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攝廣元|“到了昭化不想爹媽”!

唐朝 韭菜 武則天 李淵 美美廣元 美美廣元 2017-10-07

一提起昭化,親朋好友都會脫口而出“到了昭化不想爹媽”。據說,這句話已經流傳了1400餘年。心癢,從成都出發驅車270公里,一探古城究竟。

行攝廣元|“到了昭化不想爹媽”!

昭化古城東門

【到益昌,忘爹孃】

“它最早出於武則天的生母楊氏之口,後因武則天的影響而廣為傳誦,至今不衰。”廣元蜀道文化研究中心祕書長張天碧說。楊氏為隋煬帝楊廣的堂弟、遂寧公楊達之女。公元620年,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的夫人病逝,唐高祖李淵親自做媒,讓他娶了年方四十的楊達之女楊氏續絃,並由其女桂陽公主主持婚事,後生三女,次女便是武則天。

話說武士彠任利州(今廣元)都督期間,楊氏經常帶武則天到益昌縣(昭化在唐朝的建制地名)等地遊玩。武則天生的龍睛鳳頸,資質特異,慣著男裝,尤喜獵奇涉險,時時做一些連男孩子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有時候乳孃一帶她到昭化,她便歡喜異常,玩得樂不思歸,父母有時都拿她沒有辦法,只好牽就,讓她玩盡興。其母楊氏經常感慨地說武則天:“到益昌,忘爹孃”。此即今天所言“到了昭化不想爹媽”的由來。

行攝廣元|“到了昭化不想爹媽”!

古城中式婚禮(供圖:昭化鎮)

【蜀道三國重鎮,天下第一太極】

據史料記載,昭化古稱“葭萌”,地處白龍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匯處,為秦入川必經通道,有著4000多年的歷史和2244年連續建縣史,素有“巴蜀第一縣,蜀國第二都”之稱。蜿蜒的嘉陵江被翼山和筆架山分割,形成天然的山水太極圖,直徑5公里,面積20平方公里,昭化正好位於山水太極陽極的魚眼睛上,世界罕見。

行攝廣元|“到了昭化不想爹媽”!

昭化正好位於山水太極陽極的魚眼睛部位(供圖:昭化鎮)

公元前316年,秦國征服苴國,在此建立葭萌縣,它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縣治地之一,有“巴蜀第一縣”之稱。東漢末,因吐費城遭遇特大洪災而遷城至今天的昭化古城。

古城牌坊記載了葭萌歷史。牌坊東面的柱聯是“蜀道三國重鎮,天下第一太極”。昭化以三國文化著稱,劉備由此發祥進而建蜀漢稱帝;上面刻有“蜀漢興於葭萌” 和“桔柏古渡”、“山水太極”圖案。牌坊西面上的楹聯為“巴蜀第一縣,蜀國第二都”,為著名古建築專家、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考察昭化後親筆所題。昭化在四川最早建縣,連續建縣歷史已有2300多年,故稱“巴蜀第一縣”。戰國時蜀王的弟弟葭萌曾在昭化建苴國,故稱昭化為“蜀國第二都”。上面刻有“費禕開府治事”和“昭化西門城樓”、“天雄古驛道”等圖案。

行攝廣元|“到了昭化不想爹媽”!

葭萌牌坊旌表歷史

舊時在昭化石板街上行走,也是有講究的,官轎居中,豎條石為轎伕行走,庶民則只能走兩邊,按來左去右的規則行走。街上有衙役專管交通。趕集時,行人不按規則亂走,造成阻塞,便會遭到鞭笞。可見在古時,昭化城內就已懂得對交通進行管制了。

行攝廣元|“到了昭化不想爹媽”!

古城街巷保持明清建築風格

街巷兩旁,店鋪林立,古色古香。據瞭解,古城現存建築多為明清穿鬥木結構,兼有北方低簷矮牆、旱船天井的特點,為川北民居代表。

古時候,如果從成都到長安(西安),就必須從西門進東門出,從長安(西安)到成都,就是得從東門進西門出。因此,昭化古城是連接巴蜀和中原的重要關隘,在昭化建城之前,連通成都和長安的道路就形成了,也就是說,先有路,後有城。在昭化這座城池建成以前,這裡曾設有一個關隘,叫“葭萌關”。城池建成以後,“葭萌關”依然存在,它就設在“臨清門”這裡,而且名字並未改變,所以臨清門即是古城的西門,同時也是“葭萌關”的關口。經專家考證以“城”為“關”的關隘,全國僅此一處,其他的地方的“城”和“關”都是分設的。

【城隍廟裡看古柏】

城隍起源於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為《周宮》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築的高牆,“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城隍”源於古代的城牆和護城河,在人們心中是護衛百姓安全,保佑一方平安之神,於是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道教把它納入自己的神系,稱它是剪除凶惡、保國護邦之神,並管領陰間的亡魂。城隍為自然神,專門管理陰間的亡魂,古代城隍為城市的保護神,因此凡有城池的地方,就必建有城隍廟。

昭化古城的城隍廟始建於唐代,歷史上因戰亂或年久失修,曾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復建的城隍廟有兩堂兩廡,四合庭院。牆上彩繪有十四幅精美的行孝行善故事圖,以教育人們要孝敬老人和多行善舉。廟內兩棵高大的古柏樹,傳說是當年張飛所栽,因此又叫“張飛柏”。古驛道沿途尚存許多,尤以“翠雲廊”的古柏盛多而聞名。在古樹的映襯下,城隍廟顯得更加古老、莊嚴而神祕了。

行攝廣元|“到了昭化不想爹媽”!

城隍廟的兩棵古柏有1400多年了

【韭黃變貢黃】

據說,韭黃有美容延年益壽的功能,武士彠全家喜食益昌縣韭黃,其母楊氏在懷孕期間,幾乎每天都食用韭黃。楊氏一生嗜吃韭黃,享年九十二歲,創長壽奇蹟。武則天登基後,當地年年向皇宮進獻韭黃,韭黃成為貢品。此後,昭化韭黃深受皇族及宮廷達官貴人的青睞,成為他們首選的山珍仙品。唐明皇李隆基曾途經益昌縣,吃到韭黃,特賜名 “貢黃”。自此,韭黃在當地開始盛產。

公元972年,宋太祖(趙匡胤)寓“昭示帝德,化育人心”之意取這兩句話的前一個字改稱“昭化”而沿用至今,當地生產的韭黃也被稱為“昭化韭黃”或“昭化貢黃”。

明朝《本草綱目》中記載:韭葉熱,根溫,功用相同,生則辛而散血,熟則甘而補中。韭黃含有較多的粗纖維,能增進胃腸蠕動,可有效預防習慣性便祕和腸癌,有“洗腸草”之稱。韭黃含有揮發性精油及含硫化合物,具有促進食慾和降低血脂的作用,對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等有一定療效,所含硫化物具有殺菌消炎作用。韭黃為辛溫補陽之品,藥典上稱之為“起陽草”,能溫補肝腎,一般人都能食用。

清朝的歷代昭化知縣,十分重視昭化韭黃的生產,昭化韭黃的種植技術日趨成熟,種植面積大幅增加。清代著名的“蠶桑知縣”曾逢吉,在大力鼓勵百姓栽桑養蠶的同時,採取多種措施推廣昭化韭黃的生產,讓百姓增加了收入,讓更多的過往客商吃到了名聞遐邇的昭化韭黃。

《昭化志》在物產農屬中記載(第59頁)“韭黃主產昭化鎮,是過去朝廷進貢之物以及送給官、商的珍品。”在農業概況經濟作物中記載(第172頁)“韭黃:產於昭化鎮,城關村。唐代以前有少量種植。宋代時期種植較多。特別是東門外‘銀地’的韭黃20多畝享有盛名,當時已列為朝廷進貢之物。賜有‘貢黃’之稱。”

行攝廣元|“到了昭化不想爹媽”!

撫今追昔,是人們來古城的願望

歷史的昭化,是水陸交通樞紐,加之自然環境優美,南來北往的官員商賈、文人騷客、販夫走卒、船伕戲子及青樓歌女眾多,“白日千人拱手,夜晚十萬明燈”,商貿發達,文化繁榮,生活悠閒,令人流連往返,沉醉其中,故有 “到了昭化,不想爹媽”的俗語流傳至今。如今,雖然往昔的繁華不再,但古城悠久厚重的歷史依然引人追尋和品味。

(四川黨建全媒體記者 陳暉 文/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