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王朝,宮廷第一血案2:雙面膠皇帝

大唐王朝,宮廷第一血案2:雙面膠皇帝

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包括李元吉,都有巨大的抱負和能力。說句公道話,李淵的這三個兒子,都具有繼承皇位,治理國家的能力。但咱也知道一道理,凡事都有好壞兩面,三個兒子都是能人,可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何況三虎?為了皇位,三兄弟死掐是在所難免的。這是玄武門血案的誘因之一 。

另一個誘因則在李淵身上。李建成和李世民這兩個兒子,都是他的最愛。

李世民,在武德二年(公元 619年)七月率軍攻打王世充的時候,才22歲。別看年紀輕,卻能知人善任,有雄才有膽略,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大破王世充、生擒竇建德,平定河南、河北。為統一大唐江山立下赫赫戰功。而李建成也相當精明強於,由於他的身份是太子,主要協助李淵處理京城內的政事,才幹主要顯示在處理政務上,功績也不小。

單論戰功,李世民是明顯大於太子李建成的,在軍政各界威望很高。李世民當然不甘心只當一個區區的秦王,他的內心對皇位充滿了渴望。李淵心裡明鏡似的,態度卻實在叫人無奈。這位當爹的選擇了中立。

中立,看著是愛好和平,實際上就是袖手旁觀,站一邊冷眼看別人掐架。

大唐王朝,宮廷第一血案2:雙面膠皇帝

這裡有一個插曲。唐舊史裡記載,說在晉陽起兵時,李淵曾向李世民許諾:“若事成,則天下皆汝所致。當以汝為太子。"大白話就是:如果戰鬥勝利,天下是你打下來的,我就廢了太子李建成,封你為太子。客觀地說,這個記載基本上不靠譜。當初密謀起兵,連勝負都無法預料,怎麼就把廢立太子的事兒提到會議上來了?

因此,李淵沒給過李世民任何允諾,但他知道兒子的慾望。明擺著,秦王功勳卓著,才能出眾。要不是必須按照嫡長子繼位制安排繼承人,李世民繼承皇位也是名正言順的。可偏偏李建成“游泳"遊得快,率先來到這世上,被立為太子。你李世民再強,仗打得再牛,也只能當秦王,一等的親王爵,你要覬覦皇位就叫貪婪,就叫狼子野心。

為了滿足孩子的野心,也為了搶救兩兄弟日益惡化的關係,李淵別出心裁,給李世民搞了個 “天策上將"封號,這個頭銜,不過就是一個獨立的向皇帝負責的軍事策略參謀官,是一種擁有武將品階的文官。仨錦旗改一被面兒,光環巨亮不值什麼,與太子的封號相比,壓根就不在一個檔次。

李淵這一手並沒有從根本上安撫李世民。為了縮短太子和李世民在軍功上的差距,在武德七年(公元 624年)的時候,李淵特意派李建成去討伐引突厥入侵大唐的劉黑闥。

大唐王朝,宮廷第一血案2:雙面膠皇帝

劉黑闥原是河北農民起義軍首領竇建德部將,早在武德五年(公元621年),竇建德失敗後,殘餘部下推劉黑闥為首領,重整旗鼓,起兵反唐。劉黑闥善戰,很神勇,擊敗了李神通軍,又大破李世績軍,僅僅半年時間,竇建德失去的故地就被他收復了。

而後,他派遣使者勾結北方突厥,得到豪帥徐圓朗的援助。在武德六年(公元622年)在州,今天的河北永年縣東南,劉黑闥自稱漢東王,年號天造。這一次,太子李建成奉旨征討,劉黑闥敗逃到饒陽,今天的河北饒陽,被自個兒部下給俘虜了,送到李建成軍中,被處死。

征討劉黑闥,李淵打的主意就是讓李建成建功。他以為這樣就可以壓制李世民的野心別以為只有你能立軍功,瞧瞧你哥哥,剿滅了劉黑闥,如今也是功勳顯耀。人不光能打仗,處理政務也是一把好手,屬於德智體全面發展。

按理這讓李世民無話可說。可惜,天不遂人願。武德七年(624年)六月的時候,出了一個突發事件一一一太子一系的慶州都督楊文幹叛亂。這時候,李淵正在長安以北宜君縣仁智宮避暑,李世民、李元吉隨從。李建成則留守京師。突然,有密報傳給李淵,說太子李建成暗通慶州都督楊文幹,正籌集軍械謀反。這還了得!李淵立即召李建成往仁智宮見駕。

李建成可慌了神兒,有的部下勸他據城起兵,有的勸他孤身請罪。李建成到底還是選擇了孤身請罪。他見到李淵倒地便拜,磕頭差點磕得昏厥過去。其實,李建成沒有準備謀反,他是趁李淵出皇宮避暑,集聚軍械,以抗衡秦王的勢力。李淵知道以後,盛怒難平,就把李建成拘押起來,只供給粗食。

而後,李淵令人傳楊文幹覲見,傳令的人卻把將李淵獲悉密謀之事告訴了楊文幹,楊文乾乾脆起兵。李淵便讓李世民親自出兵征剿。這一次,李淵開口了,他許諾說,如果得勝還朝後,就廢太子,改立李世民。李世民滿懷希望,率兵出征。他的大軍還沒到,楊文幹軍就已經潰亂,楊文乾死於部下之手。

可李世民萬萬沒想到的是,父皇李淵沒有履行自己的承諾。李淵把“楊文幹事件"的罪過,算到太子和秦王兩兄弟頭上,認為正是兄弟不睦,才引發這一事件。於是,他再一次採取了中立的態度,各打五十大板,將太子府的王畦、韋挺,以及秦王府的曹參軍杜淹等人,一同流放到遠方。

李世民覺得冤啊,自己帶兵平叛,得到的回報卻是部下被流放。父皇說話沒個準譜,心眼兒也太偏。

當老子的不講誠信,兒子的心哇涼哇涼的。

大唐王朝,宮廷第一血案2:雙面膠皇帝

當然,關於“楊文幹事件"還有另一種說法,說所謂“楊文幹事件"原本就是李世民一手策劃的陰謀。這個說法,真假暫且不論,要緊的是唐高祖李淵對“楊文幹事件"的處理態度,成為了李氏兄弟殘殺的導火索。

從李淵內心來說,當然不願意兒子自相殘殺,他更怕隋文帝楊堅廢立太子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當年隋文帝廢了太子楊勇改立楊廣,而後被害於仁壽宮中。李淵可不想重蹈這個覆轍。所以,他始終採取中立態度,儘可能地息事寧人,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在兒子們中間周旋。站在父親的角度,他要制止太子傷害李世民;站在皇帝的角度,他又不願廢黜太子改立李世民。

你可以是一個好皇帝,也可以是一個好父親,但你不可以既是好皇帝又是好父親。這就像夾在婆媳矛盾中的男人,整個兒一“雙面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