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為何對降將如此信任,讓人嫉妒?李世民死亡的真相是什麼?

唐朝初年,天下動亂,南有蕭銑,北有突厥,西有吐谷渾。在這個新建立的王朝岌岌可危的時候,戰神李靖橫空出世,幫助李淵掃平天下、統一全國、外擊異族、隋朝名將韓擒虎的外甥,按道理說應該為隋朝效力,但天意往往便是那麼弄人,隋煬帝無道,天下人起來反抗他,其中也有唐高祖李淵。

李世民為何對降將如此信任,讓人嫉妒?李世民死亡的真相是什麼?

李靖滿腹經綸,正是渴望建功立業的時候,自然不想就這樣死去,危急之時決定轉投李淵,他大喊:“明公不想成就大業嗎?為何斬殺壯士?”最終,在李世民的求情下,李淵終於留他一條性命。但誰也沒有想到,此舉為李唐天下留下了萬里前程。

然而,起初沒人對這名降將抱有多少信任,李淵也不例外。自打李靖投靠了李淵,就一直沒受到過重用,在幕府中僅擔任三衛,官職卑微,一直沉寂了四年的他,終於在平定南樑蕭銑的時候,才有了出頭的機會。

李唐政權想要完成統一,勢必會南下作戰。當時的蕭銑打著樑朝皇族後裔的旗號,趁隋末亂世之時控制了長江流域,定都江陵,仗著水勢與李淵的軍隊對抗。此時的李靖終於有了用武之地,都說北方人不擅長打水戰,但他偏偏是個例外,平定蕭銑之戰是李靖獻給李唐的見面禮,將這場仗打出了趣味,步步兵行妙招。

第一招:李靖把巴蜀酋長的子弟都招來做官,說是做官其實都是人質,將蕭銑的後方頡利可汗的大帳。慌亂中的頡利,以為李靖出動了傾國之兵,倉皇北逃。等他逃得夠遠了,又自作聰明地玩起了“請降”之計,以求喘息時間。

一月出徵,四月凱旋,迅速得驚人,李靖三千騎兵深入敵境,竟然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實在是不得不讓人佩服。李世民很是開心,太上皇李淵甚至激動的在群臣貴戚的面前親自彈起了琵琶。這是李世民時代一次登峰造極的勝利。

在取得了數不清的勝利後,此時的李靖已然身居高位,也慢慢地進入了人生的後半段。

歷史上有許多名將在身居高位時因迷戀手中的權利而皇帝唐太宗也看出了他的用意,更是對他讚賞不已,額外對李靖做出了許多賞賜,準他回家養老。

當時的人都知道李靖的妻子是著名的美女紅拂,因此都認為李靖會與紅拂廝守而終,不再過問國事。可剛剛回家養老不足兩月,就發生了吐谷渾進犯涼州的事件,唐太宗決定興兵反擊。在任命統帥時,自然想到了足智多謀、震撼邊庭的李靖,但身為一個皇帝剛剛答應人家回家養病,不好開口讓李靖復出。然而,位名將卻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這位63歲高齡的老將軍不顧足疾與年事已高,主動請求掛帥,親自帶領唐軍遠征吐谷渾。

這是李靖一生中最為艱難的一次行軍。吐谷渾盤踞在青藏高原的東端,地形佔優勢,曾3次令唐朝軍隊無功而返。李靖的策略是,不做正面進攻。於是,幾十萬唐軍,硬是從青海甘肅交界的狹窄小路上穿越過去,在吐谷渾身後發起了進攻。李靖用了半年的時間,橫行青藏高原五六千里,最終在積石山惡戰一場,使吐谷渾可汗最終自縊而死,國土盡歸唐朝。

貞觀二十三年,李靖79歲,唐太宗特地來看望病榻中的他。見李靖病危,十分難過地對李靖說:“公乃朕生平故人,於國有勞。今疾若此,為公憂之。”這年7月2日,李靖溘然逝去。唐太宗冊贈司徒、幷州都督,給班劍、羽葆、鼓吹,諡曰景武,陪葬昭陵。墳墓墳形模仿衛青墓的“陰山”和霍去病墓的“祁連山”,一口氣把突厥鐵山和吐谷渾積石山,“以旌殊績”。

我們不妨假設一番,如果他未曾去世,而是活到了征討高句麗的時候,那是他是否能夠再次掛帥帶領唐軍取得勝利?如果真是那樣,那他便是為唐朝平定了貞觀之治也!

唐太宗李世民於隋開皇十八年12月22日(公元599年)出生於武功別館,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次子。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發生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死親大哥李建成和親(四)弟李元吉,逼迫唐高祖李淵退位,隨後登基,時年二十八歲。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他接受了隋朝滅亡的教訓,勵精圖治,與民休養生息,使社會逐漸安定下來,國勢空前強盛,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時期。

但是,在他做了十幾年皇帝之後,過慣了安逸享樂的生活,漸漸地也趨向了奢侈腐化。他修復了隋煬帝在洛陽建的豪華宮室。他曾經霸佔了齊王李元吉的楊妃,還把已故大臣武士鑊(音:惑)的十四歲的女兒選為才人,給她起了個名字叫“媚”,這就是“武媚娘”。在他的“晚年”,就是他做皇帝的最後幾年,一反常態,既迷信占卜,又痴迷丹藥。

貞觀二十一年,李世民得了中風的疾病,癱瘓在床上。經御醫診治,半年後病體稍愈,可以三天上一次朝了。如繼續邊治邊養,說不定會逐漸康復的。可是,此時的他卻迷戀上了方士們煉製的金石丹藥,希望自己長生不老。他先是服食了國內方士煉出的丹藥,並不見效,以為國內方士們的道術淺,於是派人四處訪求國外高人。

他這番鬼話還真就打動了李世民,遂給這個印度和尚安排住進了豪華的館驛,每餐都是豐盛的美食,天天有一大群下人侍奉著,生活不亞於帝王。這傢伙見李世民對自己深信不疑,就煞有介事地開出一大串稀奇古怪的藥名來,李世民號令天下,按此方採集諸藥異石,不論任何代價,不惜一切犧牲,只要能採辦到印度和尚藥方中的藥,哪怕刀山火海也得取來。一年之後,藥配製好了,李世民非常高興,毫不遲疑地將藥全吃了下去,結果七竅流血中毒暴亡。這時他才五十二歲,是中國歷史上被“長生藥”毒死的第一個皇帝。他沒有做到慎終如始,竟這樣荒唐可悲、愚蠢糊塗的過早離開了人間。

詠雨

【原文】

其一

罩雲飄遠岫,噴雨泛長河。低飛昏嶺腹,斜足灑巖阿。

泫叢珠締葉,起溜鏡圖波。濛柳添絲密,含吹織空羅。

其二

和氣吹綠野,梅雨灑芳田。新流添舊澗,宿霧足朝煙。

雁溼行無次,花沾色更鮮。對此欣登歲,披襟弄五絃。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其一

籠罩在天空中的烏雲飄去遠處的峰巒,下雨漲水河。低飛昏半山腰,斜山的曲折處。一串串下滴的水珠結在樹葉上,河水泛起了一陣陣漣漪像鏡子,濛柳加絲密,風吹織空羅

其二

陰陽混合之氣吹著綠色的田野,梅雨灑在稻田裡。新流加舊澗,夜霧值得早上的煙。雁潮溼出行沒有順序,花加上顏色,對這豐收之年我感到非常高興,披露著衣襟玩弄著五絃。

註釋

(1)“罩雲”:的意思就是籠罩在天空中的烏雲。

(2)“遠岫”是指遠處的峰巒。

(3)"噴雨":噴下雨。

(4)“嶺腹”:即半山腰。

(5)”斜足“:斜腳。

(6)“巖阿”:是指山的曲折處。

(7)泫叢”:的意思是“一串串下滴的水珠”。

(8)“締葉”是說“(雨滴)結在樹葉上”。

(9)“起溜”是指河水泛起了一陣陣漣漪。

(10)“含吹”這兩個字是唐代才有的詞,見於唐代的詩文中,它的本意就是“風吹”。[3]

(11)“和氣”,古人認為天地間陰氣與陽氣交合而成之氣。

(12)“綠”綠色。

(13)“野”田野。

(14)“梅雨”本指初夏產生的陰雨天氣。因時值梅子黃熟,故亦稱黃梅天。

(15)“宿霧”即“夜霧”。

(16)"足"腳。

(17)“朝煙”指早晨的炊煙。

(18)"沾色"加上顏色。

(19)”更鮮“更加鮮豔。

(20)“登歲”指豐年。

(21)“披襟”本謂敞開衣襟,本詩比喻心懷舒暢。

(22)“五絃”為古代樂器名。

李世民為何對降將如此信任,讓人嫉妒?李世民死亡的真相是什麼?

【作品鑑賞】

《詠雨》的寫作特點是每句都包含了一個動詞的片語

其一

通過筆者的講解,大家可以發現,唐太宗寫的這首詩,每一句就如一段動畫,而整首詩又構成了一幅遠近景色結合的動態的“山雨飄灑圖”。各位讀者可以看看本文所配的圖片,這張圖片用“珠締葉”三個字就說明了,而“泫叢(一串串雨滴如珍珠般滴下)”的動態景象卻看不到。換一句話說,筆者所找到的這張圖片只是“泫叢珠締葉”這個動畫片中的一個畫面。

這首詩還有一個寫作特點是每句都包含了一個動詞的片語,這些片語是 罩雲、噴雨、低飛、斜足、泫從、起溜、濛柳、含吹。這八個詞把雨寫活了,就好像是施雨龍王、推雲童子、布風婆婆等天神在天上操控的那樣。現在有些人不相信有神的存在,認為下雨是自然現象,其實就筆者個人在很淺的層次上所見,所謂的“自然”其實是不存在的,神在控制著一切。

請各位讀者權且相信有施雨龍王、推雲童子、布風婆婆等天神的存在,並重新讀一下這首詩,可能您會發現對詩的意境的理解和您剛開始讀的時候不一樣了。也許您會發現,萬事萬物在唐太宗的筆下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的。也就是把大自然的神韻通過詩的形式描寫出來了。

李世民為何對降將如此信任,讓人嫉妒?李世民死亡的真相是什麼?

《詠雨》的藝術特點是通篇不用一個“喜”字卻每一句都流露出對這場及時雨的喜悅之情

其二

中國古代的皇帝都特別看重農業。新舊《唐書》及《貞觀政要》中均記載了唐太宗非常關心農業的事蹟。

此詩前六句均寫景物,用詞生動且令人感覺詩中所描述的景象栩栩如生。尾聯為抒發個人的情感。此詩還有一個藝術特點是每一句都流露出對這場及時雨的喜悅之情,但卻通篇不用一個“喜”字。

這兩詩除了尾聯外,其餘的聯句都採用對仗的方式來寫,不僅對仗工整,且音律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在描寫景物方面,把大自然的神韻通過詩句體現出來。筆者認為,古代名家寫詩的技巧和方法,有時很難用幾句話把它都講明瞭,但往往我們在仔細賞讀過後,常能意會出其中的神韻,並且有如飲甘泉的感覺。

作者介紹

李世民

李世民為何對降將如此信任,讓人嫉妒?李世民死亡的真相是什麼?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說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

李世民為何對降將如此信任,讓人嫉妒?李世民死亡的真相是什麼?

中文名

李世民

別 名

唐太宗,天可汗

國 籍

中國(唐朝)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武功的別館(今陝西省武功縣)

出生日期

開皇十八年(一說十七年)十二月

逝世日期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

職 業

皇帝,政治家,軍事家

信 仰

道家

主要成就

軍事才能卓越,助父統一中國

滅東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渾

擴充教育機構,籠絡國家人才

精簡政府機構,裁汰冗官冗員

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展開

代表作品

《帝範》,《貞觀政要》等

諡 號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廟 號

太宗

年 號

貞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