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唐僧離開長安唐太宗依依不捨親自送別,歷史上啥情況?

唐朝 唐太宗 西遊記 唐三藏 李淵 夜狼文史工作室 2018-12-16
《西遊記》唐僧離開長安唐太宗依依不捨親自送別,歷史上啥情況?

京劇中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劇目叫《沙橋餞別》,演的正是唐僧西去天竺取經時唐太宗率領文武百官為他送行的動人故事,太宗皇帝的唱詞可謂情真意切,動人心絃,在此咱們不妨一起欣賞其中的一段:

天朝無有真經卷,

怎令人悟道與參禪?

你今替孤行方便,

披星戴月去往西天。

孤念你萬里征途路遙遠,

孤念你千山萬水跋涉艱難;

孤念你黑夜裡投宿在庵觀寺院,

孤念你夏日受暑冬日受寒。

但得是此去能如願,

請到了真經即回還,

那時節孤領眾僧人去把真經念,

才知曉那西方的佛祖法力無邊。

御弟你才算是功行圓滿,

王封你一代國師萬古流傳。

和京劇相比,小說《西遊記》裡的唐太宗送別唐僧就明顯是輕描淡寫了,但是,和歷史上的真實情況相比,小說中的場面就絕對是濃墨重彩了,因為唐僧當年其實是祕密離開長安,然後偷渡出境的。

《西遊記》唐僧離開長安唐太宗依依不捨親自送別,歷史上啥情況?

唐僧,即唐玄奘,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那還得從唐朝初年的佛道之爭說起。

《西遊記》中其實也有初唐佛道之爭的影子,請看第十一回《還受生唐王遵正果 度孤魂蕭瑀正空門》的中段:

唐王傳旨,著太史丞傅奕選舉高僧,修建佛事。傅奕聞旨,即上疏止浮圖,以言無佛。表曰……太宗聞言,遂將此表擲付群臣議之。時有宰相蕭瑀,出班奏曰:“佛法興自屢朝,弘善遏惡,冥助國家,理無廢棄。佛,聖人也。非聖者無法,請置嚴刑。”傅奕與蕭瑀論辯,言禮本於事親事君,而佛背親出家,以匹夫抗天子,以繼體悖所親,蕭瑀不生於空桑,乃遵無父之教,正所謂非孝者無親。

蕭瑀但合掌曰:“地獄之設,正為是人。”太宗召太僕卿張道源、中書令張士衡,問佛事營福,其應何如。二臣對曰:“佛在清淨仁恕,果正佛空。周武帝以三教分次:大慧禪師有贊幽遠,歷眾供養而無不顯;五祖投胎,達摩現象。自古以來,皆雲三教至尊而不可毀,不可廢。伏乞陛下聖鑑明裁。”太宗甚喜道:“卿之言合理。再有所陳者,罪之。”

但是,歷史上的佛道之爭比這激烈的多,有時甚至稱得上慘烈,唐朝初年也不例外。

《西遊記》唐僧離開長安唐太宗依依不捨親自送別,歷史上啥情況?

正如小說所言,傅奕是首先向佛教發難的那個人,他的奏章不僅言辭犀利,而且頗有文采,簡直可以和著名的《討武曌檄》相媲美,若有疑問,下文為證:

縉紳門裡,翻受禿丁邪戒;儒士學中,倒說妖胡浪語。曲類蛙歌,聽之喪本;臭同鮑肆,過者失香。復廣置伽藍,壯麗非一;勞役工匠,獨坐泥胡。撞華夏之鴻鍾,集蕃僧之偽眾;動淳民之耳目,索營私之貨賄。女工羅綺,剪作淫祀之旛;巧匠金銀,散雕舍利之冢;粳粱面米,橫設僧尼之會;香油蠟燭,枉照胡神之堂。

《西遊記》唐僧離開長安唐太宗依依不捨親自送別,歷史上啥情況?

傅奕認為佛教“剝削民財,割截國貯”,堅決要求予以罷黜,唐高祖李淵雖然宣稱自己是道教始祖老子的後人,但還並沒有打算對佛教動武,所以他把傅奕的奏章暫時放到一邊,靜觀事態發展。

儘管唐高祖未置可否,傅奕上書滅佛的消息卻已傳得沸沸揚揚、滿城風雨,當時的名僧法琳本來就擔心道教得寵後佛教會受到壓制,聽到此事再也坐不住了,他寫出了一篇《破邪論》反戈相擊,並且請四朝元老,著名詩人虞世南做序,請太子李建成呈獻給皇帝,唐高祖一看佛教的影響如此之大,就暫且放棄了興道罷佛的想法。

佛道之爭的第一個回合以平手結束。

《西遊記》唐僧離開長安唐太宗依依不捨親自送別,歷史上啥情況?

公元624年,傅奕再次向唐高祖上書請求滅佛,名僧釋明概撰文進行鍼鋒相對的反駁,這時京城清虛觀的道士正式參與進來,祭出兩篇重磅文章對佛教展開激烈批判。唐高祖看了由傅奕轉交的這兩個奏章後,又有了禁佛毀寺遣散僧尼的想法。

唐高祖和太子李建成談起滅佛話題時,太子偏向佛教並且為之申辯,他表示如果“今欲並令還俗,無別賢愚,將恐火縱覺山,玉石同浮;霜飛奈苑,蘭艾俱催。高祖皇帝聽了太子的意見,滅佛的決心又動搖了,佛教暫時躲過了一劫。

兩年後,玄武門之變發生,唐高祖被迫退位,唐太宗李世民坐上了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歷史進入了貞觀時代。

貞觀初年,太史令傅奕和名僧法琳展開了新一輪的論戰。唐太宗最終站在了道教一邊,他先下詔批評“諸夏之教,翻居一乘之後”,對佛教勢力大於道教表達不滿,而後命令“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

《西遊記》唐僧離開長安唐太宗依依不捨親自送別,歷史上啥情況?

這道詔令一出,京城一帶的僧人們對皇帝把道士的地位置於僧人之上深感憤怒,名僧釋智實等人攻擊道教“常以鬼道化於浮俗”,希望皇帝收回成命,強勢的唐太宗當然不會讓步,他得知佛教界的反應後,下達了第二道詔令,明確宣佈“凡不伏者與杖”。釋智實是一個非常倔強的和尚,他寧肯受朝堂杖責也不願屈居道士之後,但皇帝還沒來得及懲罰他,他就連氣帶病,去往西天找佛祖訴苦申冤了。

佛道之爭並沒有因為釋智實的去世而結束,相反,傅奕和法琳的論戰進一步升級了,還把唐太宗也給扯了進去。

在唐太宗登基的第一年,名僧法琳就寫出了《辯正論》,對傅奕大力宣揚的道教反佛文章進行反擊,希望得到新皇帝的注意和支持,從而扭轉佛教受到道教壓制的局面,令他失望的是,新君唐太宗和先帝唐高祖一樣傾向於興道禁佛,而且先後頒佈了兩道對佛教大為不利的詔書法令。

《西遊記》唐僧離開長安唐太宗依依不捨親自送別,歷史上啥情況?

眼見道士女冠(即女道士)趾高氣揚地排到了僧人尼姑前面,法琳不由得怒火中燒,一腔憤懣,甚至想和皇帝見面辯一辯佛高還是道高,就在這時,他的對手無意中給他提供了一個進宮面聖的機會。道士秦世英發現法琳的《辯正論》有攻擊老子,訕謗皇室的不法言論,於是就向唐太宗予以揭發,皇帝大怒,嚴令把法琳帶上朝堂當面對質。法琳被憤怒和冤枉壓迫地失去了理智,他在面見唐太宗時竟然否認李唐皇室出自高貴的隴西李氏,並且對老子的家系出言不遜,皇帝極為震怒,判令將法琳趕出京城,流放益州。

唐朝初年的佛道之爭至此告一段落,道教作為國教的地位初步確立,佛教暫時處於劣勢。

唐僧,即玄奘,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離開長安西行取經的,彼情彼境之下,意在興道禁佛的唐太宗不可能像小說中那樣帶領文武百官前去為他送行,當然也不可能有戲劇中的“沙橋餞行”。歷史上的玄奘在開始取經行程時雖然沒有這麼風光,但他的這段經歷一樣充滿傳奇色彩。

《西遊記》唐僧離開長安唐太宗依依不捨親自送別,歷史上啥情況?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上表請求西行,但遭到了唐太宗的拒絕,玄奘在長安待了一年後,決定“冒越憲章,私往天竺”。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李唐朝廷因關中大旱允許百姓外出乞食,玄奘便混在逃難的百姓之中偷渡出關,踏上了西行之路,這才有了唐僧取經的歷史壯舉,這才有了流傳至今的經典名著《西遊記》。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獨行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