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與大明宮

唐朝 李白 唐玄宗 楊貴妃 清平調 光明網 2019-02-28

作者:馮積岐

我用腳步,也是用一顆心,多次丈量過:我居住的小區,距離大明宮1968步。無論是陽光明媚、風輕雲淡的春日午後,還是黃葉滿地、斜陽穿雲的深秋;無論是大雨停歇、天藍如洗的夏天,還是冷風撲面、沉甸甸的初冬傍晚,去大明宮散步,是我必修的功課。

雖然,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路徑,讓同樣的樹木,花草,小橋,流水一次又一次地重疊在我的記憶裡,我並不覺得枯燥和單調。我反而覺得,婉轉的鳥鳴,樹葉的低語,自己的足音以及不可破解的天籟,襯托出的濃厚靜寂,使大明宮這個古老的皇宮更加神祕,尤其是在天空迷濛,細雨霏霏的日子;或者夜幕嘩的一聲合上,夜色朦朧,聲色犬馬漸漸猙獰之時——一個人行走在這偌大的皇宮,不由得使人覺得,自己腳下的回聲就是歷史的吶喊,這深宮靜院裡的每一株草、每一棵樹、每一寸土,都有訴說不盡的祕密。

我好多次去過翰林院舊址。翰林院在大明宮西北偏北方向,並非在大明宮的中心。每當我走進翰林院,我就想,我腳下的路,是不是李白當年走過的,我的雙腳是不是踩在了李白的腳印上。某些史書記載,在翰林院供職的李白,常常看見唐玄宗和楊貴妃的身影,而且被楊貴妃的身姿所陶醉。我懷疑,這不過是後世人的杜撰而已。因為,翰林院不是李隆基和楊貴妃常去的地方,而且,翰林院距離李隆基和楊貴妃休息的宮殿有二三裡。李白不可能有飽覽楊美人玉容的眼福。其實,李白在大明宮只呆了一年多時間。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三十五歲的李白和西遊狩獵的唐玄宗偶然相遇。為了取得唐玄宗的賞識,他向其獻上了他的詩作《大獵賦》。孤傲的李白彎下了高貴的腰,用詩作迎奉聖上。眉開眼笑的唐玄宗手一揮,李白的命運有了改變。天寶元年(742年),李白進翰林院。

李白的職責是給玄宗寫詩,歌功頌德,陪侍聖上左右。玄宗有宴請或出遊,李白便要隨從。可以說,從李白進了大明宮那天起,彷彿成了玄宗的影子。玄宗在大明宮飲酒作樂,李白奉詔作《宮中行樂詞》。玄宗在興慶宮和楊貴妃賞牡丹,李白奉詔作《清平調》讚頌。李白似乎成了唐玄宗得心應手的工具。

然而,李白在笙歌酒香中並沒有徹底坍塌,他那狂放桀驁的性格沒有變。沒有多久,他清醒了,他開始消極怠工,整天沉湎於酒中,再也寫不出令龍顏大悅的詩作了。不久,唐玄宗便開始疏遠他,苦悶不堪的李白最終離開了大明宮。

這是李白痛苦的選擇,也是明智的選擇。他不屬於大明宮,他不屬於唐玄宗,他屬於天下,屬於歷史,屬於未來。李白沒有和大明宮和諧相處。大明宮是李白的興奮點,也是李白的痛點,他沒有敗在大明宮,敗在大明宮的是李唐王朝。

千年以後的大明宮只留下了一些瓦礫、一些陳土、一些遺址和一些影子。我漫步在昔日的大明宮,試圖追尋李白是從哪道門走出來的。

李白走進去不容易,走出來更難。難能可貴的是,李白走出了大明宮。他的清醒是後世文人的一面鏡子。(馮積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