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立武則天為後,禇遂良極力反對,李勣一句話令他茅塞頓開

唐朝 李世勣 唐高宗 武則天 唐風宋月 唐風宋月 2017-08-28

唐太宗晚年,幾個兒子爭奪儲君之位風波不斷。貞觀十七年(643),太子李承乾謀逆被廢。究竟立誰為太子,朝中形成了兩派勢力,中書侍郎岑文本、黃門侍郎劉洎等官員堅決擁戴魏王李泰;以司徒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幾人則力挺晉王李治。長孫無忌、禇遂良等重臣的意見,李世民必須重視,最終決定立李治為太子。

唐高宗立武則天為後,禇遂良極力反對,李勣一句話令他茅塞頓開

李勣雖然也參預了立李治為太子的決策,但他並沒有明確表態支持任何一方,而是選擇了察顏觀色,當然他是觀察李世民的顏色。

貞觀二十三年(649)李世民病重,自知來日無多,開始佈置後事,叮囑李治:“你無恩於李勣。我現在就將他貶黜到疊州地方任職,待我死後,你再將之起復,授以僕射(宰相之職,因李世民曾任,所以在唐初不輕授人臣)之職,李勣一定會誓死效忠。”

見兒子含淚點頭,李世民話鋒一轉,咬牙切齒道:如果李勣不服從命令,徘徊觀望,即當殺之。李治聞言渾身一震,良久才省悟過來,重重地點了點頭。

唐高宗立武則天為後,禇遂良極力反對,李勣一句話令他茅塞頓開

接到聖旨,李勣當即家也沒回,徑直前往疊州赴任。伴君如伴虎,聰明絕頂的李勣太明白李世民的帝王心機了,自己稍有猶豫,只怕立刻就有殺身之禍,在政權交接的非常時期,置身事外反而最安全。

見李勣如此知趣,李世民終於放心地閉上了眼睛。

李治即位後,先將李勣由疊州調回洛陽,不久即授其尚書左僕射之職。李治即位後,長孫無忌執掌朝政權傾朝野。李勣素來與他不和,任職不久便上表請辭去左僕射之職。高宗考慮再三,同意了他的請求,但仍令李勣以開府儀同三司的身份參政。

永徽六年(655 年),高宗決定冊封武則天為皇后,便召集太尉長孫無忌、司空李勣、尚書左僕射于志寧、尚書右僕射褚遂良等四人入內殿議事。褚遂良認為長孫無忌是皇舅,李勣是開國功臣,自己既受託付之重,必須挺身而出。

唐高宗立武則天為後,禇遂良極力反對,李勣一句話令他茅塞頓開

李勣根本無意介入這種事情,直接泡病號,避開了這一尷尬場景。果然,李治的提議,連續兩次被禇遂良旗幟鮮明的否決了。

表面看來,李治立武則天為後似乎是他的家事,實則背後大有文章。李治繼承的是帝位,而不是任由舅舅長孫無忌、權臣禇遂良擺佈的傀儡。他不過是借立後之事,樹立皇權君威,告訴所有人誰才是真正的帶頭大哥。被禇遂良兩次當眾打臉,滿腔的怒火卻無處發洩。

冷靜下來後,這才想起兩次商議廢立皇后,李勣都沒有出現場,高宗頓時明白事有蹊蹺,於是單獨召見李勣,徑直問道:“朕想立武昭儀為皇后,褚遂良固執不從。他是顧命大臣,事情該怎麼辦?”

唐高宗立武則天為後,禇遂良極力反對,李勣一句話令他茅塞頓開

李勣早就對長孫無忌等人飛揚跋扈、把持朝政不滿。他不願出面,主要是李治的態度不明,胡亂表態,就把自己置身於風口浪尖,成為眾矢之的。現在高宗開門見山地詢問,知道是到了站隊選邊的時候了,當下好整以暇輕道:“此乃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

這話聽起來似乎答非所問,實際上卻是話中有話。明白無誤地暗示高宗皇帝,無須理會那幾個自以為是的老傢伙,宸綱獨斷即可。

一句話點醒夢中人,高宗立即找到了問題癥結所在。快刀斬亂麻,下詔將褚遂良貶為潭州都督,廢黜王皇后、立武昭儀為皇后。李勣被任命為冊封禮使,他將皇后璽綬恭恭敬敬地捧獻給武則天,新皇后微笑頷首,四目相對,一切盡在不言中。

唐高宗立武則天為後,禇遂良極力反對,李勣一句話令他茅塞頓開

公元 669 年,李勣壽終正寢,享年七十六歲。李勣歷事高祖、太宗、高宗三代皇帝,左右逢源安享尊榮。然而,在其死後十五年,孫子李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兵敗自殺,禍及九族人,李勣也被開棺焚屍。

將李勣逐出宮廷,留長孫無忌和禇遂良在朝堂內外相互制衡,如此一來,李世民身後政權方可以實現平穩過渡。不管是長孫無忌、禇遂良,還是李勣,不過只是唐太宗手裡佈局的棋子而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