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鄰居陶冶:便利店讓“吃”變得更輕鬆

“解決吃的問題,讓顧客生活的更輕鬆;唾手可得的服務響應滿足;融入社區。這是做便利店的基本前提。” 北京好鄰居總經理陶冶表示。

針對這三點,好鄰居在升級改造過程中都有了相應的變化。好鄰居綠標店在加入生鮮品類以後,客流得到極大改善。女性顧客明顯增多,佔比超過55%。此外,固定顧客佔比更高,45歲以上顧客群也明顯增加。

這種客流的改善,大幅提升了生鮮、日配、麵包、百貨等品類的銷售,讓便利店在社區具備生存的可能性。

在5月8日-9日由靈獸傳媒、薈捧場主辦的“2019中國零售創新峰會暨小業態發展大會”上,陶冶以“'吃'的都市樂章”為主題,進行了演講。


好鄰居陶冶:便利店讓“吃”變得更輕鬆


以下為陶冶演講全文:

從前年開始,便利店行業確實拿到了很多不錯的投資,但我覺得如今所有的競爭者,包括我自己,依然在困惑之中,中國的便利店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

1

什麼是便利店?

便利店是日本非常特殊的業態,日本人創造了這一業態。有數據顯示,全日本人大概平均兩天要去一次便利店,他們的門店裡面幾乎全是食品,其中差不多40%是鮮食產品。

前兩年,日本又有一個新的企業崛起了,就是永旺社區店。永旺社區店差不多在2010年左右開始加速,去年大概800家店,東京有500家,單店銷售大概在3萬多人民幣。

歐洲的便利店業態也有特色。歐洲的家樂福有200多平方米的店,裡面有各種食品和蔬果,冷藏產品和常溫產品。這家店大概3000多個單品,但是運營基本上和便利店一樣簡單,就是每個班次一到兩個人。

接下來是英國的TESCO,這個店特別有意思。在很多小鎮上,基本上步行1-2公里,一定會出現這家店。門店裡面可以買食材,也可以買即食的三明治,甚至自助咖啡,該店主打的是城市廚房。


好鄰居陶冶:便利店讓“吃”變得更輕鬆


還有瑪莎食品,瑪莎食品裡百分之百是自有品牌,他們的店裡面也有烘焙間。

圖片上的門店位於倫敦CBD地區,這是英國一個很有名的品牌 Pretamanger。很多人其實是把Pretamange當成了便利店一樣的存在。在倫敦這樣的大城市裡,該店的密度基本上跟東京的711差不多。

再說美國。這是美國的全食,這家門店裡面有六個自助菜,按重量去售賣,同時店內設有幾十張桌子,幾十張桌子在美國就算是大餐館了。同時店內有大量的食材類商品,生鮮、蔬果等等。被亞馬遜收購以後,也引入了中國的送貨上門服務,不過他們單品沒有國內這麼多,而且更多的是眾包式送貨。

其實這裡面主要說明一個問題,在美國,他們認為食品就是服務,這個服務裡面包含它的溢價,也包含不同的含義,我們看到美國有一個趨勢,就是包括星巴克等都增加食品類的銷售,這在過去快餐店,他們非常反感這種方式。


好鄰居陶冶:便利店讓“吃”變得更輕鬆


接著是香港,香港這個城市,便利店依然存在。香港的瑪莎食品店裡面也在賣健康餐。

臺灣的全聯社是我這些年一直在認真學習和研究的對象。全聯社整個商品相對比較簡單,乾貨比較多,是以代銷方式來銷售,保持比較好的價格形象。但他們最新一代改造的趨勢是在店內用直營方式增加服務項目,像店內有熱便當。門店不大,但是專門做了兩個加工間,一個是鮮魚加工間,一個是烘焙間,並且在門口設置了一個休息區。

看了全球那麼多不同的便利店,我只想回答一個問題:便利店是什麼。簡單總結為三條:1、解決吃的問題,讓顧客生活的更輕鬆;2、唾手可得的服務響應(滿足現在年輕人無計劃、臨時性的購買需求);3、融入社區。

我認為這三點要素,是做便利店基本的發展前提。


好鄰居陶冶:便利店讓“吃”變得更輕鬆


大賣場是做一週一次的收益生意,超市是做餐桌的生意,便利店是什麼呢?是每餐一次的生意。好鄰居早餐的佔比已經近三分之一了,然後,是午餐,晚餐並不多。我們的門店也在嘗試做夜間便當。因為我們發現,夜間需求其實存在,而且還不小。

換句話說,便利店對於咱們這一代人,或者我們下一代人、後工業化時代的這一代人,主要負責解決吃的問題。無論是新零售、社區生鮮等等,大的融合背後不光是便利店的趨勢,我認為這是一個時代的趨勢。

2

好鄰居的改造升級:紅標店與綠標店

說回到好鄰居,我們做了很多很多嘗試。北京好鄰居有三個要點:

1、做區域集約供應鏈支持的多店型覆蓋,密集滲透;

2、要做技術驅動的零售;

3、堅持經營商品和經營用戶兩個要並舉。

這是我自己總結的三條,這些年一直在堅持。

我們重點是紅標和綠標。紅標基本上是過去便利店的現存和升級;綠標就是把店靠近社區,怎麼樣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好的應對,當然還有很多無人店。核心是紅和綠兩個店型。


好鄰居陶冶:便利店讓“吃”變得更輕鬆


紅標店:以服務年輕都市人群和白領為主

去年大概花了幾千萬,改造了40餘家 紅標店。總體而言,改造以後利潤率有很大的提升,鮮食佔比增加了從50%到100%不等。

在今年,我們推出了升級版的CVS++。我在設計過程中有5個點:

1)此次升級是在2.0的基礎上進行更多研究,做更加智能的便利店;

2)尋找中國人的鮮食組合。美國人用一個餐包加一杯咖啡就能解決一頓餐,日本人可能用一杯關東煮加一個飯糰能夠解決一頓餐,中國人有沒有一個經典組合可以搭配?

3)營運怎麼才能更簡單,符合加盟店的訴求;

4)食品安全;

5)如何能為顧客帶來新的體驗,有沒有可能成為第三空間。

此外,我們提出了小食堂和深夜食堂的概念,不光是冷食即時加熱的產品,我們能夠提供幾乎是全天侯的熱餐,麵食作為主打。這類門店設計定位就是60平方米,餐飲的銷售是按照熱食銷售50%,毛利率40%設定的。目前的兩家門店都能達到。

我發現快餐行業在設備方面,完全不是我們便利店能夠相比。所以,我們好鄰居在緊湊的空間裡面,增加更多的專業設備,目前用6-12平方米基本上能夠呈現。

接下來說到門店的智能化技術。店內傳感器的導入,包括自助設備引入,我們做了兩年,能夠改善員工的複雜程度和壓力;我們正在做食品安全監控和廢棄物管理。


好鄰居陶冶:便利店讓“吃”變得更輕鬆


綠標店:以服務社區居民為主要客戶的社區便利店

與以前很大的變化,就是我們在討論便利店怎麼能夠回到社區。回到社區依然有鮮食的訴求,但訴求沒那麼高,不足以支撐店裡的客流和銷售。所以我們就嘗試生鮮的導入。去年年初從合肥學習生鮮傳奇的門店後,我們回去果斷做一個決定:把生鮮打散。

我認為,這樣的效果非常明顯,我們的菜有相當一部分已經包裝好放到櫃子裡面,很多顧客下班進店直接就可以拿走。此外,我們在設計門店的時候就思考,如何能夠做三餐。出乎意料,這個店的早餐(麵包)能賣到1100元-1200元的日銷售。

綠標店的關鍵亮點是12平方米-18平方米的專業加工間。這個加工間和我們的餐食店、二類店基本是一脈相承。這個店在真正運營中發現,銷售確實很好,客流的改善也很不錯,是做得比較成功的項目。

該店今年4月份的最新數據,大概21000元,客單價提升到25%,生鮮佔比是23%-25%之間,鮮食加烘焙佔25%左右,毛利率是33%,人力配置是12個人。因為這家門店位置不錯,處於交通樞紐位置,之前每天大概只有580個客人,現在可以做到950個客人,這是很大的變化。

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變化,我們認為是加入生鮮以後客流得到極大改善。以前便利店60%是男性用戶,因為男性夜生活多,買菸、買酒。但加入生鮮以後,女性顧客明顯增多,佔比超過55%。此外,固定顧客佔比更高,45歲以上顧客群也明顯增加。

這種客流的改善,大幅提升了生鮮、日配、麵包、百貨等品類的銷售,讓我們在社區具備生存的可能性。


好鄰居陶冶:便利店讓“吃”變得更輕鬆


3

技術驅動零售

我重點想介紹一下,我們堅持技術驅動零售的理念。我們的技術驅動XBrain計劃基本的框架主要兩個方面:1、數據協議層;2、數據的仲裁。

我們研究了今日頭條整個商業模型包括技術模式,得到一個反饋是它的模式對我們多店的類型有很多適用的地方,所以我們借用它的整個框架重新做了設計。

接下來是Xbrain監控中心,基本可以實現前場高度數字化、前後場實時互動、做可運營的門店。現在我們對溫度、對能源的使用,已經可以做到完全監控,對它的反向控制還需要一個過程。


好鄰居陶冶:便利店讓“吃”變得更輕鬆


我們的後臺訂貨有一個自動訂貨系統,我們有常溫商品就自動訂貨,生鮮品類則是基於客流預測做一些輔助訂貨。

後臺還有一個數字運營部門,因為每個門店差距非常大,後臺通過這樣一個工具,能夠循環對品類做診斷,不斷找出差距商品。

最後是社群運營,這一塊也挺有意思,確實對整個門店的客戶服務有很大加分,還能促進鄰里關係。

我認為,零售業剛剛開始,就拿便利店來說,它是趨勢的存在,並不是泡沫;其次,全球並不是只有711這麼一個業態,打掉711的人肯定不是下一個711。

我分析認為,技術的重大變化,是推動零售物種變化的重大契機。如果沒有技術的導入,我認為零售企業,包括像沃爾馬和711不可能做到如此大的規模。

科技以人為本,技術導入我希望可以讓我們零售更加溫暖,更加溫情,我認為以人為本是技術的方向。

最後給大家加油,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