用戶解決了電腦配置問題。”

一位雲遊戲玩家稱,當下雲遊戲是一種妥協的選擇,對於那些不想在硬件上投入太多成本,同時擁有獨立百兆、千兆大水管的非核心玩家來說,雲遊戲也許是一種可行的遊戲方式。

但相比到網吧玩遊戲的費用,當前雲遊戲價格又顯得高昂。“價格比去網吧貴,卻沒有網吧那麼好的體驗”,一位雲遊戲用戶稱,從長期成本來看,不亞於購買主機和高配置電腦。

某雲遊戲平臺內部人士也證實,他們在雲遊戲方面的收費是按時長進行收費,“標配服務每小時3元,高配服務每小時4元”,此外,如果玩的是類似於《絕地求生》這樣的遊戲,用戶需要自己購買遊戲賬號才能使用。“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成為雲遊戲用戶量稀少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同時,國內雲遊戲廠商面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缺乏內容。和國外巨頭將3A遊戲作為重點內容不同,國內的雲遊戲平臺提供的內容大多是常規的網遊和手遊。

造成這一差距的原因,除了國內本身缺乏3A遊戲開發商,另一方面則是雲遊戲平臺也缺乏引進3A的動力。“從國外引進3A遊戲需要審批,就算引進了國內遊戲用戶就這麼多,很難覆蓋成本。”業內人士表示,2017年國內某雲遊戲平臺就曾經曝出用盜版遊戲來賺錢的事件,在網絡上引起了很多用戶的不滿。

盈利問題是國內諸多雲遊戲公司面臨的頭號難題。何偉表示,體驗過雲遊戲服務的人數大概有百萬人,但真正付費人數幾萬人。他提到,由於雲遊戲業務不盈利,因此自家公司主要通過教育業務造血,在遊戲方面的不打算增加投入。“雲遊戲的技術還在不斷的迭代,但主要為其他領域進行服務。”

雖然雲遊戲對網絡延遲要求較高,但對顯卡、CPU、硬盤等硬件設施的要求卻大為降低,玩家們可以使用智能手機、IPAD、mac甚至是智能電視玩PC遊戲和主機遊戲。

因此,對於出售硬件的主機廠商和硬件廠商來說,雲遊戲帶來的衝擊不可避免。“留給遊戲硬件廠商的可能只有最後一輪硬件更新的發展機會了,未來的遊戲就不需要主機,數據全部由雲端來傳輸。”育碧CEO 伊夫·吉耶莫稱。

但實際上,這些廠商們似乎並不擔心或早有準備。

索尼CFO十時裕樹表示,雖然雲遊戲會讓玩家對主機硬件的需求消失,但未來5年來雲遊戲暫時還不會給PlayStation帶來真正的威脅。

另一邊,為了應對雲遊戲帶來的蠶食效應。主機遊戲廠商早已開始佈局雲遊戲或者開發雲遊戲平臺,除了微軟的Project xCloud,索尼旗下的雲遊戲平臺PlayStation Now也早已運營多年,如今,用戶可以在PlayStation Now上體驗的遊戲超過750款。

雲遊戲風雲:國外巨頭混戰,國內騰訊獨大

而傳統硬件廠商英偉達、Intel、AMD在雲遊戲技術上也都有非常雄厚的積累。

英偉達創始人兼黃仁勳透露,英偉達也有自己的雲遊戲服務——GeForce Now,並且擁有成千上萬位用戶同時在線。在硬件方面英偉達還研發出了專用的雲遊戲解決方案——NVIDIA GRID,支持多名用戶共享單一 GPU,官方表示單臺服務器可支持 48 路高清畫質遊戲的流式傳輸。

而Intel在雲遊戲方面的實力也不容小覷,騰訊在雲遊戲業務上就和Intel進行了合作——“騰訊即玩”雲遊戲平臺就是基於英特爾酷睿 i7-8709G處理器平臺。據介紹,Intel為“騰訊即玩”定製了一個高可用架構,提升平臺的性能和功耗,讓“騰訊即玩”雲遊戲平臺一個節點可支持16路3D遊戲,而對性能要求較低的遊戲更可支持到32路。

至於AMD也早在2013年就意識到了雲遊戲的潛力,在當年的GDC大會上AMD發佈了雲遊戲平臺“Radeon Sky”和配套開發技術“RapidFire”,並聯合CiiNow、G-Cluster、Otoy、Ubitus等行業廠商為PC、平板機、智能電視、手持中端等等聯網設備。

混戰雲遊戲,誰是贏家?

在手機遊戲、PC遊戲、主機遊戲相安無事的各自發展多年之後,三方割據的市場格局迎來前所未有的劇變:“雲遊戲”的新模式正意圖消弭遊戲設備之間的鴻溝,成為巨頭們爭搶的熱點。

無論是遊戲開發商、遊戲硬件廠商、遊戲運營商、技術平臺都希望率先佔領高位。

以廠商類型來分,目前入局雲遊戲的玩家主要分為四大類:傳統的遊戲製作公司如EA、育碧、動視、卡普空;遊戲主機廠商如微軟、索尼、任天堂;互聯網巨頭如Google、亞馬遜、蘋果;硬件廠商Intel、AMD,英偉達。

各家都在全力備戰,迎接“雲遊戲”時代的降臨。

作為全球最大的遊戲廠商之一,EA將雲遊戲項目放在非常高的位置,2018年上半年EA宣佈收購GameFly的雲遊戲技術和技術團隊,開啟了EA對雲遊戲的探索之路,並在10月份正式推出了名為Project Atlas的雲遊戲技術。EA方面曾透露,EA有超過1000名員工服務於Project Atlas項目。

互聯網巨頭Google也緊鑼密鼓的推進其雲遊戲項目。去年 10 月初,Google 正式公開了與育碧合作的名為“Project Stream”的雲遊戲項目。幾乎與Google同時,微軟也宣佈在測試名為Project xCloud的Xbox雲遊戲服務,將於2019年開始嘗試運營。

“巨頭們都很現實,雲遊戲未來的市場潛力讓大家都不敢怠慢”,一位券商傳媒分析師稱,按照收入計算,全球遊戲市場規模遠超過電影市場。按照根據荷蘭數據研究機構NewZoo的估計,2019年將有超過24億人玩遊戲,遊戲產業將創造1480億美元的收入。

傑富瑞預計,到2020年,微軟、亞馬遜和谷歌等雲計算巨頭中,至少有一家將開始自己的雲遊戲服務。

眼下來看,遊戲開發商和雲計算服務商,已經在這場競爭中佔據領先優勢。

“在雲遊戲時代,遊戲內容和雲成本是平臺競爭的核心”長城證券互聯網傳媒首席分析師楊曉峰認為,遊戲開發商則是產業剛形成時期的最大受益者。以2009年就出現的OnLive、Gaikai等商用化雲遊戲平臺為例。OnLive失敗的重要因素就是和EA等遊戲廠商鬧翻,隨後缺乏內容廠商的支持。

雲遊戲風雲:國外巨頭混戰,國內騰訊獨大

而云計算廠商在雲遊戲上的優勢在於成本上——雲遊戲時代,由於平臺的統一,遊戲無需開發不同硬件版本開發成本大幅度降低,雲服務將成為最大的運營成本,所以雲計算廠商有更大的競爭優勢。

值得注意的,其中微軟兼具雲服務上和遊戲製作商兩大優勢因此前景被看好,不過作為財大氣粗的雲服務提供商巨頭,亞馬遜和Google也在努力彌補內容方面的不足:其中谷歌在遊戲領域挖來了曾經在索尼PlayStation部門和微軟Xbox部門工作多年的的高管,而根據路透社報道,亞馬遜有意收購韓國遊戲巨頭Nexon。

“微軟希望將其XBOX業務全部雲化”,一位國內雲遊戲的從業者表示,從目前的競爭態勢來看,微軟和Google的野心都很大,雙方都明確表示想打造各自在遊戲界的Netflix,因此未來雙方的競爭將非常激烈。

與國際市場各大巨頭混戰相比,中國雲遊戲的競爭態勢卻又有不同。有人認為,由於國內的雲遊戲公司大部分規模較小,騰訊的入局可能會直接改變競爭的態勢。騰訊互娛研發效能部前沿技術中心負責人王楊軍曾表示,雲遊戲時代,中小遊戲商需要靠創意生存。

一個大的變數可能來自網易。多位雲遊戲行業人士向全天候科技透露,網易目前在雲遊戲方面蠢蠢欲動,“因為網易想重回遊戲的巔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