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父親退位、殺兒子,安史之亂唐肅宗血腥崛起

唐朝 唐肅宗 唐玄宗 安祿山 史無前劣 史無前劣 2017-11-01

安史之亂的進程中,充滿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忽然之間一支軍隊就崩潰了,忽然之間大好形勢就逆轉了……讀者往往會詫異:那些決策者怎麼會做出如此荒唐的舉動?其實在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他們舉動荒唐,只是因為我們沒有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沒有考慮到背後推動他們的力量。很多不合理事件的背後,其實都是眾多當事人對自我利益的理性規劃。只有理出事件背後的行為邏輯,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這場動亂何以如此展開,又何以如此收場。逼父親退位、殺兒子,安史之亂唐肅宗血腥崛起史上父子關係最差的王朝

唐玄宗西逃路上,發生了著名的馬嵬坡之變。這個事件的背後藏著一個人,那就是太子李亨。

唐朝皇帝和兒子關係都非常壞,這幾乎成了通例。李世民奪了父親的皇位,武則天殺了好幾個兒子,唐玄宗自己也是上欺下壓,對上他強迫父親李旦禪位,對下他賜死了包括太子李瑛在內的三個兒子。有唐百餘年來,皇室的父子關係一直處於猜忌懷疑的狀態中。後來各個朝代裡也有類似現象,但好像沒有哪個王朝能像唐朝這麼嚴重。那李亨的日子自然很不好過,天天在監視下度日,宰相李林甫還不停找他麻煩,搞出過好幾次政治案件,有一次案件涉及了太子妃,李亨嚇得馬上表態和妻子離婚。

本來,李亨還要委屈好多年,現在安祿山反叛,唐玄宗逃跑,這對朝廷是個巨大打擊,但對李亨來說,卻意味著翻身的時候到了。現在的史學家大多認為他是馬嵬坡之變的背後主謀,陳玄禮不過是具體執行者。有的學者甚至懷疑李亨曾想就勢殺掉父親,但是陳玄禮本人忠於皇帝,所以沒有成功。我覺得這個猜疑有點過了。在那個環境下,如果發生皇家父子相屠的事件,對唐朝的生存會是致命打擊。李亨不是安慶緒,而唐朝的政治大環境也不同於安祿山的軍閥小朝廷,他應該不至於瘋狂到這個地步。

但是馬嵬坡之變確實幫助他擺脫了父親的控制。事變過後,唐玄宗和太子很快分道揚鑣。唐玄宗繼續南下四川,太子則帶著2000士兵前去投奔朔方軍。到達朔方總部靈武城3天后,他就宣佈登基,把四川的老父親變成了太上皇。當然李亨不會說“自己想當皇上,現在父親惹出滔天大禍,丟人現眼地逃到四川去,該是換人的時候了”。相反,他說父親“久厭大位”,非要傳給他,他沒辦法只好勉強答應云云。這件事形近篡權,但從大局考慮卻是對的。如果李亨也跟著唐玄宗跑到四川,朔方軍脫離朝廷的直接控制,很可能會進入瓦解狀態。他以皇帝的身份留在平叛前線,就給平叛的軍隊提供了一面旗幟,一個核心,對平叛是有利的。史書上也記載說,聽到靈武繼位的消息後,“諸道徇國之志益堅”。逼父親退位、殺兒子,安史之亂唐肅宗血腥崛起問題是唐玄宗會有什麼反應?

唐玄宗對李亨的舉動一無所知。逃難路上,他還興致勃勃地發號施令,封這個官兒封那個官兒的。但很快他就收到了喜訊:陛下久厭大位,非要傳位給太子,現在太子終於答應了!這對當皇帝沒當夠的唐玄宗,無疑是兜頭一棒。但他終究是浸淫政治多年的老政治家,雖然在軍事方面顯得相當遲鈍,但在政治方面極其機靈。他馬上意識到只能接受這個既定事實,否則必然會導致大決裂。風雨飄搖的唐室承受不了這個打擊。事實上,李亨也判定了這一點,所以賭父親不敢不買賬。

唐玄宗只能買賬。他做出歡喜無限的樣子:“吾兒應天順人,吾復何憂!”同時非常精明地為自己爭取到了一些籌碼。他發佈了一道詔書,在詔書裡,首先他承認傳位於太子,但是保留了一些條件:天下奏報除了送給皇帝以外,必須同時奏聞太上皇;離皇帝路遠,不好及時處理的事情,太上皇可以“隨事處置”。這等於說同時存在靈武和成都兩個朝廷,靈武雖然權威更大,但成都也握有相當自主性。這一切什麼時候結束呢?唐玄宗也給出了條件:克復上京以後。

唐玄宗確實考慮了大局。為了大局,他做出了一個皇帝能做出的最大讓步,放棄了皇位。但是他還是忍不住做了小動作,而這個小動作對安史之亂的進程造成了深遠影響。大多數人讀歷史的印象,都覺得好像唐玄宗就躲在成都,毫無能為。其實並非如此,唐玄宗在成都一直在積極插手政治,發號施令,在靈武的兒子對此極為討厭。靈武和成都兩個朝廷存在一種潛在的對立關係。李亨對此一直憂心忡忡的,既怕父親捲土重來,也怕他在四川站穩腳跟。反正一天不把老父親弄到眼皮子底下看住,李亨就一天不放心。好在唐玄宗在詔書中明確給出了條件:什麼時候克復上京,什麼時候結束兩個朝廷的局面。這事不能拖,拖得越久,四川的父親就越難對付。所以,李亨就把收復長安和洛陽當成了平叛的中心工作。逼父親退位、殺兒子,安史之亂唐肅宗血腥崛起唐肅宗李亨的考慮

在軍事上,這樣並不划算。叛軍的根據地在范陽,前線在長安,放在地圖上就像一個巨大的弧形。這個戰線過於漫長,首尾很難呼應,這成了它的一個軟肋。謀士李泌就提出過一個軍事計劃,讓朔方軍以山西為基地,佔據中間位置,同時威脅兩頭的長安和范陽,最後重點進攻范陽,范陽有難,則長安的叛軍自潰。後來的軍事史家普遍認為這個戰略是正確的。一開始,李亨也贊同這個戰略,但很快他就變卦了。他覺得還是要先收回長安、洛陽,把老父親給收拾安頓了再說。這樣做其實是把叛軍往大本營趕,幫他們縮短戰線,但是李亨顧不得這些了。後人往往指責李亨目光短淺,昧於大局。其實李亨不是不懂大局,而是他的利益和大局的利益並不完全吻合。站在宏觀角度考慮,當然縮短戰爭時間最重要,但站在李亨本人的立場考慮,戰事能縮短些固然好,但結束兩個朝廷的局面卻更加迫切。

李亨果然提前克復了長安和洛陽。唐玄宗心不甘情不願地回到了兒子身邊。他馬上就被看管起來了。最後李亨還是不放心,乾脆把父親趕到了荒涼的西內,讓他接觸不到人。最後唐玄宗在幽禁中不明不白地死去。

李亨自己也有兒子要對付。在平叛過程中,他悍然處死了兒子建寧王,而建寧王被公認為最有才幹的皇子。他的死因含糊曖昧,史學家們也眾說紛紜。不過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安史集團裡兩次發生弒父。大燕皇帝好端端的,忽然就被兒子的人衝進來活活弄死,這個在唐朝集團是從沒有發生過的。太子在馬嵬坡沒有動手殺害父親,而只能採用複雜的政治手法脫離父親的控制;而建寧王面對父親李亨的誅殺,也毫無抵抗能力,這多少說明唐朝集團的政治體制要複雜成熟得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