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玩物喪志

“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不僅僅是一句諺語,更是能夠體現長城在我們中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長城,是最能代表中國元素的歷史建築物,更是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其歷史可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一統中國後花費巨資來修建長城,由此可見長城在軍事領域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中國曆代的統治者,無不想要加固、維修長城來達到政局的穩定,各中原王朝也很少間斷過對長城的修築。可見,修築長城的意義與價值已成為我國古人的共識,當然這其中不包括元代和清代。

"

文/玩物喪志

“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不僅僅是一句諺語,更是能夠體現長城在我們中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長城,是最能代表中國元素的歷史建築物,更是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其歷史可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一統中國後花費巨資來修建長城,由此可見長城在軍事領域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中國曆代的統治者,無不想要加固、維修長城來達到政局的穩定,各中原王朝也很少間斷過對長城的修築。可見,修築長城的意義與價值已成為我國古人的共識,當然這其中不包括元代和清代。

為何唐朝時就沒有人維修長城?

那麼為何有些朝代就沒有人維修長城?這其實也很好理解,修長城的都是漢人防禦的自然是“胡人”,當“胡人”佔據中央政權,自然不能給自己堵一道牆,阻礙自己的發展道路。但如果漢人當政,還不修建長城,是不是有些傲嬌了?是的,唐朝就是這樣一個傲嬌的存在。

長城作為一個軍事建築,修建與否自然和當局的軍事政治息息相關。唐朝是歷代漢人王朝中唯一奉行積極開邊政策的朝代,具有極強的侵略性最愛進攻,不喜防守,由此其軍事建築多為堡壘,而非長城。

《舊唐書·李勣傳》記載:..(李)勣在幷州凡十六年,令行禁止,號為稱職。太宗謂侍臣曰:''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安撫邊境,惟解築長城以備突厥,情識之惑,一至於此!朕今委任李世勣於幷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築長城耶?''由此可見,唐太宗認為修建長城只能保一時平安,而主動出擊才是長遠之策。

"

文/玩物喪志

“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不僅僅是一句諺語,更是能夠體現長城在我們中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長城,是最能代表中國元素的歷史建築物,更是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其歷史可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一統中國後花費巨資來修建長城,由此可見長城在軍事領域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中國曆代的統治者,無不想要加固、維修長城來達到政局的穩定,各中原王朝也很少間斷過對長城的修築。可見,修築長城的意義與價值已成為我國古人的共識,當然這其中不包括元代和清代。

為何唐朝時就沒有人維修長城?

那麼為何有些朝代就沒有人維修長城?這其實也很好理解,修長城的都是漢人防禦的自然是“胡人”,當“胡人”佔據中央政權,自然不能給自己堵一道牆,阻礙自己的發展道路。但如果漢人當政,還不修建長城,是不是有些傲嬌了?是的,唐朝就是這樣一個傲嬌的存在。

長城作為一個軍事建築,修建與否自然和當局的軍事政治息息相關。唐朝是歷代漢人王朝中唯一奉行積極開邊政策的朝代,具有極強的侵略性最愛進攻,不喜防守,由此其軍事建築多為堡壘,而非長城。

《舊唐書·李勣傳》記載:..(李)勣在幷州凡十六年,令行禁止,號為稱職。太宗謂侍臣曰:''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安撫邊境,惟解築長城以備突厥,情識之惑,一至於此!朕今委任李世勣於幷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築長城耶?''由此可見,唐太宗認為修建長城只能保一時平安,而主動出擊才是長遠之策。

為何唐朝時就沒有人維修長城?

突厥

唐朝建立之初,北疆有一個強大的勁敵——突厥。但是,唐朝武力強大,到了帝二代唐太宗時,便已經在綜合實力上遠遠地超過了突厥汗國。貞觀四年,唐軍在李靖、李勣的指揮下,大破東突厥汗國,此後北疆雖有薛延陀、回紇的先後崛起,但基本上都對唐朝沒什麼傾覆性的威脅。

貞觀二年時,突厥寇邊,朝臣提出修繕長城,防禦突厥。唐太宗豪言說道:“朕方為公掃清沙漠,安用勞民遠修障塞乎!”

由此可見,唐太宗拒絕修建長城的原因無非是兩個:

一個是因為唐朝的軍隊不斷的外侵,之前朝代修建的城牆遠遠不能滿足唐朝的疆土。唐朝的疆域向北到達了西伯利亞,領土在離前朝長城很遠的地方,並且如果長城離中原地區太原,糧草補給跟不上,敵軍一攻就破,那麼修建的意義便不大了。

"

文/玩物喪志

“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不僅僅是一句諺語,更是能夠體現長城在我們中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長城,是最能代表中國元素的歷史建築物,更是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其歷史可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一統中國後花費巨資來修建長城,由此可見長城在軍事領域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中國曆代的統治者,無不想要加固、維修長城來達到政局的穩定,各中原王朝也很少間斷過對長城的修築。可見,修築長城的意義與價值已成為我國古人的共識,當然這其中不包括元代和清代。

為何唐朝時就沒有人維修長城?

那麼為何有些朝代就沒有人維修長城?這其實也很好理解,修長城的都是漢人防禦的自然是“胡人”,當“胡人”佔據中央政權,自然不能給自己堵一道牆,阻礙自己的發展道路。但如果漢人當政,還不修建長城,是不是有些傲嬌了?是的,唐朝就是這樣一個傲嬌的存在。

長城作為一個軍事建築,修建與否自然和當局的軍事政治息息相關。唐朝是歷代漢人王朝中唯一奉行積極開邊政策的朝代,具有極強的侵略性最愛進攻,不喜防守,由此其軍事建築多為堡壘,而非長城。

《舊唐書·李勣傳》記載:..(李)勣在幷州凡十六年,令行禁止,號為稱職。太宗謂侍臣曰:''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安撫邊境,惟解築長城以備突厥,情識之惑,一至於此!朕今委任李世勣於幷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築長城耶?''由此可見,唐太宗認為修建長城只能保一時平安,而主動出擊才是長遠之策。

為何唐朝時就沒有人維修長城?

突厥

唐朝建立之初,北疆有一個強大的勁敵——突厥。但是,唐朝武力強大,到了帝二代唐太宗時,便已經在綜合實力上遠遠地超過了突厥汗國。貞觀四年,唐軍在李靖、李勣的指揮下,大破東突厥汗國,此後北疆雖有薛延陀、回紇的先後崛起,但基本上都對唐朝沒什麼傾覆性的威脅。

貞觀二年時,突厥寇邊,朝臣提出修繕長城,防禦突厥。唐太宗豪言說道:“朕方為公掃清沙漠,安用勞民遠修障塞乎!”

由此可見,唐太宗拒絕修建長城的原因無非是兩個:

一個是因為唐朝的軍隊不斷的外侵,之前朝代修建的城牆遠遠不能滿足唐朝的疆土。唐朝的疆域向北到達了西伯利亞,領土在離前朝長城很遠的地方,並且如果長城離中原地區太原,糧草補給跟不上,敵軍一攻就破,那麼修建的意義便不大了。

為何唐朝時就沒有人維修長城?

另一個就是唐太宗認為修建長城不是禦敵的良策。如《舊唐書·本紀·太宗紀上》所記:“自古突厥與中國,更有盛衰。若軒轅善用五兵,即能北逐獯鬻。周宣驅馳方、召,亦能制勝太原。至漢、晉之君,逮於隋代,不使兵士素習干戈,突厥來侵,莫能抗禦,致遺中國生民塗炭於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築苑,造諸淫費,農民恣令逸樂,兵士唯習弓馬,庶使汝鬥戰,亦望汝前無橫敵。”唐太宗先是列舉軒轅以兵制敵的大略,又批判了隋朝以及之前朝代修建長城的錯誤,他認為修築長城太費財力、人力,並且之前的朝代就算是修建了長城也是落得一個破敗的下場。因此唐太宗認為長城不是防禦的良策。

長城真的像唐太宗說的如此不堪嗎?非也,非也!連秦始皇這個“千古一帝”都要修建的長城怎能是無用之物呢?長城主要建立在國家的邊界,用於防守國外的勢力。主要是防禦少數民族的突襲和掠奪,因為他們作戰規模小,而且移動速度比較快,中原地區一向很頭疼。高大的長城恰好能將他們置之門外,防守效果十分好,居高臨下的作戰,對主場作戰特別有優勢。

"

文/玩物喪志

“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不僅僅是一句諺語,更是能夠體現長城在我們中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長城,是最能代表中國元素的歷史建築物,更是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其歷史可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一統中國後花費巨資來修建長城,由此可見長城在軍事領域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中國曆代的統治者,無不想要加固、維修長城來達到政局的穩定,各中原王朝也很少間斷過對長城的修築。可見,修築長城的意義與價值已成為我國古人的共識,當然這其中不包括元代和清代。

為何唐朝時就沒有人維修長城?

那麼為何有些朝代就沒有人維修長城?這其實也很好理解,修長城的都是漢人防禦的自然是“胡人”,當“胡人”佔據中央政權,自然不能給自己堵一道牆,阻礙自己的發展道路。但如果漢人當政,還不修建長城,是不是有些傲嬌了?是的,唐朝就是這樣一個傲嬌的存在。

長城作為一個軍事建築,修建與否自然和當局的軍事政治息息相關。唐朝是歷代漢人王朝中唯一奉行積極開邊政策的朝代,具有極強的侵略性最愛進攻,不喜防守,由此其軍事建築多為堡壘,而非長城。

《舊唐書·李勣傳》記載:..(李)勣在幷州凡十六年,令行禁止,號為稱職。太宗謂侍臣曰:''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安撫邊境,惟解築長城以備突厥,情識之惑,一至於此!朕今委任李世勣於幷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築長城耶?''由此可見,唐太宗認為修建長城只能保一時平安,而主動出擊才是長遠之策。

為何唐朝時就沒有人維修長城?

突厥

唐朝建立之初,北疆有一個強大的勁敵——突厥。但是,唐朝武力強大,到了帝二代唐太宗時,便已經在綜合實力上遠遠地超過了突厥汗國。貞觀四年,唐軍在李靖、李勣的指揮下,大破東突厥汗國,此後北疆雖有薛延陀、回紇的先後崛起,但基本上都對唐朝沒什麼傾覆性的威脅。

貞觀二年時,突厥寇邊,朝臣提出修繕長城,防禦突厥。唐太宗豪言說道:“朕方為公掃清沙漠,安用勞民遠修障塞乎!”

由此可見,唐太宗拒絕修建長城的原因無非是兩個:

一個是因為唐朝的軍隊不斷的外侵,之前朝代修建的城牆遠遠不能滿足唐朝的疆土。唐朝的疆域向北到達了西伯利亞,領土在離前朝長城很遠的地方,並且如果長城離中原地區太原,糧草補給跟不上,敵軍一攻就破,那麼修建的意義便不大了。

為何唐朝時就沒有人維修長城?

另一個就是唐太宗認為修建長城不是禦敵的良策。如《舊唐書·本紀·太宗紀上》所記:“自古突厥與中國,更有盛衰。若軒轅善用五兵,即能北逐獯鬻。周宣驅馳方、召,亦能制勝太原。至漢、晉之君,逮於隋代,不使兵士素習干戈,突厥來侵,莫能抗禦,致遺中國生民塗炭於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築苑,造諸淫費,農民恣令逸樂,兵士唯習弓馬,庶使汝鬥戰,亦望汝前無橫敵。”唐太宗先是列舉軒轅以兵制敵的大略,又批判了隋朝以及之前朝代修建長城的錯誤,他認為修築長城太費財力、人力,並且之前的朝代就算是修建了長城也是落得一個破敗的下場。因此唐太宗認為長城不是防禦的良策。

長城真的像唐太宗說的如此不堪嗎?非也,非也!連秦始皇這個“千古一帝”都要修建的長城怎能是無用之物呢?長城主要建立在國家的邊界,用於防守國外的勢力。主要是防禦少數民族的突襲和掠奪,因為他們作戰規模小,而且移動速度比較快,中原地區一向很頭疼。高大的長城恰好能將他們置之門外,防守效果十分好,居高臨下的作戰,對主場作戰特別有優勢。

為何唐朝時就沒有人維修長城?

我認為唐朝延續290年,初期擴張不修建長城的決定是正確的,但是一直不修建長城的決定是錯誤的。用一句話概括來說就是:強的時候不用修,弱的時候修沒用。

首先是唐朝時期的威脅對象不同,唐朝以前的中原地區的最大威脅就是北邊的胡人,據說在漢朝時期,白登之圍劉邦差點都被俘虜,但是唐朝以來國力強盛,對待外敵的態度就是不服就打,唐太宗滅東西突厥,唐高宗滅高句麗、百濟,北方邊境的不安全因素唐朝初期就被解決了。唐武宗時又聯合黠嘎斯滅了回鶻汗國,所以更沒必要修建長城。如此一來便是加劇了唐朝不築長城的心理,但是唐朝時期的最大威脅不是北方遊牧民族,而是西邊的大食和青藏高原的吐蕃,吐蕃的高寒海拔地區導致唐軍高原反應,再加上自然環境的惡劣,如此打仗自然是敗多勝少。這攻打不成,又不願意修築長城防守,時間一久,必定要付出代價的。

強盛時期的唐朝沒有修築長城的必要,但安史之亂之後適合修築長城的地方又不在中央控制之內,這就達到一個“強的時候不用修,弱的時候修沒用。”的尷尬局面。

觀望整個唐朝的發展,我認為修築長城還是有必要的。古人都言:“未雨綢繆”,唐朝就應該在強盛之時修築長城,長城作為一個補給站和防禦點,可以在強盛時作為進攻的跳板,也可以在虛弱時期作為防守的要塞。這可比唐代時期修築的各種堡靠譜多了,堡壘始終是一個點,被攻破了就沒了;而長城卻是一條線,甚至城牆之後都是我方士兵的補給站,這可比堡壘堅固多了。只是唐初太強盛沒意識到要修。弱時期修長城的地方大多在藩鎮控制下,最終的結果也是令人痛惜。

參考文獻:

《新唐書》

《舊唐書》

《唐會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