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了,我的家》陶行知家書寄語獲網友點贊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百年前,大教育家陶行知秉持求真務實的思想,教育世人“誠實無欺”。在上週六3月9日播出的《謝謝了,我的家》第二季第十期節目中,陶行知的孫女陶錚借三封家書分享了祖父“寧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的教育理念,再次引起年輕一代的共鳴:“一定要追求真理做真人!認認真真做學問,踏踏實實做人。”此外,“愛國教育家”張伯苓之孫張元龍、“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長孫詹同偉和曾孫女詹佩霞暢談的家風文化也令觀眾受益匪淺。

主持人鞠萍與陶行知孫女陶錚

陶行知告誡兒子“追求真理做真人”獲網友一致點贊

作為中國近代教育的先驅者和領路人,陶行知為振興中華民族、發展人民教育鞠躬盡瘁,提出了“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等一系列對後人有著深遠影響的教育理論。而就是這樣一位教育巨匠,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上也有著獨到的見解。節目中,陶錚坦言自己的父親陶曉光曾在年輕時因工作需要企圖“偽造文憑”——請陶行知創辦的學校的副校長出具一份學歷證明。陶行知聞訊後,便立即發送電報要求兒子將證明書退回,並附上一封家信,信中說到:“我們必須堅持‘寧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之主張進行。”這一句話不僅成為了陶曉光的座右銘、陶家的家訓,也收穫了觀眾們的一致點贊,“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到老一輩教育家身上求真務實的精神。這句話放到現在,仍舊很有教育意義呀!”

據陶錚透露,陶行知的四個兒子,除了小兒子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外,其餘三個都沒有國家正規文憑。“爺爺反對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反對文憑迷,所以他就鼓勵孩子們要自學成才。”陶錚表示,祖父總是教導父親,要把自己的生命和才華投身到報效祖國的鬥爭當中去。因此在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陶曉光為了響應保家衛國的號召,放棄了即將到手的清華大學文憑,毅然投身戰鬥。憶起放棄清華學歷投身革命的父親,陶錚深情表白:“我覺得爸爸非常的了不起。”

在陶行知的影響下,陶家的後人也一直秉持“追求真理做真人”的理念,堅守在教育的第一線。節目中,陶錚的丈夫周國彪老師也來到了現場,他說:“老夫子教導我們的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你要有真本事,要有真才實學你才能搞好你的教學工作。做人要說真話,不說假話,要對得起自己的學生。” 如此真摯的一番話,不僅收穫了現場觀眾的認同和掌聲,也令不少網友連連稱讚。正如鞠萍所說,“每一個人都是平凡而偉大的普通人,都能夠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求真務實地做出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

張伯苓之孫張元龍

張伯苓之孫秉持“留德不留財”被稱“文化傳承使者”

本期,陶行知孫女陶錚分享了爺爺求真務實的精神品質,張伯苓之孫張元龍則講述了祖父炙熱的愛國情懷和強大的使命感。和陶行知一樣,張伯苓也是中國響噹噹的教育家之一。他因親歷甲午戰爭深受刺激,立志“教育救國”,創辦了南開系列學校。同時,在他的愛國精神感召下,南開的成長與發展,始終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

節目中,張元龍回憶,“在1931年到1937年之間,在華北地區有著大量的抗日救亡運動,南開在裡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的運動都是南開的學生組織的。”1934年十八屆華北運動會召開,南開大學啦啦隊舉起寫有“勿忘國恥,收復失地”的牌子,以行動支持到場的東北學生。當時,日本就對政府提出抗議,要求政府對在運動會打出標語的學生進行管制。但是,張伯苓卻說“你們討厭,你們討厭得好,你們下次還要這麼討厭,下次要更巧妙地討厭”,對學生們的所作所為表示了認可。

1937年7月,蓄謀已久的日本侵略軍對南開進行了野蠻的轟炸。短短几天之內,張伯苓苦心經營數十年的學校,變成一堆煙火瀰漫的破瓦殘礫。但是,這依舊沒有讓張伯苓氣餒,他說:“敵人此次轟炸南開,被毀者為南開之物質,而南開之精神將因此挫折而愈益奮勵。”對於張伯苓的愛國事蹟,張元龍表示,“他永遠是這麼非常積極的這樣一個人。所以我們也管他叫做‘不倒翁’,永遠是一種打不倒的那種精神,這個韌勁我覺得真是我們特別值得學習的。”

除了無私愛國的精神,張伯苓還在生前將一生積蓄全部捐給了國家,並對困惑的妻子說:“我不給他們留錢,我給他們留德,讓他們受用一生。”而一句“留德不留財”也成為了張家非常重要的家訓,從孫子張元龍到曾孫張彌,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將先賢的智慧和經驗作為營養,輸入到教育的田園當中去。祖孫四代的傳承也引得網友直呼:“正是因為有了張家代代相傳的文化傳承使者,中華文化和長輩智慧才能得以世代綿延,國家的教育事業也才能持續發展。”

下期節目,又會有哪些嘉賓向觀眾傳遞他們的家風文化?他們將帶給觀眾怎樣的感動?敬請期待3月16日(週六)19:30,《謝謝了,我的家》第二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