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北宋官汝窯|汝窯大家談

陶瓷 北宋 宋朝 中國古代史 汝瓷網 2017-05-23

序言

1987年,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河南寶豐縣清涼寺首次試掘,“總共發現了典型御用汝瓷10餘件,於是確定寶丰清涼寺窯為官汝窯遺址。1988年對外宣佈,官汝窯遺址已在河南寶丰清涼寺找到”( 《宋代官窯瓷器》李輝柄主講)。

清涼寺古窯址分佈範圍很廣,為河南瓷窯址所罕見;總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共分為四個發掘區,這次發掘僅限於約4800平方米的汝官窯燒造區的西北部。根據《華夏考古》2001年第3期《寶丰清涼寺汝窯遺址的新發現》提供的考古資料可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隊2000年6月至12月正式發掘,共布5米×5米探方48個,揭露探方2個,面積500餘平方米,清理出窯爐15座,作坊2座,過濾池,澄泥池各1處,排列有序的陶甕,大口缸20餘個,釉料坑4個,灰坑22個和水井1眼,並獲得多組重要的地層疊壓關係,出土一批形制比較完整且品種豐富的天青釉汝瓷和匣缽,墊餅,墊圈等窯具,對揭示天青釉汝瓷的特徵,性質以及燒造工藝等相關問題都具有重大學術價值,取得了汝瓷考古的重大收穫。

特別是在5號窯爐的火膛內出土了豐富的遺物,天青釉汝瓷佔99%以上,釉色純淨,器形有圈足洗、平底深腹洗、碗、盤、盞、盞託、缽、套盒、盆、方壺、橢圓水仙盆、梅瓶、盤口折肩瓶、細頸瓶、鵝頸瓶等。更重要的是在1號釉料堆積的最下層清理出1枚宋哲宗時期的“元符通寶”錢幣,為1號釉料堆積地層的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哲宗元符時期為公元1098——1100年,處於陳萬里先生考證汝州燒造宮廷用瓷時間在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之中。

不久,寶豐縣清涼寺汝窯遺址被公佈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談談北宋官汝窯|汝窯大家談

寶豐縣清涼寺汝官窯遺址

一、汝窯瓷的源流印記

南宋前期九華人葉寘在《坦齋筆衡》雲:“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燒青瓷,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窯,質頗粗厚。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日官窯”。

葉寘所謂的“汝窯為魁”無疑是針對同時期燒製青瓷的河北窯、唐邑窯、鄧州窯,耀州窯而言。現在被一些人斷章取義,誤導成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的品質之首。對此,筆者不敢苟同。葉寘的這句話和考古發現基本可以證明:清涼寺汝窯最晚也是在神宗元符年間成為皇家定點燒製官瓷的名窯,它的性質與明朝出現的“官搭民燒”類似。

葉寘的“ 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日官窯”這句話很重要,它間接證明汝州官汝窯還經歷了北宋大觀時代(1107年——1110年),到了北宋的政和年間(1111年——1117年)才被皇家建立的官窯所取代。

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雲:“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此言說明:“官搭民燒”的汝瓷在“供御揀退”(皇家挑選退回)後可以在民間買賣流通。這與清代文獻記載的清代人谷應泰“常見之”形成了證據鏈。

明代人高濂在《遵生八箋》雲:“其色卵白,汁水瑩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隱若蟹爪,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

明代人曹昭、王佐在《新增格古要論》雲:“汝窯器出汝州。宋時燒者淡青色,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土脈滋潤,薄亦甚難得。”

清朝人谷應泰在《博物要覽》中雲:“汝窯餘常見之,其色卵白,汁水瑩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隱若蟹爪,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谷應泰用自己的眼見為實證明了高濂的說法不虛。但是,高濂、谷應泰把棕眼形容成蟹爪,顯然與我們所謂的蟹爪紋、棕眼是兩碼事。

清朝人藍浦在《景德鎮陶錄》雲:“汝亦汴京所轄。宋以定州白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窯。土細潤如銅,體有厚薄,色近雨過天青,汁水瀅厚若堆脂。有銅骨無紋、銅骨魚子紋二種。《格古要論》雲:汁中棕眼隱若蟹爪者尤優。《輟耕錄》雲:河北、唐、鄧、耀州悉效之,而汝窯為魁。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當時珍尚。唐氏《肆考》雲:汝器土脈質制較官窯尤滋潤,薄者為貴。屑瑪瑙為油(即釉),如哥而深,微似卵白,真所謂淡青色也。然無紋者尤好。”

清朝人朱琰在《陶瓷?古窯考》雲:“宋汝窯。時以定州白瓷器有芒,命汝州建青器窯,屑瑪瑙為油(釉)。”

並引《留青日札》:“色如哥而深,微帶黃。”

又引《博物要覽》:“汝窯色卵白,汁水瑩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隱若蟹爪,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

同時指出:“按汝本青器窯。《留青日札》雲色微帶黃,《博物要覽》雲色卵白,似立異論,然合之可得淡青色也。”

民國北大教授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雲:“汝窯在河南汝州,北宋時所創設也。土細潤如銅,體有厚薄,汁水瑩潤,厚若堆脂。有銅骨無紋者,有銅骨魚子者,有棕眼隱若蟹爪紋者尤佳。豆青、蝦青之色居多,亦有天青、茶末等色。無釉之處所呈之色類乎羊肝,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乃真物也。其色純靜深穆。”

許之衡基本是重複前人的說法。

民國博古大家趙汝珍在《古董辨疑》雲:“汝窯有厚薄兩種……釉汁中有如櫻眼及蟹爪紋,及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者為真。真偽多以此辨。然據內行言,以無紋者為佳。其未上釉者稱為銅骨,因其土中含有鐵質,故呈淡紅之色,頗似羊肝……釉汁不滿,露骨之處甚廣”。

趙汝珍顯然很有主見,沒有人云亦云,把棕眼(即“櫻眼”)和蟹爪紋分成兩種現象提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青雲談汝窯雲:“汝官窯以素靜典雅、色澤滋潤純正、晶瑩多變取勝。民窯則以刻、印花卉圖案的裝飾來表現,不同的窯口,在瓷面的裝飾方法及其藝術風格上各有千秋。

如:寶丰清涼寺窯,為北宋宮廷燒製的御用汝瓷,不僅製作講究,工藝精湛,而且釉藥渾厚,光澤柔和,其釉面裝飾獨具特色。因汝瓷內有瑪瑙為釉,其色光澤瑩潤多變,出現天青、豆青、卵青、粉青、天藍、月白、蝦青、艾青等。釉面的沙眼顯露了蟹爪紋、魚子紋和芝麻紋,器表還有魚鱗狀的開片,更顯得造型古樸。釉面在陽光下觀察,釉中多布紅斑,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陽晚霞;有的象雨過天晴;有的如長虹懸掛,真可謂珠聯璧合,巧奪天工。”(摘自互聯網)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史樹青主編的《宋元瓷器鑑定》(2007年版)雲:“汝窯瓷器的胎大多呈香灰色,俗稱‘香灰胎’。施過釉處微顯粉色,這是由於胎土中含有微量銅所致。汝官窯瓷注重釉色本來的純正淡雅。對於汝瓷釉色,歷代文獻都有描述……釉色有天青、粉青、天藍、月白、豆青、卵青等。”

該書同時指出:“由於汝官瓷以瑪瑙作釉料,釉層光亮蘊潤,魚鱗狀的開片密佈器身。用高倍放大鏡觀察,釉中氣泡周圍閃現出的瑪瑙結晶體呈珍珠狀亮點,是與其他瓷器迥然不同的特徵。”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李輝柄在《宋代官窯瓷器》雲:“據傳世官汝瓷,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粉青、月白、豆青、卵青、蟹青等,多以天青為正品,色重者為天藍,淺淡色為月白,微綠色為粉青,偏綠者為豆青……

官汝瓷無紋片者極少。在已公佈的官汝瓷傳世品中,無紋

片的只有一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為橢圓形水仙盆。寶丰清涼寺官汝窯窯址出土的300多件官汝窯青瓷中只有兩件不具開片裝飾。明人曹昭《格古要論》說:‘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這雖然只是他個人或明代一部分鑑賞家的審美意向,但傳世及出土的汝瓷實物表明,宋代汝窯陶藝家追求的主流是開片的自然天趣。”

從上述資料可以得到官汝瓷的幾個主要特徵:

1、有棕眼;2、普遍有細小紋片(蟹爪狀或魚鱗狀);3、滿釉支燒的底部有芝麻形細小支釘痕跡(墊燒的無此特徵);4、釉面光亮潤澤,多顯紅斑(粉紅)。5、釉中氣泡周圍閃現出的瑪瑙結晶體呈珍珠狀亮點(用高倍放大鏡觀察)。

談談北宋官汝窯|汝窯大家談

寶豐縣清涼寺汝官窯遺址出土 圈足洗

二、汝窯瓷的仿製

在北宋時,就已有雜窯仿汝瓷。趙汝珍在《古董辨疑》指出:“雜窯中之唐邑窯、鄧州窯以及河北窯等完全以仿汝為主,佳者均可亂真。”

這些宋代窯口仿汝瓷即元末陶宗儀在《輟耕錄》所說的“河北、唐、鄧、耀州悉效之”。

趙汝珍還在書中明確指出:“唐邑窯。制青瓷,質釉皆仿汝器。鄧州窯。一律出青瓷,亦完全仿汝器,與唐邑窯相仿……河北窯。出河南衛輝,器同汝制”。

明朝,宣德窯也仿燒汝窯。《明清瓷器鑑定》中記載:“仿汝窯——永樂時景德鎮就已開始仿造宋代名窯瓷器,而仿汝釉則以宣德時首創,並且明代僅於這時期有此品種,以後到清代雍正時才又重現……但胎體不夠堅硬(類似漿胎)。”

清代,亦有仿汝瓷。《景德鎮陶錄 鎮器原起》記載:“汝器——鎮陶官古大器等戶,多仿汝窯釉色。其佳者,俗亦以雨過天青呼之。”

“鎮陶官古大器等戶”指景德鎮燒製官古器(質量如同御窯廠官器的民窯精品)、大器等窯戶。

到了民國,有無仿汝現象。有人認為有,根據是民國文獻《飲流齋說瓷》的記載——“汝窯托杯,制與時式不甚相遠,而蚓紋深黝,釉汁瑩潤,後世殆無其匹,仿者甚夥,然終不能神似。”並說“這是民國仿汝瓷的見證。”

民國文獻談仿汝不等於民國有仿汝,這是兩種概念。此外,文中所言“蚓紋深黝”對汝瓷而言令人生疑。眾所周知,北宋均窯釉中才有蚯蚓走泥紋。筆者認為《飲流齋說瓷》的作者許之衡是誤把均窯托杯當作汝瓷了。

邵蟄民、餘戟門在《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雲:“汝瓷傳世亦少,殊不易見。惟清宮所藏尚有數種瓶、尊,式極古樸。”因此,目前說民國仿汝瓷還沒有可信的證據。

再看看現在官方仿製的情況。河南汝窯研究所報道仿燒故宮三足奩的文章記載:“科研人員多次到故宮觀摩審視珍品,請專家講述要點,並以汝窯三足尊為模式,開始反覆試燒的艱苦實驗工作,釉裡也加入瑪瑙末,燒成後釉表光滑很潤,有一種油膩感覺,在放大鏡下釉泡互相疊壓,連成一片,好像密集堆積起來的肥皂泡……新仿品也是七個支釘,痕跡大如綠豆,四周釉被掀起,形成一個個的小槽坑。”

談談北宋官汝窯|汝窯大家談

寶豐縣清涼寺汝官窯遺址出土 天藍釉刻花鵝頸瓶

三、官汝窯瓷的時代特徵

1、胎的質地疏鬆,斷面乾澀,沒有玻璃光澤。

現代汝瓷工藝大師(汝州亨通汝瓷研究所所長)李廷懷先生認為:汝官窯瓷胎的主要特徵之一是質地疏鬆,沒有很好燒結,斷面乾澀而沒有玻璃光澤,吸水率和氣孔率都相當高,大大小小的空洞特別多,有時還可看到斷層。

這些特徵一般用肉眼就能夠分辨出來,如果用放大鏡或50倍的體視顯微鏡觀察就更加清楚。在觀察這些特徵的時候,必須採用新打碎的斷面而不能採用受泥土汙染的斷面。

根據有關資料,化學分析的結果表明,汝官窯胎是用高鋁黏土配製而成,其含量介於27%~31%之間,助熔劑含量在2.6%~4.9%之間,像這樣的高鋁質胎,其燒成溫度至少要達到1300℃才能使胎完全緻密化。但根據測試結果並結合實踐經驗進行判斷,大多數汝官窯的燒成溫度只有1150℃~1220℃,少數有明顯流釉現象的產品可達到1250℃。

由於實際燒成溫度比較低,所以大部分汝窯的胎都沒有完全緻密化,即使有些釉已過燒的碎片,其胎中仍含有較多的空洞和一定量的開口氣孔,胎的斷面也沒有出現玻璃光澤,說明沒有完全緻密化。

與同時期的其他名窯青瓷相比,汝官窯瓷胎的燒結程度明顯較差。例如有些緻密化程度較高的北宋鈞窯瓷胎,雖然也存在少量閉口氣孔,但斷面上已經出現明顯的玻璃光澤;大多數臨汝窯瓷胎的燒結程度也比汝官窯的高。

汝官窯上述幾種斷面特徵的存在,一方面說明燒成溫度不夠高,另一方面還說明汝官窯對胎泥的加工並不十分講究。

2、“香灰胎”(灰白胎)。

汝官窯的胎一般都稱之為“香灰胎”,因其色調與香灰比較接近之故。李廷懷先生通過仔細觀察和比較後發現:

窯址**土的汝官窯碎片,其斷面色調接近土黃色,這是毛糙的瓷胎表面與泥土長期接觸所造成的。這種土黃色用毛刷和清淨劑反覆擦洗仍不能完全除去,說明泥土已經和胎的表面發生化學反應。把碎片打碎後,新斷面的色調極大多數為灰白色或白中偏灰,這是汝窯真正的胎色,而香灰的色調是淺灰色,雖與汝官窯的色調比較接近,但仍有一定差別。

另外,胎色的變化還與其燒成溫度有關,燒成溫度低的胎比燒成溫度高的胎顯得略為灰一些,這是因為燒成溫度低不利於遊離碳等雜質的排除之故。其實,汝官窯的胎色與龍泉窯白胎青瓷更加接近,但從來沒有人把龍泉窯白胎青瓷的胎稱之為“香灰胎”。作者認為,即然汝官窯“香灰胎”之稱已經約定俗成,不妨還是這樣稱呼,但是必須對其真正的胎色心中有數。

3、釉面有棕眼。

範圍先生在《中國文物報》發表的《宋汝窯古瓷親歷記》中寫道:汝窯器“其顯著的一點就是有縮釉點,特別在一些器物的口沿部分縮釉點比較多,而且常常能夠見到胎骨,這也是為什麼在一部分皇家用器上面常常見到用金屬器包裹口沿的原因。而現在的仿品,大都看不到那些非常自然有趣大小不同的縮釉點”。

範先生所見到的汝窯器正符合明人高濂所說的“汁中棕眼”,也和乾隆御題汝窯三足奩一致。

4、多數為蟹爪紋。

《飲流齋說瓷》指出汝瓷的紋片“有銅骨魚子者,有棕眼隱若蟹爪紋者”。

《宋代官窯瓷器》中說:“官汝瓷大多器表有紋片,無紋片者極少。釉面開片,本來是燒成過程中的一種缺陷,即胎、釉膨脹係數未能匹配而使釉產生裂紋……傳世汝窯器有冰裂紋片、淺開片及白色短線紋。這些不同的紋片,皆為短線紋的‘魚鱗狀’開片,無紋線較長的開片。”

趙汝珍在《古玩指南》中說:“爪紋者,謂器有裂痕略如爪狀,或由沸水所注,或由窯風所侵”。

古玩的很多詞彙大都根據其所類似的形、色而發明,可以顧名思義。蟹爪紋即瓷器的紋片象蟹爪狀。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官汝窯天青釉三足洗的細小開片就屬於蟹爪紋(見《宋代官窯瓷器》P60圖片)。顯然,蟹爪狀不同於魚鱗狀、魚子狀,汝窯器的開片除了魚鱗狀、魚子狀,多數還是蟹爪狀。

5、滿釉支燒的有芝麻花細小支釘痕跡。

滿釉支燒的官汝瓷器出窯後要取掉支釘,因釘尖被釉粘連,取掉支釘時也帶掉了釘尖的釉層,因此在汝瓷底部留下了支釘尖的痕跡。由於這種痕跡類似芝麻形狀,且如同芝麻細小,並多以5個或6、7個的數量基本均勻分佈(並不完全等距,也有3個支釘的),類似花瓣狀。明代人高濂所謂的“芝麻花細小掙釘”大概就是因為如此。

6、汁水瑩潤,釉有厚薄。

汝瓷釉面光亮潤澤。器物釉層有的厚,有的薄。從底部露胎處可以觀察到。釉汁厚如堆脂是古人根據自己所見到的汝瓷所作的比喻,不宜認定它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薄釉汝瓷絕不存在“汁水瑩厚如堆脂”的。

7、釉中有瑪瑙。氣泡很小、稀少,寥若晨星。

談談北宋官汝窯|汝窯大家談

寶丰清涼寺汝窯遺址出土 龍紋盒蓋

官汝瓷自北宋哲宗時代至北宋大觀年間不斷地產生,經歷了20多年滄海桑田直到今天,流傳下來的大部分收藏在官方博物館。但是,20多年“供御揀退”的次品也會不少(假設每月一批100件,每批退5件,一年就有60件,20年就有1200件)。因此倖存在民間未被損壞的,也時而露出真容。在某地古玩市場,一件天藍釉鏤空座高足菊瓣形盤就被筆者發現了,並且毫不猶豫地收入囊中。經過觀察研究,此盤基本具備了上述官汝窯瓷器所有的特徵(見附圖):

⑴胎的質地疏鬆,斷面沒有玻璃光澤。這從底部支釘痕露胎處可以看出。

⑵是“香灰胎”。準確地說,是灰白色胎。

⑶釉面有棕眼,特別是在口沿也有棕眼。

⑷有蟹爪紋。但是有的紋片顏色深或較深,有的很深。這是曾經久埋土中,由於各個部位承受土壤的壓力和接觸的物質濃度不同所造成的。若是人為,顏色的深淺應該基本一致。

⑸滿釉底部有五處芝麻形細小支釘痕跡。每個支釘痕都不是一樣大小。

⑹汁水瑩潤,釉面光亮潤澤,釉層較厚。

⑺筆者用80倍放大鏡觀察,乳濁釉中,氣泡很小、稀少,寥若晨星,白絮狀物質緊緊包圍著氣泡,如同雲環。四周釉中閃現珍珠狀亮點。因見識不夠,本人看不出釉中是否摻有瑪瑙。

綜上所述,可以初步斷定:筆者收藏的這件汝瓷不僅到代,而且極有可能屬於官汝窯的產品。

韋雪槐

2011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