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山地之王一戰以三萬敵十五萬,雖全軍覆沒卻仍殺敵七萬餘人

唐朝 唐軍 高仙芝 唐玄宗 品談客 2017-04-01

唐玄宗天寶十年即公元前751年,唐朝軍隊和阿拉伯軍隊在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境內)這個地方打了一場遭遇戰,史稱“怛羅斯之戰”。這次戰役唐軍戰敗,但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唐朝因此失去了其在中亞的制霸權;還在於它直接導致了唐朝的先進技術外傳到中東阿拉伯,繼而傳到西方。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場戰爭也直接導致了中西文明的對撞和交流。下面我們來重新分析這場並不十分引人注意但意義非凡的戰爭。

  • 怛羅斯戰役的起因說起來也很奇怪。當時西域的石國是屬於大唐王朝罩著的“小弟”國家,也不知道這個“小弟”是脾氣不好,還是太任性,對“大哥”唐朝有點沒禮貌,這就惹毛了唐朝的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帶領軍隊要揍他。高仙芝是個狠人,他是當時被唐朝征服的高句麗人。少年時,就跟他爹一起入唐了。任安西節度使前後,曾率軍爬雪原,過蔥嶺(帕米爾大高原,造成史上最難山地行軍壯舉,幹翻土蕃國;又再登高山,越冰川,拿下小勃律。當時中亞各國看高仙芝都眼暈,在西域屬於大神級的存在,被當時的黑衣大食(即阿拉伯帝國)及吐蕃國稱為山地之王。

唐朝山地之王一戰以三萬敵十五萬,雖全軍覆沒卻仍殺敵七萬餘人

  • 石國當然知道這傢伙不好惹,就請求投降,高仙芝一開始答應和好;但是不久高仙芝就變卦了,非要揍死這不聽話的小弟。他發兵攻佔並血洗了石國,男女老幼皆不放過,連石國國王也沒跑了,一併斬殺。殺人不過頭點地,人家都答應投降了,你也接受投降了,還要趕盡殺絕。這屬於出爾反爾,言而無信,做得太過太絕了。石國王子僥倖逃脫,帶著國仇家恨向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求救。黑衣大食本就想在西域當老大,今有石國小弟來求救,正要以此為契機籠絡人心,威懾西域。於是整軍向西域挺進,目標為唐朝安西都護府。高仙芝聽聞消息,傲氣凌神,根本不慣毛病,竟然帶著軍隊奔襲七百餘里,主動找黑衣大食決戰。兩軍在怛羅斯遭遇,就幹上了。 看看參戰雙方軍隊對比:

唐朝方面

將領:高仙芝、李嗣業、段秀實。

兵力:安西都護府軍兩萬;盟軍拔汗那以及葛邏祿部一萬人;總計三萬餘人。

裝備:步兵以明光鎧為主的唐十三鎧;弓一箭三十;橫刀、陌刀。

騎兵:馬槊、橫刀。

遠程武器:弩箭

陣型:鋒矢陣。

敵距一百五十步時,弩兵遠程射擊;六十步時,弓箭開射;二十步時,唐陌刀大陣突擊在前,“如牆而進”。接著就是步、騎兵突擊,後列則有弓弩手仰射。陌刀大陣基本上是專為對付蠻夷騎兵的,威力嗷嗷的。

唐朝山地之王一戰以三萬敵十五萬,雖全軍覆沒卻仍殺敵七萬餘人

阿拉伯帝國方面

將領:齊雅德·伊本·薩里

兵力:呼羅珊本部宗教戰士四萬人;各屬國兵力十餘萬,總兵在15萬以上。

裝備:步兵基本無甲或者劣質盔甲;一般將領才有鋼製盔甲。長矛、標槍、圓盾、弓箭手。

騎兵:阿拉伯馬、大馬士革彎刀、弓箭。兼有重甲騎兵。

陣型:鐵騎衝鋒、接著輕騎加步兵突擊、喜歡用馬刀、長矛近戰。

優勢:阿拉伯馬比唐軍的馬好很多;人多勢眾。

唐朝山地之王一戰以三萬敵十五萬,雖全軍覆沒卻仍殺敵七萬餘人

戰況:雙方大戰五天,撕的昏天暗地。到第五天的時候,盟軍葛邏祿部感覺對方人太多,心裡崩潰,竟然臨陣反水了。叛軍從背後包圍唐軍步兵,切斷了他們與騎兵的聯繫。唐軍突然失去了弓弩手的支援,在阿拉伯重甲騎兵多次衝鋒之下,終於撐不住了,陣腳大亂,開始潰散。

戰果

唐朝方面:兩萬唐軍就剩不到兩千人;其中數千人被俘。高仙芝等敗逃至安西。

阿拉伯帝國方面:被唐軍殺七萬餘人。

唐軍雖然戰敗,但阿拉伯帝國軍隊也損失慘重。唐軍所表現出的驚人戰鬥力,把阿拉伯人也嚇夠嗆,不敢乘勝追擊。唐朝從此放棄了在中亞與阿拉伯人的爭奪。

唐朝山地之王一戰以三萬敵十五萬,雖全軍覆沒卻仍殺敵七萬餘人

唐朝陣形

  • 本來唐朝是可以挽回中亞的主導權的,畢竟阿拉伯軍隊和唐軍在戰鬥力上有一定差距,甚至高仙芝都有心要再戰復仇。可沒幾年就碰上了安史之亂,唐朝也就無暇西顧了。這次唐軍的失敗,一是高仙芝太得瑟,太貪婪,言而無信。二是傲氣沖天,輕敵冒進;竟敢在不知敵情的情況下,還往前推進七百多裡,主動找茬。

  • 從整體來看,怛羅斯戰役只是唐朝眾多戰役之中的一小架而已,充其量算是一場遭遇戰,對整個唐帝國的根基,也只是崴了一下腳而已。但對於西方世界的意義就大不同了。唐帝國此役戰敗,數千唐兵成為戰俘,被押往撒馬爾罕。其中包括各種工匠,包括造紙工、畫工、織女工等。中國先進的造紙技術等由此傳到中東阿拉伯,再由阿拉伯西傳到歐洲已是不爭的事實。戰俘中還有一個牛人叫杜環,他是第一個遊歷非洲的中國旅行家。他十餘年之內遊遍中亞、西亞以及地中海等阿拉伯帝國全境直到非洲。公元762年乘船由廣州上岸回國,後來寫了本《經行記》的遊記書,是瞭解中、外文化交流寶貴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