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恭在忻州金山的傳說

尉遲恭在忻州金山的傳說

張斯直

金山為忻州一著名大山,中間低凹,南北高峰對峙,著實令人奇怪的是:既然是山,中間怎麼能夠凹下去呢?

相傳在唐太宗時期,北部的突厥族鐵騎屢屢進犯唐朝,唐朝屢戰屢敗,根本不是突厥族的對手,到最後唐朝上下官員聞韃(突厥族)色變,就是馬上皇帝唐太宗也對突厥忌憚三分,他十分怨恨自己手下的大將,常在殿上說:“你們為什麼不能夠抵抗北韃,把敵寇趕跑呢? ”眾將官面面相噓,無言以對。

尉遲恭是唐太宗手下的著名大將,他作戰驍勇,武功高強,隨李世民出生入死,曾為唐朝興建立下了赫赫戰功。但他年事已高,本不應該出戰,但國中無強將,無奈之下,唐太宗只得任命尉遲恭為兵馬大元帥,率兵抵禦突厥兵。

一日,尉遲恭帶兵至大同,與突厥兵展開決戰,雙方經過大小戰役十餘次,相互攻伐,互有傷亡,處於緊張的對峙階段。但正在這時,尉遲恭軍中由於糧草不濟,嚴重短缺,只得白天佯裝進攻,在夜裡暗自撤兵,退回忻州忻口、金山一帶。突厥兵第二天發現急忙追趕,雙方遂又在忻口重新對峙,但形勢對唐軍極其不利。

尉遲恭最擔心的糧草問題果真成了問題,皇上的餉糧一時拔不下來,若要問當地百姓要稅要糧,他又十分不忍,因為百姓連年遭突厥兵蹂躪,已一貧如洗,貧困不堪,掙扎在死亡線上,他又怎麼能向百姓開口呢?然而,糧草是全軍根本,沒有糧草,直接影響軍隊的戰鬥力,那又怎麼抗拒強敵呢?面對糧草,面對強敵,尉遲恭一籌莫展,陷入困境。

陀羅山位居金山西面,與金山東西呼應,相距約五十里。但見陀羅山時值春天,山草發,野花開,懸崖峭壁;薜蘿生,佳木麗,峻嶺平崗。鳥啼人不見,花落樹猶香。雨過天青連壁潤,風來鬆卷翠屏張。道道玉煙飛彩霧,白白片片繞樹梢。在這美好的景色之中,尉遲恭忘情地行走,邊走他邊欣賞著眼前這風景,直至山頂。但見那山南有青松碧檜柏,山北有綠柳花紅。閒聒聒,山禽對語,舞翩翩,仙鶴齊飛,香馥馥,諸花千樣色,青冉冉,雜草萬般奇。澗下有滔滔綠水,崖前有朵朵祥雲,真是個景緻非常幽靜處,寂然不見往來人。他正思索怎麼如此美景只我一個欣賞,忽見山頂崇化寺光華一片,躍入他眼簾。但見這座禪院瑞靄紛紛,金光燦燦,忽聽到梵音陣陣,鐘磬悠揚。步入門內,但見滿堂錦繡,一屋威嚴。文殊菩薩的慧目炯炯,居於正中。佛前供養,盡是仙果仙花;案上安排,皆是素餚素品。輝煌寶燭,條條金焰射虹霓 ;馥郁真香,道道玉煙飛彩霧。尉遲恭心想:“ 我雖是唐朝第一戰將,但腦中智慧甚少,今日又受困於糧草危機,何不下跪,祈求大智大慧的文殊菩薩給我指點一下。”正想著已跪下了,兩耳只覺得熱烘烘的,還未開口,只覺文殊菩薩對他說:“金山乃一座寶山,內藏糧草不計其數,你可在山下開個洞口,而後於明日午時對著洞口擺好香案,點上真香,念三句‘般若波羅’,糧食就可從洞口出來,保你糧草充足,擊敗北韃,凱旋班師。只是回去後,要即時稱病還鄉,因唐王手下大臣對你忌恨太深,必然加害於你,你要小心。”尉遲恭還想問點什麼,只覺得兩耳已不熱了,而眼前的文殊菩薩還是那樣平靜地坐著,好像剛才的一切沒有發生過一樣。

原來尉遲恭乃西天雷音寺武士下凡轉世,與文殊菩薩在西天有一段好的來往。在幾十年的戰爭中,每當尉遲恭面臨危險,文殊菩薩都要即時救助,才使尉遲恭一次次化險為夷,最終成為唐朝著名將領。對於文殊菩薩多次幫忙,尉遲恭並不覺得,這次來陀羅山崇化寺他才真正有了感應。然而,他這次又並未真來,他只是夢遊而來。他在金山受困,日夜思索糧草問題,最後睡了一個時辰,就得到了如此好夢。

第二天中午,按照文殊菩薩在夢中的提示,尉遲恭果真在山下對著新開的洞口密念三句“般若波羅”。洞口的沙石便四處飛開,露出很多很多的穀物。尉遲恭命令士兵用袋裝好,整整裝了一個下午,士兵們累得滿頭大汗,說是夠四十九天吃了。尉遲恭心想那就停吧,誰料他心中就這麼一想,洞口的穀物便不再向外湧了,那四散開去的沙石重又回到洞口,與原來一模一樣,而金山的中間部分呢,早已凹陷。尉遲恭估計,金山凹陷部分正好與他袋中的糧食相仿。他仔細思索,才猛然悟出,是文殊菩薩運用法力,將金山上的沙石變成糧食,資助自己,遂對文殊菩薩感激不盡。

突厥兵原以為尉遲恭沒有糧食,不出三天便會發生內亂,土崩瓦解,他們正好把唐軍一舉拿下,誰料,過了七日,唐軍仍是堅守忻口、金山,紋絲不動,反倒自己糧草不濟,發生內亂。尉遲恭抓住戰機,兵分七路,直搗突厥軍虎穴。突厥軍大敗,除少數逃跑者外,大部被殲,可汗頡利被生擒,唐軍遂勝利班師。

尉遲恭受文殊菩薩指點從金山得到糧食打敗突厥兵、生擒可汗頡利的消息很快傳遍全國,大家都十分驚奇。當時全國遭受旱災、蟲災,缺少糧食,於是不少朝廷重臣,達官貴人,文人學士等紛紛前來金山,對著洞口,索要糧食,有的甚至用鍬、打開洞口,但除去沙、石、土外,什麼也沒有,一個個滿懷信心而來,失望沮喪而去,最後,據說唐王李世民也趕來金山求取糧食,但金山也沒有迴應。遂在忻州民間留下“要想金山洞門開,除非尉遲恭轉回來”的民諺。

尉遲恭雖然得勝了,但功高蓋主,遂引來許多大臣包括唐王的不滿和忌恨,因為連皇帝都辦不成的事情,而讓尉遲恭辦到了,大家怎麼能不忌恨呢?至於說他辛苦數月,擊退乃至消滅突厥軍的功勞,朝廷上下一字未提。為加害尉遲恭,這些別有用心的大臣們想出了種種辦法,欲置尉遲恭於死地,但是他們最後經過一番密議,還是採取了大臣——賽諸葛許敬宗的建議,連名直諫唐太宗,請求封尉遲恭為唐朝宰相、定國公、九千歲。在直諫書中說尉遲恭英才蓋世,武藝絕倫,又有神人佑助,國內無二,其功績之高,可與天地同比 ,對唐朝貢獻最大,是他憑一己之力,穩定了大唐江山,其成就,千年江河奔流,難以抹殺。這封口蜜腹劍的直諫書要比抓住尉遲恭什麼把柄去告,對唐太宗而言威脅大的多。唐太宗看到朝廷上下大家對尉遲恭如此敬佩,尊重,那麼自己日後如何領導他們呢?於是就想方設法欲殺掉尉遲恭。因為突厥軍被擊敗後,天下已經平定,這些武將都用不著了,除去正好免除後患。但要殺尉遲恭,他又覺得不妥,因為尉遲恭剛剛得勝回來,自己不封功敘賞罷了,反而逮住殺掉,那以後誰還敢為國出力?他正猶豫間,忽見尉遲恭來到,口稱打仗中風,頭痛難忍,不能在朝做官,要回家養病,最後在家鄉送終。說罷便摘下官帽,脫掉官服,呈與唐太宗。唐太宗假意對他說怎麼能這樣呢,他還正要封尉遲恭大官呢。尉遲恭說:“我連命也顧不了,哪還能再做官。”唐太宗也不硬留,順水推舟,就讓尉遲恭告老還鄉養病去了。

尉遲恭的做法是明智的。按照先前慣例,大將得勝回來,皇上都要派御史接回金鑾殿去喝皇上的慶功酒,然後照冊按功封賞重大將和士兵。然而,尉遲恭這次回來後,三個月過去了,非但沒有喝上慶功酒,皇上連一聲問候也沒有。他就知道自己功高震主,皇上和眾大臣都不喜歡自己,甚至要陷害自己,後見眾大臣直諫唐王要封自己九千歲,就知道大事不好,遂聽從文殊菩薩之言,辭去官職,告老還鄉,這樣他總算免除了自己一大災難。

這後面部分本來與“文殊救難”無關,但為了故事的完整,筆者特加這麼一個“尾巴”敘明,祈求讀者諒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