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的無字碑真的有字嗎?李治的王皇后為什麼輸給了武則天?

武則天的“無字碑”竟然有字

乾陵墓前立有兩塊高大的石碑,西面是“述聖記碑”,由武則天撰文、唐中宗書寫,8000餘字的碑文主要是歌頌唐高宗的功績。東面是武則天的“無字碑”,碑由一塊巨石雕成,碑頭雕有8條互相纏繞的螭首,飾以天雲龍紋。根據乾陵建築對稱佈局的特點,“無字碑”與“述聖記碑”顯然是在高宗去世時由武則天同時主持豎立的。那麼,這塊“無字碑”自然是武則天預先為自己準備的“功德碑”。


武則天的無字碑真的有字嗎?李治的王皇后為什麼輸給了武則天?


那麼,為什麼當初立這塊碑時竟未刻一字呢?據清乾隆年間的《雍州金石記》記載:“碑側鐫龍鳳形,其面及陰俱無字。”這塊“無字碑”的含義也就成為多年來人們不斷追究的“千古之謎”。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女皇武則天離開了人世。在被稱為“遺制”的遺書中,武則天宣佈了三點“遺願”:第一,重申自去帝號,自願做回“則天大聖皇后”;第二,“祔廟”,也就是把自己的牌位放到李唐皇室的宗廟中;第三,“歸陵”,武則天主動要求和丈夫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一起。這表明武則天已經情願把李氏江山完璧歸趙了。

因此,後人對她給自己立的這塊無字碑產生了種種聯想:有人說,這是武則天表示自己功高德大無須說;還有人認為是她自知罪孽深重不便說;第三種說法是武則天臨終時曾說過“功過由後人評述,不必自撰”的遺言。近來更有人提出,唐定陵、橋陵等也有無字碑,因為唐代社會崇尚清淡高雅;武則天生前就十分注重利用社會風尚來抬高自己的地位,死後在陵前立無字碑,以達“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目的,真可謂此碑無字勝有字了。

還有一種看法,就是碑上的文字被唐玄宗令人磨去了,目的是為了徹底消除武周政權給李唐政權帶來的恥辱。

從玄宗皇帝李隆基下詔毀天樞一事不難看出,唐玄宗對武氏集團的打擊是不遺餘力的,他在率兵扶持父親李旦(即睿宗)復了帝位後,就將“則天大聖皇后復舊號為天后”。“追削武三思、武崇訓爵諡,斫棺暴屍,平其墳墓。”“廢武氏崇恩廟及昊陵、順陵。”(見《資治通鑑》)自己登基後,更是大刀闊斧地解決武周政權的遺留問題,才到開元二年就令“毀天樞,發匠熔其鐵錢,歷月不盡”。(見《資治通鑑》)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徹底消除武氏家族給李家帶來的奇恥大辱。由此推之,為了徹底清除武周政權帶來的痕跡,他下令將武則天陵墓旁的石碑上已刻好的字跡重新磨去,也不是沒有可能。1000多年後才編纂出來的《乾縣新志》、《雍州金石記》等書當然不可能完整地記錄下這件事情。

王皇后出身於高門大族:太原王氏。她知書達理淑靜賢德,還是位出名的美人,她和李治的婚姻是李治的姑姑同安長公主做媒結合的,選為晉王妃,(李治當時是晉王)。太子李治登基後冊封她為皇后,唐太宗對這個兒媳婦非常滿意,去世前對首席宰相長孫無忌和重臣褚逐良說:“佳兒佳婦,託付給卿----”當朝中書令柳摯是王皇后的親舅舅,王皇后實力勢力超強。

武才人呢?剛從感業寺接回宮,28歲大齡剩女,曾是唐太宗才人歷史有汙點,出身山西商人家庭,回宮時無名無份,只是個侍寢的宮女,朝廷沒有後臺,這樣的條件和王皇后沒法相比,就是這個女人,是王皇后剋星。武才人二進宮,四年後自己登上皇后寶座,還把王皇后打入皇帝丈夫面前太監呢?更是沒個笑臉,蕭淑妃就是一個,蕭淑妃是個活潑靈動生活化的小女人,潑辣聰明敢愛會愛,出身姿容也不比王皇后差,蕭淑妃給李治生了二女一子,李治愛蕭淑妃,王皇后看到蕭淑妃受寵心裡不平衡,經常在李治面前說蕭淑妃壞話甚至哭鬧抱怨,李治其煩無比更加疏遠她。

受到丈夫的疏遠的結果:王皇后不生孩子,可以理解王皇后常守活寡咋能生育?皇后不生孩子問題嚴重了,首先地位危機,再說封建社會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母憑子貴,王皇后不孕不育,就是不被廢到老晚景也悽慘,因為一點指望也沒有。

如何讓李治重新回到自己身邊?當王皇后得知李治經常去感業寺幽會尼姑武才人時,琢磨一絕招:接回武才人,讓她和蕭淑妃爭寵,蕭淑妃失寵後再收拾武才人。李治會感念皇后,武才人也會拿她當李弘,被冊封為昭儀,位九嬪之首,永徽五年(654年)武昭儀又生一女孩,高宗李治很高興,王皇后來看孩子後小公主死了,武昭儀像李治哭訴王皇后害死了孩子,王皇后冤枉自辯說不清,李治很氣憤,產生了廢后想法。到底孩子是自然死亡還是謀殺?史書沒有記載,小公主死亡誰受益?從這一角度考慮武昭儀下手有可能。沒有人認為王皇后要害小公主,王皇后太缺乏心機,她笨到看不透武昭儀不好惹,遠離是非之地為上策,幹嗎還送貨上門呢?王皇后從小生活環境優越,不瞭解人性險惡,未察覺有人信,在皇宮裡如此惡搞問題很嚴重,機緣巧合趕上李治頭疼犯了,一切就像真的奏效了,李治決心廢后,武昭儀正在找茬,你王皇后還往槍口上撞。王皇后愚蠢的可憐。

永徽6年(655年)12月,唐高宗李治批准,賜死王氏和蕭淑妃。王皇后拜了兩拜說:“願大家萬歲,昭儀承恩,死自吾份。”大家是說皇上萬壽無疆,面對死亡如此平靜,貴族女子驕傲氣質表現的淋漓盡致,致死不承認姓武的有資格當皇后,昭儀而已。

如意娘

【原文】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相思過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離中竟將紅色看成綠色。

思念後果,身體憔悴,精神恍惚。

如果你不相信我近來因思念你而流淚。

那就開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淚痕吧。

註釋

⑴看朱成碧:朱,紅色;碧,青綠色。看朱成碧,把紅色看成綠色。

⑵思紛紛:思緒紛亂。

⑶憔悴:瘦弱,面色不好看。

⑷比來:近來

⑸石榴裙:典故出自梁元帝《烏棲曲》。“芙蓉為帶石榴裙”。本意是指紅色裙子,轉意指女性美妙的風情,因此才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說。


武則天的無字碑真的有字嗎?李治的王皇后為什麼輸給了武則天?


【作品鑑賞】

《如意娘》“朱”“碧”兩種反差極大的顏色,構成了強烈的感情的冷暖對照

《如意娘》一詩極寫相思愁苦之感,短短四句,傳達出多層次多方位的複雜情緒。

首句“看朱成碧思紛紛”賦比興兼具,有多重含意。一來明寫抒情主人公相思過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離中竟將紅色看成綠色。樑王僧孺詩“誰知心眼亂,看朱忽成碧”為此句所本。正是心亂眼花使這位痴情女子五色不辨。二來暗指美好春光的流逝,眼見花紅褪盡,枝頭只剩下綠葉。三來借喻自己隻身獨處,花紅葉綠不能相扶;又喻自己紅顏薄命,由昔日歡聚的幸福墜入今日冰冷的相思之苦。“朱”、“碧”兩種反差極大的顏色,構成了強烈的感情的冷暖對照。眼前和一片寒冷碧綠觸目傷懷,引起思慮萬千。


武則天的無字碑真的有字嗎?李治的王皇后為什麼輸給了武則天?


《如意娘》寫得曲折有致,較好地融合南北朝樂府風格於一體

“憔悴支離為憶君”一句直抒胸臆。從外表寫入內心,盡言思婦的瘦弱不支和心力交瘁。至此,這兩行詩輾轉寫的是悽切,是寂寞,是深深地哀怨。情緒的流向較為單一。

接下來,詩人筆鋒一轉,打破一二句的和絃,以全新的節奏和韻律再現詩的主題:“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執著、決然、不掩飾、不造作的獨特形象躍然紙上。這兩句是全詩的高潮,它豐富了詩歌的情緒構成。“不信”句訴說著“斷腸”的相思,也隱含著相思的無可奈何,相思的難以喻說。《如意娘》寫得曲折有致,較好地融合南北朝樂府風格於一體。

【名家點評】

鍾惺《名媛詩歸》卷九評曰:“看朱成碧”四字本奇, 然尤覺患。 “思紛紛”三字,憒亂顛倒得無可奈何。”“老狐媚甚,不媚不惡。”

謝棒 《四溟詩話》說:“ 凡起句當如曝竹, 驟響易徹” ,“ 結句當如撞鐘, 清音有餘”。

作者介紹

武則天

武則天的無字碑真的有字嗎?李治的王皇后為什麼輸給了武則天?

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為唐朝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 ,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后,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期間,改名為“曌”。 武則天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

後自立為皇帝,定洛陽為都,改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迫使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唐中宗復辟,恢復唐朝,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後遵武氏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 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改諡號為則天皇后,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加諡則天順聖皇后。


武則天的無字碑真的有字嗎?李治的王皇后為什麼輸給了武則天?


中文名

武曌

別 名

武則天、武媚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公元624年2月17日

逝世日期

公元705年12月16日

職 業

皇帝、政治家、詩人

信 仰

佛教

主要成就

廢唐,改國號為周

主要成就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

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代表作品

《臣軌》《如意娘》

籍 貫

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

諡 號

則天大聖皇帝、則天大聖皇后

年 號

證聖 聖歷 神功 久視 神功 神龍

在位時間

690年―705年

享 年

82歲

陵 寢

乾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