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視用弩的大唐軍隊,為何能有頂級的江淮弩手?


輕視用弩的大唐軍隊,為何能有頂級的江淮弩手?


輕視用弩的大唐軍隊,為何能有頂級的江淮弩手?


編者按:在冷研之前的《為何從三國到唐代,中國軍隊裝備弓要比弩多》和《射不死你就砍死你!揭祕被世人小看的唐代弩手作戰方式》這兩篇文章中,提到唐代的弓手地位似乎比弩要重要。但是唐代又有很多弩手的出彩記錄,比如江淮弩手是天下精銳。這都是為什麼呢?



輕視用弩的大唐軍隊,為何能有頂級的江淮弩手?

▲來自遊戲《要塞:十字軍東征》。遊戲中把弩手裝填緩慢的特性充分表現了出來


要說明的是,在古代戰爭中,弩是性能很極端的兵器,其因為裝填速度慢,善守不善攻,需要相對穩定的射擊陣地才能充分發揮性能。所以多出現於圍城和守城中。而唐代戰爭中,騎兵與陌刀手才是制勝的關鍵,弩只是一種普通兵器,在國家經制軍隊中的地位不高,初唐諸兵家對其並不重視。


輕視用弩的大唐軍隊,為何能有頂級的江淮弩手?



唐弩的種類並不多,《唐六典》卷十六中,開元時期京城禁軍弩之制有七:一曰擘張弩,二曰角弓弩,三曰木單弩,四曰大木單弩,五曰竹竿弩,六曰大竹竿弩,七曰伏遠弩。其中擘張弩與角弓弩是單兵弩,擘張弩為步兵所用;角弓弩,騎兵所用。又《通典》卷一五二載:“木弩,以黃連桑柘為之,弓長一丈二尺,徑七寸,兩弰三寸,絞車張之,大矢自副,一發,聲如雷吼。”這種“木弩”是否就是《唐六典》中提到的“木單弩”尚不能完全確定。《唐六典》卷十六中又言,“木單、竹竿、伏遠等弩,其力益大,所及漸遠”。很可能這幾種弩都類似於木弩,屬於大型重弩。禁軍之外,唐朝的邊兵還使用過摧山弩、靜塞弩、絞車弩、兩弓弩、車弩等,摧山、靜塞是單兵弩,其餘三種為重弩。


輕視用弩的大唐軍隊,為何能有頂級的江淮弩手?

▲漢代弩機 來自網友和合和合




射箭射箭,弓弩要發揮性能關鍵還在於箭。箭之制在唐朝有四:“一曰竹箭,二曰木箭,三曰兵箭,四曰弩箭……弩箭皮羽而短,用之陷堅也。”可見,唐朝弩箭的類型比較單一。這是不利於弩手對付不同類型的目標的。因為即使在弩已經完全衰落的滿清時代,制式弩的箭頭仍有好幾種。從文獻中看,弩兵在唐朝軍隊中所佔比例較低,一般在10%~20%。比如唐初的《大唐衛公李靖兵法》中,弩手在“戰兵”中的比例是最低的,僅佔到百分之十四多一點。具體到每一軍,弩兵的比例甚至要更低一些,如中軍4000人內弩兵只 有400人,只佔10%。


輕視用弩的大唐軍隊,為何能有頂級的江淮弩手?

▲漢代弩機 來自網友博古通金


初唐以後,行軍編制員額已逐漸擴大。到中唐時期已由原來的兩三千人增至五千多人,但行軍組織仍保持了原來的比例。李筌在所著《太白陰經》中說,“弩,二分。弦,三分……二千五百張弩,七千五百條弦,二十五萬只箭”。李筌主要活動於唐玄宗時期,他主張弩兵佔全軍的百分之二十,仍基本延續了《大唐衛公李靖兵法》中的軍事理念。


輕視用弩的大唐軍隊,為何能有頂級的江淮弩手?



從兵種構成的角度來看,唐代的弩兵通常不是一個獨立的兵種,一般情況下是弓弩手將刀棒自隨,待敵人騎兵衝至二十步時即與戰鋒隊齊入奮擊。如裴行儉征討突厥時,為了保護糧道,“詐為糧車三百乘,車伏壯士五輩,齎陌刀、勁弩,以羸兵挽進,又伏精兵踵其後……賊驅就水草,解鞍牧馬。方取糧車中,而壯士突出,伏兵至,殺獲幾盡。”又如開元十五年(727年)“八月,嵩又遣副將杜賓客率弩手四千人,與吐蕃戰於祁連城下,散而複合,自晨至暮,賊徒大潰”。這兩場戰鬥唐軍都是採取了《大唐衛公李靖兵法》中的戰術,令步兵持弩、陌刀,遠則以弩射之,近則持陌刀齊入奮擊。尤其是祁連城之戰,唐軍“散而複合”,是持弩、刀反覆衝殺。可見唐代軍事家往往把獲勝的希望寄託於短兵決戰,而對以遠射武器來剋制騎兵奔突的打法似乎並不抱太大的希望。


輕視用弩的大唐軍隊,為何能有頂級的江淮弩手?



上面說的是唐代的國家直屬正規部隊的情況。而且是初唐和盛唐時代。這個時代大唐高度重視關中經濟圈的安危,重兵常年囤扎於關中、河南、河北;江淮一帶也就幾個折衝府。可是關中騎兵步兵的強大不代表其他地方騎兵步兵也強大。所以在今天長江中下游地區,弩手最盛。


輕視用弩的大唐軍隊,為何能有頂級的江淮弩手?



歷史文獻中唐人常說的淮南弩手、江淮弩手、浙西弩手等均屬此地區, 其中宣、潤二州弩手尤其精良。在盛唐時期僅有的一次大規模叛亂髮生在開元十六年(728),瀧州土豪叛亂,江淮弩手就隨楊思勖平叛。安史之亂後,江淮經濟地位大為上升,成為中央政府的重要財源。江淮弩手的地位也就水漲船高。在獨孤及《為江東節度使奏破餘姚草賊龔厲捷書表》中寫到“遣軍將呂道光領陌刀手一百人取其便道為伏以待之,遣軍將左璋率弩手一百五十人為左翼。將軍將餘能變率弩手一百五十人為右翼。……又遣軍將張思覽率陌刀手一百人為中軍,操中權之制, 以節其進退。”


輕視用弩的大唐軍隊,為何能有頂級的江淮弩手?



顯然,這一場戰鬥中弩手的比例明顯大大高於上文所說衛公兵法。可見弩手的發揮還是在於是否有相對穩定的射擊陣地。安史之亂雖然沒有直接衝擊江淮地區,但是有田神功擁兵入淮縱掠。唐王朝亂後能快速穩定江淮地區,這裡的特色兵種弩手功不可沒。


輕視用弩的大唐軍隊,為何能有頂級的江淮弩手?



安史之亂後,朝廷財賦仰仗東南,而漕運沿途又經常受的盜賊的侵擾,於是唐廷讓弩手登船護衛。《通鑑》卷231德宗興元元年(784)五月條載其事雲:“又運米百艘以餉李晟……艘置五弩手以為防援,有寇則叩舷相警,五百弩已轂矣。比達渭橋,盜不敢近。”當然,弩手的意義不僅在於護送錢糧 ,還直接參與軍事行動。建中四年(783)十二月,借奉天之難之機,軍閥李希烈進圍寧陵。寧陵距宋州僅45裡,為宋州的門戶。如寧陵陷落, 不但江淮漕運將被阻,整個東南財賦之地也有不保之虞。


輕視用弩的大唐軍隊,為何能有頂級的江淮弩手?



到了興元元年(784年),李希烈親率精兵5萬圍攻寧陵,而寧陵守軍僅3千人。在這緊要關頭,自浙西入援的五百弩手趁夜偷渡入城,併發揮其長於守禦的優勢,一舉追使李希烈從寧陵退兵。李翱《唐故特進左領軍衛上將軍兼御史大夫平原部王贈司空柏公神道碑》詳載其事:“及旦賊驅勇卒登城,城中伏弩悉發,皆貫人斃其後。”


輕視用弩的大唐軍隊,為何能有頂級的江淮弩手?



區區數百弩手迫使敵人數萬大軍知難而退,足見在守城方面江淮弩手號稱為天下精兵的確是當之無愧的。即使如此,弩手長於防禦伏擊拙於短兵接戰的特點還是沒有改變。但是江淮弩手雖不能驟勝,也不致於大敗,在唐代藩鎮體系中,江淮弩手最適宜用來協調各藩鎮實力對比,扮演著朝廷與藩鎮討價還價籌碼的角色,故其戰績雖然不多,仍被朝野目為天下精兵。


輕視用弩的大唐軍隊,為何能有頂級的江淮弩手?



進入晚唐,江淮已是唐王朝財賦之源,朝廷對此地區軍事力量開始持限制態度,。乾符元年(874),唐廷復廢鎮南軍節度為江西觀察。唐僖宗也強行遣散了江西弩手。這說明,唐延對江淮弩手的態度從仰仗轉向疑懼,江淮弩手失去朝延的支持,其衰落已成定局。


輕視用弩的大唐軍隊,為何能有頂級的江淮弩手?



縱觀唐代最出名的江淮弩手的興衰不難看出,弩手本身優缺點都突出,在初唐和盛唐中央政府騎兵強大、步兵堅強的時候,弩手作為防禦性力量並不為軍事家看重,而且當時弩手白刃戰能力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射擊能力;一旦中央政府缺乏強大的騎步兵時,弩手的意義就顯現出來了。晚唐弩手的衰落更多的是政治上原因,而之後的五代十國,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開始大大強盛於中原文明,中原文明的部隊開始高度重視硬弩的開發和應用。

參考資料

李林甫等:《唐六典》卷一六《武庫令》,第461頁

杜佑:《通典》卷一五二《兵五》,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00頁

摧山弩、靜塞弩,見王應麟《玉海》卷一五〇《兵制》(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754頁;絞車弩,見杜佑《通典》卷一四九《兵二》第781頁;車弩、雙弓弩見王溥《唐會要》卷七三《安南都護府》(上海古籍出版 社2012年版)第1566頁。

杜佑:《通典》卷一五七《兵十》,第829頁

李筌:《太白陰經》卷四《戰具》,中國兵書集成編委會:《中國兵書集成》第2冊,解放軍出版社、遼瀋出版社1988年版,第537頁。

《新唐書 · 裴行儉傳》,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4087頁。

《舊唐書·蕭嵩傳》,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3094頁

李翱:《唐故特進左領軍衛上將軍兼御史大夫平原郡王贈司空柏公神道碑》,董浩等編:《全唐文》卷六三八,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6446~6447頁。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靈吸怪,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推薦

推薦中...