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人的朝代中,唐朝男女關係是最開放的,這是因為在之前的春秋戰國甚至魏晉時代,民間是十分開放的,潘安出門被擲果盈車就說的是晉朝八王之亂時期的故事,可見當時的婦女熱情得不得了。之後的五胡亂華十九國以及南北朝之後,漢人與少數民族你殺我,我殺你,最後人口都剩不了多少了,尤其北方的漢人,都幾乎被殺絕了,所以後來各民族只好互相通婚繁衍。

李淵的母親是鮮卑人獨孤信的女兒,而李淵又娶了鮮卑貴族竇氏,竇氏生了李世民。所以唐朝可謂是胡漢一家,受胡人風俗影響甚,所以唐朝婦女是比較自由和開放的朝代。

本來在漢朝時期,漢兵的戰鬥力平地上一個能對付外族4、5個,到了唐朝是雜種的第一代,按遺傳學經驗來說,雜交的第一代取其雜交的優勢,所以唐朝的武力還算強。而唐後期為啥安史之亂後就一夜間從盛唐的頂峰衰落,這就是雜交的第二代起,遺傳開始報復性地取其差的基因了,這也是後面的宋和明對待外族長期積弱的原因。

到了明末,中國的男人起積弱到了最低點。其實明朝時很開放也重商,所以意大利人利竇瑪以及葡萄牙人、西班牙人都紛紛前來中國,就唯獨對中國男人評價嚴重不高,說:中國男人一般都不好看,小眼睛、扁臉扁鼻,無須,僅下巴有幾根毛。這與漢唐時期的壯漢相比,形象差了老遠。越是積弱就越是與文化和物質的發達有關,唐朝中後期是中國文化的頂端,而宋朝時期又是中國物質文明的頂端,也就是太物質和太淫靡了,所以中國從一個尚武的國度,走向一個崇文的過度,逐步開始積弱。

花間集裡看唐朝

一、唐女子的面妝和衣著:

花間集後蜀趙崇祚所編的晚唐五代詞選集,其實就是一幅女人和生活的風情畫。我們先從花間集裡看唐女人的化妝和衣著。

先看溫庭筠的一首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這裡面就講述了唐婦女的梳妝打扮,發現很多很多不懂歷史的國學大師亂解這首詞,這裡我加以詳解,唐代婦女臉部的裝飾有五種:額黃、畫眉、花子、面靨和點脣。額黃就是用黃粉塗額頭,“小山重疊金明滅”的金就是指“額黃”,溫庭筠似乎對額黃情有獨鍾,還有“蕊黃無限當山額,宿妝隱笑紗窗隔”、“粉心黃蕊花靨,黛眉山兩點”這樣的詞句。

小山則是眉型的一種,古代眉型大致有十種“鴛鴦(年幾二八尚無良)、小山(雙眉如許,能載閒愁。山若欲雨,眉亦應語)、五嶽、三峰(海上望三山,縹緲生煙採)、垂珠(借問蛾眉誰與並)、月稜(月宮斧痕修後缺,才向美人眉上列)、分梢(畫眉須畫雙剪峰)、煙涵(汝作煙涵,儂作煙視)、拂雲(雲氣正當眉)”

“花面交相映”的花當指“花子”,花子就是剪成菱形、月牙形、牛角形各式花貼、貼在眉心的一種裝飾,這是唐女子的習慣打扮。“面”就是面靨,也就是用丹墨在雙頰點出的酒窩,有時也在額頭的眉心正中也點個紅點,記得我們小時候文藝匯演時候的化妝很喜歡這套,原來這就是復古的唐風啊。

唐時候婦女的衣服主要有衫(襦)、裙、帔,襦衫就是短小的正扣腰際的上衣,多是夾的或加棉有點類似現代男人的馬甲,襦本來袖口狹窄,但唐多肥女所以袖口越開越大,以至於唐文宗特意下旨責令襦袖不得長過一尺五。襦裙服是唐朝女人衣著的特點:上著短襦服,下著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顯得高挑富貴;然後:佩披帔,加半袖,披帔就是薄紗羅製作,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臀間,走起路來,霓裳飄搖;半袖是隋及初唐時興的,對襟、套在窄袖衫外、多春秋穿著。唐中後期,由於襦袖口開得過大、半袖套不上了,也就從此淘汰了。

這就是我們常見的仕女圖衣著,要說明的是,唐襦衫的開口不管是什麼形狀,都開得很低,露出乳溝,這是歷代所沒有的,“粉胸半掩疑暗雪”、“慢束羅半露胸”就是對這種盛況的描寫。不過這胸口大開露出半個胸脯的場合,只有在宮廷和貴族的社交活動場合,而且是露胸不露肩背。而尋常百姓家只能露乳溝,不允許半裸。

花間集裡看唐朝

二、唐人的生活和起居:

再看看張泌的《浣溪沙》兩首:

其五

翡翠屏開繡幄紅,謝娥無力曉妝慵,錦帷鴛被宿香濃。

微雨小庭春寂寞,燕飛鶯語隔簾櫳,杏花凝恨倚東風。

其六

枕障薰爐隔繡帷,二年終日兩相思,杏花明月始應知。

天上人間何處去,舊歡新夢覺來時,黃昏微雨畫簾垂

這兩首詞裡提到,唐人室內五種隔斷的方式:帳、幄、帷、屏、簾。帳的軍事用途相當於帳篷這層我們略去不提,帳在民間的意思,一是廳房的隔斷,二是指通常意義的睡床四周的“寢帳”和“床帳”;“幄,屋也。以帛衣板,施之形如屋也。”;

帷本義是圍在四周的布幕,比較靈活,有車上的帷幕和頂蓋的帷蓋;有室內的帷幔、分隔內外之用的帷薄(帳幔叫帷,竹簾叫薄)等;屏及屏風,有床上屏風、梳頭屏風等,與帷不同的是不用掛的,大多是以木為骨、以紙作畫的屏風,也有玉屏風、雕鏤屏風、琉璃屏風、雲母屏風等,白居易曾作《素屏謠》曰:“當世豈無李陽冰篆文,張旭之筆跡,邊鸞之花鳥,張藻之松石,吾不令加一點一畫於其上,欲爾保真而全白。”;

簾就簡單了,就是掛在門上的,古代婦女見男客時都是隔著簾子的。

而古代大家閨秀的閨房的大五件就是“珠簾、雲母屏、象牙床、芙蓉帳、翠幃”,溫庭筠的“畫羅金翡翠,香燭消成淚”就是指翡翠鳥圖樣的帷帳。古人含蓄,直接寫帳為俗、寫幃則遠視的審美為雅緻。

古代除了花間詞這些淫詞豔曲外,還真的鮮見對床帳的描寫:“懶拂鴛鴦枕,休縫翡翠裙,羅帳罷爐薰。近來心更切,為思君”,這詞告訴我們一個細節,古代女子對床帳是用香爐也每晚薰香的;對於帳、幃,溫庭筠還寫了:“錦帳繡帷斜掩,露珠清曉簟。粉心黃蕊花靨,黛眉山兩點”,“錦帳繡帷斜掩”這句就告訴我們二者的區別。

古代的屏,主要不是起著遮蔽的作用,因為這有幃來做的,屏更多是一種裝飾、製作空間的抑揚頓挫感,當然順便也阻止一下一覽無餘的通透。屏更是借景抒情、借物言情的最佳之物,溫庭筠的《更漏子》就是對著屏抒情的最好例子:“柳絲長,春雨細,花外漏聲迢遞。驚塞雁,起城烏,畫屏金鷓鴣。香霧薄,透簾幕,惆悵謝家池閣。紅燭背,繡簾垂,夢長君不知”,這詞就是寫由外而內,眼光駐足於畫屏的心理惆悵;

溫庭筠另一首《酒泉子》“花映柳條,閒向綠萍池上。憑欄干,窺細浪,雨蕭蕭。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掩銀屏,垂翠箔,度春宵”,這翠箔就是翠幃、就是翠色的帷帳,而這“掩銀屏、垂翠箔”就代表一個睡覺前的準備,映襯了虛度春宵的寂寞。

至於簾,詩詞中的珠簾,以及閨房中的珠簾,多半是指窗簾而不是前述的門簾。如“海燕欲飛調羽。萱草綠,杏花紅,隔簾櫳。雙鬢翠霞金縷,一枝春豔濃。樓上月明三五,瑣窗中”,這裡的簾櫳是指簾與窗,當然窗簾也是簾,溫庭筠的“玉鉤褰翠幕,妝淺舊眉薄。春夢正關情,鏡中蟬鬢輕”、“細雨曉鶯春晚。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羅幕翠簾初卷,鏡中花一枝……”,這裡的寒是“鉤起”的意思,這裡的翠幕也是窗簾的意思。這兩句的區別,前者是早上起來用玉鉤掛窗簾,看到女子釵斜鈿墮發夢妝淡的情景,後者捲簾代表一種心情。

現在我們再看張泌這兩首詞就有設身處地的空間方位感了,要說明的是,詞裡的“繡幄”就是繡帳,這裡的“枕障”就是枕屏。

“翡翠屏開繡幄紅,謝娥無力曉妝慵,錦帷鴛被宿香濃”這句翻譯起來就頗香豔:開雲屏,掛帳簾,美人倦慵起早妝,錦帳鴛鴦繡的雙人繡,透著美人隔夜香。而第二首的“枕障薰爐隔繡帷”就是說明,在床帳與外面的隔帷之間,有一個薰香爐,為方便理解,見下圖:

另外,唐人的起居傢俱有:床(分為寢床和坐床兩種)、塌(也有睡塌與坐塌之分,一般來說比床小,主要特徵是比床窄)、几案(茶几和桌子)、櫥櫃、臺(妝臺、鏡臺、酒臺等),還有箱,這估計就是古代婦女隨嫁的大型妝奩的嫁妝箱了。奇怪的是那些專業人士編輯的隋唐社會生活史中居然對箱,說由於史料太少我們我發詳細介紹,其實從漢代時期,女人陪嫁的銅奩陶奩就出名了,只是唐宋時候,這些妝奩箱就體積越來越大了而已:

太平廣記對唐時期鏡臺還專門有以下記載:“中立鏡臺,臺下兩層,皆有門戶。後將櫛沐,啟鏡奩後,臺下開門,有木婦人手執中櫛至;後取已,木人即還。至於面脂妝粉,眉黛髻花,應所用物,皆木人執;繼至,取畢即還,門戶後閉。如是供給皆木人。後即妝罷,諸門皆閣,乃持去。其妝臺金銀彩畫,木婦人衣服裝飾,窮極精妙焉。”

至於櫥櫃,沒門的叫櫥,一般用來放書籍和陳設用具,有門的叫櫃,多用於放衣物或錢財;在隋唐以前人們是席地而坐的,到了唐代,人們把几案搬到了塌上,類似現在北方的炕桌或者床上吃飯的餐桌,還有一種就是把几案的腿加長,另外用椅子和凳子或者放在塌邊使用,這就是現在的餐桌、書桌的雛形了。

花間集裡看唐朝

三、唐朝的吃:

和凝的《春光好》寫到:“玉指剪裁羅勝,金盤點綴酥山。窺宋深心無限事,小眉彎。”這裡的“酥山”就是一種加熱後快速定型的奶酪點心,唐朝這些酥點受塞外影響以奶酪製品為主。而這首詞說的是做“酥山”的女子,一邊偷偷看著隔壁的鄰居,害相思。好像和凝特別喜歡這些點心,在很多宮詞裡都反覆提及:“紅酥點得香山小,捲上珠簾日未西”、“暖金盤裡點酥山,擬望君王子細看。更向眉中分曉黛,巖邊染出碧琅玕”看來這叫“酥山”點心,一定很美味。

唐朝人的主食類別中,麵食佔據了很大比例,主要有類似當今新疆“饢”的胡餅,第二普及的也是胡人的食品,叫饆饠(畢羅),是一種包有餡心的面制點心;還有各種各樣上籠屜蒸熟麵食叫蒸餅,而宋朝武大郎賣的燒餅,也因避諱當時叫做“炊餅”,在宋朝其實是饅頭;然後還有湯餅,其實就是麵條;還有冷淘,就是涼麵;然後就主食就是飯,唐朝的飯,有粟米飯(北方人愛吃)、稻米飯(南方人愛吃)、蕎麥飯和雕胡飯(菰米飯,詩人和文人愛吃)

唐代肉食的吃法也應徵了膾炙人口的提法,最通常的是燒烤類的“炙”品;而“膾”就是切細的魚、肉,唐朝割膾是了不起的手藝,《西陽雜俎》載:“進士段碩嘗識南孝廉者,善研膾,谷薄絲縷,輕可吹起,操刀響捷,響聲若有節奏”;第三類就是脯鮓品,脯就是各種大眾化的肉脯,如鹿脯、雞脯、蚌肉脯;脯就是肉乾,而鮓就是用鹽醃過的魚肉。

總而言之,唐代飲食文化深受遊牧民族和異域風情的影響,具有鮮明的胡化色彩,比較粗獷和豪飲。而宋代則細膩精緻,並且烹飪藝術走到尋常百姓家,宋朝將中國的飲食文化發展到了頂端。

花間集裡看唐朝

四、唐朝的交通工具:

《南鄉子》

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

遊女帶香偎伴笑,爭窈窕,競折團荷遮晚照。

《南歌子》

似帶如絲柳,團酥握雪花。

簾卷玉鉤斜,九衢塵欲暮,逐香車。

從《南鄉子》可以看出,唐代水路交通很發達,唐朝陸有陸驛、提供車馬;水有水驛,提供舟船;在唐朝,馬車是主要工具,不過有按等級規定,私人馬車一般長途或者運輸,私人的驛站與官方的驛站是分開的。少部分用來富戶的香車寶馬,就是《南歌子》說的這種情況;

而在唐朝,騎馬開始增多,沒錢的人騎驢;然後就是人工扛抬的轎子,只是唐朝還不叫轎子,叫做輦和輿,輦要大些、是皇家所專用的。而轎子前身稱為“肩輿”,自宋開始得名為“轎”,宋太宗規定“非品官不得乘暖轎”,暖轎即指轎頂使用布蓋,四周飾有布帷的封閉型轎子。到了明代,則有規定,在京三品以上者可以乘轎,四品以下不得乘轎。清朝時規定了轎子的規模等級,兩人轎在民間也普及了,但只有娶親用的花轎允許8人抬。

五、唐代的民風:

張泌《浣溪沙》曾寫道:“晚逐香車入鳳城,東風斜揭繡簾輕,慢回嬌眼笑盈盈。消息未通何計是,便須佯醉且隨行,依稀聞道太狂生。”

魯迅在《唐朝的釘梢》中認為這是最早的盯梢,還將張泌這首詞還譯成白話文:

夜趕洋車路上飛,

東風吹起印度綢衫子,顯出腿兒肥。

亂丟俏眼笑迷迷。

難以扳談有什麼法子呢?

只能帶著油腔滑調且釘梢,

好像聽得罵道“殺千刀!”

不過至少一點,唐朝女子的笑罵嬌俏之餘,也說明唐朝女子沒多少男女大防的觀念的。此外,諸如“偷眼暗形相,不如從嫁與,作鴛鴦”,“記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識謝娘時。水堂西面畫簾垂,攜手暗相期”之類大膽民風的詩詞俯首皆是,這也算是唐朝民風的一個普遍寫照吧。

參考書目:

1、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趙崇祚《花間集》

3、《香豔叢書》清·張廷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