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自安史之亂後,雖號稱一朝,實為二國

唐朝 史朝義 田弘正 秦漢 經濟 用戶103919006317 2018-12-01

唐代自安史之亂後,雖號稱一朝,實為二國。除擁護李氏皇室的區域,即以東南財富及漢化文化維持長安為中心的集團外,還另有一個河北藩鎮獨立的團體(唐朝後期出現在河北地區的盧龍、成德、魏博三個藩鎮),他們的政治、軍事、財政等與長安中央政府實際上並沒有隸屬關係,其民間社會也很少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即不以長安、洛陽之周孔名教及科舉仕進為其安身立命之歸宿。

大唐自安史之亂後,雖號稱一朝,實為二國

造成大唐分裂的原因,還得從安史之亂說起。

安史之亂後期,史朝義部將張忠志、田承嗣、李懷仙於寶應元年(762)、廣德元年(763)相繼投降,史朝義自殺,安史之亂結束。唐朝為了籠絡河北降將,先後任命張忠志為成德軍節度使,賜姓名李寶臣,統恆、趙、深、定、易五州(今河北省中部),不久增領冀州,駐恆州(今河北正定);田承嗣為魏(今河北大名北)、博、德、滄、瀛五州(今河北南部、山東北部)都防禦使(不久升為節度使);李懷仙為幽州盧龍節度使,統幽、營、平、薊、媯、檀、莫七州(今北京及河北東北部),駐幽州。這些原屬安史的叛將名義上歸順朝廷,實際上並不服從中央,自己署置將吏官員,各握強兵數萬,租賦不上供,形成地方割據勢力。朝廷無力過問,只是採取姑息政策。由於這三鎮都在唐朝的河北道,所以被稱為河北三鎮,又稱河朔三鎮。

大唐自安史之亂後,雖號稱一朝,實為二國

唐代的河北經濟已經高度開發,再加上河北氣俗渾厚,果於戰耕,民風彪悍,且冀州產健馬,下者日馳二百里,所以兵常當天下。河北三鎮自立節帥成了慣例,河朔三鎮歷任節度使共計57人,由朝廷所委任的,不過4人。且河北三鎮常由驕兵悍將殺帥奪印,節度使各自換了幾個家族,但基本上不服從中央,朝廷也把這些地區看作例外,一般不去觸動他們。

唐憲宗時期三鎮曾短暫向中央表示歸順:田弘正反正,李師道被滅;王承宗死,弟王承元歸順中央。但憲宗死後三鎮又開始反叛,原因是中央接收河朔,長官多昏庸驕矜,長慶元年(821年)盧龍發生兵變,將士囚禁節度使張弘靖,盡殺其幕僚;長慶二年,魏博又復作亂,成德軍將殺自魏博移鎮成德的節度使田弘正,朝廷命裴度統兵討伐,又命魏博節度使田布出兵助討成德,魏博士兵要求田布實行“河朔故事”(恢復獨立狀態),最後田布自殺。至此三鎮出現的新的割據領袖:朱克融、王庭湊、史憲誠。而該三鎮內部也反覆譁變,相繼淪胥,如史憲誠兵變不久後即死於亂兵之手。至此藩鎮割據局面一直延續至唐朝滅亡,朝廷再無能力征服。

大唐自安史之亂後,雖號稱一朝,實為二國

亂兵是唐朝藩鎮割據一方的特色,所謂“長安天子,魏府牙軍。”秦漢六朝以來,有叛將無叛兵;至唐中葉以後,則方鎮兵變比比而是。不過河朔三鎮至唐代滅亡前夕,仍奉唐朝為正朔,成德鎮節度使王元逵“歲時貢獻如職”,唐文宗將絳王李悟之女壽安公主嫁給他,正如宰相李德裕所言:河朔三鎮兵力雖強,不能自立,仍須藉助朝廷的官爵任命以安軍心。

大唐自安史之亂後,雖號稱一朝,實為二國

弱唐者,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諸侯維之也。唐之弱,以河北之強也;唐之亡,以河北之弱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