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華州的難忘歲月

唐朝 洛陽 紫柏真可 詩歌 長春 文章 華州文史薈萃 2019-04-14

杜甫在華州的難忘歲月

作者:孟憲春 孟皙皙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鞏義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世人尊為“詩聖”,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集為《杜工部集》,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至乾元二年(759)秋,任華州司功參軍。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遺,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到華州(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

七月裡,杜甫到任了。司功一職掌管地方上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杜甫是一個認真做事的正直之士,從不褻瀆職守。做近臣,為上朝進奏,竟睡在官裡,而且“數問夜如何”。現在來到華州,正碰上炎熱的天氣,生活上也多有不便,夜裡毒蠍出沒,入秋,又有蚊蠅攪擾。但他仍埋頭工作。還為華州郭使君寫了一篇《進滅殘寇形勢圖狀》,分析當時殘寇的形勢:“今殘孽雖窮蹙日甚,自救不暇,尚慮其逆帥望秋高馬肥之便,蓄突圍拒轍之謀。”提出官軍應該採取進攻的戰術:“諸將宜窮犄角之進。”仇兆鰲稱讚說:“此等文字,真可坐而言、起而行者,初非書生談兵迂闊也。與韓昌黎論淮西事宜,俱推經國有用之文。杜甫還撰寫了《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對賦稅、交通等提出看法。這時杜甫還遊覽西嶽華山,留下了“西嶽峻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那樣著名的詩句,他馳騁想象,舒展胸懷:“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不過這首《望嶽》詩,畢竟缺少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那種氣勢恢宏的氣概了。

華州城三公里處有個西溪,西溪是秦嶺峪水蓄成的湖泊,是當時唐朝水軍練兵的地方,湖周荷塘飄香稻菱滿畈,湖中波光山影漁歌唱晚,迷人的“西溪夜月”早在明代就是華州八景之一。這一迷人的勝景,便成了杜甫排解鬱悶的大好去處。

杜甫經常沿溪獨行,登高遠望,溪上鷗鷺使他聯想到猛禽鷙鷹,從而發出“天機近人事,獨立萬端憂”的感嘆;溪邊或臥或飲的水牛又使他想起遺棄東郊的戰馬。“自傷貶官而作”《瘦馬行》:“天寒遠放雁為伴,日暮不收鳥啄瘡。”以寄託對戰馬的情懷。他光顧岸邊遊春亭,靜坐深思,即興寫出《題鄭縣亭子》詩:“鄭縣亭子澗之濱,戶牗憑高發興新。雲斷嶽蓮臨大路,天晴宮柳暗長春。巢邊野雀群欺燕,花底山峰遠趁人。更欲題詩滿青竹,晚來幽獨恐傷神。”看來,西溪景色雖美,但也難遮掩杜甫遭謫受辱的憤懣。浩渺清澈的湖水陶冶情愫,冷卻了杜甫以往“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熱望。被貶華州,遠離了皇帝,使他真正走向人民大眾。 一向為人民代言的杜甫,雖已被貶,但仍為黑暗勢力所不容,還暗暗向他放冷箭,這使他非常絕望,對官場的腐敗忍無可忍,對仕途完全失去信心。乾元二年七月,他再次來到西溪遊春亭上,憤然揮筆草就《立秋後題》詩云:“日月不相饒,節序昨夜隔。玄蟬無停號,秋燕已如客。平生獨往願,惆悵年半百。罷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詩後終於告別了華州西溪,辭官而去。

儘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卻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時值安史之亂,他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有一天,杜甫經過石壕村(在今河南陝縣東南),時間已經很晚了。他到一家窮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農夫妻倆。半夜裡,他正翻來覆去睡不著覺的時候,忽然響起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杜甫在房裡靜靜聽著,只聽到隔壁那個老人翻過後牆逃了,老婆婆一面答應,一面去開門。進屋的是官府派來抓壯丁的差役,他們厲聲吆喝著,問老婆婆說:“你家男人到哪裡去了?” 老婆婆帶著哭聲說:“我的三個孩子都上鄴城打仗去了,前兩天剛接著一個兒子來信,說兩個兄弟都已經死在戰場上。家裡只有一個兒媳和吃奶的孫兒。你還要什麼人?”老婆婆講了許多哀求的話,差役還是不肯罷休。老婆婆沒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帶走,到軍營去給兵士做苦役。天亮了,杜甫離開那家的時候,送別的只有老農夫一個人了。杜甫親眼看到這種悽慘情景,心裡很不平靜,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並在回華州後,將其修訂脫稿。乾元二年(759)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夏夜嘆》,憂時傷亂,詠歎國難民苦。這年立秋後,杜甫因對汙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杜甫在華州司功參軍任內,共作詩30多首。

綜觀杜甫的一生,他出生在鞏縣,入世之後到長安做了朝中的左拾遺,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華州,他常遊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華州區杏林鎮老官臺村附近),以排憂遣悶。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他從洛陽回華州,路過新安,潼關,石壕等地。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因對汙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一帶)。杜甫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後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兩年後,離開奉節縣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詩人病死在衡陽市湘江的一隻小船中。

杜甫在華州的一年,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在華州成稿的《三吏》、《三別》更為千古絕唱,[成為中華詩詞發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作者簡介:孟憲春 男 高級講師、碩士、渭南市政協委員、渭南市作家協會會員、華州區作家協會副主席,在報紙和雜誌發表散文、小說、詩歌、文藝評論、論文、雜文640餘篇。

作者簡介:孟皙皙,女、本科學歷、夢萌培訓學校教師,喜愛文學寫作。

原文來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孟憲春 孟皙皙

編輯整理:華州文史薈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