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譴予奸,化解無術——長孫無忌:最終沒有逃脫被人羅織罪名冤殺

唐朝 長孫無忌 許敬宗 唐太宗 綠草原 2017-06-07

天譴予奸,化解無術——長孫無忌:最終沒有逃脫被人羅織罪名冤殺長孫無忌是初唐最有名的外戚,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兄,位列凌煙閣功臣之首。李世民對他十分倚重,並以其為託孤重臣。只是後來長孫無忌真的有點放肆了,連宗室貴族都不放過。比如借房遺愛謀反之機,羅織罪名冤殺吳王李恪,及大唐開國功臣之一的江夏王李道宗。然而,富有諷刺意味的是,長孫無忌自己最終也沒有逃脫被他人羅織罪名冤殺的結局。其原因在於他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一事。

貞觀二十三年(649),唐太宗駕崩,太子李治繼位為高宗,立太子妃王氏為皇后。但王皇后無子無寵,蕭淑妃不但生有一子,而且天資聰慧,深得高宗喜愛,為此,王皇后十分忌妒。

高宗還是太子時,一次太宗染病,太子入侍,從而結識了太宗的才人武氏(即武則天),而且很喜歡她。太宗去世後,武才人被迫隨眾宮女到感業寺做了尼姑。太宗祭日時,高宗去感業寺行香,遇到了武氏,二人相對而泣。王皇后聞知此事,暗中讓武氏蓄髮,並勸高宗將其納入後官,她本想用武氏離間蕭淑妃之寵。不久,武氏便備受寵幸,被封為昭儀,又為高宗生下一子,王皇后與蕭淑妃同時失寵。

但武則天並不滿足於昭儀之位,她想當皇后,故而陰謀嫁禍王、蕭二人。高宗軟弱,要廢王立武,此事在朝中引起軒然大波。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代表的元老重臣們極力反對,而以許敬宗、李義府為代表的一批臣僚則全力擁護。在元老重臣中只有李績一人稱病而不表態,經高宗再三詢問,則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的回答,給了高宗實際上的支持。但長孫無忌是高宗的舅父,太宗顧託掌權之臣,所以,他的意見特別重要。開始,武則天曾想爭取長孫無忌的同意和支持,但使盡種種手段拉攏,均遭嚴詞拒絕,她只得丟掉爭取元老重臣支持的想法,決心與他們進行一場殊死較量。

武則天在外朝沒有什麼根基,要對付長孫無忌是不易的。於是,她就設法拉攏朝中一些政治失意且對長孫無忌等不滿的人,讓他們在皇帝面前為自己說話。許敬宗、崔義玄等人就是這樣被武氏看中的。

永徽六年(655),在武氏的一系列陰謀下,唐高宗終於不顧大臣們的冒死力諫,詔廢王皇后和蕭淑妃,冊立武則天為皇后。因諫諍,褚遂良等人被遠貶蠻荒。而武則天最忌恨長孫無忌,但也知他是佐命元勳、高宗的元舅,需伺機除之。

顯慶四年(659),在武則天的授意下,許敬宗等人費盡心機,借處理太子洗馬韋季方和監察御史李巢朋黨案之機,誣奏韋季方與長孫無忌構陷忠臣近戚,要使權歸無忌,並伺機謀反。

唐高宗先是吃驚不信,繼而傷心懷疑,命許敬宗再察。然後面對許敬宗足未出戶編造的關於韋季方交待與長孫無忌謀反的供詞,哭泣道:“舅若果爾,朕決不忍殺之,天下將謂朕何,後世將謂朕何!”

許敬宗不失時機地舉出漢文帝殺舅父薄昭,天下以為明主之例寬慰高宗,又引“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的古訓,催促其痛下決心。唐高宗懦弱昏庸,竟不與長孫無忌對質,就下詔削去了他的官職和封邑,將其流放黔州。長孫無忌的兒子及宗族全被株連,或流或殺。三個月後,高宗又令許敬宗等複合此案,許敬宗派大理正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長孫無忌自殺。

【智慧點撥】

試觀長孫無忌,一生盡心奉國,功在朝廷,但因一念私心,作出了誣殺無辜的虧心事。結果自己也落得蒙冤被誣,悲慘下場。噫!天道好還!可怖!可畏!為人處世,良心欺昧不得。

人的公心是追求公理的正直之心,光明而偉大。追求公正之心的人,一生都會閃耀光芒,讓人敬佩。

【引申名言】

天譴予奸。——(明)徐階《官智經》

【名言釋義】

上天的譴責會施加給奸臣。

【名言智慧】

危難並不都是封建當權者施加的,天譴的力度更會讓人毀滅。一心作惡的奸臣可以愚弄昏庸的封建當權者,卻愚弄不了天下蒼生,他們的口誅筆伐才是最重的懲罰。奸臣不信有天譴的存在,更輕視百姓的力量,他們只相信自己的詭計。危難到來,最狡詐的奸臣也化解無術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