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青花是青花瓷的鼻祖嗎?—與馬未都先生共同探討此青花非彼青花

陶瓷 青花瓷 馬未都 文物 考古 班墨空間 2018-12-02

隨著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揚州唐城遺址出土了幾件唐青花瓷殘片以來,在國內學術界就存在著青花瓷鼻祖唐代說和元代說兩個不同派別,雙方各持觀點,論據各持一辭。畢竟這是個嚴肅的課題,一定要有事實依據,不可兒戲,到底哪派正確呢?相信只有物證和時間能證明一切。

唐青花是青花瓷的鼻祖嗎?—與馬未都先生共同探討此青花非彼青花

前不久,我收到了一件完整的疑似元青花瓷盤。加之幾年前收藏到的兩件盈字款青花瓷。通過查閱資料與藏友交流,閱讀相關書籍,我覺得是說出自己觀點的時候了;我認為唐青花就是青花瓷的鼻祖。

唐青花是青花瓷的鼻祖嗎?—與馬未都先生共同探討此青花非彼青花

幾年前,我有幸收到了兩件盈字款青花瓷器,為弄明白它是否唐代產品,我訪遍了瓷器收藏圈的朋友。其中有私人博物館的館長,省博知名的權威瓷器專家,國家博物館專家,以及景德鎮陶瓷學院的教授。沒有一個說到唐代的,但有說明仿、清仿、民國仿的,讓我一頭霧水,不知所宗。

為弄明白一個"盈"字,我詢問了多名語文老師,沒有認識的,在與一位八十多歲的收藏老人那裡得知,唐代有大盈庫說。康熙字典得知瓷器底款上的盈字和現代使用的盈字同義。字弄明白了。胎,釉符合唐代特徵嗎?從此對邢窯、唐三彩、魯山花瓷增加了關注度,也買了些藏品進行學習研究。從中學到了很多知識。特別是購買了趙青雲、張學老師撰寫的《中國唐青花瓷研究》一書後,明白了由於缺乏完整的器物,以及不顯成熟的產品,有些疑問尚處在爭議與探尋中,也使兩派的爭執維繫在爭論之中。經過學習後,我茅塞頓開。因我有實物,我堅信一個事實,"真的說不假""假的說不真"科學的理論是要尊重客觀事實,來不得半點虛假,根據我所瞭解唐青花瓷知識,有理由相信,我的兩件藏品就是唐代的,而且是唐代末期御窯貢品,"盈"字款青花瓷器。

馬未都先生曾在《北京商報》發的《唐青花不是青花瓷的鼻祖》一文中表述"我認為他們所說的唐青花跟真正的青花瓷沒有關係,中間並沒有質地、色彩等傳承關係"。馬先生認為要說唐青花是青花瓷的老祖宗,那就得跟青花瓷的原產地景德鎮瓷器做一下對比,但從他在市場上看到的一些完整的唐青花看,質地上跟真正的青花瓷有很大差別,偶然的相似不能證明什麼,孤立的個案不能成立"源頭說"。好多唐青花瓷就是一些類似唐三彩的釉陶,連瓷都不是。唐三彩有很多藍色,一些人認為釉底下呈現藍色就是唐青花。那我只能說"此青花非彼青花"。

唐青花是青花瓷的鼻祖嗎?—與馬未都先生共同探討此青花非彼青花

隨著近些年的考古出土發掘證實,在隋末北方邢窯就出現了含長石、石英、高嶺土的三元配方的透影白瓷。邢窯的白瓷產品胎、釉中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的含量較高,燒造技術成熟,燒成溫度應不低於1380攝氏度的高溫,也就是說中國的瓷產品在唐代已達到和接近現在國際硬瓷標準,提前世界一千多年,可以說唐代的瓷產品已達到中國瓷業發展的第一個高峰。

關於藍彩,唐青花的藍彩和唐三彩的藍色有本質的區別,唐青花是在唐三彩的基礎上發生發展起來的。唐青花的發展過程分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二次燒,一次燒;白底藍器又分為低溫鉛釉和高溫鈣釉。而唐三彩工藝是固定的,只是一道藍色而已。唐青花瓷的藍色變化多端,有深色的、淺色的、豔麗的、發黑的、發灰的。但有一個共同點,青花料中有明顯的黑色結晶斑點。這可能是由於鈷藍料是低鐵低錳含銅的原因吧?有待專家學者做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關於彩繪:唐三彩採用的是分區施釉法,而唐青花采用的是整體施釉法,時代"胎記"不一樣,唐三彩有返鉛現象即銀釉,而唐青花沒有返鉛現象,而顯現出寶光晶瑩。

唐青花是青花瓷的鼻祖嗎?—與馬未都先生共同探討此青花非彼青花

唐三彩

再說青花瓷:因為我有完整的實物。通過觀察是先在素胚胎上施鈷藍釉(無化妝土)再施透明釉,在12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中一次燒製而成,瓷化程度高,可與現代瓷相媲美。在折射光微觀痕跡鑑別儀下,無物理、化學除光做舊的痕跡,但有自然氧化的現象。因唐代距今久遠,沒有發現傳世器物和成熟的青花瓷標準瓷器的考古發掘,何談上手研究呢?所以僅憑現代人的收藏經驗猜測唐人的智慧,斷定是仿製品就不難理解了。

再說制胎,我的兩件實物均是模製拼接而成。說明了它當時的需求,符合"不論貴賤都用之"的時代特徵。此種方法能極大的提高它的生產效率。因使用的市北方產的次生高嶺土,胚胎中含有氣孔和汽泡。藏品外觀可見蠅翅紋以及死亡汽泡等自然氧化的痕跡。

再說造型,如這件淨瓶,造型輕盈,俊美,有異域文化元素,符合唐人開放,吸取外域文化的審美風範。此淨瓶在瓷器圖錄中從未見過如此美麗的淨瓶,仿造不可能這樣具有創新和創造力,也就是神韻。

唐青花是青花瓷的鼻祖嗎?—與馬未都先生共同探討此青花非彼青花

再說畫工,開創了在瓷器上作畫的先河,僅憑窯工的想象力是無法達到唐代官僚士大夫貴族階層在禮器上的基本要求的,應有當時宮廷造型師和宮廷畫師參與制作完成。

再說施釉:採用沾釉方式,內外施滿釉,符合當時邢窯工藝特徵。

再說仿品:出土資料顯示,唐青花產品只出現餅底和玉璧底二款,而仿品底款有現代漢字"盈",有圈足底,青花釉料中無黑色結晶斑點,釉面無自然氧化跡象。

總之,唐青花產品,雖然青花髮色還不夠穩定,但青花貢器在燒造技術上卻明顯成熟。個人認為不排除個別燒造皇室貢器的窯口青花瓷燒造技術已趨向成熟。

再說這件疑似元青花瓷盤,該盤經浸泡清洗泥土味道十分濃重,青花髮色也十分不同。盤內紋飾髮色成熟,繪工濃淡分明,但盤口沿處有深藍、黑藍、灰藍共存的現象,有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出土的十三片殘片中青花花色的特徵,是巧合,還是時代特徵,有待進一步分析。關鍵的一點是在青花料中發現了黑色的結晶斑點,這種結晶斑點在唐青花中十分明顯,個人認為,由唐到元鈷藍釉料的使用技術已得到很大的提升。鈷藍釉料應是同一產地的低鐵低錳含銅的青花鈷料。但也不排除青花鈷料中銅的含量有減少的可能性。

唐青花是青花瓷的鼻祖嗎?—與馬未都先生共同探討此青花非彼青花

個人觀點:元青花少,唐青花更少,宋青花少之又少。可能和宋人的欣賞取向不同有關。宋人崇尚單色釉,追求單色釉的自然美和自然變化美。使得青花瓷的發展到宋代受到制約。從唐到宋,雖有傳承(南方窯系,北方窯系均出現青花瓷的燒製)也只是一息尚存,沒有發揚光大,到了元代由於時代的變遷,多民族的文化融合,人們的思想意識發生了改變,審美取向也發生了變化,加之西域人崇尚藍白變化的視覺效果,以及景德鎮優質高嶺土的發現和使用,使得青花瓷的發展星火燎原,一日沖天,也為元青花是青花瓷的鼻祖提供了詳實的實物依據。

我個人是"唐青花是青花瓷的鼻祖說"的堅定支持者,願為"唐青花是青花瓷的鼻祖"的共同探索提供藏品,供國內專家、學者共同研究,願我的舉動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讓唐青花瓷的起源在中國,青花瓷的研究也在中國能夠成為現實。

以上觀點僅個人之見,不妥之處,恭候與馬未都先生共同探討。

作者簡介

陳光明,男,湖北省武漢市人。1961年4月18日出生,78屆高中畢業,待業一年後,79年12月在瀋陽軍區39軍116師炮兵團司令部服役,83年底復員,84年在武漢三六0四工廠工作,直至退休。

玩收藏30多年,主玩錯幣和高古瓷器著看對唐青花瓷和大明建文年制的瓷的研究。

往期觀點回顧:

1、《淺談62版一角紙幣(錯幣)》兩次被《楚天金報》報道,是網上可以查詢的錯幣品種;

2、《唐青花御窯瓷器探源》公佈發現有御窯款唐青花;

3、《唐青花是青花瓷的鼻祖嗎?》與馬未都先生共同探討“此青花非彼青花”;

4、《青花瓷探源》2018年4月9日在[唐青花藝術沙龍]微信訂閱號發表;就故宮博物院專家李炳輝的青花瓷要注備的“五個要素”開展討論,證明有符合青花瓷定義的唐青花的存在;

5、《揚州博物館霽藍釉白龍紋梅瓶,我想對你說》一文將揚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霽藍釉白龍紋瓶的鑑定結果做出了否定,應為明朝早期的藏品,並用自己的三件藏品佐證了自己的觀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