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中國一直軍隊消聲滅跡,從此以後再沒了音訊

唐朝 唐德宗 唐肅宗 安祿山 指點江山 2017-06-16

公元七百五十三年,此時的唐王朝和西域的來往日漸頻繁,兩國之間的貿易逐漸的發展起來。但是之後由於唐王朝政局的動盪,它在西域的影響以及勢力也開始逐漸的衰退,從頂峰跌倒了谷底。

公元七百五十五年,安史之亂爆發。這次叛亂是由安祿山所發起,他帶領在東北邊境的大軍長驅直下,將當時的東京和西京佔領。唐玄宗看見形勢不對,就連夜逃出長安城。一直逃到了四川一帶,在他的兒子即位之後,將當時西北邊境的軍隊調集來長安,並且將駐守在西域的節度使手中的兵馬也調往了長安。一千多年前,中國一直軍隊消聲滅跡,從此以後再沒了音訊

據史料記載,公元七百五十六年,當時有三支駐守在西域的唐軍被召回了長安,其中包括了五千精銳兵馬。

除了將駐守在西域的兵馬調集回來之外,唐肅宗還在西域各國徵發士兵,請求幫助將戰亂平息。這次的大量將駐守在邊境的軍隊調回,對於這次戰亂的平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國內戰亂的問題雖然平息了,但是在西域的勢力卻大大減弱了。

這時候在西域的主要問題就是吐蕃和大食,並且此時防禦能力的衰退,正好給讓他們有了很好的機會。但是此時的大食並沒有趁機向東邊進軍,而是派遣軍隊幫助唐王朝將叛亂給平息了。這也充分體現了大食在最初的時候就沒有想要入侵蔥嶺東邊的領土。一千多年前,中國一直軍隊消聲滅跡,從此以後再沒了音訊

但是對於吐蕃來說,當時的唐王朝不單單是將安西等地的節度使軍隊撤回,並且也將河西等地的用來防止吐蕃入侵的軍隊給撤了回去。並且當時吐蕃入侵這些地區明顯要比進軍西域要容易的多,並且勝算也要大一些。所以,吐蕃便大肆進軍河西一帶。在這種情況之下,西域的情況反而不是那麼的危急,留在那裡的軍隊堅持了將近五十年的時間。

到了公元七百六十三年的時候,吐蕃的軍隊已經佔領了唐朝的多個州縣,河西的大部分地區也幾乎都被他們給攻陷了。當時的四鎮還尚存著一定的實力。但是在公元七百六十五年的時候,在河西的軍隊就因為敵人的攻擊太過猛烈而承受不住,派遣了使者去到四鎮,這也說明了當時西域的情況要遠遠好於河西。

到了公元七六八年的時候,在西域駐守的軍隊又開始和唐王朝取得了聯繫。一千多年前,中國一直軍隊消聲滅跡,從此以後再沒了音訊

事實上就看歷代王朝和西域的關係,其實就是兩個重要的原因。

第一個就是,將西域控制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即可以在百姓心中樹立威望,又可以保證了兩國之間的貿易交往。另一個原因就是,將西域控制可以減弱北方遊牧民族的實力,並且確保了河西等地的安全,確保不讓當時南北兩個遊牧民族結合。

在吐蕃將隴西一帶佔領之後,唐王朝已經岌岌可危。此時西域也沒有了它原本存在的意義,它的生死對於唐王朝來說其實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所以西域雖然有誠意,但是唐王朝卻因為自己本身的原因而無法提供幫助。

公元七百八十三年,唐王朝又一次遭受兵變,長安淪陷。當時的唐德宗派遣使臣前往吐蕃求助,但是吐蕃去趁機要求得到靈,徑等四個州和北庭等地。一千多年前,中國一直軍隊消聲滅跡,從此以後再沒了音訊

唐德宗答應了吐蕃的要求,並且簽訂了盟約,著手開始派人去西域準備相關事宜。打算將西域的士兵,百姓等送回內地,然後在將這裡送給吐蕃。還讓當時駐守的四洲以及北庭的士兵相互勉勵安慰,同心協力,相互幫助重新回到家鄉,和自己的親人重逢。同時也說,如果在這裡已經有了一定的成就或者是積蓄,不願意回來的話,也是可以的,只要各自安好就好。

但是事實上吐蕃雖然答應了要出兵援助,但是他們卻在打仗的時候觀望,並沒有為大唐提供什麼實質性的幫助。還趁機從中撈到一筆好處,所以唐德宗就聽取了左右的建議,以吐蕃並未履行盟約為由,拒絕將之前答應好的地區交付給他們。

從現在的歷史資料線索來看,當時在西域駐紮的唐朝軍隊並不瞭解事情的真相,對於西域差點被送出去這件事並不知情。

公元七百八十九年,吐蕃集結人馬大肆進攻北庭等地,當時的節度使帶著幾千殘兵逃向了西州。剩下的士兵繼續堅守在自己的陣地中,最終也在歷史中失去了蹤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