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鑑定(上手)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三)上手鑑定六字訣


陶瓷鑑定(上手)


聽――聽敲擊產生的特殊聲音;

聞――出土、使用以及做舊時殘留的特殊氣味;

摸――用手撫摸瓷器表面,摸工藝特徵、出土風化以及使用留下的痕跡;

照――用電筒照,對光看瓷器的透光率;

掂――掂瓷器重量;

看――用放大鏡或肉眼看陶瓷的紋飾器形等各方面特徵。

第一節 聽字訣

用多種方法對陶瓷器皿進行敲擊和接觸,由此而產生的聲音,可以傳達器皿在質地、形體上的特徵,是鑑定的重要部分。方法有多種,每一種方法都有不同的功效。

一刮

硬幣刮――聽修補,經化學修補,有添加物後聲音不對。

手指刮――刮瓷器邊沿,新瓷器邊沿瓷質好,會發出刀鋒般的聲音。老瓷器就沒有鋒利的聲音。

二彈

手指彈――用兩根手指輕彈器特的邊沿發出聲音。目的是聽有無破損,聽全器的品質。指彈又分為正手彈、反手彈兩種。

1、聽衝口。凡是有衝口的器物聲音有沙啞聲。

2、老紫砂壺,凡是用過的特質發生變化,聲音如木。

3、聽老陶器,一般聲音很皮,如是新陶器,皮中帶有一種乾燥的脆聲。

4、聽老窯器,都是木音,而仿品是脆聲,當然也有用石膏當配方的聲音一樣,但硬度上就露餡,用鐵可劃出痕跡。

5、聽宋影青,因為胎薄,因而聲音細、啞、小。

6、聽吉州窯、長沙窯、磁州窯,國為這些窯口用的磁土瓷質粗,火溫不高,因而,都是相對皮、啞、低而短的聲音,而後仿的聲脆、尖、長。

7、聽三代的盤子,聲音洪亮、長,仿的高亮。

三叩

用放大鏡輕叩:用手指彈是聽整體反映,而輕輕叩是用硬物敲局部,聽局部釉面的硬度。也有大器、厚器、?器,用手指彈彈不出聲,就要藉助放大鏡輕輕的叩擊器物,聽聲。

不過手指彈是聽全器的反映,放大鏡叩是聽局部的硬度,主要是聽火氣、瓷質。新仿的瓷器釉面堅硬,輕叩與老瓷有明顯區別,聲音響亮。老窯器更明顯,連續叩聲音皮而低,新仿的表面雖做舊,但硬度沒法做。因而,用放大鏡輕叩器而,連續發出的聲音,就可以聽出硬度,一般來說老窯器仿品的聲音是很難過關的。

第二節 聞字訣

陶瓷器的一個特性就是有吸水率,只不過不同品種吸水率高低不同。經過土裡埋藏很多年,或者盛裝過很長時間的有氣味的物品的陶瓷,在其胎內多少會殘留一些味道,聞到特殊的氣味也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1、對於出土的器物來說,由於長期在泥土中浸泡,土腥氣已經進入,因而當重新見水後,會把土胎氣帶出,這種味道一定要很濃很重,用水一澆,水吸入,馬上土胎氣要出來,如果沒有就說明有問題。當然,出土後,長期使用,日晒夜露,可能就沒有了。在聞的過程中,先要向圈足和器的轉角處滴上一點水,再聞有沒有味道,因為瓷器吸水率很低,土氣只能附在轉角處或器內土上,一旦多放水就會消失,因而一定要抓住時間。


陶瓷鑑定(上手)


2、聞酸鹼做舊,用酸鹼咬蝕的,一定有味道,用試紙也可試出。


陶瓷鑑定(上手)


3、出土後使用過的陶器,如用來裝油,因而有油味,器邊有油漬出。


陶瓷鑑定(上手)


4、新的陶器總是帶有燒窯時帶有的火氣,而老的就沒有,就象銅器新的有銅味,老的沒有一樣。


陶瓷鑑定(上手)


第三節 摸字訣

瓷器的表面,因為歲月的侵蝕,新舊陶瓷生產工藝條件不一樣,因而器表面的質感不一樣,仔細感受也有一定的表現,用手摸,也可以摸出其中一些特徵。

一、摸出老窯器。一般來說老窯器經過土蝕,釉面開片、變形、分裂,土 蝕開片與開片處錯位擠壓翹起,釉面中的氣泡腐蝕後穿表面爆開,因而器表就一定很糙。

1、手背輕拂器表,會感覺到糙手。新仿的很難做到糙手。也有新仿的用氟酸腐蝕可以使表面粗糙,但那過於勻穩。

2、用帶手套的手輕摸,會感到纖維被掛住的阻力。細小的纖維會被抽出。

二、摸有沒有使用痕跡

一般情況下,明清代的粉彩、五彩瓷器使用長了,彩色磨損,很平滑,很油膩,而新的彩器上有毛刺,用手摸明顯糙手,冬天還能聽到磨擦糙手的聲音。

三、摸工藝

每個朝代和各個窯口的陶瓷都有一些特殊的工藝特徵,掌握了後也可以摸出一些特徵。

1、摸慢輪旋痕。由於老瓷器都是慢輪旋坯, 使勁摸圓器的腹部,可以感覺到一釐米左右的旋坯痕。有的是手指旋,有的是藉助竹刀。而新仿器是快輪,可能就沒有旋修痕,或者為了仿得象,要精心修理,因而與一次成器的旋痕就有區別了,一次成的旋坯痕是螺旋向上,而後修的就只是一圈一圈在半乾的情況下一刮出來的,因而不是螺旋向上的痕跡。

2、摸二接頭。有些二頭的圓器,一般是由二件或三件坯體旋修後接起來的。明代瓷器多二接頭三接頭,明顯的不用摸就能看出來。而清代瓷器,在接頭後稍加修理,因而雖然看不見,而摸時還是可以明顯感覺,而新仿的就沒有這個過程,要不就故意明顯的露出二接頭,但過分了就假了。

3、摸圈足。各大窯口在不同時期,圈足因工藝改變的原因都有不同的特徵。如明代青花瓷多是在全器做好並修好圈足後,沾釉,因而釉水多少沾在圈足上,因而,明代圈足多不平,沾砂和釉,而清代是先沾釉,最後旋圈足,因而圈足平齊,康熙清三代旋圈足後,釉、胎之間無過渡,界限分明,嘉道後,旋圈足後用布磨一下,因而平滑,胎釉間漸過渡。

(1)摸圈足足牆的角度。一般來說,明早期的圈足內倒,因而抓住圈足抓不起全器。

(2)摸圈足高度。明代有一段時間,主要是中早期,圈足平寬、矮、有點象玉壁底,但不規整。

(3)摸影青瓷足牆。宋影青瓷有一類工藝,圈足足牆很薄很矮,是宋代特有特徵,割手。

四、摸修補

現代瓷器的修補,多是採用化學方法,不是用環氧樹脂就是用膠,因而雖然看不出來,但用手摸,明顯沒有瓷器表面平滑對手指有吸力,沒有冰涼感。

第四節 照字訣

陶瓷工藝從初始到成熟發展經過千年,從早期的不透光的粘土成陶,到後來磁土的早期,再到宋代的瓷土,到元代之後的二元配方的透明性好的現代瓷,透光係數也是鑑定的一個重要方面。用帶電筒的放大鏡從圈足處或是從腹部照:

一、老窯器應該是不透光的。魏晉南北朝到隋、唐的老窯器都是不透光的,因而有人說是屬於炻器。


陶瓷鑑定(上手)


二、宋代的影青瓷是一元配方,因而多半是透光率不高,多是微透一點,光點集中,透光後光是黃紅色。南宋後當然也有偶然一元配方的透光要淡一些,與二元配方差不多。

元代後多是二元配方的,所以元代的影青,即白青花透光率都增大了一些,有些也是青光。

三、明代青花瓷器基本是青白光,但是有些胎質差一點的民窯青花也依然是黃紅色,順治也一樣。

四、清晚期和民國就基本一樣,透光面積大,光線白色。

五、對於宋特別是明代的白瓷,要用電筒照一下,或對天看一看,是否有暗刻花。

六、照新仿,刻意仿老瓷器,胎中加雜物多了過份紅,不加又太透了。

第五節 掂字訣

新老瓷器,由於練泥的精細程度不一樣,因而密度也就不一樣,表現出的重量特徵也不一樣,長時間的掂量,同樣器形的東西,也就有不同重量的感覺。

一、原始青瓷多用泥條盤築法。因為泥沒有強度,所以必須做到一定厚度,稀泥表面再糊一層才能不垮塌,因而老窯器很厚重。後仿的瓷土有強度和粘性,因而不用做得很厚。


陶瓷鑑定(上手)


二、秦漢磚由於練泥時間長、精細,因而特別重。


陶瓷鑑定(上手)


三、陶器俑比三彩陶器重一些,三彩陶是純的胎土。


陶瓷鑑定(上手)


四、龍泉瓷由於是多次上釉有的甚至要上10道釉,因而很重。


陶瓷鑑定(上手)


五、影青瓷是一元配方,瓷質鬆而輕容易變形,但是比較輕,到二元配方後,不高易變形,但重量加重。


陶瓷鑑定(上手)


六、順治和康熙的好瓷器明顯的手頭重,如筆筒、瓶、罐。民國瓷由於多做得很簿,因而重量就很輕。


陶瓷鑑定(上手)


七、現仿清三代瓷,因為現代瓷土粉碎精細密度高,如果做到和當時一樣厚,就會因密度高而分量過重。如果做薄一點重量一樣了,但透明度又過高亮度上又露餡了,外觀也不準確。

第六節 看字訣

看是最重要的環節。寫這本書時,筆者就這個問題憂慮了好長時間。與其它的幾個手段比,這一部分很重,必須分成幾個部分,擔心在層次上使本書的節奏失衡。但轉念一想,只要是好懂實用,就不需要因為節奏再把層次變複雜了,畫蛇添足。

因為後面全部是看的內容,所以這裡只提一下“怎麼看”和“看什麼”:

用放大鏡看:用高倍的放大鏡,最好是帶有電燈照明的放大鏡看。

看使用磨損痕跡、看出土痕跡、看釉、看胎、看彩、看青花髮色。

用肉眼看:

看紋飾、看上釉、看工藝、看圈足、看器形、器附件、看器物環境分析――出土葬俗、葬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