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青花瓷及徵購

陶瓷 青花瓷 嘉慶 景德鎮 瀚林文化博物館 瀚林文化博物館 2017-09-19

成化官窯青花瓷特點

淺談青花瓷及徵購

博物館徵購;138,5746,6861

成化官窯產品造型中青花大件少見,胎釉潔白,胎體輕薄,半透明度很高,迎光透視,可見胎體泛出淡淡的肉紅色。其釉質獨特,白潤如凝脂,給人以細膩溫潤之感,故前人常用“如脂似玉’’形容其釉色,足見其感人之處。成化時期的這種釉色,後人仿製十分困難。

成化官窯青花料有濃淡之分,濃者多勾勒紋飾線條,淡者則平塗上色,使圖案開始出現濃淡深淺的層次變化。夔龍也稱草龍,是成化時出現的一種抽象變形的圖案化的龍紋。成化官窯青花底部有帶釉與砂底兩種,帶釉者居多。砂底有些呈褐黃色,俗稱“米糊底’’,這種類似火石紅的“米糊底”用手摸時,沒有粗糙之感,仍感細潤,這是成化官窯青花特有的風格。成化青花凡飾有青花邊線的,雙邊線均十分規整,靠近足根無釉處的那條圈線,青花顏色深重,上面的圈線則顯淡,這可能是製作時先畫下面,後畫上面所致。

從觀賞的角度來看,成化與永樂青花、宣德青花相比也自有特點。永、宣青花濃豔,帶黑色斑點,成化青花色澤淡雅,有水墨畫風格;永、宣青花中有部分作品採用進口的蘇麻離青畫彩,而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尚有部分產品可能仍用進口青料繪彩外,後期的製品繪彩主要用江西樂平地區開採的陂塘青(又稱平等青),且所繪風格與永、宣青花明顯不同。永、宣青花著色都用小筆觸,因而燒成後有濃淡的層次。成化青花主要用雙鉤線條勾勒圖案,然後在圖案內進行渲染,因而,燒成作品大多數淺淡雅緻。

淺談永樂青花瓷器的特徵

,釉內氣泡較宣德器為少,而釉面有肥亮感,但有很大一部分永樂器也有很多氣泡。永樂青花器的釉,基本上為白中泛青色,少數器有開片。青花有暈散現象。

淺談青花瓷及徵購

永樂青花

永樂朝器型多見梅瓶、玉壺春瓶、玉壺春執壺、雙系扁瓶、深腹洗、大盤、大碗、碟、罐、高足杯、小型竹節柄自壺及各式碗、各式盤、壓手杯等。有些器型則是元代和洪武朝所沒有而從永樂朝開始出現的,如大型天球瓶、單面扁壺、雙系扁瓶(抱月瓶)、扁瓢形瓶、花澆、尖底蓮子碗以及雙系、三系或四系蓋罐或多系把壺、多稜燭臺、筒形器座、波斯型執壺、帶蓋瓷豆、高足盞託、雞心啟瓶等。

永樂青花(包括其他品種)器的製作,除大盤、扁瓶等少數大件器外,多數瓷器的底部均巳施釉,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時代特徵。永樂青花繪畫筆法的主要特徵是圖案花紋多為雙勾填色,往往出現深淺不一的筆觸,這也是從永樂開始到成化前期明代青花細瓷最具共同性的一個特徵。

一些永樂器,如盤類,其糙底一般都色白而細,撫摸時有如糯米粉的感覺,這種細砂底的出現,也是劃時代的,有的細砂底己出現小塊鐵斑。永樂細瓷一般是底足平削。有的永樂釉底器的底釉亦呈波浪紋。

永樂青花的主題圖案往往以纏枝四季花(梅花、牡丹、蓮花、菊花)為主,並以蕉葉、如意雲、回紋、波濤等為輔紋,顯得有疏朗感,永樂器多以花卉、瓜果為裝飾圖案,但亦有少數花鳥及人物圖案。此外,也有少數龍、鳳紋的器物,但不見洪武朝盛行的以扁菊為主題紋飾的圖案。

崇禎青花瓷器裝飾的特點

淺談青花瓷及徵購

崇禎朝傳世瓷器中沒出現過官窯瓷器,只有民間燒製的佛前用器、一般民用瓷器及外銷瓷。有一部分供器胎子相當細潤,甚至達到了清代瓷器胎子細密的程度,施釉稍薄、較白、光潤,青花色深藍,很穩定。還有一種胎子較粗的,胎體厚重,施釉厚,釉子光潤泛青。釉中有極細小的黑點,青花顏色暗藍閃灰並暈散。

擅長以人物故事題材入畫是崇禎青花瓷器裝飾的最大特點。崇禎以前雖然也有不少青花瓷器以人物作裝飾,但題材大多侷限於八仙、仕女、嬰戲、高士等,而崇禎青花瓷器的人物故事題材較之前更為廣泛,所見題材有十八羅漢、蘇武牧羊、水淹七軍、仙人乘槎、劉海戲金蟾、對弈圖、兄弟聯芳、仕女伎樂、庭院仕女嬰戲、夢境圖、加冠進爵圖、進戟圖、鍾馗出獵圖、東方朔偷桃、浴象圖、攜琴訪友圖、月宮圖等。

崇禎青花瓷所繪人物除了題材豐富以外,還有兩大特點,一是此時開始大量出現帶有祈求官爵升遷和吉祥平安的內容。如畫面中繪一人物雙手捧一放有官帽的托盤獻給主人,意寓加官,有的繪兩人分別捧一官帽、爵杯獻與主人,意寓加官進爵。

其次,受晚明高度發達的版畫業的影響,出現大量取材於版畫和小說插圖的有關歷史、戲劇故事的題材,如故宮博物院藏崇禎十年青花山水人物筆筒即取材於戰國時期須賈向張祿贈綈袍的故事。此外,揚州文物商店藏青花人物故事蓮子罐則是取材於三國演義中水淹七軍的故事。

明宣德朝高級定製青花瓷的特

淺談青花瓷及徵購

明宣德朝典型器:景德鎮珠山御窯廠遺址宣德地層出土的青花器和傳世品中的有款器。明宣德青花瓷的青料與明永樂朝青花瓷的青料相同。其他特徵。以下分出土品與傳世品兩大類介紹。

出土品:景德鎮御窯廠明宣德地層出土,分前後兩期。前期為明宣德一年至五年。出土器物有:海水瑞獸紋爵殘片;篆書款“宣德年制”殘片;磚殘片;海水瑞獸紋大碗殘片;外纏枝靈芝內折枝瑞果紋大盤殘片,復原口徑74 釐米、底徑63 釐米、高10.9釐米;鸚鵡壽桃紋大盤殘片,口徑78 釐米等。後期為宣德五年至宣德十年。御窯廠出土的器物上有扁菊紋或螭龍紋梅瓶、藍地白花魚藻紋高足杯、蟋蟀罐、鳥食罐、格子錦朵花紋蝶耳杯、梨式壺、雙肩扁壺、海水龍紋梵文小把盞、七稜折沿花口缽以及各式花盆等。紋飾的佈局、畫筆與明永樂朝相同。

德鎮御窯廠明宣德的高級定製青花瓷器,主要紋樣有葡萄、菊花、山茶、牡丹、蓮花、海石榴、石竹、靈芝、折枝牡丹、柿、菊、蓮、山茶、桃子、靈芝、格子錦朵花、香草龍、海水飛翼龍、穿花龍、藏文等; 邊飾有大小雙層蓮瓣、實心蓮瓣、如意雲頭、連續回紋、卷草、蕉葉、花瓣式曲折紋、席紋、海水、壬字雲、點彩梅花、幾何圖案錦地紋等。品種有青花五彩、淡描青花、藍地白花、黃地青花、青花浮雕等。小件器的胎潔白細膩,大件胎厚。底釉泛青,小器均為釉底,大器為砂底。造型有大有小,大至60 釐米高的大蓋罐,小至高度4.4釐米,可把玩於手心的鳥食缸。

傳世品:明宣德朝傳世品青花瓷,較之永樂器,除胎稍厚,造型曲線不及永樂的優美,絕大多數有款外,其餘因素基本與明永樂時期的相同。款識:此朝歷十年,絕大部分官窯器有款。砂底的罐、瓶、盤等大件及個別滿釉小件,如鳥食罐,落款於肩部、側面或折沿下,形式有無邊框的六字一行楷書橫款,有邊框的六字一行楷書豎款。釉底的碗、瓶、壺等在圈足內書款,形式有雙圈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單圈六字二行款,雙圈、無圈四字二行楷書款,雙圈篆書款( 僅出二件殘器)。款識特點,以“ ”字為多,“德”字的“四”與“心”緊靠,中間無一橫。“ ”字中“衣”的橫畫不過“刂”旁,“衣”的第四劃的勾與第五劃的撇不相連。工藝,見個別覆燒器,小鳥食罐,通體滿釉,口沿去釉以覆燒。明宣德朝青花瓷的特徵是: 色凝重,花紋密,釉泛青,形增多,體加重,款大盛。

明洪武朝高級定製青花瓷特徵

淺談青花瓷及徵購

明代的青花瓷,官窯產品精益求精,晚期民窯以產品量大為特點。除了元代的窯場繼續燒造以外,明代又興起了許多新的窯場,著名的民窯窯場有: 瑤裡、胡田、觀音閣、十八渡、董家塢等處。青花瓷以其獨特的優點,在明代瓷業生產中獨佔鰲頭。這裡主要考察有確切地層和紀年墓出土的器物及有紀年款的器物。

明洪武朝:至今確定為洪武地層出土的器物共有三處發現。第一處是1964 年,南京明故宮出土的一批殘片;第二處是1984 年夏季,北京四中出土的一批殘片,第三處是景德鎮御窯廠出土的一批殘片;它們雖然都不完整,但是可以作為典型器來對照完整的傳世品。除此之外,上海博物館藏青花“春壽”雲龍紋梅瓶與河南博物院收藏的青花雲龍紋玉壺春瓶為完整的典型器。明洪武朝的青花明顯少於釉裡紅,完整器更少,但從大量資料的對比分析,此期青花與釉裡紅的紋飾和器型均相同。

此朝主要使用淘洗純度不一的國產料,但也不排除有少數使用元代剩餘進口料的情況。這一時期青料大致分為三類: 一類為清新明快的淡藍色,色調穩定,不暈散,紋飾濃重處亦能表現出青花的層次;第二類青花髮色淺淡,少有暈散,紋飾中常有明顯的深色小點無規則地散佈在其中,似繁星密佈;第三類青花色澤泛灰,釉面呈灰白色。由於這種色料中含有較高的金屬錳雜質,所以紋飾中呈現出較大斑塊狀的黑青色,有的亦深入胎骨,呈凹凸不平狀。品種主要是白地青花。

佈局沿用元代多層裝飾帶和適合紋樣兩種。常見題材及特點如下:主體紋飾有各種花卉和龍紋。花卉紋有纏枝牡丹、扁菊、山茶、蓮花、牡丹、菊花、月季花等什錦花卉組成的纏枝花卉紋。多用於盤、碗的內外腹壁。插在山石上的什錦折枝花卉、芭蕉園景、松竹梅,多用在較大琢器的外壁和大盤的底心。龍紋:龍的身體細長,典型的明清官窯龍紋,龍紋基本保持了元代風格,但改變了元代龍紋的矯健凶猛感,多為輪形五爪,亦有三爪、四爪的,爪與爪之間分得較開,豬形嘴,作張口伸舌狀。輔助陶瓷紋飾有各式如蓮瓣、卷草、回紋、意雲、蕉葉、纏枝靈芝、海鷗戲水等。品字形雲是明洪武瓷器的典型紋樣,在多個品種上都有描繪。

胎釉:胎體潔白,瓷質縝密,但是與永樂官窯相比則顯得粗厚疏鬆,胎體中有針眼狀或細小的裂隙。瓷泥可塑性好,器物絕少塌底、夾扁的弊病。釉麵肥潤,白中泛青,圓器類口沿均有積釉現象,形成一圈明顯的自然厚脣狀。有些器物釉層較厚,可見細小釉泡攢聚密集,給人以溫潤柔和之感。尤其是淺淡的青花紋飾,在這種肥潤的釉面下,更顯幽青雅緻。

造型明洪武朝青花瓷器的造型主要有碗、盤、菱花口盞託、執壺、玉壺春瓶、石榴形瓜稜大罐等。碗口徑在20 釐米左右與40 釐米左右的兩種墩式碗最常見,分直口圓脣和撇口兩式,深弧腹,圈足平切,釉底。盤約20 釐米和45 釐米兩種口徑的盤子最常見。分菱花口與圓口兩式。菱花口盤的造型為寬折沿,淺弧腹呈瓜瓣式凸稜,圈足平切。南京玉帶河明故宮出土的青花三朵雲紋盤殘片無口沿,但結合大英博物館所藏的同樣紋飾的完整霽紅、霽藍釉盤看,為淺腹,大圈足,圈足根內外呈斜坡狀,內斜更甚,足端平切,砂底見大片窯紅。

菱花口盞託口徑約20 釐米左右。寬折沿菱花口,方脣,淺弧壁,呈花瓣式凸稜,內心凸起一圈稜,用以置放杯盞,淺圈足,底無釉,見火石紅。洪武時期盞託的方脣外側多有二方連續回紋。執壺:高度為30 釐米和20 釐米的最常見。造型為小直口,長束頸,溜肩圓腹,腹部有彎曲長流,流口部與執壺頸部連有如意雲形扁寬繫帶。頸部與腹部相連有彎曲板狀凸稜執柄。柄上端有小圓孔系,壺蓋為寶塔形寶珠鈕,內插式。

玉壺春瓶,有大小兩種,大者高30 釐米。撇口,長束頸,溜肩圓腹,圈足,底釉。石榴形瓜稜大罐 這種大罐是洪武時期的典型造型,有大小不同的規格,高度大者約60 釐米以上,一般為50 釐米左右。撇口,短頸豐肩,長腹下收,十二道瓜稜腹,束脛,圈足,砂底,有火石紅。梅瓶:小口圓脣,短頸,略呈上大下小狀,豐肩,下腹收束,脛部外撇,環形足,平切,外側斜削一刀,砂底,中心凸起,局部見火石紅。款識、工藝:款識僅僅見於梅瓶肩部用篆書書寫“春壽”兩字。工藝方面,琢器內壁見明顯接痕,器物底部均見明顯的火石紅色,俗稱“硃砂”底。

由此可見,明洪武朝青花瓷中牡丹花、扁菊花、雲朵等紋飾均留有白邊。纏枝牡丹、扁菊紋的葉子缺刻大,蕉葉為雙莖,中間留空白; 花蕊為細方格的扁菊紋。回紋一正一反兩方連續。底足平切、有窯紅。

嘉慶青花瓷器鑑定

淺談青花瓷及徵購

嘉慶瓷器的釉質逐漸變粗,釉面泛青,光潤不足,瓷器的釉面上普遍出現輕微的波浪釉和似蕎麥粉的針點,俗稱“蕎麥地”。

嘉慶青花瓷器上的耳系一般非常工整、方正,見稜見角的牌形耳好似古代的玉牌一樣,器物足根圓而粗,修胎不精,厚薄不勻,尤其是民窯器。

雙獅耳發展到嘉慶時,上頭大下面小,模印清晰。一般講,器物上的耳飾越清晰其年代越早。

另外,嘉慶時出現的帽筒,形體比較高大,有的器身還有鏤空裝飾,其鏤空規矩,稜角分明。

嘉慶青花瓷器仍使用國產料,嘉慶初期瓷器的青花顏色還有一些乾隆青花藍中略閃紫的特點,基本上是比較純正的藍色,大多數還是閃灰。總的特點是具飄浮感,底釉薄,出現渾藍,呈色飄浮刺目。

另外,在嘉道時期,還有一種豆青釉堆粉青花,燒製是先在胎骨上按花紋圖案的大致形狀施一層白粉。再在白粉上繪以花紋圖案,然後施以豆青釉入窯燒製而成,青花下面的白粉起到襯托青花的作用,使青花色料與豆青釉面色調對比明顯,同時堆粉青花的花紋凸起,增強了花紋的立體感。這種堆粉青花最早始見於康熙朝,雍正,乾隆時期繼續燒製,到了嘉慶、道光時更加盛行,燒製得更為成功。嘉慶時的堆粉青花施粉比較厚,比較白,立體感強。

嘉慶青花瓷器所繪圖案層次很少,一般僅二三層,因此整體感較平淡,立體感亦較差。另外,在雍正、乾隆時期盛行的用點染、渲染方法仿製宣德器物的方法在這時比較少見,主要還是沿襲乾隆時期工筆與寫意並用的做法,大多數紋飾屬於圖案式規矩的花紋。

在盤、碗、碟類器物上,飾以山川名勝天然景緻為主,如“西湖十景”等,但咸豐以後少見。

勾蓮紋一般多采用青花淡描,好似雙勾的輪廓線,有少量勾蓮常和雙喜字同時裝飾在一個器物上,嘉慶時的勾蓮紋比較精細工整,筆道比較窄,蓮比較大。

嘉慶器物上人物多畫單眼皮。

這一時期,瓷器紀年款、格式、種類都較前期規矩、單純,且後代的仿製品很少。嘉慶初年仍使用乾隆時的紅彩寫款,直至“太上皇”升駕,典型的嘉慶官窯年款的“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個別的也有“嘉慶年制”四字圖章款,嘉慶時年款楷、篆並用,但絕大多數用的是篆書款。

嘉慶時民窯器物多數沒有款識,偶爾見有“大清嘉慶年制”六字篆書款和“嘉慶年制”四字楷書款。這時的民窯款識,有一些潦草的篆書款,一般者缺筆少劃,甚至有的達到不可辨識的程度,圖記款也較流行,在器物的底部常畫“蝠”的圖案。

明代早期民窯青花瓷器如何鑑定

淺談青花瓷及徵購

1·洪武(1368—1402年)

(1)青花雲氣紋碗,青花福字紋碗。此期民窯器質量很差,極粗,但有此寫意瓷畫的畫筆簡潔瀟灑,如高士圖,水蓮紋,草書“福”、“壽”字等。

(2)青料。全部為國產料,髮色灰暗,少數呈褐色。

(3)紋飾。碗外壁僅上部繪畫,多見雲氣紋,筆法以一筆點劃為多;碗內壁一般為口沿一週邊飾,底心繪畫,紋飾有蘭草、牡丹、菊、蓮、水草、蝶、螺、熊、魚、松竹梅石、山水、高土、花托“福”字、草書福、壽字等。

(4)胎釉。胎色米灰,個別米黃色,粗糙,瓷化程度不強,常有未燒透的孔隙,為窯溫掌抽不好所致。釉有很濃的影青味,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發青,這是造成青花髮色灰暗的原因之一。釉厚渾濁,出現開片,釉面鬆散。

(5)造型及製作工藝。多見墩式碗與折腰盤。圈足平切,底心有乳點,有粘沙現象,多見跳刀痕,旋坯痕,製作粗糙。有的碗帶澀圈,發現有澀圈上有黑字的情況,鈷料若不罩釉,燒成後即成黑色。由澀圈可看出當時有一種碗摞碗的疊燒工藝。見有花瓣形款,太極圖款。

2·永樂、宣德(1403—1435年)

(1)典型器為青花壽字紋碗,南京博物院藏群仙獻壽紋大罐。

(2)嗔稀⑽剖巍>黴希⑸匣野擔燦行√獍擼患骯僖さ拇蟆⑸睢N剖尾季滯僖ぁ;婊嗍當省N蒲脅患僖さ牧樸氬匚模僖ぶ諧<母魘秸壑Α⒉ɑ芡猓<髦指呤客跡嬗諭胄模副使闖鋈宋鐨蝸螅淺<蛄叮嬤諧E漵寫篤疲氈境莆霸鋪檬幀薄OM攣埔恢艹;嬖穎χ邢喔āT掠趁肺頻拿坊ǎ招拿貳;嬗諭臚獗詰腦破疲覽滯脛幸喑<幌蠛槲涫苯齷嬪習氬糠鄭峭獗諑妗3S每欏案!薄ⅰ笆佟弊鄭榛⒋道紉喑<h笪目計粲茫覽質倍嘣讜財髂諦淖髦魈饢剖巍6率倍嚶糜詒呤撾蒲?

(3)胎釉、造型及工藝。胎質粗,見氣孔,色灰白。釉發青,肥潤。碗不撇口,墩式。圈足根為兩面斜削、平切。多砂底,少釉底,見跳刀痕現象。盤有圓口、花口瓜稜腹兩種。大罐有胎接痕,常因燒結不好而掉底。露胎處見窯紅,盤、碗常見芝麻醬釉,俗稱檀香口。

3·正統、景泰、天順(1436—1464年)

(1)典型器。由於民族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時局不安定,民窯生產受到影響而減勢,但沒有象官窯那樣大起大落。這段時間民窯生產可以分為兩期,前期繼承宣德風格,後期開成化先河,是承上啟下的一期。典型器有江西省新建縣正統二年朱盤烒墓出土的青花纏枝蓮紋蓋罐,高20、口徑8.9釐米。南京博物院藏南京牛首山弘覺寺正統七年塔基出土青花纏枝花卉紋瓜稜蓋罐,青花開光雜寶紋瓜稜蓋罐。景德鎮市郊景泰四年嚴處土墓和景泰七年袁氏墓出土的一批青花瓷器。山西省博物館藏“天順三年大同馬氏造”款青花回紋爐。這是民窯中第一件寫帝王年號款的器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青花阿拉伯紋三足爐,底有“天順年”楷款。香港藝術館藏天順五年許願文銘青花纏枝牡丹紋盤螭龍紋瓶。另外,南京玉帶河出土的瓷片、景德鎮窯裡、湖田等窯址中發現的這一期瓷片,都證明了此期生產的持續。景德鎮昌江沿岸的十八渡為燒製此期青花的主要窯址。

(2)青料。多數為國產料。前期青料呈色蘭中偏黑,後期髮色淡雅的較多,鐵鏽斑暈散較少。青花品種有白地青花,外豆青裡青花,外祭藍內青花等。

(3)紋飾。前期佈局繁密,兩面都繪有繁密的花紋,後期佈局疏朗,筆法以一筆點劃為主,也有渲染。動物圖案有犀牛、麒麟、香草龍、獅子繡球、寫生蝴蝶、池塘鴛鴦、魚藻圖、松竹梅(松針為球形針葉)等,其中以前三者最為常見。人物題材紋樣較多,採用簡筆寫意,並配以雲朵,前期為大片雲,後期是小片雲,皆似神仙幻景。內容有陶淵明愛、蘇東坡夜遊赤壁、庭園嬰戲、張騫乘槎、攜琴訪友等。嬰戲紋的特點是:小孩肖額大,有劉海。壽星是冬瓜頭,時代早頭長,時代早頭長,時代晚頭短。文字圖案有梵文、漢文的吉祥字,福字多,壽字少,一盤為楷書。邊飾,龜背錦紋較多,蓮瓣常呈螺絲形,有雙重蓮瓣。

(4)胎釉、造型、工藝。胎較粗。釉色前期白中興青,後期白釉潔潤。造型墩厚;生活器皿與祭器多,有碗、盤、蓋罐、香爐、鈴臺、淨水杯等。罐蓋紐頂鼓起,呈荸薺形;瓶多帶雙耳,有月形、戟形、獸耳。爐有的帶座。瓶、罐均為砂底。碗,圈足深,圈徑大,底部常有乳點、縮釉點、芝麻點。盤有圓,口、花口瓜稜腹折沿式,足根內斜,而且較淺,口、花口瓜稜腹折沿式,足根內斜,而且較淺,食指和姆指難以提起。釉底、砂底均有。瓶罐不講究修胎,接口明顯。

(5)款識。此三朝共29年。正統見楷、草楷、隸書“福”字款。景泰,款字開始從器心移向器底,除“福”字款外,見“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款。天順,偶見紀年款,有將梵文作款識書於外底者。

明代中期民窯青花瓷器如何鑑定

1·成化(1465—1487年)

(1)典型器。江西清江博物館花人物爐,底墨書一週:“成化二十年七月吉日江桓壁因過景德鎮買回。”

(2)青料。用平等青,呈色淡雅,由於釉厚潤澤,而使得青花十分含蓄,個別有因青花濃重而黑色斑點。品種有黃地青花,青花釉裡紅(此種明代使用不多),孔雀綠青花,淡描青花填色等。

(3)飾紋。佈局疏朗。技法為渲染色勒,增加層次感。題材為百戲圖、松鼠葡萄、秋色圖、水藻浮蓮、花卉、花鳥等,以後二者為多。紋飾特點,水藻似黃豆芽、細長。牡丹葉呈鋸齒狀,外廓留一圈白邊、葉脈清晰,葉子畫成雞爪形,花果帶藤須。口沿常見邊飾有龜背錦紋、梵文。梵文過去單一作輔助紋飾,成化時組成立體圖案,影響到弘治。圈足一盤不用裝飾帶,僅畫兩條藍邊線。

(4)胎釉。胎體單薄,質地細膩。講究用釉,色白釉厚,有滋潤玉質感,光澤細潤,個別是差的釉發灰。釉的特點是內壁、外壁、圈足底三者一致,有的有細細的桔皮紋。

(5)造型、工藝。造型精巧規整,大件少,小件多,形式簡單,單,罐、碗給人發渾圓之感。香爐多見筒形爐和鼓形三乳足爐,底邊支撐三小乳足,亦見獸足香爐。碗的底足“挖足過肩”。器物底足整齊,碗的足根細圓,足徑變小,足根有一圈淡的枇杷黃窯紅,多釉底。罐等琢器,講究合適胎,接口不明顯,皆砂底,少釉底。

(6)款識。開始大量書寫帝王年號款。常見“大明成化年造”六字二行款、“大明年造”四字二行款、“甲辰年造”款,方勝、銀錠一類圖記款。

2·弘治(1488—1505年)

(1)典型器。過去將弘治瓷中好的歸入成化,差的放到正德,隨著紀年器物的不繼發現,此朝器物逐漸被認識。英國大維德基金會弘治九年銘青花纏枝蓮紋象耳瓶,高61.1釐米,外口沿銘文:“江西饒州府浮樑縣里仁都程家巷信士弟子程彪喜舍香爐花瓶叄件共壹付,送到北京順天府關王廟,永遠供養,專保閤家清吉買賣享通。弘治九年五月初十吉日信士弟子程存二造。”此瓶仿元至正十一年象恥瓶,屬弘治民窯中粗獷類型典型器。南京博物院化松鶴紋碗,底有“壬子年制”款,無錫弘治九年墓出土,碗高7,口公式15.2釐米,弘治壬子羅得弘治五年(1439年)。景德鎮落馬橋、陳家街窯址,為此期青花瓷窯址。

(2)青料、紋飾。多用平等青,髮色青淡,但無成化那種典雅感,有暈散現象。紋飾繪畫以勾勒渲染為多。成化瓷畫單調渾,弘治纖細,但也有粗獷風格一類的,如典型器中的象耳瓶。紋飾特點是纏枝花葉密而小,人物瀟灑,龍纖柔和,梵文圖案增多。纏枝花卉託八吉祥紋、包袱錦、樹石欄杆、鬆鹿紋(松針針葉由空白期的圓形變為此期的橢圓形)為典型紋飾。

(4)胎釉、造型及工藝。總的風格是胎質厚重,小件也有細巧的。釉有卵白釉與釉色發青兩種,肥厚,但不及成化的講究。造型敦厚,但不及成化的精巧。祭品很多,有香、淨水杯、暖碗等,暖碗又稱諸葛(孔明)碗,淺盤,三層夾胎,底有一小洞。暖碗於此朝最常見。有一部分器物帶座。工藝不及成化講究,瓶、罐、爐多為砂底,蓋罐器身較矮,肩由溜肩轉為豐肩。

3·正德(1506—1521年)

(1)典型器。此期上承明中期,下戾明晚期,為明青花風格由細巧轉為粗獷的轉化期。典型器有上海博物館花回紋硯,底有“大明正德十年十月方孟置用”款。景德鎮湖田、四圖裡、韋陀橋等窯都有此期民窯青花瓷出土。

(2)青料、紋飾。前期有平等青,後期逐漸出現回青,髮色不正常。青花特點發灰,鮮豔的不多,有暈散現象,品種有青花加雕地黃地青花(正德開始黃釉成蕉黃,俗稱虎皮黃,色較深,黃地青花的地色亦如此)、青花紅綠彩、青花鬥彩等,有及成化的秀氣。紋飾風格繁密,花葉細瑣,不豪放。題材常見鳳穿花、魚藻、獅子繡球、庭院嬰戲、樹石欄杆、蓮花托八吉祥紋、回紋,後三者最常見。紋飾弘治細,正德粗。

(3)胎釉、造型、工藝及款識。胎質厚薄不勻,較粗。清亮釉為多。稀薄,透明度強,底釉亦薄。碗造型有墩式碗、宮碗、高足碗。香爐形式多樣,有四方、象耳、龠口三足式。大件器增多,有葫蘆瓶、出戟貫耳瓶、軍持瓶、花插、奩盒等。工藝上不講究做工,碗底心往往下塌,又出現雞心底、跳刀痕、粘沙、窯紅等現象,瓶、罐接痕十分明顯。在碗上,偶見底心書楷款“正德年造”。

明代晚期民窯青花瓷器如何鑑定

1.嘉靖(1522—1566年)

(1)典型器。此期器物明顯反應出入晚明時,青花瓷發生了又一次顯著變化。典型器有景德鎮嘉靖元年、嘉靖四十一年墓出土的七件青花器。江西省南城縣嘉靖三十六年益莊王墓出土的青花正面龍紋盤。上海博物館藏“嘉靖辛酉年制”款青花花鳥紋碗。辛酉年為嘉靖四十年(1561年)。窯址有景德鎮湖田、觀音閣、四圖裡。

(2)青料。主要用回青料,呈色紫豔,不同於其他朝。常見色暈散,紋飾模糊的,為青料中回青比例太高或火候太過的緣故。青花品種多,有白地青花、黃地青花、藍地白花、外祭藍內青花、外紅釉內青花、青花五彩等。

(3)紋飾。畫法多為單線平塗,好的講究填色,不流向線外,工細,差的流向勾線之外,題材有纏枝花卉、龍鳳、花鳥、魚藻等。紋飾特點:花組字。用花枝、松枝組成福、壽,還有的花枝中空白寫字,有五穀豐登、天下太平、永保長壽、國泰平字等。八仙人物較多,有呂純陽、老君煉丹、龍紋開始有正面龍、庭園嬰戲圖,小孩子後腦勺開始變大,著長袍。龍紋開始有正面龍、螭虎龍,到隆慶、萬曆時大量使用。牡丹花葉似雞爪,八卦、八吉祥、靈芝紋飾也多用。

(4)胎釉。胎不及宣德以來的細膩,白中閃達,釉雖較細膩,但亮度強,不如中期肥厚、閃青。個別厚釉混濁。多數為青亮釉,釉面不夠平整,有隱的波紋。

(5)造型。總的風格是凝重。大件器增多。葫蘆形瓶始於正德,此時流行,還有天圓地方瓶、多楞瓶、四方瓶、八方瓶、帶蓋梅瓶等,瓶始帶活環。果盒有方勝形的。壺禎則以缽式爐為多。個別酒杯,玲瓏剔透,細薄。有八仙、文昌、壽星、真武等塑像。

(6)款識。式樣多,吉祥款有:長命佳器、福壽康寧、萬福攸同。頌語款的:富貴佳器、上品佳器、食祿佳器、富貴長春。專用款有“酒”、“湯”、“茶”等。還有東書堂、東蘿館一類堂名款。

(7)工藝。不注意修胎,瓶、罐接口明顯,有的二、三、四節相接,盤碗粗糙不工整,盤有塌底現象,碗有種底心凸起,俗稱“饅頭底”。塑像有三種方尖:手主、壓印模子次之,兩者結合少見。

2·隆慶(1567—1572年)

(1)典型器。嘉靖開始“官搭民燒”,民窯中精品與官窯不相上下。此期青花產量少,但質量不錯。典型器有南京博物院藏“隆慶二年”款青花攀枝娃娃硯。安微省歙隆慶銘青花牌位。

(2)青料。主要用回青,部分發色純藍穩定,另一部分灰淡。品種有折地青花、黃地青花、外豆青內青花、青花五彩、青花紅綠彩、淡描青花等。

(3)紋飾。佈局煩瑣、疏朗皆有。技法為單線平塗,填色工細的不向外擴散。紋飾題材,攀枝娃娃、馬上封侯、封侯爵祿為此期流行圖案;較常見的政治家串枝龍鳳,團龍,團鳳,爬形螭龍、團形螭龍,青花和暗花結合的錄芝,蓮塘遊禽,文字組成的圖案等。

(4)胎釉、造型。胎體細膩,精緻輕薄。釉面膩潤光亮,白中閃青。造型上敦厚的大件不多,除常見造型外,典型造型有多角形、銀錠式、四角、六角、八角等。文具用品有筆盒、筆架、硯臺等。名貴產品有菱花形洗、帶把提樑壺、高把子高壺等。

(5) 款識。多“隆慶年制”、“隆慶年造”四字二行楷書款,“隆”字中的“生”字常寫成“正”字,款外用單圈或無框。吉祥款有:萬福攸同、福壽康寧、永保長春等。頌語款有富貴佳器、上品佳器、長春佳器、大明年造佳器等。

3·萬曆(1573—1620年)

(1)典型器。此期有明確紀年墓葬和窖藏出土的器物相多。青花瓷以多取勝。典型器有江西省新干縣萬曆二十一年墓出土的青花獸紐蓋雙耳三足爐和青花攀枝娃娃瓶。吉林輝發城遺址出土的萬曆青花瓷。鄭州古滎窖藏出土的萬曆晚期青花瓷162件。

(2)青料。早期用回青料,呈色好的色澤藍中泛紫。後期主要用土青、石子青,髮色灰暗。絕大多數青花為雙勾線分水,達2個色價以上。品種有白地青花、青花五彩、青花紅彩,後期淡描青花、哥釉青花廣泛使用,延續到天啟,色澤淡雅有致。

(3)紋飾。佈局繁密凌亂,主題不顯,畫筆無力。題材除常見紋飾外,多見花鳥、雲龍、壽山福海、雲鶴、天馬、螭虎龍、魚藻紋等。人物故事紋飾多見八仙慶壽、老子講經、東方朔偷桃、東波夜遊亦壁、高士圖、嬰戲圖。嬰戲圖中常見攀枝娃娃。肩部邊飾多用錦地開光花卉紋。外銷瓷紋飾有異國風味。

(4)胎釉。胎土較細膩,瓷化程度好,胎薄。釉細膩,白淨,白中閃青。

(5) 造型。基本特徵是厚薄兼備,大小皆有。大的有魚缸、繡墩;小的如蟋蟀罐、小方碟。筆、硯、盒等文具多見。各種套盒、鏤孔三足、雙耳有蓋三足爐為此期特殊造型。墓誌銘亦常見。

(6)工藝。前期較工細,後期較粗糙。圈足一般不夠規正。

(7)款識。多寫“大明萬曆年造”,少數寫“大明萬曆年制”;多六字二行楷書款,少數六字三行;也有“萬曆年造”四字二行的。見有八字二行款“萬曆年制、棒日樓用”,“萬曆九年、李衙置用”。多偽託款,有書宣德、成化、嘉靖的。南京博物院件青花攀枝娃娃紋碗,內底心書“大明靖年制”,外圈足內書“大明成化年制”,字體不規正,兩款均為假。

認識青花瓷款識的形式和種類

我國古代青花瓷,繪畫裝飾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圖案款識種類繁多,各個時期的款識均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根據青花瓷款識的形式,種類來看,主要可分為紀年款,吉年款,讚頌款和紋飾款五大類.

紀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寫、刻、印等方法標明瓷器燒造年代的款識,稱為紀年款。我國古代瓷器款識,以紀年示為主,紀年款又帝王年號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號的干支款兩類。明代永樂年間,在青花瓷上開始出現紀年款,篆書字體飄逸流暢,邊飾蓮瓣紋。宣靖款端莊剛勁。成化款鐵劃銀鉤,釉面有雲蒙氣。嘉靖款筆劃粗重,勁中藏秀。前人曾將明代紀年款歸納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五句話。清代康熙款字體工整,青花料色明麗。雍正款楷書蒼勁有力,格式講究。乾隆、嘉、道光款多為篆體,字體排列緊密,猶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識中"江西瓷業公司"款較多,楷書秀逸,其中還有英文款識"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標誌,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窯青花瓷的紀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體草率。書寫得很隨意。

吉言款 書寫含有吉祥寓意的詞句,民間青花瓷上常普遍見到。字體多為行草,瀟灑飄逸,一氣呵成。"福壽康寧"、"長命富貴"、"萬福攸同"等語句表達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書寫在瓷器上,作為私家收藏的標誌。有"浴硯書屋"、"若深珍藏"、"白玉齋"等。堂名款瓷的製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讚頌款 寄託了陶瓷藝術對瓷器的喜愛之情,如"玉石寶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歷史悠久,是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潔白光潤,"玉"就只能屈居為"弟"了。

紋飾款 又叫"花樣款",以簡練的圖案裝飾器底,為民間青花瓷的特色款識,與篆刻中的"肖形印"有異同工之妙。圖案有博古圖、暗八仙、八吉祥等。紋飾款中的"豆乾款"為菱形框架結構,猶如現代建築中的高樓大廈,是民間作坊的記號,又叫"花押"。

古代陶瓷款識,是鑑定其製作年代的重要依據,由於歷代青花瓷的款識的字體、寫法、料色和風格都有其顯著的特點,因此,只要掌握了款識的基本規律,就能準確地判斷古瓷的時代、窯口。古代青花瓷款識中的書法、圖案,對於書畫、篆刻藝術的創新也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元明清三代青花瓷的特點

歷史的車輪,沿著自有的步伐向我們走來。而她,宛如一個淡靜如水的女子般靜默的隱匿在一處,隨著時間的延續與世人相見。白底藍花,典雅隨著枝藤蔓延,它就是青花瓷,在這裡,中國名瓷網帶您一同回溯到青花瓷的本源。

青花瓷器是中國陶瓷史上一朵豔麗的奇葩,白地藍花瓷器的專稱。其製作方法是先把青料在素胎上繪成各種圖案紋飾,然後上釉在高溫下(1200度以上)一次燒成。青花以簡練的筆法和單純的色彩表達了豐富的藝術語言,有著感人的藝術吸引力;在表現方法上,是以同一顏色的各種深淺不同的色調及筆觸線條來表現對象,與國畫基本相似,它表現的內容題材、形式、手法都極為廣泛。特點是明快、清新、雅緻、大方,裝飾性強,色澤清新,紋飾優美,歷久不衰,素為國內外人士所珍愛;並且在世界的製造瓷器的工藝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元代青花

從國內外傳世或出土的元代青花來看,其料色有所謂“蘇泥勃青”型的,即藍裡有黑色斑點,線條有暈散現象;有呈鮮豔的藍紫色的,它非常接近於現代用很純粹的氧化鈷所配製的青料色調;也有呈灰青色的,它可能是使用土料繪成的。就這些情況來看,當時的青料來源比較廣闊。

元代青花不但料色豐富,而且在器型及花紋裝飾上也相當工整細緻,有其一定的特色。

明代青花

明代是中國古代青花瓷器生產的黃金時期,青花瓷作為瓷器生產的主流亦在宣德朝達到了其製作的頂峰。宣德年間使用的青料,大部分是進口鈷料,即所謂“蘇泥勃青”料。因含鐵量高,含錳量低,在適當的火候下,能燒出像藍寶石一樣鮮豔的色澤,且燒成後往往在青花部分會出現有金屬光澤的黑色斑點,形成宣德青花瓷器的重要特徵。

清代青花

清代的青花瓷在明代青花卓越成就的基礎上,繼續有所發展和提高。特別是康、雍、乾三朝,在瓷器造型、釉彩、花繪等方面,都獲得了新的成就。青花瓷器的料色,似今雲南珠明料的色調,具有鮮麗明爽之感,青花器物的紋飾,山水、人物、花鳥無一不齊,稱為清代三冠。

其器物樣式,一變明代風貌。造型多為挺拔硬朗的形式。如棒錘、芭蕉、鳳尾、花觚等式樣,多硬直及方體器型。與當時清麗、明朗的青花裝飾名副其風格能取得相互協調統一。

青花的色調鮮藍青翠,明豔淨麗,嬌翠欲滴。畫法精細挺秀,分色層次增加,甚至在一筆中分出深淺濃淡的筆韻,表達出純熟的繪瓷技巧和豐富的表現力。

直到現在青花瓷依然是藏友們的摯愛,不只是因為它古,而是因了它的本源,青底白花一闋詞,耀白了心底,染青了流年。

如何從胎、釉來鑑定歷代青花瓷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撈起,雲開了結局,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這是周杰倫那膾炙人口的《青花瓷》,短短几句就道出了青花瓷那無盡的韻味。而如今收藏青花瓷也成為了收藏界的一大熱門。鑑定青花瓷器應從胎、釉、造型、紋飾、繪畫風格、青料的呈色、工藝以及書寫款識等幾方面入手,分析、瞭解它的時代特徵和發展趨勢,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如果您能懂得怎樣鑑定青花瓷器便能從收藏中獲得極大的樂趣,也能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由於古代青花瓷器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所以從明成化(1465—1488)起就開始仿製前朝的青花瓷器,直到今日江西景德鎮仍在燒製大量的仿古青花瓷器。作為一個收藏者,當然不會願意出高價去買“假古董”。但是,一些仿古作偽者的手段非常高明,其作品往往能夠以假亂真,這就需要收藏者有一定的辨偽能力,如今快報《藏品》特別邀請程曉中教授分期講述青花瓷的專業知識,為讀者提高鑑賞和辨偽能力。

從胎、釉鑑定歷代青花瓷

胎,或稱胎骨。瓷坯經高溫燒結後即成了“胎”。瓷胎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鋁和少量的鉀、鈉、鈣、鎂、鐵等元素。潔白的瓷胎是燒製青花瓷器的基礎,一般以瓷石和高嶺土為原料,在1300℃以上的高溫下燒成。釉,是附著於瓷胎表面的玻璃質覆蓋層。釉有著與玻璃相類似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對瓷胎起著保護和裝飾作用。釉的主要成分與瓷胎基本相同,只是鉀、鈉、鈣、鎂等助熔劑的含量較高,使釉汁易於在高溫下熔融,填補了瓷胎表面的孔隙,顯得光亮而平整,好似給瓷器穿上了一件整潔、美麗的外衣。由於各個時期用於燒製青花瓷器的胎和釉的成分有所差異,修胎、挖足、施釉的工藝也不相同,所以通過對胎、釉和製作工藝的觀察分析,有助於辨別青花瓷器的時代和真偽。

唐代青花

瓷器胎質比較粗鬆、厚重,胎色有黃白和灰白兩種。由於胎料的漂洗、篩選十分粗糙,所以在胎土中往往可見夾雜著一些灰色、黃色或黑色的小砂粒,瓷胎中還有比較明顯的小氣泡或孔隙。為了掩蓋胎色之不足,在器物的胎、釉之間都施有一層白色的化妝土(又稱“護胎釉”),釉色也有灰白和乳白兩種,釉面往往還有細密的冰裂紋。

元代青花

瓷器的窯場集中於江西景德鎮,因為那裡有豐富的優質瓷土資源。早在唐代晚期,景德鎮瓷工就利用附近盛產的高嶺土燒造胎質細膩的青白瓷。元代工匠又改用先進的“二元配方”,即在高嶺土加入瓷石,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鋁的含量,提高了瓷胎的緻密度和潔白度,為成熟青花瓷器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在如此潔白的胎體上繪製青花瓷器,更能夠襯托出青花的嬌豔、純美。景德鎮元青花瓷的釉面也非常透明,釉層厚薄均勻,玻璃質感強。釉色微微泛青,顯得沉靜雅緻。

宋代青花

瓷器比唐代有所進步,胎質比較細密、堅硬,少有孔隙;胎體比唐代也要輕薄一些;胎色白中泛灰,露胎處見火石紅;釉層稀薄、透亮,釉色青灰有開片。

明代青花

瓷器的胎體,從總體上看比元代輕薄,較清代厚重。胎質比較潔白細膩(除一些民窯粗瓷或漿胎青花瓷)。釉麵肥厚、滋潤,釉色泛青。

清代青花

瓷器的胎體,總體比明代要輕薄一些。前期胎體稍厚重,胎質堅緻細密;中期胎體輕薄,胎色潔白;晚期胎體厚重,胎質粗鬆。釉面也不及明代厚潤,釉層趨向稀薄,釉色前期較白,釉面平整;中期以後釉色泛青,或呈青灰色,釉面起伏似波浪。

簡述青花瓷發展歷程

淺談青花瓷及徵購

資料圖

青花瓷具有非常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歷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愛,青花瓷的歷史價值非常高,起源於唐代。宋代青花瓷雖有生產,但仍屬於初級階段,發展緩慢,傳世器物很少。元代青花瓷趨向成熟,尤以江西景德鎮青花瓷最為精緻,有一定數量的青花瓷器傳世,成為今天世界各大博物館的珍藏品與各種拍賣會上的搶手貨。

元代的青花瓷器發展已比較成熟,青花料在當時分為進口和國產兩種,早期使用的色料來自海外,稱為“蘇麻離青”或“蘇渤泥青”,簡稱“蘇青”。元代青花瓷的胎體一般較為厚重,色彩鮮豔、構圖繁密,採用多層裝飾,花紋以龍鳳、魚藻、鴛鴦、荷鷺、纏枝花、山水、人物故事居多。內容豐富,筆法自由,生動傳神;畫面層次豐富,構圖飽滿,裝飾性極強。許多器物畫有八寶、蓮花、海馬和大雲頭等紋飾,明顯受到喇嘛教藝術的影響。元青花造型優美,古樸端莊。既有恢弘雄偉的大器,如大罐、大盤、大碗等;也有精細靈巧的小器,如胎體輕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盤等。元青花線條蒼勁有力,平塗結合勾、皴、點、染,表現了與水墨畫相同的藝術效果,顯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繪畫才能。

明代是青花瓷發展的高峰時期,無論是景德鎮官窯,還是各地民窯,都創作了許多精美的傳世佳作。這一時期的青花瓷,一直被視為是中國青花瓷的一種典範,為後世所追仿。特別是永樂、宣德和成化、嘉靖及萬曆年間官窯燒製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豔、造型多樣、裝飾豐富而著稱於世。成化年間,青花瓷使用了一種新的青料,叫“平等青”,也叫“坡塘青”,這種青料產於江西瑞州。“平等青”髮色穩定,色澤淡雅、柔和,給人一種若隱若現、虛無縹緲的感覺。成化青花瓷,色澤淡雅,釉麵肥潤、撫之有玉質感;胎質細膩純潔,白釉瑩潤嬰戲等。從嘉靖到萬曆,用於燒製青花瓷的色料是一種叫做“回青”的色料。所謂“回青”,也稱“回青”,與“蘇青”一樣來自阿拉伯地區。而萬曆年間的青花料則產自浙江,也由此名為“浙料”。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對瓷器的生產工藝、胎釉質地、畫面裝飾都十分關注,甚至到了事必躬親的地步,使清代青花瓷的製作技藝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民窯青花在紋飾方面,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充滿生活氣息。出現了許多歷史題材和戲曲故事畫,如歲寒三友、米芾拜石、《西廂記》《三國演義》等。在瓷坯上繪畫,一種顏色能表現出濃淡深淺多種層次,與中國畫“墨分五色”一樣,有“料分五色”之說。官窯青花,器物大小要求適度,畫面效果重視神韻,造型變化講究韻律。民窯青花則不拘一格,運筆熟練剛健,畫風自然隨意,具有很強的民間風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