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職業技術學院——長沙教育

譚嗣同 大學 雷鋒 韶山 五金工具天天看 2017-05-02

一、概述

長沙職業技術學院——長沙教育

長沙職業技術學院是一座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坐落於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

學院創辦於1902年,前身是由譚嗣同夫人李閏等人創辦的瀏陽官立師範學堂。2001年更名為長沙特殊教育職業學院,2006年5月更名為長沙職業技術學院。

截止2016年7月學院佔地面積3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8萬平方米,固定資產2.37億元

長沙職業技術學院是長沙市人民政府主辦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其前身是由譚嗣同夫人李閏等人於1902年創辦的瀏陽官立師範學堂。百年名校,人才輩出,胡耀邦、楊勇等同志都曾在我校就讀。學院現有雷鋒、瀏陽、天心三大校區,佔地面積450畝,建築面積15.8萬平方米,固定資產2.37億元。

二、歷史沿革

綜述

長沙職業技術學院前身湖南瀏陽師範,創建於清朝末期,經歷三個朝代,歷史悠久,是一所百年老校,她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優良的辦學傳統。2001年更名為長沙特殊教育職業學院,2006年5月更名為長沙職業技術學院。

晚清時期

譚嗣同戊戌變法失敗後,清政府懾於民主革命的高漲,於1901年(清光緒27年)頒發了興學堂的詔令。瀏陽維新人士以繼承譚嗣同烈士的遺志為己任,重興辦新學之風。遵循“宜首先培養師資”的思想,1902年,貝遠征、李閏(譚嗣同夫人)等人創辦瀏陽官立師範學堂於長沙城內學宮街,故又稱瀏陽縣駐省師範。瀏陽駐省師範標誌著瀏陽師範學校從此延生了。她是湖南省最早成立師範學校之一,也是我國最早成立師範學校之一。

1908年(光緒34年)7月,繼瀏陽駐省師範開辦瀏陽師範簡易科兼地方自治講習所於瀏陽縣城。縣知事張致遠任正監督、劉安訓任勸學總督、孔憲時任堂長。招收學生105人,學制一學期。學生修業期滿,學校頒發畢業文憑給學員。畢業文憑上方印有“上諭”,雙龍為飾。其辦學宗旨是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一時期的瀏陽師範教育,開始由封建教育轉入了資產階級的民主教育。

民國時期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南京政府成立。教育部頒發了《師範學校規程》和《小學校令》,開闢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的新紀元,給師範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瀏陽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1912年(民國元年),根據湖南省教育總會的決議,開辦瀏陽縣立初等小學教員養成所於瀏陽縣城,附設一所小學,作為學員實習基地。吳觀明任所長,彭義右、張輔明任正副監學。教員養成所為瀏陽舉辦小學培訓了當時所急需的教員。推動了瀏陽教育事業的發展。

1912年,在勸學所黎星渠、張繼資等人的支持下,創辦瀏陽縣女子甲種師範於縣城柴家巷迎福寺(今新文路步行街故地),附設小學甲乙兩班,由劉淞鞭主持將迎福寺修葺改建為校舍,聘請劉靜容為校長,李閏(譚嗣同夫人)為學監,張聖湘為副校長,1913年正式開學。這是瀏陽最早的女子學校。

1919年8月,瀏陽甲種女子師範學校遷長,併入長郡中學師範部。原附設的小學班仍然保留,稱女子學校。

1926年,縣教育局局長潘介棠恢復縣立女子甲種師範,附設女師附小,潘介棠兼任女師校長。

1927年,中共瀏陽女師黨支部成立,李玖銘任書記。1927年1月,邵振維被選為中共瀏陽縣委委員,擔任縣工會女工部長、縣婦聯黨委、縣特別法庭組成人員。以後,邵振維被選為瀏陽縣政務委員會主席(代縣長)。她是瀏陽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女縣長。“馬日事變”後,她參加瀏陽工農義勇隊圍攻長沙,因受傷未赴平江,留在瀏陽轉入地下鬥爭,1928年被捕,英勇就義於瀏城狀元洲,年僅23歲。

1929年,瀏陽公學開辦,女師併入瀏陽公學,改名為女中部。校址在縣城蜈蚣蛉,吳紀猷任校長。這年春,胡耀邦、楊勇(原名世俊)、喻文彬等考取了瀏陽公學。他們在校關心時事,胸懷大志,為中華民族內亂外患而憂慮,立下革命的決心,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投筆從戎,獻身無產階級革命,南征北戰,都成了中華民族棟樑之材。

1930年瀏陽公學停辦。1931年,將公學改辦為瀏陽縣立簡易鄉村師範,縣教育局局長彭家友兼校長,校址仍設在蜈蚣嶺紅十字會院內。設男師和女師兩個部,男師部分三冊班和新生班。三冊班招收原瀏陽公學的學生,女生部也招同樣的兩個班。後因學校備案未得批准,1932年下學期將簡易鄉村師範改辦為瀏陽縣立中學,鄒德彝任校長。

1936年,瀏陽縣立中學奉命改為職業學校,因條件不夠,又恢復為瀏陽縣立簡易鄉村師範學校,學制四年,仍以鄒德彝任校長。

1937年,抗日期間,學校為避戰亂,幾經遷徙。1938年下學期,遷到瀏陽東鄉沔江,租賃黃甲山羅家大屋作校舍,繼續辦學。

1938年11月,鄒校長在國民黨的逼迫下辭職。縣長張明達兼任簡易鄉村師範校長,由教導主任李鴻樾(玉林)負責全校校務。1940年4月正式任命李鴻樾為校長。

1943年上學期學校遷到水佳土塅,男生住在亭子屋,女生住在譚家大屋。1944年上學期,日寇攻陷瀏陽城,學校被迫停課。1945年上學期,學校遷往官渡觀音塘復課並招生。下學期遷到三口筱墅壠繼續上課。

抗日勝利後,1946年學校改名為瀏陽縣立簡易師範。簡稱“簡師”,學制仍為4年,招收高小畢業生入學,增開了地方自治一科。1946年6月李鴻樾辭去校長職務,李左黃任校長。1947年,學校遷回瀏陽城郊佛嶺。簡師學生組隊參加瀏陽縣中學第五屆運動會,男生獲籃球冠軍;女生獲籃、排球冠軍。田國英獲田徑賽個人四項第一。1948年12月,簡師與瀏中合併。瀏中簡師部仍辦在佛嶺。1949年2月縣長魏逸群兼任瀏中校長,李左黃任代校長,主持全校校務。

新中國時期

1949年7月9日,瀏陽和平解放。縣人民政府接管了縣立中學和簡師。簡師由城郊佛嶺遷到縣城文廟與縣中合校,稱瀏陽縣中簡師部。取消了國民黨的“訓導制”和“公民”課程,開設了馬克思主義課程,建立了班主任制度,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教育思想。1953年9月,根據湖南省人民政府教育廳通知,瀏中的簡師部併入新辦的湘潭師範學校。

1958年,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湘潭專署決定開辦瀏陽師範,學制三年制,李應凱任校長。選定瀏陽縣城周家田周家祠堂及其後山為校址,邊建校,邊招生。並把城東、城北和中心三所小學作瀏師附屬小學。

1960年,陶宗亙調任瀏陽師範學校副校長。這時學校除招中師班外,還辦有輪訓班(培訓在職小學教師)、速師班、初師班以及附屬小學。

1962年國民經濟調整,瀏師停辦。尚未畢業的中師6—9班學生,轉入湘潭師範相應年級繼續學習至畢 業。

瀏師停辦時,瀏陽縣政府利用瀏師校舍開辦瀏陽縣教師進修學校,1967年進修學校停辦。

1970年,瀏陽縣革命委員會收回被竹器廠佔用進修學校的校舍,恢復瀏陽縣師範學校,葉升任校長。培訓瀏陽縣初中和小學在職教師。從1971年起開始招收國家計劃內的一年制和二年制中師生,學生由大隊、公社推薦入學。1970年至1976年,正值“文化大革命”的中、後期,使教育教學工作再一次遭受左路線的破壞。

1976年打倒“四人幫”,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撥亂反正,學校恢復了正常秩序。1979年唐順清任支部書記,趙一安任校長。

1980年10月15日,瀏陽縣政府將瀏陽縣師範學校又改名為瀏陽縣教師進修學校。

1981年,為了調整中師學校佈局,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師資質量,是年3月12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潭地區行政公署政發(1981)34號文件通知,瀏陽師範學校收歸湘潭地區教育局直接管理(但未經省政府備案)。當年7月5日,啟用“湖南省瀏陽師範學校”新印章,趙一安任校長。瀏師與瀏陽縣教師進修學校共用校舍,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這段時期,瀏師肩負雙重任務,既按國家計劃統招中師班,又根據瀏陽縣教育局的部署,舉辦各種類型、不同科目的培訓班和中師函授班。中師班招收高中畢業生入學,學制二年,學生來自瀏陽、醴陵、茶陵、攸縣、湘鄉、湘潭縣、湘潭市和韶山等地。

1981年10月3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覆函)湘政辦函(1981)337號文件致湘潭地區行政公署的“關於調整湘潭地區中師學校佈局的批覆”中通知:“增設瀏陽師範學校,規模不超過500人,其建校經費由地區統一安排。”

1983年下半年,瀏陽縣劃歸長沙市管轄,瀏師成為長沙市教育局直屬單位。

1984年起,按湖南省教育廳指示,普通中師班招收初中畢業生入學,學制改為三年;同時還招收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民辦教師入中師學習,學制二年。學生主要來自瀏陽、長沙兩縣。同年4月13日,湖南省教育廳廳長周忠尚在衡陽召開中師“三定”工作會議上宣佈要把瀏師建成一所現代化的、第一流的、能夠對外開放的中等師範學校。從此,瀏陽師範學校走上了有目的、有計劃的建設軌道,從根本上改變了原來的面貌。

2009年與育德會計聯合建立會計實訓基地。

三、校園文化

校訓

立德精技 尚學篤行

“立德”,取自《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德”包含個人品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人生最高境界是立德有德、實現道德理想,為人德為上,做事德為先。

“精技”,“精”即“精通”、“精湛”之意,“技”指技藝、技術、技能。“精技”就是要重視走專業化發展之路,精究技藝、精通技術、精鍛技能。

“尚學”,就是崇尚學問,“尚”有尊崇、注重的意思。“學”為學問、學習,尚學是主張人應喜愛和注重學習。

“篤行”,取自《禮記·儒行》:“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篤”是專一,是忠實,是堅定;“行”是實踐、是行動。“篤行”就是學以致用,踐行所學,既要學有所得,也要踐履所學,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做到知行合一。

“立德精技,尚學篤行”要求我們既要立德樹人,以德為先,又要精通技術技能;既要注重學習學問,又要踐行所學,知行合一。體現了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又契合學院辦學實際、辦學理念、辦學宗旨。

校風

勤奮務實團結文明

勤奮:是指認認真真,努力幹好每件事情,不怕吃苦,踏實工作。勤奮是成功的基礎之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

務實:是指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追求務實精神;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堅持科學精神。

團結:是指通過共同的信仰、一致的行動、相似的工作作風、共有的價值觀念、標準的行為規範而凝聚起來的一種團隊精神和工作合力。

文明:是指人人相互尊重、談吐文雅、舉止得體,知榮辱、明禮儀、遵紀守法,有良好行為習慣,追求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的和諧統一。

“勤奮務實、團結文明”要求我們既要認認真真做事,不怕吃苦,踏實工作,又要說實話、辦實事、講實效,求真務實;既要形成具有共同信仰、一致行動的團隊精神和工作合力,又要注重知榮辱、明禮儀、守法紀的良好行為習慣。體現了學院的辦學理念、育人方針、學術追求和管理特色。

教風

教書育人敬業愛生

教書育人 :教書即教授知識,這是基礎;育人即通過教育讓人成長,這是目的。教書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完整的教育過程。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神聖職責,也是教師法對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禮記·學記》中指出:“師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韓愈《師說》中指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些論述,都肯定了教書育人的重要性,而且從不同角度揭示了教書育人的必然規律。

敬業愛生:“敬業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就是用一種很恭敬嚴肅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職業,表現在工作上就是專心、認真和負責。敬業,就是強調教師在教書育人工作中的高度事業心、責任感和崇高的榮譽感,就是愛校、愛崗、守業、樂業的奉獻精神。愛生是教師的偉大情懷,愛心是育人的支點。學生只有得到了關愛、尊重和理解,才能學會自尊、自重和自信。只有教師尊重和關愛學生,才能使學生感受到教育的快樂。

“教書育人,敬業愛生”要求我們既要科學的傳授知識,又要注重對學生品德培養、思想薰陶、行為規範、人格塑造;既要專心工作,愛校、愛崗、守業、樂業,又要關愛學生,尊重學生。體現了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特點和作風,是教師精神風貌、行為風尚、職業道德、專業知識水平、教育教學方法和技能等要素的綜合表現。

學風

勤學善思礪能致用

勤學善思 :勤學,即勤於學習,勇於探究。善思,即勤于思考,善於思考。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是入書,思是出書。出入有道,學業方可有成。所以,正確的讀書方法是:既學又思,既思又學,從學中思,在思中學,二者缺一不可。

礪能致用:礪能,即崇尚技能,強調才幹和能力。致用,即盡其所用,強調理論聯繫實際,強調腳踏實地,注重實效。

“勤學善思,礪能致用”要求我們既要勤奮學習,又要善於思考;既要培養能力,又要學以致用。體現了對高職學生讀書方法的一般要求和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獨特要求。

學院精神

堅苦自立奮進圖強

堅苦自立:“堅苦”就是“堅忍刻苦”,是指抱定宗旨,矢志不移,勇往直前;含有信念執著、意志堅強,勤勉刻苦、務實篤行之意。“自立”是指不依賴他人,憑自己的勞動而獨立生活,靠自身的努力而有所建樹,含有自尊自信,自強不息之意。“堅苦自立”,關鍵在“堅苦”,根本是“自立”。

奮進圖強:“奮進”,即敢為人先、爭創一流的進取之意,立足高位自加壓力、面對強手不畏競爭的強烈開拓意識和爭先精神。圖強是志向,就是積極進取、矢志不渝、奮發有為,鎖定目標不動搖、抓住機遇不放鬆、堅持發展不停步的豪邁氣概。奮進圖強反映的是敢為人先,奮力拼搏,銳意進取,勇於創新,向著前進的目標不懈努力。

“堅苦自立,奮進圖強”既是該院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在長期積澱中形成的,又是師生共同努力、長期形成的穩定的共同追求的理想和信念;既要求我們信念執著,意志堅強,艱苦創業,自力更生,自尊自信,自強不息,又要求我們奮力拼搏,開拓創新,以求強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