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公元751年,也就是天寶十年,是唐朝倒了血黴的一年,也是後來一系列倒黴開始的第一年。

上期說過,阿拉伯帝國擴張到西域的時候把當時的唐朝安西節度使高仙芝打得慘敗。怛羅斯一戰,唐軍兩三萬人出征,只回來幾千人,幾乎全軍覆沒。但這還沒完,同年在東北安祿山出兵打契丹,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也死了好幾萬人。最慘的是當時的劍南節度使(劍南就是現在的四川重慶一帶)出兵打南詔(就是現在的雲南貴州,當年是少數民族政權)。結果又大敗,將士陣亡六萬人。這簡單一算兵力減員不下十萬人,整個國家的五到四分之一的野戰部隊直接打沒。

而在這一年之後,朝廷裡的大權奸,宰相李林甫病死,換了另一個更大的權奸,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當宰相。多說一句,楊國忠其實還有一個身份很多人不知道,他還是武則天的首席男寵張易之的外甥,所以楊國忠其實可以管武則天喊一聲舅媽。楊國忠上臺之後朝廷接著打南詔,打了好幾次,前後損失二十幾萬人。國家連年征戰,同時李唐的核心統治地區關中又開始鬧饑荒。所以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最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祿山從東北開始造反了。“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長安幾個月後易手,唐玄宗只能帶著文武百官跑路去了四川。

"

這個公元751年,也就是天寶十年,是唐朝倒了血黴的一年,也是後來一系列倒黴開始的第一年。

上期說過,阿拉伯帝國擴張到西域的時候把當時的唐朝安西節度使高仙芝打得慘敗。怛羅斯一戰,唐軍兩三萬人出征,只回來幾千人,幾乎全軍覆沒。但這還沒完,同年在東北安祿山出兵打契丹,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也死了好幾萬人。最慘的是當時的劍南節度使(劍南就是現在的四川重慶一帶)出兵打南詔(就是現在的雲南貴州,當年是少數民族政權)。結果又大敗,將士陣亡六萬人。這簡單一算兵力減員不下十萬人,整個國家的五到四分之一的野戰部隊直接打沒。

而在這一年之後,朝廷裡的大權奸,宰相李林甫病死,換了另一個更大的權奸,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當宰相。多說一句,楊國忠其實還有一個身份很多人不知道,他還是武則天的首席男寵張易之的外甥,所以楊國忠其實可以管武則天喊一聲舅媽。楊國忠上臺之後朝廷接著打南詔,打了好幾次,前後損失二十幾萬人。國家連年征戰,同時李唐的核心統治地區關中又開始鬧饑荒。所以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最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祿山從東北開始造反了。“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長安幾個月後易手,唐玄宗只能帶著文武百官跑路去了四川。

李隆基的“盛唐”下:這盛世並不如你所想

關於《霓裳羽衣曲》多說一句,一般都認為這是李隆基譜的曲子,專門給楊貴妃寫的。後人每每念起楊貴妃在華清池裡隨著《霓裳羽衣曲》翩翩起舞,盛唐景象頓時赫然面前。雖然楊貴妃確實跳過這支舞。但這本來是一首宗教樂曲。是道教,也就是當時的唐朝國教,在太清宮裡面祭祀老子的時候用的。所謂是”霓裳”,就是彩虹做的衣裳,是神仙高人專用的紡織品。這首曲子經由白居易同志在《長恨歌》裡的絕妙引用,被後世當做是象徵整個開元盛世的意象。不光是白居易,中晚唐的詩人懷念安史之亂之前的那個時代都會提到這個曲子,比如後來晚唐的張祜,他在 《華清宮四首》裡面有一首這麼寫:

天闕沈沈夜未央,碧雲仙曲舞霓裳。一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驪山宮漏長。

沉沉長夜,宮裡大殿上彷彿還響著“霓裳羽衣曲”裡清脆的玉笛之聲,“向空盡”,吹進了開元盛世的繁華,再也回不去了。張祜那時候正是中唐向晚唐過渡的年代,國家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所以是“一聲玉笛向空盡”。 這華清宮在著名的驪山上,這李隆基也是心大,秦始皇的墳就在邊兒上,他跑上面修一大堆宮殿。所以是“月滿驪山宮漏長”,宮漏是一種計時的器具。

所以黃仁宇不是有本兒書叫萬曆十五年麼,說明朝滅亡,從萬曆十五年這一年就能看到後來所有滅亡因素的萌芽。同樣的,天寶十年,所謂的盛唐,所謂的盛世,從這一年開始局面急轉直下。冰凍非一日之寒,前面說過唐朝這種對外頻繁用兵從唐玄宗中後期開始,直到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前幾年,局面是越來越糟。所以在李隆基的開元天寶時期,唐朝的閨怨和邊塞詩同時井噴。邊塞詩當然被一般人所熟知,主題都是邊關大漠風情,將士們怎麼奮勇殺敵。“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所謂盛唐氣象這個雄健的概念,很大程度上都與這些邊塞詩構建的形象有關。但是這裡面不得不說一個很矛盾的現象,就是那些創作邊塞詩的詩人,一邊寫這些給人打雞血、號召大家去邊關塞外克敵立功的詩,一邊又寫哎呀你老婆在家等你啊想你啊你是不是也很想家呀,這種閨怨題材的詩。拿王昌齡來說,大家都曾經背過他的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但是他也寫過閨怨這樣的詩,詩名字就叫《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說一個少婦本來好好的,等到畫好了妝,上高樓眺望,看到楊柳枝頭,才想到丈夫遠征自己一個人在家。春日裡好不容易畫好了妝卻無人欣賞,這才後悔說,哎,不該成天鼓搗丈夫出門兒,建功立業。王昌齡還有一首詩,你要連起來看,像是他在自己和自己對話一樣,詩名叫《變行路難》(表示是從樂府的《行路難》,變過來的)

向晚橫吹悲,風動馬嘶合。前驅引旗節,千里陣雲匝。單于下陰山,砂礫空颯颯(sa)。封侯取一戰,豈復念閨閣。

日落將晚,橫笛聲中,帶一點兒風吹過來的戰馬嘶鳴。隊伍的前鋒戰旗高揚,此刻是戰雲密佈。這個“匝”是環繞的意思,表示這戰陣是一層一層的。“單于下陰山”,這裡的單于和陰山肯定都是代指,意思說敵陣的部隊沿著山勢俯衝。因為都是騎兵麼,所以砂礫空颯颯,地動山搖把沙粒都給震起來了。 這一仗結果怎麼樣,打沒打贏沒說。就是一句話“封侯取一戰,豈復念閨閣”,成王敗寇,建功立業就這一戰了,怎麼還能想老婆呢。反正正一說,反一說都是他。

李白這麼放浪形骸的人,也寫閨怨詩,他有一首《春怨》:

白馬金羈遼海東,羅帷繡被臥春風。落月低軒窺燭盡,飛花入戶笑床空。

最後一句,最直接了,說月亮都快沒了,蠟燭也燒盡了,這時候飛來一朵花瓣,笑話姑娘你這床怎麼空著。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

這個公元751年,也就是天寶十年,是唐朝倒了血黴的一年,也是後來一系列倒黴開始的第一年。

上期說過,阿拉伯帝國擴張到西域的時候把當時的唐朝安西節度使高仙芝打得慘敗。怛羅斯一戰,唐軍兩三萬人出征,只回來幾千人,幾乎全軍覆沒。但這還沒完,同年在東北安祿山出兵打契丹,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也死了好幾萬人。最慘的是當時的劍南節度使(劍南就是現在的四川重慶一帶)出兵打南詔(就是現在的雲南貴州,當年是少數民族政權)。結果又大敗,將士陣亡六萬人。這簡單一算兵力減員不下十萬人,整個國家的五到四分之一的野戰部隊直接打沒。

而在這一年之後,朝廷裡的大權奸,宰相李林甫病死,換了另一個更大的權奸,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當宰相。多說一句,楊國忠其實還有一個身份很多人不知道,他還是武則天的首席男寵張易之的外甥,所以楊國忠其實可以管武則天喊一聲舅媽。楊國忠上臺之後朝廷接著打南詔,打了好幾次,前後損失二十幾萬人。國家連年征戰,同時李唐的核心統治地區關中又開始鬧饑荒。所以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最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祿山從東北開始造反了。“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長安幾個月後易手,唐玄宗只能帶著文武百官跑路去了四川。

李隆基的“盛唐”下:這盛世並不如你所想

關於《霓裳羽衣曲》多說一句,一般都認為這是李隆基譜的曲子,專門給楊貴妃寫的。後人每每念起楊貴妃在華清池裡隨著《霓裳羽衣曲》翩翩起舞,盛唐景象頓時赫然面前。雖然楊貴妃確實跳過這支舞。但這本來是一首宗教樂曲。是道教,也就是當時的唐朝國教,在太清宮裡面祭祀老子的時候用的。所謂是”霓裳”,就是彩虹做的衣裳,是神仙高人專用的紡織品。這首曲子經由白居易同志在《長恨歌》裡的絕妙引用,被後世當做是象徵整個開元盛世的意象。不光是白居易,中晚唐的詩人懷念安史之亂之前的那個時代都會提到這個曲子,比如後來晚唐的張祜,他在 《華清宮四首》裡面有一首這麼寫:

天闕沈沈夜未央,碧雲仙曲舞霓裳。一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驪山宮漏長。

沉沉長夜,宮裡大殿上彷彿還響著“霓裳羽衣曲”裡清脆的玉笛之聲,“向空盡”,吹進了開元盛世的繁華,再也回不去了。張祜那時候正是中唐向晚唐過渡的年代,國家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所以是“一聲玉笛向空盡”。 這華清宮在著名的驪山上,這李隆基也是心大,秦始皇的墳就在邊兒上,他跑上面修一大堆宮殿。所以是“月滿驪山宮漏長”,宮漏是一種計時的器具。

所以黃仁宇不是有本兒書叫萬曆十五年麼,說明朝滅亡,從萬曆十五年這一年就能看到後來所有滅亡因素的萌芽。同樣的,天寶十年,所謂的盛唐,所謂的盛世,從這一年開始局面急轉直下。冰凍非一日之寒,前面說過唐朝這種對外頻繁用兵從唐玄宗中後期開始,直到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前幾年,局面是越來越糟。所以在李隆基的開元天寶時期,唐朝的閨怨和邊塞詩同時井噴。邊塞詩當然被一般人所熟知,主題都是邊關大漠風情,將士們怎麼奮勇殺敵。“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所謂盛唐氣象這個雄健的概念,很大程度上都與這些邊塞詩構建的形象有關。但是這裡面不得不說一個很矛盾的現象,就是那些創作邊塞詩的詩人,一邊寫這些給人打雞血、號召大家去邊關塞外克敵立功的詩,一邊又寫哎呀你老婆在家等你啊想你啊你是不是也很想家呀,這種閨怨題材的詩。拿王昌齡來說,大家都曾經背過他的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但是他也寫過閨怨這樣的詩,詩名字就叫《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說一個少婦本來好好的,等到畫好了妝,上高樓眺望,看到楊柳枝頭,才想到丈夫遠征自己一個人在家。春日裡好不容易畫好了妝卻無人欣賞,這才後悔說,哎,不該成天鼓搗丈夫出門兒,建功立業。王昌齡還有一首詩,你要連起來看,像是他在自己和自己對話一樣,詩名叫《變行路難》(表示是從樂府的《行路難》,變過來的)

向晚橫吹悲,風動馬嘶合。前驅引旗節,千里陣雲匝。單于下陰山,砂礫空颯颯(sa)。封侯取一戰,豈復念閨閣。

日落將晚,橫笛聲中,帶一點兒風吹過來的戰馬嘶鳴。隊伍的前鋒戰旗高揚,此刻是戰雲密佈。這個“匝”是環繞的意思,表示這戰陣是一層一層的。“單于下陰山”,這裡的單于和陰山肯定都是代指,意思說敵陣的部隊沿著山勢俯衝。因為都是騎兵麼,所以砂礫空颯颯,地動山搖把沙粒都給震起來了。 這一仗結果怎麼樣,打沒打贏沒說。就是一句話“封侯取一戰,豈復念閨閣”,成王敗寇,建功立業就這一戰了,怎麼還能想老婆呢。反正正一說,反一說都是他。

李白這麼放浪形骸的人,也寫閨怨詩,他有一首《春怨》:

白馬金羈遼海東,羅帷繡被臥春風。落月低軒窺燭盡,飛花入戶笑床空。

最後一句,最直接了,說月亮都快沒了,蠟燭也燒盡了,這時候飛來一朵花瓣,笑話姑娘你這床怎麼空著。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李隆基的“盛唐”下:這盛世並不如你所想

妖貓傳 李白 劇照

詩佛王維,王摩詰,盛唐最佛系的大詩人。連寫“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的人,都有一首《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最後兩句,那女子的心理狀態寫的特別淒涼,意思是我反正回去也是守空房,還不如多彈兩首古箏。

應該這麼說,開元年間這些詩人,無論是邊塞詩人也好,浪漫主義詩人也罷,山水田園的也罷,全部都寫過閨怨題材的詩。開元年間突然一下寫閨怨的增多,這種情況在歷史上也是很少見的。這折射出了某種真實的社會心理。所以,大家把閨怨詩和邊塞詩的這種井噴現象結合起來看,會發現原來在開元年間,不僅僅只有那些令人血脈噴張的邊塞詩裡飽含的建功立業的雄心。從社會精英階層到普通老百姓,不少人對國家經常打仗這件事其實也是有怨言的。打仗這種事兒是肯定會死人的,像文章開頭開篇舉的例子已經是盛世尾聲的比較極端的情況,一年裡死了十萬二十萬。是天寶後期一些比較極端的例子,但這並不意味著開元天寶年間前期打仗就不死人。

杜甫那首有名的《兵車行》,這個大家其實讀書的時候都學過了,據考證就寫於天寶十年: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很多人印象裡這首詩是寫來反映安史之亂中國家屢遭兵燹的狀況的,其實那是和老杜的《三吏》、《三別》弄混淆了。《兵車行》就是反映天寶十年左右,離安史之亂不遠的那個時候的事情。國家連年徵兵,還老打敗仗,所謂“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這裡必須說明一點,唐詩裡面經常出現“武皇”來代指李隆基。而且不是孤立現象,比如我們前面說過的張祜,他在華清宮四首裡面還有一首,說

水繞宮牆處處聲,殘紅長綠露華清。武皇一夕夢不覺,十二玉樓空月明。

這種叫法不是因為什麼李隆基的諡號或者廟號有武字,唐玄宗的玄字是他的廟號,是他在祖宗廟裡被後世子孫祭祀,吃冷豬肉時候用的名字。他諡號裡面也沒有武,他是諡號全稱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其中倒數第四個字“明”是他自己獨有的,所以史稱唐明皇。無論諡號廟號都沒有”武“這個字。而且杜甫寫兵車行的時候唐玄宗還沒死,諡號廟號都人死了之後才有。現在不少書解釋說是用漢武帝代指唐玄宗李隆基,這話沒錯,可沒有把意思說全。要知道,漢武帝其實在位的時候也是連年對外征伐,最後把國家差點也整垮了。

最終他晚年良心發現,下了《輪臺罪己詔》。所以在唐朝人心裡,人們對李隆基的“武皇”稱呼是有微妙涵義在裡面的。表面上提到李隆基全部叫”武皇“,好像是為了尊崇他,把他比作漢武帝。其實古時候儒家社會是不尚武的。古時候要是給你上個諡號叫”武“,說明對你的評價也就是比什麼隋煬帝的“煬”,夏桀的“桀”,商紂的“紂”要好那麼一個等級,有點明褒暗貶的意思。比如秦朝時候那個自不量力去扛大鼎,結果被鼎給壓死了的秦武王;晉朝雖然是開國皇帝但是以篡位起家而且荒淫無度的晉武帝,更不要說明朝那個一輩子貪玩胡折騰,又寵信宦官的明武宗。所謂誇志多窮曰武,所以“武”這個字真不是個好字。我們千萬不要以現代人的觀念去套當年唐朝中後期這些詩人對李隆基的那種複雜的感情。

"

這個公元751年,也就是天寶十年,是唐朝倒了血黴的一年,也是後來一系列倒黴開始的第一年。

上期說過,阿拉伯帝國擴張到西域的時候把當時的唐朝安西節度使高仙芝打得慘敗。怛羅斯一戰,唐軍兩三萬人出征,只回來幾千人,幾乎全軍覆沒。但這還沒完,同年在東北安祿山出兵打契丹,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也死了好幾萬人。最慘的是當時的劍南節度使(劍南就是現在的四川重慶一帶)出兵打南詔(就是現在的雲南貴州,當年是少數民族政權)。結果又大敗,將士陣亡六萬人。這簡單一算兵力減員不下十萬人,整個國家的五到四分之一的野戰部隊直接打沒。

而在這一年之後,朝廷裡的大權奸,宰相李林甫病死,換了另一個更大的權奸,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當宰相。多說一句,楊國忠其實還有一個身份很多人不知道,他還是武則天的首席男寵張易之的外甥,所以楊國忠其實可以管武則天喊一聲舅媽。楊國忠上臺之後朝廷接著打南詔,打了好幾次,前後損失二十幾萬人。國家連年征戰,同時李唐的核心統治地區關中又開始鬧饑荒。所以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最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祿山從東北開始造反了。“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長安幾個月後易手,唐玄宗只能帶著文武百官跑路去了四川。

李隆基的“盛唐”下:這盛世並不如你所想

關於《霓裳羽衣曲》多說一句,一般都認為這是李隆基譜的曲子,專門給楊貴妃寫的。後人每每念起楊貴妃在華清池裡隨著《霓裳羽衣曲》翩翩起舞,盛唐景象頓時赫然面前。雖然楊貴妃確實跳過這支舞。但這本來是一首宗教樂曲。是道教,也就是當時的唐朝國教,在太清宮裡面祭祀老子的時候用的。所謂是”霓裳”,就是彩虹做的衣裳,是神仙高人專用的紡織品。這首曲子經由白居易同志在《長恨歌》裡的絕妙引用,被後世當做是象徵整個開元盛世的意象。不光是白居易,中晚唐的詩人懷念安史之亂之前的那個時代都會提到這個曲子,比如後來晚唐的張祜,他在 《華清宮四首》裡面有一首這麼寫:

天闕沈沈夜未央,碧雲仙曲舞霓裳。一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驪山宮漏長。

沉沉長夜,宮裡大殿上彷彿還響著“霓裳羽衣曲”裡清脆的玉笛之聲,“向空盡”,吹進了開元盛世的繁華,再也回不去了。張祜那時候正是中唐向晚唐過渡的年代,國家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所以是“一聲玉笛向空盡”。 這華清宮在著名的驪山上,這李隆基也是心大,秦始皇的墳就在邊兒上,他跑上面修一大堆宮殿。所以是“月滿驪山宮漏長”,宮漏是一種計時的器具。

所以黃仁宇不是有本兒書叫萬曆十五年麼,說明朝滅亡,從萬曆十五年這一年就能看到後來所有滅亡因素的萌芽。同樣的,天寶十年,所謂的盛唐,所謂的盛世,從這一年開始局面急轉直下。冰凍非一日之寒,前面說過唐朝這種對外頻繁用兵從唐玄宗中後期開始,直到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前幾年,局面是越來越糟。所以在李隆基的開元天寶時期,唐朝的閨怨和邊塞詩同時井噴。邊塞詩當然被一般人所熟知,主題都是邊關大漠風情,將士們怎麼奮勇殺敵。“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所謂盛唐氣象這個雄健的概念,很大程度上都與這些邊塞詩構建的形象有關。但是這裡面不得不說一個很矛盾的現象,就是那些創作邊塞詩的詩人,一邊寫這些給人打雞血、號召大家去邊關塞外克敵立功的詩,一邊又寫哎呀你老婆在家等你啊想你啊你是不是也很想家呀,這種閨怨題材的詩。拿王昌齡來說,大家都曾經背過他的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但是他也寫過閨怨這樣的詩,詩名字就叫《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說一個少婦本來好好的,等到畫好了妝,上高樓眺望,看到楊柳枝頭,才想到丈夫遠征自己一個人在家。春日裡好不容易畫好了妝卻無人欣賞,這才後悔說,哎,不該成天鼓搗丈夫出門兒,建功立業。王昌齡還有一首詩,你要連起來看,像是他在自己和自己對話一樣,詩名叫《變行路難》(表示是從樂府的《行路難》,變過來的)

向晚橫吹悲,風動馬嘶合。前驅引旗節,千里陣雲匝。單于下陰山,砂礫空颯颯(sa)。封侯取一戰,豈復念閨閣。

日落將晚,橫笛聲中,帶一點兒風吹過來的戰馬嘶鳴。隊伍的前鋒戰旗高揚,此刻是戰雲密佈。這個“匝”是環繞的意思,表示這戰陣是一層一層的。“單于下陰山”,這裡的單于和陰山肯定都是代指,意思說敵陣的部隊沿著山勢俯衝。因為都是騎兵麼,所以砂礫空颯颯,地動山搖把沙粒都給震起來了。 這一仗結果怎麼樣,打沒打贏沒說。就是一句話“封侯取一戰,豈復念閨閣”,成王敗寇,建功立業就這一戰了,怎麼還能想老婆呢。反正正一說,反一說都是他。

李白這麼放浪形骸的人,也寫閨怨詩,他有一首《春怨》:

白馬金羈遼海東,羅帷繡被臥春風。落月低軒窺燭盡,飛花入戶笑床空。

最後一句,最直接了,說月亮都快沒了,蠟燭也燒盡了,這時候飛來一朵花瓣,笑話姑娘你這床怎麼空著。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李隆基的“盛唐”下:這盛世並不如你所想

妖貓傳 李白 劇照

詩佛王維,王摩詰,盛唐最佛系的大詩人。連寫“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的人,都有一首《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最後兩句,那女子的心理狀態寫的特別淒涼,意思是我反正回去也是守空房,還不如多彈兩首古箏。

應該這麼說,開元年間這些詩人,無論是邊塞詩人也好,浪漫主義詩人也罷,山水田園的也罷,全部都寫過閨怨題材的詩。開元年間突然一下寫閨怨的增多,這種情況在歷史上也是很少見的。這折射出了某種真實的社會心理。所以,大家把閨怨詩和邊塞詩的這種井噴現象結合起來看,會發現原來在開元年間,不僅僅只有那些令人血脈噴張的邊塞詩裡飽含的建功立業的雄心。從社會精英階層到普通老百姓,不少人對國家經常打仗這件事其實也是有怨言的。打仗這種事兒是肯定會死人的,像文章開頭開篇舉的例子已經是盛世尾聲的比較極端的情況,一年裡死了十萬二十萬。是天寶後期一些比較極端的例子,但這並不意味著開元天寶年間前期打仗就不死人。

杜甫那首有名的《兵車行》,這個大家其實讀書的時候都學過了,據考證就寫於天寶十年: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很多人印象裡這首詩是寫來反映安史之亂中國家屢遭兵燹的狀況的,其實那是和老杜的《三吏》、《三別》弄混淆了。《兵車行》就是反映天寶十年左右,離安史之亂不遠的那個時候的事情。國家連年徵兵,還老打敗仗,所謂“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這裡必須說明一點,唐詩裡面經常出現“武皇”來代指李隆基。而且不是孤立現象,比如我們前面說過的張祜,他在華清宮四首裡面還有一首,說

水繞宮牆處處聲,殘紅長綠露華清。武皇一夕夢不覺,十二玉樓空月明。

這種叫法不是因為什麼李隆基的諡號或者廟號有武字,唐玄宗的玄字是他的廟號,是他在祖宗廟裡被後世子孫祭祀,吃冷豬肉時候用的名字。他諡號裡面也沒有武,他是諡號全稱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其中倒數第四個字“明”是他自己獨有的,所以史稱唐明皇。無論諡號廟號都沒有”武“這個字。而且杜甫寫兵車行的時候唐玄宗還沒死,諡號廟號都人死了之後才有。現在不少書解釋說是用漢武帝代指唐玄宗李隆基,這話沒錯,可沒有把意思說全。要知道,漢武帝其實在位的時候也是連年對外征伐,最後把國家差點也整垮了。

最終他晚年良心發現,下了《輪臺罪己詔》。所以在唐朝人心裡,人們對李隆基的“武皇”稱呼是有微妙涵義在裡面的。表面上提到李隆基全部叫”武皇“,好像是為了尊崇他,把他比作漢武帝。其實古時候儒家社會是不尚武的。古時候要是給你上個諡號叫”武“,說明對你的評價也就是比什麼隋煬帝的“煬”,夏桀的“桀”,商紂的“紂”要好那麼一個等級,有點明褒暗貶的意思。比如秦朝時候那個自不量力去扛大鼎,結果被鼎給壓死了的秦武王;晉朝雖然是開國皇帝但是以篡位起家而且荒淫無度的晉武帝,更不要說明朝那個一輩子貪玩胡折騰,又寵信宦官的明武宗。所謂誇志多窮曰武,所以“武”這個字真不是個好字。我們千萬不要以現代人的觀念去套當年唐朝中後期這些詩人對李隆基的那種複雜的感情。

李隆基的“盛唐”下:這盛世並不如你所想

所以歸根結底,不得不說這所謂的大唐盛世有構建的成分。許多經歷安史之亂之後的詩人們,他們回過頭對太平盛世的回憶,某種程度上虛構了一個美好的時代。這實在是因為安史之亂之後的唐朝有一陣實在是太慘了。

國家首都是破鼓萬人捶,一會安祿山,一會兒吐蕃,後來到了唐德宗的時候連一夥幾千人的亂兵都可以搞一場政變,搶一把長安。國家又窮,連年饑荒。所以老杜甫後來寫詩說“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總之當年就是有錢。可其實國家似乎從來沒有真正像他詩裡說的那麼好過。而且,即便國家有錢的時候也沒少打仗死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