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幾次想殺魏徵,但其實不殺魏徵的是這些原因

唐朝 魏徵 唐太宗 長孫皇后 包羅萬象歷史記 包羅萬象歷史記 2017-08-27

略微學過歷史的都曉得, 李世民部下有個犯言敢諫的大臣叫魏徵,魏徵經常指出皇帝的缺乏,跟皇帝爭鋒相對。李世民雖怒氣衝衝想殺他,但也不會痛下殺手。最典範的故事莫過於上面這個,險些眾所周知。

有一次,唐太宗罷朝,痛罵道:“一定要殺了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聽了,十分疑惑,問道:“誰惹惱了陛下?”李世民說:“還不是阿誰該死的魏徵,頻頻在野堂上跟我對著幹,讓我下不了臺。”長孫皇后聽完,換了身朝服站在李世民眼前。李世民看後,詫異地問:“皇后,你這是幹甚麼?”長孫皇后這般註釋:“我傳聞‘主聖臣忠’.如今陛下聖明,以是魏徵勇於婉言,可以或許在聖明皇帝的後宮裡,我感應十分僥倖,又怎敢不恭喜呢?”

李世民幾次想殺魏徵,但其實不殺魏徵的是這些原因

“出頭鳥”魏徵,再如貞觀十五年,李世民傳聞高士廉、房玄齡問玄武門的補葺狀況,震怒,將兩位宰相叫來怒斥一頓,聽完,房玄齡的反應是“拜謝”,自動承認錯誤。魏徵呢?他的做法恰好相反:“臣不知陛下何故責玄齡等,而玄齡等亦何所拜謝。玄齡等為陛下股肱線人,於中外事豈有不該知者!”不曉得你們在搞甚麼鬼!險些莫名其妙!人家房玄齡是陛下的股肱之臣,瞭解下北門的事有甚麼不成以。

魏徵這麼喜好當出頭鳥,李世民非但沒整他,還讓他在身邊工作了十六年,最初得以善終,此中的緣由真的只是由於寬大?實在並沒有這麼複雜。

李世民幾次想殺魏徵,但其實不殺魏徵的是這些原因

緣由一:撫慰太子、齊王餘黨的需求

我們仍是從頭開始提及,武德九年六月的宮廷政變完畢後,若何處置東宮、齊府餘黨成為一個順手的麻煩,事先秦府眾將想來個絕的,把李建成、李元吉的親信百餘人全盤殺掉,產業檢查,以解心頭只恨,此言一出,鬧得民氣惶惶。但是,李世民實在不期望這麼,由於他方才奪權,地位實在不穩固,若將宮府餘黨斬草除根,簡樸激起他們的決死對抗,毀壞社會安寧;且唐代方才豎立九年,內則百孔千瘡,外有突厥要挾,李建成在處所也有權利,假如再激化出一場內戰,蒼生、當局都接受不起,東突厥可獲漁翁之利。以是用李淵的名義大赦世界,下詔:“凶逆之罪,止於建成、元吉,自餘黨與,一無所問。”

李世民幾次想殺魏徵,但其實不殺魏徵的是這些原因

說是這麼說,但新當局真的對政治犯既往不咎嘛?人們心中不由打了個大大的問號,特別是宮府的餘黨們,他們“雖更赦令,猶不自安。”與此同時,不時地有人揭發他們,抓捕他們,想乘隙邀功領賞,在這麼的前景下,李世民留了魏徵一命。當他得知問魏徵不時勸年老殺本身,年老不從時,便厲聲詰責:“你為甚麼要毀謗我們兄弟。”魏徵舉止自若,回答說:“前太子要早聽我的,相對不會有今日的了局。”可見魏徵挺橫,就算敗局已定,他還敢這麼說,真是死不悔改,屬於固執份子。在普通人看來,李世民該當對他咬牙切齒,必欲殺之然後快。

可出其不意的是,李世民非但不殺,還委以重任。此舉便向外界通報了一個旌旗燈號,連魏徵這麼,敢劈面頂嘴我的太子餘黨都沒有被獎勵,那其他餘黨呢,就更不必說了,佈置定會對他們寬大處置、既往不咎。在這件事中,魏徵就是唐太宗豎立的典範。比如昔時劉邦封賞雍齒一樣,眾將見劉邦最恨的人都有賞,本身那份呢?一定也少不了呀!既然有長處可得,那還鬧甚麼事!洗洗睡吧。

李世民幾次想殺魏徵,但其實不殺魏徵的是這些原因

緣由二:嚴重的情勢

貞觀十一年,馬週上奏:“今蒼生承喪亂以後,比於隋時才十分之一。”農業社會,消費力低下,人數的重要性顯而易見,李世民在朝十一年,戶口尚且云云稠密,貞觀初年的經濟狀況即可想而知了。玄武門之變後不久,突厥鐵騎就打到了渭水便橋,給新當局很大的壓力。李世民全程到場了打世界的進程,明白帝位的來之不易,在嚴重的情勢眼前,他必需堅持清醒的思維,自動納諫,穩固既得長處。

多年後,李世民曾對長孫無忌說,我即位之初,各人定見不統一,“或欲耀兵振武,懾服四夷。”但魏徵卻勸我:“偃革興文,佈德惠施,中國既安,遠人自服。”我聽了他的話,成果很好,如今“世界大寧”,周邊的少數民族都來朝拜我,“此皆魏徵之力也。”貞觀三年,高昌王鞠文泰入朝,西域諸國得悉此事,也想派人到長安朝貢,魏徵曉得後,趕緊勸諫:“中國始平,瘡痍未復,若微有勞役,則不自安。今年文泰入朝,所經州縣,猶不克不及供,況加於此輩。”一句話:別讓這些“蝗蟲”來了,老蒼生受不了。貞觀四年,李世民又修洛陽乾元殿,給事中張玄素婉言上諫,魏徵得知後,大加讚揚:“可謂仁人之言,其利博哉。”

李世民幾次想殺魏徵,但其實不殺魏徵的是這些原因

緣由三:犯顏進諫只是小几率工作

在普通人眼裡,彷彿魏徵每次論述本身觀念時,全都惹惱李世民,讓他下不了臺。但假如細看,會發明犯言敢諫實在不是經常發作,在大部分狀況下,兩邊的對話仍是可以或許平心靜氣的。甚麼狀況屬於犯顏進諫?比方皇帝由於甚麼事很活力,生機了,招致決議計劃失誤,大臣們明曉得有麻煩,但考慮到皇帝心境欠好,都不敢語言,這個時候勸諫,就是犯顏進諫。另有或許是皇帝決議計劃失誤,或許有過失,可工作敏感,群臣不敢言,然後你不畏艱險地指明麻煩,固然皇帝不願意聽,以至震怒,但你不屈服,這也算犯顏進諫。

李世民幾次想殺魏徵,但其實不殺魏徵的是這些原因

緣由四:重視辦法

別的,需求留意的是,魏徵進諫十分重視辦法,貞觀八年,陝縣丞皇甫德上書分歧皇帝情意,認為他言辭劇烈,心懷叵測,是歹意詆譭君上,妄議處所。魏徵就進言說:“昔賈誼當漢文帝,上書‘可為痛哭者一,可為長感喟者六。’自古上書,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則不克不及起人主之心。”經過援用賈誼上書文帝的典故,奇妙闡明本身的觀念。在魏徵的諫言中,上至三皇五帝,下至隋煬帝,都是他進諫的素材,此中被用較多的是隋煬帝,由於唐太宗跟隋煬帝有親戚干係,本身又切身閱歷過那段史乘,可謂殷鑑不遠,用楊廣的事例顯得更有說服力。

李世民幾次想殺魏徵,但其實不殺魏徵的是這些原因

緣由五:幕後的權利

李世民不殺魏徵,還由於他與山東的干係特別,魏徵在某種水平上代表了山東豪族,他是這個長處團體在野中的代表人物。據孟凡雄與桂士輝研討,魏徵並不是如兩唐書所寫,出自鉅鹿魏氏,而是出自館陶魏氏,由於唐代人垂青家世,假如一團體出自王謝望族,經常被高看一眼,以是在魏徵興旺後,稱本身是鉅鹿魏氏,以補償館陶魏氏影響力相對減色的缺陷,藉此舉高身價。那魏徵的父親是甚麼身份呢?關於這個內容,《北史》有紀錄。

李世民幾次想殺魏徵,但其實不殺魏徵的是這些原因

最後一個緣由:李世民很善於印象辦理,經過改動本身的舉動,讓其他人對你發作好印象。玄武門之變中,殺兄的工作飽受外人詬病,即位以後,若何把本身的抽象翻過來呢?這時候,魏徵的影響便表現出來了,李世民說:“朕歷觀自古人臣效忠之事,若值明主,廉價盡誠規諫。”君明則臣直,李世民善於納諫,容忍魏徵,天然可以或許取得雋譽。故在千百年後,人們評價李世民時經常感應衝突。

在魏徵生前,李世民和他的干係還不錯,但在魏徵死後不久,君臣干係仍是決裂了,李世民打消了與魏家的親事,並一度推倒了魏徵的墓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