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元二十八年說起——宰相詩人張九齡

開元二十八年,在現在的人眼中有兩位詩人去世了——張九齡和孟浩然。這年,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出家為女道士,道號“太真”,出家之後的故事大家都熟悉了。

不是所有詩人都如李白那般壯志未酬,不是所有詩人都如杜甫那般鬱郁不得志,張九齡就是反例。作為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位名相,張九齡似乎只被記住了詩歌。

在張九齡死後,每當有人舉薦人才時,唐玄宗就會問:“這個人和張九齡比怎麼樣呢?”

那麼張九齡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呢?

從開元二十八年說起——宰相詩人張九齡

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雖然大家對他的出生年份有異議,但都是唐高宗李治時期,武則天還沒有稱帝,張九齡輔佐的李隆基還沒有出生。

據說,張九齡從小就是神童,七歲能文,十三歲就給廣州刺史(六品)寫信,並得到了“此子必能致遠的誇獎”。雖然沒有史料說明張九齡是怎麼將信遞給廣州刺史的,但此處還是應該介紹下他的家人:曾祖父張君政,曾任韶州別駕;祖父張子虔出任過竇州(治所在今廣東信宜縣)錄事參軍;父親張弘愈,曾為新州索盧縣(今廣東新興縣南部)縣丞。

長安元年,張九齡在廣州鄉試中舉,後赴京趕考。這一年李白出生了。

長安二年,二十五歲的張九齡登進士第,為考功郎沈佺期所賞識。被授予校書郎官職。雖然官職很小(九品),但恐怕此時就連張九齡自己都覺得前途是一片大好。第二年,張九齡就在家讀書了,一直讀到了二十九歲。

凡是考試都有上榜和落榜的,這一次一群落榜的人向朝廷狀告此次考試涉嫌賄考。經查,結果屬實,沈佺期因涉嫌在考試期間收受賄賂,被下獄。此次考試結果被廢,所有考上的人員均不允許被授予官職。

回到嶺南的張九齡從頭開始苦讀。有時候人的際遇真的是很神奇的,就在回家讀書的第一年,張九齡遇見了命中的貴人——對他有知遇之恩的張說(音同“月”)。

長安三年,此時的武則天寵信張易之和張昌宗,便想給他們的兄弟張昌期升個官,朝中唯張易之和張昌宗馬首是瞻,但宰相魏元忠表示,張昌期不堪大用。二張深以為恨,誣告魏元忠謀反。謀反是需要證據的,誣告謀反是沒有證據的,但是證據是可以製造的,二張找到鳳閣舍人張說,許以高官。張說還是很識時務地當場表示同意,一定說魏元忠謀反——朝堂上當著武則天的面,張說斬釘截鐵地表示:魏元忠沒有謀反,都是張易之讓這麼做的。結果,魏元忠被貶高要尉,張說流放嶺南。

從開元二十八年說起——宰相詩人張九齡

在嶺南,張說遇到了在家苦讀的張九齡。張九齡將自己的文章給張說看了,張說當場表示文章能能“濟時適用”。

神龍二年,此時已是唐中宗李顯為帝,二十九歲的張九齡獲重考資格,進士及第,之後授祕書省校書郎官職。

有句老話:朝中有人好作官,對於張九齡來說也似如此。在校書郎的位置上張九齡一干就是六年,其中也曾自薦,但是卻沒能如願,心中也是頗多惆悵。《秋懷》就是張九齡這段時間做的,“感惜芳時換,誰知客思懸。憶隨鴻向暖,愁學馬思邊。留滯機還息,紛拏網自牽。東南起歸望,何處是江天。”

終於唐玄宗李隆基繼位了,此時的李隆基剛剛經歷過韋后的政亂,又和太平公主拼了個你死我活,正處於勵精圖治、勤政愛民的階段。李隆基舉天下文藻之士,親自策問,張九齡應試道牟伊呂科,對策優等,升任左拾遺(屬於諫諍人員)。

張九齡任左拾遺還是很靠譜的,曾上書當時的宰相姚崇“遠諂躁,進純厚”。姚崇嘉納其言。因為本文寫的是張九齡,所以很多時候是以張九齡的視角敘述的,但這不能說明別人都是反派,例如姚崇。歷史就是這樣的,無關對錯,只是政見而已。雖然姚崇在子女的教育上一敗塗地,但這不能阻擋後世人將他與房玄齡、杜如晦、宋璟並稱唐朝四大賢相。

還記得我們上文說的對張九齡有知遇之恩的張說嗎?在太平公主把持朝政的時候不肯依附於她,唐玄宗誅殺太平公主後,升任張說為中書令,封燕國公。

從開元二十八年說起——宰相詩人張九齡

此時的李隆基依然是一個好皇帝,希望讓大唐興盛,所以他想要任命一個好的宰相——姚崇。張說很討厭姚崇,對此明確反對,甚至多方勾連,希望阻止這一任命,但是唐玄宗依然重用了姚崇。張說見狀,想到了一個昏招——到李隆基的弟弟那“申述誠意”,結果被姚崇告發,被貶為相州刺史。

我們說回張九齡,開元四年,張九齡就吏部選官制度密書上奏李隆基,李隆基經查實後,將吏部官員兩個侍郎貶職,當時的宰相之一盧懷慎掛吏部尚書一職,對於選官之濫要負責。雖然張九齡只是就事論事,但依然對盧懷慎起到了彈劾的作用。而這也觸犯了一批人的利益。再加上與張說關係好,張九齡已經被大家劃入了張說一黨,這也得罪了姚崇。史書記張九齡“封章直言,不協時宰”。這年秋天,他以秩滿為辭,去官歸養。

回到嶺南之後,張九齡向朝廷狀請開大庾嶺路。建議得到朝廷批准,於是他自任開路主管,趁著農閒徵集民夫,開始開鑿工程。古道修通後,全長十幾公里,路寬近17米,路兩旁遍植松樹。

開元六年春,張九齡被召入京,因修大庚嶺路有功,拜左補闕,主持吏部選拔人才。張開元七年,改任禮部員外郎,開元八年,又升遷司勳員外郎。

開元九年,九月,姚崇卒,隨後張說入拜宰相。

張說對張九齡十分賞識,“後出詞人之冠也”。甚至張說見張九齡和自己同姓,便與他論譜敘輩,不過這一點有的史書說是在兩人初見在嶺南的時候就通譜,也有的說是張說為中書令之後之事。靠張說的賞識和提拔,開元十一年,張九齡被任為中書舍人。此前的提拔其實和張說關係不大,但是張九齡被提拔為中書舍人(五品)就算張說的超拔了。在唐朝,司勳員外郎是從六品,後來因大赦天下,九品以上官加一階,為從五品,但是五品到三品是需要十六考,而張九齡滿打滿算才十四考,按例是不能升正五品的,而且還是中書舍人這樣的要職。這還不算,此時張九齡的勳位為上柱國,正二品。

開元十二年,因為巫蠱一事,唐玄宗廢了當時的皇后王氏。此次事件是李隆基的寵妃武惠妃一手促成的。武惠妃有個兒子是壽王李瑁,李瑁的王妃是楊玉環。張九齡奉命草擬《廢王皇后制》。這一年張說建議唐玄宗封禪泰山。

次年唐玄宗東巡泰山封禪,封禪之後有進階行賞之事,張說多封賞自己人,張九齡諫言施恩應當公允張說不聽。張說選擇隨行人員要注意選那些清流高品,以免引起非議。然而張說選定從行登山的官員,許多是官階較低且己之所親者,果然招致一片怨言。張說對玄宗所賞識的御史中丞宇文融奏事多壓制不理,張九齡提醒他“不可不備”。張說沒放在心上。朝廷內外埋怨張說專權。

從開元二十八年說起——宰相詩人張九齡

唐玄宗打算重用崔隱甫,結果在張說的干涉下,任命他為御史大夫。他與御史中丞宇文融不和,因此對宇文融所提出的建議,大多加以壓制。不久,崔隱甫、宇文融和御史中丞李林甫一起上書唐玄宗,彈劾張說勾引術士占星、徇私舞弊、收受賄賂。經查結果罪狀大多屬實。張說被罷政事後,就在集賢院專修國史,又要求免去右丞相一職。唐玄宗不許,並且在遇到軍國大事時,仍舊派人去詢問他的意見。崔隱甫等人怕玄宗還會起復張說,對他百般詆譭。727年,唐玄宗勒令張說致仕退休。張九齡受此事影響,調任外官,出為冀州刺史。張九齡以老母不欲從之任所為由,表請罷官,後改任洪州(治所今江西南昌)都督。在洪州任上,寫了《在郡懷秋》詩二首,表達了時不能用,憂鬱思歸的心情,其一為:秋風入前林,蕭瑟鳴高枝。寂寞遊子思,寤嘆何人知。臣成名不立,志存歲已馳。五十而無聞,古人深所疵。平生去外飾,直道如不羈。未得操割效,忽復寒暑移。物情自古然,身退毀亦隨。悠悠滄江渚,望望白雲涯。路下霜且降,澤中草離披。蘭艾若不分,安用馨香為。

開元十七年張說又被唐玄宗任命為尚書右丞相、集賢院學士。開元十八年一病不起,終於病逝。他多次推薦張九齡做集賢院學士。這一年張九齡在洪州得了白鹿,獻給皇上。另外那首很有名的《望月懷遠》被認為在此任上寫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開元十九年三月,張九齡被召入京,擢祕書少監,兼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他奉旨代撰敕文,深為玄宗倚重。在他的文集中,代皇帝起草的敕文多達114篇。開元二十年二月轉為工部侍郎,兼集賢院學士。八月,兼知制誥。張九齡時已55歲,屢乞歸養。玄宗對他加以重用,並不批准,只是把他弟弟張九皋、張九章就近家鄉封官,以便照顧老母。張九皋後官至廣州都督兼五府節度經略使,張九章後官至嶺南節度使、廣州都督,都是統治嶺南的封疆大吏。

開元二十一年五月,張九齡升任檢校中書侍郎,十二月,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國史,主理朝政。他建議於河南屯田,引水種稻,遂兼河南稻田使。張九齡此時還是非常受唐玄宗重視的,本來母親去世是要回家丁憂的,結果沒到兩個月又被召回來了。

這一年,唐玄宗命令讀書人每戶都要有一本《道德經》,科考加《老子》策,古代也有應試教育啊。

孟浩然此時還沒有出仕,寫有《送丁大鳳進士赴舉,呈張九齡》:“吾觀鷦鷯賦,君負王佐才。惜無金張援,十上空歸來。棄置鄉園老,翻飛羽翼摧。故人今在位,岐路莫遲迴。”因此詩中孟浩然直呼張九齡姓名,有些史書認為二人早已相識。

從開元二十八年說起——宰相詩人張九齡

開元二十二年五月,張九齡遷升中書令集賢院學士知院事修國史。

開元二十三年,張九齡加封為金紫光祿大夫,累官封他為始興縣伯(食邑四百戶)。李林甫被拜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加銀青光祿大夫,與侍中裴耀卿、中書令張九齡一同擔任宰相,後又歷任戶部尚書、兵部尚書。

開元二十四年,安祿山任平盧將軍,在討伐契丹時因冒進失利,張守珪奏請朝廷斬首。之前,安祿山曾入京朝見,拜見過時任宰相的張九齡。張九齡就奏明皇上說:“張守璉的軍令一定要執行,安祿山不應該免除死罪。”皇上特別赦免了他。張九齡上奏說:“安祿山狼子野心,面有謀反之相,請求皇上根據他的罪行殺掉他,希望斷絕後患。”皇上說:“你不要因為王夷甫瞭解石勒這個舊例,誤害了忠誠善良的人。”於是放安祿山回到藩地。(插一句王夷甫和石勒的事,晉朝名臣王衍字夷甫。王夷甫在石勒很小的時候,遇到他便預言,此人志向不小,恐將來成為國家的後患,後來石勒果然成了皇帝,建立後趙,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一個奴隸出身的皇帝。)因為此事,有些張九齡的介紹裡面還寫了三個字“相玄家”。不過李隆基的鐵口直斷也是很牛的,安祿山雖然後來被滅了,但是並沒有妨礙他造反,也稱帝一段時間。

這年十月,唐玄宗在東都洛陽,本打算次年二月再回長安,但東都有怪(一說地震),便要回到長安,裴耀卿、張九齡紛紛表示,此時是農時,待到秋收之後再回,以免擾民。李隆基心中不悅。李林甫察言觀色,等到裴、張二人離去,便對唐玄宗表示,“洛陽、長安都是陛下的,陛下想去哪去哪,想什麼時候去什麼時候去,何必問別人呢。至於秋收,減稅就可以了嘛。”李隆基深以為然。

當時,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皆因母親失寵而有怨言,被駙馬都尉楊洄告知李隆基寵妃武惠妃,惠妃又向玄宗哭訴。玄宗大怒,與宰相商議,欲廢黜三子。張九齡極力勸阻,表示不敢奉詔執行。李林甫當面一言不發,退朝後卻私下對宦官道:“此乃天子家事,何必與外人商議。”李隆基心中有些疏遠張九齡。(也有一說,此事發生在開元二十三年)

憑學識德行,李林甫都望塵莫及,所以心中十分忌憚張九齡,為此李林甫準備提拔親信朔方節度使牛仙客,讓他兼然六部中的尚書。中書令張九齡反對道:“自開國以來,尚書之職只有德高望重者才可擔任。牛仙客邊疆小吏出身,驟然提拔到清要之位,恐怕遺羞朝廷。”唐玄宗便要給牛仙客加封爵位。張九齡再次反對:“封爵是為獎勸功勞。牛仙客身為邊將,充實倉庫,修理器械,乃是本職,不足以論功。陛下賞賜金帛即可,不可封爵。”唐玄宗默然。而李林甫卻暗中進言道:“牛仙客乃是宰相之才,張九齡書生,不知大體。”玄宗大悅。

李林甫想任用蕭炅為戶部侍郎。蕭炅曾對嚴挺之(張九齡好友、知己)將伏臘讀成伏獵,嚴挺之對張九齡說,“你們中書省是想要個伏獵侍郎?”此後,張九齡想舉薦嚴挺之為宰相。嚴挺之早先有一妻,後來休了,其妻再嫁蔚州刺史王元琰。後來王元琰因為貪汙被抓,嚴挺之則想辦法營救。唐玄宗聽聞此事,召來張九齡問話。張九齡解釋,只是單純因為此事而已,和王元琰的妻子沒有關係。她只是嚴挺之的下堂妻,不是徇私。李隆基不悅,即使是下堂妻,也是有私(雖離,仍復有私。)

玄宗遂於開元二十四年遷九齡為尚書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

開元二十五年,監察御史周子諒奏稱牛仙客非宰相之才,被玄宗杖殺。李林甫又趁機進言,稱周子諒是張九齡所引薦。張九齡又貶荊州長史,他的兩個弟弟也同時被貶。這一年孟浩然被張九齡招致幕府。

開元二十七年,二月,張九齡主持編撰的《大唐六典》一書完成,進獻玄宗。七月,張九齡被封為始興開國伯,食邑五百戶。

開元二十八年春,他請求回鄉拜掃先人之墓,因為遇到疾病而五月七日去世,終年六十八歲,皇上贈封他為荊州大都督,諡號叫文獻。 這一年孟浩然因遇到故友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次年,張九齡遷葬於曲江。

從開元二十八年說起——宰相詩人張九齡

最後,奉上一首張九齡的《感遇》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